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迦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迦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上世纪初,Paul Ehrlich提出了抗体偶联药物(ADC)的概念,并将其描述为“魔法子弹”。20世纪50年代,研究人员首次将抗鼠白细胞免疫球蛋白与甲氨蝶呤偶联用于白血病的治疗,拉开了ADC药物的研究序幕。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得益于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ADC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直到2000年,FDA加速批准了辉瑞的ADC药物Mylotarg,用于首次复发、60岁以上、CD33+、不适合细胞毒化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ADC第一个上市产品诞生。这是ADC药物从概念提出到首个产品上市的简要历程。
寡核苷酸疗法的诞生则源于科学家对RNA功能的理解和解码,但其后续在临床上的成功应用则高度依赖于递送技术的突破。1998年由lonis Pharma和诺华联合开发的Fomivirsen获FDA批准上市,开启了这一疗法的临床应用时代。但受制于已有技术的局限性,产品仍面临脱靶、递送限制及安全性等问题。新型脂质纳米颗粒(LNP)技术的出现使该领域的研发有了新思路。2018年获FDA批准上市Onpattro便是采用了LNP技术,成功将药物通过包裹递送到肝脏。
在寡核苷酸疗法递送技术的探索路上,研究人员不断寻求创新方法以克服寡核苷酸药物递送至特定细胞或组织时面临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研究者开始探索将抗体与寡核苷酸结合的可能性,从而催生了一类新型治疗分子——寡核苷酸偶联抗体(AOC)。2013年,MIT团队首次报道抗体-siRNA偶联物,用于靶向递送至癌细胞。也是在这个时候,一批医药领域的“掘金者”也嗅到了AOC药物的潜在价值,踏上了那片未被开垦的土地......
AOC是什么?
AOC,英文全称为Antibody oligonucleotide conjugates,中文全称为寡核苷酸偶联抗体。
从结构上看,AOC延续了ADC的基本构架,主要是将寡核苷酸(siRNA或者ASO等)通过定点偶联或非定点偶联的方式连接在靶向特定抗体或抗体片段上。
因结合了单克隆抗体与寡核苷酸疗法两者的优点,AOC药物扩展了寡核苷酸的组织/细胞靶向性,覆盖了许多RNA疗法此前难以触及的领域。
目前,AOC技术的头部研发企业大多为国外Biotech,主要包括:Avidity Biosciences、Tallac Therapeutics、Dyne Therapeutics、Denali Therapeutics和Gennao Bio等,疾病适应症涵盖罕见的肌肉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
而国内在AOC方向布局企业相对较少,于2022年成立的迦进生物是其中的代表企业之一。另外,去年10月,盛世君联与成都先导宣布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动AOC药物研发服务。但考虑到国内已在ADC技术上取得显著进步,且寡核苷酸疗法领域也实现持续突破,相信之后这一蓝海赛道将涌入更多国内企业。
AOC爆发期来了
近期,Dyne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Dyne”)宣布其AOC在研管线DYNE-101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1)。公司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提交加速审批申请。
DYNE-101是继AOC领域先驱Avidity Biosciences(以下简称“Avidity”)的AOC 1001(治疗DM1)、AOC 1044(治疗DMD,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和AOC 1020(治疗FSHD,面肩肱肌营养不良症)之后,又一款有望获批上市的AOC药物。
Dyne对DYNE-101的信心源于其最新公布的I/II期ACHIEVE研究数据。结果显示,接受DYNE-101(6.8 mg/kg,每8周一次)治疗的6名患者中,肌强直症状得到“早期且持续的改善”。与14名安慰剂组患者相比,治疗组在手部张开测试(vHOT)中表现显著更优,治疗组vHOT改善了-2.9秒,而安慰剂组则增加了+0.4秒。此外,治疗组在其他功能性指标上也显示出临床获益,包括“五次起坐测试”(Five Times Sit to Stand Test)、“10米步行测试”(10-Meter Walk Test)、定量肌力测试(QMT)以及肌肉力量和疲劳测试等。
DM1,又称Steinert病,是一种以肌肉无法随意放松为特征的罕见遗传病,仅在美国就影响约14万人。长期以来,DM1患者虽有缓解症状的药物,但尚无根治性疗法获批。DYNE-101的进展为这一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海外分析师预测,该药物的市场潜力可能超过3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DYNE-101有望与Avidity的AOC 1001先后获批(如进展顺利),形成直接竞争。AOC 1001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试验的AOC药物,由靶向TfR1(1型转铁蛋白受体)的单克隆抗体和靶向DMPK mRNA的siRNA偶联而成,同样用于治疗DM1。目前,AOC 1001已进入关键注册阶段。
除AOC 1001外,Avidity还有两款AOC药物进入关键注册阶段。可以预见,AOC领域即将迎来爆发期,为罕见病治疗开辟新的赛道。
参考资料来源:
1.各公司官网
2.其他公开资料
封面图来源:AI
往期推荐
海普瑞自主研发的创新候选药物H1710获批IND,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
潜在损失超3000亿美元!近200种药物面临专利悬崖
《哪吒2》票房破118亿!这届神仙怎么人均"脆皮大学生"?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
寡核苷酸抗体药物偶联物上市批准siRNA多肽偶联药物
▎医药观澜/报道
本月,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的伐莫洛龙口服混悬液(vamorolone)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4岁及以上DMD患者。这款药物是曙方医药1.24亿美元自Santhera Pharmaceuticals引进,此前该产品已在美国、欧盟等地获批治疗DMD。根据公开资料,这是在中国境内获批的首个DMD疗法,也引发了业界对这种致命罕见疾病的强烈关注。
DMD是一种罕见的肌肉萎缩疾病。患者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基因发生变异,导致肌肉逐渐无力萎缩。有数据显示,全球约每3500-5000名男性新生儿中就有1名DMD患儿,每年约有2万名儿童确诊。患者预期寿命很少超过40岁。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针对DMD的治疗手段逐步出现。自2016年以来,已经有8款DMD疗法获得美国FDA的批准,同时旨在进一步提升疗效和安全性的更多在研疗法也在持续涌现。在即将结束的2024年,无论是全球还是中国,DMD药物研发领域也迎来了不少新进展。
中国十多款DMD管线在开发,多数处于早期阶段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在中国针对DMD有十余款管线正在研发。这些在研管线主要包括寡核苷酸疗法、基因疗法和基因编辑疗法等,大多还在早期开发阶段,处于临床前或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中。例如:
中美瑞康的RAG-18,一款小激活RNA(saRNA)药物。通过RNA激活机制特异性靶向激活肌肉细胞中UTRN基因表达。由UTRN基因编码的肌营养不良蛋白(utrophin)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相似,它的上调可功能性替代DMD肌肉细胞中缺失的抗肌萎缩蛋白,从而治疗所有突变类型的DMD和贝氏肌营养不良患者。RAG-18已获得FDA授予孤儿药资格与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
迦进生物的CGB1002,一款抗体-siRNA偶联药物(抗体偶联PMO分子),拟治疗1型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它在临床前DMD动物模型上取得积极结果,单次给药后将全长肌营养不良蛋白恢复到健康组织水平的80%。
信念医药的BBM-D101注射液,一种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基因治疗药物,以工程化改造AAV作为载体,将优化的基因表达盒递送至全身肌肉以治疗DMD。它于今年下半年启动IIT研究。不久前FDA授予其治疗DMD的孤儿药资格和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
新芽基因的GEN6050X注射液,一种使用双AAV9载体的静脉注射胞嘧啶碱基编辑药物,为适合外显子50跳跃的DMD患者设计,通过编辑突变的DMD基因,永久恢复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该药物的IIT研究正在开展。
金唯科生物的JWK007注射液,一款AAV基因治疗药物,针对Dystrophin基因的各功能结构域设计了“迷你”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肌肉特异高效表达的基因表达框。今年9月其IIT研究首例受试者完成26周跟踪观察,安全性和有效性良好。
辉大基因的HG302,一种新型CRISPR DNA编辑疗法,通过基因编辑,恢复功能性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而改善肌肉功能,拟治疗DMD。今年12月,辉大基因宣布HG302已启动“肌肉MUSCLE”临床试验并完成了首例受试者给药。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安天圣施、博雅辑因、北海康成等公司也均有临床前DMD管线。例如,安天圣施正在研发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推进针对DMD等适应症的研发管线。
寡核苷酸疗法,DMD治疗的重要研发方向
在全球领域,FDA已批准的8款DMD药物中,包括1款小分子、2款类固醇药物,还有1款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以及4款寡核苷酸疗法。在这些疗法中,小分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类固醇药物依然只能起到延缓疾病进展的作用,而基因疗法和寡核苷酸疗法可以针对DMD疾病的根本原因,即提高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成为DMD疗法研发的重要方向。目前,除了已经获批的疗法,全球范围内还有几十款DMD疗法正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其中过半为基因疗法和寡核苷酸疗法。
从作用机制来看,基因疗法可以将表达微抗肌萎缩蛋白(micro-dystrophin)的转基因包装在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中,通过单次静脉注射,使得患者肌肉生成具有部分抗肌萎缩蛋白功能的重组蛋白。相比于基因疗法,寡核苷酸疗法生成的抗肌萎缩蛋白保存了野生型蛋白中更多的结构域,能够更好地模拟野生型蛋白的功能。并且,通过改变寡核苷酸疗法的序列,可以迅速使用这一治疗模式靶向其它基因或者突变。因此,这一药物类型备受关注。
目前,4款获FDA批准的DMD寡核苷酸疗法均采用吗啉代反义寡核苷酸(PMO)技术。PMOs是一类基于RNA天然框架设计的合成分子,它能够与特定mRNA前体序列结合,且在生物体内不易被降解,有着独特优势。不过这种疗法也有其局限性,例如组织渗透能力不强,不易被肌肉细胞吸收,或者在被细胞摄取后容易在溶酶体中被降解等。如何提高寡核苷酸疗法的组织特异性递送,在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剂量,并扩展适用的疾病范围,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研发方向。
为提升PMO疗法的临床效果,新一代寡核苷酸药物也在合成工艺等方面持续创新。其中一种方式便是将寡核苷酸与细胞穿透肽(CPP)相偶联,形成称之为PPMO的新一代疗法。CPP由少于30个氨基酸组成,具有两亲性或阳离子性,能够携带大分子生物载荷穿透细胞膜,从而增加寡核苷酸的细胞和组织渗透性,这使药物在低剂量时便具有增强的疗效。
2024年,国际领域有多款临床阶段的PMO/PPMO疗法迎来新进展。例如,PepGen公司通过其专有平台开发的PPMO疗法PGN-EDO51也正在临床2期试验中,评估其在适合外显子51跳跃基因突变的DMD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其专有CPP可增强细胞摄取,并促使寡核苷酸在被溶酶体降解前成功逃逸;同样地,为应对溶酶体降解的挑战,Entrada Therapeutics开发了ENTR-601-44,这款疗法由该公司专有的内体逃逸载体(EEV)多肽与PMO偶联,旨在治疗适合接受外显子44跳跃疗法的DMD患者。今年6月发布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ENTR-601-44治疗的患者,其外显子跳跃水平显著提高,具统计学意义。
这些进展展示了新型寡核苷酸药物的未来潜力,更有望为DMD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CRDMO平台赋能寡核苷酸疗法研发,造福DMD等罕见病患者
尽管PMO、PPMO相关寡核苷酸疗法对于患者而言意义非凡,但这类疗法的开发难度大,需要极为复杂的工艺技术。
药明康德在化学业务上20多年的丰富经验,为开发这类新疗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全球赋能寡核苷酸药物研发的一体化、端到端的CRDMO平台,药明康德目前具备PMO单体、PMO、多肽、PPMO偶联及制剂开发的综合能力,可以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公司寡核苷酸、多肽、制剂、分析等6个团队平行推进、无缝衔接,曾经将一款来自客户的PPMO在研疗法仅用11个月推进至IND。
公开信息显示,药明康德化学业务平台的新分子板块(WuXi TIDES)于2018年布局,在多肽和寡核苷酸等新分子的开发和生产方面持续精进平台能力,通过不断优化工艺、内部整合流程提供一体化服务,在3年内将PMO类药物活性成分(API)成本降低60%。这也得益于药明康德在CMC一体化解决方案方面的专精与专长。目前WuXi TIDES平台正在为三款治疗DMD的PMO和PPMO药物提供研发赋能。
DMD是全世界7000多种罕见病中的其中一种,考虑到寡核苷酸疗法的作用机制,此类疗法有望让更多罕见病患者从中受益。药明康德在开发包括吗啉代反义寡核苷酸(PMO)和多肽-PMO偶联物(PPMO)在内的寡核苷酸药物方面的全面能力,有望为DMD,乃至更多罕见病患者带来福音。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转载授权及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作者|自由译员Isabelle
10月7日,202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获奖的是美国科学家Victor Ambros和Gary Ruvken,获奖理由是二人在发现microRNA方面的贡献。microRNA是管理体内细胞功能的分子。
斯德哥尔摩大学进化基因组学教授Love Dalén称:“两位科学家的研究……对理解细胞工作的方式以及有机体的发育方式至关重要,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发现,或多或少影响了生物学和医学的所有领域。”
核酸药物领域,包括mRNA、siRNA、ASO、miRNA等。mRNA在新冠期间十分瞩目,本文暂不表。针对其他几种核酸药物,简要梳理国内外各自研发进度。
01 miRNA进展
医药笔记汇总,截至目前,约有十几款miRNA药物(部分为靶向并抑制miRNA,另一部分则为miRNA类似物)进入临床阶段,适应症覆盖实体瘤、亨廷顿病、NASH、心衰、丙肝等,
02 RNAi 国外主力玩家
RNAi属于小核酸药物,自1998年被发现以来,已经走向了市场。
FDA批准的6款RNAi药物
从上文的表格我们就可看出,有一个公司是RNAi的绝对主力,就是Alnylam:第一款FDA批准的RNAi药物就出自Alnylam,前三款FDA批准的RNAi药物也出自Alnylam,甚至前五款RNAi药物都是由Alynlam孕育的。这家公司引领了RNAi革命。
管线中最值得期待的是vitrisiran治疗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心肌病 (ATTR-CM),目前这种疾病全球只有辉瑞的tafamidis可以治疗。8月30日,欧洲心脏病学年会宣布:“Vitrisiran对我们临床所见的代表性患者人群非常有效,且耐受性很好,无论患者是否接受过tafamidis治疗,疗效都很稳定。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vitrisiran有可能成为新的护理标准。”
9月10日,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Inc.宣布美国FDA对研究性plozasiran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Arrowhead计划今年年底之前向FDA递交新药上市审批,并计划在此之后寻求全球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管批准。Plozasiran旧称 ARO-APOC3,是一种同类首创RNA干扰 (RNAi) 疗法。
Arrowhead当前最重要的管线是plozasiran,针对三种适应症,已分别进展至三期和二期临床阶段。Olpasiran(前AMG890和ARO-LPA)旨在减少脂蛋白a的关键成分载脂蛋白a的生成,载脂蛋白a在基因上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有关,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无关。2016年9月,安进购买了开发和商业化olpasiran的全球独家授权。
03 ASO
除了RNAi,小核酸药物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反义寡核苷酸ASO。Alnylam和Arrowhead聚焦的是RNAi,而Ionis则是专注于ASO。
Ionis与MNC的合作非常广泛,集中在神经、病毒感染、肾病、肝炎领域,自己独立开发的管线集中在亚历山大病、FC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SHTG等。
国内在ASO布局者较少,新兴Biotech包括,昂拓生物等。
04 MNC的布局
诺华介入小核酸领域非常早,早在1998年,诺华就与Ionis合作,获得了全球第一款ASO药物Fomivirsen的全球权益。如今,诺华在这个领域已上市的重点产品是Zolgensma和与Alnylam合作的Leqvio®(即inclisiran),分别治疗脊髓性肌萎缩和高脂血症及心血管疾病。
重点管线是TQJ230 (pelacarsen),预计明年提交上市申请。
诺华在过去几年还在小核酸领域有过数次BD,其中不乏大手笔:
2019年11月,以97亿美元收购了The Medicines Company,后者的核心产品就是inclisiran;
2023年7月,以10亿美元收购了DTx Pharma,获得后者的专有技术FALCON平台和领先候选药物DTx-1252;
2023年8月,与Ionis签订协议,向后者提供6000万美元预付款,以供开发和商业化pelacarsen;
2024年1月,与舶望制药达成合作,涉及多条小核酸药物管线,合作总金额高达41.65亿美元。
截至7月31日
其中,bepirovirsen是在乙肝领域进展最快的小核酸药物。
相关BD:
2023年12月,GSK与Wave Life Sciences达成战略性合作,共同推进寡核苷酸药物的开发。
今年6月,GSK收购Elsie Biotechnologies,加快寡核苷酸平台和管线药物开发。此前,GSK已分别于2023年7月和今年2月与Elsie达成协议,行使非独家许可的选择权,探索Elsie的发现平台和P (V) 化学技术。
这些管线中,最值得期待是Leposidiran。去年的试验结果显示,在第337天,单次注射608mg的lepodisiran组Lp (a)水平中位下降幅度为97%。
相关BD:
6月3日,QurAlis宣布就QRL-204与礼来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QRL-204是潜在同类最佳剪接转换ASO,用于修复ALS、额颞型痴呆 (FTD) 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中UNC13A的功能。
9月4日,Haya Therapeutics宣布与礼来达成合作,借助自由RNA平台,发现新型调控基因组靶点,治疗肥胖以及相关代谢疾病。
9月5日,礼来与Genetic Leap达成协议,利用后者的RNA靶向AI平台,针对礼来选定的靶点开发基因药物。
05 国内主力军
国内的小核酸界一直有“三剑客”之说,分别是指:瑞博生物、圣诺医药、舶望制药。如今,市场悄悄地在改变。
9月18日,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IgA肾病小核酸药物,获欧盟临床试验许可,这是瑞博生物第九条进入临床的管线。
瑞博生物已进入临床的八条管线
去年12月15日,瑞博生物宣布与齐鲁制药签订技术许可协议,将抗PCSK9小核酸新药RBD7022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授权许可给齐鲁制药。
今年1月,瑞博生物还与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将共同开发治疗NASH/M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
舶望制药共有5条管线,其中心血管疾病的2条授权给了诺华。成立仅三年多,舶望制药就成就了国内biotech在RNAi领域的首笔重大海外授权交易。
成立三年半,1条二期,4条一期,2笔授权,1条IND,总共28条管线,这个推进速度相当惊人。
时值资本寒冬,瑞博生物和船舶制药都成功依靠BD获得了稳定的现金流,而“三剑客”的最后一位——圣诺医药,就没有这般幸运了。
2021年12月30日,圣诺医药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国内RNA疗法第一股”。然而,自2024年年初至今,股价暴跌超八成。7月,又遭理财爆雷,屋漏偏逢连夜雨。
目前,圣诺医药共有5条进入临床的管线。
加上10条临床前管线,圣诺医药现在总共也就15条管线,其中进展最快也最有希望的是STP705。
回顾该公司2021年的年报,当时仅STP705和STP707进入临床的管线数量就已经超过了现在的临床管线总数。
圣诺医药在2021年的年报中的23条管线
“警报”早已拉响,2023年年报中,圣诺医药就提及“为确保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本集团已优先将资源分配至潜力巨大的项目,并已暂停或放缓其他项目的开发……本公司已决定将财务资源用于研发治疗isSCC的STP705及STP122G。”
8月,圣诺医药宣布与Gore Range Capital合作成立Sagesse Bio,将RNAi疗法推向美容医学领域。该合作将为圣诺医药带来高达33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和相应股份,希望圣诺医药能够“造血”成功。
06 追赶的后继者们
现在国内的小核酸药物市场早已不是“三剑客”三分天下的时代了,越来越多的玩家正斩获突破,罗列下今年上半年的一些动态。
今年3月24日,中美瑞康宣布首款小激活RNA (saRNA) 药物RAG-01一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saRNA是我国领跑的赛道。中美瑞康正是由学术界首位发现激活RNA现象的科学家李龙承博士带领RNA激活原创团队成立的,公司的saRNA技术在国内外均位列前茅。5月,RAG-01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认定用于治疗卡介苗无应答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成为首个获得该认定的saRNA药物。
4月24日,海昶生物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小核酸药物HC0301(别名“WGI-0301”)获得NMPA的临床试验批准。此前,该药物已于2月获得FDA的二期临床试验默许。
4月27日,施能康宣布旗下首款siRNA产品SNK396一期临床试验已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给药。该药物是国内首款进入受试者临床给药治疗阶段的某特定靶点siRNA候选药物,施能康公司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安全、高效地将siRNA递送到肝细胞中,利用RNA干扰的自然过程,直接在mRNA层面干预肝脏靶点蛋白合成。
5月13日,NMPA药品审评中心 (CDE)将腾盛博药在研的HBV靶向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BRII-835(elebsiran)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6月15日,迦进生物完成新一轮投资,独家投资方是张江生命健康产业孵化天使基金I期。迦进生物将利用本轮资金引入高水平人才,推进知识产权和管线建设,并完成首个产品的临床验证。旗下首个管线预计今年进入临床。
7月11日,靖因药业完成国内首款siRNA抗凝药物SRSD107注射液一期临床试验全部受试者的入组给药。
同日,浩博医药宣布自主研发的AHB-137被NMPA 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品种,拟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
7月19日,大睿生物宣布完成A+轮3500万美元融资,由LongRiver江远投资领投,参与投资方包括昭德投资、博远资本、中启资本和礼来亚洲基金等,所得资金将用于推进创新性siRNA代谢管线的临床进展及新一代RNA平台的研发。
8月6日,圣因生物顺利完成siRNA药物SGB-9768注射液国内Ⅰ期临床研究的首例受试者给药,SGB-9768由圣因生物自主研发,也是圣因生物今年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的第二款药物,第一款是8月2日完成的、与信达生物共同开发的、靶向AGT的siRNA药物SGB-3908。
8月19日,NMPA批准维亚臻在研1类新药靶向APOC3小核酸药物——VSA001注射液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申请,公司将在中国开展降低SHTG的三期临床试验。
与国际市场类似,除了这些小核酸biotech,国内传统药企或综合性biotech也或积极布局小核酸,如正大天晴、恒瑞、石药集团等,或通过与小核酸biotech合作来试水,如华东医药、齐鲁制药、信达生物等。
写在最后
从1978年哈佛大学Zamecnik提出ASO概念,到1998年首款ASO药物上市,用了20年;从1998年Andrew Fire发现RNAi现象,到2018年首款siRNA药物上市,又是20年。
经过多年沉淀,核酸药物稳定性不佳和缺乏有效递送系统的问题已得到较大改善,近些年已驶入快车道。中国是全球核苷酸(含寡核苷酸和单体)最大的生产国,也许对应的是大市场。
参考资料:
Financial Times “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 Receives FDA Breakthrough Therapy Designation for Plozasiran”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 Therapy”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Vutrisiran offers a new lifeline to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heart condition”
Alnylam、Arrowhead、Ionis、Novartis、GSK、Lilly、Haya Therapeutics、瑞博生物、舶望制药、圣诺医药、中美瑞康、施能康、靖因药业、圣因生物、维亚臻、海昶生物、腾盛博药、浩博医药、大睿生物官网
迦进生物官微
Business Wire “Elsie Biotechnologies Announces Collaboration with GSK to Accelerate Oligonucleotide Discovery Technologies”
PR Newswire “Genetic Leap and Lilly Enter Collaboration to Accelerate Genetic Medicine Development with AI”
PubMed ”Lepodisiran, an Extended-Duration Short Interfering RNA Targeting Lipoprotein(a): A Randomized Dose-Ascending Clinical Trial”
药融圈《国内小核酸企业管线数量TOP15》
药智网《诺华没有ADC,但有7个核药管线》
猎药人俱乐部《长坡厚雪,中国小核酸制药产业走到哪一步了?》
Biologics CMC《多图初探小核酸药物公司和管线布局》
CNN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goes to two American biologists for work on the discovery of microRNA”
BiG近期会议
10.11-12日,深圳,BiG自免研讨会!以原创科学、临床需求和项目合作为出发点,讨论创新疗法(双抗/ADC/细胞疗法/PROTAC等)在自免和炎症方向的重大进展和发展前景,共寻下一个自免神药!
共建Biomedical创新生态圈!
如何加入BiG会员?
100 项与 迦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迦进生物医药(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