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一项在中国超重/肥胖成年受试者中评价VCT220对QT/QTc间期影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滴定给药的浓度-QT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超重/肥胖受试者滴定剂量给药后VCT220浓度对心率校正的QT/QTc间期的影响。
次要目的:1)评价超重/肥胖受试者滴定剂量给药后VCT220浓度对心率和其他心电图(ECG)参数的影响;2)评价VCT220滴定剂量给药后超重/肥胖受试者出现T波异常和出现异常U波的受试者例数;3)评价VCT220滴定剂量给药后超重/肥胖受试者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4)评价VCT220滴定剂量给药后超重/肥胖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探索目的:初步评估超重/肥胖受试者滴定剂量给药后的有效性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A Single-Center, Open-Label, Single-Arm, Fixed-Sequence Phase 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ultiple Doses of Rifampin or Itraconazol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VCT220 in Healthy Subjects
This is a single-center, open-label, single-arm, fixed-sequence Phase I study in healthy participant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multiple doses of rifampin or itraconazol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PK) of VCT220 and its metabolite VCT289. Cohort 1 will assess the impact of rifampin (600 mg once daily) on VCT220 (160 mg single dose). Cohort 2 will assess the impact of itraconazole (200 mg once daily) on VCT220 (40 mg single dose). A total of 32 healthy subjects will be enrolled, 16 in each cohort.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A Phase I, Single-Center, Open-Label, Single-Arm, Fixed-Sequence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 Interactions of VCT220 With Repaglinide, Rosuvastatin, and Digoxin in Healthy,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This is a single-center, open-label, single-arm, fixed-sequence Phase I study in healthy, overweight, and obese subjects. 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orally administered VCT220 tablets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safety of repaglinide , rosuvastatin, and digoxin.
A total of 24 subjects will be enrolled. Repaglinide is administered alone on Day 1 and coadministered with VCT220 on Day 72. Rosuvastatin and digoxin are administered together on Day 2 and again on Day 73 with VCT220. VCT220 will be titrated from 20 mg to 160 mg once daily from Day 9 to Day 78.
All study drugs are given under controlled fed or fasting conditions, with standardized water and meal restrictions. Intensive PK sampling will be conducted around dosing to assess any drug-drug interactions. Safety assessments will be conducted throughout the study.
100 项与 成都闻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成都闻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导读:原料药率先“开吃” 11月22日,有投资者向翰宇药业提问,其GLP-1类多肽原料海外订单是否已陆续发货?翰宇药业回复称,针对今年9月公告签署的2.19亿元GLP-1多肽原料药商业批大订单正在顺利履约中,截至目前发货量已近5000万元,未来一年内将完成交付,另外今年11月签署了1.03亿元GLP-1注射制剂出口到美国的商业批订单,也将于明年6月8日前履约完成,后续享有其中50%的后端分成。对于GLP-1,尽管有炒冷饭的嫌疑,但也不得不感慨,正是因为“GLP-1”,亏损的翰宇药业又成为了许多国内药企“馋哭”的对象。回首近两年药圈的关键转折事件,PD-1让多少药企人气暴涨,多少名不见经传的药企走上了历史舞台;之后随着新冠疫苗爆火,让整个产业链中,从原料药到疫苗瓶、物流等该挣的行业都挣得盆满钵满;如今GLP-1继续延续之前的套路,从原料药到CXO,再到下游Biotech企业,都成为投资者蜂拥而至的“标的”。原料药率先“开吃”自减肥药概念引市场热炒以来,其本质上巨大的供求不平衡之下,让产业链上的所有成员都想分一杯羹,上下游企业频频受到关注。从最上游的基础供应商,到之后的原料药/CDMO企业,再到之后一体化龙头与创新Biotech企业一片高景气发展。其中以翰宇药业、诺泰生物、圣诺生物等企业为首的多肽原料药企率先站上“热搜”,以强势订单信息强调其确定性,翰宇药业自9月以来,市值涨幅已超过70%。俨然一片“新药未至,原料药已经吃饱”的局面。翰宇药业9月,翰宇药业公告与美国一客户签订了价值3000万美元(约合2.19亿元人民币)的GLP-1多肽原料药合同。11月,翰宇药业披露了一项关于GLP-1产品的新订单,这也是翰宇药业今年第二次收到超亿元的海外GLP-1大单,向公司合计采购累计金额1408.32万美元(约合1.03亿元人民币)的利拉鲁肽注射液(仿制药)。一直以来,翰宇药业从事的主要业务均为多肽制剂及原料药,其特色原料药也一直是其六大核心业务之一。原料药方面,翰宇药业主要产品包括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等,长期销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在其年报中,其自称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具有规模化多肽原料药的企业之一,尤其是在利拉鲁肽和格拉替雷等技术难度极高的多肽特色原料药产业化方面,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也是国内拥有多肽药物品种最多的企业之一。并且通过前期在GLP-1药物方面的布局,目前公司在美国FDA已经取得了两项利拉鲁肽(化学合成)的原料药DMF备案登记,并积极开展了司美格鲁肽的DMF备案登记工作。但是,尽管翰宇药业在多肽领域身披多种强势光环,但经营层面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GLP-1大火前后个更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差距,“GLP-1”的爆火对于翰宇药业而言,几乎是雪中送炭。2019年至今,翰宇药业的海外业务波动尤为明显,其中2023年相关数据尤为突出,据中国证券报报道称,翰宇药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构成中,海外营收超预期实现了60.66%的同比增长,而如果叠加11月签订的系列大单,初步预测其2023年海外营收可以突破2亿元水平,同步增长率近200%。数据来源:翰宇药业年报另一方面,随着之前的原料药大单进入分批生产与发货状态,也让更多投资者看到了翰宇药业净利润转正的希望。但回想之前新冠疫苗赛道火热时,翰宇药业也曾有类似的动作发生,却随着新冠方面药物研发进展陷入困顿之后,空欢喜一场。如今GLP-1大火对翰宇药业业绩最终能否有提振作用,就又显得扑所迷离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无论GLP-1对于翰宇药业的意义与之前的新冠疫苗是否有所不同。如今在翰宇药业擅长领域的有这样一个热点爆发,对其而言,绝对是十年难得一遇的好消息,最终能否把握住,就看个人了。诺泰生物与翰宇药业相似,作为国内少有的聚焦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药、自主研发与定制研发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诺泰生物也是踩着GLP-1的热点挣足了“眼球”。业绩方面,诺泰生物近几年始终保持着稳定增长,营业总收入从2018年的2.56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51亿元。2023年以来,随着多肽药物市场蓬勃发展,以GLP-1为首的多肽药物研发与生产需求持续增大,订单方面也呈现出了新的增长趋势,其前三季度营收已达7.1亿元,初步预计其2023年全年收入接近10亿,净利润有望达到1.68亿元,同比增长30.23%。数据来源:诺泰生物年报细节方面,诺泰生物自主开发的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8种原料药已在CDE登记,其也是国内仅有的兼具利拉鲁肽与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生产资格的两家企业之一,并且利拉鲁肽、醋酸西曲瑞克、司美格鲁肽等7种原料药已取得美国DMF编号并已通过完整性审核;并且,更关键的是叠加今年5月份签订重大合同,在2024-2029年内向一欧洲客户供应高级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的合成部分),总金额达到了约7亿元,猜测不排除是GLP-1原料药的可能性。相比翰宇药业,诺泰生物的情况明显要好很多,大额订单对于其而言说不上“雪中送炭”,但锦上添花还是有的。下游产业紧随而至当前,别看原料药企在资本市场表现得风生水起,与GLP-1关联性更强的下游创新药产业却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主要由于,在经历了过去多番热点的洗礼之后,投资对下游产业的确定性要求愈发的高了,而如今国内领域的GLP-1赛道竞争远比想象中激烈,丝毫不逊于之前同质化严重的PD-1,据相关报道显示,全球临床在研GLP-1药物已多达102款,其中47%(48/102)来自国内药企。在48款国产GLP-1药物中,30款为GLP-1R单靶点激动剂,18款为GLP-1R多靶点激动剂。在糖尿病领域,除了甘李药业、东阳光等糖尿病领域老玩家,如恒瑞、石药、众生、华东等上市企业也在积极布局各项GLP-1管线,更不乏期待以GLP-1起家的初创药企,比如先为达、银诺医药、闻泰医药。而减重市场方面,截至目前,国内药企布局的减肥适应症产品也超过20个,在这样的局面下,没有点核心竞争力的管线,想获取投资们的眼光可这么简单。11月16日,恒瑞医药2023研发日活动在上海浦东成功举办。会上针对降糖/减重领域,恒瑞GLP-1R/GIPR双激动剂HRS9531、口服GLP-1小分子HRS-7535迎来了重点介绍,体现了恒瑞医药对于这个千亿市场的重视。图片来源:恒瑞业绩沟通会中国已成为全球研发最卷的地区之一,研发布局以GLP-1R单靶点布局为主,部分在该领域布局深厚的公司开展双靶点/三靶点新药的临床研究。其中恒瑞医药已有5款GLP-1R相关新药进入临床研究,两款双靶点药物引人注目:GIPR/GLP-1R双靶点激动剂HRS9531、GCGR/GLP-1R双靶点激动剂SHR-1816。数据来源:恒瑞年报、公开数据整理其中研发阶段最靠前的是恒瑞的诺利糖肽,但从机制上来讲,单靶点的GLP-1药物要想做得比司美格鲁肽更高效,很难。诺利糖肽仅在注射频率一项来讲,相对司美格鲁肽以及之后的司美格鲁肽仿制药都显得竞争力不足,市场空间可能有限。而另外两款恒瑞在第83届美国糖尿病协会科学会议上露脸的新药HRS-9531与HRS-7535,虽研发还相对靠前,但反而具备不小的竞争优势,例如,前者作为双靶点激动剂,8天、4周、36天的减重幅度均表现较好,有望在未来与礼来的替尔泊肽同台竞争。而后者HRS-7535作为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GLP-1R药物,在患者顺应性上也有着不小的优势。总体而言,全球领域上,诺和诺德和礼来目前已经占据了近90%GLP-1R的市场份额,且先发优势明显,这给如恒瑞、华东医药等后续入场的药企带来的压力也是分外地大。这也是为何如今在GLP-1热点关键词之下,反而是更前端的原料药、中间体、CDMO企业率先开吃,当然如果新药能在药效、顺应性等方面有所突破,投资者当然也不会吝啬他们的青睐。责任编辑:青霉素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药智网立场,欢迎在留言区交流补充;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变革风暴。
GLP-1,这个曾经局限于糖尿病治疗的靶点,如今已跃升为全球制药行业的“超级明星”。据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30年,GLP-1RA市场规模将突破1300亿美元。
在这场由科学突破掀起的商业巨浪中,礼来与诺和诺德乘风而起,成为最大赢家。
而在风暴的另一端,中国药企也在加速布局,蓄势待发。
GLP-1,创造神话!
01
GLP-1赛道进化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是一种由肠道L细胞分泌的肠促胰素类激素,主要作用是在进食后增强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从而调节血糖水平。GLP-1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图1.GLP-1的作用机制
GLP-1在2型糖尿病(T2DM)治疗中的价值最早被发掘,它能在血糖升高时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显著减少了传统降糖药常伴随的低血糖风险。此外,它通过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进一步助力餐后血糖控制。
随着对GLP-1生理效应认知的深入,研究人员发现GLP-1能够穿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的食欲调节中枢,增强饱腹感,抑制食欲,从源头上减少能量摄入。这一潜力迅速被转化应用,减重成为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s)继降糖之后最令人瞩目的第二赛道。司美格鲁肽(Wegovy)和替尔泊肽(Zepbound)等药物相继获得美国FDA批准,为肥胖症治疗带来了革命性改变。
然而,心血管方面的获益将GLP-1RAs推向新高度。2025年ACC年会公布了口服司美格鲁肽片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SOUL的研究结果,证实口服司美格鲁肽片可显著降低T2DM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和/或慢性肾脏病(CKD)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风险达14%,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提供了新的选择。
GLP-1并未止步于此,其触角进一步延伸至与代谢密切相关的其他器官。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脂肪性肝炎(MASH)作为一种严重的肝脏疾病,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紧密相关。研究表明,GLP-1RAs不仅能通过减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来减少肝脏脂肪沉积,还具备直接的抗炎和抗肝纤维化作用。
一项发表于NEJM的III期试验结果显示,在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72周后,高达62.9%的MASH伴中重度肝纤维化患者实现了MASH消退且纤维化无恶化,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图2)。基于此,司美格鲁肽于2025年8月正式获FDA批准用于治疗MASH,成功切入肝脏疾病领域。
图2.司美格鲁肽在针对MASH III期试验数据
与此同时,GLP-1RAs在治疗其他肥胖相关合并症上也展现出巨大潜力。替尔泊肽(Zepbound)于2024年12月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OSA合并肥胖的成人患者,这正是基于其通过显著减重从而改善上呼吸道阻塞病理生理基础的疗效。
此外,前沿研究已将目光投向神经系统领域。一项发表在《阿尔茨海默症与痴呆》期刊上的一项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提示,司美格鲁肽可能显著降低T2DM患者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目前相关的两项随机3期试验EVOKE与EVOKE Plus正在进行中。
02
全球市场格局
2024年GLP-1RA药物全球销售额达518亿美元,同比增长40%,据Evaluate Pharma预测,到2030年GLP-1RA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300亿美元,降糖及减重需求各贡献约一半(图3)。
自2005年首个GLP-1RA药物艾塞那肽获批上市以来,GLP-1RA正逐步从补充治疗向治疗支柱演进。与传统降糖药物相比,GLP-1RA的创新之处在于其模拟人体自身“肠促胰素”的机制,不仅能够高效、平稳地降低血糖,显著降低低血糖风险,还额外赋予了减重和心血管保护的作用。这种“一石三鸟”的机制优势,使其迅速成为T2DM治疗指南中地位不断提升的药物类别。
图3.GLP-1RA类药物全球市场格局
截至2024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高达5.89亿,创造了庞大的刚性治疗需求。与此同时,全球成年人口中超重与肥胖的流行率惊人,预计到2025年将覆盖全球近半数成年人,这为GLP-1RA在减肥适应症上的应用开辟了潜力巨大的增量市场。
在此背景下,GLP-1RA在全球糖尿病药物市场中的份额稳步提升。2023年,GLP-1RA整体销售额超越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胰岛素,并于2024年达到约37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确立了其在糖尿病市场霸主地位。
当前全球GLP-1市场呈现出“双雄争霸”态式,诺和诺德与礼来合计市占率接近97%,其中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2025 H1销售额约合166.83亿美元,成功超越K药,稳居全球“药王”宝座。
而礼来的替尔泊肽凭借其作为GIP/GLP-1双受体激动剂更优异的降糖和减重效果,上市后呈现出更为迅猛的增长势头,2025 H1大卖147.34亿美元,增速高达223%,显示出爆发式的市场接纳度。
图4.MNC下一代减重药物管线布局
相比之下,更早上市的GLP-1RA药物,如利拉鲁肽和度拉糖肽,其市场份额正逐渐被这些更新、更有效的新一代产品所侵蚀。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GLP-1 系列产品正探索更多研发方向(图4),礼来正在推进小分子口服GLP-1药物Orforglipron及三靶点激动剂Retatrutide的关键临床研究;诺和诺德则通过引进联邦制药的三靶激动剂UBT251,并推进GLP-1/胰淀素复方制剂CagriSema的临床开发,进一步巩固其产品矩阵。此外,罗氏、安进、默沙东、阿斯利康等MNC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切入该赛道。
03
国产GLP-1,爆发前夜
相较于成熟的全球市场,中国GLP-1RA的渗透率仍处于快速追赶阶段。
在减肥适应症方面,中国已有五款GLP-1RAs上市,包括利拉鲁肽、贝那鲁肽、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玛仕度肽(表1)。其中,利拉鲁肽和贝那鲁肽作为短效制剂,减肥效果相对有限,未来市场空间可能受限;而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和玛仕度肽则表现出更优的疗效,且均为每周注射一次,尽管减肥适应症尚未进入医保,但其销售额已开始快速增长,市场潜力无限。
表1.国内减肥适应症上市的GLP-1药物
与此同时,多款国产GLP-1RAs多肽类药物进展迅速,后劲十足。
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注射液已于2025年1月获批用于T2DM,成为中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超长效GLP-1药物。其肥胖/超重适应症已启动III期临床试验,前景广阔;
先为达的埃诺格鲁肽(XW003)已完成T2DM与超重/肥胖症两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目前正在审评中,预计2026年实现商业化,进一步丰富国产GLP-1选择;
石药集团依达格鲁肽α注射液的上市申请已于近期获NMPA受理,用于超重或肥胖成人体重管理,有望快速切入减重市场。
不止于此,国内小分子GLP-1RA管线也已进入后期临床阶段,恒瑞医药的HRS-7535、华东医药的HDM1002片以及箕星药业/闻泰医药的VCT220均进入国内III期临床,其中HRS-7535针对2型糖尿病和VCT220针对肥胖适应症预计在2025年下半年达到主要临床终点。同时,歌礼制药的ASC30、箕星药业/闻泰医药的VCT220与硕迪生物的Aleniglipron已在美国开启针对肥胖的II期临床,预计在2025年底至2026年初获得关键数据。
此外,多靶点药物的研发进一步丰富了国产GLP-1的布局。在双靶点药物中,恒瑞医药的HRS9531、翰森制药的HS-20094、博瑞医药的BGM0504和众生睿创的RAY1225已进入临床II期或III期,而华东医药的poterepatide、通化东宝/药明康德的THDBH120等则处于临床I期阶段。
其中,华东医药的HDM1002已完成降糖和减重适应症的中国III期首例受试者入组,其II期数据显示12周减重达6.08%至6.83%,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同时,其双靶点药物poterepatide和GLP-1/GCGR/FGF21三靶点药物DR10624也进入临床阶段;
恒瑞的HRS9531在减重适应症II期临床中,48周平均体重降低最高达17.7%,安全性与既往数据一致;口服小分子HRS-7535和三靶点激动剂HRS-4729分别进入III期和I期临床;
翰森制药的HS-20094在II期临床中展现出优于司美格鲁肽的减重效果,并与再生元达成全球授权协议,预计总金额达20亿美元,其已上市的洛塞那肽也为降糖市场提供了本土选择;
博瑞医药的BGM0504(图5)在II期临床中,肥胖适应症24周减重达19.78%,优于对照药物,口服片剂和AMYR联用方案也在推进中。
图5.BGM0504分子结构
三靶点药物中,联邦制药的UBT251、民为生物的MWN101/MWN109和中新医药的ZX2021作为国内第一梯队,均处于临床I期,预计将在今明年初陆续进入III期;
此外,减少肌肉流失成为下一代减重疗法的关键,GLP-1与ActRII、MSTN/GDF-8、AMYR和FGF21等靶点的联用布局逐渐兴起,国内来凯医药、宜明昂科、正大天晴等企业已有相关管线。
结语
GLP-1的边界不断拓展,从减重、MASH到阿尔茨海默病,其潜力仍在持续释放。而中国药企的加速追赶,预示着未来全球市场的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参考资料
[1]https://www-nejm-org.libproxy1.nus.edu.sg/doi/pdf/10.1056/NEJMoa2413258
[2]https://alz-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libproxy1.nus.edu.sg/doi/10.1002/alz.14313
[3]https://mp.weixin.qq.com/s/Ch4n2uOOL6-pLnb2X9J5aA
[4]www.nature.com/scientificreports
[5]国信证券、开源证券、浙商证券、国元证券研报、各种公开资料等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8月5日,辉瑞公布2025第二季度业绩,同时更新了管线信息,公司终止8个临床项目,包括一款名为PF-06954522的口服GLP-1激动剂。
辉瑞是最早开发口服小分子GLP-1的大厂,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肥胖产品是公司应对80亿美元的专利危机的潜力增长点”。辉瑞曾算过一笔账:到2030年,全球GLP-1口服药能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全球只有诺和诺德的口服版司美格鲁肽Rybelsus在美国获批,连礼来都没口服版GLP-1上市。
全球都在等能和诺和诺德、礼来“对打”的第三家出现。PF-06954522已是辉瑞口服GLP-1管线中的“独苗苗”,这个时候,辉瑞却主动终止了。
辉瑞官方表示,这次PF-06954522的终止不是由于安全问题,而是基于对“I期试验数据和GLP-1市场格局”的评估。这也说明,这次口服GLP-1的“清盘行动”完全是公司战略主导,辉瑞是否认为口服GLP-1已经不吃香了?
口服的百亿美元市场,兑现是个难题
从诺和诺德开发司美格鲁肽开始,众多大制药企业都想着如何规避传统GLP-1注射液在生产、运输的问题,开发口服制剂。
GLP-1口服药的整体研发路径可以大致分为多肽类和小分子类。辉瑞是最早布局小分子GLP-1口服制剂的大厂。
辉瑞有意跟诺和诺德、礼来错位竞争,从一开始就重点在小分子GLP-1上布局,开发两条管线分别是Lotiglipron和Danuglipron。但2023年,已步入II期临床的Lotiglipron因肝损伤率先失利,辉瑞转而押注有潜力挑战诺和诺德、礼来的大单品Danuglipron。可惜今年4月,Danuglipron也因肝损伤问题终止了。
这次辉瑞没有说PF-06954522也存在毒性问题,退出口服小分子GLP-1的开发,可能是因为这类制剂的市场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好。
据辉瑞发布的《Near-Term Launches High-Value Pipeline Day》预测,2030年,GLP-1市场的规模将达到约900亿美元,而口服GLP-1将占据总GLP-1市场的30%,达到300亿美元。但实际市场需求存在很大泡沫,口服制剂整体上不如注射剂。
目前,诺和诺德GLP-1口服药Rybelsus的降糖适应症就已在美国、中国上市,可以说一家独大。即便如此,今年口服版GLP-1的销售增长仍有疲软趋势。据财报数据,2024年上半年,Rybelsus的销售额约合16.0亿美元,同比增长31%;到了今年上半年,Rybelsus的销售额约合16.79亿美元,和去年比增长不多。
辉瑞手中的管线还刚刚到I期,安全性这一关都还没过,就已经看到了市场表现的颓势。如果继续开发,辉瑞CEO估计又要被行业非议了。
格局生变,搅动一池春水
跨国大药企向来嗅觉敏锐,当断则断。不过这一次,辉瑞并没把话说死,表示在肥胖症领域将通过外部合作与收购来补充。
辉瑞研发思路的变化,向行业散发了一个鲜明信号:GLP-1小分子口服制剂可能要迎来巨大变化,届时,口服制剂的产业危机或将沿着GLP-1的生态链向下传导。
整体上GLP-1口服制剂的开发难度都很大,以至于到现在都没有出现第二个上市品种。但就是因为有巨大的利益诱惑,市场的火药味一直十分浓郁。全球范围有约十余款的口服GLP-1在研,大多数为小分子,礼来、罗氏、阿斯利康企业都在开发。
这次辉瑞溜得最快,可能和公司业务调整也有关系。辉瑞将在2025年底削减57亿美元成本,为潜在交易储备资金。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可以节约不少资金。另一方面,竞争对手下手速度比辉瑞快得多,辉瑞再砸钱意义不大。
口服小分子GLP-1中,目前进展最快的礼来Orforglipron,预计将在今年年底提交减重适应症上市申请,2026年提交糖尿病适应症上市申请。今年4月,诺和诺德的Rybelsus减重适应症的上市申请也已提交。花旗银行预测,2030年,Orforglipron的销售额将超过400亿美元,远高于300亿美元的市场共识。
国内市场也十分火热,恒瑞医药一马当先,其HRS-7535已推进至临床III期;8月5日,信达生物的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IBI3032获美国FDA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批准,将在中美同步推进;其余,还有像翰森制药、华东医药、诚益生物、硕迪生物、先为达生物、闻泰医药、德睿智药等。
辉瑞GLP-1小分子口服制剂管线全军覆没,主要是因为不良反应问题。这一状况似乎在其他小分子口服GLP-1中还未出现。不过,如果不良反应是普遍问题,倒有可能连带CDMO行业也受到影响。
GLP-1小分子口服制剂是CDMO大订单来源。在行业向好时,国盛证券曾测算,仅减重适应症,按最低剂量服用Orforglipron,每位病人年需求量为1095mg,2030年,全球对应到CDMO产业的规模就能达到1122.4吨。
如今,随着GLP-1小分子口服产品受挫,CXO行业的估值恐怕也要打上个问号了。
撰稿丨苗苗
编辑丨江芸 贾亭
运营丨晨曦
插图丨视觉中国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狂涨230%的医药牛股,启动“跨界”BD
一半中国人感染!丹诺医药赴港IPO,开发幽门螺旋杆菌新药
阿斯利康抗体新药在中国获批新适应症
100 项与 成都闻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成都闻泰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