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的联合方案在多种实体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乳腺癌这种免疫“冷”肿瘤中,免疫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欠佳,阐明两者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协同机制是免疫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2025年2月6日,Cancer Cell杂志(影响因子:48.8)以重要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了题为"Distinct cellular mechanisms underlie chemotherapies and PD-L1 blockade combinations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的文章,报告了徐兵河院士、张泽民院士、刘芝华教授和马飞教授团队开展的基于单细胞多组学测序技术揭示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免疫联合化疗协同机制的研究结果。
这项研究纳入了接受PD-L1单抗联合不同化疗药物治疗的TNBC患者,通过收集治疗前后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单细胞多组学测序(scRNA-seq,scTCR-seq),揭示了免疫联合不同化疗药物的重要机制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与紫杉醇相比,在与PD-L1单抗联合治疗TNBC时,展现出独特的免疫调控能力。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能够更加显著地激活TCF7+干样效应记忆CD8+ T细胞和CD4+滤泡辅助T细胞这两类在维持持久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关键性T细胞,重塑髓系细胞的分布与功能,诱导肥大细胞和CXCL9+促炎性巨噬细胞的扩增,从而推动乳腺癌患者肿瘤微环境向更加有利于免疫活化的方向转变。进一步的,研究团队通过小鼠模型验证了肥大细胞在促进免疫治疗响应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肥大细胞激活剂和PD-L1单抗的联合,显著逆转了TNBC对免疫治疗的耐药。
该研究是国家癌症中心与国内顶尖学术机构通力合作的高效产出,以肿瘤免疫基础性研究的突破为核心,致力于推动临床与转化应用,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无缝衔接的创新体系。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化疗药物免疫调控潜力的理解,也为未来优化联合治疗策略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
张园园教授、陈洪岩教授、莫红楠教授、赵宁博士是本研究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徐兵河院士、马飞教授、刘芝华教授、张泽民院士是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共同通讯作者
徐兵河 院士
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 学部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 长聘教授
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 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名誉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标准建设委员会执行主任
北京肿瘤学会和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 理事长
马飞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治疗中心主任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
肿瘤智能化医疗器械研究与评价联合实验室负责人
Cancer Innovation主编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副主编
健康中国研究中心癌症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中国乳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规范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整合肿瘤心脏病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标准建设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药师协会肿瘤专科药师分会副主委
博鳌肿瘤创新研究院理事长
刘芝华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大人才项目入选者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奖励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
主要致力于食管癌发生发展机制及个体化精准诊疗,在Cancer Cell、Cell Research、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Cancer Research、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被引用1.4万次,H指数68
张泽民 院士
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终身讲席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高级研究员,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泽民博士的学术经历包括南开大学、CUSBEA项目(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在2014年加入北大以前就任基因泰克/罗氏公司(Genentech / Roche)16余年,负责生物信息学和癌症基因组学研究,挖掘抗癌靶点
张泽民课题组致力于用前沿的生物信息和基因组学来解决癌症生物学中的核心问题,专注于研究肿瘤微环境的底层特征,发现了肿瘤在微环境水平的异质性和潜在规律,推进其在药物疗效预测和靶点发现中的应用
张泽民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生物信息十大进展(多次)。他也是几个国际顶尖杂志的编委,包括Cell, Cancer Cell, Cancer Discovery和Cell Research
共同第一作者
张园园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生物信息学博士,导师张泽民院士
博德研究所,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哈佛医学院 博士后,导师Bradley Bernstein教授
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 博士后,导师Linghua Wang教授
荣获2020年”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拜耳博士后基金”;2020年“优秀毕业生奖学金”, 2021年“优秀博士后”等多项奖项和荣誉
在Nature (2018), Cell (2017), Nature Medicine (2018), Cancer Cell (2021), Genome Biology (2019),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20) 等发表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论文多篇,总引用7700+
成果荣获2017年Cell出版社中国年度论文、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2018年度中国生物信息学十大进展、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洪岩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
主要从事肿瘤时空异质性研究,从遗传、表观遗传及微环境层面揭示其特征、调控机制,并据此挖掘新的诊疗靶点和标志物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
在Cancer Cell (2篇), Cell Research (2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 Cancer Research, STTT等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 (含共同) 作者论文30余篇
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
莫红楠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入选北京市“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近年来致力于乳腺癌免疫治疗相关临床及转化研究,成果荣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Medicine、Cancer Ce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在内的9项科研项目
作为主要执笔人,制定行业规范6部,参编专著2部
兼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健康科普专家,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委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化学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等,Cancer Innovation、《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等杂志编委
赵宁 博士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23级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刘芝华教授
研究生期间在Cancer Cell,eBioMedicine,《中华肿瘤杂志》发表第一(含共同)作者论文
在校期间两次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研究生奖
推荐阅读
● 高光时刻 谱写华章 | PHILA研究荣登BMJ重大科研成果发布会在京隆重召开
● STTT(IF=40.8)丨徐兵河院士/马飞教授团队最新研究发表
● Nature Medicine | 徐兵河院士/马飞教授团队牵头的PD-1单抗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最佳联合策略研究发表
声明:本文由“肿瘤界”整理与汇编,欢迎分享转载,如需使用本文内容,请务必注明出处。
编辑:lagertha
审核:马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