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Parallel,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ragonFly-T Transcatheter Tricuspid Valve Clip System in the Treatment of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trial is to demonstrate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ragonFly-T system in improving clinical outcomes in 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severe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TR), who are at intermediate or greater estimated risk for mortality or morbidity with tricuspid valve surgery. Thi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will compare the investigational device (DragonFly-T system) to Control (Medical Therap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DragonFire Transcatheter Radiofrequency Myocardial Ablation System
This study is a prospective, single-center, single-group design exploratory clinical research. No control group is set, and only subjects meeting the indications of the study device are treated. After patients sign informed consent, they are screened, and those meet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re enrolled. The treatment involves using myocardi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system and catheter-based myocardial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needle and its guidance system for treating obstructive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ll subjects are followed up before discharge, and at 30 days, 3 months, 6 months,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Safety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udy of DragonFly System for Mitral Regurgitation
To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he DragonFly Transcatheter Mitral Valve Repair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moderate-to-severe (3+) or severe (4+) degenerative mitral regurgitation in high surgical risk subjects and symptomatic moderate-to- severe (3+) or severe (4+) 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 subjects who remained clinically symptomatic after adequate treatment.
100 项与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杭州
2024年7月16日
/美通社/ --
在医疗科技的浩瀚征途中,唯有敢于破浪前行、持续深耕的探索者,方能引领行业之舵。
针对肥厚型心肌病这一全球医疗难题,尽管传统疗法众多,但真正高效且优质的解决方案极为稀缺。
德晋医疗举创新之力研发
DragonFire
®
经导管心肌射频消融系统,该系统,以其创新技术肥心新治,填补中国肥厚型心肌病治疗领域市场空白;以微创、精准、安全为核心优势,为肥心患者提供可靠治疗选择。
东北心血管病大会(
NCC 2024)第28次腾飞之际,
国内外顶尖学者荟萃,共同探索医学新边疆。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方臻飞教授向全球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公布
DragonFire
®
经导管心肌射频消融系统的前沿探索——一项基于 14例病例的前期临床研究成果,备受广泛赞誉与深切关注。
重点结果摘要
1. 患者3个月临床随访数据显示室间隔厚度、峰值LVOT压差均明显改善;
2. 心力衰竭标志物NT-pro BNP从基线至术后6个月降低853.3pg/ml;
3. 患者情况稳定,生活质量改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方臻飞教授演讲
方臻飞教授表示,DragonFire
®
探索性临床试验于2022年10月完成全球首例人体临床应用暨首例探索性临床试验入组以来,至今已完成14例。其中10例患者3个月临床随访数据显示室间隔厚度、峰值LVOT压差均明显改善。室间隔厚度从22mm减小到17mm(P<0.05),左室流出道压差从82mmHg降低至14mmHg(P<0.001),说明术后3个月疗效显著,这一结果稳定维持至术后6月,受试者基线、出院前、术后30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平均LVOTG峰值分别为:74.78±30.47mmHg、37.22±30.4mmHg、25.63±14.24mmHg、23.33±17.83mmHg、21.00±9.00mmHg。心力衰竭标志物NT-pro BNP从基线至术后6个月降低853.3pg/ml。术后30天新发传导阻滞1例(8.3%)、手术相关起搏器植入1例(8.3%),与中心同期14例经皮室间隔酒精消融术相比,新发传导阻滞发生率低(70% vs. 8.3%);起搏器植入发生率低(14.3% vs. 8.3%)。
随访结果充分验证
DragonFire
®
在治疗层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不仅显著成效降低
LVOTG,减轻心肌肥厚,有效改善LVOT梗阻,还成功缓解了心力衰竭的困境,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带来了实质性的生存质量提升和救治希望。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方臻飞教授演讲
方臻飞教授同时分享了该技术的创新原理与器械的优秀性能。
DragonFire
®
创新技术仅需在微创介入下经股动脉入路,经心内膜将消融针刺入室间隔肥厚心肌部位进行射频消融,进而减少室间隔心肌厚度,改善LVOT梗阻,适用于更广泛患者人群。并且
器械的创新设计,可精确控制消融范围、精准控制消融温度,充分提高消融效率使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更高。
DragonFire
肥厚型心肌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体外循环下室间隔切除以及经导管酒精消融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外科开胸手术造成的创伤相对较大,而酒精消融治疗受血管解剖结构限制,且酒精流动性强,易扩散,损伤传导束等正常结构,造成严重并发症。
DragonFire
®
及其创新术式由德晋医疗创新研发,采用国际首创的经导管心肌内射频消融技术治疗HOCM,具有不开胸、疗效快、并发症少、创伤性小、消融范围精准可控等诸多技术优势。
2024年4月19日,DragonFire
®
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申请,进入创新通道。
因此,DragonFire
®
能够加速在临床的入组和市场进程,确保创新型医疗器械更快地服务于广大患者,为群众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据蛋壳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在融资高峰期的2021年至2022年5月,心血管行业共发生38起融资,总融资额高达百亿元。期间,二尖瓣、三尖瓣、电生理、人工心脏、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等细分赛道轮番登场,争当最火爆的赛道。两年过去,心血管器械赛道发展的怎么样了?各细分市场有什么样的变化?市场上又出现了哪些创新医疗器械?相关企业又有何进展?站在创新最前沿,商业化却折戟?作为曾经的“当红炸子鸡”,瓣膜介入市场吸引了大量资金后,国内相关企业加码布局了主动脉、肺动脉、二尖瓣、三尖瓣等几乎所有瓣膜器械品类,并从模仿走向了原始创新。在心脏瓣膜市场,许多企业从材料方面寻找创新突破点。例如,以心医疗自主研发出了全球首个聚合物瓣膜Polymer TAVR,且该产品已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全球首例临床植入。相较于以热解碳为材料制作的机械瓣膜和以生物组织为材料制作的生物瓣膜,聚合物瓣膜基于材料学的突破,融合机械瓣及生物瓣的双重优势,不仅使用寿命长,还具有极好的血液相容性,使患者无需长期服用抗凝药。据悉,心岭迈德、心锐医疗等创新企业也在布局研发高分子瓣膜。除了材料上的突破,国内企业也在结构方面进行心脏瓣膜的创新。例如,近期获得FDA突破性设备认定的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设备AltaValve,就是结构创新的代表。该产品由心通医疗的联营公司4C Medical研发,适用于治疗二尖瓣反流。据悉,AltaValve采用环上瓣装置和心房固定设计,用于规避临床面临的锚定困难问题。同时,该设备通过创新的回收系统可在完全释放后实现回收功能,使术者在术中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及释放。此外,AltaValve设计了三种不同瓣膜尺寸,满足不同瓣环直径的患者使用。捍宇医疗、德晋医疗也在二尖瓣市场分别推出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且两者的产品均于2023年以创新医疗器械身份获批上市。其中,捍宇医疗的二尖瓣夹系统采用了闭合环设计,夹臂之间不易分开,保证夹合稳固;其二尖瓣夹捕获范围较大,利于操作;经心尖手术方式,手术入路短,定位直接。德晋医疗的经导管二尖瓣夹系统则设计了可延展中央封堵网搭配钳臂无级自锁,机械夹合,保证稳定的瓣叶捕获,降低瓣叶张力,减少对瓣叶的损伤,降低中心残余反流,减少术后跨瓣压差。产品创新之外,国内瓣膜企业也在加速瓣膜产品的商业化。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多款介入瓣膜产品获批,其中二尖瓣介入产品已有2款上市。同时,相关企业已启动获批产品的商业化,且启明医疗、心通医疗、健世科技、杰成医疗等企业均已加速瓣膜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应用。例如,今年以来,启明医疗的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置换系统VenusP-Valve已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相继获批上市,加速其全球化战略。截止目前,该产品的全球销售量总计超1000例,覆盖百余家海外中心。不止是肺动脉瓣膜,启明医疗的其他瓣膜产品也在全球市场销售应用,抢占传统海外巨头的市场。再如,心通医疗自主研发的第二代TAVR产品VitaFlow Liberty已进入阿根廷、哥伦比亚、巴西、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沙特阿拉伯的近100家核心医院,且其VitaFlow系列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累计完成超1万例临床应用。可惜的是,国内瓣膜企业的商业化成果却不尽如人意。根据各上市企业的2023年财报,启明医疗2023年营收4.91亿元,同比增长21%,税前亏损7.35亿元;心通医疗2023年营收3.36亿元,同比增长33.9%,税前亏损为4.64亿元;沛嘉医疗2023年营收4.41亿元,同比增长75.9%,税前亏损3.91亿元;健世科技2023年归母净亏损3.72亿元……仅计算上市企业,瓣膜领域企业在2023年亏损就达到19.62亿元,接近20亿。一年亏损近20亿,瓣膜企业缺的不只是时间产品陆续获批、加码商业化的瓣膜企业,为何还在亏损?一方面,瓣膜企业仍在斥巨资投入研发。如2023年,启明医疗的研发成本为5.24亿元,心通医疗的研发成本为2.37亿元,健世科技的研发开支为2.88亿元,沛嘉医疗瓣膜业务板块的研发开支为2.4亿元。另一方面,瓣膜介入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水平,需等待时间发酵。在近期举办的2024第八届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心血管创新论坛上,以心医疗首席科学家钟伟提到:“2023年我国主动脉瓣介入置换手术数量大约为13000例-15000例左右,今后仍然会快速发展,预计2030年可能达到10万例,甚至更高。”事实上,产业发展不是玩游戏,不能点点鼠标就实现快速应用,投资界、市场需要给瓣膜企业更多的时间。以美国为例,2002年,全球首例TAVR成功实施,但直到2019年,美国TAVR手术量才终于超过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手术(SAVR)。这一历程用了17年。在中国,相信TAVR手术量超越SAVR用不了17年。2010年,国内首例TAVR手术成功实施。此后,瓣膜介入手术经过几年的医生培训、学术推广,在2018年实现开展1300例TAVR手术,并在2021年成功开展7319例。根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公布的《2023年中国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数据》,2023年前十个月,TAVR手术量已开展1.16万例。手术量持续大增的背后,是瓣膜中心的快速建设与大量国产创新瓣膜器械的支持。2019年,心脏瓣膜病介入中心(简称“瓣膜中心”)在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指导下发起建设。瓣膜中心致力于推动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的体系化和规范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已有309 家注册单位,覆盖26 个省份。另外,潘文志教授认为:“TAVR器械的迭代也促进了国内TAVR手术量的增长。”从机械瓣到生物瓣,再到高分子瓣膜,从传统瓣膜到可回收瓣膜,瓣膜器械一直在更新迭代。同时,现阶段,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等疾病领域,均有具备独特临床优势的国产自研瓣膜器械问世,为临床诊疗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业内企业的推广、适应症人群的拓展,均对瓣膜介入渗透率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有的瓣膜企业在持续亏损,但瓣膜市场的基本盘与基本逻辑仍是积极向好的。从渗透率上看,我国约有2500万例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其中150万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R渗透率还有极大地提升空间。在2024第八届VBEF未来医疗生态展会上,蛋壳研究院院长姜天骄表示:“希腊的人均GDP为2万美金,其每百万人TAVR植入量有50多例。目前,中国每百万人TAVR植入量仅有9例。中国到2035年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即人均GDP达到2.3-2.5万美金。因此,中国TAVR若做到希腊当前的渗透率,就有5倍的成长空间;若做到日本当前的渗透率,则有10倍的增长;若达到美国当前的渗透率,则还有30倍的增长空间。”基于这一基本逻辑,我们认为瓣膜介入市场未来可期,而站在创新最前沿的国产瓣膜企业们将在未来的全球瓣膜器械制造巨头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补充的是,双向奔赴,才有美好未来。投资者给予瓣膜企业资金支持及发展时间,但瓣膜企业也需要给予投资者信心。目前,瓣膜领域上市企业,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先后公告停牌。启明医疗停牌的原因是内部管理问题,公司曾向两名高管提供巨额贷款且及时信披;沛嘉医疗停牌的原因是“公司正在与审计师讨论金融资产的估值,且仍待若干资料及支持文件”。因此,瓣膜企业除了加强产品创新,也需注重企业管理。未来,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国内瓣膜企业将迎来快速发展。但抓住机遇的,可能是上市企业,也可能是现阶段默默补齐短板的创新企业。心血管器械仍在坚持创新,市场担心商业化在融资高峰期,吸金的不止是瓣膜介入器械,还有其他细分领域。例如,心脏电生理领域就凭借新兴的脉冲电场技术(PFA)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先后有十余家入局的企业完成融资。PFA被认为是下一代消融技术。据悉,PFA具有组织选择性和非热效应,可在杀伤病变组织的同时确保不损伤周围正常组织。此外,PFA系统还具有消融效率高、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势。如今,锦江电子、德诺电生理等创新企业的PFA系统已获批上市。其中,锦江电子的PFA系统LEAD-PFA于2024年5月在“中国医疗器械创新之路”高峰论坛上进行产品品鉴,并登上了比邻星创投发布的《中国医疗器械2024探星创新榜》。值得一提的是,睿笛生物基于脉冲电场技术推出的陡脉冲消融系统(纳秒脉冲消融系统)于2024年2月获得美国FDA“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成为国内首个获此认定的脉冲电场消融产品。道禾长期投资合伙人周灏评价道:“锦江电子的LEAD-PFA作为第一个上市的国产PFA,产品和技术均具有竞争力。但是,其后续如何开展学术推广,如何做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同样十分重要。”RDN也是市场关注的重磅细分赛道。2023年,美敦力历经23年辛苦,终于使其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术(RDN)产品获得FDA批准。在大洋彼岸,魅丽纬叶推出的Netrod网篮状六电极RDN系统于2021年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设备”认定。据介绍,魅丽纬叶自主研发的Netrod网篮状六电极RDN系统采用了网篮状结构使导管顺应性更强、血管中贴壁性能更优异,并设计出360度螺旋排布的六电极使系统实现更高效的消融治疗。临床数据显示,该产品的达标率达60%,诊室血压下降率达25%,动态血压下降率达12%。泰康资产董事总经理、战略股权投资部负责人徐军表示:“魅丽纬叶的技术确实很领先,在临床数据上也远远高于海外巨头。但是,其未来面临的问题也是一样:创新产品的商业化需要用数据来证明。同时,该产品的临床效果,也需要企业用长期、广泛的临床数据来证明。”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梁卫彬也表示:“魅丽纬叶的RDN系统作为创新疗法,在商业化方面存在挑战。不过,由于美敦力的RDN产品已在国内获批,相信魅丽纬叶将可与美敦力共同推动RDN的应用。”若没有跨国巨头企业在前面蹚路,国内企业就需要作为主力推动创新产品和创新术式,这明显更具挑战性。除了瓣膜介入、心脏电生理、RDN外,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血管腔内影像、人工智能等赛道也充满了创新。例如,唯迈医疗立足介入机器人存在个体精度差异、手术效率等痛点,提出了以介入手术机器人为“手”、DSA为“眼”、AI决策平台为“脑”的“眼手脑”协同解决方案。“计算医学的兴起,能够助力心血管医疗器械研发。如MathWorks与奥克兰大学合作,提供可通过数学模型仿真心脏跳动过程中,完整电生理模型,从而可帮助心血管企业,实现医疗器械的早期设计验证和评估。而不必等到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才能进行代价高昂、耗时费力的验证与迭代优化。“虽然行业创新一直在持续,但市场与投资人们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开始更关注企业的商业化问题。有投资人表示,有些创新医疗器械在学术推广时评价出色,临床效果也极为优异,但在临床上却难以推广普及。这是因为产品获批之后,还有物价、挂网、集采、医保等难关,且关关难过。以物价为例,国科恒泰战略合作与投资部负责人王泽玮表示:“创新器械的商业化,大概要花10年才能把全国每个省的物价都做下来。此前,一位研发出国际首创产品的创始人,用了10年才做了5个省的物价。”不止是创新企业,跨国器械巨头也会遇到商业化难题。例如,雅培、波科花了十几年时间和数亿元美金推广可降解支架,但其产品仍然是黯然离场。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周瑔提醒创业者:“希望所有医疗器械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提前关注国内商业化的体系和它的边界条件,因为这会非常大地影响创新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和转化周期。”时移世易,因地制宜。现阶段,没有更多资金涌入市场后,心血管创新器械企业需调整发展战略,以商业化为重中之重,通过健康的现金流确保企业稳步发展。*封面图片来源:神笔pro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因篇幅限制,本文摘选白皮书的部分图文,如欲阅读全文,请在动脉网APP内下载。前言 2022年初,蛋壳研究院完成了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领域的首次覆盖研究,并发布了市场首篇全面盘点介入二尖瓣修复与置换技术的深度报告《突围二尖瓣:百亿美金,十八般兵器与三重门》,提出“三重门”分析框架、以及产品市场推广的商业价值模型。2023年,两款国产TEER的获批打破了中国市场被外资垄断的局面。ValveClamp(捍宇医疗)和DragonFly(德晋医疗)分别于2023年8月31日和11月29日获得NMPA批准上市,同时国内已有数条进入确证性临床的产品管线,TEER的中国应用将驶入快车道。基于此,蛋壳研究院持续跟踪覆盖介入二尖瓣领域,并撰写了《2024经导管二尖瓣介入治疗行业白皮书》,将着重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二尖瓣反流(MR)的干预现状如何?外科vs.介入优劣几何?介入二尖瓣治疗的市场前景如何?2、介入二尖瓣治疗囊括哪些技术路径?介入修复vs.介入置换的核心特征?介入二尖瓣治疗的诸多技术路径中,发展成熟度差异几何?是否已经出现处于领跑地位的技术路径?3、近年来,全球各大学术会议和顶级期刊报道了诸多介入二尖瓣治疗领域的临床进展,这些临床结果传达了什么核心价值、预示着哪些经验总结?介入二尖瓣治疗的竞争格局又有何变化?4、从技术路径、国际化、商业化、辅助创新技术等视角,全面分析介入二尖瓣治疗领域的趋势展望如何?为了解答上述问题,蛋壳研究院进行了广泛的临床专家及产业调研,非常感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谢涌泉主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疗中心Nicolo Piazza教授以及其他专家学者对《白皮书》的指导和支持。在《白皮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还参考了国内相关领域领军专家和领先企业的观点,并受益匪浅。在此,我们向这些专家学者和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研究和创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注:报告全文可在动脉网APP内下载)介入二尖瓣治疗市场前景1.1 二尖瓣反流病因复杂,患者众多且死亡高发二尖瓣是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的“阀门”,可允许血液在舒张期从左心房正常流向左心室,也可防止血液在收缩期从左心室回流到左心房。二尖瓣的正常运作依赖于瓣叶、瓣环、腱索及乳头肌等组成部分。将二尖瓣比做一道“拉力门”,前后瓣叶——两扇门,瓣环——门框,腱索——拉力绳,乳头肌——将腱索固定在心肌上的铆钉。二尖瓣的重要毗邻结构包括冠状窦、回旋支冠状动脉、左室流出道等。图表 1 二尖瓣解剖结构数据来源:Circ Cardiovasc Interv,蛋壳研究院1.1.1 二尖瓣反流包括原发性及继发性,病变分型复杂二尖瓣病变主要包括反流和狭窄,其中反流问题在临床中占主流。二尖瓣反流(MR)的完整定义是指左心室(LV)的血液因二尖瓣的病变而逆流进入左心房(LA)。根据二尖瓣反流产生的病理机制,二尖瓣反流分为原发性二尖瓣反流PMR (瓣膜本身结构的病变导致)和继发性二尖瓣反流SMR (心脏本身或瓣膜支撑结构病变导致)两类。临床应用以根据瓣叶活动度区分的Carpentier分型为重要依据。图表 2 二尖瓣反流病因及Carpentier分型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1.1.2 二尖瓣反流患者众多,死亡率随老龄化深化而提高,干预刚需强烈MR疾病占据心脏瓣膜疾病的最大比例。2022年《JACC Asia》发布了中国的大型心脏瓣膜疾病China-DVD研究显示,原生、孤立性二尖瓣反流疾病的患者占比最高,当统计范围控制在严重的瓣膜疾病患者中,孤立性二尖瓣反流疾病的患者占比仍然最高。图表 4 中国心脏瓣膜疾病分布类型数据来源:JACC Asia,蛋壳研究院MR患者临床症状痛苦并将最终进展至心衰,给患者带来极大负担和痛苦。由于血液在心脏里来回移动而不泵向身体,导致心脏负担明显增加,会导致左心扩大、左心衰,血液倒流到左心房进而回到肺部,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和肺动脉高压。随着疾病进展,会导致明显心衰症状,包括静息下呼吸困难、下肢浮肿,低血压相关症状。未经干预MR患者的心衰住院率及死亡率随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升高,5年期分别高达90%和50%。因此,对MR的干预刻不容缓。图表 5 未干预二尖瓣反流存活患者心衰住院率数据来源:JACC Journals,蛋壳研究院图表 6 未干预二尖瓣反流患者死亡率数据来源:JACC Journals,蛋壳研究院1.2 外科干预极其有限,介入优势显著,发挥临床应用潜能1.2.1 外科术式创伤大、患者接受度低,导致MR干预率低ACC/AHA、ESC/EACTS指南提示,药物治疗对于继发性MR意义重大,但对原发性MR无效;手术治疗为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治疗机遇。然而,由于外科手术的患者选择意愿低、手术不耐受、医生培养曲线长等主要原因,MR重症患者的干预情况不佳。通过类比美国流行病学数据估测,中国需要干预治疗的重症二尖瓣反流患者550万,而极低的治疗率(0.5%,每年约4万例外科二尖瓣手术)预示着具有微创和安全等优点的治疗手段具有极大发展前景。图表 9 按年龄组划分的重症患者干预率数据来源:JACC Asia,蛋壳研究院1.2.2 介入术式起源于外科经验,凭借诸多优势,获指南推荐等级不断提升经导管介入术式优势显著,为二尖瓣反流患者提供了一种高价值干预选择。虽然MR的外科手术治疗在国际权威指南中是金标准,直视术野能够同时干预更多类型的疾病,但实际治疗过程中,外科手术还面临较多挑战,例如无法干预高危患者、术中难以实时评估干预疗效、创伤大导致术后易感染等。而在经导管介入治疗手术下,患者无需开胸、心脏停跳、体外循环等,具备能够覆盖更多外科不耐受的患者群体、实时评估并调整优化手术效果、创伤小恢复快、更易在基层推广等优点。图表 10 外科与介入术式的特征对比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1.3 介入二尖瓣的市场前景广阔从植入例数来看,全球市场发展较早,2020年已实现累计10万例植入,且近两年增速更是不断加快,截止2023年已累计植入22万例。而在我国,2021年才出现商业化产品,截止2023年已累计植入1811例。图表 13 2015-2023全球(左)及2021-2023中国TEER(Mitraclip)植入例数(右)数据来源:《2023年经导管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年度报告》,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从市场规模来看,2023-2030年,中国将以57%的复合增速远超于全球市场的24%,实现高速增长。此外国内外市场中,当前均以修复类介入器械为主,但远期来看置换类介入器械也将取得不错进展。据蛋壳研究院估计,2023-2030年全球市场将以24%的年复合增长率,2030年有望达到102.53亿美元。2023-2030年中国市场将以57%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扩容,增速远高于全球市场,2030年有望达到75.78亿元。图表 16 2021-2030年全球二尖瓣介入市场规模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预测图表 17 2021-2030年中国二尖瓣介入市场规模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预测介入二尖瓣治疗技术路径2.1介入技术路径丰富多样,修复置换各有优劣,TEER临床应用最广2.1.1 介入治疗路径丰富多样,囊括修复与置换两大类在二尖瓣反流领域,因二尖瓣反流病因的多样性,二尖瓣反流的介入治疗整体上可以分为修复与置换路径。介入修复:根据干预部位不同可划分为五类(因为二尖瓣的组成结构繁多),即缘对缘修复、瓣环成形、腱索修复、对合缘增强以及左心室重构术。介入置换:根据锚定方式分类(因为瓣膜的安全稳固锚定难度大),包括心尖系绳(如Tendyne)、瓣叶抓取(如Tiara)、径向支撑(如Intrepid)、环状倒钩(如Navigate)、心房锚定(如Alta valve)、环中瓣亚瓣环锚定(如Sapien M3以及Highlife)等。图表 18 介入二尖瓣治疗全景图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2.1.2 修复改善反流且安全性较高,置换几乎完全消除反流且长期维持介入修复改善反流且整体植入物较小安全性较高,而介入置换能够几乎完全消除反流且长期维持。通过从术前(患者适应症筛选)、术中(操作难度、输送系统)、术后(近远期疗效、术后不良等)三大视角对比发现:介入修复技术整体入路创伤小、安全性相对较高,虽然对MR消除程度相对有限可能存在远期复发风险,但近年越来越多的大规模长周期临床研究显示,TEER干预MR的疗效值得肯定。而介入置换通过完全替换受损的瓣膜,能够几乎完全消除MR,远期复发风险低,且理论上可覆盖更广泛的解剖结构,虽然面临产品锚定难度高、LVOTO及瓣周漏等术后不良,但随着产品设计改进优化,未来可期。图表 20 介入修复及置换的特征对比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2.1.3 修复类产品获批数量较多,TEER临床应用最广从上市产品数量上看,治疗路径虽丰富,但整体获批数量较少,其中修复更为成熟。全球共有9款二尖瓣介入治疗器械获得批准。TEER领域包括雅培的MitraClip是唯一一款获得FDA/CE/NMPA三方认证的TMVr产品。爱德华的PASCAL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获得CE和FDA认证。2023年,ValveClamp、DragonFly 两款国产TEER获NMPA批准上市,打破了中国市场被外资垄断的局面。相对于TEER,瓣环成形、腱索修复的相关器械发展相对缓慢,循证医学证据也较少。而二尖瓣置换领域,目前仅雅培的经心尖入路Tendyne这1款产品获批。图表 21 全球获批二尖瓣修复及置换类产品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从产品应用上看,TEER路径最为成熟,临床应用规模遥遥领先。介入修复领域,MitraClip累计植入量超20万例,后发的PASCAL累计植入量4170例,而瓣环成形和腱索修复的代表性产品仅分别累计植入约1000例。介入置换领域,唯一获批上市的产品Tendyne仅实现1500例的累计植入,而暂未获批上市的Intrepid也仅实现500例的累计植入, 较TEER的商业化应用程度还有较大差距。图表 22 介入二尖瓣器械累计植入量对比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2.2 TEER领跑介入二尖瓣治疗,产品迭代拓展患者覆盖、优化临床疗效、简化手术操作2.2.1 TEER起源于外科缘对缘修复,具备靶点精确、易导管化、干预灵活等优势TEER的临床应用最为成熟,得益于其原理可靠、植入物少、靶点精确、易导管化、干预灵活等核心优势。(1)医学原理可靠,以不变应万变:TEER起源于外科缘对缘修复技术(SEER),相较于SEER,TEER虽然无法同时联合瓣环成形修复,但也更多地保留了瓣口面积,降低术后严重瓣膜狭窄的可能性。同时,TEER在心脏跳动、实时超声引导下进行,便于即刻评估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能够通过精细的反复调节夹合位置及深度,实时验证并提高手术效果。(2)植入物少,靶点精确,安全性高:TEER植入的夹子仅有不到成人指甲大小的1/3,几乎只精准作用于反流部位,因此对瓣膜周围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较小。(3)原理简单,易导管化:SEER仅需使用垫片将病变瓣叶和对侧瓣叶缝合几针即可完成,而且瓣叶附近操作空间相对充分,因此将外科术式沿用至经导管干预时,TEER相较于其他介入二尖瓣术式的操作更为简便。(4)干预灵活:TEER不仅可以多次重新定位夹子而不造成瓣膜结构损伤,而且能够通过控制夹子的闭合量来定制化MR干预程度,甚至可植入多个夹子以达到最大的MR降低程度。2.2.2 TEER产品迭代,持续优化临床疗效、简化手术操作、拓展患者覆盖MitraClip产品历经四次迭代,第一代主要优化了夹子的锁定机制;第二代NT产品显著改善了瓣叶捕获的夹持器;第三代NTR/XTR产品通过新增长臂夹子尺寸,覆盖更大的连枷宽度患者;第四代G4产品提供四种尺寸的夹子让术者能够定制化干预MR,同时独立捕获瓣叶的设计提高了易用性。图表 23 第一代Elgiloy夹持器角度仅85°(A),第二代镍钛诺夹持器达120°(B)数据来源:雅培官网,蛋壳研究院图表 24 第三代产品增加了NTR和XTR的抓取宽度数据来源:雅培官网,蛋壳研究院图表 25 第四代产品(左)及独立捕获(右)数据来源:雅培官网,蛋壳研究院图表 27 第四代EXPAND G4研究手术时间最短数据来源:雅培官网,蛋壳研究院图表 28 第四代EXPAND G4研究MR减少最显著数据来源:雅培官网,蛋壳研究院MitraClip自2003年首次人体植入以来,20年间开展了诸多临床研究,不断验证其临床疗效并拓展患者适应症。第一代MitraClip自2003年首次人体应用,至2015年间开展了10项研究,其中对比MitraClip与外科手术疗效的EVEREST Ⅱ研究,以及对比MitraClip+GDMT与单独GDMT干预FMR有效性的COAPT研究和MITRA-FR研究值得重点关注。系列研究支撑TEER先后应用于外科高危的DMR患者、经GDMT和CRT治疗后无效的FMR患者。基于EVEREST Ⅱ研究和COAPT研究结果,FDA先后于2013年和2019年分别批准MitraClip用于治疗DMR和FMR。图表 29 MitraClip重要研究进程变化数据来源:雅培官网,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2.2.3 TEER明确有效,不同类型患者应采取相适应的手术策略TEER已被明确证实其有效性,“绿区-黄区-红区”概念的提出为手术提供执行依据。近年来,国外专家提出了TEER治疗的“绿区-黄区-红区”概念,其中绿区病变即为符合 EVEREST Ⅱ和COAPT研究入选标准的简单病变;黄区病变为超越指南推荐标准的复杂病变;红区病变则为困难的解剖结构或TEER治疗禁忌证,需评估二尖瓣置换指征。图表 30 TEER的二尖瓣解剖学评估数据来源: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当前手术路径选择主要有经股静脉TEER和经心尖TEER, 两者的手术规范流程分别各有10个与5个步骤。经股静脉TEER的规范流程包括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穿刺、SGC置入 LA、CDS 进入 LA、CDS 进入 LV、缘对缘钳夹、钳夹后评估和调整、导管鞘撤出、两个及以上夹合器置入、手术结束前综合评估。图表 31 经股静脉TEER手术规范流程数据来源: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2.4 TEER面临解剖适应症受限、长期耐久性有待验证等挑战(1)解剖适应症受限:从解剖结构来看,约20%的患者是理想的,约40%的患者适合进行TEER。但对于瓣叶增厚和严重钙化、瓣叶穿孔或撕裂、瓣膜狭窄、瓣叶过短、瓣口面积过大等特殊解剖结构的患者,并不适用于TEER。(2)MR改善有限且长期耐久性仍需跟踪:TEER只针对瓣叶进行缘对缘修复,相较于外科联合瓣叶修复、瓣环修复、腱索植入等多项技术,长期效果可能不及外科理想。针对TEER开展的临床研究当前多公布的是一年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期待更长期的耐久性数据。(3)FMR随左室负荷动态变化增加干预难度:FMR具有动态特征,其严重程度随左室负荷变化而变化,受药物干预影响较大。例如,与清醒状态下TTE评估相比,TEE术中的镇静和血压降低可能会显著降低MR的严重程度。上述这些动态变化都会增加TEER对FMR患者的干预难度。(4)植入多枚夹子的潜在瓣膜狭窄风险:TEER由于是非生理性的修复,长期难以避免地造成相对狭窄的风险。荟萃分析显示,在TEER术中放置1个、2个夹子时,舒张期二尖瓣瓣口面积分别下降46%、59%,尤其在置入多枚夹子或使用夹合壁较宽的夹子时,狭窄风险提升。(5)经股操作学习曲线较长:经股入路的TEER创伤小恢复快,但客观来说入路长,因此器械设计难度高,全程需依赖于超声心动图实时指导,术者操作步骤相对繁琐,学习曲线较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TEER在国内的快速普及。2.3 介入二尖瓣治疗的“工具箱”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2.3.1 瓣环成形亟待简化操作,腱索修复适应症受限,期待对合缘增强和左心室重构等创新路径介入修复技术路径中,已有产品获批的技术路径包括TEER、瓣环成形修复和腱索修复。其中,TEER技术证据最充分、应用最广泛、对DMR和FMR的疗效均获证实;瓣环成形修复技术来源于外科“金标准”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适用于干预FMR患者、但面临手术操作复杂及冠脉阻塞风险;腱索修复技术对后叶P2脱垂的DMR患者疗效较好但该类患者群体较少、且普遍经心尖入路存在心包粘连风险。尚在临床研究阶段的技术路径包括对合缘增强和左心室重构,提供了更多干预MR的可能性。对合缘增强技术通过增大后瓣叶面积填充反流孔而保持前瓣叶正常的生理功能,不仅理论上能够如TEER一样干预DMR和FMR,甚至如置换技术一样具备消除MR的潜力,同时又能避免TEER潜在的瓣口狭窄风险;左心室重构技术直接缩小左室容积,不仅能够治疗心腔扩大所致的FMR患者还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图表 33 介入修复不同技术路径的代表产品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34 介入修复不同技术路径的优劣特征对比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2.3.2 理想的置换产品应当具备锚定稳固且避免LVOTO和瓣周漏、耐久性佳、经股入路等特征(1)锚定稳固:组合式锚定。瓣膜锚定主要通过心尖绳索、倒刺、径向支撑、人工环、原生瓣叶固定等方式,由于不同锚定方式优劣并存,因此大部分器械同时采用多种锚定方式,进行优劣势互补,以达到更安全稳固的效果。如Mi-thos(纽脉医疗)采用心室面三层倒刺锚定结构+与原位瓣环的过盈配合。(2)避免瓣周漏:双层支架+致密裙边密封膜+左心房大伞盘。为同时满足二尖瓣环马鞍形结构和血流动力学需求,可采用双层支架。如Tendyne(雅培)、Tiara(Neovasc)采用D形外支架+圆形内支架。此外,致密裙边密封膜及左心房大伞盘设计等也成为有效方案。如Highlife(沛嘉医疗)、Sapien M3(爱德华)瓣膜裙边缝有密封膜,与锚定环紧密贴合。Mi-thos(纽脉医疗)采用心房大伞盘密封膜设计。(3)避免LVOTO:左心室侧缩短/收口/镂空的瓣膜支架。置换产品在临床筛败率高的一大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免LVOTO。因此,为进一步降低瓣膜对原本LOVT的影响,通常采用减小心室侧瓣膜阻挡的方式,包括短瓣架/收口/镂空等设计。如Cardiovalve(启明医疗)心室侧缩短、Highlife(沛嘉医疗)收口及镂空。(4)耐久性佳: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生物瓣客观面临耐久性考验,同时二尖瓣较主瓣存在更大的衰败风险。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在模仿天然瓣膜组织特性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瓣膜置入的机械性能、生物相容性和血液相容性的要求,以延长瓣膜的使用寿命。如Foldax使用LifePolymer™材料制成的二尖瓣外科瓣完成人体植入。(5)经股入路:输送系统尺寸缩小+简化操作。相较于经心尖入路,经股入路能提高瓣膜置换的安全性,同时又对输送系统的外径尺寸设计和操作简便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如Intrepid(美敦力)不仅将经心尖优化为经股入路,且第一代TF输送系统直径35F,现已优化至29F。此外, Highlife(沛嘉医疗)、CardioValve(启明医疗)、AltaValve(心通医疗)也采用经股入路。图表 35 介入置换不同技术路径的代表产品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介入二尖瓣治疗的临床进展与竞争格局3.1 TEER临床证据持续强化,介入置换进展相对缓慢TEER在DMR和FMR患者群体的临床证据持续强化,而介入置换的进展相对缓慢。近两年,全球各大学术会议和顶级期刊报道了诸多介入二尖瓣治疗领域的临床进展。经蛋壳研究院统计,经导管缘对缘修复(TEER)领域的证据最为充分,介入置换(TMVR)领域的整体报道相对较少,而除了TEER外的介入修复路径鲜有大型研究进展。同时,全球TEER领域的研究规模(千余甚至数万例)显著大于TMVR(百余例),国产产品的临床疗效也有待更大规模的人群验证。3.2 介入修复:TEER普适性疗效强化推广潜力,国产器械首获批准重塑格局近两年,全球介入二尖瓣修复领域报道了诸多临床研究持续强化TEER的临床证据。TEER术式不仅表现出了优于外科的安全性,且MitraClip G4等迭代产品展示了临床疗效和手术效率的持续提升。TEER在5年长周期随访、近2万例大规模患者群体的疗效也持续被验证。TEER应用于更广泛适应症的临床证据也得到诸多强化,包括应对复杂解剖结构、AFMR、晚期危重症患者。中国TEER领域也获得了喜人进展。近两年中国也相继发布了三份专家共识或临床路径,以指导TEER术式在国内的顺利推广。2023年随着两款国产产品ValveClamp(捍宇医疗)和DragonFly(德晋医疗)的获批,以及全球原创产品GeminiOne(沛嘉医疗)的结果报道,期待国内TEER应用的爆发。图表 36 介入二尖瓣修复的临床概览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 TEER中国代表性产品2023年两款国产TEER产品ValveClamp(捍宇医疗)和DragonFly(德晋医疗)获批上市,具备全球原创创新技术的GeminiOne(沛嘉医疗)也报道了确证性临床的初期优异结果。综合来看,虽然目前国产TEER产品的证据发布均为DMR适应症,确证性临床的入组患者多为100余例,相较于全球长周期、大规模、普适性的研究仍有一定距离。但无论是全球产品的迭代还是国内后发产品的创新,均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追求更简便的手术操作、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植入数量、应对更难的解剖结构,期待国产产品未来在FMR等更广泛的适应症,以及更长随访时间的结局报道。● ValveClamp(捍宇医疗)CLAMP-2研究的1年结果ValveClamp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联合捍宇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经心尖入路、国产首个获批上市的TEER器械。ValveClamp已在全国50+家医院推广应用超过400例患者,ValveClamp更是走出国门,2023年11月10日于印尼完成首例植入。TCT 2022公布的CLAMP-2研究针对全国11家中心的102例外科手术高危的DMR患者的1年结果,证实了ValveClamp治疗DMR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1年有效终点率87%远超目标值,且具备高达88%的单夹率、经心尖极短的导管操作时间、全超声引导优势。图表 65 ValveClamp产品术后1年的主要结局数据来源:TCT2022,蛋壳研究院图表 66 ValveClamp产品术后1年的MR分级数据来源:TCT2022,蛋壳研究院● DragonFly(德晋医疗)DMR确证性临床的1年结果DragonFly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院士团队联合德晋医疗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经股入路的TEER器械。DragonFly自2020年7月完成全球首例人体临床应用,2022年1月完成DMR确证性临床最后一例入组,2023年4月完成FMR确证性临床最后一例入组,2023年5月发布DragonFly-DMR临床试验的1年随访结果,2023年11月获批上市。DragonFly-DMR确证性临床的1年结果于EuroPCR 2023和TCT 2023报道,研究纳入了来自27个医疗中心的120例DMR患者,主要终点为术后1年治疗成功率,治疗成功定义为术后1年时无全因死亡、无因二尖瓣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外科二尖瓣相关手术和无二尖瓣反流(MR)>2+。研究显示,DragonFly以显著的治疗表现,成功达到了预设的主要疗效终点。同时,DragonFly有效改善了DMR患者的MR程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左心室结构与功能的逆向重塑,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的研究结果和MitraClip及PASCAL的最新结果接近,提示其较好的疗效。图表 68 DragonFly主要疗效终点数据来源:TCT2023,蛋壳研究院图表 69 DragonFly改善MR及心功能的程度数据来源:TCT2023,蛋壳研究院● GeminiOne(沛嘉医疗)全球原创产品疗效喜人令人欣喜的是,具备全球原创创新技术的GeminiOne(沛嘉医疗)在TCT 2023报道了DMR确证性临床35例患者的30天结果,优异的临床疗效和极简的手术操作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原创的力量。GeminiOne正在中国大陆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由阜外医院胡盛寿院士、潘湘斌教授团队牵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与上海胸科医院作为共同PI单位。GeminiOne中国DMR确证性临床预计于2024年Q2-Q3完成120例患者入组,并将于不久的将来推进上市。GeminiOne系统设计之初即专注于研发一款全球原创器械,致力于绕过海外巨头产品的专利限制,打造真正的FTO (Freedom-To-Operate) 产品,并将成为沛嘉医疗国际化布局的主力产品,预计于2024年开展美国EFS临床试验,开启国际化进程。GeminiOne是沛嘉医疗自主研发的全球创新TEER器械。作为该产品的主要临床PI,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谢涌泉主任认为,GeminiOne产品独特的滑槽式设计实现了较小瓣膜夹尺寸的同时保持更大的有效夹合臂长,便于术者对瓣叶的有效抓捕。同时,GeminiOne的滑槽式设计还有一大临床应用优势,即其对患者的房间隔穿刺高度要求较低,在当前术者经验水平不一的大背景下,该优势更利于TEER技术的推广。尤其是未来随着TEER的应用从黄区拓展到红区,术者面临的患者解剖特征将越来越复杂,房间隔穿刺高度即使相差1mm也将影响手术的结果。GeminiOne产品设计降低了对房间隔穿刺高度的要求,实际上是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并降低了手术并发症,也将更加利于TEER技术在基层医院的推广。此外,来自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疗中心的Nicolo Piazza教授评价,他对GeminiOne的第一印象非常积极,其核心优势包括操作简便、术者友好且符合人类工程学设计。具体来看,GeminiOne的螺纹无级自锁式结构让术者无需锁定/解锁操作即可实现自由地打开和关闭瓣膜夹,且通过简单的滑块即可独立抓捕瓣叶,都大大提升了操作简便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GeminiOne抓捕及夹持瓣叶的能力,能够获得显著的瓣环收缩效果。30天结果显示,安全性方面,零死亡,无主要不良事件、中风、肾衰竭、心肌梗塞或转外科等不良情况,且在随访过程中无单边瓣叶夹持(SLDA)或瓣叶撕裂的情况。有效性方面,超声随访结果显示,100%的受试者在30天时返流量均维持在1+及以下,返流改善效果显著。受试者30天平均跨瓣压差无超过5 mmHg,LVEDD较术前显著减小,提示左室逆重构。图表 75 GeminiOne产品的安全性数据来源:TCT2023,蛋壳研究院图表 76 GeminiOne产品的有效性结果数据来源:TCT2023,蛋壳研究院3.3 介入置换:显著改善反流,经股入路提升安全性由于整体瓣膜较大,TMVR的经心尖入路是产品设计之初的首选。但近年来数个相关研究再次表明,虽然TMVR能几乎完全消除MR,但无论是Tendyne还是Intrepid经心尖入路造成的创伤和术后并发症,依旧导致了近30%的1年期全因死亡率,安全性风险不容忽视。经股入路必然成为提高TMVR安全性的改进方向,Intrepid经股研究的25例1年期全因死亡率6.7%,虽未保持2022年报道的零死亡的欣喜结局,但较经心尖入路的安全性已有很大改善。对比TMVR入路差异的相关研究也提示了,经房间隔入路表现出术后不良较低的优势(包括全因死亡、出血并发症、急性肾衰、感染、术后住院时间)。图表 37 介入二尖瓣置换的临床概览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 Highlife(沛嘉医疗):治疗MR的可行性被验证,同时手术操作熟练度提升不同于现有TMVR大多基于经心尖入路和/或主要依靠径向支撑力锚定,经心尖入路因创伤较大可能减少患者获益,径向支撑力锚定影响心肌逆重构,并在工程角度必须将瓣膜尺寸设计较大,导致输送困难。沛嘉医疗的HighLife TSMVR特有的“Valve-in-Ring”设计,采用固定环与瓣膜支架的相互嵌套,非径向支撑力锚定,尊重原生解剖结构,防止瓣周漏,释放时无需旋转定位或考虑同轴性,释放过程中即可实现自同轴。经股动静脉双入路设计,入路并发症少。PCR London Valves 2023报道的Large Annulus Valve大型号瓣膜首例人体植入,未来将拓展应用于更多更大尺寸的原生瓣环患者。作为该产品的主要临床PI,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医疗中心的Nicolo Piazza教授认为,虽然TEER当前为二尖瓣反流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在患者筛选和残余二尖瓣反流方面仍然面临一定的局限性。而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能够消除反流病变,其中,HighLife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已在全球植入超过120例,被证实能够为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提供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随着HighLife可行性研究结果的持续报道,未来还将完成5年随访。预期2024年将在美国推进注册前关键临床研究。2022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陈茂教授团队使用沛嘉HighLife TSMVR系统完成首例经股二尖瓣置换术,标志着HighLife全国多中心注册临床正式启动。随着NMPA上市前多中心临床试验稳步推进,期待HighLife造福更多二尖瓣患者。EuroPCR 2023公布的HighLife TSMVR经股二尖瓣置换技术全球首次人体植入的主要终点结果是较理想的。主要临床终点可行性结果显示,88%患者成功接受了HighLife瓣膜植入,92%的患者没有发生急诊外科或再次介入。主要安全性结果是可接受的(30天全因死亡率13.5%),方案人群的复合终点发生率为28.8%,超声心动图验证显示正向结果。说明HighLife经股入路二尖瓣置换术是可行的,并且可以在当地心脏团队定义的无合适替代疗法的患者中实现高技术成功率。同时,HighLife的操作熟练度提升。术者经过2-3次手术后,整体手术时间大大缩短,导丝成环的步骤变得更加流畅。大多数术中固定环成形+瓣膜释放的时间大约在60分钟,随手术熟练度增加导丝成环步骤的时间也逐渐缩短,甚至可在10多分钟完成。由此可见,HighLife术式操作相对容易掌握,术者能较快缩短学习曲线。图表 86 HighLife可行性研究50例30天结果数据来源:EuroPCR 2023,蛋壳研究院PCR London Valves 2022公布的HighLife TSMVR系统,在欧洲/澳洲可行性试验30例MR患者(约90%为FMR)的1年随访结果显示,相较于二尖瓣介入其他产品,Tendyne经心尖TMVR的1年全因死亡率达27%,而COAPT GDMT+器械组的1年全因死亡率也达18%,目前HighLife的1年全因死亡率17%的结果令人欣喜。图表 87 HighLife可行性研究30例1年结果数据来源:PCR London Valves 20223.4 介入二尖瓣治疗竞争格局逐渐清晰介入修复中,国外市场TEER类格局清晰,瓣环修复和腱索修复后发势头强劲。MitraClip和PASCAL两大TEER产品先发优势明显,主流地位稳固。同时,瓣环修复和腱索修复类产品的研发力度较大,目前已有10条在研管线推进至可行性临床研究。介入修复中,中国市场度过技术验证期,已出现商业化产品,尤其以TEER发展势头最为强劲。我国于2023年批准捍宇医疗和德晋医疗的2个TEER产品。研发进度较快的队列中已出现9个进入确证性临床的管线,其中7个是TEER。介入置换产品商业化进度较慢,全球仅一款产品获批。目前已存在国外2个、国内3个进入确证性临床的管线,国内参与者包括沛嘉医疗的Highlife、纽脉医疗的Mi-thos、以心医疗的MitraFix。图表 88 国内外二尖瓣介入修复产品管线进展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89 国内外二尖瓣介入置换产品管线进展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介入二尖瓣治疗趋势展望4.1 临床疗效和操作简便是介入产品顺利推广的基石要素一来,TEER相较于其他介入修复及置换技术路径的广泛应用,得益于其临床疗效的证据积累和操作简便性。二来,TEER技术的产品迭代也在追求更优的临床疗效、更简易的操作流程、更广泛的患者覆盖。4.2 TEER强者恒强,中国临床应用将驶入快车道TEER的商业化应用规模和指南推荐等级已经遥遥领先。TEER通过20年来积累的临床证据,持续拓展应用场景:从DMR患者到FMR患者,从A2P2区病变到复杂解剖结构的患者,从COAPT标准到不符合COAPT标准的FMR患者,未来将拓展至外科中低危患者的干预。TEER的手术操作简便性也在不断提升,有助于缩短术者学习曲线,提升手术效率。除了TEER持续拓展应用场景持续并提升手术效率,TEER联合其他手段治疗、TEER术后复发治疗、TEER器械升级改进也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的是,TEER技术在介入二尖瓣领域的经验,已经成功拓展至三尖瓣反流(TR)的干预,让诸多被忽视的患者得到治疗。TEER的规范化临床路径、基层设施建设和术者培训、国产器械上市及改进,将助力中国临床应用驶入快车道。4.3 经股入路是介入术式的最优解经股静脉入路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大幅减小创伤所带来的安全性提升。经股入路是介入术式的大势所趋,但仍需改进优化。一是,减小输送系统尺寸,尽量降低出血并发症。二是,强化术者教育培训,提升操作经验,缩短手术时间,熟练掌握多向调弯的输送系统,能够更好地达到人工瓣膜的良好对位,提升同轴性,从而达到更优的手术效果。4.4 国际化是介入二尖瓣治疗器械的大势所趋(1)TEER全球专利步入稳态期,中国发展火热全球TEER专利技术历经二十余年积淀,现已步入稳态发展期。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球涉及二尖瓣TEER的相关专利共1759组。TEER专利申请自20世纪末出现,经历十五年萌芽,2016年之后,随着微创介入技术、计算机图像技术以及精密制造技术的发展,专利申请量飞速增长,自2018年后的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占比不断下降,是该技术步入成熟稳步发展的信号和标志。全球TEER专利技术主要来源于美国,中国后发但持续火热。全球TEER专利技术目标市场以中美为主,2020年起中国热度全球居首。图表 92 二尖瓣TEER全球专利申请/授权趋势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93 二尖瓣TEER技术来源国分布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94 二尖瓣TEER技术目标市场分布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2)有专利布局不表示产品无侵权风险海外巨头的经验显示,有专利布局不表示产品无侵权风险。通过梳理二尖瓣最为成熟的TEER领域的专利诉讼情况,我们发现,10件专利涉诉均在海外巨头雅培和爱德华之间展开。2019年,雅培就其美国专利(序号1-5)和欧洲专利(序号6-7)对爱德华的PASCAL产品提起侵权诉讼;与此同时,爱德华在对上述专利采取无效行动的同时,就其美国专利(8-10)对雅培的MitraClip产品提起侵权诉讼。2020年3月,法院判决爱德华的PASCAL产品侵权。2020年7月,爱德华和雅培公司宣布已达成协议,解决两家公司在经导管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复产品相关案件中的所有未决专利纠纷。针对出售爱德华经导管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复系统的禁令将被取消,且雅培将获得一次性付款和基于爱德华PASCAL到2025年销售的持续付款,以及2026年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可见,虽然爱德华兹公司关于PASCAL经导管瓣膜修复系统布局了大量专利,也避免不了雅培公司对其发起的侵权诉讼。图表 95 二尖瓣TEER专利涉诉情况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3)技术的原创创新是产品国际化的前提蛋壳研究院对以下五款全球代表性产品进行了专利技术分析。(a)雅培的MitraClip是全球首款应用于人体治疗重度MR取得成功的二尖瓣修复产品,也是截至目前唯一一款获得FDA/CE/NMPA三方认证的二尖瓣修复产品。该产品采用连杆式驱动方式结合独立的锁定机制,开辟了二尖瓣修复产品的先河。(b)爱德华的PASCAL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获得CE和FDA认证。该产品采用自弹式设计的夹合件配合中心筒设计,减少了施加在瓣膜组织上的张力并简化了操作过程,克服了现有二尖瓣修复产品的内在技术限制。(c)捍宇医疗的ValveClamp是国内首款获NMPA认证产品。其采用导管经心尖将夹合器送入左心房,利用机械夹合的原理,采用上夹角度大于下夹的设计将瓣叶夹持于上下夹之间,是国内首款具有原创性的二尖瓣修复产品。(d)德晋医疗的Dragonfly是国内第二款获得NMPA认证产品。其产品主要设计将连杆式结构和中心筒结构集合于一体。(e)沛嘉医疗的GeminiOne基于国际上两款代表性TEER产品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原创性地设计一款滑槽式结合螺纹无级自锁式结构的二尖瓣修复产品,该产品在诸多方面进行了改进,以期尽可能地优化临床疗效并简化手术操作。图表 96 雅培MitraClip核心专利技术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97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PASCAL核心专利技术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98 捍宇医疗ValveClamp核心专利技术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99 德晋医疗DragonFly专利技术 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图表 100 沛嘉医疗GeminiOne专利技术 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中国介入二尖瓣器械国际化发展正当时,期待更多中国原创产品走向全球。中国企业可以抓住国际化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在技术创新的同时重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布局,另一方面应树立自身有知识产权布局不表示自己的产品没有侵权风险的意识。相信具有创新技术且专利可自由实施(FTO)的有效产品能获得更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和认可,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4.5 介入二尖瓣治疗依赖于影像学发展介入治疗术野受限,TEER手术全程高度依赖影像学。当前,TEER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主要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与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心脏CT及心脏磁共振成像(CMR)等检查,其中,超声心动图(TTE、TEE)应用最广泛。图表 101 经股TEER超声评估要点数据来源: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蛋壳研究院4.6 创新技术优化介入二尖瓣治疗介入二尖瓣治疗除了依赖于影像学的进步和发展,3D打印、手术机器人、AI等创新技术的辅助能更好地优化临床疗效。其中,3D打印技术应用相对广泛,主要用于术前规划时,通过明确模拟患者的心脏解剖结构,在体外进行介入设备的测试,帮助更好地进行手术规划,并提高手术效率和植入效果。手术机器人此前多用于血管介入术式,由于结构性心脏病的解剖结构特殊,对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带来更大挑战。令人欣喜的是,手术机器人在二尖瓣介入的首例人体运用在国内成功实现,通过软件系统集成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术者操作的手术精度和效率,有助于降低学习曲线并利于复杂术式在基层推广,同时减少对术者的辐射伤害。AI强大的自主学习与大数据分析能力,显著提升影像技术的诊断与评估效能。目前人工智能辅助医学影像已被运用在二尖瓣介入治疗中的疾病诊断、术前规划、术中导航、预后分析和风险分层等环节。其中,术前规划环节的作用价值越发被重视。4.7 TAVR商业化经验助力介入二尖瓣市场快速扩容TEER在中国的渗透率仍极低,应用爆发依赖于产品优化及商业化加持。在TAVR领域积累丰富商业化经验的头部厂商,将在介入二尖瓣产品的推广中占据先发优势。回顾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领域中的先锋,TAVR产品于2017年首获NMPA批准,并于2023年达到约15000例的年度植入量,近5年的复合增速高达63%。在此期间,国内头部厂商如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心通医疗、健适医疗等已经构建了相对成熟的商业化团队,并积累了丰富的心血管科室的临床渠道资源、产品推广经验、术者培训经验、以及产品定价策略等。随着介入二尖瓣产品获批上市,相关厂商能利用现有成熟经验较快地铺开市场,并强化术者在介入二尖瓣治疗领域的影像评估能力,以实现更快放量。图表 102 中国TAVR及TEER年度植入量数据来源:蛋壳研究院整理绘制报告作者*封面图片来源:123rf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杭州德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