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花了 30 天,从女孩脚踝拉出 1 米的白色长虫

2022-06-04
本文作者:lingard热暑天,9 岁女孩随父母移居他乡。 搬家后的第三周,她的左外踝出现了溃疡,一条细线状线虫从溃疡里钻出。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 接下来的 3 天内,她的左下肢出现了肿胀,触之疼痛,还出现了大片的红斑,并逐渐发展成了活动受限,足部的破溃处还有脓液流出。  被忽视的热带病 其实,在搬家的一个月前,女孩的右下肢就出现过类似症状。彼时,她遵当地医生的医嘱进行过治疗——用小棒缠绕线虫末端,通过绕圈动作将线虫卷出。 图片来源:美国 CDC 这一次,女孩到了新的医院。 入院后,医生很快采取外科手术进行了清创,除去线虫的残骸、脓液以及坏死组织。术后,医生还开具了「静脉注射头孢唑林甲硝唑治疗 7 天」的医嘱,并安排女孩住院治疗 2 周,观察术后全身体征以及伤口情况。[1] 通过对残余虫体的分析,医生诊断女孩患的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麦地那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这是一种现阶段只在非洲少数几个国家还流行的寄生虫病,被 WHO 归入「被忽略的热带疾病(NTD,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中。 从名字来看,麦地那龙线虫,意为来自麦地那的小龙,也叫几内亚线虫,这种生物的历史和圣经一样悠久。 许多学者认为,《旧约·民数记》21 章中,咬伤以色列人的火蛇就是这种寄生虫。象征着医学的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可能也与传统的治疗方式有关。而 3000 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中,也发现了这种钙化的线虫。[2] 阿斯克勒庇俄斯之杖(「Rod of Asclepius」) 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在中国,仅 1987 年报道过 1 例病例。[3]  生不如死的折磨 谈寄生虫,就要谈其生活史。麦地那龙线虫的生活史与含有中间宿主剑水蚤分布的水源息息相关。 人通常因为误食含本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而感染。在人类体内,幼虫成熟后进行交配,雄虫在交配后死亡,雌虫受精后移行至终宿主(人或动物)皮下。成虫一般出现在感染后的 10 至 14 个月之间,并产出第一期幼虫。而释放出幼虫及大量代谢产物的过程中,就会引起宿主组织强烈的超敏反应。麦地那龙线虫生命周期图片来源:美国 CDC 被麦地那龙线虫感染的患者,会出现荨麻疹局部水肿腹泻发热头晕恶心等全身症状。而那些从虫体前端破裂处逸出的幼虫,还可以导致皮肤表面丘疹,并发展为水疤、脓疮、蜂窝织炎脓肿皮肤溃疡等。如果溃疡继发感染,将会导致脓肿。[4] 一般来说,丘疹直径约 2~7cm,通常在下肢远端,但也可能出现在生殖器,臀部或躯干。 当线虫钻出时,患者会有剧烈的疼痛和烧灼感。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患者会将双脚伸入冰凉的淡水中。 这个时候,线虫就会借机将幼虫释放到水中。幼虫被剑水蚤摄食,并在两周后经历两次蜕皮,再次变得具有感染性。[5] 这样,一个麦地那龙线虫的生命周期就完成了。出现在会阴部的线虫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6 尽管麦地那龙线虫病的致死率非常低,但却会给患者带来无法忍受的疼痛。 在传统的治疗方法里,医生用小棒将线虫卷出时,每天只能往外拉出数厘米。通常,想要拖出整只虫体,可能需要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 在拉动线虫的过程中,如果虫体一不小心被拉断,幼虫逸出,就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炎症反应,将带来更剧烈的疼痛。  贫穷:是因也是果 除了难以忍受的疼痛,麦地那龙线虫病致残也十分常见。 患者通常会由于继发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疼痛和并发症,而失去行走能力。在线虫清除和恢复过程中,更可以形容之为「残疾」,这通常使人们无法在田间工作,喂养动物,上学和照顾家人。 治疗过程中,这样的「残疾」平均持续 8.5 周,有时却可能是永久性的。 有统计说明,麦地那龙线虫病仅发生在世界上最贫困的 10% 人口中,他们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或医疗保健。因此,麦地那龙线虫病既是穷病,也会导致贫穷。 麦地那龙线虫病高发时,每年会对农业和畜牧业造成数百万美元的损失。在一些感染率很高的村庄,超过 60% 的儿童会因此失学。在这些失学的孩子里,部分是因为感染致残,另外一些孩子则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成员感染了这个疾病,不得不承担家庭的工作任务。 屠「龙」勇士 1986 年,已经是全世界消灭天花的第 6 年,WHO 的最高权力机构世界卫生大会(WHA, World Health Assembly)宣布,将目标转向麦地那龙线虫病。那一年,全球的麦地那龙线虫病新发感染数约为三百五十万例。 同年,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宣布将消灭麦地那龙线虫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卡特中心的优先项目。曾帮助塞拉利昂和印度消灭天花的霍普金斯博士(Donald Hopkins)也在一年后宣布,加入卡特中心的麦地那龙线虫消灭项目,并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只不过,与天花的情况不用,迄今为止,并没有针对麦地那龙线虫病的疫苗及有效药物。1973 年的药物试验表明,噻苯唑和甲硝唑的治疗效果均不佳。[7] 也因此,现如今主要的驱虫方法还是古老的「小棒挑虫」。但要想消灭麦地那龙线虫,这还远远不够。在整体管控上,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阻止感染者重新污染水源,提供安全的饮用水,杀灭剑水蚤,健康教育和社区动员。[8] 方案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最大的问题是线虫的长达一年的潜伏期:12 个月之后,人们才知道自己是否被感染。 由于不能立即看到实施新方案所带来的改变,再加上易感人群多来自边缘地区,本身就不信任外人,使得这一项目一度停滞不前。好在霍普金斯教授从未失去信心,与当地的卫生官员一同努力,说服当地居民使用带滤网的吸管去喝水,并分配监督人员来监视水源。 因为,科学家认为,尽管过程困难,麦地那龙线虫病依旧有可能成为继天花之后,最有可能被消灭的人类传染病。毕竟它符合可消灭的疾病所需要的科学可行性: 流行病学易感性。比如容易诊断,容易控制传播。已经证明了消除(Elimination)的可行性。与消灭 (Eradication)的全球性相比,消除 (Elimination)指的是在区域范围内将新发病例数降到 0。[9] 1987 年,巴基斯坦成为卡特中心开始行动后,第一个消除麦地那龙线虫病的国家。图片来源:卡特中心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卡特中心和当地的官员们已经为屠「龙」而努力了 36 年,并且将继续奋斗下去。要知道,从 WHO 发起消灭天花运动到最后一例天花在非洲被消灭,中间只经历了18 年。 一步之遥 到了 2015 年,全世界现存的麦地那龙线虫病的病例数仅为 22 例,其中 16 例在乍得,6 例在南苏丹。 距离最后的胜利,只剩下一步之遥。 但这最后一步的距离,依旧没那么容易跨越。为了这最后一步,WHA 曾三次修改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的最后期限,分别是 1995 年、2009 年、2020年。[11] 在 2015 年,乍得报告的狗感染数激增至 459 例,之后五年的人感染病例数,分别为 25、30、18、54、27。 更糟糕的是,与2015年相比,这些年的感染数不降反升。这一数据表明,「狗成为替代宿主」可能是消灭路上新的绊脚石。而基于这个原因,消灭该病的最后期限又再次被推迟到了 2030 年。 2020 年,WHO 发布《结束忽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2030 年被忽视的热带病路线图》中,「发展科学可行的方法来消除感染动物」第一次被纳入到消灭麦地那龙线虫病「最关键的行动」中。[12]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10 值得欣喜的是,卡特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仅报告 15 例麦地那龙线虫病。相较于2020年报告的 27 例,这一数据下降了近 44.4%。7 年前,当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创立卡特中心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曾说过:「我希望能看到最后一只麦地那龙线虫在我之前死去。」如今的他,备受鼓舞:「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刻,都更接近于消灭这种可怕的疾病。」 致谢:本文经 中疾控寄生虫病所 @小虫子大能量 专业审核【注】中疾控寄生虫病所 @小虫子大能量 审核意见:发现并且控制最后的剩余病例,可能是疾病消灭过程中最为困难且最为昂贵的阶段,因为这类病例通常发生在偏远并且往往难以进入的农村地区。同时,犬类麦地那龙线虫感染对消除规划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乍得、埃塞俄比亚和马里,仅 2019 年一年,乍得就报告有 1935 条狗和 46 只猫受到感染。此外,阻断该病传播的国家应该继续开展主动监测,时间应不少于连续的三年,因为持续监测对确保没有遗漏病例以及防止该病卷土重来至关重要。策划:carollero、渣渣君监制:carollero、gyouza题图来源:YouTube 视频截图参考文献:[1]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Imported dracunculiasis--United States, 1995 and 1997.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1998 Mar 27;47(11):209-11. PMID: 9551880.[2]https://edition.cnn.com/2016/05/06/health/man-who-kills-disease/index.html[3]王增贤, 马守香. 麦地那龙线虫病在我国首次发现[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995, 11(1):16-17.[4]诸欣平,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5]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miscellaneous-nematodes#H8121930[6]Fabiansen C, Harboe ZB, Christensen V. Dracunculiasis in South Sudan. Am J Trop Med Hyg. 2010 May;82(5):757. doi: 10.4269/ajtmh.2010.09-0681. PMID: 20439950; PMCID: PMC2861395.[7]Belcher DW, Wunapa FK, Ward WB. Failure of thiabendazole and metronidazole in the treatment and suppression of guinea worm disease. Am J Trop Med Hyg. 1975 May;24(3):444-6. doi: 10.4269/ajtmh.1975.24.444. PMID: 125551.[8]https://www-cdc-gov.libproxy1.nus.edu.sg/parasites/guineaworm/prevent.html[9]Hopkins DR. Disease eradication. N Engl J Med. 2013 Jan 3;368(1):54-63. doi: 10.1056/NEJMra1200391. PMID: 23281976.[10]Hopkins DR, Ruiz-Tiben E, Eberhard ML, Weiss A, Withers PC, Roy SL, Sienko DG. Dracunculiasis Eradication: Are We There Yet? Am J Trop Med Hyg. 2018 Aug;99(2):388-395. doi: 10.4269/ajtmh.18-0204. Epub 2018 May 31. PMID: 29869608; PMCID: PMC6090361.[11]The Lancet. Guinea worm disease eradication: a moving target. Lancet. 2019 Mar 30;393(10178):1261. doi: 10.1016/S0140-6736(19)30738-X. PMID: 30938302.[12]https://www-who-int.libproxy1.nus.edu.sg/neglected_diseases/Revised-Draft-NTD-Roadmap-23Apr2020.pdf [13]https://www.cartercenter.org/news/pr/2022/guinea-worm-worldwide-cases-announcement-012622.html丁香园招聘岗位名称:新媒体运营(丁香园)独立完成原创内容策划协助运营丁香园公众号 微博工作地点:杭州点此直接投递简历也可将简历投至邮箱hujiafeng@dxy.cn邮件标题:投递岗位名称-姓名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