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南京济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南京济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9月11日,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支持指导,Cytiva思拓凡、E药经理人主办的“Think big 2.0笃行思远双选平台”生物医药创新项目全国路演首个分站路演在杭州顺利召开,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创新项目方以及知名资本机构齐聚,火爆异常,座无虚席。
路演现场
在红杉中国及杭州医药港的支持下,Think Big 2.0项目导师们围绕项目创新性、市场前景、研发可行性、团队等维度从百余项目中甄选出的首批12个项目参与了杭州站的路演。最终7位评委导师从技术和产品、商业模式及实施方案、行业及市场、团队进行综合打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个最高分后计算平均分,通过分值选出了4个晋级项目。
从左至右分别为:南京济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卿、广州千扬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帆、上海九葫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高旭、凯威康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洪涛
《全球生物制药弹性指数》显示,在中国仅有57%的受访者对于来自公募/私募的资金支持表示满意,有67%的企业家认为在创业初期找到资金是第一要素,44%的受访者都认为持续的资本支持是使企业能够持续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从研发走向生产。
Cytiva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在会上坦承Think Big项目应运而生的初心,并表示今年Think Big项目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全新升级:
第一,导师团的全面升级,今年包括红杉中国、经纬中国、君联资本、启明创投、华盖资本等知名机构均参与其中;
第二,项目的全面升级,数量上截至目前有100多个项目报名,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内容上涵盖了生物医疗的方方面面并且在创新性上显著提高;
第三,更好的开启创新之路,不管是资本的支持,还是研发者的生态系统搭建,还是和园区的合作,都能很好地开始我们的生物医药创新和探索之路。
Cytiva大中华区总经理俞丽华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在会上总结了红杉中国过去十余年来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布局。从2005年红杉中国成立至今,红杉中国已累计投出了超过200家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其中有39家公司已成功在A股、港股、美股等IPO。
在杨云霞看来,红杉中国的医疗投资策略可以归纳总结为三点。
首先是敢为人先。“如果把B轮及以前的项目都视为早期投资,我们应该有超过60%的项目属于是早期,并且其中大量项目是在A轮甚至种子轮时就投进去的,然后在其后的轮次中再不断进行加注”;
二是技术先行。技术是引领生物医疗行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从基因测序到基因编辑、核酸药物、合成生物学等等,红杉中国也不断在前沿技术领域进行布局来引导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
三是大小兼顾。杨云霞认为,如果能在大的疾病谱里找到应用肯定是非常好的,但在相对小的疾病谱里,比如以基因药物、基因编辑等治疗手段为罕见病带来治疗的可能性,红杉也会重点关注。
红杉中国合伙人杨云霞
01 医疗融资火热,项目质量飙升
近年来,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几乎是在以一个超出预期的活跃程度来进行的。对这一点,2011年便开始从事医疗健康产业投资的杨云霞印象非常深刻。“2010年前后的医疗投资还比较原始,当时如果有一个好项目,几乎是整个团队都会围着一起学习。但如今行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的确有明显地提升。”
杨云霞将这一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最早时行业普遍做的是me-too甚至是me-worse,当时很多人投资的所谓医药“白马企业”,其实都是拿证多、品类齐、销量大的仿制药企业,真正创新的企业很少;到后来,产品的差异化开始逐渐显现,但基础科学的研究大多还是来自海外同行;而到今天,不管是企业家的素质,还是企业产品的质量,都很令人兴奋。不少企业都拥有Global IP,立足中国创新,但瞄向海外市场。
在杨云霞看来,医疗行业是典型的“三高”行业,即高技术壁垒、高监管壁垒、高资金壁垒。因此,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我们经常跟创业企业的CEO讨论说,CEO的职责,第一是找钱,第二是找人。如果这两件事情做对了,再加上企业已经有的好的idea,创业这件事情才会大概率走向成功。”杨云霞表示。
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业生态如今越发完善与充满生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于生命医学、医疗健康等领域的大力扶持。“如果我们把医疗投资比作一个湖,原来是湖面很大,但出口很窄,很多没盈利的企业只能去美股上市;而现在政策把通道打宽了,资本的通路就成了大江大河。”
对于未来值得期待的投资方向,杨云霞举例,目前红杉已经投资了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公司,比如像贝达药业、信达生物、是相对典型的小分子大分子制药企业;Moderna、药明巨诺、Beam等也是当前在投资的一些前沿技术的公司。“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在过去几十年创造了巨大的产业,而在未来像核酸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是否能顶起生物医药行业的半边天?我们拭目以待,在这方面我们的投资和下注也非常多。”
本次杭州站路演的12个项目中有三分之一是基因治疗、多肽偶联药物等新方向的项目,还有个性化肿瘤疫苗、新冠病毒纳米疫苗、全人源抗体、溶瘤病毒药物等等,为各类机构资本提供优质标的,为各类医药企业升级转型提供标的选择。
02 创新生物工艺,助力项目开展
一个项目成功的过程中有资本的助力、有政策的引导,更离不开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创新包括药物发现在机理上的创新,还有生物工艺、技术、流程上的创新。
Cytiva大中华区研发总监杨红艳表示:真正将一个idea变成一个药物,其实路途很漫长,其中与如何建立可放大、可商业化的生产工艺密切相关。思拓凡通过四大业务板块赋能从概念到药物的全过程,其中“生物工艺”板块提供全面的端到端解决了未来的产业化之所需;同时思拓凡还具有与早期研发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业务板块,支持新兴的“细胞和基因治疗”的业务板块,以及通过“服务板块”为行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服务,包括企业化整体解决方案。
Cytiva大中华区研发总监杨红艳
在服务这块,Cytiva有一个独特的部门,Fast Trak(快速通道/绿色通道)。Fast Trak从2006年开始进入中国,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工艺开发以及中试生产服务,加速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IND申报和临床早期样品生产。“不管是我们支持的早期研发项目还是中试生产支持项目,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项目已经开花结果,进入产业化进程。在过去的15年是我们伴随国内生物产业发展的快速发展,这是Fast Trak的1.0时代。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启动进一步扩建,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技术服务,我们的2.0时代即将来临。”
近日,Cytiva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投资15亿美元以进一步扩充产能,助力生物制药行业的长期发展。作为此次投资计划的重要支柱,Cytiva将进一步深化“立足中国、服务中国”的理念,与威高药业合作扩建生物工艺一次性耗材生产线,同时在上海揭幕Cytiva亚洲首个技术研发卓越中心,并全面升级Cytiva生物技术开发培训中心(Fast Trak),以全球领先的技术标准推动国内生物工艺耗材研发和人才培养。
现在已经进入了创新的年代,也有很多新分子在研发进程中。杨红艳举了个例子,如何实现一个基因治疗产品的产业化,可能需要解决几方面需求:
一是高质量的质粒如何获得,因为大多数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都需从通过包装质粒生成。
二是病毒载体的生产工艺路线如何建立。本次路演项目中有在基因治疗时采用溶瘤病毒的方式,但有很多不同的病毒载体来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不同的病毒载体工艺路线也不一样。
最后是关于CAR-T的工艺路线的开发。对目前已上市的CAR-T来说,都是个性化的治疗,患者的治疗窗口非常短,这意味着工艺要非常稳定。
杨红艳解释道,“当我们开发细胞治疗工艺路线时,首要考虑就是生产的成功率如何保证。为了降低误操作和污染的概率,我们整个思路就是采用密闭的、以自动化操作为主的思路进行工艺路线的建立。相对传统方式,我们的细胞产品的回收率和活力都比较好,CAR的阳性率也很理想,而且人力成本下降了。”
晋级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重组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注射液
项目公司:南京济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该产品是一种表达人SDF-1的环状质粒DNA的基因治疗药物,经大肠杆菌主细胞库的细胞发酵、裂解、高度纯化工艺去除蛋白质、宿主RNA和宿主DNA等杂质制得,最后通过无菌过滤及自动灌装,得到无菌包装的透明澄清注射液。适用于治疗严重下肢缺血(CLI)、心力衰竭及手术等切口创面愈合和瘢痕修复。
本品通过直接将给药到损伤组织,利用横纹肌细胞表达具有招募干细胞作用的SDF-1蛋白分子,该因子募集干细胞达到缺血肌肉部位,分化和形成新的血管,达到治疗目的。同时,由于本品采用了非病毒载体,安全性良好。该注射液稳定性良好,体内外试验均显示,本品疗效显著。该产品已具备完善的非临床研究数据,在药学部分已完成了三批中试生产,36个月长期稳定性数据显示产品质量良好。同时递交IND申报,并获批开展临床研究,目前拟开展I期临床试验。
项目名称:新型冠状病毒纳米疫苗的研发项目
项目公司:广州千扬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团队将HIV-1纳米颗粒疫苗探索研究技术迅速嫁接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当中,开发设计针对SARS-CoV-2 的RBD纳米颗粒疫苗。
期望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利用纳米疫苗高抗原的特性诱导人体产生有效的广谱中和抗体,为新冠防控提供强有效的预防性疫苗。
纳米疫苗从设计的源头就着重考虑解决疫苗安全性以及免疫原性的问题,结合当前的毒理与药理学数据(团队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纳米疫苗免疫小鼠以及恒河猴后产生的中和抗体能抑制活病毒的中和抗体平均值在已经发表的所有中外新冠疫苗动物实验数据中位列前三)以及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数据,本疫苗在未来临床试验的安全性是高度可控的。
此外,经过前期大量的验证与测试,已解决纳米疫苗产量低、成本高的问题,每剂疫苗的成本远低于市场竞品。除了接种未免疫疫苗的人群外,本疫苗也可以作为第三针接种充当新冠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的补充,进一步提升已接种上述疫苗的人群体内中和抗体的滴度,降低接种人群感染新冠的风险。
项目名称:基于转染色体小鼠平台的全人源抗体研发项目
项目公司:上海九葫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发现的公司。在日本拥有合作研发实验室。应用世界领先的全人源抗体转基因小鼠平台,以及完善的单克隆抗体捕获技术,通过自主研发及合作研发,获得针对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靶点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致力于开发出更安全、更有效的生物药。
项目名称:基于寡肽药物结合物(PDC)递释系统平台的新药研发
项目公司:凯威康达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目前国内市场ADC研发者众多,PDC却只有四家公司投入开发。现阶段投身PDC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本项目正是基于此种理念,建立起了PDC新药研发平台,围绕通过制剂学手段克服药物脱靶效应时的载药量低、可控性差等关键科学问题,率先提出将药物与功能性寡肽通过环境敏感性分子偶联制备功能性寡肽前药,进一步可控地自组装构建多种高载药量纳米递释系统的新策略,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关节腔给药和细胞器靶向给药达到减轻药物脱靶效应的效果。
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已经拥有了以下两项PDC药物研发的专利,取得了有非常积极意义的临床前实验数据,准备正式IND申请材料:PDC酮洛芬制剂改良型注射关节腔用来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PDC阿霉素肝动脉栓塞和静脉注射治疗中晚期肝癌。

100 项与 南京济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南京济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