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Phase 2a Study Evaluating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RMP-A03 Ocular Suspension in Patients With Pterygium
The goal of this clinical trial is to test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an ocular medic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pterygium.
评价RA1115-B1滴眼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剂给药的安全性、耐受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估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局部给予不同剂量RA1115-B1滴眼液的局部、系统安全性和耐受性。
次要目的:
评估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局部给予不同剂量RA1115-B1滴眼液的系统药代动力学特征。
100 项与 苏州锐明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苏州锐明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作为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以来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及用药需求均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眼科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眼科疾病高度细分、专业性较强,很多眼病的病理机制不够明确,也导致眼科用药技术壁垒高,新药研发难度较大。
眼科药物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对于全民眼健康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并为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
然而在我国,由于对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上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限,我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以仿制药和license-in为主,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多。通过仿制和License-in能够迅速缩短药物的研发周期,快速将药物推向市场,并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但这也是造成市场药物同质化问题的根源。
可以说,眼科创新药的自主研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基于此,我们对眼科创新药物进行盘点。随着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眼科药物市场还将进一步放量,在确定的市场需求之下,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12款新药获批,融资超20亿,眼科创新药正在狂奔
当前,全球眼科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眼科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计达到了37.82亿美元,并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66.06亿美元。
2023年,FDA 发布了2项相关指南,用以指导产业在眼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品质量/CMC和临床研究工作。指南的发布也带来了眼科药物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2023年10月,FDA为了更好地指导眼科药物开发,发布了《局部眼科用药质量考量要点》的指南草案。指南重点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科药品(即溶液、混悬液、乳剂、凝胶、软膏和乳膏)的质量注意事项;2023年2月,FDA 发布了《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开发治疗药物》,旨在向申办方提供有关资格标准、试验设计的考虑因素和疗效终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nAMD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和药物开发项目的效率。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上市,药物类型包含抗VEGF药物、双抗药物、补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等,适应症涉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由AMD引发的地图样萎缩(GA)、干眼症、老花眼、散瞳等。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
在国内,眼科创新药也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2023年1月至今,国内眼科创新药融资事件(不完全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数据统计至2024年8月30日),我国眼科创新药领域共有21家企业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乐观,仍有不少眼科创新药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推动管线研发和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抗VEGF、基因疗法、补体药物……眼科药物机制创新不断
当前,眼科创新药物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疾病领域。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由于其与老龄化人口的直接关联,已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因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亦成为重要的治疗领域。青光眼作为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市场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而扩大。干眼症(DED)的发病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断上升,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眼睛干涩问题日益普遍,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近视控制药物的需求也在上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近视患者数量庞大。
此外,眼部炎症和感染的治疗市场同样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推动,发病率的增加带来了对新治疗方法的需求。
基于眼科疾病细分种类多且复杂,眼科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实现创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来改善视力;补体C5蛋白抑制剂如Lzervay通过降低补体系统的活性,为地图样萎缩(GA)等眼底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如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两条通路,为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等等。
在遗传性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基因治疗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疾病。
低浓度阿托品则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为控制近视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新药如VVN539通过双靶点机制降低眼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抗VEGF药物:四款产品在国内上市,已上市产品收益颇丰
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于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
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以治疗各种眼底疾病。首先,这些药物能够抑制VEGF的活性,从而阻止病理性血管的生成,这是治疗湿性AMD和DME等眼病的关键。其次,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渗漏到视网膜,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此外,抗VEGF药物还能促进已有异常血管的消退,进一步改善视网膜的病理状态。
在提高视力方面,抗VEGF药物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视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够同时靶向VEGF-A和Ang-2,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抗VEGF药物的研发也在进行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注射频率高、潜在的全身副作用和药物不应答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形式和给药方式,旨在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已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5款眼用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法瑞西单抗四款药物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
国内获批的抗VEGF药物
罗氏与诺华联合开发的雷珠单抗最早获批,于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其显著的疗效也使得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声名鹊起。2011年,该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先发优势,雷珠单抗销量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峰值,超过43亿美元。
阿柏西普是由再生元与拜耳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虽然比雷珠单抗晚上市约5年,但阿柏西普卓越的疗法及亲民的价格,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其全球AMD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阿柏西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38亿美元;2022年,阿柏西普销售额为96.4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抗VEGF眼科药物。
康柏西普是中国企业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抗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作为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与雷珠单抗不同,康柏西普的活性蛋白是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结构上为100%人源化,能有效地结合VEGF-A、VEGF-B、PIGF等多个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的靶点,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注射次数以及更好的药物依从性。自2013年在国内获批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上涨。2023年,康柏西普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41.73%,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8.93%。
布罗鲁珠单抗是诺华研发的一款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分子量为26kDa,具有体积小、组织渗透性强、对VEGF-A异构体有强大抑制作用及高度亲和力。该产品是首个可以间隔3个月给药的抗VEGF药物,于2019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产品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13.2亿美元。
罗氏的法瑞西单抗是首款针对眼科疾病获批的双抗,不仅靶向VEGF-A,还同时靶向Ang-2。这种双通路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除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能增强血管稳定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国内企业纷纷瞄准这一潜力领域。国内药企中,齐鲁是细分领域的重要布局者。2022年4月,齐鲁制药提交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QL1207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齐鲁制药提交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除此之外,在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博安生物的LY09004、迈威生物的9MW0813也进入临床3期。一旦批准上市,国内眼科抗VEGF生物药领域将进入创新药和仿制药混战的局面,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
在抗VEGF创新药赛道上,目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药品研发速度以及创新性和差异化,必将成为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 基因疗法:眼科AVV基因疗法黄金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布局
基因疗法是眼科疾病的理想候选对象,在眼科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一方面,眼睛是免疫特权空间,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基因疗法可以减少治疗引起的免疫反应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眼部疾病是由于单个或多个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的突变已经被精准识别,为基因疗法开发提供了众多的靶点选择。基因疗法旨在通过一次性治疗实现长期效果,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负担。
优势之外,基因疗法在眼科治疗中也面临挑战,包括基因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监管和伦理问题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有望被逐步克服,从而使得基因疗法在未来眼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共有137款基因治疗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疗法都集中在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上,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脉络膜血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先天性黑蒙(LCA)、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S)等。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眼科基因疗法Luxturna在美国获批上市,掀起了眼科基因疗法的热潮。相对其他器官而言,眼睛体积较小,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免疫豁免、系统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各方药企率先布局的一大领域。
目前国内聚焦眼科AVV基因疗法,已有超20家企业在布局,其中不少在研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包括纽福斯生物、朗信生物、嘉因生物、天泽云泰、康弘药业、中因科技、辉大基因、安龙生物、金唯科、本导基因、九天生物、方拓生物、鼎新基因、凌意生物、极目生物、星眸生物、目镜生物、纽伦捷生物、领诺医药、埃微路新、南京贝思奥、瑞风生物、因诺惟康等众多创新药企积极布局,其中不少在研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纽福斯生物是国内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其核心管线NFS-01旨在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022年1月,NFS-01通过FDA IND申请,是首个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的国产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纽福斯生物已经建立了13条管线,涵盖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损伤疾病、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四大领域。
● 补体药物:干性AMD治疗的中坚力量,能否开启下一波热潮?
近两年,补体药物临床开发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些罕见病患者已经充分从中受益。在罕见病之外,补体药物在眼科等常见病的开发应用逐渐活跃起来。
在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补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以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过程。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损伤,以及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加剧疾病的进展。
补体药物通过靶向补体系统的特定成分,如C3、C5或补体调节蛋白,来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例如,IBI302(Efdamrofusp Alfa)是一种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它能够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IBI302的N端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的激活。这种双靶点作用机制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并可能对黄斑萎缩及纤维化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此外,补体药物的研发还包括其他策略,如使用补体因子H的生物大分子药物GEM103,它通过恢复AMD患者眼内适当的替代途径调节来发挥作用。还有针对补体因子C5的生物大分子药物Avacincaptad pegol (ACP),它是一种补体C5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5的切割,进而减缓AMD的进展。
目前,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已有一些补体药物上市,包括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伐利单抗(Ravul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Avacincaptad Pegol (ACP)、IBI302 (Efdamrofusp Alfa)等。这些药物的上市为眼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补体系统介导的疾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抗VEGF药物仍是wAMD等在内眼底新生血管病治疗的主旋律,实现了大多数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的视力改善,使原来几乎不能治疗的眼底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占到AMD80%以上的干性AMD市场仍处于空白,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和预防药物。补体药物作为当下集中干性AMD治疗中坚力量,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等待的将是4、5倍于wAMD的巨大市场。那么补体药物会开启抗VEGF药物之后的下一个热潮吗?未来值得期待。
国内生物类似药进展较快,创新药研发仍存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眼科生物类似药方面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在抗VEGF药物领域,国内已有几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比如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此外,信达生物、科伦药业等也在积极布局眼科用药领域,有多款1类新药和首仿药在研。
尽管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在眼科创新药研发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眼科新药研发格局也截然不同。
据此前动脉网调研,美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早,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美国的眼科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且头部化,不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基因药物,基本集中在诺华、罗氏、博士伦等大企业中。
中国则不同,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中国眼科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各项专利技术分散在各个小公司手中,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优质的企业,如小分子赛道的锐明新药、维眸生物,大分子赛道有信达、康弘药业等。换言之,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头部眼科创新药企业。
同时,由于中国眼科创新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在资本层面,国内眼科创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内投资机构相对更趋避风险。这导致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正风险”,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这一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仍然迫在眉睫。
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成了制约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有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而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审批速度较慢,这对企业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准入构成了挑战。
此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尚不明晰,也会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说,眼科药物赛道参与者渐多,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疾病领域、商业运营、研发注册策略。此外,从公司策略来讲,外部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自研能力。需要给予研发风险较高的first in class药物更多信心和耐心,助力自主研发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投入眼科创新药赛道。
未来,随着中国眼科创新人才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规范,中国与美国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差距将越来越小,各种药物、机制、疗法将不断涌现,细分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眼科创新药发展体系。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看得见”的力量:百亿眼科赛道品种分析——凯莱英
资本涌入,赛道火热,如何打造眼科新药研发健康体系?——动脉网
2023年,FDA批准了这12款新型眼科药物,涉及干眼症、老视、散瞳等——眼视光观察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十年之后,默沙东决定重返眼科领域。2014年5月,默沙东宣布将部分(8款上市+1款在研)眼科产品的日本、欧洲及亚太主要地区的权益以6亿美元价格出售给了日本公司Santen。而在此之前(2013年),默沙东已将其美国眼科业务出售给了Akorn。原默沙东医院与专科护理部门总裁Jay Galeota在当时的新闻稿中这样说道,“剥离眼科业务是我们持续战略的一部分,旨在锐化我们的商业化焦点并提高运营效率。”如今十年过去,2024年5月29日,默沙东却突然宣布,将以高达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一家眼科Biotech(EyeBio)的所有流通股,其中包括13亿美元的首付款与1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当初,默沙东选择剥离眼科业务,实属无奈之举。2012年,默沙东旗下重磅哮喘药物Singulair专利到期,2011年该药物的全年销售额高达54.79亿美元,1年后销售额跌至38.53亿美元,2年后全面迎战仿制药,Singulair全年销售额直接踝斩至11.96亿美元,较2012年下滑近80%。要知道当时默沙东的收入支柱,Januvia(西格列汀)/Janumet(西格列汀和二甲双胍的组合),销售额也就50-60亿美元的水平(2013年58.33亿美元,2014年60.02亿美元)。屋漏总是偏逢连夜雨,除了疲于应对重磅产品的专利悬崖问题,默沙东当时的研发进展也同样不顺。2011年,默沙东因肝毒性问题终止了口服CGRP拮抗剂的三期临床;2013年,默沙东押下重注的降胆固醇药物Tredaptive三期临床失败,据悉该药物的每年的研发预算高达8亿美元。而这些的不幸,扎堆的时间很微妙。2009年,默沙东刚斥资410亿美元收购先灵葆雅,资金本就紧张,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巨大损失,怎么办?裁员、分拆。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默沙东裁员近13000名员工,2012年默沙东再次宣布关闭部分工厂、终止部分在研项目,涉及8500个岗位的遣散。随后便有了上述眼科业务拆分那一幕。实际上,除了眼科业务,2014年期间,默沙东还将其消费者自主保健品业务以142亿的价格卖个拜耳,以回笼资金。如今十年过去,默沙东又为何选择此时重返眼科赛道?2024年1月,在JPM大会上,默沙东现任CEO Rob Davis说了一句很霸气的话。“现阶段讨论的焦点无疑是Keytruda和2028,不过我们越来越不再关注2028年,这只是一个年份而已。”虽然,Keytruda将于2028年面临专利悬崖危机,但Rob Davis却有说这话的底气。这底气便源于Keytruda已获批的40多项适应症、ClinialTrial上注册的1400多个临床试验、财报中每年增长20%左右的销售额数字,以及Plan B。何为Plan B?Plan B是Keytruda搭建“专利丛林”的后手,即培养、寻找新的超级重磅炸弹。还是Rob Davis,在2月1日,默沙东公布2024Q1财报当天的电话会议上,。与日前的成竹在胸不同,这次他则表示,公司仍在市场上寻找10亿至150亿美元的收购交易。2023年,默沙东的研发费用达到了惊人的305亿美元,其中三期临床毋庸置疑是最烧钱的,这就不得不将K药的各项联用方案算入,包括与mRNA肿瘤疫苗联用、与Trop2 ADC联用、经典的“可乐组合”等等。当然,仅自研就能烧掉300亿美元,还是有些困难。默沙东将收并购带来的各种里程碑付款也给加了进去。2023年,默沙东108亿美元收购了Prometheus,220亿美元又买入了第一三共的三款ADC,仅这两款交易的总金额就高达300多亿美金。在默沙东2023Q4的财报中,可以发现与第一三共合作的项目就支出了55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这便是培养及寻找新的超级重磅炸弹的实质性表现。既然是默沙东的战略需求,那为何选择“重拾”眼科领域?首先,是今非昔比的市场规模。根据沙利文2022年发布《眼科药物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至2020年,全球眼科药物市场规模从277亿美元增长至32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预计2025年将达到464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739亿美元。随着市场规模野蛮扩展,也诞生了一众重磅炸弹级的眼科药物。其中,以拜耳和再生元的阿柏西普一马当先,该药物2023年的全年销售额为93.83亿美元;其次是罗氏的法瑞西单抗,2023年的全年销售额为26.34亿美元,关键在于该药物是2022年才获FDA批准上市,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4%。其次,便是差异化产品的快速迭代能力。与如今的眼科药王阿柏西普相比,雷珠单抗作为全球首款上市的VEGF单抗,也曾有过年销售额40亿美元的辉煌历史(2014年),然阿柏西普上市仅5年便超过了后者。国内方面,眼科玩家也是不少,有人想走差异化,自己杀出一条血路。锐明新药公司的一款靶向眼底新生血管的1.1类滴眼剂新药,锚定的也是和EyeBio靶点通道和适应症都相同的大市场,2023年已完成临床I期,现已启动临床II期,未来可期。此外,锐明新药公司另一款靶向眼前节血管及组织纤维化治疗的1.1类滴眼剂新药,已在美国顺利完成II期临床试验,结果顶线,现已成为资本和产业追逐的热门标的项目。同时,也有人想Fast follow,吃一波“药王”红利。去年12月,旗下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获NMPA批准上市,拿下国内首仿。回到国际视角,如今又有法瑞西单抗奋起直追,默沙东很难忍住“赌一赌”的心思,只要押宝中了BIC,未来眼科药王未必只是梦想。Eyebio是一家成立仅3年的初创Biotech,但默沙东不在乎。因为Eyebio旗下核心管线Restoret是一款“FIC”,是三特异性抗体(虽然仍是玻璃体内注射)。其优势在于,相较于传统通过阻断VEGF的方式,减少异常血管生成和渗漏,从而减缓疾病进展并改善视力;Restoret则是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从而促进视网膜细胞的再生或保护。根据Restoret的临床前证据表明,刺激视网膜的Wnt通路可以减少血管渗漏。目前,该药物已完成用于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VAMD)的Ib/IIa期临床试验,预计今年下半年推进至IIb/III期。“差异化靶点”、“FIC”、“临床进展顺利且快速”、“大适应症”,这些字眼无不挑弄这默沙东此时敏感的神经。在今年默沙东Q1财报的电话会议上,Rob Davis坦言,“尽管我对我们在扩大深度和多样化投资组合方面取得的进展感到非常满意,但我们确实认为还需要更多。”那么对于本土药企而言,又会有谁成为这当中的“更多”?参考资料:1.默沙东官网2.Eyebio官网3.锐明新药官网4.成为宇宙第一烧钱药企:默沙东300亿美元花在了哪里(氨基观察)5.新药王的隐忧:默沙东寻找最高150亿美元交易(动脉新医药)6.其他公开资料封面图来源:pixabay版权声明/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衷心感谢!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联系方式:电话:13651980212微信:27674131邮箱:contact@drugtimes.cn错过了「星起点」宣讲会?问答实录拿走不谢~强生公布「核药」I期临床数据,4名受试者死亡!12周仅减重4.3%!GLP-1/GLP-2双靶点能否走通?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眼睛是人们感知世界最重要的器官,人脑所获得的外界信息中,70%以上来自于视觉。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普及等因素造成了用眼负荷加重,近视、老视、干眼症、白内障、眼底血管病变、青光眼、结膜炎、视网膜疾病等眼科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超10亿庞大患病人群的需求激发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日益增强,眼科治疗也逐步成长为当前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新热赛道。吸金!一年达成超40笔融资2023年至今,全球投融资节奏放缓,资本市场仍在“寒冬”。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好,仍有不少眼科相关业务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据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以来,中国眼科医疗器械一级市场共有41起融资事件,其中包括BioBAY园内企业微清医疗、艾视雅、3N科技、典晶生物、纽福斯、必扬医药、明澈生物等一众创新企业拿下融资,背后更是云集了聚明创投、元生创投、招银国际、水木创投、深创投、光谷健康投等明星企业和投资机构。其中亿元级别的融资事件达13起,融资最高额为专注眼科基因药物开发的创新药企纽福斯,获得了7亿元的融资额。另外,典晶生物、必扬医药更是凭借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在一年内获得了2次融资。BioBAY园内眼科企业融资情况(2023年至今)数据来源:药融云(青白视角整理)、眼未来(部分参考数领医工研究院)目前,国内眼科市场主要分为医疗服务、眼科药物、眼科器械三大类。从吸金能力来看,主要阵地还是医疗器械。其中耗材/设备领域备受瞩目,这与眼科专科(诊断和手术所需的高度精密的仪器和设备至关重要)特点有关。另外,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涌现,眼科领域的全新治疗方式也成为资本关注的关键点。值得一提的是,国内4家布局眼科机器人赛道的企业均获得融资。吸睛!三大致盲疾病的新突破眼科融资火热现象背后,仍是生物医药产业最核心的逻辑: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创新治疗方式。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白内障、青光眼这三大全球公认的致盲性眼病,我们以BioBAY的企业研发布局来看看令人“吸睛”的创新性突破!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中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诊疗指南(2023年)》指出,2015年国内约有2665万例AMD患者。2020年,全球50岁及以上人群因AMD致盲人数约为180万,导致中度及重度视力损伤的人数约为620万。患者规模庞大,疾病负担沉重。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方法是定期向眼球内注射一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抗体,即所谓的玻璃体内注射。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频繁玻璃体腔内注射给患者、医生以及支付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此外,有报道显示,该治疗存在患者治疗依从性较低、药物反应差、有创操作引发眼内炎和视网膜脱离等潜在风险等问题。因此,更无创、更便捷、更长效、创新性多靶点的药物成为一直以来的探索方向。在BioBAY园内便有多家企业以此为入手,进行管线研发:双靶点药物信达生物在研的IBI302是全球首个靶向VEGF和补体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通过注射方式进行治疗,目前正在进行3期临床研究。在此前完成的临床1、2期研究中已经展现了显著的疗效,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加友好的给药方案以及更长久持续的视力获益。小分子滴眼液在所有给药途径中,滴眼液形式的眼表给药被称眼底疾病治疗的“圣杯”。BioBAY园内企业锐明新药研发了一款VEGF抑制剂滴眼液RA1115-B1。通过滴眼液将小分子药物输送到患病的眼球,从而阻断VEGFr-2的磷酸化并抑制VEGF诱导下的内皮细胞的粘附、增殖和迁移,减少病理性血管增生,进而减轻渗漏、出血对视网膜的影响,从而达到改善视力的效果。目前,该药物已在国内1期临床试验取得了积极结果。基因疗法BioBAY园内企业朗信生物自主研发了眼科基因治疗药物LX102注射液,通过AAV病毒载体将表达抗VEGF融合蛋白的DNA导入视网膜细胞,从而维持患者眼内抗VEGF蛋白的长期表达。在1年随访数据中观察到,所有患者单次给药后均无需再进行抗VEGF制剂的额外治疗,且研究眼的视力与基线相比提高,实现了一次给药零挽救治疗的重要里程碑事件。此外,在医疗器械领域,BioBAY的企业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便捷更精准的操作方式,为患者提供更舒适更方便的治疗手段。针对白内障,BioBAY园内企业以诺康研制的「眼科超声乳化治疗仪」已在国内获批上市。与传统的白内障手术相比,切口更小,对眼球的损伤更小,恢复时间也更短,可以有效治疗白内障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前该眼科治疗仪还获得了TUV南德欧盟CE认证,也是国内高端多功能超乳拿到的首个欧盟认证。针对青光眼,BioBAY园内企业海思盖德研制了目前全球最小的III类植入体——MicroCOGO®小梁网微支架引流系统(青光眼引流器)。相比于传统小梁切手术,具有创口小、手术过程简单、医生学习曲线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为国内青光眼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据了解,在全国多中心(超过14家大型三甲医院)临床研究阶段,超过60例的入组临床研究初步数据显示,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除上述三大致盲疾病外,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过度频繁使用,视光领域的防治也成为了新热市场。在BioBAY园内也有多家企业抢先布局,例如,3N科技依托于创新性技术电泳-解离Elepy®研发的全球首创的「硬性接触镜清洗消毒设备」正式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用于接触镜(隐形眼镜、角膜塑形镜等)的深度除蛋白护理,打破了目前深度除蛋白依赖进口为主的现状。此外,艾视雅在研的手持式睑板腺热脉动治疗仪即将上市,用于治疗干眼症。据了解,86%的干眼症是由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引发的。目前治疗干眼症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局部药物,泪小点栓塞,睑板腺按摩,热敷等。但只能缓解症状,没有从根源上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艾视雅手持式睑板腺热脉动治疗仪可以有效“一体式”解决这个问题,让“加热+按摩”同步进行,在眼睑内安全迅速加热至治疗温度40~43℃, 融化异常睑酯,,再温和挤压排出睑酯。操作全程可视化便于医疗人员适时掌控治疗,也让患者在接受优质治疗的同时,保持舒适的体验。结语BioBAY自2007创立以来,一直对前沿科技和行业趋势的研究与布局,致力于精准踩准行业发展趋势的每一步。目前,在眼科治疗领域,BioBAY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已初步完成“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的产业聚集。除上述提及的企业外,园内还入驻了一批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在超声手术刀、眼科微创式治疗、眼底成像、视力保护等临床医学上创新研发,以及一批创新药企,覆盖基因疗法、合成生物学、再生医学、AI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带来了眼科治疗方式的百花齐放。下一步,BioBAY还将继续把眼科疗法作为一个重点突破方向,吸引更多创新型、龙头型、互补型研发企业落户,促进眼科新质生产力在BioBAY转化落地,向着更具创新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不断迈进。文稿:杜姝责编:赵家帅审核:任旭推荐阅读资本市场丨必扬医药: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加速推进眼科与肿瘤管线IND注册申报研究BioBAY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再+1!海思盖德全球最小III类眼科植入器械“青光眼引流器”获批上市企业丨信达生物:全球首创抗VEGF-补体双靶点眼科药物完成III期临床研究首例受试者给药
100 项与 苏州锐明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苏州锐明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