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生机勃发的季节,中国炎症性肠病(IBD)治疗领域迎来一份重磅“开年贺礼”:3月10日,艾伯维旗下白介素23(IL-23)抑制剂喜开悦®在中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CD)。此次获批包括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剂型。
喜开悦®是全球首个用于IBD领域的IL-23抑制剂,也是继修美乐®(阿达木单抗注射液)、瑞福®(乌帕替尼缓释片)之后,艾伯维在中国IBD领域推出的第三款同类首创新药。
自此,艾伯维自身免疫领域三大药物悉数登陆中国市场,喜开悦®与瑞福®两者更是在IBD领域构建起“双星拱卫”之势,精准对接不同IBD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既体现了中国IBD治疗领域迎来更丰富的“武器库”,也彰显了“自免一哥”艾伯维在中国正式迈入免疫2.0时代。
01
全球IBD首个IL-23抑制剂,新药冉新生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肠道炎性疾病,属于难以根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亚型。
克罗恩病作为一种进展性疾病,随时间推移,潜在活动性炎症不断加剧肠道损伤,克罗恩病患者未控制的炎症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中国IBD 病例数急剧增长。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2005-2014年间,中国IBD总病例数约为35万,预计2025年将激增至150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与医疗负担1。
IL-23抑制剂喜开悦®的上市,为中国IBD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IL-23是一种与炎症有关的细胞因子,成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靶点。喜开悦®作为一种人源化、IgG1亚型的单克隆抗体,通过特异性结合IL-23的p19亚基,实现对IL-23的高选择性拮抗。
喜开悦®的临床效果已在多项试验中得到证实——在入院研究以及维持治疗中,使用喜开悦®的患者实现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反应的比例明显更高;喜开悦®还主动迎战IL-12/23抑制剂的喜达诺,在“头对头”研究的PK中,喜开悦®几乎全面碾压对手,达到了所有研究终点,显示出带给患者的全面获益,尤其是在临床缓解率、内镜缓解率方面展现出更优的表现,进一步证明了其治疗潜力。
此外,作为国内首个拥有随身给药器的白介素-23(IL-23)抑制剂,喜开悦®为患者配备了除传统注射剂型外的全新给药方式——在维持治疗阶段,患者可以使用专门的随身给药器(OBI)居家进行自我皮下注射,便利性和患者体验大幅提升。
目前,在美国、欧洲等地,喜开悦®已被批准用于治疗多种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包括斑块型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据悉,喜开悦®的溃疡性结肠炎适应证申请也已提交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有望在不久之后惠及中国患者。
02
“双子星”领航,迭代推动治疗标准革新
作为自身免疫领域的领导者,艾伯维深耕炎症性肠病领域的创新研发20余年,持续推动治疗标准的革新。截至目前,艾伯维共有3款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获批IBD相关适应证,不断推动治疗格局的革新。
2020年,修美乐®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成为中国首个可以用于治疗克罗恩病的TNF-α抑制剂,打开了中国IBD治疗的新局面。
2023年,瑞福®登上中国市场,先后获批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治疗,成为中国首个同时覆盖这两种IBD疾病的口服高选择性JAK抑制剂。
目前,瑞福®已在美国获批9个适应证,在中国获批7个适应证,所有适应证均已纳入中国医保。据悉,未来瑞福®还将会有4-5个适应证在全球和中国申报,有望成为在华拥有最多适应证的JAK抑制剂,也将是在华免疫领域适应证最多的靶向治疗产品。
随着喜开悦®的获批,艾伯维自免领域的“双子星”正式闪耀中国市场,为中国IBD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治疗选择:瑞福®作为口服便捷的新选择惠及患者,喜开悦®则长期疗效稳定且安全性更优;两个“新星”都具有的长效缓解即黏膜愈合优势,推动着IBD治疗标准更上一层楼。对于IBD患者来说,实现黏膜愈合意味着疾病的深度缓解,生活质量能有更高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艾伯维旗下的自免产品均为“Product-in-a-Pipeline”,也就是“单一产品具有多适应证潜力”的重磅药物。修美乐®累计创下超2000亿美元营收的辉煌履历,也昭示着“后辈们”的无限潜力。瑞福®与喜开悦®这对免疫双子星自上市以来每季度的增长率都超过45%,进一步巩固了艾伯维在自免领域的领先地位。
03
深挖护城河,“后备军”充足
近年来,随着喜开悦®和瑞福®的崛起,艾伯维在免疫领域的产品布局已从“一枝独秀”转变为“双星领航”。
面对免疫赛道的激烈竞争,艾伯维有着自己的策略:以坚实的研发积淀为基石,加上对潜力“种子选手”的深度发掘,构成一个靶点丰富的强大 “后备军”。
当前,在IBD领域,艾伯维布局多个资产,其中IL-1a/1b拮抗剂Lutikizumab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正在开展临床试验,已推进至II期。除了自研,艾伯维还通过并购,不断拓宽IBD产品管线。
2024年,艾伯维先后将三家创新科技企业收入囊中,收获不同靶点、不同研发阶段的IBD资产,形成了产品梯队:斥资2.12亿美元收购Landos Biopharma,获得处于Ⅱ期临床阶段的潜在“first-in-class” NLRX1激动剂NX-13(ABBV-113),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2.5亿美元收购Celsius Therapeutics,拿下潜在“first-in-class”的TREM1单抗CEL383(ABBV-8736),因TREM1被确定为IBD的关键驱动基因,CEL383具有巨大发展潜力;与Nimble Therapeutics达成收购协议,获得其临床前阶段的口服肽类IL-23受体(IL-23R)抑制剂,旨在治疗银屑病和IBD。
合作方面,艾伯维同样动作频频。仅2024年,艾伯维就与OSE Immunotherapeutics、Parvus Therapeutics、明济生物等企业达成合作,围绕IBD相关产品/平台,布局靶点ChemR23、Navacim调节性T细胞(Treg)免疫耐受平台、以及下一代TL1A抗体等。
种种战略部署,确保了艾伯维在自免领域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其在新旧药物的交接时刻,依然保持了“自免一哥”统治力的稳固。
04
结语
占据自免领域20%市场份额的IBD领域,已成为药企竞争的焦点之一。
近年来,国际巨头如礼来、默沙东、罗氏、赛诺菲等纷纷通过收购或合作快速布局新兴靶点和创新疗法,国内药企如康方生物、信达生物、恒瑞医药等也在积极加入战局。
在这场群雄逐鹿中,前瞻布局且持续深耕超20年之久的艾伯维,领先的已然不止一个身位。
参考资料:
1.李学锋,彭霞,周明欢.我国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09):1265-1267.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