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申请批准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Beijing innove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Beijing innove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报道
根据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以及公开资料,本周(10月14日~10月20日),有近20款1类创新药首次在中国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IND)。本文将根据公开资料介绍其中12款新药,它们的类型包括了蛋白降解药物、基因治疗药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等等。
图片来源:123RF
因诺惟康:IVB103注射液
作用机制:基因治疗药物
适应症:nAMD
因诺惟康公司在研的1类新药IVB103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这是一款在新型载体基础上开发的一款可玻璃体内给药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因诺惟康公司致力于基因编辑递送技术和药物开发,致力于解决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的基因递送问题,从而使基因治疗能被广泛地应用各种疾病和人群当中。
复恩特药业:SON-DP注射液
作用机制:蛋白质诱导体内原位组织重编程
适应症:晚期恶性实体瘤
根据复恩特药业公开资料介绍,SON-DP注射液是一款蛋白质诱导体内原位组织重编程技术药物,其有希望将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从而治疗实体瘤。复恩特药业致力于通过将受损、病变或退化的组织细胞转化为健康的细胞,为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开发创新疗法。该公司开发了蛋白质诱导的原位疾病组织重编程技术,可以通过全身给予修饰转录因子蛋白,对患者体内的疾病组织中原位生成任何种类的瞬时干细胞。
英矽智能:ISM6331胶囊
作用机制:泛TEAD抑制剂
适应症:恶性间皮瘤或其他实体瘤
英矽智能申报的1类新药ISM6331胶囊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晚期或转移性恶性间皮瘤或其他实体瘤。根据英矽智能新闻稿介绍,这是其自主研发的泛TEAD抑制剂,此前已经在美国获批临床,并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用于治疗间皮瘤。ISM6331靶向转录增强相关结构域(TEAD)蛋白家族。由于TEAD对上游肿瘤信号通路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下游靶基因的控制,ISM6331作为一款药效良好的泛TEAD非共价抑制剂,有望通过调控Hippo信号通路解决抗癌药物耐药问题。
华东医药、Heidelberg Pharma:HDP-101
作用机制:靶向BCMA的ADC
适应症:BCMA阳性克隆性血液学疾病
由Heidelberg Pharma申报的1类新药HDP-101获批临床,拟用于治疗B细胞成熟抗原(BCMA)阳性克隆性血液学疾病(如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靶向BCMA的抗体偶联药物(ADC),由华东医药合作开发。该产品携带合成的蘑菇毒素α-鹅膏蕈碱肽衍生物amanitin作为有效载荷。Amanitin具有新的作用方式,可抑制RNA聚合酶II,有效阻止转录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无论其增殖状态如何。HDP-101此前已经获得美国FDA授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孤儿药资格。
海创药业:HP568片
作用机制:靶向ERα的蛋白降解药物
适应症:ER+/HER2-乳腺癌
海创药业研发的1类新药HP568片获批临床,拟开展用于治疗雌激素受体(ER)阳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晚期乳腺癌(E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临床试验。HP568是一款靶向降解ERα的口服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PROTAC)药物,由靶蛋白配体、E3连接酶配体和两配体间的连接子3部分构成。研究表明该产品对ERα野生型蛋白和临床常见的ERα突变蛋白均具有极强的降解活性。
君科华元医药:HY-1608注射液
作用机制:阿片μ-受体和NOP受体双重激动剂
适应症:术后疼痛
君科华元医药申报的1类新药HY-1608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术后疼痛的治疗。公开资料显示,HY-1608兼有阿片μ-受体和NOP受体双重激动作用,有望研发成为一款无成瘾强效镇痛药。
德国默克(Merck KGaA):注射用M9140
作用机制:靶向CEACAM5的ADC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德国默克在研的1类新药注射用M9140获批临床。根据公示,M9140是一款抗CEACAM5抗体偶联药物(ADC),具有拓扑异构酶1 (TOP1)抑制剂有效载荷exatecan。临床前研究表明,M9140可以与CEACAM5特异性结合,选择性杀伤靶阳性癌细胞,同时还具有强大的旁观者效应。
腾盛博药:注射用BRII-693
作用机制:多肽类抗生素
适应症: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腾盛博药(Brii Biosciences)申报的1类新药注射用BRII-693获批临床,适用于鲍曼不动杆菌复合体(ABC)和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公开资料显示,这是一款新型脂肽抗菌药,该产品拟开发用于治疗难治性多重耐药/广泛耐药(MDR/XDR)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特别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腾盛博药此前通过合作获得了该产品的全球独家开发和商业化协议。
原启生物:OriC613注射液
作用机制:双靶点Claudin 18.2/MSLN自体CAR-T细胞疗法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原启生物1类新药OriC613注射液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根据原启生物新闻稿介绍,这是其自主研发的双靶点Claudin 18.2/MSLN自体CAR-T细胞治疗药物。该产品采用了创新性的双受体逻辑门控设计策略,只有在同时识别两种特定肿瘤抗原时才能激活T细胞,在增加肿瘤靶向杀伤活性的同时,能够降低非肿瘤靶向毒性(OTOT),从而提高临床安全性。
华东医药:HDM2006片
作用机制:HPK1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
适应症:晚期实体瘤
华东医药1类新药HDM2006片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晚期实体瘤。根据华东医药公告介绍,这是其首个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为一款造血祖激酶1(HPK1)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HPK1位于PD-1的上游通路,是免疫细胞表达的关键激酶,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下一个潜力靶点。相较于HPK1小分子抑制剂,蛋白降解剂有望大幅提升药效和安全性。
信达生物:IBI3001
作用机制:B7-H3/EGFR双抗ADC
适应症:实体瘤
信达生物1类新药IBI3001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实体瘤。公开资料显示,IBI3001是一款潜在“first-in-class"糖基化定点偶联B7-H3/EGFR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ADC)。这是信达生物在双特异性抗体IBI334(B7-H3/EGFR双特异性抗体)基础上,使用临床验证的SyntecanE平台,将IBI334与exatecan特异性偶联,由此产生的双抗ADC新药。该产品此前已经在澳大利亚启动1期临床。
康弘药业:KH629片
作用机制:甲状腺激素β受体选择性激动剂
适应症:MASH
康弘药业1类新药KH629片获批临床,拟开发用于治疗成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为一款甲状腺激素β受体(THR-β)选择性激动剂。该产品此前已经在美国获批临床。
参考资料:
[1]中国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 Retrieved Oct 20,2024, From https://www.cde.org.cn/main/xxgk/listpage/4b5255eb0a84820cef4ca3e8b6bbe20c
[2]各公司官网及公开资料
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或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作为一个具有高成长性、高壁垒的双高赛道,眼科行业一直以来被誉为资本市场的“黄金赛道”。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生活方式变化、电子产品的普及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及用药需求均在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眼科药物市场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眼科疾病高度细分、专业性较强,很多眼病的病理机制不够明确,也导致眼科用药技术壁垒高,新药研发难度较大。
眼科药物技术的迭代与发展对于全民眼健康的整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并为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
然而在我国,由于对许多眼科疾病发病机制的认知相对滞后,加上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有限,我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以仿制药和license-in为主,自主研发的创新药不多。通过仿制和License-in能够迅速缩短药物的研发周期,快速将药物推向市场,并降低药物研发的风险。但这也是造成市场药物同质化问题的根源。
可以说,眼科创新药的自主研发是一条更难走的路。基于此,我们对眼科创新药物进行盘点。随着创新药适应症的不断拓展,未来眼科药物市场还将进一步放量,在确定的市场需求之下,谁将率先抢占市场先机?
12款新药获批,融资超20亿,眼科创新药正在狂奔
当前,全球眼科市场整体呈现出稳定增长、集中度较高的特点。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眼科创新药市场规模在2023年估计达到了37.82亿美元,并预计从2024年到2030年将以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66.06亿美元。
2023年,FDA 发布了2项相关指南,用以指导产业在眼科药物开发过程中的药品质量/CMC和临床研究工作。指南的发布也带来了眼科药物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其中,2023年10月,FDA为了更好地指导眼科药物开发,发布了《局部眼科用药质量考量要点》的指南草案。指南重点讨论了用于眼内和眼周局部给药的眼科药品(即溶液、混悬液、乳剂、凝胶、软膏和乳膏)的质量注意事项;2023年2月,FDA 发布了《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开发治疗药物》,旨在向申办方提供有关资格标准、试验设计的考虑因素和疗效终点的建议,以提高治疗nAMD的药物临床试验的数据质量和药物开发项目的效率。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上市,药物类型包含抗VEGF药物、双抗药物、补体药物、小分子药物等,适应症涉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AMD)、由AMD引发的地图样萎缩(GA)、干眼症、老花眼、散瞳等。
2023年,FDA批准了12款新型眼科药物
在国内,眼科创新药也一直是资本重点关注的领域。我国目前有4亿患者饱受各类眼部疾病困扰,而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和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眼科疾病负担将会越发凸显,市场空间增长潜力大。
2023年1月至今,国内眼科创新药融资事件(不完全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3年至今(数据统计至2024年8月30日),我国眼科创新药领域共有21家企业发生了24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超过20亿人民币。
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尽管投融资大环境不算乐观,仍有不少眼科创新药企业顺利融到资金,为公司推动管线研发和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抗VEGF、基因疗法、补体药物……眼科药物机制创新不断
当前,眼科创新药物市场正迎来快速增长,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疾病领域。
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由于其与老龄化人口的直接关联,已成为增长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因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亦成为重要的治疗领域。青光眼作为全球主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治疗市场随着患病率的上升而扩大。干眼症(DED)的发病率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不断上升,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导致的眼睛干涩问题日益普遍,对治疗药物的需求持续增长。近视控制药物的需求也在上升,尤其是在东亚地区,近视患者数量庞大。
此外,眼部炎症和感染的治疗市场同样受到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变化的推动,发病率的增加带来了对新治疗方法的需求。
基于眼科疾病细分种类多且复杂,眼科领域的创新药物研究致力于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实现创新,以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和耐受性更好的治疗方案。
其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在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抑制异常血管的生长来改善视力;补体C5蛋白抑制剂如Lzervay通过降低补体系统的活性,为地图样萎缩(GA)等眼底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如法瑞西单抗,通过同时作用于VEGF和Ang-2两条通路,为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等等。
在遗传性眼科疾病的治疗上,基因治疗技术正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替换或修复缺陷基因来治疗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和色素性视网膜炎等疾病。
低浓度阿托品则被证实能有效延缓近视的进展,为控制近视提供了新的策略。同时,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新药如VVN539通过双靶点机制降低眼压,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抗VEGF药物:四款产品在国内上市,已上市产品收益颇丰
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由于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
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们通过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以治疗各种眼底疾病。首先,这些药物能够抑制VEGF的活性,从而阻止病理性血管的生成,这是治疗湿性AMD和DME等眼病的关键。其次,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浆蛋白和液体从血管中渗漏到视网膜,有效减轻黄斑水肿。此外,抗VEGF药物还能促进已有异常血管的消退,进一步改善视网膜的病理状态。
在提高视力方面,抗VEGF药物通过上述作用机制,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视力。随着研究的深入,新一代的双特异性抗体药物能够同时靶向VEGF-A和Ang-2,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同时,口服抗VEGF药物的研发也在进行中,这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抗VEGF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如注射频率高、潜在的全身副作用和药物不应答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形式和给药方式,旨在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
目前,全球已有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和布西珠单抗、法瑞西单抗5款眼用抗VEGF药物获批上市。其中,雷珠单抗、康柏西普、阿柏西普和法瑞西单抗四款药物已经在中国获批上市。
国内获批的抗VEGF药物
罗氏与诺华联合开发的雷珠单抗最早获批,于2006年获FDA批准上市,是首个抗VEGF眼用生物药,其显著的疗效也使得抗VEGF药物在眼科治疗领域声名鹊起。2011年,该产品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先发优势,雷珠单抗销量一路攀升,2014年达到峰值,超过43亿美元。
阿柏西普是由再生元与拜耳共同研发的全球首个完全人源化的融合蛋白。虽然比雷珠单抗晚上市约5年,但阿柏西普卓越的疗法及亲民的价格,短时间内就奠定了其全球AMD领域的绝对优势地位。阿柏西普上市第一年销售额就达到了8.38亿美元;2022年,阿柏西普销售额为96.47亿美元,是全球销售额最高的抗VEGF眼科药物。
康柏西普是中国企业康弘药业自主研发的一款抗VEGF受体与人免疫球蛋白Fc段基因重组的融合蛋白,作为国内首款国产VEGF单抗,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成为当时中国创新药的标志性产品之一。
与雷珠单抗不同,康柏西普的活性蛋白是新一代抗VEGF融合蛋白,结构上为100%人源化,能有效地结合VEGF-A、VEGF-B、PIGF等多个病理性新生血管相关的靶点,具有更佳的治疗效果、更少的注射次数以及更好的药物依从性。自2013年在国内获批以来,康柏西普凭借先发和性价比优势迅速实现销售额上涨。2023年,康柏西普实现营收19.36亿元,同比增长41.73%,占总营收的比例高达48.93%。
布罗鲁珠单抗是诺华研发的一款人源化单链抗体片段(scFv),分子量为26kDa,具有体积小、组织渗透性强、对VEGF-A异构体有强大抑制作用及高度亲和力。该产品是首个可以间隔3个月给药的抗VEGF药物,于2019年10月获FDA批准上市。据EvaluatePharma预测,该产品到2024年全球销售额有望达到13.2亿美元。
罗氏的法瑞西单抗是首款针对眼科疾病获批的双抗,不仅靶向VEGF-A,还同时靶向Ang-2。这种双通路的作用机制使得法瑞西单抗在治疗眼底疾病时,除了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还能增强血管稳定性,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在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也使得国内企业纷纷瞄准这一潜力领域。国内药企中,齐鲁是细分领域的重要布局者。2022年4月,齐鲁制药提交了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QL1207的上市申请;2023年1月,齐鲁制药提交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的上市申请获受理。
除此之外,在阿柏西普生物类似药中,博安生物的LY09004、迈威生物的9MW0813也进入临床3期。一旦批准上市,国内眼科抗VEGF生物药领域将进入创新药和仿制药混战的局面,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
在抗VEGF创新药赛道上,目前国内还是一片蓝海,药品研发速度以及创新性和差异化,必将成为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 基因疗法:眼科AVV基因疗法黄金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布局
基因疗法是眼科疾病的理想候选对象,在眼科治疗中展现出巨大优势。一方面,眼睛是免疫特权空间,血-眼屏障使得眼睛与免疫系统相对独立,基因疗法可以减少治疗引起的免疫反应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许多眼部疾病是由于单个或多个基因的缺陷造成的,很多遗传性眼科疾病的突变已经被精准识别,为基因疗法开发提供了众多的靶点选择。基因疗法旨在通过一次性治疗实现长期效果,减轻患者长期用药的负担。
优势之外,基因疗法在眼科治疗中也面临挑战,包括基因递送效率、长期安全性、制造成本、监管和伦理问题等等。未来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挑战有望被逐步克服,从而使得基因疗法在未来眼科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全球共有137款基因治疗药物处于研发阶段,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基因疗法都集中在最常见的遗传性眼科疾病上,如色素性视网膜炎、脉络膜血症、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eber先天性黑蒙(LCA)、色盲和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S)等。
2017年12月,全球首个眼科基因疗法Luxturna在美国获批上市,掀起了眼科基因疗法的热潮。相对其他器官而言,眼睛体积较小,只需要低剂量的药物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而且具有免疫豁免、系统风险低等优势,成为各方药企率先布局的一大领域。
目前国内聚焦眼科AVV基因疗法,已有超20家企业在布局,其中不少在研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带来新希望。包括纽福斯生物、朗信生物、嘉因生物、天泽云泰、康弘药业、中因科技、辉大基因、安龙生物、金唯科、本导基因、九天生物、方拓生物、鼎新基因、凌意生物、极目生物、星眸生物、目镜生物、纽伦捷生物、领诺医药、埃微路新、南京贝思奥、瑞风生物、因诺惟康等众多创新药企积极布局,其中不少在研药物已经进入临床试验。
纽福斯生物是国内在眼科基因疗法领域走在前列的企业,其核心管线NFS-01旨在治疗ND4突变引起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2022年1月,NFS-01通过FDA IND申请,是首个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的国产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目前纽福斯生物已经建立了13条管线,涵盖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损伤疾病、遗传性视神经萎缩、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四大领域。
● 补体药物:干性AMD治疗的中坚力量,能否开启下一波热潮?
近两年,补体药物临床开发不断取得积极进展,一些罕见病患者已经充分从中受益。在罕见病之外,补体药物在眼科等常见病的开发应用逐渐活跃起来。
在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补体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调节补体系统的活性,以减轻补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过程。补体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包括眼科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在AMD的发病机制中,补体系统的异常活化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通过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细胞损伤,以及通过促进炎症反应来加剧疾病的进展。
补体药物通过靶向补体系统的特定成分,如C3、C5或补体调节蛋白,来抑制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例如,IBI302(Efdamrofusp Alfa)是一种抗VEGF-补体双靶点药物,它能够同时抑制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减轻补体活化介导的炎症反应。IBI302的N端能够与VEGF家族结合,阻断VEGF介导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血管渗透性,减少血管渗漏;C端能够通过特异性结合C3b和C4b,抑制补体经典途径和旁路途经的激活。这种双靶点作用机制旨在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水肿,并可能对黄斑萎缩及纤维化有潜在的改善作用。
此外,补体药物的研发还包括其他策略,如使用补体因子H的生物大分子药物GEM103,它通过恢复AMD患者眼内适当的替代途径调节来发挥作用。还有针对补体因子C5的生物大分子药物Avacincaptad pegol (ACP),它是一种补体C5的强效特异性抑制剂,能够抑制C5的切割,进而减缓AMD的进展。
目前,眼科创新药物研发中,已有一些补体药物上市,包括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可伐利单抗(Ravulizumab)、阿柏西普(Aflibercept)、Avacincaptad Pegol (ACP)、IBI302 (Efdamrofusp Alfa)等。这些药物的上市为眼科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在补体系统介导的疾病中显示出了显著的疗效。
目前,抗VEGF药物仍是wAMD等在内眼底新生血管病治疗的主旋律,实现了大多数眼底新生血管病患的视力改善,使原来几乎不能治疗的眼底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治疗。
相比之下,占到AMD80%以上的干性AMD市场仍处于空白,目前尚无任何有效治疗和预防药物。补体药物作为当下集中干性AMD治疗中坚力量,在通过临床验证之后,等待的将是4、5倍于wAMD的巨大市场。那么补体药物会开启抗VEGF药物之后的下一个热潮吗?未来值得期待。
国内生物类似药进展较快,创新药研发仍存挑战
近年来,国内在眼科生物类似药方面的研发进展迅速,尤其是在抗VEGF药物领域,国内已有几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比如齐鲁制药的雷珠单抗生物类似药QL1205。此外,信达生物、科伦药业等也在积极布局眼科用药领域,有多款1类新药和首仿药在研。
尽管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取得进展,但国内在眼科创新药研发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眼科新药研发格局也截然不同。
据此前动脉网调研,美国眼科药物市场起步早,经过一系列并购整合,美国的眼科药物研发企业聚焦且头部化,不论是小分子、大分子还是基因药物,基本集中在诺华、罗氏、博士伦等大企业中。
中国则不同,近年来随着资本介入、优秀科学家回国创业,中国眼科新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各项专利技术分散在各个小公司手中,每个细分赛道上都有优质的企业,如小分子赛道的锐明新药、维眸生物,大分子赛道有信达、康弘药业等。换言之,中国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头部眼科创新药企业。
同时,由于中国眼科创新药赛道仍处于起步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首先在资本层面,国内眼科创新药研发费用主要来自投资机构,而国内投资机构相对更趋避风险。这导致目前在研的眼科创新药基本都是“正风险”,以外部引进为主,缺乏自主创新,很少开发真正意义的first in class药物。这一策略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成绩,但长期来看并没有解决基础技术问题,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仍然迫在眉睫。
其次在监管审批层面,中国药监局对眼科创新药赛道法规还在逐渐完善中,审批沟通环节成了制约研发速度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有成熟的眼科创新药法规体系,而中国药监局在湿性黄斑性病变、干眼症等眼科创新药审批上缺乏经验,审批速度较慢,这对企业的研发进度和市场准入构成了挑战。
此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目前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尚不明晰,也会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一定挑战。
最后,从企业角度来说,眼科药物赛道参与者渐多,如何找到准确的定位和擅长的方向,选择合适的疾病领域、商业运营、研发注册策略。此外,从公司策略来讲,外部引进只是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还是自研能力。需要给予研发风险较高的first in class药物更多信心和耐心,助力自主研发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的科学家投入眼科创新药赛道。
未来,随着中国眼科创新人才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规范,中国与美国的眼科创新药研发差距将越来越小,各种药物、机制、疗法将不断涌现,细分赛道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局面,最终形成一个健康的眼科创新药发展体系。我们拭目以待。
* 参考资料:
“看得见”的力量:百亿眼科赛道品种分析——凯莱英
资本涌入,赛道火热,如何打造眼科新药研发健康体系?——动脉网
2023年,FDA批准了这12款新型眼科药物,涉及干眼症、老视、散瞳等——眼视光观察
*封面图片来源:壹图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据Mordor Intelligence数据,2024年全球基因治疗市场规模预计为71.8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246.7亿美元,在预测期内(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8%。基因治疗为许多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基因治疗药物可通过DNA、RNA或者核糖核蛋白(RNP)的形式存在,这其中关键的技术是如何将它们递送到细胞内。尽管基因治疗领域依然吸金,安全、精准、有效的递送工具依然是该领域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基因治疗多聚焦在遗传疾病,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基因治疗拓展到更大市场的常见疾病中。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后新成立的多家专注基因治疗的公司,专注于开发基因治疗递送工具的并不多,因诺惟康走在了前列。2024年7月,旗下基于自研递送载体的IVB103注射液收到FDA的IND许可,标志着因诺惟康成为一家进入临床阶段的生物技术公司,也是因诺惟康基因递送工具开发的一个里程碑。
创立初期围绕AAV搭建技术平台,瞄准眼科领域“给药难”痛点
因诺惟康创始人王成博士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后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师从美国科学院院士、HHMI研究员Stephen Goff,专攻病毒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并获得博士学位。2015年毕业后他加入再生元(Regeneron)制药,成为再生元病毒载体部门的的初创科学家之一,投身于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领域的前沿探索,负责早期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技术平台的搭建和管线产品布局。期间他领导确定了再生元在基因递送工具开发的方向,推动了多款产品的药物结构确定,最快的已经进入到临床3期实验。
在积累了行业经验后,王成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然而鉴于对国内环境的不熟悉,他先在凯风创投担任了一段时间的生物医药早期投资顾问。期间,国内基因治疗初创企业成为吸金大户,并在产品层面逐步缩小与海外的差距。但在创新基因递送工具的研发上,国外仍占据领先地位,而国内企业则处于追赶阶段。他还指出了基因治疗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当前递送工具效率低下,往往需要加大剂量使用,而这容易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这一认知促使王成及团队致力于提升递送工具的效率和安全性。2021年,有了国内市场积累的王成创立了公司,并与合伙人一起将公司命名为INNOVEC(即因诺惟康),也这是“Innovative Vector for Gene Therapy”的缩写,直接体现了其致力于革新基因递送工具、推动基因治疗技术进步的初心。
因诺惟康目前坐落于聚焦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AI医疗等前沿产业领域的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由海淀区国资背景的海新域城市更新集团运营,不仅为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高标准的空间载体与产业服务,更布局了“孵化+办公”、“研发实验”至“中试”的全链条产业生态。通过其独特的“一中心、五平台”综合服务体系,辅以完善的物业与配套支持,海星医药健康创新园为因诺惟康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成长沃土。此外,这一运营方式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并逐步构建起了具有特色的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为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滋养与支持。
目前,基因递送工具主要分为两类:病毒载体,比如腺相关病毒(AAV)、慢病毒(LV);非病毒载体,比如纳米脂质体(LNP)。RNA在细胞质当中就可以发挥作用,LNP可以直接把RNA送到细胞质,是高效的递送载体;DNA必须到细胞核中才能实现功能,目前为止病毒载体还是递送DNA入细胞核的最有效的工具。因诺惟康选择围绕AAV搭建平台,因为AAV致病性极低,而且能够长期待在不分裂的细胞当中,适合用于感染视网膜、大脑、肌肉、心脏等大部分人体组织和器官。
在适应症的选择上,王成团队决定首先从眼科领域入手。眼科作为局部注射治疗的代表领域,尽管看似简单,但在将基因递送工具有效送达眼睛内特定细胞时仍面临诸多挑战:对于常见眼病的治疗,需要开发更加简便的给药方式,如玻璃体内给药,以扩大治疗可及性,然而,传统基因递送工具在玻璃体内给药时对视网膜的感染效率有限,因此,他们致力于对现有载体进行改造升级,以提高其在视网膜的感染效率,从而满足临床需求。
EASI-AAV平台剑指
基因治疗递送技术开发难题
当前,因诺惟康已围绕AAV载体和眼科基因治疗领域的诸多痛点问题,搭建了EASI-AAV平台,旨在让所有AAV技术和产品开发变得更容易(easy)。
AAV是微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家族的成员之一,是一类直径约20-26nm,含有4.7kb左右的线状单链DNA,无法自主复制,无包膜的微小病毒。研究中采用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是在非致病的野生型AAV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基因载体,由于其种类多样、免疫原性低、致病性极低、宿主细胞范围广、体内表达基因时间长等,被视为最有前途的基因研究和基因治疗载体之一。
但是目前的腺相关病毒都在小鼠或NHP上开发,存在着从动物到人转化率低的问题,组织靶向性,感染效率,免疫反应等问题最为突出,加之AAV本身包装容量有限,生产成本高等问题,AAV作为基因治疗工具急需技术创新。为此,因诺惟康的策略之一是通过改造病毒载体,使其能够识别并利用特定细胞表面的受体,从而实现精准的组织靶向。
此外,公司在技术平台EASI-AAV下,还延伸出了EASI-FIND、EASI-Expand和EASI-Stable等技术。EASI-FIND是因诺惟康根据“从人到人”的理念——从人出发,以AI为驱动,开发适用于人体的AAV递送载体。传统的AAV开发都是从动物身上做起,所开发载体往往在人体身上的感染效率低,或者是不能感染相应的组织,因为病毒感染的物种差异性很大。而EASI-FIND旨在用简单的方式开发组织靶向性的新型AAV,突破动物到人转化的障碍。EASI-Expand和EASI-Stable则专注解决AAV包装容量和生产过程复杂等问题。
以眼内给药的AAV为例,传统载体无论是玻璃体内注射还是视网膜下注射,都比较难到达双极细胞和感光细胞,而因诺惟康基于EASI-AAV平台开发的玻璃体注射的载体,正好能够比较有效地感染双极细胞和感光细胞。王成专门提到:“在选择这个适应症的时候,我们会去特别考量,两种细胞上面有哪些基因缺陷会导致疾病。”
此外,因诺惟康全人源核酸递送系统(hVLP)也处于对载体进行靶向性改造的在研状态。hVLP是全部用人的蛋白组成核酸递送系统,可以使递送系统具有病毒载体系统的效率和易于改造,非病毒系统的可重复递送等优点。据悉,目前因诺惟康完成系统的初步验证,并且提交专利申请。
FDA授予新载体
开发项目的首个IND批件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公司成立,并启动实验以来,因诺惟康团队在短短三年内便取得了成果。2024年7月26日,因诺惟康IVB103注射液提前收到FDA的新药临床试验(IND)许可,可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也是FDA授予的新载体开发项目的首个IND批件,展现了其高效的执行力和研发速度。
IVB103注射液是在因诺惟康自主研发的新型载体基础上开发的一款可玻璃体内给药的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药物。王成提到:“临床前数据显示IVB103优于国际在研的同类先进产品,具有“best in class”的潜力。在Information Request中,FDA对IVB103的CMC仅有一个问题,Non-clinical无问题,这显示出因诺惟康自主研发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成药性,也成为公司提前收到FDA的IND许可的先决条件。”
因诺惟康的另一重磅管线IVB102是在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载体基础上开发的一款治疗X连锁视网膜劈裂(XLRS)的药物。2024年初,IVB102注射液先后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儿科罕见病药物资格认(RPDD)和罕见病药物资格(ODD)认证。临床前研究中,IVB102注射液在模型动物体内也已显示出惊人的疗效。在给予IVB102注射液治疗后4-8周,视网膜劈裂所产生的囊腔基本消失。给药16-24w后,小鼠视觉电生理信号恢复到与野生型小鼠相当水平,显著优于全球同类产品。XLRS属于X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疾病的一种,患病率约为1/15000-1/30000以男性发病为主,呈现家族遗传的特征。该病最早可从两三岁发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受损,表现为视网膜内层劈裂、黄斑劈裂所致轮辐装改变和周边视网膜劈裂,视网膜电图(ERG)呈负波形,b波振幅显著下降,可并发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待失明”似乎已成为患者可预见的命运。RS1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XLRS致病基因,但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针对XLRS的有效治疗手段。目前IVB102注射液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实验,睢瑞芳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该实验已经完成低中高剂量全部患者入组。受试者给药后状况良好,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初步有效性观察显示,患者在中央视网膜厚度,视力及静态视野方面有显著改善。
而在谈及推进管线进展时,王成强调,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的验证过程,更是提升技术价值的关键步骤。公司正在推进与高校和医院的研究团队合作。他期待在临床取得成功后,能吸引更多企业和研究单位利用因诺惟康的递送技术开展合作,满足更多的科研和临床需求。
如果有高校和医院的研究团队想要与因诺惟康合作,请联系动脉网。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Beijing innove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Beijing innovec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