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中金启德(厦门)创新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中金启德(厦门)创新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4年6月13日,国际医药巨头艾伯维宣布了一项BD合作协议,交易对手方是一家名为明济生物制药(北京)有限公司的中国Biotech公司。
根据协议条款,艾伯维将获得明济生物在研管线FG-M701在全球进行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许可权。
明济生物将获得1.5亿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后续高达15.6亿美元的临床开发、监管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高达净销售额低两位数比例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这是一笔总金额高达17.1亿美元的交易,其主角明济生物,在国内医药圈是一家曝光频率并不是很高的Biotech公司。
此次转让给艾伯维的管线FG-M701,是一种靶向TL1A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TL1A是经临床验证的炎症性肠病的靶点。
相较于第一代TL1A抗体,FG-M701经过独特的工程化改造,具有潜在的成为同类最佳的功能特性,旨在为炎症性肠病治疗提供更佳的疗效并减少用药频率。
明济生物利用STEP平台开发的ADCC增强型CLDN18.2单抗注射液FG-M108目前处于临床三期,临床I/II期在晚期胃/胃食管交界处腺癌和胰腺癌的一线治疗中表现出卓越的疗效和更优的安全性,显示出同类最佳的潜力。
在最近2年,多家跨国医药巨头围绕TL1A这个靶点有多项交易达成。
2023年4月,默沙东通过108亿美元收购Prometheus Biosciences,将核心管线TL1A抗体PRA023收入旗下。
2023年10月,赛诺菲通过超15亿美元与Teva就其TL1A单抗-TEV574达成合作。
2023年10月,罗氏通过超70亿美元收购Telavant,将核心管线TL1A抗体RVT-3101纳进囊中。
在与明济生物达成本次交易之后,艾伯维成为继默沙东、罗氏、赛诺菲后,第四家布局TL1A靶点的跨国药企。
根据公开信息,明济生物于2014年在美国旧金山成立,2016年北京研发中心成立。
靳照宇为明济生物创始人,他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并获得了药理学博士,曾在基因泰克等生物制药公司领导项目团队,在基础及转化医学研究、大分子药物开发和企业运营管理上有丰富经验。
从历史数据来看,明济生物在2018年和2021年分别完成一次融资。
其中2021年这笔融资金额为3亿人民币,由中金启德领投,礼来亚洲、国药资本等多家机构跟投。
本次和艾伯维的交易,首付款就高达1.5亿美元,明济生物这么多年的研发投入,大概率可以依靠这笔交易一次性收回。
图:明济生物管线
推荐阅读
牛氪资本是一家专注于中国硬核科技领域的产业投行。公司目前聚焦于医疗大健康赛道,并以产业数据为底色,通过研究驱动、重度赋能的模式,持续、深度地助力科技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成就未来真正的商业领袖。短短数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企业历经了始于2020年产业层面的无数魔幻和资本层面的空前繁荣,流转到2023年剩下的几番迷茫。数据解读过去,方能洞察未来。站在2024年初的时点,牛氪资本结合产业动态,从资本(私募融资、IPO和兼并重组)角度回顾过去几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各细分发生的变化,进一步思考产业未来。私募融资方面,IVD交易骤减,向下发展,而生命科学交易活跃度持续,向上态势明显。具体地,从整体交易量角度看,资本市场活跃度并未下降,但交易金额角度下滑明显。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仍然迎来私募融资交易数量新高,达311起(VS2022年,302起);只是,交易金额较前三年明显下滑,单笔融资金额持续走低,接近2020Q1水平。从IVD与生命科学两大类划分,生命科学连续四年持续得到资本关注,交易创新高至206起,IVD则创2020年以来新低至105起。此外,与过去3年相比,除2023年4月生工生物完成20亿元战略融资备受瞩目外,单笔融资金额超5亿元的重磅交易不再有。从细分领域来看,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相关上游试剂及耗材和上游仪器与设备等延续2022年的火热状态,资本持续下注,多组学赛道升温,基因测序仪领域相关公司继续获得资本青睐,对比之下,肿瘤早筛、mNGS、分子POCT成为了资本的“弃儿”。二级市场方面,A股和港股2020-2022年期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IPO新增发行企业达到了空前繁荣,而进入2023年后,IPO公司较过去3年明显减少,全年新增上市企业仅2家在A股上市,IVD领域除艾迪康港股上市外无一家登陆A股,另有3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对比之下,全年上市企业终止消息不断,达12家(创业板7家,科创板4家,北交所1家)。值得一提的是,海内外兼并重组活跃度提升。与其他领域企业相比,国内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公司在过去三年或通过业务或通过融资融得大笔现金,使其更具有资本、资源开启平台化布局,产业整合及CVC产业资本悄然兴起,全年国内兼并重组事件创新高,达24起。01私募融资交易活跃度尚在,但重磅交易减少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度私募融资交易活跃度较2022年略高,为311起(VS2022年,302起),创造了过去四年交易规模新高,但融资交易额下降明显,剔除生工生物的单笔20亿元“异常”交易,单笔平均融资金额创2020Q2以来新低,为0.64亿元。趋势一两极分化,投早投小趋势进一步加强对比过去3年,2023年投早投小趋势进一步加强。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A轮及以前融资笔数191笔,占全年交易数量的62%,对比2020-2022年的50%、52.7%、60.1%,2023年资本活跃度进一步聚焦在早期。此外,D轮及以后的交易数量进一步下降为7笔,占全年交易数量的2.3%,创造了近4年新低。重磅交易低迷的背后,或与二级市场持续下行估值调整有关。从交易区间看,全年亿元级以下占比明显上升,达75%(VS2022年 60%),这一特征与投早投小进一步照应。此外,重磅交易也明显下降。2023年全年交易规模除生工生物外,无一家交易规模超过5亿元。实际上,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0-2022年期间超5亿元的交易量分别为12起、16起、8起,其中10亿元以上的交易量分别为3起、2起、1起。2023全年在数亿元(含)到5亿元间的交易量为17起,占全年交易量的8%,而2020-2022年该指标分别为14起(10%)、32起(14%)、33起(13%)。根据TOP10交易所属细分来看,全年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相关上游仪器与设备、试剂及耗材等是资本重磅押注的细分,而此前被重注的早筛等与IVD相关所有细分几近成为资本的“弃子”。趋势二生命科学关注度延续,IVD相关交易活跃度骤减2023年,合成生物学、上游试剂及耗材和上游仪器与设备等细分领域,延续2022年的融资偏好,继续得到了资本青睐,交易数量和交易金额继续刷新记录。具体地,合成生物学在2023年交易数量达到了76起(单笔平均交易金额约0.8亿元),对比2022年全年53起(单笔平均交易金额约1.1亿元)融资数量再创新高,但平均单笔交易额降低。不过,若按照生命科学和IVD划分,肿瘤早筛、分子诊断、免疫、质谱色谱等IVD相关赛道交易活跃度骤减。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IVD交易合计为104起(33.55%),对比2020-2022年分别为137起(78.29%)、185起(63.14%)、144起(47.68%),交易活跃度下滑异常明显。从TOP10细分领域来看,合成生物学、上游仪器与设备、上游试剂及耗材依然2023年资本关注的重点,对比之下,此前备受瞩目的肿瘤早筛、测序服务、分子POCT等领域开始被资本“抛弃”,这与其产业层面目前面临的现实考验遥相呼应。不过,多组学与测序仪赛道表现抢眼:多组学赛道中诺米代谢、嘉华药锐等公司接连完成亿元级融资;测序仪赛道中,二代测序仪相关的真迈生物、铭毅智造、万众一芯和纳米孔相关齐碳科技与普译生物均先后完成亿元级别以上的融资。融资节奏方面,尽管2023年较2022年年内2轮以上的几近持平,共26起(VS2022年 24起),但具体到相关公司所属领域,赛道由2020/2021年资本重点关注的早筛、NGS等热门细分切换到2023年合成生物学为主的各细分领域。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年内2轮及以上融资企业多以合成生物学为主,占其中的11家(42.31%),包括微元合成、元一生物、依诺基科、芯宿科技、趣酶生物、合生科技、昌进生物等代表性企业。趋势三资金结构多元化,国资成为资本风向标资金结构多元化趋势明显,来自国资或地方政府产业基金的资金愈发明显。以领投方来看,2023年参与机构明显增长,但单家投资笔数偏谨慎。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0年至2023年IVD与生命科学领投机构分别为255家、322家、333家、393家。进一步分析背后的资金来源,从2022年开始,以国资背景和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领衔的机构出手次数明显增加,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格力产投、复健资本、云锋基金、华大共赢等继续保持CVC活跃姿态,此外,九安医疗、东方生物、圣湘生物、明德生物等均纷纷出手,或参股投资,或作为LP参与基金设立。伴随着二级市场医疗健康类公司估值持续回调,募资难背景下市场化机构开始向国资募资却又面临返投等地方政府诉求,一定程度上,来自国资的资金成为了资本风向标。#热点赛道全面剖析#目录合成生物学:资本扎堆涌入,医美原料、食品添加剂等细分异常活跃上游试剂及耗材:资本依然活跃,重磅交易黯然失色上游仪器与设备:实验室自动化、生物制药相关装备被持续关注多组学:产业应用仍待时日,但资本活跃度不断提升测序仪:二代测序进入商业化批量进程,资本持续加码合成生物学资本扎堆涌入合成生物学的热浪,继2020年凯赛生物(688065.SH)和华恒生物(688639.SH)上市以来,一直延续,即便在过去两年间两家上市公司市值有所回落,但并未能阻挡资本继续扎堆涌入的决心。根据牛氪资本整理,2023年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76起,而2020-2022年的交易量分别为5起、32起、53起,交易规模再创新高。大额交易方面,老牌生命科学领域服务商生工生物20亿元战略融资也是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迄今最大单笔融资,此前蓝晶微生物通过B1-4系列累计融资19亿元。此外,虽然2023年合成生物学领域交易规模再创新高,但是数亿元以上(含)交易较2022年的9起略有下降,为7起。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推动国内合成生物学热浪的凯赛生物(688065.SH),继2020年7月在科创板IPO融资55.61亿元后,于2023年12月再度宣告拟非公开融资66亿,若本轮定增获批,这意味着上市不足四年的凯赛生物总融资(股权)规模达到超120亿元,而按照公司测算,公司未来三年总体资金缺口为112.24亿元。截至2024年1月19日,公司市值约268亿元,动态PE63.9X,PEttm70.19X。◼︎上游底层技术:DNA/基因合成交易活跃合成生物学上游底层技术包括DNA/RNA合成与存储、测序与组学(该类别牛氪资本单独划分),菌株筛选,蛋白设计等。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该领域共发生8起融资(VS2022年3起,2021年7起),其中DNA/基因合成领域完成5起,涉及4家企业。在肩负底层驱动使命的DNA/基因合成领域,目前DNA合成的主流技术是化学合成法,但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行业对于长片段DNA、大片段DNA甚至染色体级别的DNA合成的需求迅速增加,同时迅猛增长的合成量也要求成本进一步降低。在此背景下,以Twist Bioscience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合成技术、以Ansa Biotechnologies和DNA Script等为代表的第三代酶促合成技术应运而生,也受到海内外资本关注并获得融资。回到国内DNA/基因合成市场,近两年生工生物和擎科生物分别完成了20亿元、6亿元(2022年两轮累计)的重磅交易,且均启动IPO辅导流程,但两家厂商主要以化学合成为主,国内第二代、第三代合成在近几年先后成立并快速获得资本支持。芯宿科技在2023年完成2轮累计超亿元融资,这家2021年7月成立的公司迄今已完成4轮融资,先后获得来自嘉程资本、芯航资本、启明创投、FreesFund峰瑞资本、阿里健康、复健资本、绿动资本等近10家资本的支持;此外,2023年初,国内第三代酶促合成技术代表性企业中合基因获得天使轮获数千万元融资,由天津市海河产业引导基金的合成生物专项母基金—中科海河母基金和天津市高成长初创科技型企业专项基金领投;而君跻生物完成由东方嘉富和吴中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领投的数千万元融资。实际上,DNA合成从技术层面的两个核心要点是合成长度和合成错误率,从商业层面围绕“质量、通量和成本”展开。2023年上半年, ANSA宣布成功合成了世界上最长的DNA寡核苷酸——一种含有1005个碱基的序列,并在当年6月完成复杂克隆DNA序列首次发货。商业层面,以Twist为代表的二代合成迎来新的业务局面,Twist近期公告其2023年财年营收达到创纪录的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0%。根据牛氪资本不完全统计,目前该赛道国内超20家企业,其中涉足二代、三代技术的厂商有5-10家,除上述企业外还包括迪赢生物、曙芯生物等biotech公司,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目前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较少,且处于较早期阶段。牛氪资本将持续关注国内外相关公司进展。◼︎中游:“+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食品添加剂(特别是保健品)、医美护肤品原料等交易活跃度资本度创纪录在合成生物学的投资主旋律中,中游应用平台产品(即选品逻辑)一直是资本关注的重点,显然,2023年的交易数据更是将此展现的淋漓尽致。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食品(主要指替代蛋白)及食品添加剂(香料香精、功能性食品等)、医美护肤品原料分别发生了23起、22起融资事件,对比2020-2022年的交易数据,交易活跃度创纪录。食品(替代蛋白)领域:国产细胞培养肉厂商进入中试阶段,关注后续商业化进展合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主要指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改造生产替代蛋白,包括人造肉(植物肉、细胞培养肉、微生物发酵肉)和人造奶(及乳铁蛋白)。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替代蛋白领域共发生私募融资5起(人造肉3起,人造奶2起)。人造肉方面,资本关注点从2021年前曾风靡一时的植物肉迭代到细胞培养肉,前者历经资本热浪后正面临严酷的商业化现实,后者相关厂商进入中试阶段。具体地,2023年4月,周子未来完成由启明创投独家领投的数千万A+轮融资,并于9月成为国际首个实现500L细胞培养猪脂肪中试量产的公司。2023年6月,多物种矩阵研发平台商CellX(食未科技)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创立3年获得4轮累计近2亿元融资,公司8月实现了中国细胞培养肉领域首个禽类细胞千升放大的中试突破,成功将培养肉产品成本降至百元区间,并在9月拥有了首款经百升级反应器验证的鱼类细胞。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200家细胞培养肉初创公司,其中10余家公司建立起了培养肉中试工厂,但其中规模达到千升吨级的仅有5家,除CellX外,其他4家分别是Upside Foods、Believer Meats(以色列,原 Future Meat Technologies)、Mosa Meat(荷兰)、VOW(澳洲)。值得一提的是,Upside Foods和Eat Just两家企业于2023年6月获得了美国农业部的检验授权,这标志着这两家公司获得了在美国进行商业生产和销售所需的最终批准。稍早前,新加坡于2020年批准Eat Just的养殖肉类部门Good eat销售其养殖鸡肉。目前,国内也有多家专注或者涉足细胞培养肉公司,除CellX、周子未来外,还有极糜生物、C Foods(遇见味来)、超技良食等。人造奶方面,2023年国内厂商以昌进生物为代表,即将迈入商业化阶段。根据资料,昌进生物于2023年6月完成A+轮融资,从2022年起至此累计完成3轮近3亿元融资,在产品方面,昌进生物推出了以微生物蛋白为原料的类奶油、类芝士、0乳源冰淇淋等系列产品,12月,其位于青岛的中试工厂投产,包括一期项目5吨中试线,二期两条45吨产线,成为国内唯一实现产业化的微生物细胞蛋白+合成生物蛋白工厂。实际上,这场微生物食品革命的核心关注点在“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和提升风味品质”三大关键词,也是未来商业化能否“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关键。而在“降本”方面,培养基是目前研发过程中的成本大头,持续开发低成本无血清培养基产品是将价格“打下来”的关键,牛氪资本覆盖该领域10余家企业,后续也将持续关注赛道商业化进展。食品添加剂“+合成生物学”概念:资本扎堆而来,功能性食品受追捧食品添加剂原本属于传统但细分领域众多的赛道,“+合成生物学”概念旨在通过生物合成生产或更健康或原本难以量产或新方法下能极致降低成本的相关产品,目前围绕“+合成生物学”概念涉及的热度包括代糖、香料香精、多功能性食品配料(如HMOs、虾青素)等。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全年共发生15起(VS2022年9起),其中仅下半年共发生12起。围绕“+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食品添加剂,资本跑步进场。2023年7月到10月,微元合成在4个月内密集完成三轮融资,继7月完成亿元Pre-A融资之后,公司8月再获数千万元追加投资,10月又获投资,加上2022年5月的近亿元融资,微元合成1年多时间内共完成了4轮累计2亿元左右的融资。根据披露信息,这家2021年由中科院微生物所刘波博士创立的公司,正在利用合成生物学方式量产甘露醇、阿洛酮糖和(玉米黄素、叶黄素、α-胡萝卜素)等高附加值化合物,目前其位于北戴河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园的小规模生产和中试基地已开工建设,该基地设计为柔性多管线生产,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2023年11月,微生物与哺乳动物细胞合成生物学企业聚树生物完成了上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9个月前公司刚完成6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根据资料,聚树生物除了为食品、医药企业等提供CRO服务,还自研生产包括HMO(母乳低聚糖或母乳寡糖)、酶和蛋白原料、胶原蛋白以及CHO细胞系在内的产品。12月,科兴生化完成近亿元的B轮融资,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江西德兴工厂新产品研发及流动资金、杭州合成生物平台建设。根据介绍,科兴生化是一家聚焦营养品和香精香料领域的“化学+生物”合成,其中营养板块包括生物素、维生素A、β-胡萝卜素、角黄素、维生素K3、柠檬醛(维生素A关键中间体,除科兴外目前仅德国巴斯夫、日本可乐丽、中国新和成具备专利及量产技术水平);香精香料板块有香茅醛、香叶醇/橙花醇等类型。此外,香精香料领域代表性企业还有依诺基科。2023年11月,合成生物学公司依诺基科继1月完成5000万元融资后再获近亿元追加投资。根据资料,公司在菌种发酵方面具备优势,产品覆盖天然香料、营养健康、生物医药等领域,目前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的不同环节,已全部打通,后续中试生产基地位于浙江德清。实际上,仅“+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香精香料领域,牛氪资本目前共覆盖国内非上市企业10余家,包括唯铂莱、光玥生物、趣酶生物等,其他添加剂类公司如瑞芬生物、合生科技等也在切入香精香料赛道。HMOs,作为母乳中第三大成分,也是功能性食品配料领域的代表,近两年成为合成生物学领域不可忽视的风景线。根据牛氪资本统计,除前述聚树生物外,一兮生物、恒鲁生物等主推HMOs的厂商也在2023年获得资本支持。2023年3月,一兮生物在安徽省黄山市太平经济开发区建立的年产300吨HMOs产线正式交付,标志着我国拥有了首个具备HMOs产业化能力的生产工厂,公司也于8月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本次融资由黄埔医药基金领投,元禾控股、君子兰、一盏资本、南湾百澳基金跟投。另外,布局6种HMOs的恒鲁生物开启规模化量产,于2023年10月获得美国FDA-GRAS市场准入许可,代表着恒鲁生物的HMO品种已经进入完全商业化阶段,与之对应的是公司已搭建起年产800吨HMOs的智慧数字工厂,并且于11月份完成未知金额融资。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层面HMOs也获得监管层面的进展。2023年10月,两种HMOs原料2-岩藻基乳糖(2’-FL)、乳糖-N-新四糖在国内获批可正式用于奶粉中使用,HMOs产业发展更进一步。关于HMOs领域,目前牛氪资本覆盖的相关公司包括恒鲁生物、一兮生物、芝诺科技、弈柯莱、中科新扬等十余家企业,此外上市公司嘉必优(688089.SH)、新诺威(300765.SZ)等均在布局HMOs生产。实际上,“+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食品添加剂,不仅涉足代糖、香料香精、HMOs等细分,包括虾青素、大麻素、人生皂苷等具备技术壁垒的高附加值新兴领域也开始兴起并得到资本关注。虾青素相关公司包括元一生物、合生科技均完成数千万到亿元不等的融资。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国内涉足虾青素领域的相关公司还包括德和生物、元育生物等。大麻素相关公司除了欣贝莱于2023年2月完成了PreA+轮融资外,森瑞斯于6月完成股权融资,以及上市公司莱茵生物(002166.SZ)也在涉足。人生皂苷相关公司仅有合生科技于2023年3月完成了A轮融资,国内涉及人参皂苷生产国内非上市公司14家(另外还有邦泰生物、迪必尔生物等),上市公司三元生物(301206.SZ)涉及生产。医美原料方面,百花齐放,围绕热门功能活性成分+“合成生物学”概念的投资主旋律甚嚣尘上回顾2023年,医美原料+“合成生物学”概念成为了合成生物学领域一大亮点,同时,医美原料开启多元化趋势,投资热浪由此前的多肽、透明质酸切换到重组胶原蛋白、玻色因、麦角硫因、依克多因、SOD等多种热门成分细分赛道,资本和产业呈百花齐放之势。首先是热门细分“三因(玻色因、麦角硫因、依克多因)”,资本和产业争相而入。伴随着2020年12月欧莱雅为期20年的玻色因原料专利到期后,越来越多的厂家围攻这块护肤品领域“肥肉”,与之相伴的是资本的关注。而作为第五代抗氧化剂的麦角硫因(EGT),在2019年国内几乎没有想过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然而,到了2023年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2023年3月,正在进行樱花素、麦角硫因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等高值产物的“负碳”产业化开发的光玥生物获近亿元Pre-A轮融资,由绿洲资本独家投资。2023年8月,仅三生物宣布完成了6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中信国际投资控股,公司的核心产品为护肤类生物活性物原料(麦角硫因等)及大健康类膳食补充剂原料及产品应用。2023年11月,由川创投、元生创投领投格纯生物(玻色因)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而根据牛氪资本统计,涉足“三因”相关非上市公司至少30家。重组胶原蛋白领域同样如此。继2022年11月肩负“胶原蛋白大厂”的巨子生物(02367.HK)登陆香港交易所后,锦波生物(832982.BJ)也于2023年7月20日以“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登陆北交所,并以北交所历史最高价49元/股正式敲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彻底掀起胶原蛋白热浪。根据测算,国内胶原蛋白市场规模超百亿元,目前主要由巨子生物、锦波生物、聚源生物和创建医疗占据主要市场,鉴于胶原蛋白具有与透明质酸相似的技术发展路径和下游应用,市场预测胶原蛋白或成为下一个“玻尿酸”。在此逻辑下,胶原蛋白概念从二级市场蔓延至一级市场。特别地,“+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重组胶原蛋白几乎成了所有产业或资本的探讨的焦点。其中,重组XVII型胶原蛋白由于属于跨膜类胶原蛋白,是目前行业内非常热门的原料。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国内至少30家涉足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的不同型胶原蛋白,其中非上市公司约20家,2023年“+合成生物学”概念的重组胶原蛋白领域私募融资交易发生了7起,来自市场化机构、政府基金以及CVC等多方产业资本方跑步进场。具体地,2023年上半年,以基因重组胶原蛋白为核心技术的微景生物完成了由如山创投等机构的pre-A轮融资;2023年下半年,诸多厂商完成融资。8月,专注于眼科疾病和重组人胶原蛋白技术的典晶生物宣布继在2023年2月完成40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后,公司又成功完成了来自元禾辰坤和苏州宜和的B+轮融资,共募得5000万美元资金,推进其三股螺旋结构的重组人胶原蛋白在组织修复和再生方面的广泛应用。9月,同时布局了重组I、II、III、XVII型、小分子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的创健医疗宣布完成超2亿元B轮融资,参与方包括LVMH旗下首支人民币基金和中信里昂资本,而年初公司刚获得资深堂资悦基金投资。此外,江苏吴中(600200.SH)投资南京东万生物,合作布局重组人胶原蛋白植入剂;崇山生物完成由北京美瓒投资等3家机构投资超千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推进合成人源全功能性胶原研发和生产;粒影生物完成数千万Pre-A+轮融资,突破超稳定三螺旋胶原蛋白难点;鸿星尔克入局多映生物,锁定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绽妍生物完成由鼎晖百孚独家投资的首轮融资,同时布局了重组贻贝粘蛋白、A型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重组纤连蛋白等。除了前述涉及领域,合成生物学理论可开发的化妆品原料种类包括天然产物,如虾青素、白藜芦醇、糖苷、角鲨烯等。以角鲨烯为例,资料显示,角鲨烯是含有六个双键的全反式三萜烯类天然化合物,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真核微生物中,人体的皮脂中天然有角鲨烯的存在。角鲨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 如抗氧化、调节胆固醇代谢、解毒等,被广泛应用于疫苗、保健品、化妆品和食品等领域。但在获取方式方面,通过鲨鱼方式并不可持续,于是以Amyris为代表的合成生物学变革角鲨烷(角鲨烯氢化所得)开始商业化,并引起了国内产业及资本方的关注。2023年6月,森瑞斯生物完成股权融资,其位于泰安市的年产360吨角鲨烯项目正在建设中,根据介绍,该工厂还可产烯、30吨麦角硫因、500吨依克多因、1500吨γ-氨基丁酸与5000吨混合饲料添加剂。2023年9月,魏东芝教授领衔成立的百开盛完成股权融资,此前,百开盛生物已成为全球首个生物全合成注射级角鲨烯生产商并通过FDA DMF认证。根据牛氪资本统计,目前涉足角鲨烯的国内厂商有近10家,未来商业化之路值得关注。医药中间体/原料药生物合成技术壁垒高,资本持续跟进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融资共发生6起,与2022年6起持平。合成生物学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更为广泛,目前主要包括药物中间体/原料药的合成(例如青蒿素、西格列汀、紫杉醇、大麻二酚等的生物合成)等。对比食品或医美等相关领域,从研发壁垒到商业化进程,面临更多的考验,这一因素或者是诸多投资机构或企业参与度相对较低的现实性考量因素。目前,该领域主要上市公司为以科伦子公司川宁生物(301301.SZ)为代表,川宁生物凭借合成生物学制造医药中间体原料于2022年12月成功上市,此外还有华东医药子公司浙江珲达生物聚焦在mRNA药物用修饰核苷制造,普利制药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成功开发了降糖和减肥原料药司美格鲁肽。非上市公司方面,以弈柯莱为例,公司聚焦西他列汀中间体、度鲁特韦中间体等超20种医药中间体产品,而2015年成立后共完成7轮累计约11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超50亿元,2022年11月终止科创板IPO。2013年成立的酶赛生物覆盖了西那卡塞中间体、阿扎那韦中间体格卡瑞韦中间体、阿瑞匹坦中间体福沙毗坦中间体、多佐胺中间体等在内的超20款药物中间体。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国内合成生物概念相关的医药中间体企业覆盖约20家,该领域还包括引航生物、欣贝莱、羽冠生物、百葵锐等、森瑞斯等非上市公司,且多数均完成多轮融资。工业酶:酶法工艺替代化学生产过程,国产厂商探索高端酶制剂机会根据牛氪资本数据统计,2023年工业酶相关领域发生私募融资3起,与2022年的3起交易持平。工业酶的全球市场高度集中,呈现寡头垄断局面。资料显示,诺维信(Novozymes)、杜邦杰能科(Dupont)、德国AB酶制剂、皇家帝斯曼(Royal DSM)和巴斯夫(BASF)五家公司占据了全球工业酶行业约75%的市场份额。国际巨头凭借着先发优势带来的技术壁垒和营销网络带来的渠道壁垒,牢牢盘踞全球工业酶市场。国内高端酶制剂市场几乎也全部被国际公司所垄断。由于缺乏自主的分子和菌株开发技术导致新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受限而无法做大做强。随着合成生物学兴起,国内包括酶赛生物、趣酶生物、百福安、惠利生物等企业在内,期望通过在生物合成产线开发全新的酶法工艺替代化学生产过程,在提高生产效率和大幅减少传统工艺带来的污染的同时,未来打破高端酶制剂垄断或有可能。2023年5月,金斯瑞(01548.HK)旗下百杰斯完成2.5亿元战略融资,旨在除了发展传统工业酶制剂业务外,加大合成生物学方向的投入。同月,百福安完成数千万元融资,根据资料,公司主要产品包括工业用生物酶制剂、辅酶/维生素以及手性醇、手性胺等在内的十多种产品类别。趣酶生物于7月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公司基于酶工程概念生产香兰素、原儿茶酸、没食子酸等发酵产品。生物基材料方面,PHA/PLA继续获得资本支持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生物基材料方面共发生私募融资9起,较2022年6起来说交易量上升。PHA方面,2023年2月,微构工厂完成3.59亿元A+轮融资,推进万吨级PHA产线建设,其与安琪酵母合资公司-微琪生物的年产3万吨PHA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0.5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超8万平方米)正式落地湖北宜昌并在6月开工。根据牛氪资本统计,PHA领域还有天津国韵、麦得发、三黍科技、意可曼生物等13家公司涉及生产。产业层面,蓝晶微生物(Bluepha)历时五年多打造的第一款产品——海洋降解生物聚合物蓝晶™ PHA于2023年3月初正式发布,蓝晶™ PHA一期工厂——BioFAB1已在江苏盐城落成,预计每年可生产5,000吨蓝晶™PHA,同时BioFAB2的建设也提上日程,计划最终形成总计每年2.5万吨的蓝晶™PHA供应。PLA领域,科院生物、丰原生物等十余家公司均有涉及,其中英华辰睿于2023年12月完成了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根据资料,英华辰睿主要业务为生物材料高性能改性和应用创新,通过对PLA+PHA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改性,使其可以作为100%生物基包装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食品领域,目前部分3D打印和注塑改性产品,已经在行业头部客户成功通过样品性能测试,进入批量中试阶段。此外,被认为是石油衍生物对苯二甲酸PTA的最合适的替代物FDCA相关企业也开始获得资本关注。利夫生物于6月完成2亿元B轮融资,其2022年在蚌埠建成了FDCA世界首条千吨级生产线,并且计划于2023年底开始世界首条“万吨级FDCA生产线”建设,2025年正式投产。◼︎内卷积压,借助“药食同源”概念打造合成生物综合平台,谋求更多发展“极度内卷”,成为合成生物学产业的共识。一方面,过去几年资本的大量涌入推动了多数公司或多或少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合成生物学厂商都在卷医美、卷食品添加剂、卷医药等领域,同质化严重,或卷玻色因、麦角硫因、依克多因,或卷多肽等。而回到产业层面,每个细分赛道又极度细小,以麦角硫因为例,全球市场2022年规模不足亿美金,但国内相关公司数十余家,“杀价格”几乎成了一致的商业策略,根据牛氪资本民间调研,某些产品价格降至原来的1/10甚至不到,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若量不能十余倍的增长,全球/国内市场空间增速何以维持?事实上,除了“三因”面临同样的市场环境,从蓝铜肽等多肽原料到代糖等添加剂产品,均面临同样的尴尬。在此背景下,打造合成生物平台,多元化寻出路,成为了合成生物学企业的又一共识。这种业务延伸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产品层面的再开发,比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三因”等除了在医美领域,企业也探索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等市场之中,借助“药食同源”概念开拓更广阔的市场:2023年华熙生物(688363.SH)在透明质酸及GABA氨基丁酸的口服美容食品方面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终端产品方面透明质酸钠与胶原蛋白、虾青素、GABA、L-茶氨酸、褪黑素等搭档使用的食品、饮料、保健品等陆续推出市场;另一种理解是综合性业务的探索,比如华恒生物(688639.SH)上市后开始构筑“氨基酸+维生素+新材料”三重成长曲线,而对于诸多非上市公司,考虑短期快速变现能力和长期开发策略,也都在同时兼顾技术壁垒较低的医美、食品添加剂。趣酶生物在推动食品添加剂香兰素商业化生产之余,也打通了生物基材料可降解含苯树脂塑料生产全流程技术,与索尔维、SHV能源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森瑞斯以酿酒酵母为底盘细胞除了布局食用类高附加值产品如大麻二酚与大麻萜酚,也瞄准了液体新材料橡胶这块空白市场,同时在研护肤品成分,致力食品添加剂、医美、材料三方向布局。乱花渐欲迷人眼。毫无疑问,2023年的合成生物学在资本的蜂拥下迎来了空间繁荣。◼︎国资或地方政府基金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异常活跃近年来,国资或地方政府相关基金也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始挑起了一面大旗。数笔超亿元大额交易均可见国资背景,比如史记生物4亿元战略融资来自于中金资本与安徽国控集团;微构工场3.59亿元A+轮融资由中石油昆仑资本领投,临港蓝湾资本、基晟基金、上海自贸区基金等参与跟投;柯泰亚2.5亿元B轮融资由斯道资本、上汽恒旭资本领投,食芯资本、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跟投;微元合成亿元pre-A轮融资中其投资方由北京国管顺禧基金领投,北戴河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老股东河南投资集团汇融基金等;聚树生物上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由滨湖国投、锡创投、中肃资本等联合领投;科兴生化完成近亿元的B轮融资由上海碧水泉基金领投,杭州富阳产投、产业个人投资者等跟投。实际上,除了前述相关基金积极参与,最近两年,各地政府还相继出台一系列发展合成生物学的产业政策,并通过合成生物学相关母基金、引导基金等,打造各地合成生物学生态。上游试剂与耗材投融资依然活跃,重磅交易黯然失色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上游试剂及耗材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33起(VS2022年 32起),延续增长态势;从细分赛道来看,主要围绕生物制药的分离纯化、培养基、生命科学耗材、AAV等,曾经被瞩目且单笔融资创造新高的IVD领域的诊断类抗原抗体、蛋白及酶等细分赛道趋冷,相关厂商也在积极转型生物制药上游,寻找更广阔的市场。从重磅交易来看,2023年单笔5亿元以上的交易不再发生;数亿元以上的交易仅2起,分属细胞培养基的倍谙基和上游生物工艺及解决方案乐纯生物。◼︎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相关等持续受到资本青睐2021年6月纳微科技(688690.SH)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500亿元,疯狂的市值表现迅速引来资本对生物制药分离纯化相关细分的瞩目,产业各方也争相涌入,根据草根调研,自2023年以来,数十余家企业的介入使得琼脂糖微球进入极致内卷的“拉锯战”,纳微科技(688690.SH)上市后市值一路回调,截至2024年1月19日,市值仅约92亿元。不过,对于这类“卡脖子”关键技术及“国产替代”逻辑鲜明的细分领域,资本依然持续跟进。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该领域共完成6笔融资(VS2022年2笔)。2023年5月,伯仪生物完成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金雨茂物领投,邦盛资本、伟驰股权以及华兰股份(301093.SZ)创始人华国平先生跟投。根据资料,伯仪生物旗下拥有天地人和、伯仪生物、ACE三大品牌,分别布局纯化填料(琼脂糖微球)、IVD微球等核心原料、科研试剂及仪器等业务,按其当时的规划,拟投资3亿元,用地约45亩,规划建设办公、研发和生产等建筑4.5万平方米,共设计10条全自动化生物纯化填料生产线,设计最大产能单批次实现10,000L,预计蛋白发酵规模量达到5吨规模,预计2024年下半年投入使用,达产后新增50,000L生物大分子纯化介质的生产能力,预计实现年新增产值收入4.5亿元。此外,多宁旗下专注分离纯化的博进生物于10月完成亿元C轮融资,由昌达集团和葛店建投共同投资,募集资金将用于博进生物鄂州产业化基地建设。 另外,生产色谱硅胶填料及树脂填料的微纯生物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艾迪迈科技完成天使+轮融资,深化生命科学自动化检测与分离纯化领域布局。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制药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生物制药用膜及滤器作为分离纯化环节必不可少的耗材,应用于包括缓冲液过滤、初步分离和浓缩、除菌过滤、超滤、除病毒过滤、细胞培养及收获等众多场景,对应市场规模广阔。2023年1月,赛普过滤顺利完成亿元B轮融资,由汉康资本领投,惠每资本、晨岭资本、海邦投资、老股东毅达资本跟投,深耕生物制药过滤耗材国产化替代。2023年9月,膜科学平台关怀医疗继6月完成数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后又完成超亿元C+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国寿股权、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德、高科新浚、建信股权、舜百资本等机构。根据介绍,关怀医疗的膜产品覆盖基因治疗、疫苗生产、抗体药等生物制药高端医疗领域,覆盖成熟的血液净化市场和极具潜力的ECMO市场,同时覆盖水处理市场和食品饮料的过滤耗材市场,打造膜全场景解决方案。2023年10月,艾里奥斯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领投,老股东君联资本、经纬创投和羿水流山等跟投,融资资金将助力艾里奥斯在北美膜材研发团队扩充、过滤器产品线延展等方面的加速推进。◼︎耗材方面,细胞相关耗材和出海是主旋律2023年,围绕生命科学相关耗材继续资本关注,全年共发生私募融资交易6笔(VS2022年7笔)。其中,一次性生物工艺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乐纯生物在年初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随后进入IPO辅导阶段。2023年4月,全球品牌商莱杰生物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誉明创投独家投资,公司产品包括移液器吸头、PCR管/板、细胞培养类耗材,主要应用于基础科研、分子诊断、疫苗、细胞治疗、抗体药、基因治疗等生物制药相关领域,旗下的产品线已成功出口到欧洲/美国/加拿大、中东和亚太等40多个国家及地区;科进生物于5月完成近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由兴证资本领投,毅达资本和曜金资本共同参与,助力解决细胞培养新材料的“卡脖子”问题;高端耗材、包材研发商亚通生物于9月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乾道基金领投,博润资本跟投,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公司高端产品管线拓展、原料和材料改性研发,提供领先的耗材CDMO服务,以及全范围国际化渠道搭建。◼︎培养基方面,国产替代、出海双轮驱动高增长作为生物医药核心原料,培养基属于生物医药企业刚需性采购类目,近几年持续得到资本的关注。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该赛道共完成5笔交易(VS2022年3笔)。其中,聚焦“培养基+CDMO”的倍谙基于2023年5月完成逾3亿元C轮融资,至此公司已完成7轮融资,而过去不足2年3轮累计超6亿元融资。依科赛也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2轮累计近2亿元融资,参与机构包括普恩泽瑞、金浦慕和、农银国际和深投控资本;根据资料,公司聚焦无血清培养基、胎牛血清和鉴定试剂等三大产品板块;2023年5月,依科赛乌拉圭ARTICA新厂于南美乌拉圭首都蒙德维的亚市落成。此外,迈邦生物于4月完成亿元战略融资,公司核心业务为标准化化学成分限定细胞培养基产品研发;聚焦于生物细胞培养领域的百迪科技于12月完成5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过去几年,受益于重组蛋白/抗体药物上市数量的持续增加和“重磅”药物的销售放量、CGT药物的崭露头角,以及资本对Biotech的支持,培养基市场快速增长。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2017-2021年全球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以CAGR11.7%从13.38亿美元增长至20.82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仍将保持CAGR10.7%增长至34.66亿美元。中国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 2017-2021年以CAGR45.6%从0.91亿美元增长至4.08亿美元,预计2021-2026年仍将保持CAGR22.0%增长至11.01亿美元。从市场竞争格局角度,目前赛默飞、默克、丹纳赫等三大国际培养基巨头通过一系列整合垄断高端培养基市场。国内方面,截至2021年,三大进口培养基品牌占据超60%国内市场份额。尽管在动物疫苗领域,国产化率已经较高,但在壁垒较高的蛋白及抗体药物培养基领域,2020年进口培养基仍占据超80%市场份额,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不过,培养基具有高客户粘性,临床阶段后更换培养基会造成额外的时间成本和费用,因此,细胞株构建至中试生产是培养基介入的最佳机会。此外,由于过去几年厂商蜂拥而至,以及资本的持续加码,部分国产企业已建设与国外顶尖培养基供应商相同的质量体系。随着在产品技术、规模、质量把控方面的不断突破,国产培养基开始逐渐在海外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二级市场相关上市公司的表现以及价值重估值得思考。2022年9月,“细胞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688293.SH)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年业绩陡然变脸,2022年营业收入3.46亿元,同比下滑23.11%,而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则为亏损2.07亿元,公司市值也从上市时一度接近150亿元降至截至2024年1月19日的约51亿元。而澳斯康曾于2022年6月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后,于2024年1月终止。显然,在当下对于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国产替代还是出海,对于培养基的厂商们而言,从产品逻辑角度,把控培养基配方是根本,毕竟其直接影响产物的高效表达和质量属性,进而影响生物制药的生产效率和成本;从产业逻辑角度,培养基终归是生物制药领域制造业属性,供应链稳定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方能在海内外竞争中优胜。牛氪资本也将持续关注赛道内十余家培养基相关公司进展。上游仪器设备持续关注实验室自动化、生物制药相关装备根据牛氪资本统计,上游仪器与设备领域自2020年以来持续得到资本青睐,2023年共发生交易55起,而2020-2022年分别为5起、15起、37起,交易活跃度持续攀升。从细分领域来看,实验室自动化、生物制药相关装备等继续受到瞩目。从重磅交易来看,2023年单笔5亿元以上的交易不再发生,在此之前,镁伽的3亿美金曾引发实验室自动化热浪;2亿元(含约)以上的交易仅4起,其中瀚辰光翼(超3亿元)、奥盛仪器(数亿元)、奔曜科技(约2亿元)均为实验室自动化相关。◼︎实验室自动化继续受到资本青睐2022年镁伽单笔3亿美金的交易掀起了生命科学自动化热,相关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获得资本的青睐。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私募融资共发生12起,较2022年11起略增。2023年9月,瀚辰光翼完成超3亿元B+轮融资,推动生物育种和生命科技智能自动化,本轮融资由清池资本、国泰君安创新投资联合领投,道彤投资、Eightfold Venture Partners (循正创投)、国生资本跟投,老股东君联资本、LYFE Capital(洲嶺资本)追加投资。此前,自动化解决方案商奥盛仪器完成数亿元融资;奔曜科技成A及A+轮约2亿元融资,用于加速生命科学领域智能自动化变革,其中A轮由某知名产业基金领投,A+轮由博远资本、礼来亚洲基金(LAV)联合领投,中金资本旗下中金启德基金跟投,老股东启明创投、红杉中国种子基金、张科禾润基金持续追投,根据资料,奔耀科技成立不到2年时间,已完成4轮融资,融资金额总计约3亿元。此外,上海汇像、雷奥科技、正从科技、中析生物、耐优生物、合木千行、瑞图生物等均完成数千万不等的融资。牛氪资本认为,生命科学领域实验室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过去两年的资本热浪助推了一大批厂商蜂拥而至,估值高涨。但回到产业本质,生命科学是一个“慢”赛道,从技术到产品的落地,到产品变商品的落地,特别是实验室自动化面临“非标”的问题,边际效率的产出或受限于此,未来如何更好的解决终端需求并让产品真正“RUN”起来是关键。◼︎生物制药装备的革新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生物制药装备领域相关细分完成私募融资交易共20起,较2022年的15起增长明显。近年来,生物制药装备相关的反应器、分离纯化设备、连续流等细分不断得到资本的关注。全球制药工业经历四次新浪潮,技术快速迭代,从单抗开始,ADC、CAR-T、多特异性抗体、TILs、干细胞、基因编辑等新一代生物技术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大分子和细胞基因药物持续研发和获批,对生物制药装备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制药工艺生产前端设备涉及细胞培养系统、生物反应器、发酵罐、过滤系统、纯化系统、中间料存储系统等,生产后端设备涉及配液系统、灌装系统等。资料显示,我国制药装备行业发展较晚,2020年制药装备厂商制药装备产值规模约200亿元,但格局分散,尽管目前相关上市公司有6家,但只有两家公司占比超过10%(楚天科技占比10.4%和东富龙占比11.2%),国产化率有待提高。此外,制药装备集成化、连续化、智能化、模块化、在线监测为未来趋势。具体地,分离纯化系统方面,2023年9月,分离纯化全方位解决方案商艾捷博雅近亿元融资,本轮融资由嘉睿投资及同创伟业共同领投,元禾控股、海棠基金、苏州园区科创基金、酬勤资本共同参与,资金用于加速推进艾捷博雅完善的药物分离纯化解决方案及临床质谱前处理自动化方案平台的搭建。此外,专注于生物技术CMC工艺工具类的英赛斯在年初完成融资,根据介绍,英赛斯在一年内连续完成A+轮、B轮和B+轮融资,交易金额近1.5亿元,引入新加坡ESCO、鲁信创投、启明创投领投,前海基础、无锡金投致源等一众投资方;大分子分离纯化龙头利穗科技在2023年2月和8月完成了由同创伟业、招商局资本参与的融资。连续流领域相关开始获得资本关注。“连续性生产”(或“流动化学”)是指通过泵输送物料并以连续流动模式进行化学反应的技术,能实现快速传质传热,区别于传统化学生产的概念,后者是一种间歇式生产流程,大多采用反应釜式合成,且由于反应器体积大、放热量大,存在本质危险。近年来,化工类企业安全事故频发以及工业自动化的升级带动,由于连续流生产能规避传统化学生产劣势,且能更好地结合化学科学家们的合成应用需求,实现反应的本质安全、快速工艺筛选、无缝放大等目的,开始受到重视。政策层面,2019年,FDA连续两次就《连续制造的质量考量(行业指南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21年,ICH正式发布Q13《原料药与制剂的连续制造》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并于23年初正式颁布;2022年9月,CDE发布公开征求《化药口服固体制剂连续制造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同时,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导则》中指出,对于反应工艺危险度为4级和5级的工艺过程,尤其是风险高但必须实施产业化的项目,要努力优先开展工艺优化或改变工艺方法降低风险,例如通过微反应、连续流完成反应。国家发改委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医药、化工行业应用连续加氢还原技术,鼓励连续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相关公司开始受到资本重视。2023年4月,欧世盛科技完由长岭资本领投的5000万元战略融资,加速连续流技术推动医药化工等产业升级。8月,墨格微流完成种子轮融资,本轮投资方为北极光创投,资金将用于研发超声微反应器及成套连续流合成平台,推动纳米材料产品研发及产线建设。2023年12月,介子科技完成数千万元首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创新工场领投,清松资本跟投,根据公司介绍,公司通过微通道反应器等创新技术,成功跳出了传统化学制造的限制,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化学生产。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国内连续流相关厂商近百家,但目前多数在化工、农药等相关领域深耕,涉足制药领域的厂商20余家,同时,能帮助制药企业真正实现连续性生产更少,牛氪资本将持续关注后续产业落地情况。多组学赛道吸金不减,但整体偏早期毫无疑问,多组学成为2023年一道靓丽的风景,自2020年以来持续得到资本的关注。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多组学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5起,而2020-2022年分别为6起、7起、13起,持续得到资本关注,涉及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空间组学等细分领域。从融资规模来看,2023年单笔交易规模整体较小,偏早期,全年仅嘉华药锐完成超亿元融资,其他均在亿元级以下,而2022年超亿元级交易4起,珞米生命、西湖欧米等均完成数亿元融资。◼︎蛋白组学方面,产业应用仍待时日,但资本先行蛋白质组学技术,是基于大量协同蛋白质的状态(包括种类、丰度、活性、相互作用等)进行分析的方法。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系统生物学,为病理研究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更高效地找到治疗靶标。FDA认证药物靶标中的95%都是蛋白质。从2002年首个蛋白质组计划启动至今20年,针对大队列样品的质谱技术已经接近成熟,考虑到蛋白质组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蛋白质组产业的应用深度与广度还有长远的路要走。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蛋白质组学领域完成10笔融资(VS2022年8笔),其中嘉华药锐、普瑞基准、谱天生物等3家厂商完成了亿元级别以上融资,启明创投、鼎晖百孚等头部VC纷纷入场,信立泰药业等产业方也加入。 具体地,2023年5月,嘉华药锐完成A轮超亿元融资,由龙磐投资、博远资本(BioTrack Capital)共同领投,天使轮投资者峰瑞资本等机构持续加持,A+轮融资由钧山资本独家投资。根据公司资料,嘉华药锐自主研发DeepKinase深度全磷酸化激酶蛋白质组平台DoTK,该平台主要包括:三大样本处理技术平台、方法包与质谱平台、数据库与生信AI平台,聚焦肿瘤精准医学临床应用。2023年6月,普瑞基准完成由信立泰领投的的近亿元融资,将用于公司多组学数据挖掘系统平台的持续升级,以及精准检测产品的研发。此外,贝普奥、艾克发、青莲百奥、百趣生物、科络思、拜谱生物等十余家企业也先后完成数千万不等的融资。◼︎代谢组与空间组,持续受到资本关注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代谢组学、空间组领域各完成2笔融资。代谢组方面,2023年6月,诺米代谢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由元禾控股领投,领军创投跟投。根据资料,诺米代谢推出了“代谢组+质谱”服务布局临床市场,也将加速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平台开发。8月,拜谱生物完成了数千万元A轮融资,由上海中汇金资本领投,创业接力基金(公司Pre-A轮投资方)跟投,根据资料,公司拥有50多个蛋白质组、代谢组科服产品、超10个临床质谱试剂盒研发管线、以及超15项临床质谱LDT检测方法。空间组方面,2023年3月,艾克发获得拾萃资本数千万投资,加速空间和功能蛋白组学进入肿瘤精准诊疗的临床应用。2023年8月,苏州源星智造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险峰旗云领投,尚势资本和长安私人资本跟投,公司研发核心是单细胞空间多组学的核心工具平台,其正在打造的原理样机是当前全球唯一可实现组织切片预处理、抗原修复、染色、成像和图像预处理全整合的全自动端到端、高性能(亚细胞分辨率、100+重高灵敏的蛋白+RNA同时检测、高通量)的单细胞空间多组学高端仪器。测序仪二代测序进入商业化批量进程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测序仪领域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1起(VS2022年 10起),其中NGS涉及5起,纳米孔测序涉及4起。从交易金额角度,数亿元(含)以上共3起,与2022年持平,但无超5亿元以上交易,而2022年齐碳科技和安序源分别完成了7亿元、近亿美元融资。◼︎二代测序进入商业化进程,资本持续发力2023年NGS领域继续受到资本下注,共发生私募融资5起。其中,2023年12月,真迈生物继8月完成4亿元C轮融资后,完成C+轮融资。真迈生物目前已经发布了四款基因测序仪,包含3款高通量测序仪与1款单分子测序仪,形成“单分子基因测序仪”+“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双线布局,其首款单分子基因测序仪GenoCare 1600在2022年7月通过NMPA的审核,成为世界首个获NMPA批准用于临床的单分子测序仪。同月,赛陆医疗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双线布局基因测序平台和空间组学产品。稍早前,赛纳生物在3月完成数亿元C+轮融资,本轮是继2022年8月完成由国调基金领投的投资后C+轮的又一次融资,其开发出国产测序仪S100,获得CE-IVDR认证,正推进NMPA第三类医疗器械的注册审批。此外,万众一芯、铭毅智造均完成近亿元B轮融资。近两年,无论二代还是四代,海内外厂商围绕中底通量测序仪先后推出;围绕“小型化、自动化和低成本化”等核心痛点,二代几乎尚未开始(四代成本高昂且聚焦在科研市场)。◼︎纳米孔测序,入局者不断根据牛氪资本统计,全年纳米孔测序仪发生4起融资(VS2022年3笔)。今是科技于2023年3月份完成B+轮融资,用于实现Gseq500中通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量产工作,瞄准临床特别是精准医疗领域应用。次月,梅丽纳米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其试剂、仪器和数据库尚在研发阶段,其中芯片已经完成中试验证,仪器方面已开发出测序仪样机。5月,普译生物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2023年12月,齐碳科技完成了近亿元的C+轮融资,该轮融资是继2021年4亿元融资,2022年7亿元融资后又一轮大额融资,显示资本市场对其的高度评价。2021年12月齐碳科技推出国内首款商业化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Nome-3841,开启纳米孔基因测序国产化时代。继而在2023年8月再做突破,发布中通量纳米孔测序平台QPursue,涵盖便携式纳米孔测序仪QPursue-6k、桌面式纳米孔基因测序仪QPursue-6khex及配套芯片QCell-6k,进一步扩充产品矩阵,标志着国产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向中高通量进阶。02IPO历经过去三年IPO“大年”后,上市之路受考验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IVD与生命科学仅3家企业上市,其中,A股2家(亚光股份(603282.SH)与昊帆生物(301393.SZ)),港股仅有艾迪康(09860.HK)登陆,也是IVD领域全年唯一发行上市的公司,另有3家企业登陆北交所(无锡晶海836547.BJ、博迅医疗836504.BJ、锦波生物832982.BJ)。从募资总额来看,全年募资总额创2020年以来新低,约35亿元。美股方面,自燃石医学(GTH)、泛生子(BNR)和安派科(ANPC)登陆纳斯达克后,国内IVD与生命科学相关公司不再有登陆美股案例。2023年10月,泛生子(BNR)宣布按照1.26亿美元的交易价值私有化退市,至此,这家曾经的伴随诊断及早筛头部玩家,曾累计融资超30亿元人民币(含IPO),市值一度接近15亿美金的公司,在上市3年半之际,完成了新一轮周期更迭。伴随着监管政策调整及宏观大环境的变化,2023年拟上市企业终止的消息接连不断,终止企业达12家,甚至不乏过会企业。从年初细胞耗材厂商硕华生命、分子诊断厂商雅睿生物,到年中分子诊断厂商致善生物过会近10个月后撤回,再到年底蛋白检测类生物科研试剂厂商瑞博奥和器械CDMO厂商嘉兴凯实生物均在过会一年零四个月后终止上市。此外,质控品厂商湖州申科2022年扣非净利润7467万元依然难以逃脱IPO终止局面。毫无疑问,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公司在历经2020年以来3年的IPO上市繁荣后,在2023年不得不承受IPO上市之路的多重考验。截至2023年12月底,国内尚有17家企业正排队等待上市,10家已过会(创业板9家,上交所主板1家),另有6家预先披露(港股4家,科创板和创业板各1家),另有北交所1家申请中。实际上,回顾IVD与生命科学领域历年IPO发行情况,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也无论是发行数量还是募资总额,2020-2022年是国内IVD与生命科学相关企业IPO发行“大年”,空前繁荣。根据牛氪资本的行业划分标准,共覆盖该领域相关上市公司100家,其中A股75家(19家主板,22家创业板,3家中小板,31家科创板),港股17家,北交所6家,美股3家。统计显示,2020-2022年期间,A股及港股IPO数量共41家,占历年总发行数量的44.57%。这期间,以义翘神州(301047.SZ)、百普赛斯(301080.SZ)、诺唯赞(688105.SH)、纳微科技(688690.SH)等为代表的11家(占历年A股上市合计数26.83%)上游原料、试剂与耗材厂商登陆二级市场并引领了产业热浪,资本蜂拥而至;以华恒生物(688639.SH)、凯赛生物(688065.SH)等代表性合成生物学厂商掀起了国内合成生物学概念的资本热浪。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间A股IVD企业IPO发行数量占据多数,共20家,占此期间A股上市公司的57.14%,占A股历年26.67%。资本繁荣之后,2023年的市场显得格外落寞。A股估值体系重构对于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的相关公司,特别是IVD类企业,进入2023年不仅要面对“后疫情”大环境下的产业结构新常态调整,还要面对监管环境下的IPO上市难题。牛氪资本曾在2022年年终总结中提到“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下诊断企业何去何从的新命题,显然,此刻二级市场给予了我们最好的回复:由产业调整衍生的估值体系重构。牛氪资本复盘2020-2023年A股35家IPO发行企业PE及上市以来回报率发现,20家企业自上市以来已经跌破发行PE,这些企业无一列外,上市即高点,上市至今回报率均为-50%左右,其中赛科希德(688338.SH)、之江生物(688317.SH)和奥泰生物(688606.SH)自上市以来回报率超过-70%。其他17家自上市以来虽未跌破发行PE,但仅华恒生物(688639.SH)和新产业(300832.SZ)保持了上市以来及2023年以来全年正向回报率,万泰生物(603392.SH)则是所有上市股票中上市至今回报率最高股票,达15倍,尽管2023年以来跌幅-23.77%。不考虑2023年新增上市的6家企业,牛氪资本覆盖的其他94家IVD与生命科学领域上市公司中,2023年度市值增长相关公司共28家,占比29.79%;涨幅超过10%的有18家公司;市值涨幅最高的为润达医疗,达103.50%;全年市值下跌的共有66家公司,占比70.21%;跌幅超过50%的有4家公司,跌幅度最高的为巨星医疗,达-86.36%。港股继续“冷场”,萎靡不振2023年的港股,继续“冷场”,萎靡不振。全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板块仅1家,即艾迪康(09860.HK),这也是2023年唯一发行的IVD企业。实际上,由于外围市场波动加剧,风险抬升,叠加中国经济承压,市场流动性风险紧张等多重因素,不限于医疗健康板块,港股2023年新增上市公司和募资总额创过去十年新低。牛氪资本统计了2020-2023年港股发行的7家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企业,仅诺辉健康(06606.HK)和巨子生物(02367.HK)在上市后的2023年表现良好,全年回报率为正。北交所风水轮流转,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战场”?公开资料显示,北交所自2021年设立以来已有超230家上市公司,覆盖医药健康、信息技术等创新领域,北交所上市的医药类企业中,化学制药、医疗器械和生物制品类企业占比约85%,化学制药份额最高,其次是医疗器械。2023年10月27日,精密零部件厂商阿为特正式登陆北交所,发行价为6.36元/股,上市开盘即涨135.8%,此后继续拉升触发两次临停,盘中最高涨幅达1252%,最终报收70.49元,涨幅达到惊人的1008.33%,惊艳四起。考虑目前A股IPO发行监管环境调整,以及诸如阿为特等北交所上市企业的表现,北交所或已成为多数企业的备选。比如,丽珠医药(000513.SZ,1513.HK)于2023年11月公告,旗下子公司“丽珠试剂”在筹备深交所创业板上市3年无果后,选择挂牌新三板,并计划在未来登陆北交所。风水轮流转,毫无疑问,北证50指数自设立以来持续下行的表现,在进入2023年下半年后迎来转机,预期将有更多药企转战北交所,成为下一个值得关注的“战场”。03兼并重组◼︎海外:巨头重磅整合不断海外部分,进入2023年,以赛默飞、丹纳赫、布鲁克、赛多利斯、帝斯曼等为代表的MNC巨头继续发起并购,大举整合产业资源。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IVD与生命科学领域海外兼并重组事件为82起,涉及交易金额超190亿美元,较2022年57起(超61亿美元)显著上升。从交易规模来看,超亿美元交易金额16起,较2022年6起来说大幅增加,其中,超10亿美元交易有5起,涉及交易规模超156亿美元,占当年总交易金额的80%,其中赛默飞就占据了2笔。具体地,赛默飞仅在2023年发起或完成超60亿美元的收购,涉及诊断、数据智能化和蛋白组学等领域。2023年初,赛默飞公告作价22.5亿英镑(26亿美金)现金收购英国免疫诊断公式the Binding Site,后者主要在诊断和治疗血液癌症和免疫系统疾病方面为全球医生和实验室转接提供诊断工具和设备,特别是在多发性骨髓瘤方面。7月,赛默飞再以9.125亿美元现金收购数据智能公司CorEvitas,根据资料,CorEvitas拥有20多年为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监管级真实证据解决方案的经验,能够提供客观的数据和临床见解,与赛默飞的临床研究业务PPD高度互补。10月,赛默飞不惜溢价约74%作价31亿美金收购蛋白组学厂商Olink,再度震惊市场。尽管蛋白组学目前依然聚焦在科研领域,临床应用进展缓慢,但这一交易还是给海内外蛋白组学赛道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Olink从2013年开发新一代蛋白质组学方法,到2016年专注于蛋白质组学,而后推出Explore系列产品,通过具体的产品化而不只是服务的商业化策略、进军制药市场探索更多应用价值和与大型生物样本库的合作等多举措策略,最终实现了价值的飞跃。对比之下,蛋白组学的另一家先行者SomaLogic只能在2023年10月总估值约5.64亿美元与Standard BioTools合并的结局,值得市场反思。此外,全球生物试剂巨头丹纳赫以57亿美元高价收购生物试剂代表性公司Abcam,继续扩张其商业版图,而Abcam高达57亿美元的估值也给生物试剂领域的国内厂商注入了更多思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合成生物学细分领域,作为近几年海内外活跃的细分行业之一,2023年兼并重组也浪潮迭起。根据牛氪资本统计,2023年该领域海外共发生8起兼并收购,涉及金额超9亿美元。2023年5月,帝斯曼(DSM)和国际香精香料巨头芬美意(Firmenich)完成合并,合并后简称帝斯曼-芬美意(DSM-Firmenich),预计2023年收入将超过115亿欧元(119亿瑞郎),随后在8月,帝斯曼-芬美意宣布以2.75亿欧元(约合22.3亿人民币)完成收购后生元研发和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 Adare Biome。近年来,以两家生科企业为代表的巨头频频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发力。 ◼︎国内:兼并收购活跃度提升国内方面,2023年兼并收购虽未有重磅交易出现,单笔交易均小于5亿元,但交易活跃度提升,为22起,而2022年为20起,交易活跃度创历史新高。本年度最大一笔交易来自3月重庆中元汇吉以约6亿元的价格收购深圳传世生物100%股权,进军血栓与止血领域。10月,医美护肤品原料厂商贝泰妮以4.855亿元收购泊美、ZA等国内知名护肤品品牌管理集团悦江投资49%的股权,扩大其在国内护肤品市场的商业版图。其余,除了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小金额布局,与此同时,受益于新冠获得的大量现金流,相关企业也通过产业基金形式,与社会资本联手多举措布局产业,整合资源。◼︎CVC产业资本或兴起与其他领域企业相比,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相关公司,特别是IVD企业,在过去三年或通过业务或通过融资手握大笔现金,作为一家上市平台,使其更具有资本、资源开启平台化布局,产业基金悄然兴起。从TOP20货币资金来看,11家IVD企业均手握20-50亿元不等现金,东方生物、圣湘生物、明德资本等均通过投资方式或出资医疗相关基金,或参股方式投资布局相关企业。进入2024年,在极具内卷和资本市场融资难的大环境下,产业整合会进一步掀起?手握大额现金的CVC产业资本会更多的成立并参与进来?牛氪资本将持续关注这一市场动态。小结作为牛氪资本深度覆盖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站在2024年初,我们结合产业动态,从私募融资、IPO和兼并重组等资本角度,用事实和数据复盘了过往4年该领域的发展变化。4年时间并不长,但对于IVD与生命科学的企业而言,在产业或资本层面,却像是走过了新一轮潮起潮落的周期。2023年作为“后疫情时代”新常态的第一年,相比生命科学类,IVD领域各细分显得更有些泠冽。当“内卷”成为了常态,“出海”成为了共识,不畏将来继续向前是唯一的选择。截至2023年底,国内IVD与生命科学相关上市公司近百家,然而,从市值角度看,目前国内真正做强做大的企业屈指可数。超过千亿市值的企业仅迈瑞医疗,市值超500亿元的公司仅5家,绝大多数企业还是在百来亿元或数十亿元市值徘徊。无论从市值还是营收规模角度,对比罗氏、雅培、赛默飞、丹纳赫等MNC巨头,国内厂商要走的路还很漫长,而除了内生增长,能否向MNC巨头般借助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依然值得产业和资本探索。牛氪资本也将与产业同行,在IVD与生命科学领域继续深度耕耘~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或访谈,牛氪资本不保证其准确性与完整性。本文所载信息、材料或分析只提供给收件人作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及其他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 收件人不应单纯依靠此文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牛氪资本及其雇员对因使用本文及其内容而引致的损失不负任何责任。联系我们上海办公室 Shanghai office浦东新区·浦东南路588号·浦发大厦2108项目投递 Project deliverybp@shnewcore.com媒体问询 Media inquiriespublic@shnewcore.com人才招聘 Recruithr@shnewcore.com
2022年,“寒冬”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关键词,讨论如何“过冬”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话题。去年,大部分生物医药企业切身体会到了“寒冬”意味着什么:一级市场方面,投资者更加谨慎,创新药企业融资的难度明显增加;二级市场方面,已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新股上市破发频现。部分创新药企通过“瘦身”与“卖身”等调整公司发展战略。后续资本市场对于创新药的投资可能会越来越谨慎、专业,除了关注其产品管线、市场竞争力以及未来商业化的市场规模,还会重点关注其产品的临床价值。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数量为426起,融资总金额近1000亿元。在已披露投资机构领投方方面,涉及红杉中国13起,表现最为突出;其他重点领投方有高瓴创投、龙磐资本、君联资本、启明创投、上海生物医药基金、中金启德、领承创投、君联资本、高榕资本等。从投融资事件起数来看,全年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共426起,平均每月35起;其中,1月份投融资事件起数最多,高达53起;4月、5月、10月投融资事件起数相对较少,10月仅16起;而其他月份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起数相对较稳定。从各城市投融资事件起数来看,投融资事件主要发生于江苏、上海、广东、北京和浙江,这五省市各类创新生态比较完善,共计383起,占全国投融资事件比例为89.9%;从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在江浙沪长三角区域较为活跃,仅江浙沪共发生246起,占全国比例为58%,其中,江苏和上海去年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起数均接近100起,分别为97起和95起;紧随其后的城市为广东、北京和浙江,分别为71起、66起和54起,其次是四川,为18起。从江苏省主要城市投融资事件来看,生物医药投融资事件主要发生于苏州,高达65起,占江苏省比例为67%;其次是南京和泰州,南京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事件为20起,占全省比重为21%;泰州作为三线城市,在医药投融资方面表现也不逊色,共发生6起,与泰州医药城较早深耕生物医药产业有一定关系。从广东省主要城市投融资事件来看,去年47%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事件发生于深圳,高达33起;其次是广州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事件为22起,占全省比重为31%;珠海的生物医药投融资事件为10起,占全省比重为14%。从投融资事件具体阶段来看,共394起投融资事件披露了融资阶段,主要集中在A++轮之前(247起),占已披露总数比例为63%,并随轮次上升,投融资事件起数递减;其中Pre-A、A、A+、A++轮数量最高,达168起,占总数比为43%;其次为种子轮和天使轮,共79起,不少新入这一领域企业初具规模;Pre-B、B、B+轮为64起;战略融资和IPO事件分别为28起和26起。从投融资金额(人民币)来看,已披露融资金额的投融资事件348起,投融资事件的融资金额主要集中在数千万人民币到5亿元之间,共297起,占比为85%;5亿元以上(含5亿元)融资事件为40起,其中生物药企业32起(涉及生物制药企业16家,CGT企业5家,CRO或CDMO企业5起,疫苗企业3家,重组蛋白和核酸药物企业分别2家),体现了这些生物药细分领域备受资本关注。2022年生物医药融资金额5亿元(含)以上投融资事件征集|生物医药领域路演项目招募生物制品圈通过组织项目路演、技术交流、学术沙龙等活动,帮助创业团队快速链接最全面的创新创业资源,助推项目快速成功转化,现面向全球创业者展开项目征集,同时欢迎投资机构等领域专家积极报名参会。项目要求1.包含但不局限于生物药、化学药、中药、新兴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2.地域不限,有融资或项目辅导需求,处于初创阶段的企业或团队。3.有已授权的自主知识产权等项目优先审核推荐。路演获益项目辅导:联动科研、产业和投资等领域的专家为项目团队提供创业专项辅导。融资对接:为项目提供与知名投资机构一对一沟通机会,帮助创业团队对接早期资金需求,助力项目转化;同时为投资机构提供更多优质项目资源精准对接机会。行业资源:从项目最早期介入服务,通过整合产业发展生态资源,全方位赋能企业或团队成长。媒体宣传:40W+粉丝影响力专业媒体矩阵资源支持,多种途径宣传与推广。路演时间1.在线报名后由主办方审核并定向通知活动具体时间。2.每个项目路演15分钟,嘉宾点评交流10分钟。路演地点:上海在线申请如果您申请项目路演展示,或申请作为评委或参会嘉宾,请扫下方二维码申请报名。温馨提示1.参加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报名不限名额,常年持续接受报名。2.参会者自主报名,主办方审核通过后提前电话定向通知活动时间、地点、活动流程等事宜。附件:2022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事件汇总(说明:以上信息根据网络不完全统计,如有疏漏或不妥处请与小编联系)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00 项与 中金启德(厦门)创新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中金启德(厦门)创新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