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复旦大学顾建英/陈勇/周宇红:解析肢端型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的时空进化机制

2023-12-26
肢端型黑色素瘤(AM)是我国最常见的黑色素瘤亚型,相较于欧美常见的皮肤亚型,AM有着截然不同的肿瘤微环境及基因组突变特征,患者从传统的PD-1单抗及靶向治疗中获益有限。淋巴结是AM早期播散的重要路径,淋巴结转移严重影响AM患者预后,并对评估手术方案及选择术后辅助治疗策略至关重要。近年来已有研究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的角度解析了AM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之间的肿瘤微环境的差异,但针对AM淋巴结转移阴性/阳性患者的原发灶之间的肿瘤微环境的差异却鲜有报道。AM在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原发灶的肿瘤细胞如何发生自身重塑以及驯化免疫、间质细胞以实现早期播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2023年12月8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顾建英、周宇红教授团队与附属肿瘤医院陈勇教授团队合作,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Delineating the early dissemination mechanisms of acral melanoma by integrating single-cell and spatial transcriptomic analyses”的研究成果,解析了AM淋巴结转移的免疫代谢时空进化机制。该研究通过对AM淋巴结转移阴性/阳性患者的原发灶进行单细胞联合空间转录组测序分析,绘制了其时空进化图谱。研究团队发现淋巴结转移阳性的AM表现出高度的肿瘤异质性、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和复杂的细胞间通讯。在AM发生淋巴结转移之初,原发病灶微环境中的肿瘤、免疫和间质细胞已发生促进淋巴结转移的表型转换。在肿瘤细胞层面,AM淋巴结转移需要肿瘤细胞发生表征为脂肪酸氧化的代谢重塑,这一过程依赖于MYC+肿瘤细胞中的关键转录因子MITF。体内实验证明局部给于Etomoxir(脂肪酸氧化抑制剂)处理,可以通过靶向脂肪酸氧化途径阻止MITF介导的AM淋巴结转移。在免疫细胞层面,淋巴结转移阳性的AM微环境表征为FGFBP2+NKT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显著减少和CXCL13+CD8T细胞等耗竭性免疫细胞的显著增多。在间质细胞层面,淋巴结转移阳性的AM中具有较多的由成纤维细胞与内皮细胞形成龛样结构,通过促进血管新生介导AM淋巴结转移。图1. 该研究的图文摘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顾建英教授、肿瘤内科周宇红教授、附属肿瘤医院骨软组织外科陈勇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卫传元助理研究员、孙伟主治医师和沈康杰博士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注:文中插图源于 Nature Communications原文链接:https://doi-org.libproxy1.nus.edu.sg/10.1038/s41467-023-43980-y本文仅用于学术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微信:bioonSir 删除或修改!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