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3% Diquafosol and 0.1% Hyaluronic Acid in Patients with Dry Eye After Trans-PRK
The prevalence of refractive ametropia is rising year by year. Refractive surgery has become the main approach for adults to correct refractive ametropia,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have aroused extensive attention from clinicians. Dry eye after refractive surgery is one of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use of affecting the postoperative visual quality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t was reported that 3% diquafosol (DQS) and 0.1% hyaluronic acid (HA) can relieve dry eye symptoms. This study aims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of 3% DQS and 0.1% HA in treating dry eye after Trans-PRK
Effect of Spectacle Distribution to Myopic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Rural Communities of Liaoning Province on Communities Academic High School Enrolment
To determine whether provision of free spectacles to rural-dwelli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visually-significant refractive error, together with a teacher-based incentive to promote their use, increases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going on to academic high school, as opposed to dropping out or pursuing a vocational track.
SWISH (See Well to Stay In ScHool): Randomised Trial of Spectacle Distribution to Secondary School Children With Myopia to Increase Academic High School Attendance Rates in Rural Communities)
Chinese children are some of the most short-sighted in the world, but only one in five children in poor areas who needs glasses has them. Our team has already shown in other trials that giving children free glasses leads to better grades and that free glasses have a bigger impact on grades than factors lik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the amount of money a family has. The effect on grades from glasses is greater than from other health services in school, like giving vitamins. Only about one in three children in rural China goes on to a regular, non-vocational high school. The investigators would like to show the Chinese government strong evidence of what glasses can do to help children continue their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convince the government to carry out national programs to provide free glasses for children who need them.
Study Plan: The investigators will choose 111 middle schools at random in Liaoning, northern China, and all children in Year 1 at each school will go at random into one of two groups: either a group getting free glasses, with support from teachers to push them to wear the glasses ("Intervention") or a group getting just glasses prescriptions ("Control.") The main study outcome will be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going on to academic (as opposed to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nd the study is powered to detect a 10% difference in this figure between groups.The study will also assess whether children wear their glasses at school and how often they use blackboards (which disadvantage short-sighted children) vs textbooks to learn from. These other outcomes will help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ausal pathway between vision and high school attendance. We will also study the total cost of providing glasses and the teacher support to wear them per additional student attending academic high school, as well as student mental health outcomes. We will also collect data on the progression of nearsightedness. The hypothesis of this study is that providing glasses will increase academic high school attendance.
100 项与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初秋,江城武汉仍是高温。与天气一样“火热”的,是在此盛大召开的第二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后文简称“CCOS 2024”)。该会吸引了上千名眼科学专家、上万名行业人士前来。
CCOS 2024同期活动——眼科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亦是大咖云集,现场嘉宾囊括了一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眼科创新器械企业创始人、CEO,VC/PE领域的资深投资人,以及各类眼科医院代表、药企VP等。原本预计80—100人的行业小范围交流会,最终实际到场超过130人,场面十分火爆。
上图:部分与会嘉宾名单
下图:现场圆桌实况图
据悉,这场大会由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沈阳何氏眼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爱络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广州市黄埔区何氏眼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动脉网共同举办,旨在加速国产眼科创新企业在技术与商业化上的突破,以及加强眼科器械企业交流,促进眼科创新生态的协同共生。
作为创新生态的重要推动者,此次的主办方何氏眼科在眼健康创新领域持续深耕,目前已经构建起集医、教、产、研于一体的眼健康服务生态系统,且还在持续进阶。
29年如一日,
持续推动眼科生态创新
20世纪80年代,何伟被教育部公派赴日留学,攻读博士学位。在留学期间回国义诊时,何伟发现,太多百姓需要国际先进的眼科治疗技术。“当时国内看眼病难看眼病贵的现状震撼了我,让我下定决心一定学成回国。”
1995年,回国创业之初,怀揣“科技报国、科技惠民”理想的何伟已在构思未来的何氏眼科应该如何做。为此,他专门在电脑里构建了一个“光明城计划”,内容涉及医教产学研等各个方面,最终指向是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我想为中国眼科的发展做最大的努力,为中国能有一所国际水平的眼显微外科中心,为患者的防盲治盲工作尽我的全部力量。”在眼科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上,何伟回忆往昔,深情地表示。
于是,带着白内障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和眼底激光三大技术回到祖国的何伟成立了何氏眼科医院——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眼科医院。“我的想法是创办一个让每个患者,无论贫富都能享受到先进技术的医疗集团。”
何氏眼科创始人何伟现场演讲
凭借艰苦创业的精神,何伟带领团队将何氏眼科医院从125平方米的小门诊发展成为当下在全国拥有100余家何氏眼科医院、眼视光连锁的眼科医院集团,且构建起三级眼健康医疗服务模式,并于2022年3月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已成为行业里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的先行者。
在29年的砥砺奋进中,何伟深知,眼科行业要发展,就必须在医教产研等各个细分领域发力。
因此,在产业布局上,何氏眼科一直坚持构建集医、教、产、研于一体的眼健康服务生态系统,从而提供全人群、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眼科医疗与眼健康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除已上市的眼科医院集团外,何伟在教育端创办了辽宁何氏医学院,以致力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
据了解,辽宁何氏医学院于1999 年创建,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以医教研产、医艺工融合为专业教育特色,培养以眼健康学科为优势,跨界、融合、协作的大健康领域应用型人才。学校以“梦想、感恩、学问、坚毅、结果”为校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发挥“医、教、研、产”一体化平台优势,培养具备理性思维、独立人格、创新精神、知行合一的民族复兴人才。
在产业端,何伟创立了何氏眼产业集团,其主要是通过创新科技来推动中国眼健康事业发展,现有四个子产业布局,构建起完整的科学创新生态链条,以及从研究开发、孵化创新到产业化的完整的眼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何氏眼产业集团已拥有专利授权100余项,获得VS、免散瞳眼底相机、基于人工智能的眼科智能设备、硬性透气接触镜等产品注册证10余项,旗下已囊括意大利Adaptica SRL、意大利O&O MDC SRL、伟景、元初精准医疗,沈阳爱络博、广州爱络博、杭州瞳创医疗、沈阳百奥医疗、广州百奥等公司。此外,何氏眼产业集团还建立了海外销售中心,产品覆盖全球市场。
在科研端,何氏眼科一直是行业创新的先行者。以时下火热的基因和干细胞研究为例,今年9月7日,中国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成为扩大开放试点的重要方向,行业开始密切关注该领域进展。
而早在多年前,何氏眼科就开始布局干细胞和基因领域。2011年,何氏眼科依托辽宁省眼科干细胞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眼科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中心,这是我国眼科干细胞领域较早的研究机构之一。该研究中心获得了干细胞眼科临床应用许可,并连续多年与同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共同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视网膜干细胞、视网膜干细胞与肿瘤、眼遗传病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在基因方向,何氏眼科也持续突破。比如2023年,该公司成功协助国内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接受国际首款基因药物治疗,推动了基因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
永远对前沿技术保持敏锐,是何氏眼科得以持续创新成长的基因。何氏眼科借助眼基因库、干细胞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眼科干细胞临床应用研究中心、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眼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等一众研发平台,在精准医疗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专注于解决遗传性眼疾带来的挑战。与此同时,何氏眼科还打造了一支顶尖科研团队,并为他们配备了国际标杆诊疗与科研装备。
可以看到,何伟创建的各个业务板块既平行独立,也协同创新、共同发展。而正是基于生态里各个单元的不断创新与联合,何氏眼科已成为眼科行业生态创新的重要推动者。
何伟指出,何氏眼科持续以“打造数字光明城,构建眼健康智慧产业生态”为战略目标,不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干细胞等新技术融合发展,为患者全面开启数字化、全方位、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动生态创新的同时,一直秉持初心的何氏眼科29年如一日,始终践行着社会公益。
“我们始终不忘初心,以科技赋能眼健康和大健康,致力于通过践行社会责任提升社会福祉。”何伟提到。
针对此,何氏眼科基于国家卫健委授予的防盲治盲培训基地平台,积极促进基层眼科医生能力建设;同时,通过“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的特色服务,何氏眼科将创新技术应用下沉基层,提高基层的慢性病监测能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不仅如此,何氏眼科还借助基因、干细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学校、社区、乡村共建光明小屋和智慧眼健康管理站,以眼科智能设备为入口,通过AI智能诊断,实现眼部疾病和慢性疾病的“早监测、早预警、早干预、早治疗”,打通眼健康管理“最后一公里”。
始终坚持“普惠于民”的初心使命,是何氏眼科29年不改的底色,也是其能行稳致远的关键。
在生态创新上不断加码,
何氏眼科还有哪些思考?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深谙此理的何氏眼科,在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上步履不停。
“目前行业虽然面临资本寒冬,但我们认为,眼科市场的机会十分广阔。所以,何氏眼科在稳健前行的过程中,也会积极与产业界各方一起强强联合,将产业生态做大做优做强。”何氏眼科董事会秘书周晋峰在眼科器械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
何氏眼科董事会秘书周晋峰现场演讲
从行业的长期发展前景看,眼科医疗市场仍然潜力巨大。以干眼症为例,据《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0年)》统计显示,我国干眼症发病率约为21%~30%,以国家统计局2022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计算,意味着有约3.6亿干眼症患者,干眼症已成为除近视外最常见的眼科疾病,且患者数量仍在持续增长,撑起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眼科服务行业正面临六大发展机遇。首先,眼科服务正朝社区化、便利化方向发展,眼科医院逐步在社区开设视光诊所,眼镜店等也转向专业化,提升了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其次,眼健康市场消费级活跃,各年龄段人群有不同的需求,如青少年的近视防控、青年人的干眼症和屈光不正、老年人的白内障等;再者,数字化转型加速,人工智能、直播等新技术改变着营销和服务模式,如通过社交媒体吸引客户,消费级产品通过直播促销;第四,尽管眼科上游投融资有所减少,但国产化和技术创新持续进行,支撑着眼科产业发展;第五,行业跨界合作增多,眼科医院与上下游企业合作,设立产业基金,促进业务整合;最后,眼科服务向外延伸,与医美、口腔、慢性病管理等领域结合,扩展服务范围,如眼科医院设立糖尿病门诊,提供干眼症治疗和眼部美容服务。
在消费医疗服务终端,眼科器械向低成本、小型化、性能优良的需求演进。
从低成本角度看,医疗服务终端正从医院向基层的视光中心等小的机构拓展,小型机构对价格很敏感,因此视光产品的成本需逐年降低,方能匹配这部分市场需求;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越来越倾向多模态、小型化和便携化,以及家庭化的医疗器械。
在更低成本和更加小型化的趋势下,用户对医疗器械的性能(准确性和用户友好度等)要求仍然很高。
“数字化的需求也会愈来愈高。”周晋峰表示,“医疗的数字化,能够实现以患者用户为中心的精准服务,线上问诊具有方便患者就医、实现医疗资源公平、提高就医效率等特点;此外,通过医院、学校、智能设备眼科机器人及可穿戴设备等数据渠道,亦能获得精准数据,建立患者档案,提供定制化治疗方案、药品推荐、健康管理等全面服务的解决方案。”
近两年,数字化已成为何氏眼科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何氏眼科利用其全产业生态平台,结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数字化诊断与治疗水平,实现从早期发现、及时干预到全方位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以此减轻社会医疗负担,响应“健康中国”目标。
与此同时,紧抓行业演进过程中跨行业及消费需求增长的新趋势,何氏眼科也正积极推动业务从严肃医疗向消费领域扩展,而数字化平台无疑是推动这一转变的关键。基于数字化平台,何氏眼科不仅能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眼科诊疗服务,还能以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实现“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在疾病发展的更早期阶段介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综上,把握发展机会,对行业演进方向做出对应调整,将是每一个入局企业迭代升级的题中之义。
向未来进发,
眼科行业如何走向“下一站”?
“卷”正在成为眼科行业当下最深的体感,背后原因是企业以压低成本和销售价格来扩大市场占有率或吸引投资,从而导致国内多数厂商停留在中低端水平的创新研发内卷上。
“创新依然是医疗器械领域健康发展的真谛,国内厂商应该重点追求针对产品品质、性能的内卷,基于真正的临床痛点和需求,不断挖掘自身研发潜力,创新迭代出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何氏眼科董事会秘书周晋峰提到。
同时,面对当下的资本寒冬期,企业要努力确保自身在存量出清过程中存活下来:
第一,放低预期、调整心态,不盲目追求估值;
第二,锚定细分领域深耕、回归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警惕过去纯讲故事的逻辑;
第三,改变策略,中小企业更多的是要补足行业或大公司的短板;
第四,加快迭代创新、积极勇敢追寻海外广阔的增量市场,以产品为企业经营导向,做好前瞻性布局。
在这个过程中,何氏眼科会持续与高端设备、消费医疗、眼科药物、人工智能等方向的创新企业保持交流、互动,并给予产业合作、投资等各类支持,共同促进行业发展。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创新者携手共行,国产眼科企业的创新故事势必讲出新的篇章。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眼科行业正在迎来又一次历史性机会——眼视光蓝海市场的爆发。
一方面,眼视光是消费级医疗中难得的具有易标准化、易规模化、易资本化的细分领域,具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此前有行业资深投资人告诉动脉网,在美国,视光业务已比较成熟,行业内门诊数量超过500家的连锁视光机构有8家,而中国目前视光服务机构整体加起来还不到3000家。
这意味着,眼视光服务领域也能跑出新的独角兽企业,或者眼科巨头们通过布局该业务能再造一个“爱尔眼科”“华厦眼科”。
另一方面,投资机构也对眼视光表现出极大的投资热情。在近年,花真金白银出手的就有创新工场、淡马锡、璟沃投资、蓝驰创投、清池资本、睿盟希资本、泰康人寿、曜金资本等一众机构,包括贝瞳少儿眼科、睿视科技、艾康特、NovaSight等企业拿下了融资。
同时在政策端,《“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于2022年正式发布,在政策上给予了眼视光行业进一步支持。加上近年来用户认知的提升,以及行业参与者们在技术、模式上的新突破,眼视光行业正在悄然中发生着变化,并带来了更大的市场机会与可能。
为了洞悉行业趋势,动脉网联合美团医疗发布《2023眼视光行业白皮书》,试图通过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观察眼视光行业现状,并从互联网新渠道中研究眼视光消费者和眼科医院、眼视光中心等行业参与者的发展特征,以及产业链正在发生的底层变化,给出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和建议,助力眼视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获取报告全文:
方式一:关注“美团合美商户之家”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眼视光白皮书”获取
方式二:扫描二维码添加小助手私信获取
核心趋势洞察:
趋势1:互联网平台成为眼视光机构经营服务的主要渠道
趋势2:基因领域正成眼科领域研发的热点,为视光服务带来更多解决方案
趋势3:AI等新技术驱动眼健康筛查与监测市场新增长
趋势4:“人才专业化+服务普惠化”,推动眼视光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趋势5:从监测、预防到干预,数字化加速构建视光新业态服务闭环
趋势6:各方参与者紧密协同,共建眼健康防控新屏障
眼视光行业
基本面概述
◆ 行业概览:超大需求带来视光新业态,蓝海市场近在“眼”前
在眼健康问题日趋严重的当下,眼视光行业正在蓬勃发展,并在升级迭代中演化出新的业态,带来巨大市场机会。
首先看需求端,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电子产品普及进程加快,眼健康问题高发,其中屈光不正人群达7亿人,干眼人群约3.6亿人。近视还呈现出低龄化特征,2020年青少年整体近视率达52.7%。大众对视光产品的需求量也相应增长。
供给端方面,传统的眼视光服务主要针对屈光不正、斜视弱视和低视力眼健康问题,提供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验配等的服务。而随着大众眼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专业眼健康服务的要求更高;在新的眼健康理念、新的消费需求、新的供给形式涌现的趋势下,新的眼视光行业崛起并呈现一片蓝海。
新兴的眼视光服务横跨眼科学、视光学、视觉科学三大学科,以屈光不正的预防、诊断和矫正为核心,兼顾常见眼科疾病筛查、诊疗,拓展视觉训练、数字疗法等服务,以更全面的干预方式提升大众眼健康水平。为了更好地承载新服务,眼科诊所、视光中心等新业态涌现,以更广泛的分布、更贴近患者及消费者的距离,形成鲜明的行业定位。
◆ 新业态浮现:衔接医疗与消费服务,成为眼健康生态体系“前哨”
在眼健康服务生态中,眼科医院定位于综合眼科疾病诊疗,尤其是复杂眼病、疑难眼病的诊疗,设置了多个亚专科或专病门诊。不过,眼科医院优质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部分县级综合医院未设置眼科,部分综合医院眼科未设置视光中心,配镜处方还需到院外选购眼镜。
而传统的眼镜店虽然分布广泛,产品可及性高,但眼镜店服务的专业度不高,且盈利模式单一、竞争越发激烈。
因此,眼视光机构成为衔接医院医疗服务、眼镜店消费服务的新业态,目前国内有2000余家眼视光机构。作为眼健康体系的初级单位,眼视光机构肩负着眼健康监测、基础诊断、流动转诊、预防矫正和康复的前沿哨点重任,和疑难杂症、手术为主的眼科医院形成了良好互补,也是传统眼镜店向专业化转型的重要方向。
不过,作为新兴业态,眼视光机构的数量还不多,在眼健康生态中的渗透率还不高,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 新业态之新的眼健康理念:从单项干预演化至体系化的眼健康管理解决方案
眼健康问题往往不是独立的存在,研究指出,近视患者中干眼的患病率较高,高度近视患眼底疾病的风险较高;此外,角膜接触镜虽然可以矫正视力,但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中毒性结膜炎、角膜上皮损害、感染性角膜炎等多种问题。
而在过去,眼科医院、眼镜店两大业态之间相对割裂,眼科医生、视光师、验光师之间协作不多,对患者眼健康问题的干预大多是单次、单项的。“健康中国”战略要求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近年来,眼健康理念随之变化,更强调围绕患者或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体系化的解决方案,贯穿防、筛、诊、治、康,形成眼健康管理闭环。
◆ 新业态之新的消费需求:服务需求更高频、产品需求更多样、质量需求更专业
眼健康服务需求刚性且高频,数据表明,眼视光首诊病人中定期常规检查占50.7%;此外,有视力困难或问题的26.3%;需要新眼镜改善视力的15.3%:眼镜丢失或损坏要新配眼镜的为5.1%;眼病、眼感染或受伤占4.3%。其中仅有4.3%的患者是需要向眼科医院转诊的,其余都可以由视光中心来完成服务。
眼视光产品方面,随着视光矫正市场增长,产品需求趋于多元化。做视力矫正、达到“看得见”的目的仅仅是患者最基础的诉求,而今,患者和消费者对产品的舒适度、美观度、功能性等有更高期待,要求产品能适用于不同场景、搭配不同服饰,甚至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总的来说,“一人多镜”“眼镜配饰化”“美瞳彩妆化”成为眼视光消费趋势。
由于多种常见眼病难以治愈,近视也只能延缓进展,患者对早筛早控、长期管理有着更迫切的需求,这是控制病情、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能更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眼盲发生,这促使患者要求眼视光服务机构有更专业的服务水准。
◆ 新业态之新的供给形式:近视防控产品、长周期服务频出,贯穿眼健康干预全环节
随着眼健康服务需求频次增加,患者对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也有相应需求。通常,到眼科医院看病需经历预约挂号、现场排队检查、排队就诊等流程,流程复杂、耗时长,灵活、便捷的就诊模式越发显得必要。在市场需求推动下,由眼科医师、视光师、视光技术辅助人员等组成的新型眼视光机构在快速兴起。
目前,国内已出现一大批连锁型、加盟型眼科门诊或视光机构,大多由眼科医院资源下沉、眼科医生创业、传统配镜行业转型、眼科器械供应链业务延伸而产生。
近年来,业内在眼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创新或细分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供给形式,OK镜、离焦镜、哺光仪等近视防控产品接连上市,眼轴监测、干眼护理、视觉训练等长周期的服务越来越受欢迎:新型产品与服务贯穿了眼健康干预全环节,并获得数字技术助力,能够更便捷地在轻量化运营的服务机构落地,进而促进了新型眼视光机构的快速发展。
◆ 新业态撑起大机会:千亿眼视光市场呼之欲出,民营机构将为行业提供强大动能
新业态带来新机会。超一半国人有眼健康问题的背后,是巨大需求推动着眼视光服务市场的快速扩容。
根据灼识咨询与沙利文的数据,蛋壳研究院进行估算得出,2015年至2022年,中国眼视光市场规模已由710亿元增长至1212.8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约为8.5%。随着中国屈光不正患者人数的增加以及视光矫正单次价格的增长,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人民币1409亿元。
而从细分的医学视光市场来看,民营机构又将为市场增长提供强大动能。2015年—2019年,民营机构市场规模复合增长率为14.3%,2020年至2025年预计将保持12.0%的复合增速,均高于整体增速。
◆ 政策助推眼视光行业:支持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服务,市场拥有更多可能
近年来眼健康相关政策频出,政策鼓励进一步构建优质高效的眼健康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生命期的眼健康服务尤其关注眼科疾病高发的“一老一小”群体,眼视光服务市场机遇巨大。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3年近视防控目标:6岁儿童近视率控制在3%左右,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近视率下降到60%以下,高中阶段学生近视率下降到70%以下。此后,国家卫健委又发布了近视防控的服务规范、技术指南的文件。
2022年,国家卫健委制定《“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关注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两个重点人群,聚焦近视等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盲等重点眼病:推动眼科相关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并下延。政策对眼健康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学生和家庭的眼健康意识,眼视光服务迎来更大机遇。
◆ 产业链愈发成熟:眼视光行业参与主体更为多元且优势互补,共同提供优质服务
从供给端看,眼科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疾病诊疗、手术、医学验光配镜等服务,眼镜店也可进行验光配镜、近视防控,同时还提供其他视光消费产品,二者在服务内容上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共同服务于患者和消费者。
眼视光市场内,医疗机构主要包括眼科医院、综合医院眼科、眼科诊所以及获得医疗执业许可的视光中心等。医疗机构与眼镜店在验光配镜服务方面有重合之处,差异在于:医疗机构可进行医学验光,也可验配RGP硬镜、OK镜,而眼镜店分布广泛,验配流程快捷,眼镜品类丰富;因此,二者提供的眼视光服务形成互补,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包括医疗侧和消费侧的需求。
眼视光消费者
画像与需求洞察
◆ 需求洞察之调研数据说明
调研:本章数据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及数据库调用的方式进行。
目的:1、洞察眼视光消费者的基本特征;2、以眼视光消费者的基本特征为基础,解构当下眼视光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方法一: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有效性,蛋壳研究院采取线上传播+线下抽样的方式进行,地区覆盖34个省级行政区,年龄覆盖12-80岁的消费者,共计发放问卷1349份,收集回问卷1183份,经审核后,有效问卷样本1024份。
方法二:美团平台数据抽样调查。为了获得更广泛的消费者的消费数据,动脉网作为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与美团合作,从美团数据库中抽取有互联网眼视光产品购买经历消费者样本。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对数据脱敏后进行分析。
对两项数据进行清洗及分析后,通过找出其中的关联性,我们勾画出了眼视光消费者的最新自画像。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1:屈光不正成国人最大眼健康问题,患者超7亿人
根据此次调研,在1024人中,只有186人没有受到眼健康问题困扰,占比为18.16%。也就是说,有超八成的人有眼健康相关的问题。其中,屈光不正占比最高,已成国人最大眼健康问题。
蛋壳研究院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和国家统计局数据进行测算,2022年我国屈光不正患者已超7亿人,数量庞大,达到了全国人口总数量的近50%。
作为眼健康问题的一种,屈光不正是眼睛在不使用调节时,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作用后,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而在视网膜前或后方成像的一种病变,包括远视、近视及散光。
从临床端来看,造成屈光不正的原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不合理的用眼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又不注意用眼卫生,如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或光线不好,造成眼与书的距离太近,或看书时间过长,或走路,坐车看书等都可造成眼睛过度疲劳,促成屈光不正。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2:眼睛不适问题频发,视物不清、视觉疲劳排在前二
在此次蛋壳研究院调研的1024人里,眼睛不适问题频发。其中,近一个月内,有视物不清、视觉疲劳、眼干眼涩、有异物感、分泌物粘稠、眼痒、红肿、畏光、充血的人群比例较大。其中,视物不清、视觉疲劳排在前二,占比分别为87.3%、67.77%,而无以上症状的仅占1.37%。
在造成眼睛不适的原因里,既有生理性因素,比如灰尘、风沙等异物入眼,以及长时间看电脑、手机、书本等用眼过度等:也有病理性因素,比如细菌、病毒感染,以及坏死细胞或者代谢物堆积在结膜下导致等。
一旦眼睛不适或出现患病的情况,参与调研的46.48%的人认为,会对其造成最大负面影响是心理负担,并影响身心健康。另外,21.39%的调研人群表示,眼部患病,特别是近视后,由于眼球发生变化,最大负面影响是影响个人容貌。而只有6.15%的人认为最大负面影响为经济压力。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3:近一半人群使用电子产品每日时长超过6小时
随着电子产品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长期使用电子产品的人群在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达10.67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为10.6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5.6%,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处于高值。
除了人群的扩增外,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长也在增加。蛋壳研究院本次调研数据显示,每天使用电子产品(手机、平板等)的时间超过6小时的达到了49.51%,约为一半。
长期、高频使用电子产品对眼睛健康带来不小压力,比如会导致眼睛的调节功能和双眼视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出现眼睛疲劳,以及可能会导致眼睛分泌泪液不足,造成眼球表面干涩,出现眼睛瘙痒、疼痛等不适症状。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4:超3成用户是因读书/工作等生活场景进行眼健康的检查、治疗
除了预防外,眼健康的检查与治疗也尤为重要。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34.77%的人会因读书/工作等生活场景对眼健康的要求而选择做眼健康的检查或治疗,超过了成:因眼睛问题已经影响正常生活选择检查、治疗的占比27.15%,前二者合计超6成。也就是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进行眼健康的检查、治疗主要还是被动因素,体检发现或受朋友、资讯等因素影响,而主动进行检查、治疗的情况占比较低。
为保护眼睛日常健康,调研用户里愿意每年花费的非治疗类(购买护眼仪、滴眼液、日常检查等)经济成本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占比47.75%,近一半,愿意花费3000-10000元的排第二,占比31.06%。这表明用户舍得在眼睛日常健康的保护上花钱。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5:约3成用户倾向线上渠道了解眼健康保护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了解眼健康的方式和途径愈发多元。目前来看,除线下到医院或视光中心等机构去咨询检查外,还可以通过线上的视频平台、图文资讯、互联网医疗等进行咨询、了解。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有29.59%的用户倾向线上(视频平台、图文资讯、互联网医疗等)的方式去了解关于眼健康保护的方法,人数达到了约3成。而倾向于线上线下方式皆可的人数为26.76%,结合线上用户占比,也就是说,近6成用户可选择线上方式。
在线上具体的渠道选择上,用户的可选择项颇为丰富,包括了美团等科技服务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微信/今日头条等资讯类平台、小红书等兴趣电商平台,等等。其中,选择美团等科技服务平台、百度等搜索引擎等平台的人数排在前二,分别达到了57.23%、33.5%。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6:美团平台上眼科用户主要是20~35岁的年轻女性
线上用户结构:根据美团平台的数据,平台上眼科用户主要是居住在一二线城市、“高收入”“高消费”“品质追求”的年轻女性。年龄段集中在20~35岁,占比71%,且不断向更低龄延展。在城市分布上,北京和上海占比达到了27%,且逐渐向二线城市延展。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7:验光/配镜/近视眼手术是用户线上主要需求,干眼症增速快
用户消费行为习惯:根据美团平台的数据,验光/配镜/近视眼手术是线上主要需求,其中干眼症增速快。
◆ 眼视光消费者画像8:品牌知名度、视光师/医生的专业度是用户最看重的两个因素
在用户不断接触并使用线上的方式了解、咨询眼健康相关知识、经验的过程中,有过因线上平台的介绍或宣传,去过视光中心或眼科医院经历的用户不断增多。蛋壳研究院此次的调研结果显示,已有40.82%用户有过因线上平台的介绍或宣传,去过视光中心或眼科医院的经历。
另外,在选择一家视光中心/医院服务时,用户关注的维度也比较多元,既有机构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是否有权威专业的视光师或医生、是否有最新最先进的仪器设备等指标,也有是否有全程陪同的专业服务人员、相对便宜的服务价格等因素的考量。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在众多考量中,机构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是否拥有权威专业视光师或医生是用户最看重的两个因素。因此,对于眼科机构或视光中心来说,要尤其重视品牌建设及视光师/医生队伍的引进、培养和规范。
眼视光供给端
现状与演进路径
◆ 供给端现状1:视光业务吸引行业巨头、资本纷纷入局
在视光业务上,眼科巨头们纷纷布局。2023年年中,爱尔眼科董事长陈邦在股东大会上强调:“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公司发展的视光诊所模式。目前来说,我们的模式已经很成功了,可以大量复制。首期定了1000家的目标,未来会视情况不断发展。”不仅爱尔眼科,包括何氏眼科、华厦眼科等在内的行业巨头都在视光业务上快速推进。比如华厦眼科董事长苏庆灿在2023年4月初就提到,未来五年华厦管理的连锁视光中心数量要达到200家,且重点布局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消费能力较强的城市:何氏眼科在2023年5月的业绩发布会上,也表示计划新设视光中心30家左右。
眼科上游端也在发力视光业务。如欧普康视目前已经布局200多家视光终端,并计划建立1300家视光中心;爱博医疗的触角也延伸至此,其参股的炯炯眼科已开始运营,青少年近视防控、医学验光配镜等是诊所主要项目。
在资本端,投资机构也表现出极大的投资热情。在近期花真金白银出手的就有创新工场、淡马锡、璟沃投资、蓝驰创投、清池资本、睿盟希资本、泰康人寿、曜金资本等一众机构,包括贝瞳少儿眼科、睿视科技、艾康特、Nova-Sight等企业拿下了融资。
◆ 供给端现状2:需求旺盛,视光业务成为各大上市眼科企业重要增长极
眼健康、眼保健作为刚需已经成为眼科行业的爆发点。
根据各大上市公司年报披露,2022年,爱尔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希玛眼科、华厦眼科的视光服务项目分别占到了营收的23.50%、36.70%、15.10%、9.30%、12.27%,成为营收重要增长极和支撑点。
蛋壳研究院访谈的眼科机构一致认为,国家大力推行“近视防控”“防盲治盲”等战略,当前医学科普推广取得一定成效,居民的眼健康意识和医疗消费意识均有提升,让眼视光行业迅速发展。
◆ 供给端现状3:民营眼科增长迅猛,成为视光业务增量市场主要承接方
眼科医疗在公立综合医院多隶属于五官科,整体投产比和重视程度较低,在公立体系中如北京同仁医院、广州中山眼科中心、上海复旦耳鼻喉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等综合实力较为强劲。《202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21年我国眼专科医院有1203家,其中公立眼科医院仅有59所,非公立眼科医院数量近乎接近20倍,多达1144家。
社会办医成为眼视光服务的主力军,近年来已有爱尔眼科、太学眼科、希玛眼科、德视佳眼科、朝聚眼科、何氏眼科、普瑞眼科、华厦眼科等民营眼科品牌初步形成规模效应,领跑民营眼科医疗服务、眼保健服务的资源供给与下沉。
◆ 供给端现状4:社区形态的视光医学门诊、眼视光诊所迎来快速起步期
为了缩短眼病患者就医路径时长、增加眼保健行为触达、满足庞大近视人群保健、矫正、康复需求,社区形态的视光医学门诊、眼视光诊所应运而生。
在视光领域,传统眼镜店、眼保健机构因为低门槛、轻资产、重连锁得以快速铺开,据不完全统计市场上非医疗级视光机构有8万家之多。近年来,除了儿科诊所在积极拓展小儿眼科和医学验光业务之外,由眼科医师、视光师、视光技术辅助人员组成的新型眼视光门诊在快速兴起。
当前国内已经出现一大批来自眼科医生、传统配镜行业、眼科器械供应链的连锁型、加盟型视光门诊,如博士眼镜携手医院和社康开办了多家视光中心、眼科器械供应商欧普康视在各地陆续投资上百家眼视光门诊和眼科诊所。在华北地区拥有20余家眼科门诊的铂林眼科、由中山大学眼视光博士创办10余家规模的新梅眼科等。
◆ 供给端现状5:视光连锁化进程稳步推进,从区域扩展到全国
爱尔眼科自2014年开始通过产业基金,加快上市公司体内外医院圈地布局,现已实现海内外业务布局。后进眼科公司围绕核心区域不断外拓,扩大区域与全国布局。目前、爱尔、华厦、普瑞已实现全国化布局:何氏、朝聚区域性优势明显,扩张战略上仍以省外扩张为目标。其中何氏眼科深耕辽宁,逐步向重点城市群拓展;朝聚眼科深耕内蒙古逐步向华北、华南地区扩张。
◆ 供给端现状6:眼视光服务机构线上化进程加速,二三线城市占比达40%
眼视光市场广阔,但竞争异常激烈,民营眼科医院已增至上千家,除此之外还有接近3000家视光机构抢占社区流量,线下截流,眼科和视光机构获客更加困难。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获客成本,二是客户黏性。在此情况下,近年眼科机构加速线上化进程。
根据美团平台的数据,一二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入驻美团的商户占比分别为36%、24%、23%、17%。可以看到,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比例已经达到了40%。
在区域分布上,华东地区入驻商户最多,占比达37%,西北地区最少,占比为4%,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成一定正相关关系。
平台赋能
眼视光行业服务大变革
◆ 平台服务商地位:担当桥梁作用,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传统眼科消费模式:医疗机构直接面对眼科消费者,为眼科消费者提供医疗服务。
互联网眼科消费模式:020,是Online To Offline的缩写,即在线到离线/线上到线下,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
互联网眼科模式的核心是将互联网眼科平台作为桥梁,链接医疗机构及眼科用户。
B端:通过价格优惠、提供信息、预约服务等方式,将线下医疗机构的信息在线上进行发散,从而扩大其获客渠道。
C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及更加丰富的产品信息。
◆ 平台服务商作用:助力眼视光消费数字化变革
互联网眼科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生态,对产业链及产业链内部各个主体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形成的互联网生态。互联网眼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互联网与眼视光服务产业深度融合。
◆ 美团医疗:为供需双端搭建信息和交易平台,提供双边价值
美团消费医疗于2019年启动,为用户提供从健康检测、预防调理到轻症治疗的信息决策和服务选择,其中覆盖了眼科、眼科、体检、疫苗、中医等35个行业,以及补牙、正畸、HPV、针灸、近视手术等106个细分品类服务。
美团消费医疗业务为消费者和本地商家搭建信息和交易的平台,提供双边价值。
消费者:提供丰富的门店和货品选择、医生线上问诊服务,以及团购、预定、预约和拼团等多样化购买场景,为用户消费决策以及就医问诊提供便捷/专业/有保障的选择。
商户端:基于美团以本地化消费为核心,提供基于LBS的精准营销服务、IT服务、经营服务等数字化服务,帮助商户扩大销量,积累线上品牌资产,成为商户线上营销获客、建立品牌影响力的必选经营平台。
◆ 美团医疗:基于四大核心基础设施为商户打造“一站式聚合经营门户”
医疗客户运营中心:美团医疗基于医疗行业核心客户的需求,结合美团平台的经营能力、数据能力、算法能力、营销能力四大核心基础设施所构建门店管理、广告投放、客资管理、经营参谋“一站式聚合经营门户”。
◆ 美团医疗:六大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为机构经营提效
美团医疗针对机构经营需求,为机构提供商户通、推广通、数据雷达、眼视光智能客服、智选展位、品牌秀等一系列数字化营销解决方案,覆盖机构经营全生命周期,助力机构长效经营。
◆ 美团医疗:整合资源,集聚创新,为消费者、医生、商户提供多元化服务
美团医疗整合产业优质资源,结合自身平台优势,在做好营销服务的基础上,为消费者、医生和商户提供更多特色服务,为用户打造便捷优质的服务环境,为医生树立高黏性个人品牌,为商户塑造强影响力商业IP。
眼视光行业的
未来可能与趋势
◆ 趋势1:互联网平台成为眼视光机构经营服务的主要渠道
互联网平台已成为眼科医疗机构营销推广的主要渠道,通过线上渠道获客成为趋势。原因在于,眼科医疗数字化技术是眼科医疗行业发展的趋势,疫情加速催生线上问诊等需求,众多眼科医疗机构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延续病患后续服务。
另外,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与人工智能平台,整理、分析眼科医疗机构运营情况与客户的健康信息,可输出高质量的诊疗、运营管理方面的分析成果,有利于提升医疗质量与运营水平,增强机构的盈利能力及竞争优势,成为未来眼科医疗机构升级的样板。
◆ 趋势2:基因领域正成眼科领域研发的热点,为视光服务带来更多解决方案
像高度近视、老年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疾病,也被发现有高危基因位点存在。高危基因位点虽然不是直接导致疾病,但增加了疾病易感性。
汕头大学的研究显示,在同样的用眼情况下,有一类基因携带者发展成高度近视的风险要比其他人多出23.63倍。正因如此,基因预测技术将是眼科重点关注的一个发展方向。了解了基因,我们就能更大程度地掌握得病的可能性。基因治疗带来的最大希望,就是让过去我们束手无策的一些眼病,现在拥有解决方案。
现在,基因治疗开辟出了新的治疗道路,给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据市场调查网发布的《中国眼科基因疗法市场发展形势现状及行业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球仅有一款眼科基因疗法药物上市,即SparkTherapeutics公司的LUXTURNA,其于2017年在美国上市,适应症为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在研发进程上GenSight Biologics公司的Lumevoq有望成为全球第二款获批上市的眼科基因疗法药物。
◆ 趋势3:AI等新技术驱动眼健康筛查与监测市场新增长
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尤其是在近视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背景下,政府接连推出多项政策力求完善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管理链条,处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基础地位的视力筛查与监测领域目前仅靠教委、卫健委及学校、公立医院等部门推动,面临任务繁重、成本较高且资源有限等问题。
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加入能够有效提升筛查效率、降低筛查成本并加强视觉健康平台的分析预测能力,使儿童青少年的视力筛查与监测逐步常态化、个性化,进而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助力精准防控。随着AI智能筛查的应用以及视觉健康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此类视觉健康“新基建”在该领域的优越性正在逐步显现,且会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及新型智能筛查与监测产品不断完善的综合作用下,预计中国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筛查与监测市场规模有望于2024年突破百亿元。
◆ 趋势4:“人才专业化+服务普惠化”,推动眼视光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当前,我国眼科医师数量约4.48万人,视光人才严重不足,执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未来,一方面,专业视光人才的培养进程会不断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接轨,建立行业的技术标准及资格认证机制,打造专业技术人才学历教育培养机制。
另一方面,智能产品将不断下沉与普及。将普惠化设备布局到基层与偏远地区,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操作简易化、筛查智能化,以降低就业要求与人工成本,使基层地区享有三甲医院医生的检查能力及更优质的眼科服务,促进眼科医疗资源可及化。同时,视觉健康筛查过程中所涉及的专业设备以及数据信息等将会进一步在政策推动以及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走向标准化,从而带动整体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筛查市场的发展。
◆ 趋势5:从监测、预防到干预,数字化加速构建视光新业态服务闭环
当前,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管理从监测到防控干预各流程相对割裂。未来,筛查监测类产品的类型将进一步丰富覆盖更多场景。视觉健康数据分析将更加安全高效,各个数据端口打通,实现数据共享,实时监测。
在视力防控上面向医疗/非医疗机构的设备则会继续进行技术迭代,满足更精细化的检查需求。基于检查结果,为儿童青少年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实施数据跟踪,定期随访,针对视觉健康问题进行动态干预。在各环节优化的基础上,借助AI、大数据等新兴数字化技术,视觉健康管理整个流程有望形成从监测到干预的视光新业态服务闭环。
◆ 趋势6:各方参与者紧密协同,共建眼健康防控新屏障
社会各方将通过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深配合,实现多方联动,构建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防控联盟,其中联盟主体中政府将加强顶层设计与相关措施推行,完善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筛查:家长将随着重视程度的加深为孩子购买各类产品及服务,全方位进行近视防控:学校作为孩子校内生活的主要责任方,将加强户外锻炼,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对各类电子产品进行高标准管控;医疗机构将采取更多元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视觉健康宣教中,提升自身的检查服务能力。同时,联盟外围各方主体,例如视觉相关人才培养机构、视觉健康产品厂家也会在人才输送、产品服务等方面对联盟的运行给予支撑。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复苏之年,是谁的复苏?上证指数盘踞3300高位,这背后是中字头公司的高光,都是有编制的。我们不知道宇宙的尽头在哪里,但编制历来意味着确定性和社会地位。1974年,李约瑟、黄仁宇从技术层面诠释中国历史时,发现宋、明代一个普遍现象:“经商赚钱在中国并不是传统的最为人羡慕的人生道路,因此,只要有可能,商业利润总是被用于购置土地和房产,或购买奢侈品,甚至购买官职,而不是投资工业。”加入令人迷恋的“文官”绅士圈子(考编),以获得高贵的地位,是古代富商对其后人的期许。春节后,另一个撕裂的现实是,以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为主的创业板指数持续下行,你还相信光吗?悲观者负责正确,我们还是要做乐观者,发现内生成长的力量。在医药领域,至少有7个细分赛道表现出逆向韧性。01临床CROCXO再次被产能过剩和脱钩的负面预期纠缠,但局面不是密不透光。CXO出现分化,更应关注结构性变化,猴子之后,下一个短缺的是临床资源。临床CRO具有资源禀赋属性,护城河在于资源统筹能力及专业人力,头部企业先发优势难以动摇。高景气持续,泰格医药主营业务连续10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临床 CRO另外一个特征是属地性,在承接本土项目时具备天然优势。出海(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业务)固然提供增量,脱钩也不会动摇基本盘。国内创新药研发维持高热度,2022年1-11月化学创新药IND申请数量为417个,同比下降8%,生物创新药IND申请数量为558个,同比上升9%。据Frost&Sullivan,国内临床研究阶段CRO市场规模预计从2018年32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133亿美元。在CXO一片惨叫声中,泰格医药、诺思格、普蕊斯表现淡定,其中诺思格股价近期创出历史新高。泰格医药开拓更高毛利的数字化新业务,加强药物警戒团队建设,提供从临床研究到上市后的药物警戒和用药安全监测解决方案,同时,依托数字化临床试验平台(泰临研)和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Risk-BasedQualityManagement)系统,增强远程智能管理和风险应变能力,以提升临床试验监测覆盖率及项目管理效率。诺思格从临床试验的设计到执行都保持着高水准,通过其提供临床试验运营服务且申办方已经申报NDA的药品和器械品种,目前仍100%获得注册或批准的成功。普蕊斯是中国最早一批SMO,2022H1新增订单4.87亿元,同比增长57.8%,支撑今年收入高增长。积极参与新兴业务,(截至2022H1)ADC项目16个,参与双抗项目19个,参与CAR-T项目45个。没有疫情扰动,临床CRO今年将迎来强劲的业绩复苏。02多肽CDMO减肥产业链逐步price in,是2023年标志性变化之一,本公众号已分析过多次。在减重药赛道上,无论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类似药,还是GLP-1双激动剂,都有多家企业布局,对多肽原料药有较大需求。多肽CDMO业绩过往较差,在GLP-1减肥药催化下,有边际改善的趋势。诺泰生物注册申报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药已获CDE受理,同时该品种DMF文件已获美国FDA受理,并正与制剂关联审评中。国内竞争对手暂时仅有天吉生物一家。圣诺生物利拉鲁肽原料药及注射液项目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也不排除未来会介入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热点。诺泰生物2022年Q4净利润7539万元,同比增长79.0%,环比增长310.6%,扣非净利润表现一致,业绩边际改善非常显著,验证多肽业务回暖的趋势。圣诺生物2022年Q4净利润2397万元,同比增长31.6%,环比增长17.7%,业绩也企稳回升。03化学发光2022年,国内化学发光市场规模400亿元,是医疗器械最大的细分赛道。部分三级医院化学发光需求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仍被外资四大家(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垄断,国产仅是备胎。据国联证券医药,三级医院基本上都会配置一台或多台进口化学发光仪器,进行优势项目的测试,如罗氏的肿瘤、雅培的传染病、西门子的甲功、贝克曼的性腺,与发达国家类似,多品牌仪器并存,确保各个参数的结果可靠。进口仪器普遍作为日常主力工作机完成大量测试,而国产仪器一般作为备用机或者进行特色项目的检测。国产单机产出,即使是与最低的贝克曼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化学发光是国产替代的下一个主战场。新产业的肿瘤标志物、特色性腺项目,迈瑞的肝纤项目,安图的传染病项目,亚辉龙的自免、AMH 项目,在发展的早期,均是与外资四大家进行错位竞争,提供后者暂时无法满足的临床需求。去年夏天,安徽化学发光试剂集采,平均降价47%,考虑到一省市场容量有限,傲慢的罗氏、贝克曼弃标,事后机器被闲置或拆除,国产备胎迎来改变命运的曙光。2023年医用耗材集采基本未涉及上市器械公司主流产品,唯一影响面较大的是体外诊断试剂,牵头方安徽其实是友军,更侧重于国产替代。国产化学发光将加速进入三甲医院,新产业、安图生物、普门科技最近表现相对坚挺。04电生理电生理集采石头落地,不会压制业绩,高景气度维持,再无政策因素干扰,可专注于内生增长。微电生理去年Q4取得高密度标测导管、压力监测射频消融导管的注册证,打入外资垄断的电生理房颤领域。惠泰医疗2022年Q4净利润9681万元,环比基本持平,同比增长111.0%。全年净利润3.57亿元,同比增长71.9%,超出机构预测上限。三大业务板块冠脉通路、外周介入、电生理均处于国产替代初期,是成长性与稳定性兼顾的最好医疗器械标的之一。创新产品心脏脉冲消融(PulsedFieldAblation,PFA)系统在国内多中心进行的上市前临床试验圆满完成了全部患者入选,耗时仅半年,进入电生理房颤领域的速度好于预期。05合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一个属于未来的崭新赛道,唯一遗憾的是上市公司稀少,尚不能形成板块效应,唯见华恒生物单骑突进。华恒生物今年迭创历史新高。基本盘是丙氨酸和缬氨酸。突破厌氧发酵工艺生产丙氨酸技术,在成本、碳排放、发酵周期和转化率上具有优势,公司丙氨酸系列产品已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60%。厌氧发酵技术互通迁移,公司在巴彦淖尔基地逐步大规模量产发酵法L-缬氨酸产品。由于饲料原料豆粕蛋白价格高企,氨基酸精确配方饲料迎来催化剂,未来几年,缬氨酸业务收入增速将维持在30%左右。公司打通“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代谢通路后,增量空间也打开,同一代谢通路往往对应调控下游多个物质的合成。合成生物学平台型公司一旦打通某一代谢通路后,同一代谢通路下对不同衍生产品的拓展就会变得相对简单。从葡萄糖出发,后续涉及到的合成生物学可以生产的产品可达数十种,涵盖氨基酸类、高级醇类、萜类。其中,丁二酸为重点新兴业务,下游主要应用为合成可降解塑料材料 PBS 及合成PDO。定增募资7.5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生物基丁二酸及生物基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苹果酸项目也是增长点,作为有机酸之一,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化工领域,其中,食品和饮料领域的需求占比80%以上,与柠檬酸、乳酸等传统酸味剂相比优势突出、附加值高。发酵法制取苹果酸更健康、安全,是苹果酸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具备良好发展前景。定增募资6.7亿元用于年产5万吨生物基苹果酸生产建设项目。华恒生物狂飙,2022年Q4营收4.35亿元,同比增长30.6%,环比增长22.5%;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54.1%,环比增长15.8%。申万化工预计2025年公司有望实现50亿元营收、10亿元净利润的目标。06二线眼科普瑞眼科、何氏眼科基本面平庸,至今未能通过业绩自证能力,为何市场表现强悍?眼科连锁扩张的可行性,得到爱尔眼科的验证,而二线眼科可望部分复制爱尔眼科的成长路径,至少具备中期成长性。所以,连锁规模和商誉同样庞大的爱尔萎了,小弟却起来了。近期创出历史新高的华厦眼科,起家于福建,摆不掉莆田系阴影,其实,技术水平不弱,下属厦门眼科中心医院是国内率先应用飞秒超乳白内障术、第一代和第二代角膜交联技术、飞秒辅助角膜移植技术的眼科医院。2021年,基础眼病类的白内障收入占比25%,眼底、眼表、斜弱视及小儿眼科收入占比超过20%,反而是消费医疗业务屈光和视光收入合计占比43%(2021年),低于同行其他公司,爱尔(59.3%)、普瑞(67%)、何氏(56.9%)。华厦眼科3年净利润的复合增速40.44%。净利率持续攀升,2022年Q3为16%(爱尔眼科20%),销售费用率12%(爱尔眼科10%)。在两个维度上拓展增量空间。一是后续还要成立几个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开设新眼科医院或并购眼科医院。现有57家眼科专医院,覆盖17个省及46个城市,截至2021 年,旗下医院已经有35家实现盈利,剩余医院也多数处于扭亏边缘,未来5年管理的眼科医院将超过200家。二是消费医疗业务还有提升空间,现有23家视光中心,募投项目规划未来2年在全国14个省开始200家视光中心。07中药A股有自己的国情特色,打不过就加入。中证中药指数今年以来上涨9.4%。中药节奏独具一格,基本不与医药大盘同步。中药企业理想的业务线:品牌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创新药,既有传统护城河,也有现代化、标准化提供的增量空间。有医保政策的加持,中药创新药都有潜在的放量预期。2019-2022年共获批25个中药创新药,其中康缘药业4个,方盛制药3个。2022H1,方盛制药中药创新药小儿荆杏止咳颗粒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800%,打造大单品“338工程”,即5-10年内,助力打造3个10亿元大产品、3个5亿元大产品和8个超亿元产品,未来仅大品种的年销售额可达到53亿元。康缘药业逼近历史新高,2022年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增长35.54%,其中Q4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35.01%,环比增长117.89%。打破热毒宁注射液多年销售独大的局面,拓展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金振口服液核心大品种,2022年,颗粒剂、冲剂的营业收入同期增长104.46%,主要是杏贝止咳颗粒、散寒化湿颗粒实现放量。研发费用6.06亿元,同比增长21.29%,占营收比重14%。2022年获批2个中药创新药,在研中药创新药30余项,紫辛鼻鼽颗粒已进入三期临床,另有7款产品进入二期临床,预计每年1到2个中药创新药获批。达仁堂今日再创历史新高,大部分上市时间不长。达仁堂是2001年上市的老企业,商业模式类似片仔癀,走品牌中药的路线。核心品种是速效救心丸(国家机密品种),还具有京万红软膏(国家秘密品种),5个中药保护品种(舒脑欣滴丸、治咳川贝枇杷滴丸、牙痛停滴丸、通脉养心丸、紫龙金片),114个独家生产品种。速效救心丸占收入比重19%,并不存在单品依赖。受保护的品牌中药,庞大的独家品种储备,构成了护城河。可预期与高成长一样,是投资的重要因素。达仁堂历年业绩增速较慢,但稳定可靠,品牌中药相当于编制。封面图来源:123tf推荐阅读火热的chatGPT写了一首《新药之歌》,鼓励扬帆远航全力出海的中国药企!| 药时代出海系列FDA拒绝了马斯克脑机接口的人体试验华人科学家发现有望「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靶点!临床效果令人震撼......点击欣赏第三届新药领袖闭门交流会精美照片!
100 项与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