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与 Luxdegalutamide 相关的临床试验A Phase 1/2 Open-Label, Dose-Escalation and Cohort Expansion Clinical Trial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ARV-766 Monotherap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birateron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A Phase 1/2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RV-766 given by mouth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abiraterone in men with metastatic prostate cancer.
100 项与 Luxdegalutamide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Luxdegalutamide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Luxdegalutamide 相关的专利(医药)
132
项与 Luxdegalutamide 相关的新闻(医药)全球肿瘤重磅炸弹Top10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如下图所示,超过半数的Top10肿瘤药物在未来5年内将遭遇专利悬崖。
更危险的是,Top10的迭代药物也正在摩拳擦掌,更有部分Top10药物已经在头对头临床中被击败成为背景板。
如今中国biotech/biopharma正在成为冲击的“辅助力量”。2023年,中国肿瘤药物临床数量超过美国,而国外各大药企近年来在国内“批发”肿瘤管线的现象也在井喷。
可以预见的是,全球肿瘤重磅炸弹Top10的格局,未来将迎来一次大洗牌。
1
PD-(L)1的时代将要过去?
K药被FDA获批于2014年9月,O药被FDA获批于2015年4月,T药(tecentriq)获批于2016年,这也是上文所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开始井喷,大家看到了PD-1能够拓展的适应症之广,并且能和诸多靶向药,化疗药物联用,是肿瘤治疗药物的全能之星。K药能够创造销售额的奇迹,是其广泛的适应症癌种决定的。
但是,K药被击败了,在最大的癌种之一——NSCLC的一线疗法上,并且HR不是统计学擦边意义的0.8左右,达到了0.51。如果要迭代PD-1类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需要的路径有几条:1)将PD-1和VEGF这类别的功能的抗体靶点进行组合,然后在大癌种上做出比K药更优异的效果;2)将PD-1和CTLA-4、TIGIT、4-1BB这类同类型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组合,然后做出比K药更强的细胞免疫刺激效用,进而做出更好的疗效;3)当然,目前还有第三条更新的路——信达的IBI-363,一款全新的融合蛋白,主要针对PD-1和IL-2 biaα两个靶点进行组合,现在来看能够打出非常不错的对T细胞刺激的“战绩”。
如前文所说,目前国内biotech/biopharma们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这个时代,中国的biotech将会在全球肿瘤管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IQVIA发布的《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24》,2023年位于中国总部的药企开启的肿瘤学临床试验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占比35%,美国占比34%。而在五年前,这个数字仅仅是20%,2008年,这个数字仅仅是1%。
(图片来源:Global Oncology Trends 2024)
国内Biotech如康方生物在把握PD-1药物的迭代趋势占尽先机,布局AK112和AK104撑起了一片天,连胰腺癌这个K药没涉及的几乎是免疫疗法的无人区,AK104都有涉及。而AK112更是在国内以头对头三期临床战胜了K要进行了真正意义上系统性的迭代,同时借助各方优势进行募资进而扩大临床适应症,以求更进一步。检索clinical trial网站,AK112的临床数量有着46项。
因为AK112所展现出的潜力,该靶点的双抗已经到了近乎需要肿瘤布局pharma们人手一个的程度,最值得关注的是BD普米斯PM8002的BioNTech,在最新的研发日PPT中,BioNTech将其形容为之后肿瘤战略的骨干,足见其对该药物的信心;而K药的权益所有者默沙东都在中国BD了礼新的PD-1×VEGF双抗,足以见MNC对该路线认可。
除了在双抗上布局之外,MNC们也在做着其它的努力尽全力为重磅炸弹续命。例如近日K药皮下制剂的III期临床大获成功。除了K药之外,O药的皮下版本III期临床在今年1月公布,FDA的PDUFA日期也提前到了今年年底。而T药的皮下版本则是三者中最快的,已经于9月份被FDA获批上市。
开发不同剂型是一方面,购买ADC权益开发联用策略则是另一方面:默沙东和BMS均在这上面得到了充分体现,默沙东于科伦博泰,BMS与百利天恒,都在ADC上进行了大额BD,中国的创新药,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海外帮助着重磅炸弹续命。
2
高垂直度药物进展几何
高垂直度靶向药引领了一个癌症治疗的时代,存在突变基因的情况下,靶向药就是癌症患者的救命神药。其中最典型的自然是阿斯利康的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它于2015年上市,大大拓展了第一代靶向药耐药后肺癌患者的生存期。
高垂直度药物,未来要面临的竞争并不小。奥希替尼被头对头击败击败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三代TKI虽然目前而言没有下一代TKI迭代的压力,但ADC和高垂直度双抗疗法的压力已经到来。在《盲盒开出王炸:肺癌领域大变天》对该次头对头临床有着非常详细的叙述:埃万妥单抗+拉泽替尼头对头奥希替尼成功做出了惊人的成绩(mPFS:23.7 monthVS16.6 month),今年8月19日,FDA批准埃万妥单抗联合拉泽替尼用于具有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 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的一线治疗。
其它高垂直度药物呢?恩扎卢胺主要针对前列腺癌,是非常典型的雄激素受体拮抗剂,该药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专利将要到期。恩扎卢胺2012年FDA获批上,2026年专利到期,而国内的仿制药已经早早开始准备冲击该市场:2021年江苏豪森药业的仿制药首先过评,此后,科伦,人福,齐鲁等熟知的国内大药企都竞相抢占该市场。截至2024年6月,已经有5家药企的恩扎卢胺仿制药过评。
当然,其中的专利纠纷复杂原因较多,目前除了豪森之外,其它药企的仿制药并未开始销售。但专利期一到,就会出现群狼扑食的景象。
(图片来源:邴药说)
此外,在前列腺癌适应症上,核药目前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诺华的Pluvicto是FDA批准的首款用于治疗这类mCRPC患者的靶向放射配体疗法,与SOC(标准治疗)相比,Pluvicto+SoC可显著延长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8.7vs3.4个月)和总生存期(OS,15.3vs11.3个月)。根据诺华2024年三季报,其前三季度,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美元,这仅是其上市的第二个完整年,同样这也还只针对PSMA靶点敏感的部分前列腺癌患者人群。
哌柏西利情况类似,它在中国的专利已经于2023年到期,在第十批国采中过评企业达到了14家。不过它在海外的情况稍好,美国专利到期时间为2027年。这其实是辉瑞经过非常惨烈的争夺得来的:2019年,多家仿制药商通知辉瑞,他们已申请Ibrance的仿制药批准,理由是该药物的两项关键专利无效,但辉瑞成功赢得了数年的延期至2027年。目前该药的销售额从2022年开始下滑,2023年已经从2021年的54.3亿美元下降到了约48亿美元。2024年上半年,该药销售额又同比下滑约8%。
如果把视野放的更远一些,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方向的小分子未来要面对的是PROTAC新型疗法的剧烈冲击。PROTAC疗法在癌症领域首先下手的就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其biotech前驱——Arvinas的主要布局管线便在于此:ARV-471主要布局乳腺癌,目前已进入临床III期阶段;ARV-110和ARV-766主要布局前列腺癌。
这是目前高垂直度小分子药物面临的现状,销售额高的重磅炸弹们面临的围剿,让Pharma们一点都不敢掉以轻心。
3
血液重磅炸弹的紧迫困境
血液瘤药物目前的紧迫程度,一点都不比实体瘤轻松。近端而言,新的BTK抑制剂正不断挤占着市场,并且专利悬崖迫在眉睫;远端而言,CAR-T疗法和TCE双抗首先攻克的就是血液瘤,目前正在加速放量阶段。
首先是伊布替尼,它面临的专利现状可能稍好,根据艾伯维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中表示,由于之前与仿制药制造商达成的和解,预计2032年Q2之前不会有任何 伊布替尼产品的仿制药上市。不过它目前面临的近忧,是新型BTK抑制剂的冲击。
伴随着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等药物的市场冲击,伊布替尼面临市场格局迅速红海化。2021年,伊布替尼的销售额达到了94亿美元,此后便开始下滑,2022年其销售额为83.52亿美元,2023年,伊布替尼的销售额略超60亿美元。两年时间,销售额下降了超过三分之一。其中,阿卡替尼和泽布替尼等后起之秀不断抢夺着伊布替尼的市场,后续的BTK抑制剂上,强生的第三代抑制剂Pirtobrutinib已经于2023年由FDA加速获批上市。
来那度胺的药物历史在top10中算较为漫长的,它于2005年被FDA批准,专利部分非常复杂,自2020年开始经历了数次的仿制与和解,目前有几家厂商(例如Alvogen)正在有限制地生产仿制药。当然,该药的销售额下滑是必然趋势。该药2021年的全球销售额达到了128.98亿美元,2022年的销售额跌到了100亿美元以下,为99.78亿美元,2023年的销售额则腰斩了三分之一以上,在60亿美元左右。
强生的达雷妥尤单抗在全球布局来看,专利压力倒是没有太大:它的原研方Genmab在美国等地的专利将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到期。但该药物受到的新型大分子疗法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的主打适应症是多发性骨髓瘤,这也是现在无论是TCE还是CAR-T都在重点突破的方向。
哪怕不提中国近期海量的骨髓瘤TCE双抗的NewCO交易,就是强生自家,也在积极布局下一代的疗法:强生下一代的多发性骨髓瘤疗法,一项是与传奇生物合作的CAR-T药物西达基奥仑赛,一项是BCMA×CD3的TCE双抗Teclistamab,强生分别给了二者50亿美金以上的销售峰值。
血液瘤的紧迫困境或许更加体现在CAR-T和双抗/三抗的新型疗法上,近期内从嘉和生物的NewCo交易开始,中国共发生了六起相关双抗/三抗的NewCo交易,国外的疯抢是血液瘤领域大分子药物加速迭代的加急奏鸣曲。
结语:药王不可能永远是药王,目前全球肿瘤药物市场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是:又快、又好和性价比高中国创新分子的入场,它研发方面大规模批量创新将会大大加速肿瘤药物迭代的进度。而有关于中国的BD交易数量井喷,则是最好的体现。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医药观澜/报道
2024年,靶向蛋白降解(TPD)技术持续吸引市场关注。该技术通过精准降解特定致病蛋白质,为解决传统药物难以攻克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其中,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和分子胶是较为成熟的两个类别,更多新型技术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涌现。
融资和交易活跃,国际药企多有新布局
2024年,资本市场继续推动蛋白降解领域的快速发展。根据即刻药数,2024年以来(截至11月10日)全球至少27家拥有蛋白降解技术或管线的生物技术公司获得融资。
举例来说,SEED Therapeutics公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癌症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突破,其开发的新型分子胶蛋白降解剂吸引了卫材(Eisai)的领投,成功获得了2400万美元的A3轮融资。同时,Booster Therapeutics公司致力于全新蛋白酶体激活剂药物的研发,并顺利完成了1500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此外,Firefly Bio公司凭借其抗体偶联降解剂(DAC)平台,成功筹集了9400万美元的A轮融资。在中国,同源康医药、先声再明、标新生物、威凯尔医药等多家专注于蛋白降解管线的公司,也相继成功获得融资。
在新药交易方面,2024年同样见证了蛋白降解领域的活力,已达成了20多项交易合作。多家国际药企,如诺华、辉瑞、渤健、阿斯利康和德国默克等,均有交易或研发合作动作。其中,近10项合作的潜在总金额超过了10亿美元。
例如,4月份,Arvinas与诺华(Novartis)达成了独家许可协议,诺华将支付超过10亿美元,获得Arvinas的第二代雄激素受体(AR)靶向PROTAC药物ARV-766的全球权益,以及另一款临床前AR靶向PROTAC降解剂AR-V7。5月份,达歌生物与武田(Takeda)达成了潜在价值12亿美元的授权合作,共同开发新型分子胶降解剂药物。10月份,Monte Rosa Therapeutics与诺华签订了一项潜在总金额超过22亿美元的全球许可协议,以推进靶向VAV1的分子胶蛋白降解剂的开发,包括在研疗法MRT-6160。再比如蛋白降解新锐Neomorph今年先后分别与诺和诺德(Novo Nordisk)、渤健(Biogen)达成蛋白降解疗法的研发合作或许可协议,两项合作的潜在总金额加起来超过29亿美元。(如需获得2024年蛋白降解领域全球交易合作事件完整列表,请扫描文末二维码申请)
这些资金投入不仅为蛋白降解技术和管线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更彰显了资本市场对该领域的持续看好。
首款PROTAC呼之欲出,全球管线快速推进
据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截至目前(数据截至2024年11月19日)全球范围内蛋白降解研发管线项目总数已过千,其中超过95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在中国,目前近80家中国公司/机构在TPD领域有所布局,正在推动超380条研发管线,大部分处于临床前,有35条管线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蛋白降解管线正在加速推进。2024年以来至少11款在研项目首次在中国迈入临床开发阶段。
表1:2024年在中国首次获批临床的蛋白降解1类新药
统计来源: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临床默示许可栏目统计。统计区间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1月19日
尤其在PROTAC领域,全球范围内的首款疗法诞生指日可待。Arvinas公司的ARV-471正在开展的乳腺癌3期临床研究备受瞩目,预计在今年第四季度或2025年第一季度公布研究结果。一旦成功,ARV-471将有望成为PROTAC领域的首款获批疗法,为整个行业树立新的里程碑。CHPI分析师预计,PROTAC药物最早可能在2025年,最晚在2027年将迎来首次批准。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PROTAC临床管线数量在迅速增长。全球范围内已有约50款PROTAC临床管线正在积极推进中。Arvinas、C4、Kymera、Nurix等明星新锐正积极在前沿靶点上开疆拓土,不断拓展应用边界。国际大药企如辉瑞(Pfizer)、诺华、罗氏(Roche)、默沙东(MSD)等也均有布局。Global Data预测,到2030年该类药物年销售额将达到37亿美元。
在中国,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有至少20款PROTAC类药物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表2:中国PROTAC类临床管线(不完全统计)
统计来源:根据Insight数据库及公开信息整理;统计区间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1月19日
蛋白降解技术持续迭代,CXO机构提供坚实支持
蛋白降解剂作为创新和复杂的新药分子类型,其研发和生产技术门槛较高,从分子设计到纯化分析等环节均充满挑战。合同研发和生产机构(CXO)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药明康德作为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已在靶向蛋白降解领域布局8年多时间,服务了超150家客户,合成了十几万个复杂化合物,并诞生了70多个临床前候选化合物。
作为全球支持蛋白降解疗法研发的重要CRDMO赋能平台之一,药明康德一路见证了许多新锐公司的萌芽和成长发展。这与药明康德的CRDMO模式有关,其R端业务使得公司能够不断跟随全球范围内具有创新精神的客户,在早期技术阶段与客户一起打磨能力,并从上游到下游快速形成全链条能力。例如公开信息显示,蛋白降解领域的明星新锐Arvinas和Halda Therapeutics均是药明康德的合作伙伴。Arvinas公司是PROTAC技术的开创者,该公司在2021年与辉瑞达成20亿美元合作,又在2024年4月与诺华达成超10亿美元合作;Halda Therapeutics公司则聚焦新一代降解技术调节诱导接近靶向嵌合体(RIPTAC)药物研发,该公司在2024年8月完成1.26亿美元的B轮扩展融资。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蛋白降解剂开发的创新策略不断涌现。其中,抗体偶联降解剂(Degrader-antibody conjugates, DACs)是备受期待的方向之一。这是将PROTAC与单克隆抗体通过某种化学连接子偶联起来的新分子模式,通过结合两者优势,能够有效提高药物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以提升药物耐受性。
目前,DAC的研发仍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但已有一些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其中,Orum Therapeutics研发的两款GSPT1降解剂正处于1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包括ORM-5029,以及递送至CD33阳性肿瘤的ORM-6151分子。此外,艾伯维(AbbVie)研发的ABBV-787是另一款进入1期临床试验的DAC候选药物,同样靶向CD33阳性细胞。在这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靶向蛋白降解新领域,药明康德同样与其合作伙伴走在了行业前列。2024年,药明康德建立了全新的DAC能力平台,为DAC药物的研发赋能。例如,Orum Therapeutics总裁及首席执行官SJ Lee博士曾在一次专访中提到,与药明康德的合作使得先导化合物优化周期缩短,大大加快了药物发现工作。
总的来说,2024年靶向蛋白降解以其独特的治疗策略和创新潜力,继续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广阔发展前景。随着PROTAC、分子胶、DAC等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以及CXO机构的坚实支持,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靶向蛋白降解领域将为医药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为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扫描下方二维码,您将能获得我们整理的《2024年蛋白降解领域全球交易合作事件》PDF文件(限时下载)。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转载授权及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导语
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特别是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PROTAC),作为一种新兴的抗癌策略,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发表于《Annual Review of Cancer Biology》,由Dundee大学靶向蛋白降解中心的Vesna Vetma、Suzanne O'Connor和Alessio Ciulli撰写,综述了PROTAC药物的研发进展及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的30余种PROTAC药物,涵盖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布鲁顿酪氨酸激酶等多个重要靶点,并深入探讨了PROTACs的设计思路、作用机制、临床前及临床研究数据,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该文为深入了解PROTACs在抗癌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面而及时的参考。
当然由于综述时效性,因此个人也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相应的增补。
一、背景介绍
尽管近年来癌症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药物毒性、疗效不足和耐药性仍然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传统的药物研发主要集中于开发小分子抑制剂,这些抑制剂通过结合蛋白质的活性位点来阻断其功能。然而,许多致癌蛋白缺乏合适的结合位点,或者抑制剂无法完全阻断蛋白质的功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特别是PROTAC技术,为克服这些挑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二、PROTAC作用机制
PROTAC 是双功能小分子,由三部分组成:E3 连接酶配体、连接体和靶蛋白 (POI) 配体。PROTAC 通过将 POI 与 E3 连接酶连接起来,形成三元复合物,从而促进泛素分子转移到 POI 上。泛素化的 POI 会被蛋白酶体识别并降解。由于 PROTAC 的催化作用机制,它可以在亚化学计量浓度下发挥作用,并且可以降解高丰度蛋白,从而在低剂量下达到显著的靶蛋白降解。
三、临床试验中的PROTAC
目前,超过30种PROTAC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领域,少数探索其他疾病的治疗。以下将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靶向不同癌症相关蛋白的PROTAC进行更详细的介绍,并对已公布的部分临床试验结果进行总结。
1. AR
作用机制: AR-PROTACs通过招募E3连接酶(例如CRBN)使AR泛素化,从而促进蛋白酶体降解AR,阻断AR信号通路,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
代表药物:
ARV-110 (Bavdegalutamide): 首个进入临床的PROTAC药物,靶向AR,用于治疗mCRPC。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RV-110在携带AR T878X/H875Y突变的患者亚组中疗效最佳,凸显了患者分层的重要性。然而,在更广泛的mCRPC患者群体中,其疗效有限,可能与AR信号通路复杂的耐药机制有关。
ARV-766 (Luxdegalutamide): 第二代AR-PROTAC,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广的基因型覆盖范围,可降解野生型和突变型AR。早期临床数据显示,ARV-766在较低剂量下即可有效降低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展现出优于恩杂鲁胺的潜力。目前ARV-766正在进行激素治疗后mCRPC患者的临床试验,并计划开展一线治疗的临床试验。
CC-94676 (BMS-986365):一种异双功能口服疗法,旨在通过 AR 降解和拮抗的一流双重机制来抑制 AR 活性,ESMO2024上展现的mCRPC一期临床数据出色,计划2025启动3期注册性临床【ESMO2024--BMS-986365数据出色,BMS计划2025启动3期注册性临床】。
其他AR-PROTAC: 包括HP518、AC-176和HRS-5041等,均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靶向mCRPC。这些PROTAC大多基于CRBN或其他未公开的E3连接酶。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数据还有待进一步公布。
未来展望: 开发更有效的AR-PROTACs,拓展适应症至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2. ER
作用机制:ER-PROTACs通过介导ER降解,抑制ER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代表药物:
ARV-471 (Vepdegestrant): 口服、高效的ER-PROTAC,用于治疗ER阳性/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临床前研究显示,ARV-471在多种乳腺癌细胞系中均能有效降解ER,并表现出优于氟维司群的肿瘤抑制活性。ARV-471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并获得了FDA快速通道资格认定,有望成为治疗乳腺癌的新型有效疗法。
其他ER-PROTAC: 包括AC682 和HRS-1358等,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用于治疗ER阳性的乳腺癌。
未来展望: 进一步评估ARV-471在不同乳腺癌亚型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例如CDK4/6抑制剂或PI3K抑制剂。
3. BTK
作用机制:BTK-PROTACs通过诱导BTK降解,抑制BCR信号通路,从而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
代表药物:
NX-2127 (Zelebrudomide): 双重BTK和Ikaros降解剂,兼具分子胶和PROTAC的特性。它可以降解野生型和C481S突变型BTK,以及IKZF1和IKZF3。临床试验显示,NX-2127在CLL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与BTK突变状态无关。然而,由于生产工艺改进的需求,该药物的1期临床试验目前处于暂停状态。
NX-5948: 第二代BTK-PROTAC,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渗透性。临床前研究显示,NX-5948比抑制剂和第一代降解剂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目前NX-5948正处于1期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其他BTK-PROTAC: 包括BGB-16673、HSK-29116、ABBV-101、HZ-Q1070、UBX-303等,均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用于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
未来展望:进一步评估NX-5948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其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开发针对不同BTK突变的PROTACs,克服耐药性。
4. Bcl-xL
作用机制:DT-2216通过选择性降解Bcl-x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不会显著影响血小板存活,从而降低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
代表药物:
DT-2216: 1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TCL和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初步数据显示,DT-2216在不引起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情况下具有抗肿瘤活性。
未来展望:评估DT-2216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
5. BCL6
作用机制:BCL6-PROTACs通过降解BCL6,抑制其转录调控功能,从而抑制DLBCL细胞增殖。
代表药物:
ARV-393, BMS-986458: 这两种BCL6-PROTACs均处于1期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用于治疗DLBCL。
未来展望:评估ARV-393和BMS-986458的疗效和安全性,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例如利妥昔单抗。
6. IRAK4
作用机制:IRAK4 是 TLR 和 IL-1R 信号通路的关键激酶,在多种炎症和癌症中发挥作用。IRAK4-PROTACs 通过降解 IRAK4 蛋白,阻断下游信号传导,从而发挥抗炎和抗肿瘤作用。
代表药物:
KT-413: 由 Kymera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种 CRBN E3 连接酶为基础的 IRAK4 降解剂。临床前研究显示,KT-413 能有效降解 IRAK4,并在多种疾病模型中显示出疗效。曾开展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惰性淋巴瘤、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和原发性皮肤大 B 细胞淋巴瘤的 I 期临床试验。尽管达到了预期的降解水平且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但由于战略原因,该项目已终止开发。
未来展望:尽管 KT-413 的开发终止,但 IRAK4 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靶点。未来研究可能集中在寻找新的 IRAK4 降解剂,优化其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7. BRD9
作用机制:BRD9 是非经典 SWI/SNF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滑膜肉瘤和 SMARCB1 缺陷型肿瘤中发挥关键作用。BRD9-PROTACs 通过降解 BRD9 蛋白,破坏癌细胞的转录调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
FHD-609: 由 Foghorn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种 CRBN E3 连接酶为基础的 BRD9 降解剂。I 期临床试验显示 FHD-609 可有效降解 BRD9,但在较高剂量下出现 QTc 间期延长,导致试验暂停。
CFT-8634: 由 C4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款口服 BRD9 降解剂。I 期临床试验显示,尽管 BRD9 降解水平很高,但在滑膜肉瘤和 SMARCB1 缺陷型实体瘤患者中疗效不足,导致试验终止。
未来展望:尽管面临挑战,BRD9 仍然是一个有潜力的靶点。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关注滑膜肉瘤的关键驱动因素 SSX-SS19 融合蛋白。此外,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BRD9-PROTACs 的理化性质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8. STAT3
作用机制:STAT3 是一种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转录因子。STAT3-PROTACs 通过降解 STAT3 蛋白,阻断其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
KT-333: 由 Kymera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款 VHL E3 连接酶为基础的 STAT3 降解剂。I 期临床试验显示 KT-333 能够有效降解 STAT3,并在特定患者群体中观察到临床意义的缓解。该药物已获得治疗皮肤 T 细胞淋巴瘤和外周 T 细胞淋巴瘤的孤儿药资格认定,以及 FDA 快速通道资格认定。
未来展望:KT-333 的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有望成为治疗 STAT3 驱动型癌症的新型疗法。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9. MDM2
作用机制:MDM2 是 p53 肿瘤抑制蛋白的负调节因子。MDM2-PROTACs 通过降解 MDM2 蛋白,稳定 p53 蛋白水平,从而激活 p53 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
KT-253: 由 Kymera Therapeutics 开发。临床前研究表明,KT-253 可以克服 MDM2 的负反馈回路,并在体内外均显示出抗肿瘤活性。I 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用于治疗多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实体瘤。初步数据显示,在耐受剂量下,KT-253 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未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液学毒性。
未来展望:KT-253 的早期临床数据令人鼓舞,有望成为治疗 p53 失活型癌症的新型疗法。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10. EGFR
作用机制:EGFR 是一种参与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PROTACs 通过降解 EGFR 蛋白,阻断 EGFR 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
HSK-40118: 由 Haisco Pharmaceutical Group 开发,靶向 EGFR L858R 突变体。I 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用于治疗 EGFR 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CFT-8919: 由 C4 Therapeutics 和 Betta Pharmaceuticals 合作开发,是一款变构的、口服生物可利用的 EGFR L858R 突变体选择性降解剂。临床前研究显示,CFT-8919 能够降解 EGFR L858R 及其继发突变体,并在对第三代 EGFR 抑制剂耐药的小鼠模型中显示出抗肿瘤活性,包括 EGFR L858R T790M 脑转移模型。
HJ-002-03(和径医药)、BG-60366(百济神州):EGFR C797S PROTAC,处于临床一期。
未来展望:EGFR-PROTACs 为治疗 EGFR 突变型 NSCLC 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对现有抑制剂产生耐药性的患者。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 HSK-40118 和 CFT-8919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11. SMARCA2
作用机制:SMARCA2 和 SMARCA4 是 SWI/SNF 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 ATP 依赖性解旋酶。SMARCA4 功能缺失突变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富集。SMARCA2-PROTACs 通过选择性降解 SMARCA2,利用 SMARCA2 和 SMARCA4 之间的合成致死关系,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代表药物:
PRT3789: 由 Prelude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款 VHL E3 连接酶为基础的 SMARCA2 降解剂。目前正在 I 期临床试验中,作为单一疗法和与多西紫杉醇联合使用,用于治疗 SMARCA4 突变的 NSCLC。但一期初步临床结果不佳【SMARCA2降解剂:靶向增强子重编程,治疗SMARCA4突变型肺癌的新策略】。
PRT7732:Prelude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款口服SMARCA2 降解剂,可能是基于CRBN。目前正在 I 期临床试验中。
未来展望:SMARCA2-PROTACs 为治疗 SMARCA4 突变型癌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 PRT3789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12. KRAS
作用机制:KRAS 是一种在多种癌症中 häufig 突变的癌基因。KRAS-PROTACs 通过降解 KRAS 蛋白,阻断 KRAS 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
ASP3082: 由 Astellas Pharma 开发,是一款靶向 KRAS G12D 突变体的 VHL E3 连接酶为基础的降解剂,目前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初步临床结果不佳【ESMO2024--安斯泰来的KRASG12D PROTAC令人失望】。FDA 已授予 ASP3082 快速通道资格认定,用于治疗胰腺导管腺癌。
ASP4396:Astellas Pharma另一个靶向 KRAS G12D 突变体的PROTAC,目前处于 I 期临床试验阶段,可能是基于CRBN。
未来展望:KRAS 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不可成药”的靶点,KRAS-PROTACs 的出现为 KRAS 突变型癌症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 ASP3082 和其他 KRAS 降解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13. BRAF
作用机制:BRAF 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 RAS-RAF-MEK-ERK 信号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BRAF V600E 突变在多种癌症中常见。BRAF-PROTACs 通过降解突变型 BRAF 蛋白,阻断下游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代表药物:
CFT1946: 由 C4 Therapeutics 开发,是一款靶向 BRAF V600E 突变体的 CRBN E3 连接酶为基础的降解剂。目前正在 I/II 期临床试验中,用于治疗 BRAF V600 突变驱动的癌症,包括对抑制剂耐药的癌症。该试验将评估 CFT1946 单药治疗和与 MEK 抑制剂曲美替尼联用的疗效。
未来展望:BRAF-PROTACs 为治疗 BRAF 突变型癌症,特别是对 BRAF 抑制剂耐药的癌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未来需要进一步评估 CFT1946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探索新的联合治疗策略。
四、PROTAC 的优势和挑战
PROTAC的优势
完全消除蛋白功能: 传统的抑制剂通常只阻断蛋白质的特定功能或相互作用,而PROTACs则通过降解目标蛋白,从根本上消除其所有功能,包括催化功能、支架功能以及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这对于那些具有多种功能或难以通过抑制单个活性位点来有效控制的蛋白靶点尤为重要,例如转录因子、支架蛋白和致癌融合蛋白等。
靶向“不可成药”靶点: 许多疾病相关蛋白缺乏明确的结合口袋或活性位点,传统的小分子抑制剂难以靶向。而PROTACs不需要与蛋白的活性位点结合,可以靶向蛋白表面任何可及的位点,从而拓展了可成药靶点的范围,为开发靶向“不可成药”靶点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催化作用机制: PROTACs以催化方式发挥作用,即一个PROTAC分子可以介导多个目标蛋白的降解,因此在亚化学计量浓度下即可有效发挥作用。这使得PROTACs药物在较低剂量下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potentially 降低脱靶效应和毒副作用,并提高药物的治疗窗口。
更高的选择性: 即使使用对同源蛋白没有选择性的配体,PROTACs也可能实现选择性降解。这是因为PROTACs的作用依赖于三元复合物的形成,而不同蛋白与E3连接酶形成三元复合物的稳定性和空间构象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选择性降解。此外,可以通过合理设计PROTACs的结构,例如连接体的长度和组成,来进一步提高其选择性。
克服耐药性: 肿瘤细胞常常通过靶点蛋白突变的方式产生对抑制剂的耐药性。而PROTACs的降解机制使其对某些类型的突变不敏感,例如那些不影响PROTAC结合但影响抑制剂结合的突变。此外,PROTACs还可以降解那些导致耐药性的突变蛋白,从而克服耐药性。
作用持久: PROTAC介导的蛋白降解作用通常比抑制剂的抑制作用更持久。这是因为蛋白降解后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重新合成,而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则会随着药物的清除而减弱。PROTACs的持久作用可以延长给药间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PROTACs面临的挑战
成药性挑战: PROTACs通常具有较高的分子量、较多的氢键供体和受体、较高的亲脂性和较多的可旋转键,这些特性使其难以满足Lipinski五规则等传统药物的理化性质要求,导致较差的细胞渗透性、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给药物的开发和临床应用带来挑战。
脱靶效应: PROTACs可能结合并降解非目标蛋白,导致脱靶效应和毒副作用。这需要在药物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筛选和优化,以提高PROTACs的特异性。
耐药性机制: 尽管PROTACs可以克服某些类型的耐药性,但肿瘤细胞也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对PROTACs产生耐药性,例如E3连接酶的突变或表达下调、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功能障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PROTACs的耐药机制,并开发相应的应对策略。
药物递送: 由于PROTACs的分子量较大,其在体内的递送和分布可能受到限制,特别是到达实体瘤内部。需要开发新的药物递送系统,以提高PROTACs在肿瘤组织中的浓度和疗效。
免疫原性: PROTACs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分子,其免疫原性尚不清楚。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评估PROTACs的免疫原性风险,并开发相应的解决方案。
生产成本: PROTACs的合成和纯化相对复杂,导致其生产成本较高。需要开发更有效、更经济的PROTACs合成方法,以降低药物的生产成本,提高其可及性。
尽管PROTACs技术面临一些挑战,但其巨大的潜力吸引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这些挑战将逐步得到解决,PROTACs技术将在未来为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带来新的突破。
五、未来展望
PROTAC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靶向蛋白降解策略,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仍处于发展早期。为了充分发挥其治疗潜力,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扩展E3连接酶库及优化配体:
目前,大多数PROTACs依赖于CRBN和VHL这两种E3连接酶。为了克服对这两种E3连接酶的耐药性,以及实现组织特异性降解,需要开发靶向其他E3连接酶的PROTACs,例如MDM2、cIAP1、KEAP1、RNF114等。这需要发现和鉴定新的E3连接酶配体,并深入研究其与靶蛋白相互作用的机制。
优化现有E3连接酶配体,提高其结合亲和力和选择性,降低脱靶效应。开发具有更好成药性的配体,例如口服生物利用度更高、组织分布更广的配体。
2. 优化连接体和靶蛋白配体:
连接体的长度、组成和柔性会影响PROTACs的成药性和降解效率。需要开发新的连接体设计策略,例如可裂解连接体、可控释放连接体等,以提高PROTACs的靶向性和疗效。
优化靶蛋白配体,提高其结合亲和力和选择性。开发共价结合的靶蛋白配体,提高PROTACs的降解效率和作用持久性。探索靶向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界面的配体,以更有效地干扰蛋白功能。
3. 提高PROTACs的成药性:
PROTACs通常分子量较大,理化性质较差,导致其成药性较差。需要开发新的PROTACs设计策略,例如片段化的PROTACs、双PROTACs、杂合PROTACs等,以减小分子量,提高成药性。
利用计算辅助药物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PROTACs的结构,提高其细胞渗透性、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开发新的药物递送系统,例如纳米颗粒、抗体偶联药物等,以提高PROTACs在体内的递送效率和靶向性。
4. 深入研究PROTACs的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深入研究PROTACs形成三元复合物的结构和动力学,揭示其降解靶蛋白的分子机制。
研究肿瘤细胞对PROTACs的耐药机制,例如E3连接酶的突变或表达下调、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功能障碍等,并开发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联合用药、开发新的PROTACs等。
5. 拓展PROTACs的应用领域:
PROTACs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癌症,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疾病,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探索PROTACs在疾病诊断和生物标志物开发中的应用。
6. 开发新型靶向蛋白降解技术:
除了PROTACs技术外,还可以开发其他靶向蛋白降解技术,例如分子胶、自噬靶向嵌合体(AUTAC)、溶酶体靶向嵌合体(LYTAC)等,以拓展靶向蛋白降解的范围和应用。
7. 加强产学研合作:
加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推动PROTACs技术的临床转化和应用。
建立PROTACs技术平台,共享资源和技术,加速PROTACs药物的研发进程。
总而言之,PROTAC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通过持续的创新和研究,不断优化PROTACs的设计和开发,克服其面临的挑战,PROTACs技术有望在未来为治疗多种疾病带来新的突破,造福人类健康。
六、结论
PROTAC 技术在癌症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ROTAC 有望成为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型有效疗法。然而,要充分发挥 PROTAC 的潜力,仍需要克服一些挑战,例如优化其理化性质、探索新的 E3 连接酶、开发组织特异性 PROTAC 以及研究其耐药性机制。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PROTAC 将在未来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知识交流与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业宣传,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OTC2024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细胞培养论坛圆满落幕,点击图片可查看会后报告,咨询OTC2025类器官论坛请联系:王晨 180 1628 8769
100 项与 Luxdegalutamide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