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项与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迈威生物) 相关的临床试验Phase III Clinical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9MW0813 and Aflibercept (EYLE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i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 Active-controlled Study
Phase III clinical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9MW0813 and aflibercept (EYLEA®)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i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arallel active-controlled study.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阳性对照评价9MW0813和阿柏西普(EYLEA®)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III期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比较在 DME 患者中玻璃体腔内注射 9MW0813 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 液(EYLEA®)的临床有效性的相似性。
次要研究目的:(1)比较在 DME 患者中玻璃体腔内注射 9MW0813 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 液(EYLEA®)的临床安全性的相似性;(2)比较在 DME 患者中玻璃体腔内注射 9MW0813 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 液(EYLEA®)的免疫原性的相似性;(3)探索在部分 DME 患者中玻璃体腔内注射 9MW0813 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 射溶液(EYLEA®)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比较 9MW0813 和阿柏西普(EYLEA®)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中单次给药后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及有效性的 I 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比较在DME患者中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IVT)9MW0813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EYLEA®)后的安全性。
次要目的:
(1)比较在DME患者中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IVT)9MW0813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EYLEA®)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比较在DME患者中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IVT)9MW0813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EYLEA®)后的免疫原性;
(3)初步评价在DME患者中单次玻璃体腔内注射(IVT)9MW0813注射液和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溶液(EYLEA®)后的临床有效性。
100 项与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迈威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迈威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迈威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14
项与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迈威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作为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以来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及用药需求均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眼科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眼科疾病高度细分、专业性较强,很多眼病的病理机制不够明确,也导致眼科用药技术壁垒高,新药研发难度较大。
眼科药物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对于全民眼健康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并为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
然而在我国,由于对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上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限,我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以仿制药和license-in为主,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多。通过仿制和License-in能够迅速缩短药物的研发周期,快速将药物推向市场,并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但这也是造成市场药物同质化问题的根源。
可以说,眼科创新药的自主研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基于此,我们对眼科创新药物进行盘点。随着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眼科药物市场还将进一步放量,在确定的市场需求之下,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12款新药获批,融资超20亿,眼科创新药正在狂奔
当前,全球眼科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眼科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计达到了37.82亿美元,并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66.06亿美元。
2023年,FDA 发布了2项相关指南,用以指导产业在眼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品质量/CMC和临床研究工作。指南的发布也带来了眼科药物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2023年10月,FDA为了更好地指导眼科药物开发,发布了《局部眼科用药质量考量要点》的指南草案。指南重点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科药品(即溶液、混悬液、乳剂、凝胶、软膏和乳膏)的质量注意事项;2023年2月,FDA 发布了《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开发治疗药物》,旨在向申办方提供有关资格标准、试验设计的考虑因素和疗效终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nAMD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和药物开发项目的效率。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上市,药物类型包含抗VEGF药物、双抗药物、补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等,适应症涉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由AMD引发的地图样萎缩(GA)、干眼症、老花眼、散瞳等。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
在国内,眼科创新药也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2023年1月至今,国内眼科创新药融资事件(不完全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数据统计至2024年8月30日),我国眼科创新药领域共有21家企业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乐观,仍有不少眼科创新药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推动管线研发和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抗VEGF、基因疗法、补体药物……眼科药物机制创新不断
当前,眼科创新药物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疾病领域。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由于其与老龄化人口的直接关联,已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因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亦成为重要的治疗领域。青光眼作为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市场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而扩大。干眼症(DED)的发病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断上升,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眼睛干涩问题日益普遍,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近视控制药物的需求也在上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近视患者数量庞大。
此外,眼部炎症和感染的治疗市场同样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推动,发病率的增加带来了对新治疗方法的需求。
基于眼科疾病细分种类多且复杂,眼科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实现创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来改善视力;补体C5蛋白抑制剂如Lzervay通过降低补体系统的活性,为地图样萎缩(GA)等眼底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如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两条通路,为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等等。
在遗传性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基因治疗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疾病。
低浓度阿托品则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为控制近视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新药如VVN539通过双靶点机制降低眼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抗VEGF药物:四款产品在国内上市,已上市产品收益颇丰
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于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
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以治疗各种眼底疾病。首先,这些药物能够抑制VEGF的活性,从而阻止病理性血管的生成,这是治疗湿性AMD和DME等眼病的关键。其次,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渗漏到视网膜,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此外,抗VEGF药物还能促进已有异常血管的消退,进一步改善视网膜的病理状态。
在提高视力方面,抗VEGF药物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视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够同时靶向VEGF-A和Ang-2,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抗VEGF药物的研发也在进行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注射频率高、潜在的全身副作用和药物不应答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形式和给药方式,旨在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已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5款眼用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法瑞西单抗四款药物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
国内获批的抗VEGF药物
罗氏与诺华联合开发的雷珠单抗最早获批,于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其显著的疗效也使得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声名鹊起。2011年,该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先发优势,雷珠单抗销量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峰值,超过43亿美元。
阿柏西普是由再生元与拜耳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虽然比雷珠单抗晚上市约5年,但阿柏西普卓越的疗法及亲民的价格,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其全球AMD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阿柏西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38亿美元;2022年,阿柏西普销售额为96.4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抗VEGF眼科药物。
康柏西普是中国企业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抗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作为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与雷珠单抗不同,康柏西普的活性蛋白是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结构上为100%人源化,能有效地结合VEGF-A、VEGF-B、PIGF等多个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的靶点,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注射次数以及更好的药物依从性。自2013年在国内获批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上涨。2023年,康柏西普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41.73%,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8.93%。
布罗鲁珠单抗是诺华研发的一款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分子量为26kDa,具有体积小、组织渗透性强、对VEGF-A异构体有强大抑制作用及高度亲和力。该产品是首个可以间隔3个月给药的抗VEGF药物,于2019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产品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13.2亿美元。
罗氏的法瑞西单抗是首款针对眼科疾病获批的双抗,不仅靶向VEGF-A,还同时靶向Ang-2。这种双通路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除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能增强血管稳定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国内企业纷纷瞄准这一潜力领域。国内药企中,齐鲁是细分领域的重要布局者。2022年4月,齐鲁制药提交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QL1207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齐鲁制药提交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除此之外,在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博安生物的LY09004、迈威生物的9MW0813也进入临床3期。一旦批准上市,国内眼科抗VEGF生物药领域将进入创新药和仿制药混战的局面,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
在抗VEGF创新药赛道上,目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药品研发速度以及创新性和差异化,必将成为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 基因疗法:眼科AVV基因疗法黄金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布局
基因疗法是眼科疾病的理想候选对象,在眼科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一方面,眼睛是免疫特权空间,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基因疗法可以减少治疗引起的免疫反应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眼部疾病是由于单个或多个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的突变已经被精准识别,为基因疗法开发提供了众多的靶点选择。基因疗法旨在通过一次性治疗实现长期效果,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负担。
优势之外,基因疗法在眼科治疗中也面临挑战,包括基因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监管和伦理问题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有望被逐步克服,从而使得基因疗法在未来眼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共有137款基因治疗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疗法都集中在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上,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脉络膜血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先天性黑蒙(LCA)、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S)等。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眼科基因疗法Luxturna在美国获批上市,掀起了眼科基因疗法的热潮。相对其他器官而言,眼睛体积较小,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免疫豁免、系统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各方药企率先布局的一大领域。
目前国内聚焦眼科AVV基因疗法,已有超20家企业在布局,其中不少在研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包括纽福斯生物、朗信生物、嘉因生物、天泽云泰、康弘药业、中因科技、辉大基因、安龙生物、金唯科、本导基因、九天生物、方拓生物、鼎新基因、凌意生物、极目生物、星眸生物、目镜生物、纽伦捷生物、领诺医药、埃微路新、南京贝思奥、瑞风生物、因诺惟康等众多创新药企积极布局,其中不少在研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纽福斯生物是国内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其核心管线NFS-01旨在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022年1月,NFS-01通过FDA IND申请,是首个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的国产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纽福斯生物已经建立了13条管线,涵盖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损伤疾病、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四大领域。
● 补体药物:干性AMD治疗的中坚力量,能否开启下一波热潮?
近两年,补体药物临床开发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些罕见病患者已经充分从中受益。在罕见病之外,补体药物在眼科等常见病的开发应用逐渐活跃起来。
在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补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以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过程。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损伤,以及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加剧疾病的进展。
补体药物通过靶向补体系统的特定成分,如C3、C5或补体调节蛋白,来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例如,IBI302(Efdamrofusp Alfa)是一种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它能够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IBI302的N端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的激活。这种双靶点作用机制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并可能对黄斑萎缩及纤维化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此外,补体药物的研发还包括其他策略,如使用补体因子H的生物大分子药物GEM103,它通过恢复AMD患者眼内适当的替代途径调节来发挥作用。还有针对补体因子C5的生物大分子药物Avacincaptad pegol (ACP),它是一种补体C5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5的切割,进而减缓AMD的进展。
目前,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已有一些补体药物上市,包括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伐利单抗(Ravul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Avacincaptad Pegol (ACP)、IBI302 (Efdamrofusp Alfa)等。这些药物的上市为眼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补体系统介导的疾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抗VEGF药物仍是wAMD等在内眼底新生血管病治疗的主旋律,实现了大多数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的视力改善,使原来几乎不能治疗的眼底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占到AMD80%以上的干性AMD市场仍处于空白,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和预防药物。补体药物作为当下集中干性AMD治疗中坚力量,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等待的将是4、5倍于wAMD的巨大市场。那么补体药物会开启抗VEGF药物之后的下一个热潮吗?未来值得期待。
国内生物类似药进展较快,创新药研发仍存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眼科生物类似药方面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在抗VEGF药物领域,国内已有几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比如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此外,信达生物、科伦药业等也在积极布局眼科用药领域,有多款1类新药和首仿药在研。
尽管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在眼科创新药研发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眼科新药研发格局也截然不同。
据此前动脉网调研,美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早,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美国的眼科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且头部化,不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基因药物,基本集中在诺华、罗氏、博士伦等大企业中。
中国则不同,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中国眼科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各项专利技术分散在各个小公司手中,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优质的企业,如小分子赛道的锐明新药、维眸生物,大分子赛道有信达、康弘药业等。换言之,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头部眼科创新药企业。
同时,由于中国眼科创新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在资本层面,国内眼科创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内投资机构相对更趋避风险。这导致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正风险”,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这一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仍然迫在眉睫。
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成了制约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有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而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审批速度较慢,这对企业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准入构成了挑战。
此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尚不明晰,也会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说,眼科药物赛道参与者渐多,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疾病领域、商业运营、研发注册策略。此外,从公司策略来讲,外部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自研能力。需要给予研发风险较高的first in class药物更多信心和耐心,助力自主研发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投入眼科创新药赛道。
未来,随着中国眼科创新人才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规范,中国与美国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差距将越来越小,各种药物、机制、疗法将不断涌现,细分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眼科创新药发展体系。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看得见”的力量:百亿眼科赛道品种分析——凯莱英
资本涌入,赛道火热,如何打造眼科新药研发健康体系?——动脉网
2023年,FDA批准了这12款新型眼科药物,涉及干眼症、老视、散瞳等——眼视光观察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就在月初,再生元在美国起诉诺华,称其通过欺诈手段获得专利,并利用专利阻止再生元进入预填充注射器市场。再生元认为早在2005年,它与提供药物灌装服务的公司Vetter签订合同,为其与拜耳合作研发的抗VEGF产品阿柏西普(EYLEA)开发预充式注射器,并拥有相关专利的所有权。而Vetter之后与诺华达成协议,开发雷珠单抗(Lucentis)的预充式注射器侵犯了该项专利。官司的背后反映出两大抗VEGF药物阿柏西普(Eylea)和雷珠单抗(Lucentis)之间激烈的竞争。两款药物多年来一直在眼科领域中互争高低。这次专利官司的胜负,或将左右两款药物的市场走势。国内市场,抗VEGF药物过去呈现出诺华(雷珠单抗)、拜耳(阿柏西普)和康弘(康柏西普)三足鼎立的局面,可随着罗氏和齐鲁制药的加入,多年来波澜不惊的眼底治疗领域,将进入五家混战的乱局。其中的重头戏,或将出现罗氏、康弘和齐鲁,三英战诺华的场面。VEGF药物市场混战,一触即发。为什么诺华成为标靶?眼科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时,诺华却开始剥离眼科资产。2023年6月底,诺华宣布与博士伦达成一项协议,将部分眼科资产以25亿美元出售给对方,其中包括17.5亿美元的预付现金,以及额外的里程碑付款。这笔交易包括首个获批用于治疗干眼病体征和症状的处方药物Xiidra,正在开发的用于治疗慢性眼表疼痛(COSP)的研究药物SAF312(libvatrep),在干眼适应症使用AcuStream给药装置的权利,以及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第二代TRPV1拮抗剂OJL332。此前,诺华还剥离了爱尔康并且将五款已获美国FDA批准的眼科产品在美国的独家商业化权利转让给了眼部护理制药公司Harrow Health。从年报数据来看,诺华2023年全年营收454.4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净利润85.72亿美元,同比上涨62%。其中,治疗心衰的Entresto销售收入60.35亿美元,同比增长31%。而昔日的明星产品雷珠单抗(Lucentis)销售仅15亿美元,同比下降20%,在专利到期后,已经连续3年下滑。之前,诺华希望AAV基因疗法GT005可以接班,但由于研发不顺该管线已于去年9月宣布停止开发。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抑制VEGF的眼底血管病变治疗药物布西珠单抗(brolucizumab),尽管此前已获FDA批准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但市场反应不容乐观。诺华原本希望布西珠单抗可用于雷珠单抗的补充升级治疗,但上市后有部分患者有视网膜血管炎的不良反应,严重者甚至会视力丧失,因而引发争议。该药在2023年全球范围内销售额仅2亿美元,上市两年后市场份额也未见起色。布西珠单抗注射液国内的上市申请虽然已获CDE受理,可即使未来获批,也很难代替雷珠单抗提供高额营收。之前,国内上市的眼科VEGF药物有三款,分别为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前两者的专利保护期已过,后者的专利从2025年开始陆续到期。为此,拜耳希望通过加大剂量来提高临床疗效,其8mg阿柏西普高剂量制剂已获FDA批准。而康弘药业则希望通过基因疗法来解决问题,KH631作为康弘药业研制用于治疗AMD的新一代眼科基因治疗产品,有望实现“一次治疗,终生治愈”的潜在疗效。国内获批的四款抗VEGF药物,数据源于公开信息反观诺华,后续可出的牌并不多,如果说雷珠单抗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不少市场份额,可近几年阿柏西普的增速已经反超,再加上第四款药物罗氏法瑞西单抗以及齐鲁制药的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的获批,自身在眼科领域研发进展缓慢的诺华自然成为罗氏、齐鲁和康弘围追堵截的目标。不仅是国内市场,齐鲁的另一款生物类似药雷珠单抗接连在欧盟和英国获批上市,成为首个出海成功的眼科生物类似药。也就是说,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诺华在眼科领域面临的竞争已愈加激烈。爆款新品获批,趁你弱要你命随着2023年底,罗氏的法瑞西单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上市,罗氏中国再迎重磅产品。此次获批的法瑞西单抗是全球首个针对眼部设计的双特异性抗体,被誉为眼科领域十多年以来首个具有新型作用机制的新疗法。法瑞西单抗于2022年1月在美国获批,也是FDA批准的首款眼科双抗药物。之后在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仅两年时间就累计注射超过200万针,2023年全球销售额超26亿美元,同比增长324%。销量剧增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新机制。法瑞西单抗作为一款双特异性抗体可以作用在引起多种视网膜疾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血管生成素2(ANG-2)两条通路。法瑞西单抗通过阻断VEGF-A的信号通路来有效控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同时还能抑制ANG-2信号来改善血管稳定性和减轻视网膜炎症。此外,给药机制上的改进,也让法瑞西单抗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之前,同类药物的用药频率维持在约3个月一次,而法瑞西单抗注的射频率降低至4个月一次,既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也降低了使用成本。法瑞西单抗除了在2023年底获批的糖尿病黄斑水肿(DME)适应症之外,在2024年1月,国家药监局又批准其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眼科领域,罗氏采取了重点领域集中部署重磅产品的策略,主要聚焦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地图状萎缩(GA)、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RVO)等适应症上。除了法瑞西单抗外,罗氏在眼科领域还有10多个新分子实体或适应症的开发正在有序推进中。可以看到,罗氏在其“老三样”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销售下滑的情况下,凭借之前的前瞻布局,迅速拿出了“新三板斧”实体瘤PD-L1泰圣奇、多发性硬化症 (MS) 药物Ocrevus以及法瑞西单抗来扛起销售大旗。当然,罗氏的销售策略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以欧洲市场为例,罗氏将法瑞西单抗在德国的售价定在1100欧元左右,比美国市场低约40%,上市第二年全球销售额便已超过雷珠单抗。2023年,罗氏在国内的销售额增长了6%,如果罗氏在国内市场继续采取这样激进的销售策略,无疑将会冲击VEGF药物市场现有的格局。这样一个对手携重磅产品加入国内眼科战局,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头疼的事情。本土药企加入战团除了罗氏这个老对手,诺华在国内市场还要面对本土药企的竞争。就4月17日,装载着中国首个出口的眼科生物制剂、山东首个出口的生物单抗类似药雷珠单抗注射液的冷链货车,从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驶出。这批雷珠单抗制剂将通过航空控温集装箱实现对欧的出口运输。今年1月,齐鲁制药研发的雷珠单抗注射液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上市批准,成为首个出海成功的眼科生物类似药。仅仅半个月后 ,齐鲁制药便收到来自欧盟国家的订单。2月,雷珠单抗注射液又在英国获批。再加上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在国内的获批,齐鲁制药开始参与VEGF药物的竞争。做出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并不是多么让人惊奇的事情,但如果做出这件事的企业是齐鲁制药,那后续发展就引人遐想了。成立四十多年来,齐鲁制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第五,再到成为同时向欧、美、英、日、澳大利亚法规市场出口制剂的药企。令人称道的不仅是其扎实的制药能力,还有超强的销售能力。2019年底,齐鲁制药成功推出国内首款生物类似药贝伐珠单抗。在此之前,罗氏原研的贝伐珠单抗安维汀在中国营销推广了数年,销售额接近30亿元。可就在齐鲁入局的两年后,据中康开思的数据,2022年,齐鲁制药以54%的市场份额反超了原研的罗氏。齐鲁的销售能力可见一斑。据米内网数据,阿柏西普被纳入医保后销售额立即破亿,在2020年~2022年的增速分别为106.52%、59.40%和18.69%。到了2023年,阿柏西普在国内已跻身为眼科用药前三,约占眼底用药的25%左右,增速高于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再加上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类似药在欧洲获批,其在国内获批时间也将临近。届时,销售能力超强的齐鲁制药携两大杀器,又将在国内VEGF药物市场掀起一片波澜。还有诺华的老对手康弘药业,其核心产品康柏西普,当年在国内上市时不仅填补了国产湿性眼底黄斑变性药品的市场空白,一举打破了诺华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2017年,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都纳入医保后,雷珠单抗于2018年销售超10亿,可在2020年和2021年,康柏西普销售业绩成功反超。此外,拜耳的阿柏西普也在2019年进入医保,他们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会停歇。据《中华眼底杂志》2023年的研究数据,我国70岁以上人群AMD的患病率为20.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患者数量也在持续上升。因此未来眼科药物市场成为多家药企重点关注领域。三家跨国药企在再加上两家国内药企,国内VEGF领域的混战一触即发,如果说之前康弘药业一家国内企业还孤掌难鸣,随着齐鲁制药的上桌,市场竞争必然升级。康弘、齐鲁和罗氏,三英战诺华的局面即将形成,仅仅依靠雷珠单抗的诺华能抵抗多久?让我们拭目以待。混战还将持续即使眼前的混战在短期内有了结果,也不意味着胜利者能就此高枕无忧,因为还有更多的参与者等着上桌。罗氏法瑞西单抗的成功像黑暗中的明灯,指引着抗VEFG眼科药物沿着双抗,甚至是三抗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这其中中国药企参与颇深。在国内VEGF单抗研发中,兆科眼科、迈威生物、泰康生物、百奥泰等已处于临床3期阶段。国内部分研发进度靠前的VEGF药物、数据源自企业官网其中,兆科眼科的TAB014为国内首款处于临床阶段基于贝伐珠单抗用于治疗AMD的抗体。迈威生物的9MW0211是基于兔单克隆抗体及人源化改构技术获得的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抗。百奥泰的BAT5906目前正在国内开展两种适应症的临床研究,其中治疗AMD正在进行临床3期研究。双靶点抗VEGF药物研发中,信达生物的IBI302和荣昌生物的RC28研发进度靠前。IBI302是全球首创的VEGF与补体双靶点双特异融合蛋白,信达生物于2023年启动了IBI302对比阿柏西普治疗AMD的临床3期试验。除此之外,信达生物还有另外两条管线IBI333和IBI324处于临床1期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曾在康弘药业主持了康柏西普的开发,独立创业后继续深耕此赛道也就顺理成章了。RC28是荣昌生物开发的用于治疗眼科疾病的全球首创VEGF/FGF双靶标融合蛋白药物,可同时阻断VEGF和FGF家族的血管生成因子,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血管异常生长。有趣的是,创始人之一的房健民博士也是康柏西普的早期研发者,而荣昌生物的RC28与信达的IBI302是国内临床阶段仅有的步入临床3期的VEGF眼科相关双特异分子。当然,眼科靶向VEGF领域的管线不止于此,包括基因疗法、RNA等前沿领域也有众多布局者,一些MNC如勃林格殷格翰也参与其中。眼底治疗领域的乱战,一时半会儿不会结束。*封面图片来源:123rf动脉网第八届未来医疗100强大会现已升级为,将于2024年5月7日-10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举行。本届展会为15000+人次、10000平规模,围绕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生态、新合作构建体系,同步搭配动脉网APP上线的VBEF频道,为医疗健康产业的创新力展示搭建最佳舞台。这里是,公认的医疗产业创新洞察的生成地,年度趋势分享与学习交流的口碑盛会;优秀的医疗创新企业和创新产品都在这,是企业展示创新和面谈合作的最佳场景;这里有,最具前瞻力的思享盛会:500+大咖嘉宾莅临分享,3天主论坛、40余场主题论坛,只做干货议题!最具创新力的生态链接:5大展区,200+首发首创新品、3000+企业、500+投资团,全球买手云集!最具影响力的榜单发布:上市公司创新力榜+未来医疗100强榜+创新力产品榜,700+上榜企业现场交流!目前已有超过600家企业和产品确认参加展会,展览面积预订超过70%,全球买手团已合作了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比利时、爱尔兰、西班牙、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余下的合作席位已不多,欢迎企业、品牌方、买手团或相关组织洽谈参会。在大会期间,下载动脉网APP并通过VBEF频道,可以实时获取精彩演讲、线上链接会展资源,并一键触达VBEF权威排行榜上的企业。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寻求高价值资源和高效率链接,将是您的首选。即刻报名,限时福利!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重要新闻迈威生物 (688062.SH),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宣布就 9MW0813 (阿柏西普眼内注射液,艾力雅®生物类似药)与印度制药公司达成供应和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该合作公司获得 9MW0813 在印度进口、生产、注册、上市和销售的独家权利,并有权获得包括南亚及非洲部分国家在内的 10 个国家的非独家权利。9MW0813 为艾力雅®生物类似药,目前在国内的临床研究已完成 III 期入组。根据比较和渐进开发原则以及对药品的综合评价,药学、非临床和临床比较结果表明 9MW0813 与原研产品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高度相似。迈威生物董事、高级副总裁胡会国表示:很高兴就 9MW0813 与印度制药公司达成合作,合作公司在当地拥有强大的眼科药物注册和商业化能力。这是迈威生物首次将合作范围拓展至南亚,此次合作将增加迈威生物在南亚及非洲的影响力,也体现了公司产品的质量、高标准的开发以及临床数据获得认可。此次合作将惠及包括印度及更多患者,为他们带来高质量、高可及性的的生物药。关于 9MW0813 9MW0813 为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适应症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9MW0813 是阿柏西普(艾力雅®)的生物类似药,为 VEGFR-1 和 VEGFR-2 胞外区结合域与人免疫球蛋白 Fc 段重组形成的融合蛋白,可与 VEGF-A、PlGF 结合的可溶性诱骗受体,可抑制内源性 VEGF 受体与 VEGF-A 和 PlGF 的结合和激活。关于迈威生物迈威生物 (688062.SH) 是一家全产业链布局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始终秉承“让创新从梦想变成现实”的愿景,践行“探索生命,惠及健康”的使命,通过源头创新,为患者提供疗效更好、可及性更强的生物创新药,满足全球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2017 年成立以来,迈威生物构建了以抗体药物靶点发现与分子发现为起点,覆盖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生产转化等药品研发全周期的创新体系,实现集研发、生产、营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专注于肿瘤和年龄相关疾病,涉及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眼科、感染等治疗领域,凭借国际领先的特色技术平台和研发创新能力,建立了丰富且具有竞争力的管线。现有 14 个品种处于不同阶段,包括 10 个创新品种和 4 个生物类似药,其中 2 个品种上市,2 个品种药品上市许可申请已获受理,3 个品种处于关键注册临床试验阶段。并独立承担 1 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2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多个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迈威生物以创新为本,注重产业转化,符合中国 NMPA、美国 FDA、欧盟 EMA GMP标准的抗体和重组蛋白药物产业化基地已在江苏泰州投入使用,并已通过欧盟 QP 审计,位于上海金山和江苏泰州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www.mabwell.com。前瞻性声明本新闻稿所发布的信息中可能会包含某些前瞻性表述。这些表述本质上具有相当风险和不确定性。在使用“预期”、“相信”、“预测”、“期望”、“打算”及其他类似词语进行表述时,凡与本公司有关的,目的均是要指明其属前瞻性表述。本公司并无义务不断地更新这些预测性陈述。这些前瞻性表述乃基于本公司管理层在做出表述时对未来事务的现有看法、假设、期望、估计、预测和理解。这些表述并非对未来发展的保证,会受到风险、不确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有些乃超出本公司的控制范围,难以预计。因此,受我们的业务、竞争环境、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的未来变化及发展的影响,实际结果可能会与前瞻性表述所含资料有较大差别。 本公司、本公司董事及雇员代理概不承担 (a) 更正或更新本网站所载前瞻性表述的任何义务;及 (b) 若因任何前瞻性表述不能实现或变成不正确而引致的任何责任。(滑动查看全部内容)
100 项与 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 (迈威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