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rolling by invitation早期临床1期 An Open-label, Dose-escalation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XG001-307 After Intrathecal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he purpose of this trial is to evaluat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thecal delivery of EXG001-307 as a treatment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
/ Enrolling by invitation临床1/2期 A Multicenter, Nonrandomized, Open-label,Dose Escalation Clinical Trial to Assess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XG001 307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ype 1
The purpose of this trial is to evaluat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ntravenous delivery of EXG001-307 as a treatment of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ype 1 (SMN1).
Clinical Trial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EXG001-307 in Patients With Type I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a single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exg001-307 in patients with type I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The research process includes the screening period (the screening period is from the time the subject signs the informed consent to the time before hormone pretreatment, with a maximum of 28 days), the treatment period (the subject receives hospitalization and observation including hormone pretreatment and single infusion of study drugs), and the follow-up period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period until the subject reaches the age of 18 months, loss of follow-up, active withdrawal from the study or death). The qualified subjects in the screening period enter the treatment period, receive exg001-307 treatment, and enter the follow-up period after hospitalization observation.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visit (subjects 18 months old), eligible subjects will be asked to transfer to the long-term follow-up study.
100 项与 EXG001-307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EXG001-307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EXG001-307 相关的专利(医药)
29
项与 EXG001-307 相关的新闻(医药)▲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医曜/ 青栎
在人类的5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名叫SMN1的基因,它的存在是决定人体合成SMN蛋白的关键。SMN蛋白对运动神经元的存活至关重要,如果SMN蛋白不足,那么就会导致运动神经元逐渐退化并死亡,反映到机体上也就引起肌肉无力和萎缩。
这种由SMN1基因缺失所造成的肌肉萎缩病症,在临床被称作脊髓性肌萎缩症(简称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罕见病,只有父母双方都携带至病基因才有可能发病。然而,SMA虽被冠以“罕见” 之名,却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基于我国大规模人群筛查的数据显示,SMA携带率约为1/56,每9788名婴儿中既有1例患儿,且极其容易造成婴儿夭折,被称为“婴幼儿头号遗传病杀手”。
自19世纪90年代首次被发现以来,SMA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但由于迟迟没有找到明确的分子靶点,致使SMA始终缺乏对因治疗的药物。2016年12月,渤健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Nusinersen Sodium,商品名 Spinraza)成功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SMA对因靶向药物,人类才逐渐看到了战胜SMA的曙光。
01
百年探因之旅
人类对于SMA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1891年,奥地利神经疾病学家圭多·韦德尼格在一对10月龄的兄弟身上,发现了明显肢体无力的症状,对于这种“虚弱无力的怪病”,韦德尼格首先将其命名为SMA。
此后的几年中,德国神经疾病学家约翰·霍夫曼也在当地发现了7位类似患儿,这些孩子在出生几个月后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无力症状,而且这种疾病呈现一定的家族性。在患儿身上,霍夫曼发现他们的脊髓前角部位的运动神经元出现退化症状,这是导致骨骼肌功能受损的根本诱因,自此SMA的病理特征已经被发现。
随着业界对于SMA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SMA分型被陆续发现。1956年,Kugelberg和Welander报道了发病晚、缓慢进展的成人型SMA;1964年,Dubowitz教授发现了虽在婴幼儿期起病,但进展缓慢的中间型SMA;1992年,SMA被正式分为I、II、III型,之后又陆续发现了胎儿起病的0型和成人晚期起病的IV型。
然而,科学家们虽然能够对SMA的症状进行全面剖析,但始终没有找到SMA发病的真正诱因,因此人类对于SMA的治疗也始终停留在缓解性的对症治疗为主。
如果说1891年首次发现SMA是第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1995年SMN1基因的发现则是人类攻克SMA的第二座里程碑。当人们逐渐了解SMN1基因在运动神经元中扮演的重要地位时,才最终发现SMA真正的发病诱因在于SMN1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后续肌无力症状只是SMN1基因缺失所引起的连锁反应。
基于这一突破性认知,科学家们开启了针对SMA致病基因和运动神经元存活蛋白的治疗药物的探索之旅。在随后的五年内,小白鼠、斑马鱼和果蝇等SMA动物模型相继被开发出来,这些模型能够很好地模仿SMA患者的症状,为后续的治疗药物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终,由渤健孵化的小核酸药物Spinraza成功在2016年获得FDA批准上市,不仅打破了SMA无对症药的困境,而且也开启了小核酸药物的新纪元,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畅销的小核酸药物。
02
SMA竞争格局
Spinraza横空出世后,罗氏的利司扑兰(Evrysdi)和诺华的索伐瑞韦(Zolgensma)也先后获批,目前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随着越来越多新药获批上市,SMA治疗药物市场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Business Research Insights的报告,2023 年全球SMA市场规模约为15.3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38.6亿美元,预测期内复合年增长率为10.7%。
(1)Spinraza
Spinraza是一款SMN2基因的剪切修饰剂,属于含18个碱基的反义寡核苷酸(ASO),用于治疗因SMN1基因(位于染色体5q)突变或缺失,造成SMN蛋白缺乏,进而引起的SMA。
之所以Spinraza能够起到作用,主要原因是SMN1基因并非唯一生成SMN蛋白的基因,存在于着丝粒侧的SMN2基因也能生成SMN蛋白,只不过在第7外显子的一个位点处发生了C→T的替换,形成可变剪接位点,导致SMN2只能合成部分全长SMN蛋白,而其他非全长的则被降解,导致不发挥功能。
作为一款SMN2基因的剪切修饰剂,Spinraza与SMN2基因上反向调控外显子7表达的序列相结合,抑制剪接因子的作用,使外显子7在剪接过程中被保留,能够产生全长mRNA,从而增加完整长度SMN蛋白的产生。该药物通过鞘内注射给药,直接将药物输送到脊髓周围的脑脊液(CSF)中,发挥治疗作用。
在多项临床试验中,Spinraza均显示出较好的安全性及疗效,部分患儿实现了超越其自然发育里程碑的进步,绝大多数患儿的运动功能评分得到显著改善。
2016年7月,渤健从Ionis公司获得了Spinraza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许可。同年12月,Spinraza获FDA批准上市,随后在2017年6月和2020年2月分别获得EMA及NMPA批准上市。
作为首款SMA的精准靶向治疗药物,Spinraza上市定价高达12.5万美元/瓶。上市首年,Spinraza销售额就高达8.84亿美元,并在2021年达到销售峰值24.06亿美元。2024年前三季度,Spinraza营收虽有下滑,但依然能够贡献11.52亿美元的营收。
图:Spinraza营收一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2)Evrysdi
Evrysdi是一种口服小分子药物,其通过选择性与SMN2基因前mRNA中的2个剪接调控位点结合,增强U1 snRNP的识别能力,同样改变剪切,从而增加全长SMN mRNA和蛋白水平。
该药为液体状态,采用口服给药方式,每日1次,是首个可在家使用的SMA疗法。2020年8月,Evrysdi获美国FDA批准上市,2021年3月及6月分别获得EMA及NMPA批准上市,中文名艾满欣。
不同于Spinraza需要通过鞘内注射给药,口服使得Evrysdi的患者依从性大幅提升。同时,Evrysdi能够透过血脑屏障,在全身组织中广泛分布,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
在美国市场,Evrysdi的定价为11700美元每60mg/瓶,年治疗费用在14万至34万美元之间,是治疗费用最低的SMA药物。在上市后的首个完整年度,Evrysdi全球销售额就超过 6.5 亿美元;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到16.46 亿美元,同比增长34.6%;2024年上半年继续延续增长态势,达到9.5亿美元,同比增长25%。
(3)Zolgensma
Zolgensma是SMN1基因替代治疗药物,通过自我互补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9载体,将1个或多个SMN1基因拷贝传递到运动神经元的细胞核,使外源性基因在宿主细胞内持续表达目的蛋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优势在于仅需单次静脉注射,即可让患者获得终身临床疗效,且不整合至宿主基因组,安全性较高。
临床III期STR1VE试验结果显示:1型SMA患儿在出现症状后接受治疗,91%的患儿存活且不需要呼吸辅助,64%的患儿可以独立坐至少30秒,显示出强大的治疗效果。
2019年5月,Zolgensma通过美国FDA批准上市,随后在全球超过51个国家获批,中国也于2022年开始相关临床试验,但尚未获批。
Zolgensma上市后定价高达每针212.5万美元,堪称全球最贵的药物。2019年上市后,7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了3.61 亿美元,2022年销售额达到13.7 亿美元,2023年下降至12.14 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达 6.44 亿美元,同比增长6%。
综合来看,目前上市的三款SMA药物各有优势,且都已成为年营收额突破十亿美元的大药。
渤健的 Spinraza作为首款精准靶向药,开创了SMA治疗的新纪元,积累的治疗病例最多;诺华的Zolgensma通过单次静脉注射,实现终身临床疗效,为患者带来长期治疗的可能;罗氏的Evrysdi凭借其口服给药的便利性、较高的药物可及性以及相对较低的价格,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后来居上,成为SMA治疗主流的药物之一。
不过,这三款药物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Spinraza无法穿过血脑屏障,必须通过鞘内注射给药,给患者带来额外痛苦;Evrysdi疗效受到患者年龄和SMA类型的影响;Zolgensma高昂成本和潜在的免疫反应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因此,研发价格更为亲民、疗效更优的新药,或是探索科学有效的组合疗法,成为各大药企的主要攻坚方向。
03
从仿制到创新
为满足包括SMA在内的罕见病患者用药需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罕见病用药研发上市。2018年5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印发《第一批罕见病目录》,SMA就列入其中。
由于国内相关领域起步较晚,为加速国外SMA用药进入国内,药监部门一方面支持跨国药企在我国同步开展研发、申报与上市工作;另一方面,对境外已上市的药物进口给予诸多鼓励,符合要求的药品可享受豁免临床试验、优先审评审批,以及缩短检验时限等优惠政策。
Spinraza就是首批受益于《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的药物,在2019年就获批进入中国市场。尽管起初近70万元一针的高价让许多家庭难以承受,在2021年,该药成功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价格大幅降至每针约3.3万元。
2024年9月,重庆药友制药提交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4类仿制上市申请,成为该产品国内首家申报企业。2025年1月,齐鲁制药也加入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首仿争夺战,成为继重庆药友制药之后第二家申报该品种上市的企业。这两家企业的相继报产,有望借助市场竞争进一步降低药价,让更多SMA患者受益,同时也将激励国内药企在SMA治疗药物研发上不断创新。不过,诺西那生钠的中国核心专利2030年才到期,仿制药上市销售还需等待。
创新药研发方面,国内企业主要聚焦基因疗法。
杭州嘉因生物科技的EXG001-307针对I型SMA,采用神经特异性启动子降低非靶组织毒性,2022年6月获批临床,目前 I/II 期临床研究已完成入组,初步数据展现出良好安全性与显著疗效。
北京锦篮基因科技的GC-101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是国内首个且唯一可供髓鞘内用药治疗SMA的AAV基因治疗产品,覆盖多种I-III型SMA,临床试验表现出显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九天生物医药/揽月生物医药科技的SKG-0201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也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临床前数据显示出良好治疗效果与安全性。
在SMA领域,我国药企起步较晚,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但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仿制药到创新药,这或将是中国药企在SMA领域的必由之路。
往
期
推
荐
1
寒冬逆袭,创新药领域的潜力黑马
2
全球畅销药TOP30:药王逼近300亿美元!
_
3
惠民保,已走到2.0的边缘
_
*声明:本稿件为转载,仅用于分享,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尽快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谢谢!
投稿请添加小助手:bioclub666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近日,CDE官网显示,齐鲁制药的诺西那生钠(nusinersen,商品名:Spinraza)注射液申报上市,成为国内第2款递交上市申请的诺西那生钠仿制药。
诺西那生钠迎来首仿之争
2021年,一则"西安幼儿4天医疗费55万元"的新闻冲上热搜,患儿所患疾病即为脊髓性肌肉萎缩症(SMA),被网友称之为"天价医疗费"的主角即为诺西那生钠,彼时国内定价为55万元一针。
诺西那生钠之所以价格如此昂贵,与SMA患者群体规模偏小有关。SMA是一种由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罕见遗传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6000-1/10000,是导致婴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原因。
SMA的具体致病机理与体内的SMN1基因和SMN2基因突变有关。正常的SMN1基因编码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SMN蛋白)。SMN1基因发生突变后,体内则不能产生正常的SMN蛋白,导致运动神经元丧失和进行性退化。虽然SMN2基因也能编码SMN蛋白,但其转录产物是不稳定的,无法发挥完整SMN蛋白的正常生理作用。
临床上将SMA分为5个类型:0型(常于出生1个月内死亡)以及I~Ⅳ型,其中I~Ⅲ型均起病于儿童期,Ⅳ型是成人期起病的SMA。通常来说,I型患者不能独坐;Ⅱ型患者能独坐,但无法独站或行走;Ⅲ、IV型患者也许可以独立行走,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逐渐丧失这些能力。
很长时间以来,对于SMA的治疗,以支持性护理为主,预后黯淡。近年来,针对SMA的致病原因,通过产生更多SMN蛋白来治疗疾病的疗法开始进入市场,诺西那生钠便是其中一个。
诺西那生钠是渤健研发的一款反义寡核苷酸(ASO)药物,可选择性地与mRNA结合,从而影响RNA翻译启动或改变外显子剪接。诺西那生钠通过增加SMN2基因外显子7的翻译剪接,上调全长SMN蛋白的表达。
在一项针对121名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中,40%接受诺西那生治疗的患者都有显著改善,而未接受药物治疗的对照组这一数字为0。基于该研究结果,2016年,诺西那生钠获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治疗SMA的药物。2019年4月,诺西那生在中国获批上市,定价高达70万/针。虽然后来价格有所降低,仍然在50万元以上。
2021年,国家医保局开展的"灵魂砍价"谈判,将诺西那生钠降至3.3万元/针,成功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大提高了SMA患者的可及性和可支付性。进入医保目录后,诺西那生钠实现了放量增长,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终端,该药的销售额在2022年涨至接近6亿元。
为了提高患者用药的可及性,2022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六十一批)》的通告,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列入了参比制剂目录。在这一政策指引下,2024年9月,重庆药友制药按注册分类4类递交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仿制药的上市申请,未来,齐鲁制药将与其争国内首仿。
多点开花,SMA治疗迎来收获期
目前,SMA治疗领域共有三款药物获批上市。除诺西那生钠外,还有罗氏的利司扑兰(Evrysdi)和诺华的Zolgensma。
利司扑兰是一款针对SMN2基因的剪接调节剂,通过双位点特异性调控SMN2基因的mRNA剪接,增加功能性SMN蛋白的表达。
2020年,利司扑兰获FDA批准上市,成为首个靶向RNA的小分子。2021年,利司扑兰于2021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治疗2月龄及以上SMA患者。2023年6月,利司扑兰再次获NMPA批准,将适用人群拓展至16日龄及以上的SMA患者。利司扑兰于2023年3月进入国家医保,价格从6.38万/瓶降至3780元/瓶。
诺华的Zolgensma则是一款针对SMA病因的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基因疗法,2019年5月,Zolgensma获FDA批准上市,成为全球首款治疗SMA的基因治疗药物。
Zolgensma采用AAV9作为载体,利用病毒表面的外壳能结合细胞表面的半乳糖,使得AAV9能穿过血脑屏障,透过血脑屏障把含有SMN基因的AAV9载体递送至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元,通过替换缺失或不起作用的SMN1基因的功能,来直接解决疾病的遗传根源。其通过单次一次性静脉输注,即可持续表达SMN蛋白,实现SMA患者的长期缓解甚至治愈。
由于仅需一次治疗,Zolgensma定价高昂,目前定价为212.5万美元/针。Zolgensma已在超过50个国家/地区获批,但在中国还未获得批准。
尽管SMA治疗已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国内已有多家药企在该赛道布局,进展较快的有嘉因生物的EXG001-307以及九天生物的SKG0201等。
这两款药物均为AAV基因治疗药物,但设计有所不同。EXG001-307是国内首个获批进入注册性临床试验的SMA基因疗法。其作用机制和用法均与Zolgensma相似,在此基础上,嘉因生物采用了创新设计,旨在降低以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给患儿心脏及肝脏带来的副作用。
SKG0201创新设计的载体由独特的中枢神经特异性启动子调控、密码子全面优化的人源SMN1 cDNA构成。这一创新设计可实现更好的组织靶向性,使正常的SMN1基因导入体内后即在中枢神经区域实现最大治疗效果,达到在低剂量下即可快速恢复正常的SMN蛋白在运动神经元中的表达的目的。SKG0201于2023年12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目前SMA治疗已集齐了鞘内注射药物诺西那生钠,一次性给药基因治疗药物Zolgensma,以及口服小分子药物利司扑兰。下一个创新治疗药物将会是谁,我们拭目以待。
主要参考资料:
1.https://www.mdaconference.org/abstracts/2024-abstract-library/?_title=%20Zolgensma
2.https://www.zolgensma-hcp.com/clinical-experiences/start-trial-efficacy/
3.https://www.researchandmarkets.com/reports/4808538/global-gene-therapy-market-size-share-and-trends#src-pos-5
END
【智药研习社近期直播】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1月3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官网信息显示,齐鲁制药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申报上市,这是继药友制药之后的第二家申报该品种上市的企业,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的首仿之争拉开帷幕。曾经约70万元一针的诺西那生钠在被纳入医保后价格降至约3万元。随着国产仿制药的加入,诺西那生钠的价格或将更加亲民。
诺西那生钠是全球首个精准靶向治疗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药物。2016年12月,渤健开发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第一款用于治疗SMA的特效药。
在中国,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于2019年4月28日上市,随后在2021年12月3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称,诺西那生钠注射液被正式纳入医保。该药进医保后实现了放量,据业内统计,该药在进入医保目录之前,2020年与2021年的国内销售额分别只有5724.13万元和15517.22万元,而进医保后,该药2022年全年销售额大增至5.99亿元,增长率高达286.53%。不过到2023年下滑23.73%,为4.6亿元。2024年,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降至每针3.3万元。当前,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仿制药正吸引国内药企的布局。2022年10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六十一批)》,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列入了参比制剂目录。在此背景下,2024年9月,药友制药递交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仿制药的上市申请,有望拿下该品种首仿。除了仿制药以外,国内药企也在积极布局治疗SMA的创新药。例如,杭州嘉因生物科技的EXG001-307、北京锦篮基因科技的GC-101等均已经进入1/2期临床。其中,北京锦篮基因科技的GC1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于2024年12月11日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拟定适应症为2型脊髓型肌萎缩症。从药物类型上来看,GC101是治疗用生物制品,特别适用于2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这一药物通过基因疗法的方式,尝试修复或替代缺失的功能,对患者的神经系统产生潜在的积极影响。新的研究表明,使用基因疗法的患者,在运动功能方面的改善显著,这无疑为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开辟了新道路。九天生物医药(上海)/揽月生物医药科技(杭州)的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SKG-0201 IND申请于2023年9月16日获得CDE受理。该药获批临床试验,已进入1期临床试验。杭州嘉因生物科技的EXG001-307是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针对SMA疾病的SMN1基因治疗药物,在设计上创新性采用了神经特异性的启动子,进而特异性的在神经组织(治疗靶器官)进行表达,降低非靶组织的毒性(如肝脏、心脏等)。临床前研究显示,在动物体内的结果初步验证了EXG001-307的设计优势,1/2期临床试验的初步数据也表现出了更好的安全性和显著疗效。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免责声明
“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信息来源:药春秋
往期推荐
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100 项与 EXG001-307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