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67-12-06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价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的Ⅰ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评价盐酸多西环素片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观察最大耐受剂量,确定Ⅱ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 次要目的: (1)评价盐酸多西环素片在晚期恶性实体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2)按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1.1),通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初步评价盐酸多西环素片的抗肿瘤疗效。
100 项与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相关的专利(医药)
各位领导、专家和行业同仁:
与传统的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相比,核酸药物具有设计简便、研发周期短、靶向特异性强、治疗领域广泛和长效性等优点,在治疗遗传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有望成为继小分子药物和抗体药物后的第三大类药物。据报道,目前全球已有19款小核酸药物获批上市,中国也有2款核酸药物已获批上市。面对核酸药物崛起这个不可多得的战略性发展机遇,中国创新药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产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创新的归宿是产业化,创新的水平也体现在产业化。自2008年起,由核酸药物领域科学家及产业精英指导召开的中国小核酸技术与应用学术系列会议已成功举办七届。以此为基础,为更充分发挥国家级行业协会平台功能,推进中国核酸药物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拟定于2024年9月25-26日在天津组织召开“第八届中国(天津)核酸药物大会”。大会拟邀院士、产业界、学术界、药监药审药检、临床医生、投融资分析等专家共同搭建汇集“产学研用管投”六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探索我国核酸药物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会,共筑核酸药物产业生态圈!
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地点
会议时间:2024年9月25-26日,9月24日全天报到
会议地点:天津万丽泰达酒店(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二大街29号)
二、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
承办单位: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核酸产业联盟
博蕴生物
协办单位:
天津市药品检验研究院
媒体支持:
生物制品圈、药时空、细胞基因研究圈
三、会议主题
核酸药物:引领发展融合,共筑产业生态
四、大会组委会
名誉主席:张礼和院士、陈润生院士
主 席:谭蔚泓院士
委 员:白海娇、陈春麟、陈宁、范钟允、洪晓鸣、胡晓敏、胡新辉、黄震、贾晖、江伟、金新亮、孔繁圃、李彬、李九远、梁子才、刘艺锦、陆阳、邵宁生、石平、司端运、宋相容、宋艳民、苏晓晔、孙涛、汤新景、汪群杰、王海盛、王均、王升启、席真、杨朝勇、杨振军、尹正、英博、宇学峰、喻建华、张立云、张林琦、张佩琢、赵宣、赵志刚、朱涛(以上专家均按姓氏拼音排序,持续更新中......)
秘书长:胡文言、荀标
五、会议内容(拟定)
(一)开幕式、颁发“核酸药物终身成就奖”
(二)主题报告
(1) 核酸药物的创新与发展
l 从核酸药物谈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
l 从大数据、精准医学到核酸药物
l 靶向核药临床研究
l 核酸制药的关键挑战与研发进展
l 反义寡核酸药物靶向精准治疗原发性肝细胞
l 反义寡核酸药物设计与开发
l 新型重组小RNA生物合成技术及小RNA药物研发
l 寡核苷酸药物在罕见病领域的探索和开发策略
(2) 核酸药物的临床/非临床评价
l 治疗用单链寡核苷酸药物的非临床研究评价
l 核酸药物非临床评价策略与考量点
l 国内外上市核酸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3) 核酸药物工艺技术与质量控制
l mRNA技术挑战与工艺方案
l mRNA制品的质量控制分享
l 寡核苷酸药物质量研究要点
l RNA靶向药物设计策略与生产工艺优化
l 核酸药物研发及生产中核心物料的布局策略
(4) 核酸的递送系统与修饰
l 核酸疫苗的微针递送
l 新型LNP核酸递送系统研究及质量标准探讨
l 靶向递送LNP技术在RNA药物中的应用
l 新型核酸药物制剂体内靶向递送研究
l 可电离脂质的理性设计与RNA药物递送
l 基于脂质的纳米载体设计及其在RNA药物研发的探索
l VLP-mRNA递送技术的应用前景
l 小核酸药物的肝外递送
l 小核酸药物口服递送系统的研发
l 小核酸药物递送技术-偶联递送平台探索
l 优化双递送技术平台,拓展核酸干扰药物临床适应症
l 解析siRNA药物递送平台技术的研发思路
(5) 核酸适配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l 核酸适配体-药物偶联物的研究进展
l 修饰核酸适配体筛选技术
l 核酸适配体PET现象策略
l 双特异性适配体对于抗肿瘤免疫的增强作用
l 适配体药物研发前景
(6) 小核酸药物CMC策略与产业化展望
l 小核酸药物的开发与监管考量
l 寡核苷酸药物的高效合成和持续性流程改进
l 新型高效经济寡核苷酸固相合成载体
l 双靶点小核酸技术平台和应用
l 小核酸大规模商业化生产线的系统设计思考
l 临床阶段创新小核酸公司进展分享
(7) 核酸药物的前沿探索
l 小核酸干扰药开发的黄金时代
l 小核酸药物开发的国内外机会
l 小核酸药物临床前研究的创新与应用
l 立足全新核苷修饰,打造创新的小核酸药物研发平台
l 核酸药物领域专利审查标准
l 核酸药物投资分析与案例分享
(8) 人工智能在核酸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l 人工智能驱动肿瘤个体化免疫治疗(mRNA疫苗)
l RNAi生物智造
l 人工智能预测RNA和DNA结合位点,加速核酸药物发现
l 优化mRNA设计算法提高稳定性和免疫原性
六、参会人员
核酸药物及其产业链企业的研发、生产、质量及高层管理人员;核酸药物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核酸药物领域药监、药检、药审人员;对核酸药物领域感兴趣的其他人士。
七、合作及展览展示
本次会议同期设置交流展示展位,企业专场研讨会、卫星会等各种商务合作,欢迎相关企业积极参与。
八、会议事项
(一)注册参会
识别下方二维码,点击马上报名,按提示填写注册信息并提交完成。
(二)收费标准
协会及分会专家免费参会;协会及分会副会长(副理事长)单位3个免费参会名额,常务理事、理事单位2个免费参会名额,普通会员单位1个免费参会名额。
8月30日前报名并转账:会员单位代表800元/人;非会员单位代表1200元/人;学生代表600元/人(凭学生证)。
8月30日后报名并转账:会员单位代表1200元/人,非会员单位代表1600元/人;学生代表800元/人(凭学生证)。
费用包含:会议场地费、会议期间餐费及资料费。注册参会代表交通住宿需自理。
(三)收款账号
账户名称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
开 户 行 :工商银行北京市长安支行
账 号 :0200003309014418333
(四)发票
参会代表注册费由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开具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内容为会议费,参会代表注册时请务必准确填写开票信息,电子发票发送至报名人邮箱,发票一经开出,不可更改。
(五)住宿
本次会议的协议酒店也是会议酒店为天津万丽泰达酒店,酒店大/双床房(含双早):600元/天;酒店行政套房(含双早):900元/天。
联系方式:预订部:(8622) 65709000(周一至周六)
酒店房间紧张,可提前电话预留,需提前三天付费确认预定
【地址】:天津市滨海新区第二大街29号
【停车】:自驾可停酒店停车场(路面停车场)
拟邀请参会嘉宾名单
持续更新中……
1. 张礼和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 陈润生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3. 谭蔚泓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分子医学研究院院长
4. 邵明立 中国药品监管研究会创会会长、原卫生部副部长、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
以下嘉宾按姓氏拼音排序
1. 白海娇 天津市药品检验研究院院长、书记
2. 曹跃琼 上海吉凯基因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3. 陈 璞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纳米生物制造首席教授、纳肽得(青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
4. 陈 宁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5. 陈春麟 上海美迪西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6. 陈建新 传信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7. 陈振昌 瑞博奥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8. 程 强 星锐医药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研究员
9. 杜新平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执行院长
10. 范晓光 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
11. 范钟允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总经理
12. 冯 红 旭和(天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13. 顾景凯 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14. 郭万成 奥锐特药业(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
15. 贺慧宁 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
16. 洪晓鸣 海河生物医药科技集团董事长
17. 侯丽强 诺泰诺和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18. 胡晓敏 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高级审评员
19. 胡新辉 凯莱英医药集团CTO&CBO
20. 华益民 苏州安天圣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21. 黄 震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硒核酸国际研究院院长、邵斯达克(诺奖)成都高新大核酸研究院院长
22. 黄金宇 大睿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
23. 黄渊余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苏州炫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24. 黄泽傲 悦康药业集团药物研究院寡核苷酸开发负责人
25. 纪雪峰 北京安理(天津)律师事务所主任
26. 冀群升 靖因药业(上海)有限公司CEO兼执行董事
27. 贾 晖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总经理
28. 江 伟 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9. 金新亮 江苏汉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30. 孔繁圃 清华大学首席研究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原主任
31. 孔素东 苏州贝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监
32. 李 彬 天津兴博润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33. 李 高 齐鲁制药创新药物研究院助理院长
34. 李 和 艾斯拓康生物医药(天津)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35. 李安平 瀚盟测试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
36. 李剑光 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37. 李金亮 奥锐特药业(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
38. 李九远 宏科百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39. 李林鲜 深圳深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40. 李龙承 中美瑞康核酸技术(南通)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41. 李守军 天津瑞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42. 梁子才 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43. 林殿海 浙江优诺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44. 林金钟 上海蓝鹊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SO
45. 刘 沛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
46. 刘克良 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多肽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47. 刘艺锦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48. 刘岳琪 天津博创合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49. 陆 阳 苏州圣诺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50. 逯晓云 天津中合基因科技有限公司CEO
51. 马玉新 天津南开和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52. 孟凡宏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53. 孟庆斌 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多肽分会秘书长
54. 彭育才 珠海丽凡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
55. 邵宁生 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56. 施 扬 天津博纳艾杰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57. 施章杰 北京欧凯纳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58. 石 平 芜湖华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59. 舒东旭 上海舶望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
60. 司端运 天津有济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CEO
61. 宋相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62. 宋艳民 天津全合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63. 苏晓晔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核酸药物研究院院长
64. 孙 涛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65. 孙春光 天津奥瑞芙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
66. 汤新景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PI
67. 万金桥 成都先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68. 汪 云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会长
69. 汪群杰 天津博蕴纯化装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70. 王海盛 思合基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71. 王 均 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和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72. 王升启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
73. 王为民 苏州圣因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74. 王晓稼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内科主任
75. 王泽峰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76. 魏文胜 北京大学教授、圆因(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学创始人
77. 吴 芩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特聘研究员
78. 席 真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79. 徐嵘松 广东威立特尔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80. 徐胜平 上海创诺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81. 徐增军 艾斯拓康生物医药(天津)有限公司总裁
82. 荀 标 天津经开区核酸产业联盟特聘专家
83. 杨 赟 上海合全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TO
84. 杨朝勇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
85. 杨宪斌 圣诺医药大中华区CSO
86. 杨永胜 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核酸创新研究院院长
87. 杨玉龙 法尔玛国际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88. 杨振军 北京大学药学院教授、制能(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89. 姚庆佳 斯芬克司药物研发(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90. 尹 正 三一创新(北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与管理合伙人
91. 英 博 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92. 于涵洋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
93. 余 蓉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教授、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94. 宇学峰 康希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95. 喻建华 凯莱英医药集团副总经理
96. 袁 铭 Cytiva中国基因药物运营公司总经理
97. 袁洪雨 天津辰欣药物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
98. 袁旭东 艾康药业创始人&CEO
99. 詹濮源 天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党办主任
100. 张 丹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昆翎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战略官、兴湾生物首席科学家
101. 张必良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阿格纳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
102. 张华伟 四面体(天津)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总经理
103. 张立云 南开大学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104. 张林琦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
105. 张佩琢 苏州吉玛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06. 章金刚 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野战输血研究所研究员
107. 赵 海 苏州欧利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08. 赵 宣 天津键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109. 赵孝斌 浙江海昶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
110. 赵志刚 北京天坛医院主任药师
111. 郑 伟 天津津亚电子有限公司研发总监
112. 朱 涛 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技术官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自2023年8月证监会官宣IPO节奏性收紧、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条”发布以来,众多企业选择“北上”,寻找新机会。丹娜生物也是其中之一。2023年12月底,丹娜生物在北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丹娜生物是一家感染性疾病精准诊断服务提供商,提供以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为特色的病原微生物检测产品的研产销,产品已进入国内1300多家医疗机构,并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国家地区。2020年11月,丹娜生物曾申请在科创板上市,但仅两个月后,便以“现估值不能体现公司价值”主动撤回上市申请。2022年,丹娜生物二次冲击科创板,但中途改道北交所,递交了新三板挂牌申请。时隔3年,丹娜生物这次准备好了吗?动脉网试图通过解读丹娜生物招股书,解答这一疑问。 南开大学教授创业,国内市占率达30%2014年,时年62岁的周泽奇博士进行了一次身份转变,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转变为丹娜生物的创办者。周泽奇是美国俄亥俄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曾任拜耳诊断公司资深科学家、惠氏公司首席科学家,现兼任着南开大学教授、天津科技大学博硕指导教师。丹娜生物5位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也毕业于南开大学,拥有深厚的病原微生物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领域的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经验。丹娜生物共完成了3次融资,三泽资本、特科投资、天创资本和瑞兴投资等陪伴其成长。2023年10月,丹娜生物挂牌新三板。聚焦到产品,丹娜生物拥有侵袭性真菌病血清学早期诊断及其它病原微生物诊断产品。其中,诊断试剂产品分为酶动力学、酶联免疫法、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法、荧光定量PCR法五大系列,主要应用于侵袭性真菌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以及耐药检测;诊断仪器产品则包括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酶标仪、全自动细 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检测仪、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胶体金试纸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仪等。招股书显示,丹娜生物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是国内注册的独家产品,截至2023年12月,国内市场无检测相同标志物的诊断试剂注册上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2年丹娜生物在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的份额约为 30%。截至2023年12月,丹娜生物产品已进入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300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级医院960多家,并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能够不断满足终端机构的侵袭性真菌病及部分病毒和细菌感染的日益增长的诊断需求。7年营收稳步上升,多款独家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综合丹娜生物分别于2020年和2023年提交的招股书数据,我们可观察其自2017年1月到2023年6月的连续业绩表现,这也基本还原了丹娜生物成立以来的发展路径。丹娜生物近7年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单位:亿元)■ 2014-2018,技术研究先行,填补国内市场空白2019年前,丹娜生物主要围绕细分领域进行体外诊断产品的研发与技术积累,搭建了核心原料制备、酶动力学、酶联免疫技术平台,并初步建立免疫层析、化学发光、荧光定量PCR技术平台;诊断仪器方面,于2014年开始销售酶标仪,2017年开始销售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2017-2019年度,丹娜生物营收逐年增长,并在2019年实现亿元级收入,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62.60%,超过行业平均增长水平;3年综合毛利率分为89.06%、90.49%、89.65%,连续3年保持在90%左右堪比茅台。而高毛利率的背后,体现的是其在侵袭性真菌病检测试剂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这一阶段,丹娜生物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G试验和GM试验产品。其中,G试验为基于酶动力学显色法的产品,主要应用于泛真菌血清学早期检测;GM试验产品为ELISA法产品,主要应用于侵袭性曲霉感染检测,是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或严重免疫抑制患者(如血液科)发生侵袭性曲霉病的早期诊断手段。值得一提的是,丹娜生物的G试验产品被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病大会组委会评为真菌领域全球TOP10;GM试验产品入选中国科技部《创新医疗切产品目录(2018)》等。丹娜生物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试剂是国内注册的独家产品,填补了国内侵袭性真菌病抗体检测领域的空白。■ 2019-2023,研发与产业化同步,产品线扩大到多病种2019年后,丹娜生物遵循市场拓展与新产品开发同步走,产品技术更多元化,产品应用范围也从侵袭性真菌病诊断逐步拓展至感染炎症因子、其他病原微生物、耐药检测和优生优育诊断等。受到新冠疫情影响,丹娜生物新增应急业务。2019-2022年度,丹娜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2.34亿元、2.95亿元,年营收总额均突破2亿元。2023年无全部数据,但根据过往季度收入情况,其上半年较往年呈平稳状态。聚焦到细分产品,因丹娜生物新增新冠疫情应急业务,遂按照常规业务和应急业务来分析其细分产品营收情况。 丹娜生物报告期内主营业务和应急业务营业收入(单位:亿元;%)常规业务板块,2020年-2023年上半年间,丹娜生物营收分别为1.18亿元、1.53亿元、1.6亿元和1.08亿元,总体保持平稳。2023年1-6月,常规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9.80%,主要是因为终端医院就诊率提高,产品需求量上升。业务试剂中的酶动力学系列产品、酶联免疫法系列产品和免疫层析法系列产品,以及仪器产品的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贡献了主要收入来源。在应急业务板块,丹娜生物推出的免疫层析法系列的试剂产品,在2020年-2022年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2.30%、34.73%、45.82%,助力丹娜生物业绩攀升。2023年后,市场相应需求减少,应急业务收入占比大幅度降低至2.95%。良好的业绩表现,丹娜生物也是做对了一些事:其一,注重研发创新,丹娜生物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超过7700万元,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复合增长率为33.57%;其二,践行积极引进、自主培养和联合培养模式,截至2023年底,其研发人员占比为21%,其中硕博学历人员占比为 76%,已形成一支研发能力较强的研发队伍。丹娜生物凭借自身的研发创新积累和人才培育,已取得72项境内外专利,获得70项境内医疗器械产品注册及备案证书以及93项欧盟CE认证(含自我声明)。IVD成IPO折戟重灾区,业绩可持续性问题何解?动脉网此前报道,在进入2024年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已有17家医疗企业先后终止IPO,其中90%都卡在了“钱”这一关,要么是仍处于亏损状态,要么是业绩下滑或波动明显。IVD也是折戟IPO的重灾区,如2023年全年,IVD领域无一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那么,丹娜生物的业务稳定性如何呢?我们去除丹娜生物的新冠业务数据,查看其7年间常规主营业务营收分别为0.4亿元、0.77亿元、1.05亿元、1.18亿元、1.53亿元、1.6亿元,以及2023年上半年的1.08亿元,总体呈现小幅度波动,整体在上升的趋势。当然,丹娜生物也存在一些“焦虑”。如因为新冠检测系列产品、检测仪器销售金额较大,其整体毛利率被拉低。2020年-2022年毛利率下降至70%及以下,虽然在2023年上半年有所回升,但与此前接近九成的毛利率水平,仍然有不少差距。再来看丹娜生物所处的细分市场发展潜力。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8年到2030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病诊断试剂市场规模从2.4亿元增长至30.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5%。所处市场足够细分,技术壁垒够高,拥有30%市占率的丹娜生物已有领先优势;但有限的市场空间也局限了丹娜生物的成长,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比较中,丹娜生物的营收数据、资产规模都还有一定差距。那么,丹娜生物如何做大市场蛋糕呢?前文提到,2019年后,丹娜生物在原有产品创新的同时,开展创新研发,将产品应用范围从单病种扩大到了其他病原微生物、耐药检测和优生优育诊断等领域。此外,我们从丹娜生物此次募集资金用途也可看到,丹娜生物通过扩产能、加强新产品研发等方式提高自身实力。随着疫情黑天鹅的消逝,IVD行业也回归理性,一些唱衰的声音此起彼伏。或许一些观察家们喜欢用非此即彼的二元标准来判断或议论行业发生的一切,但现实情况肯定要模糊和丰富的多。*封面图片来源:123rf文|李成平微信|lichengping27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网站、公众号等转载请联系授权:Rekkiiie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本文为转化医学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Jerry
导读:
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和发展与病毒感染和肠道细菌密切相关。然而,对HCC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菌知之甚少。
近日,天津南开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研究人员合作在期刊《Cell Reports》上发表了题为“Intratumor Mycoplasma promotes the initiation and progress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发现瘤内猪鼻支原体通过增强核倍性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研究结果表明,支原体感染促进病理性多倍体化,并提示用抗生素清除支原体或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可能具有治疗HCC的潜力。
https://www-cell-com.libproxy1.nus.edu.sg/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3)01575-9#%20
研究背景
01
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可以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猪鼻支原体、人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与癌症密切相关。
早在1965年,Paton等人就报道口腔支原体可引起人类二倍体细胞系WI-38染色体异常。由于各种支原体的污染会显著影响体外细胞培养,全球科学家已经达成共识,在实验室中消除支原体污染。体内研究已经发现了支原体在各种肿瘤类型中存在并带来影响,如胃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卵巢癌和宫颈癌。许多临床病例报告也发现支原体在鼻多晶状体肉瘤、口腔癌和淋巴瘤中。尽管有这些关于肝细胞癌(HCC)和支原体之间关系的报道,一些关键问题仍未得到解决,比如病原种类的鉴定、感染途径和临床前研究。
多倍体细胞很早就在肿瘤中被发现和描述。早在1974年,Aggarwal等人就发现顺铂可抑制细胞分裂产生多倍体巨细胞。迄今为止,多倍体细胞已在各种癌症中被观察到,如胰腺癌、宫颈癌、支气管癌和结肠癌。大约30%的实体瘤具有多倍体或近多倍体核型。各种机制,如内复制、细胞分裂失败、细胞融合、细胞衰老抵抗、环境应激包括缺氧、抗有丝分裂药物、激酶抑制剂治疗和放疗,可以促进多倍体细胞的发生。然而,支原体感染在多倍体细胞形成中的作用从未被研究过。
研究进展
02
研究人员建立了DEN诱导的肝癌模型,研究猪鼻支原体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三组小鼠(n = 6)给予DEN,其中两组小鼠在给药4周后感染猪鼻支原体。感染支原体14周后,给其中一组小鼠注射AZM,AZM是一种用于清除支原体的抗生素(图1A)。生存分析表明,AZM可以显著恢复支原体感染导致的生存时间缩短(图1B)。H&E切片的肝内结节和肺转移结节数量增加,AZM治疗逆转了猪鼻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肿瘤结节数量增加和肺转移(图1C-E)。
研究人员将一株荧光素酶标记的SK-Hep1细胞株原位植入肝脏,研究猪鼻支原体在HCC进展中的作用。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测量肿瘤大小。与DEN诱导的HCC模型的结果一致,在体内,猪鼻支原体感染促进了肿瘤的生长,但AZM给药减缓了肿瘤的生长(图1F和1G)。
总之,猪鼻支原体感染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
图1:在小鼠模型中,猪鼻支原体感染促进HCC的发展
研究结论
03
总之,支原体感染独立于其他HCC危险因素。猪鼻支原体广泛存在于HCC肿瘤组织中,可通过肝胰壶腹逆行感染肝脏。体内外模型研究表明,支原体感染促进HCC的发生和进展,并与核多倍体和结构密切相关。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证实,猪鼻支原体可以通过m6a依赖的方式抑制MFN1的表达,入侵细胞,劫持线粒体,并促进线粒体分裂。调节线粒体动力学可抑制肿瘤干细胞多倍体形成和干性。这一发现也支持线粒体和细胞核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干扰线粒体动力学可能是一种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策略。
参考资料:
https://www-cell-com.libproxy1.nus.edu.sg/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23)01575-9#%20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学研究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参考。如需获得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就诊。
热门·直播/活动
🕓 北京|12月19日-20日
▶第四届单细胞测序技术应用研讨会暨单细胞&空间组学研讨会(日程稍后公布)
点击对应文字 查看详情
100 项与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