|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Ablaze Pharmaceuticals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Ablaze Pharmaceuticals 相关的专利(医药)
正文共: 4464字 24图
预计阅读时间: 12分钟
在北美生物医药行业的实验室里,华人面孔从来不是稀缺资源。他们非常勤奋,为公司创造了很大的价值。尽管华人为主力军的东亚裔从业者在基层技术岗位占比高达25%,但当视线移向管理层办公室,这个数字却戏剧性地缩水至不足11%。至今,还没有一位华人和东亚裔人才担任过美国大型制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这些发现来自于ElevAAte Biotech发布的行业调查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那就是来自中国及东亚的人才在跨国药企里的晋升困境。
这个问题也得到了美国知名行业媒体的关注。
ElevAAte Biotech的这份报告重点分析了市值在5亿美元或以上的公司。在全面分析的181家公司中,7%的高管职位由东亚裔美国人担任。但是,当把目光投向大型制药公司时,这个数字急剧下降——只有约2.75%的首席执行官是东亚裔美国人。更重要的是,东亚裔人才更有可能通过自己创办公司成为生物技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制药界54% 的东亚裔首席执行官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最高职位的,而白人首席执行官的比例为 27%。
这种"实验室饱和、管理层真空"的职场生态,正在引发业内对药企人才晋升机制的深度反思。一位美国名校医学院副院长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亚裔研究员,他们能够精准解析蛋白质结构,却解不开职场晋升的密码。"
这种结构性失衡在波士顿、旧金山等生物医药重镇尤为明显——实验室里此起彼伏的普通话交流声,往往止步于管理会议室的玻璃门外。
造成这种断层的原因错综复杂。行业观察家发现,许多亚裔专业人士被困在"技术精湛-领导力欠缺"的认知偏见中。一位38岁的韩裔首席研究员坦言:"项目讨论时,我的方案总被要求'再完善些数据',而白人同事相似的建议却能直接获得预算支持。"
这种隐形的晋升障碍正在产生连锁反应。猎头公司数据显示,亚裔中层管理者流失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这些人才多数选择海归回国发展或自主创业。"我们正在经历逆向人才流失,"一家MNC药企人力资源总监警告说,"当实验室的中坚力量开始批量出走,整个创新链条都会颤动。"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立刻又想到了火热的DeepSeek。她的表现令我们倍感震撼,甚至有点恐慌!~~
首先,我们请DeepSeek帮助解释一下“华人”和“华裔”的差异之处。DeepSeek立即给出了答复。华人 = 血统或文化上的中国人,国籍不限;华裔 = 海外出生的中国血统后代,国籍为外国。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国籍归属和代际差异,但具体语境中可能因地区、历史背景而略有不同。
之后,我们问到,“跨国药企中,诺华的CEO是一位印度人,请预测何时华人可能出任跨国药企的CEO?”
DeepSeek仅仅深度思考了20秒,就给出了答复。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思考过程。
嗯,用户问的是跨国药企中,诺华的CEO是印度人,预测什么时候华人可能出任跨国药企的CEO。这个问题看起来是要分析华人担任跨国药企高管的可能性以及时间线。首先,我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现状、影响因素、趋势,以及可能的阻碍和促进因素。
首先,现状方面,现在有哪些华人在跨国药企中担任高级职位?比如,有没有华人在高管层,比如副总裁、区域总裁之类的职位?如果有,他们的晋升路径如何?比如,是否有从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或者是否有在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作经验?
其次,影响因素可能包括全球化程度、公司文化多样性政策、华人在国际药企中的职业发展情况,以及中国市场的增长对高管需求的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是否会让跨国药企更倾向于选择有中国背景的高管来更好地开拓市场?
另外,需要考虑教育和职业背景。很多印度高管在美国或欧洲接受教育,并在跨国公司有长期的工作经验。华人是否也有类似的路径?比如,是否有更多华人进入顶尖商学院,或者在跨国药企中积累跨地区管理经验?
还有,文化因素和语言能力是否会影响华人的晋升机会?比如,印度人普遍英语流利,这可能帮助他们在国际环境中更容易沟通。而华人如果英语同样流利,并且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是否也能有同样的机会?
再者,公司内部晋升机制是否透明,是否存在玻璃天花板的问题?虽然很多公司提倡多元化,但在实际操作中,是否仍有隐性障碍?比如,对非西方背景的高管是否有偏见?
还要看看其他行业的例子。比如,科技行业已经有不少华人CEO,如谷歌的孙达尔·皮柴(印度裔)和微软的萨提亚·纳德拉(印度裔),但药企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医药行业更受法规和市场准入的影响,可能更注重本地化经验。
另外,中国本土药企的发展情况如何?如果中国本土药企越来越国际化,比如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等,他们的高管是否有机会被跨国药企挖角?或者,这些本土企业的高管是否具备领导跨国药企的经验?
还需要考虑时间因素。印度裔CEO在跨国公司的崛起用了大约二三十年的时间,从90年代开始大量印度学生赴美留学,进入科技和医药行业,逐渐积累经验。华人如果现在开始有更多的高管在跨国药企中层,可能需要10-15年时间晋升到CEO职位。
可能还需要看一些具体案例。比如,目前是否有华人在跨国药企中接近CEO的位置?比如,担任执行副总裁或区域总裁,或者负责关键业务部门。如果有这样的人存在,他们的晋升可能更快。
最后,综合这些因素,可能需要10到20年的时间,也就是2030到2040年左右,可能会有华人出任跨国药企的CEO。当然,这也取决于中国市场的持续增长、华人高管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跨国药企对多样性的重视程度。
出乎预料的是,如飘黄提醒的,DeepSeek犯了一个明显的小错误,谷歌的CEO、微软的CEO是印度裔,不是华人。
下面再来看DeepSeek的关键分析和预测结论:
DeepSeek的结论就是:最可能的时间点为2035-2040年间,首例华人跨国药企CEO有望诞生。这一进程将由中国市场地位、企业多元化政策及华人高管自身履历的全球化程度共同驱动。若出现个别标杆人物(如从中国区总裁跃升至全球CEO),时间可能提前至2030年前后,但需突破现有晋升路径依赖。
据悉,为扭转这一趋势,部分跨国药企已经在行动,比如推行"领导力影子计划",安排资深高管对亚裔科研人员进行跨文化领导力培养,试点该项目后,亚裔参与重大决策的比例提升了25%。
不过,真正打破这层"透明天花板",或许需要整个行业重新审视那些根深蒂固的人才评估标准,需要方方面面群策群力。
ElevAAte Biotech是一家新的非营利组织,2025年1月初正式启动,旨在提高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在美国生物制药公司高管中的代表性。该机构的创始人、核心人物就是当下备受关注的Candid Therapeutics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Ken Song博士。
Ken Song博士
Ken Song博士曾担任RayzeBio首席执行官,2024年2月公司被百时美施贵宝以41亿美元收购。Ken还曾担任Ablaze Pharmaceuticals、Metacrine、Omniome、Ariosa Diagnostics和Averto Medical的首席执行官或执行董事长。算上RayzeBio,Ken博士领导完成了四次并购交易,为股东创造了超过55亿美元的实际价值。
Candid Therapeutics于2024年9月9日正式成立,并宣布完成3.7亿美元的A轮融资此轮融资由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Fairmount、TCGX和venBio Partners共同领投,Foresite Capital、Third Rock Ventures、Fidelity Management & Research Company、Samsara BioCapital、Qiming Venture Partners USA、OrbiMed、Boxer Capital、Redmile Group、Vida Ventures、Two River、Franklin Templeton、LifeSci Venture Partners、Mirae Asset Capital Life Science、Polaris Innovation Fund、Soleus Capital等知名投资机构参与跟投。这是2024年生物医药行业规模最大的一轮融资。在公司成立的同时,Candid还宣布收购了两家中国biotech通过授权产品联合创立的NewCo公司,分别为岸迈生物与Foresite成立的Vignette Bio,以及嘉和生物与Two River、Third Rock成立的TRC004。通过这些收购,Candid获得了两款核心的T细胞接合剂(TCE)管线:来自Vignette Bio的BCMAxCD3双特异性抗体CND106(EMB-06),以及来自TRC 2004的CD20xCD3双特异性抗体CND261(GB261)。2024年12月16日,Candid Therapeutics在一天之内宣布了三起TCE研发合作,合作伙伴分别是和铂医药子公司诺纳生物、岸迈生物、Ab Studio。这些合作进一步巩固了Candid在TCE领域的领先地位,并为其未来的研发和商业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 2010 年首次出任首席执行官一职后,Ken Song 博士便敏锐察觉到生物制药行业领导层中东亚裔代表严重缺失这一现象。在与业内其他东亚裔专业人才交流探讨后,他发现大家对此深有同感,都注意到了该领域内东亚裔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23 年 8 月,他们在夏威夷举办了一场务虚会,深入交流与商讨应对之策。经过审慎的思考和规划,他们一致决定成立一个正式的团体来解决这一问题。就这样,ElevAAte Biotech 应运而生。
真诚希望,在包括ElevAAte Biotech在内方方面面的努力之下,首位华人跨国药企CEO尽早诞生。药时代将持续关注和报道。
您赞同DeepSeek的预测吗?欢迎投票!~~
封面图来源:豆包AI
推荐阅读
用火热的DeepSeek帮助设计1期临床试验方案。您对结果满意吗?
2025-02-02
FDA会大规模裁员吗?快来看看投票结果!
2025-02-02
DeepSeek | 蛇年探秘:从蛇毒到新药——一场跨越千年的科学奇缘
2025-01-31
290亿美元!重磅药物潮来袭!2025年最受期待的十大药物,GSK、Vertex各两款,中国公司信达生物上榜
2025-02-01
新锐药企Metsera纳斯达克上市首日飙升47%,减肥药管线引关注,又一个LIDIPO成功案例!~
2025-02-01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半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秘密!~
PREFACE
前言
2023年之前,核药还只是诺华和拜耳两家MNC重点谋划的方向,但在随后的两年,诸多MNC开始通过一系列合作、并购、投资强势入局,核药赛道热度不断飙升。
因此在JPM
2025上,各大MNC和biotech的核药布局与进展值得关注。
01
拜耳,核药领域先行者
拜耳作为较早布局核药赛道的MNC,早在2009年就与Algeta合作开发Xofigo,并于2013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晚期骨转移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Xofigo上市后,销售额在2017年达到峰值(4.08亿欧元),后续开始逐年下滑。尽管Xofigo并没有如愿成为一款重磅炸弹,但是拜耳也从未停止对于核药赛道新疗法的布局。
根据拜耳本次JPM上的演讲PPT,2024年前三季度放射学板块整理营收达到15亿欧元,同比增长7%,表现亮眼。
在研管线方面,目前拜耳有两款核药正处于临床1期阶段,分别是BAY
3546828和BAY
3563254,从核素的选择上可以看出拜耳倾向于α核素,两款核药采用的核素均为225AC。
02
诺华,核药赛道王者
诺华2024年Q3收入同比增长10%,核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0%,2024年内三次上调收入预期,这样的表现在一众MNC中已是非常亮眼的存在。
如此结果得益于诺华多点开花、均衡增长的策略,其中在核药赛道的落子便是诺华迈出的关键一步,目前诺华手握两款RDC(核素偶联药物)Lutathera和Pluvicto,2024年前三季度分别贡献了5.34亿美元以及10.41亿美元销售额。
根据诺华在本次JPM上的演讲PPT,目前支撑诺华创新研发的共有五大技术平台,RLT(放射性配体疗法)便是其中之一,主要在肿瘤和免疫领域发力。
重磅RDC药物Pluvicto是诺华未来业绩增长的核心之一,预计销售峰值将超过50亿美元。在适应症拓展方面,预计在2025年获批pre-taxane进军1L
mCRPC,mHSPC的临床数据也预计将在2025年读出。
此外诺华还储备了多款核药管钱。如靶向GRPR的Lu-NeoB,目前正在探索乳腺癌等适应症,预计将在2026年读出数据;FXX489(177Lu-NNS309),靶点尚未公布;采用α核素以及靶向PSMA的Ac-PSMA-617和Ac-PSMA-R2,正在探索前列腺癌适应症的潜力,前者预计在2025H1进入临床3期,后者预计在2026年读出数据;以及AAA614(177Lu-FAP-2286),目前已经处于治疗实体瘤的2期临床,用于诊断的68Ga-FAP-2286也在同步开发中。
03
BMS:重金杀入核药领域
随着Pluvicto的起势,BMS也开始入局核药。2023年末以约250%的溢价收购了RayzeBio,从而囊获了RYZ101、RYZ801等创新靶向核药,以及GMP工厂和技术平台。
但BMS这笔收购后续研发并不太顺利,由于核素的短缺,BMS在2024年6月初暂停了RYZ101在研3期临床试验的患者入组,后续在解决了核素的供应问题后,BMS也是重启了这项临床试验。
根据BMS在本次JPM上的演讲PPT,在重金入局后,核药已经成为了BMS肿瘤板块四大重点投资方向之一。
BMS预计将在2025年读出RYZ101
1L治疗ES-SCLC的早期数据,在2026年读出RYZ101
2L+治疗GRP-NETs的注册临床试验数据。
此外,RYZ801目前正在探索治疗HCC适应症,并且在本次JPM召开前夕,BMS从艾博兹医药处,重新获取了RYZ801在大中华区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力。
04
阿斯利康:
从合作到收购,切入核药赛道
阿斯利康在正式切入核药赛道前,先通过合作进行了试水。2020年11月,阿斯利康与Fusion
Pharmaceuticals达成了一笔总金额为4500万美元的合作,开发下一代基于α粒子的核药。
通过合作,阿斯利康看到了合作伙伴Fusion旗下Fast-Clear
linker的潜力,因而在核药升温之际,以最直接的方式,24亿美元收购Fusion,正式切入核药赛道,在获得技术平台的同时,还囊获了FPI-2265、FPI-1434、FPI-2068和FPI-2059四款在研核药。
在收购Fusion后的不久,阿斯利康再次投资了核药CDMO公司Nucleus
RadioPharma,开始全链条布局核药。
根据阿斯利康在本次JPM上的演讲PPT,RDC和ADC在未来将替代全身性放化疗,成为完成“2030愿景(2030年营收增至800亿美元)”的关键一部分。
目前AZ共有两款重点研发的核药FPI-2265和AZD2068。FPI-2265是一款采用α核素Ac-225的靶向PSMA的RDC,目前正在探索mCRPC适应症,已经启动2/3期临床。AZD2068(FPI-2068)同样采用的是α核素Ac-225,靶向c-MET和EGFR,目前处于临床1期。
05
Bicycle:拜耳、诺华的合作伙伴
除了多家MNC在本次JPM上分享了核药的内容外,还有一家与MNC达成深度合作的核药biotech也分享了公司的谋篇布局——专注于开发双环肽的Bicycle
therapeutics(由于Bicycle没有公开JPM演讲PPT,以下截图来自Bicycle在JPM召开前一日公开的deck)。
双环肽分子集抗体、小分子药物及肽类的特性于一身,具有与抗体类似的亲和性和精确的靶向特异性;同时,由于它们分子量较小,使得其能够快速深入地渗透组织,从而实现从组织内部靶向病灶;其肽类的性质则提供了“可调控”的药物动力学半衰期和肾脏清除途径,从而避免了其他药物形式中常见的肝脏和胃肠道毒性。
基于以上特性,Bicycle获得了诸多MNC的青睐,包括与诺华、拜耳在内的MNC达成了开发基于双环肽核药的合作。
在研发管线方面,Bicycle布局了多款双环肽放射性偶联药物(BRC)。
Bicycle此前公布了MT1-MMP
BRC的首个人体成像数据,验证了MT1-MMP作为抗肿瘤新靶点的潜力,以及双环肽分子将放射性同位素递送至肿瘤的能力。目前,Bicycle已经选择了将EphA2作为第二个BRC药物靶点。
医药市场依然风云变幻。
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药明康德度过了“平安夜”。
从前几个月开始就传出药明康德计划出售旗下细胞与基因疗法海外部门(ATU)的消息,这一传言终于在平安夜前夕尘埃落定:美国投资公司Altaris已与药明康德签署收购协议,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药明康德出售在欧美WuXi ATU业务,基于当下市场环境与监管政策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以优化自身业务布局。
在政策维度,三明“六病共管”首批药耗集采在本周完成。今年,三明市与上海瑞金医院合作,打造肿瘤、代谢、心脑血管、呼吸、生殖、老年医学等“六病共管”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护。此次集采的19个药品及3种医用耗材,涉及肿瘤、呼吸、心脑血管、消化代谢等治疗领域。
在新药研发方面,也传来好消息,中国创新药资产再受海外追捧。济民可信抗IgE单抗7亿美元授权海外,这也是济民可信自2018年发力创新药研发以来完成的第四笔对外授权交易。拉长时间线来看,2021-2022年,济民可信曾将其自研的KRAS抑制剂JMKX1899、非阿片类镇痛新药JMKX000623、口服雄激素受体(AR)降解剂JMKX002992分别授权给沪亚生物、ORION和基因泰克。
本周还有哪些大事发生?
政策动态
国常会部署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12月24日,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举措。会议指出,要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全过程改革,更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药品医疗器械的需求。要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研发创新支持,积极推广使用创新药和医疗器械。要提高审评审批质效,加快临床急需药品医疗器械审批上市。
三明采购联盟完成“六病共管”首批药耗集采:12月25日,由三明采购联盟牵头开展的“六病共管”首批药耗集采公布中选结果。此次联盟采购是贯彻国家医疗保障局推进医药集中采购提质扩面工作要求,共9省及14个地市总计4940家医疗机构参与,预计可节约药耗费用12.05亿元。
我国调整百白破疫苗免疫程序:12月26日,国家疾控局等6部门决定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免疫程序。此次调整将现行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吸附无细胞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和6周岁接种1剂次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的免疫程序,调整为2月龄、4月龄、6月龄、18月龄、6周岁各接种1剂次百白破疫苗的免疫程序。
全国已有12亿人开通医保码:12月2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华波介绍,全国医保码用户目前超过了12亿人,覆盖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接入9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
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采购公布结果:12月26日,办公室公布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覆盖31个省份,45个品种、合计产生1.2万条中选信息。按照此前公布的采购方案,通过综合审评的品种只要在第二轮报价中降幅大于20%,就能获得拟中选资格。
大型制药
BMS与艾博兹医药达成收购协议:近日,BMS宣布已与艾博兹医药(上海)有限公司达成一项收购协议,BMS重新取得ABZ-706(RYZ801)于大中华区的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ABZ-706(RYZ801)为一款针对GPC3靶点的放射性在研药物,针对肝细胞癌治疗,现处于临床I期试验阶段。RYZ801最早由美国RayzeBio(RYZB.US)开发,2023年3月,艾博兹医药从RayzeBio获得临床前管线RYZ801在大中华区的授权。
罗氏双抗癌症疗法新药国内获批上市:12月23日,据NMPA官网,罗氏CD20/CD3双抗莫妥珠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种系统性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成人患者。
第一三共TROP2 ADC在日本获批上市:12月27日,第一三共宣布, TROP2 ADC德达博妥单抗在日本获批上市,用于既往接受过化疗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R阳性、HER2低表达或阴性乳腺癌成人患者。
礼来替尔泊肽在电商平台已可购买:12月25日,目前多家电商平台已经有礼来替尔泊肽(商品名:穆峰达)的诊疗拿药服务。替尔泊肽的适应证包括糖尿病、减重,目前平台各个商家的价格有所差异。礼来中国表示,该药是一款自费药物,具体价格请参照各大医药机构的定价。
强生引进STAT6抑制剂:12月26日,强生宣布,引进日本药企Kaken Pharmaceutical的临床前阶段STAT6抑制剂KP-723的日本外全球权益,首付款为3000万美元,里程碑款为12.175亿美元,以及个位数至低双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
生物技术
济煜医药抗IgE单抗7亿美元授权海外:12月23日,济煜医药宣布,与RAPT Therapeutics就抗免疫球蛋白E(IgE)单抗JYB1904达成独家许可协议。RAPT获得在除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全球范围内开发和商业化RPT904的权利。济煜医药将获得3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在达到各种注册和商业里程碑后,最高可获得6.72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澳宗生物国产依达拉奉口服片剂在美申报上市:12月25日,澳宗生物宣布其自主开发的改良型新药依达拉奉口服制剂TTYP01片(依达拉奉片)已向FDA正式递交了新药上市申请,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又称渐冻症)。该药于2021年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TTYP01是全球首款(且迄今唯一)依达拉奉口服片剂。与现有的注射剂和口服混悬液相比,依达拉奉口服片剂在用药便利性和患者依从性上具有显著的提升。
箕星药业引进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12月23日,箕星药业宣布从闻泰医药引进CX11(又称VCT220),一项口服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的全球(除大中华区外)开发和商业化权益。
维亚臻生物普乐司兰钠注射液拟优先审批:12月23日,维亚臻生物普乐司兰钠注射液拟优先审批,适应证为在饮食控制基础上,用于降低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 成人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进而减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
基石药业三抗CS2009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12月23日,基石药业宣布,该公司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管线2.0重要产品CS2009(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已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
长春高新GS1-144获美国FDA临床许可:12月23日,长春高新公告,子公司金赛药业的NK3R小分子拮抗剂GS1-144已在美国FDA获得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默示许可,用于在美国境内开展绝经期血管舒缩的II期临床试验。
信达生物与复融生物达成合作:12月26日,信达生物宣布,与复融生物达成临床研究合作。根据合作协议,信达生物将免费提供联合试验使用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复融生物将在中国开展临床I/II期研究,评估信迪利单抗注射液联合FL115在中国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疗效。
天坛生物终止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研发:12月27日,天坛生物公告,公司决定终止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pH4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及后续研发。该药物研发投入共计1.21亿元,包括研究开发费和设备购置费。
资本市场
众生药业拟用资金赎回众生睿创部分股权:众生睿创未能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实现合规上市,已触发赎回事件。12月24日,众生药业称拟使用3.8亿元自有资金赎回控股子公司众生睿创的部分股权。赎回完成后,众生药业对众生睿创的持股比例由 61.11%变为70.97%。
创响生物与Ikena Oncology合并:12月23日, Ikena Oncology和Inmagene(创响生物)宣布已签订最终合并协议。合并后的公司将专注于开发IMG-007,这是一种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后的公司计划以“ImageneBio”的名称运营,并在纳斯达克以“IMA”的股票代码进行交易。
华奥泰完成2亿元融资:12月25日,华海药业发布公告,子公司华奥泰生物完成2亿元融资,投后估值32亿元。作为华海药业旗下专注大分子药物的子公司,华奥泰目前已经建立起覆盖单抗、双抗、融合蛋白及ADC等多种药物形式的丰富研发管线。
浩博医药完成7300万美元B轮融资:12月27日,浩博医药宣布完成7300万美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推进核心小核酸创新药物AHB-137的中国和国际临床试验, 以及早期商业化的准备工作。此外,资金还将支持公司新研发管线的拓展及团队的持续发展和建设。
劲方医药递表港股IPO:2024年12月27日,劲方医药港股IPO申请获得受理,招股书正式公开。2022年、2023年,2024年上半年公司的收入分别为1.05亿元、7373万元、0元,研发成本分别为3.19亿元、3.13亿元、1.86亿元。截至2024年6月30日,账上现金还有2.79亿元。劲方医药累计进行过多轮融资,2023年底完成1.95亿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31.24亿元。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100 项与 Ablaze Pharmaceuticals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Ablaze Pharmaceuticals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