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Multicenter, Single-blind, Single-dose, Randomized, Phase Ⅱa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Intrastromal BD111 Gene Editing Therapy in Adults With HSV-1 Stromal Keratitis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BD111 inj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dard therapy vs. standard therapy in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 stromal keratitis (HSK), providing preliminary confirm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BD111 in combination with standard therapy.
A Clinical Study on CRISPR/Cas9 Instantaneous Gene Editing Therapy to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With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MYOC Gene Mutation
This study is intent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CRISPR/Cas9 Instantaneous Gene Editing Therapy (BD113 virus-like particle, also BD113vLVP)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 (POAG) with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and MYOC gene mutation. The main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BD113vLVP) in POAG patients with intraocular hypertension and MYOC mutation, and secondary objectives is to explore the preliminary efficacy and the metabolism characteristics of BD113vLVP in participants.
BD211静脉输注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是评估编码人βA-T87Q-珠蛋白基因的BD211慢病毒载体体外转导修饰自体CD34+造血干细胞(BD211注射液)静脉回输到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TDT)受试者体内后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次要目的是评估BD211静脉回输到TDT受试者体内后的有效性和BD211静脉回输到TDT受试者体内后的药效学特征。
100 项与 上海本导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海本导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欢迎关注凯莱英药闻
近期,诺和诺德在基因编辑领域进一步加码;首先是在2024年6月,公司以最高4000万美元收购2seventy bio的A 型血友病项目及体内基因编辑技术的权益,后者可用于开发治疗自免疾病的自体或同种异体细胞疗法。其次,公司于近日达成两笔交易:分别是与Korro Bio达成高达5.3亿美元的药物合作,旨在开发两种此前无法成药靶点的RNA编辑候选药物,这些靶点适用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等疾病;以及与NanoVation达成一项多年研发合作伙伴关系,主要开发两个项目,未来有望扩展至多达五个针对心脏代谢性和罕见病的额外靶点,合作总金额高达6亿美元。
一
基因编辑及重要组成
基因编辑是指用可编辑的核酸酶识别基因组特定位点并介导DNA 双链断裂,随后诱发内源性DNA 修复机制,从而实现对DNA 序列的定点修饰的技术,包括靶向敲除或插入基因。基因编辑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手段,由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基因的错误表达直接相关,因此该技术有望实现疾病治疗。
完成基因编辑过程,无论是基因的敲除或插入,均需要:1)识别需要编辑的序列与点位,2)序列的剪切,3)剪切后的修复三个部分。工具、修复机制与载体构成了基因编辑的三大要素。
(一)基因编辑工具
目前,基因编辑工具手段经历了ZFNs 技术、TALENs 技术、CRISPR技术的更新迭代发展;完成序列的识别与剪切所依靠的基因编辑工具是各个企业研发重点,识别效率与剪切准确率是决定最终治疗效果的关键。
ZFNs(锌指核酸酶)技术是第一个普遍使用的基因编辑技术。ZFN 由锌指结构单元与Fok I 核酸酶活性区结合而成,锌指结构识别编辑位点,Fok I 核酸酶进行剪切。锌指结构由大约30 个氨基酸组成,同时与锌离子结合,因为结构与手指类似,因此称为锌指。由于针对不同的DNA序列,需要设计不同的锌指结构,较为费时费力。同时,由于识别位点较短,因此存在一定的脱靶现象,所以并未大规模应用于基因编辑治疗。
TALEN 技术与ZFNs 技术类似,DNA识别序列变为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TALEs),核酸酶仍为Fok
I 核酸酶。与ZFNs 技术相比,具有特异性较高,识别精确的特点,但针对不同序列均需要重新开发TALE 结构,因此耗时费力,同时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
CRISPR 技术来源于细菌抵御外来噬菌体入侵的机制,细菌通过识别噬菌体的DNA 结构进而完成剪切。CRISPR 的识别DNA 序列由sgRNA完成,该结构由crRNA 和tracrRNA 两部分组成,切割由Cas9 蛋白完成。由于该机制中识别位点的特异性由RNA 决定而并非蛋白质,因此操作更加简单便宜,且可以剪切多个位点,是目前最便捷、应用最广泛的基因编辑工具。
(二)基因编辑载体
将工具递送至细胞内需要载体,较为成熟的载体有病毒递送载体、脂质纳米颗粒递送(LNP)、病毒样颗粒载体(VLP), 不同编辑策略需要选择合适的载体。
(三)治疗模式
此外,根据具体治疗的模式,基因编辑还可分为体内基因治疗与体外基因治疗。
体内基因编辑对技术精准度要求更高,可以做基因的敲除与插入;通过LNP等载体将基因编辑工具递送至患者体内特定组织与器官,进入细胞完成治疗过程;进度较为领先的代表公司为Intellia Therapeutics。
体外基因编辑强调对特定碱基或碱基序列的精确改写,其过程是将功能细胞在体外进行编辑,然后输回患者体内,完成治疗;目前全球首个获批的CRISPR 公司的Exa-cel,需要经过细胞提取,体外编辑,细胞回输,完成整个治疗过程。
二
近一年发生的交易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截至目前,在基因编辑疗法共发生10笔交易;已披露金额的主要是诺和诺德的3项交易以及国内企业信立泰与尧唐生物的发生交易,累计超13亿美元。
2024年8月,国内企业信立泰药业与尧唐生物就一款靶向PCSK9的碱基编辑药物YOLT-101签订协议。信立泰获得YOLT-101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独家许可权益,包括但不限于研发、注册、生产、商业化销售等;尧唐生物有望获批最高总交易金额近10.35亿元。YOLT-101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拟开发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等;已有的临床前数据显示,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YOLT-101实现了一次给药长达近两年的低密度胆固醇(LDL-C)大幅度降低。
三
管线及市场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在研的基因编辑疗法约300余种;其中仅CRISPR/Cas9基因编辑疗法Casgevy获批。
处于临床以上阶段的基因编辑疗法
根据Allied Market Research以及Global Market Research统计,2021年至2022年,全球基因编辑行业市场规模由48.11亿美元增长至54.12亿美元,2022年同比增速为12.49%。根据Statista统计,2023年至2030年,全球基因编辑行业市场规模将以22.3%的复合增速进行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约为66.19亿美元,到2030年,预计达到360.61亿美元。
四
重点公司及药物介绍
(一)CRISPR Therapeutics
CRISPR 是一家领先的基因编辑公司,专注于使用其专有的CRISPR/Cas9平台开发用于在治疗严重疾病的变革性基因药物。CRISPR在广泛的疾病领域建立了一系列治疗计划,其管线涉及血红蛋白病,肿瘤学,再生医学和罕见病。
公司第一代体外基因编辑产品的设计主要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增强了产品的安全性,避免不必要的免疫排斥。第二代体外基因编辑产品设计在第一代基础上的改进主要是为了增强工程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对不同基因的编辑,给细胞治疗带来了更大的设计空间,更多的改进方向。
CRISPR Therapeutics 降低排异反应的策略
重点药物介绍:Casgevy
Casgevy(通用名exagamglogene autotemcel,简称exa-cel)是CRISPR Therapeutics 与Vertex 联合研发的体外基因编辑疗法,开发适应症为Beta 地中海贫血和镰状细胞性贫血。通过体外基因编辑,研发团队对CD34+ HSPC 细胞中红细胞(erythroid)特异的BCL11A 基因的加强子(enhancer)进行抑制,以此得到改造后的细胞并给患者进行回输。BCL11A蛋白是一种调控因子,通常在出生后抑制胎儿血红蛋白的产生,因此通过BCL11A基因的编辑减少其蛋白产物的合成,可以促进造血干细胞产生更多携带胎儿血红蛋白的红细胞,以逐步取代成人的镰状红细胞。
Exa-cel 针对TDT和SCD 分别开展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针对TDT 适应症的研究中,受试者接受exa-cel 治疗后,42/44 患者已停止输注红细胞。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已有36.2 个月没有进行输注;2 位还未停止输注的患者,所需输注的红细胞量已明显减少,分别下降了75%、89%。在针对SCD 适应症的研究中,接受exa-cel 治疗后,所有31 个患者均未出现血管闭塞危象VOC,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已有32.3 个月未出现VOC。
此外,Exa-cel 治疗后,含HbF 的细胞比例明显提升,TDT 组由基线的约10%提升至90%-100%区间,SCD组由基线的约20%提升至90%-100%。且提升后比例稳定维持在高位区间,TDT 组最长观察期已达36 个月,SCD组30 个月。
在安全性上,与白消安清髓术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相似。许多不良事件可能与配套的化疗(白消安)相关。
据生物医药行业媒体Endpoints News报道,Casgevy在美国的定价为22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76万元)。
(二)Intellia Therapeutics
Intellia是基因编辑领域的明星企业,基于CRISPR/Cas9技术,针对Ex Vivo(离体)与In Vivo(在体)基因治疗建立了针对罕见遗传疾病、感染性疾病、免疫肿瘤学、血液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多样化在研管线,并取得优异的临床表现。
公司研发管线
公司通过敲除治疗细胞的TCR 来避免移植物排斥宿主病(GvHD);通过基因敲入引入CAR 或TCR来增强细胞对肿瘤的杀伤;敲除II 型HLA 基因来避免CD-4 介导的排异反应;敲除HLA-A 来避免CD-8 介导的排异反应;调整HLA-B 和HLA-C 来避免NK 细胞介导的排异反应。
Intellia 降低排异反应的策略
重点药物介绍:
1、NTLA-2001
NTLA-2001是全球进展最快的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疗法,用于治疗甲状腺素转运蛋白(ATTR)淀粉样变性。此前 Intellia 已与再生元达成协议,Intellia将主导NTLA-2001的开发和商业化,再生元承担25%的成本,以换取相同的利润份额。目前,FDA已批准其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1开展关键3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年底启动。
根据Intellia Therapeutiics 最新更新的临床结果,接受NTLA-2001治疗的所有转甲状腺素蛋白淀粉样变性患者的血清TTR 均降低≥90%,且这些获益一直持续到接受输注治疗后最长12 个月进行的最后一次访视。而接受25 mg 与75mg 剂量NTLA-2002 治疗的病患,平均激肽水平下降幅度为67%与95%,且分别持续了48 与32 周,显示出较好的治疗效果。
2、NTLA-2002
NTLA-2002通过抑制KLKB1基因表达,控制缓激肽的水平,降低血管扩张造成的水肿的风险,被开发用于治疗遗传性血管水肿(HAE)。目前,该药物已开展了2 项临床I期研究,分别针对由ATTR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疾病和心肌疾病。
根据一项在患有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的成年人开展的1 期剂量递增试验显示,在所有剂量水平下,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输液相关反应和疲劳。在施用NTLA-2002 后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作用、严重不良事件、3 级或更高不良事件。在基线和最新评估之间观察到总血浆激肽释放酶蛋白水平的剂量依赖性降低,25 mg组的平均百分比变化为 -67%,50 mg组为 -84%,75 mg组为 -95%。从基线到第 1 至第 16 周(主要观察期),25 mg组每月血管性水肿发作次数的平均百分比变化为 -91%,50 mg组为 -97%,75 mg组为 -80%。在所有患者中,从基线到最新评估,每月血管性水肿发作次数的平均百分比变化为-95%。
(三)Editas Medicine
EditasMedicine 成立于2013 年,这是一家基于 CRISPR/Cas9 专利技术开发针对遗传疾病和癌症基因编辑治疗的公司,也是第一家上市的 CRISPR 基因编辑公司。公司致力于将CRISPR/Cas9和CRISPR/Cas12a基因组编辑系统的能力和潜力转化,为治疗世界各地严重疾病患者的药物。
Editas
Medicine 研发管线
重点药物介绍:EDIT-301
EDIT-301(renizgamglogene
autogedtemcel,又称reni-cel)是Editas
Medicine 正在开发中的治疗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的CRISPR基因编辑疗法,对患者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编辑位点是HBG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这是因为HBG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是转录抑制因子BCL11A的结合位点,靶向改为点就能抑制BCL11A,从而重新激活γ-珠蛋白的表达,改善患者的红细胞成熟。该疗法使用的是CRISPR-Cas12a基因编辑系统,即Cas12a和gRNA组成的RNP(RNA和蛋白质复合物),通过电穿孔技术将其转染到细胞中,以避免使用病毒载体带来的随机插入风险。
根据2024年5月公司在2024 EHA公布的数据,在一项 I/II 期、多中心、开放标签、单臂研究,旨在评估 reni-cel 对严重 SCD 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疗效。截至 2024 年 2 月,17 名可评估患者在输注reni-cel 后的平均(标准差,SD)时间为 6.2(5.8)个月;其中两名患者的随访时间超过 1 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分别在平均(SD)22.2(3.8)天和 25.2(6.2)天后实现。没有患者报告输注 reni-cel 后出现 VOE,而入组前 2 年内平均(SD)每年出现 5.2(3.0)次严重 VOE(n=17)。输注 reni-cel 后,平均(SD)Hb水平迅速升高,并从第 5 个月起维持在 ≥14.4(2.5)g/dL(n=8)。到第 4 个月(n=7),HbF 的平均(SD)百分比为 48.0% (4.0),且在最后一次随访中维持在 >40%。F 细胞和MCH-F/F 细胞的百分比早期增加,并从第 5 个月(n=8)起维持在 >98% F 细胞,从第 3 个月(n=7)起维持在 >15 pg/F 细胞,这代表了具有临床意义的目标。所有患者的溶血关键标志物均得到改善或正常化。reni-cel 的安全性与使用白消安的清髓性预处理一致。未报告与 reni-cel 相关的不良事件。
(四)Beam:基于碱基编辑的基因治疗公司
Beam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8年,基于单碱基编辑技术,通过重写基因组中的单个碱基,在目标DNA序列上产生精确的可预测和有效的基因修饰。公司目前正在研发的基因治疗递送策略包括:电穿孔 、 非病毒载体 (主要是LNP)和 病毒载体 (主要是AAV)三种。公司计划使用电穿孔技术进行体外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递送 (例如治疗地中海贫血症等血液性疾病) ,使用LNP进行肝脏和其他器官的体内递送,使用AAV进行眼睛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递送。
Beam Therapeutics 研发管线
重点药物介绍:BEAM-101
目前公司进度最快的产品为BEAM-101,一种体外碱基编辑疗法,用于治疗镰状细胞病。该一次性疗法包括自体 CD34+ 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 (HSPC),这些细胞已在 HBG1/2 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行了碱基编辑,并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程序进行给药。BEAM-101编辑旨在抑制转录抑制因子 BCL11A 与启动子结合,而不会破坏 BCL11A 表达,从而增加非镰状和抗镰状胎儿血红蛋白 (HbF) 的产生,从而模仿遗传性胎儿血红蛋白持续性中自然发生的变异的影响。
(五)Verve Therapeutics
Verve Therapeutics 致力于开发一种治疗心血管疾病(CVD)的方法,将治疗从慢性管理转变为单疗程基因编辑药物。该公司最初的两个项目分别针对调节血脂水平的基因PCSK9和ANGPTL3。
Verve Therapeutics的研发管线
重点药物介绍:Verve-101
公司主要候选产品Verve-101是全球第一个进入临床的、在人体内部进行碱基编辑的疗法,利用基于CRISPR系统改造的单碱基编辑器,改变患者细胞中PCSK9基因的一个碱基,达到让PCSK9失活的效果。PCSK9是降低LDL-C的热门靶点,抑制它活性的功效已经得到了多款FDA批准疗法的验证。
2024 年 4 月,公司公布了其在13 名患者中的给药数据,显示对于 0.45 mg/kg 组的前五名随访至少 28 天的受试者,平均 LDL-C 降低范围从 21% 到 73%,平均为 46%(截至数据截止日期 2024 年3 月)。在 0.45 mg/kg 或 0.6 mg/kg 组中随访时间最长的两名患者中,LDL-C 降低持续长达 270 天,且随访仍在进行中。
(六)Prime Medicine
Prime Medicine于2022年10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主要围绕一种全新的精准基因编辑工具——先导编辑(Prime Editor,PE),该技术无需依赖DNA模板便可有效实现所有12种单碱基的自由转换,而且还能有效实现多碱基的精准插入与删除。2023年5月,刘如谦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发表论文,对先导编辑进行了改进和升级——双先导编辑(TwinPE),能够实现大片段DNA的删除、替换、整合和倒位,为治疗复杂人类遗传疾病或大型基因突变所致的人类遗传疾病提供了有效工具。
重点药物介绍:PM359
PM359 是公司在血液学和免疫学重点领域推出的首个候选产品,针对的是慢性肉芽肿病 (CGD) 的 p47phox 变体,这是一种在儿童时期出现的严重且危及生命的疾病。PM359 包含使用 Prime Editors 进行体外修饰的自体造血干细胞 (HSC),旨在纠正大量含有致病突变的细胞。目前,PM359 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授予的罕见儿科药物称号和孤儿药称号。
根据2024年5月公布的数据,临床前研究显示:(1)纠正了 75% 以上 CGD 患者 CD34+ 细胞中的 CGD 致病突变;(2)在小鼠模型中,≧80% 的Prime Edited CGD 患者 CD34+ 细胞中的CGD 致病突变得到纠正;(3)在植入Prime Edited CGD 患者 CD34+ 细胞的小鼠中,骨髓中性粒细胞中的 NADPH 氧化酶活性得到恢复;(4)与未编辑的 CGD 患者细胞相比,Prime Edited CGD 患者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基因表达降低,与健康供体细胞相似,表明 Prime Editing 将细胞恢复到健康状态;(5)在植入的 Prime Edited CGD 患者 CD34+ 细胞中未检测到非预期或脱靶编辑。
(七)国内公司发展情况
国内基因编辑企业有望加速发展;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已经有50余家公司涉足基因编辑技术,但其中依然以初创公司为主,管线研发也多在临床早期,如尧唐生物、博雅辑因、邦耀生物、瑞风生物、辉大基因、本导基因等。
1、尧唐生物
尧唐生物成立于2021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吴宇轩等人于2021年创立,是一家专注于结合mRNA体内递送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一代mRNA药物和基因编辑药物的高科技生物技术公司。尧唐生物通过对CRISPR、碱基编辑和其他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的持续开发和优化,对新一代mRNA生产平台和脂质纳米载体组装工艺的创新型改进,致力于开发针对遗传性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体内基因编辑药物。
2、博雅辑因
博雅辑因是一家专注基因编辑技术转化的、处于临床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创立。公司基于在基因编辑技术、高通量基因组编辑筛选和生物信息等方面的科研和技术实力,推进国际领先的体外和体内基因编辑疗法开发。公司已经建立了包括体外疗法造血干细胞平台、体外疗法通用型CAR-T平台、体内疗法RNA碱基编辑平台在内的多个治疗平台。
公司体外基因编辑疗法 ET-01是中国首个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基因编辑疗法产品和造血干细胞产品,用于治疗输血依赖型β地中海贫血。
3、邦耀生物
邦耀生物致力于成为新商业文明时代全球领先的细胞基因药企,由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生命医学研究所所长刘明耀于2013年创立,依托自主研发中心及与高校共建的“上海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研究中心”,目前已产生100多项专利成果,有5个项目在8所知名医院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3个项目已获批IND,正式进入注册临床试验阶段,还有多个项目进入IND申报阶段。
4、本导基因
本导基因是一家基因治疗创新药物研发企业,由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蔡宇伽等人于2018年创立,致力于为眼科、神经系统、造血系统、病毒感染以及肿瘤等多领域的难治性疾病开发具有全球意义的创新药物。本导基因拥有国际领先VLP mRNA递送平台(BDmRNA)和下一代慢病毒载体平台(BDlenti)。围绕着核心递送技术平台,本导基因布局了多条first-in-class的产品管线,开展了多项first-in-human临床研究,与国际著名药企开展了重大神经系统疾病新型疗法的合作研发。
5、其它
还有多家国内企业布局新型CRISPER基因编辑疗法,例如正在进行碱基编辑疗法开发的正序生物、贝斯生物、新芽基因,进行表观遗传基因组编辑疗法开发的益杰立科等。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
2、招商证券、浙商证券、中银国际
3、澎湃新闻、前瞻网、生物世界、医药魔方
感谢关注、转发,转载授权、加行业交流群,请加管理员微信号“hxsjjf1618”。
“在看”点一下
合规新观察
近年来,细胞治疗研究成为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一股热潮,多项细胞治疗成果应用于诊治恶性肿瘤等疾病上,并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其中,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治疗研发市场,相比于美国,我国的细胞治疗研究起步并不算早,但发展速度较快。截至2024年8月31日,全球已有12款CAR-T细胞治疗上市药品,中国已有6款CAR-T细胞治疗上市药品。
在细胞治疗的监管领域,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且完备的制度体系;而中国也陆续出台细胞治疗的相关政策制度,逐渐构建起了涵盖研发、注册、生产和上市后全生命周期的细胞治疗领域监管体系。随着细胞治疗药品在中国的陆续上市,地方的药品管理部门也在加强上市后监督管理,例如上海市在2024年8月出台了《上海市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监督管理规定》,该规定除了适用于自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外,还规定其他类型细胞治疗药品上市后监督管理参照该规定执行。
9月26日14:30,本期《合规新观察》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刘婷婷作为主讲嘉宾和大家分享“中美细胞治疗法律监管体系及细胞治疗企业运营和上市前合规要点”的主题讲座。内容将聚焦总结中美两国细胞治疗法律监管体系的核心要点和最新监管趋势,对细胞治疗相关企业的运营及上市合规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向细胞治疗企业提供合规建议,期望能够帮助在周期中的细胞治疗企业守住法律合规防线,增强韧性,并为将来的突破发展时刻做好准备。本次直播特别在“第三届微解药生命科学直播节”活动期间播出,欢迎预约观看!
直播介绍
1
直播时间
2024年9月26日(星期四)14:30
2
直播平台
微解药APP
3
直播观看方式
扫码观看直播
扫码进群参与研讨
4
近期热点直播回顾
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企业商业贿赂合规观察及启示分享
医生讲课费支付,学协会、基金会以及科研项目合作最新监管和执法动态分享
医药企业出海和BD交易项目核心条款设计及谈判策略分享
深入分析2024年北京上海等地支持创新药械发展新政策的异同和趋势
点击文章链接或扫码观看往期回放
嘉宾简介
刘婷婷
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
刘婷婷律师是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现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与转化联盟(CBIITA联盟)商务拓展专委会副主委、威科先行医药行业智合规专家委员会成员等。刘律师被知名法律评级机构LEGALBAND评为2023年度中国律界俊杰三十强,刘律师还被国际权威法律评级机构《The Legal 500》评为2024年中国大陆生命科学与大健康领域重点推荐律师。
刘婷婷律师自执业以来精耕于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主要为跨国药械企业(包括但不限于阿斯利康、雅培、西门子医疗、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罗氏、百济神州、爱施健、美纳里尼、石药集团、天境生物、京新药业、凯因科技、邦耀生物等)、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国内首家外资三甲综合性医院和顶级公立三甲医院)、医疗(生)集团、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保险公司以及专投医疗药械项目的专业基金公司等企业机构提供境内外投融资并购、跨境药械技术交易和合作、监管合规、争议解决及公司日常等法律服务,包括协助国内外多家知名药企开展多个跨境License in/out技术交易和合作开发项目等。
刘婷婷律师自执业以来精耕于生命科学和医药健康领域,主要为跨国药械企业(包括但不限于阿斯利康、雅培、西门子医疗、默沙东、勃林格殷格翰、罗氏、百济神州、爱施健、美纳里尼、石药集团、天境生物、京新药业、凯因科技、邦耀生物等)、医疗机构(包括但不限于国内首家外资三甲综合性医院和顶级公立三甲医院)、医疗(生)集团、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保险公司以及专投医疗药械项目的专业基金公司等企业机构提供境内外投融资并购、跨境药械技术交易和合作、监管合规、争议解决及公司日常等法律服务,包括协助国内外多家知名药企开展多个跨境License in/out技术交易和合作开发项目等。
刘婷婷律师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刘律师在上海律协、威科先行、LexisNexis、LEB、E药经理人等专业法律和医药行业平台发表医药健康领域法律实务总结文章和报告百余篇。
专著或经典案例:
案例:
刘婷婷律师拥有为多家国内外知名的细胞治疗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邦耀生物、西比曼生物科技、优赛诺生物、本导基因、优卡迪等等,刘律师代表或协助这些企业处理的法律事务涵盖境内外投融资并购、跨境药械技术交易和合作、监管合规、争议解决及公司其他日常运营等各个方面。
专著:
刘律师在上海律协、威科先行、LexisNexis、LEB、E药经理人、同写意等专业法律和医药行业平台发表医药健康领域法律实务总结文章和报告近百篇,其中CGT监管相关的包括但不限于:
1.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ell Trading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Regulatory Situation》 ,威科先行,2023
2. 《国内外细胞买卖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现状浅析》,威科先行,2023
3. 《中美细胞治疗法律监管体系及细胞治疗企业运营和上市前合规要点》,威科先行,2022
4. 《人遗新规背景下对外提供人类遗传资源合规要点指南》 ,同写意,2023
5. 《一文了解基因治疗行业发展、监管现状及监管要点》,同写意,2023
6. 《浅析药物临床前研究监管要求及合规建议》 ,威科先行,2023
7. 《体细胞临床研究工作指引(征求意见稿)》要点解读及相关实践问题思考,威科先行,2023
8. 《旧案新读兼简析中国人类遗传资源出境监管及合规要点》 ,威科先行,2022
9. 《中美动物器官移植人体法律监管概述及相关专利分析》,威科先行,2022
10. 识微知著,钻坚研微--《生物安全法》实务问题探讨之生物样本库运营法律合规关注要点,律商网,2022等
业务领域:
刘婷婷律师自执业以来专注于为跨国药械、医疗大健康企业以及投资机构等提供监管合规、跨境技术授权和交易、境内外投资并购、争议解决及公司日常服务等。
欢迎您扫码或点击原文链接报名参会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作为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以来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及用药需求均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眼科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眼科疾病高度细分、专业性较强,很多眼病的病理机制不够明确,也导致眼科用药技术壁垒高,新药研发难度较大。
眼科药物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对于全民眼健康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并为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
然而在我国,由于对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上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限,我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以仿制药和license-in为主,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多。通过仿制和License-in能够迅速缩短药物的研发周期,快速将药物推向市场,并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但这也是造成市场药物同质化问题的根源。
可以说,眼科创新药的自主研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基于此,我们对眼科创新药物进行盘点。随着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眼科药物市场还将进一步放量,在确定的市场需求之下,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12款新药获批,融资超20亿,眼科创新药正在狂奔
当前,全球眼科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眼科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计达到了37.82亿美元,并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66.06亿美元。
2023年,FDA 发布了2项相关指南,用以指导产业在眼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品质量/CMC和临床研究工作。指南的发布也带来了眼科药物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2023年10月,FDA为了更好地指导眼科药物开发,发布了《局部眼科用药质量考量要点》的指南草案。指南重点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科药品(即溶液、混悬液、乳剂、凝胶、软膏和乳膏)的质量注意事项;2023年2月,FDA 发布了《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开发治疗药物》,旨在向申办方提供有关资格标准、试验设计的考虑因素和疗效终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nAMD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和药物开发项目的效率。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上市,药物类型包含抗VEGF药物、双抗药物、补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等,适应症涉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由AMD引发的地图样萎缩(GA)、干眼症、老花眼、散瞳等。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
在国内,眼科创新药也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2023年1月至今,国内眼科创新药融资事件(不完全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数据统计至2024年8月30日),我国眼科创新药领域共有21家企业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乐观,仍有不少眼科创新药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推动管线研发和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抗VEGF、基因疗法、补体药物……眼科药物机制创新不断
当前,眼科创新药物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疾病领域。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由于其与老龄化人口的直接关联,已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因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亦成为重要的治疗领域。青光眼作为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市场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而扩大。干眼症(DED)的发病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断上升,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眼睛干涩问题日益普遍,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近视控制药物的需求也在上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近视患者数量庞大。
此外,眼部炎症和感染的治疗市场同样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推动,发病率的增加带来了对新治疗方法的需求。
基于眼科疾病细分种类多且复杂,眼科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实现创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来改善视力;补体C5蛋白抑制剂如Lzervay通过降低补体系统的活性,为地图样萎缩(GA)等眼底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如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两条通路,为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等等。
在遗传性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基因治疗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疾病。
低浓度阿托品则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为控制近视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新药如VVN539通过双靶点机制降低眼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抗VEGF药物:四款产品在国内上市,已上市产品收益颇丰
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于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
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以治疗各种眼底疾病。首先,这些药物能够抑制VEGF的活性,从而阻止病理性血管的生成,这是治疗湿性AMD和DME等眼病的关键。其次,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渗漏到视网膜,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此外,抗VEGF药物还能促进已有异常血管的消退,进一步改善视网膜的病理状态。
在提高视力方面,抗VEGF药物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视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够同时靶向VEGF-A和Ang-2,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抗VEGF药物的研发也在进行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注射频率高、潜在的全身副作用和药物不应答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形式和给药方式,旨在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已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5款眼用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法瑞西单抗四款药物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
国内获批的抗VEGF药物
罗氏与诺华联合开发的雷珠单抗最早获批,于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其显著的疗效也使得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声名鹊起。2011年,该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先发优势,雷珠单抗销量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峰值,超过43亿美元。
阿柏西普是由再生元与拜耳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虽然比雷珠单抗晚上市约5年,但阿柏西普卓越的疗法及亲民的价格,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其全球AMD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阿柏西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38亿美元;2022年,阿柏西普销售额为96.4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抗VEGF眼科药物。
康柏西普是中国企业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抗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作为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与雷珠单抗不同,康柏西普的活性蛋白是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结构上为100%人源化,能有效地结合VEGF-A、VEGF-B、PIGF等多个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的靶点,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注射次数以及更好的药物依从性。自2013年在国内获批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上涨。2023年,康柏西普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41.73%,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8.93%。
布罗鲁珠单抗是诺华研发的一款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分子量为26kDa,具有体积小、组织渗透性强、对VEGF-A异构体有强大抑制作用及高度亲和力。该产品是首个可以间隔3个月给药的抗VEGF药物,于2019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产品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13.2亿美元。
罗氏的法瑞西单抗是首款针对眼科疾病获批的双抗,不仅靶向VEGF-A,还同时靶向Ang-2。这种双通路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除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能增强血管稳定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国内企业纷纷瞄准这一潜力领域。国内药企中,齐鲁是细分领域的重要布局者。2022年4月,齐鲁制药提交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QL1207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齐鲁制药提交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除此之外,在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博安生物的LY09004、迈威生物的9MW0813也进入临床3期。一旦批准上市,国内眼科抗VEGF生物药领域将进入创新药和仿制药混战的局面,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
在抗VEGF创新药赛道上,目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药品研发速度以及创新性和差异化,必将成为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 基因疗法:眼科AVV基因疗法黄金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布局
基因疗法是眼科疾病的理想候选对象,在眼科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一方面,眼睛是免疫特权空间,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基因疗法可以减少治疗引起的免疫反应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眼部疾病是由于单个或多个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的突变已经被精准识别,为基因疗法开发提供了众多的靶点选择。基因疗法旨在通过一次性治疗实现长期效果,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负担。
优势之外,基因疗法在眼科治疗中也面临挑战,包括基因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监管和伦理问题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有望被逐步克服,从而使得基因疗法在未来眼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共有137款基因治疗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疗法都集中在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上,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脉络膜血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先天性黑蒙(LCA)、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S)等。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眼科基因疗法Luxturna在美国获批上市,掀起了眼科基因疗法的热潮。相对其他器官而言,眼睛体积较小,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免疫豁免、系统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各方药企率先布局的一大领域。
目前国内聚焦眼科AVV基因疗法,已有超20家企业在布局,其中不少在研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包括纽福斯生物、朗信生物、嘉因生物、天泽云泰、康弘药业、中因科技、辉大基因、安龙生物、金唯科、本导基因、九天生物、方拓生物、鼎新基因、凌意生物、极目生物、星眸生物、目镜生物、纽伦捷生物、领诺医药、埃微路新、南京贝思奥、瑞风生物、因诺惟康等众多创新药企积极布局,其中不少在研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纽福斯生物是国内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其核心管线NFS-01旨在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022年1月,NFS-01通过FDA IND申请,是首个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的国产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纽福斯生物已经建立了13条管线,涵盖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损伤疾病、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四大领域。
● 补体药物:干性AMD治疗的中坚力量,能否开启下一波热潮?
近两年,补体药物临床开发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些罕见病患者已经充分从中受益。在罕见病之外,补体药物在眼科等常见病的开发应用逐渐活跃起来。
在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补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以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过程。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损伤,以及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加剧疾病的进展。
补体药物通过靶向补体系统的特定成分,如C3、C5或补体调节蛋白,来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例如,IBI302(Efdamrofusp Alfa)是一种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它能够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IBI302的N端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的激活。这种双靶点作用机制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并可能对黄斑萎缩及纤维化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此外,补体药物的研发还包括其他策略,如使用补体因子H的生物大分子药物GEM103,它通过恢复AMD患者眼内适当的替代途径调节来发挥作用。还有针对补体因子C5的生物大分子药物Avacincaptad pegol (ACP),它是一种补体C5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5的切割,进而减缓AMD的进展。
目前,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已有一些补体药物上市,包括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伐利单抗(Ravul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Avacincaptad Pegol (ACP)、IBI302 (Efdamrofusp Alfa)等。这些药物的上市为眼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补体系统介导的疾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抗VEGF药物仍是wAMD等在内眼底新生血管病治疗的主旋律,实现了大多数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的视力改善,使原来几乎不能治疗的眼底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占到AMD80%以上的干性AMD市场仍处于空白,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和预防药物。补体药物作为当下集中干性AMD治疗中坚力量,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等待的将是4、5倍于wAMD的巨大市场。那么补体药物会开启抗VEGF药物之后的下一个热潮吗?未来值得期待。
国内生物类似药进展较快,创新药研发仍存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眼科生物类似药方面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在抗VEGF药物领域,国内已有几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比如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此外,信达生物、科伦药业等也在积极布局眼科用药领域,有多款1类新药和首仿药在研。
尽管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在眼科创新药研发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眼科新药研发格局也截然不同。
据此前动脉网调研,美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早,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美国的眼科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且头部化,不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基因药物,基本集中在诺华、罗氏、博士伦等大企业中。
中国则不同,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中国眼科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各项专利技术分散在各个小公司手中,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优质的企业,如小分子赛道的锐明新药、维眸生物,大分子赛道有信达、康弘药业等。换言之,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头部眼科创新药企业。
同时,由于中国眼科创新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在资本层面,国内眼科创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内投资机构相对更趋避风险。这导致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正风险”,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这一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仍然迫在眉睫。
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成了制约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有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而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审批速度较慢,这对企业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准入构成了挑战。
此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尚不明晰,也会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说,眼科药物赛道参与者渐多,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疾病领域、商业运营、研发注册策略。此外,从公司策略来讲,外部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自研能力。需要给予研发风险较高的first in class药物更多信心和耐心,助力自主研发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投入眼科创新药赛道。
未来,随着中国眼科创新人才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规范,中国与美国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差距将越来越小,各种药物、机制、疗法将不断涌现,细分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眼科创新药发展体系。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看得见”的力量:百亿眼科赛道品种分析——凯莱英
资本涌入,赛道火热,如何打造眼科新药研发健康体系?——动脉网
2023年,FDA批准了这12款新型眼科药物,涉及干眼症、老视、散瞳等——眼视光观察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上海本导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海本导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