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评价注射用重组人 PD-1 抗体单纯疱疹病毒(rHSV-1-APD1)静脉给药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体瘤脑转移患者的安全性、生物分布和初步疗效的单臂、剂量爬坡的Ⅰ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体瘤脑转移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的 II 期临床剂量(RP2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次要目的: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的生物分布特征。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体瘤脑转移患者的初步抗肿瘤疗效。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实体瘤脑转移患者的抗肿瘤疗效与药效学指标、免疫原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指标之间的关系。
评价注射用重组人 PD-1 抗体单纯疱疹病毒(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生物分布和初步疗效的单臂、剂量爬坡Ⅰ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 /推荐的 II 期临床剂量(RP2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次要目的:评价 rHSV-1-APD1 静脉给药的生物分布特征。评估 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初步抗肿瘤疗效。评估 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抗肿瘤疗效与药效学指标、免疫原性指标之间的关系。评估 rHSV-1-APD1 静脉给药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指标之间的关系。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在晚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评价注射用重组人 PD- 1 抗体单纯疱疹病毒(rHSV-1-APD1)的安全性、生物分布和初步疗效的单臂、剂量爬坡的Ⅰ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价晚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 Ommaya 囊给药 rHSV-1-APD1 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的 II 期临床剂量(RP2D)和剂量限制性毒性(DLT)。
次要目的:评价晚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 Ommaya 囊给药 rHSV-1-APD1 的生物分布特征。评估晚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 Ommaya 囊给药 rHSV-1-APD1 的初步抗肿瘤疗效。 评估晚期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术后 Ommaya 囊给药 rHSV-1-APD1 的抗肿瘤疗效
与药效学指标之间的关系。
100 项与 浙江养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浙江养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iMeta观察” :
艾美达医药咨询聚焦行业发展趋势及痛点问题,以第三方站位综合多方视角提供深度思考。
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溶瘤病毒创新与合作大会在武汉隆重召开,吸引了来自全球溶瘤病毒领域的顶尖专家、监管机构代表及行业领袖齐聚一堂。此次大会聚焦溶瘤病毒技术的最新进展,讨论了其在癌症治疗中的创新应用、临床开发路径及未来发展前景。
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高淋巴细胞浸润(TILs)和高PD-1/PD-L1表达的“热”肿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对于缺乏免疫细胞浸润的“冷”肿瘤,当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PD-1/PD-L1单药的疗效往往有限。在此背景下,溶瘤病毒为“冷”肿瘤带来了潜在的新治疗选择。溶瘤病毒通过裂解肿瘤细胞,释放肿瘤抗原,激活患者免疫系统,引发抗肿瘤反应,这一机制在“冷”肿瘤治疗中展现出了独特优势和应用前景。大多数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和胶质母细胞瘤、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等都被认为是冷肿瘤。在CDE登记的溶瘤病毒临床试验数量为52个(截至2024年11月18日),其中涉及冷肿瘤的临床试验数量占比近20%,均处于早期临床阶段。
表1.溶瘤病毒在冷肿瘤治疗中的临床进展
登记号
靶点
适应症
公司
进展
CTR20192464
IL12; PD-1
乳腺癌
亦诺微医药
Ph2
CTR20182222
CSF1R
乳腺癌
滨会生物
Ph2
CTR20231564
IL12; IL15
肉瘤
复诺健生物
Ph2
CTR20222722
CSF1R
结直肠癌
滨会生物
Ph2
CTR20244266
IL21
肉瘤
康万达医药
Ph2
CTR20212368
PD-1
脑胶质瘤
养生堂生物
Ph1
CTR20201625
N/A
乳腺癌
阿诺生物
Ph1
CTR20243401
N/A
脑胶质瘤
功楚生物
Ph1
CTR20221827
N/A
脑胶质瘤
杰科生物
Ph1
01
既生瑜何生亮,
PD-1抑制剂的崛起对溶瘤病毒的影响
尽管溶瘤病毒在“冷”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潜力,但其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作为溶瘤病毒领域的早期代表之一,T-VEC的成功与局限性为该疗法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
T-VEC作为全球第三个获得批准的溶瘤病毒药物,基于单纯疱疹病毒(HSV-1)通过基因编辑改造而成。将T-VEC注射至肿瘤内后,它在肿瘤细胞中大量复制,导致细胞裂解并释放肿瘤抗原和GM-CSF等免疫促进因子,进而激活宿主免疫系统,增强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在OPTIM三期临床试验中,T-VEC显示出显著疗效,其持久响应率(DRR)达到19.3%,远高于对照组的1.4%;客观缓解率(ORR)达到31.5%,高于对照组6.4%;中位总生存期(OS)达到23.3个月,对照组则为18.9个月,充分展现出其抗肿瘤潜力。基于T-VEC的显著DRR和ORR、创新的“病毒+免疫”双重抗癌机制,以及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FDA于2015年批准其用于不可切除的黑色素瘤治疗。
在2014年前后,随着后期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T-VEC已经展现出良好的黑色素瘤治疗潜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2014年9月PD-1抑制剂Keytruda获批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随后在2015年,PD-1抑制剂Opdivo也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治疗,同年Keytruda进一步获得了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线适应症。PD-1抑制剂的迅速推广使T-VEC在黑色素瘤领域面临巨大的临床竞争压力。
Keytruda和Opdivo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凭借较高的响应率和相对便捷的给药方式,迅速成为黑色素瘤治疗的标准方案。相比之下,尽管T-VEC的肿瘤裂解和抗原释放机制具有创新性,但在黑色素瘤的整体治疗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此外,PD-1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也影响了T-VEC的市场准入和支付方案。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评估溶瘤病毒疗法的经济性时更倾向于优先选择PD-1抑制剂。例如在英国,NICE的评估报告建议仅在PD-1抑制剂不是最佳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推荐使用T-VEC,并要求生产商提供价格折扣,这进一步限制了T-VEC的市场渗透,并影响了其在欧盟其他地区的准入决策。
部分企业面临的临床挑战和市场准入壁垒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级市场融资的规模和频率。2021年,复诺健生物宣布获得超2.6亿美元的D轮融资;2022年,滨会生物完成超10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将溶瘤病毒在国内一级市场的热度推向顶峰。然而,自2022年达到融资高峰后,溶瘤病毒市场热度逐年回落,2024年愈发理性,未来,溶瘤病毒领域的投融资或将更加聚焦于具有明确疗效、差异化竞争力和联合用药潜力的项目。
02
溶瘤病毒未来发展的多重驱动力
面对PD-1抑制剂带来的竞争压力,T-VEC通过与Keytruda联合使用,探索在难治性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应用潜力。尽管这一联合疗法在随后的三期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所有预期终点,但仍提供了宝贵的临床数据和思路。试验结果表明,溶瘤病毒联合PD-1抑制剂有望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产生协同效果,特别是在改善肿瘤微环境、激活免疫系统方面展现了潜力。在实际应用中,溶瘤病毒已被证明能够与PD-1抑制剂、化疗、放疗等疗法联合使用。例如,滨会生物OH2注射液联合PD-1抑制剂和阿西替尼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试验显示出显著疗效,有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在2期临床试验CORE-001中,使用CG0070联合Keytruda治疗膀胱癌,75%的患者维持完全缓解(CR)超过12个月。这类联合治疗不仅对患者提供了多层次的“组合拳”打击,还能针对不同的癌症特征进行多方面的抑制与调控,从而提高整体疗效。尤其在“冷”肿瘤中,溶瘤病毒因其作用机制体现出更大的应用潜力。这些癌症在中国的年发病人数分别约为10万、5万和40万,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患者的需求尚未被满足,溶瘤病毒有望通过独特的免疫激活机制,填补这一治疗空白,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在给药方式方面,溶瘤病毒主要采用瘤内注射,但这种方式仅适用于表浅或易接近的肿瘤,难以满足转移性或多发性肿瘤的治疗需求。静脉注射成为突破方向,能够将溶瘤病毒分布至全身,理论上可靶向深部和转移性肿瘤,但面临病毒在血液中被快速清除的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正在探索通过基因改造或纳米载体包裹增强病毒的稳定性和靶向性。此外,腹腔、胸腔注射等局部介入方式也展现出在特定转移性肿瘤中的潜力,未来多样化的给药方式将显著扩大溶瘤病毒的适用范围。
精准治疗是溶瘤病毒未来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生物标志物的探索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更精确地判断患者对溶瘤病毒的响应,从而使治疗更加个性化。例如,近期滨会团队在OH2注射液的临床试验中发现了关键的“生物标志物X”,该标志物与患者的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高度相关。在未来,随着更多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溶瘤病毒的精准治疗将逐步实现,为癌症患者带来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治疗选择。
*声明: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自双螺旋结构发现,经过70余年发展,生命科学正在经历由合成生物学引领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人类对生物技术的认知,从解构(re-solve)走向了重建(re-bulid)。借助合成生物学技术,我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编程以制造特定化合物,这一过程称为“生物制造(bio-made)”。此类技术的产业化可以促使生物基原料替代石化原料来制造塑料、燃料、材料和药品等产品,最终深刻地影响新药开发、疾病治疗、农业生产、物质合成、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新材料开发等领域,改善粮食和能源安全,推动农业创新,同时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促进医学进步,为人类带来长远的福祉。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变革时,新一轮的技术竞争也在全球范围内悄然展开。2022年,美国拜登政府发起《国家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计划National Biotechnology and Biomanufacturing Initiative》,预测在本世纪末之前,生物工程可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三分之一以上-价值接近30万亿美元。同年,中国发改委也明确将合成生物学列入《“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生物基材料、新型发酵产品、生物质能、生物制造成为备受重视的前沿领域。当行业的季风变动方向时,知己知彼,未雨绸缪,才有望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为共同研讨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应用平台、政策机遇。SynBio深波联合合成生物学俱乐部将于2024年4月在杭州举办“SynBio China第二届中国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制造年会暨BioMade China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博览会”,诚邀上级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从业人员、投融资机构等合成生物学领域人士对话,多维度交流合作,鉴“微”而知“铸”,From SynBio to BioMade。本次年会,也为致力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产业园区、仪器/设备/设施、底层技术、研发&检测机构、品牌企业、投融资机构等提供各种方式宣传展示平台。*展示名单为部分截取,更多企业对接可现场联系商务部分已报名企业名单江苏创健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弈柯莱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养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普利药业有限公司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江东有限公司浙江瑞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君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浙江圣达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跃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唯铂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亚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引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元一(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贻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百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赛拓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中科碳元(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旺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国际香料(中国)有限公司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恒碳科技有限公司硅羿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科技有限公司山东恒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蓝晶微生物……更多企业,现场发掘、01大会介绍大会时间:2024年4月18-19日大会地点:浙江·杭州·和达希尔顿逸林酒店支持单位:杭州医药港管理办公室主办单位:Synbio深波承办单位:享融智云(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单位:杭州医药港·和达药谷十期媒体支持:synbio深波、CellFactory、合成生物学俱乐部、生成生物学、合成生物谷SynBioValley、微物创造MicroX、synbio新农食、synbio新农食、synbio新美护、synbio新材料报名通道:(↑↑↑扫码进入小程序报名)02大会论坛*议程持续更新中议程安排4月18日 主会场9:00-9:10开幕式9:10-9:30指导单位宣讲9:30-11:00院士论坛张友明 欧洲科学院院士Hirotada Mori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待定11:00-11:15茶歇11:15-11:45待定吕雪峰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11:45-12:15体外生物转化(ivBT)是生物制造的新质生产力张以恒 中科院天工所体外合成生物学中心主任12:15-13:30午休13:30-14:00synbio品牌榜发布synbio深波14:00-14:30SynBioBrands 2024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卓越品牌榜&SynBio Service Brands 2024合成生物学生物制造新基建品牌榜synbio深波发布14:30-14:45茶歇14:45-16:15上市企业家论坛16:15-17:15圆桌:合成生物学造万物主持人:王波 药融圈创始人4月19日 论坛1:美护成分专场 论坛2:酶工程与应用9:00-9:30重组弹性蛋白-青然新护邵奇妙 恩和生物产品开发总监 9:30-10:00目标—基底膜”,重组胶原蛋白的创新研发李佳佳 创健医疗研发总监 10:00-10:15茶歇10:15-10:45红没药醇的产业化刘天罡 合生科技创始人;武汉大学教授 10:45-11:15合成生物蛋白在美妆护肤领域的应用痛点及解决方案赵俊 合成生物蛋白安徽省联合共建学科重点实验室主任 11:15-11:45角鲨烷的生物合成与产业化之路张宝琪 百开盛高级研发经理 11:45-12:15麦角硫因方向(待定)宫恺 中科欣扬科学家 12:15-13:30午休13:30-14:30圆桌:合成生物学与美护新势力14:30-15:00酶/蛋白质工程的研究(待定)罗玮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15:00-15:15茶歇15:15-15:45新型T7 RNA聚合酶的变异体在mRNA体外合成中的应用刘晓明 优基生物创始人 15:45-16:15合成高价值化合物的生物催化工艺的快速开发陈海滨 酶赛生物联合创始人16:15-16:45待定合成生物学产品纯化分离整体解决方案智旭亮 西安蓝晓合成生物学领域总监4月19日 论坛3:育种与基因编辑 论坛4:农食成分专场9:00-9:30基因编辑供体猪培育及临床应用研究潘登科 成都中科奥格生物CEO9:30-10:00精准基因编辑助力生物育种赵天萌 齐禾生科创始人 10:00-10:15茶歇10:15-10:45酵母细胞工厂优化和高效绿色制造赵心清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0:45-11:15待定杨希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11:15-11:45植物基因研究平台赋能种业和合成生物学金杰 伯远生物副总裁11:45-12:15酿酒酵母多位点GTR-CRISPR基因编辑和突变系统张跃平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12:15-13:30午休13:30-14:00HMOs方向(待定)张洪涛 江南大学副教授14:00-14:30营养之钥、免疫之盾---HMOs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陈磊 中科朗健总经理 14:30-15:00氨基酸方向(待定)梅花生物15:00-15:15茶歇15:15-15:45合成生物学产业化平台-虾青素张骊 元一生物创始人15:45-16:15NMN方向(待定)张天佐 基因港副总裁 16:15-16:45元蛋白——开启“第三极食物”新未来骆滨 昌进生物创始人4月19日 论坛5:高通量与合成生物 9:00-9:30微流控自动化铸造与高通量选育系统研制及应用王钦宏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研究员9:30-10:00iMagicOS实验室智慧操作系统,助力云端生物智造刘家朋 汇像科技董事长 10:00-10:15茶歇10:15-10:45高通量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感知与识别生物系统徐丽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0:45-11:15待定待定11:15-11:45待定待定11:45-13:30午休4月19日 论坛6:路演专场13:30-17:30约15家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项目路演名单待公布*更多议程和嘉宾持续更新中…演讲联系人报名参与会议报告和路演,可添加下方二维码好友,并备注“演讲嘉宾”(synbio深波主编 洪女士)03商务合作大会开放若干个展位:更多现场展位火热抢订中,可为合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产品型企业、底层技术、研发&检测机构、合成生物学配套仪器、设备、设施、产业园、投融资机构等提供展示机会。商务合作福利、收费标准等详情请咨询:李先生 13032394353张女士 15057280775洪先生 15215820299王女士 1885857902704参会人员参会人群领域:政府机构行业、产业学会与协会高校与科研院所合成生物学与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产品型企业投融资机构(VC、基金、券商)其他相关方05参会报名➤本次报名为预登记报名,审核通过后您的预留手机号将收到来自会务组的邀请通知报名参会咨询:小林:1885775093406往届精彩部分往期主办/承办会议盛大开幕 | 产学研资齐聚杭州钱塘,释放合成生物学无限潜能鉴微知铸 | SynBio 2023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制造年会取得圆满成功圆满成功 | “未来始于远见 生物和成未来”2023合成生物学私享会完美收官圆满落幕!下一站去哪?2023中国(苏州)合成生物学创新峰会成功举办2023中国(苏州)合成生物学产业技术峰会圆满落幕丹桂香荆楚,宾朋汇江城!第四届国际生物设计研究大会今日开幕豪气吞云梦,盛名冠乾坤!第四届国际生物设计研究大会精彩继续(day2)生技天地阔,轻舟万重山!第四届国际生物设计研究大会圆满闭幕深波建立多个合成生物学微信群,欢迎加群加好友,务必备注:姓名+公司+职务
2023研发客临床年会首日花絮如果说,2015年是中国创新药改革的元年,那么过去的8年时间里,我们共同经历了资本的热情、授权交易的活跃、18A和科创板的辉煌。当然,此刻,整个行业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阵痛。随着投融资降到冰点,很多创业者们变得步履维艰。当估值重新回到三年前,也预示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了全新时代。11月9日,为期两天的研发客2023年会,以“未来之路如何前行”为主题,邀请了行业的专家学者、本土创业者、跨国药企的管理者以及投资人,共同探讨一系列精彩的话题。恒瑞医药首席战略官江宁军、研发客总裁兼出版人戴佳凌分别为大会开幕致辞。恒瑞医药首席战略官 江宁军研发客总裁兼出版人 戴佳凌每年研发客年会上,麦肯锡的报告总是不乏亮点。今年,麦肯锡合伙人邵毅做了“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升级与全球化”主题演讲。麦肯锡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1000家新药公司中,仅有60~70家公司自己做全球的商业化。过去五年的对外授权交易中,肿瘤领域占近六成。2023年初至今,50%的对外授权交易围绕新一代技术平台资产。中国在面向发达市场的全球对外许可中所占份额已超过10%,其中早期临床资产和基于抗体的疗法,中国贡献占比更高。麦肯锡合伙人 邵毅对于今年发生的一些退货现象,邵毅认为,多种因素可导致对外许可终止。比如靶点未经验证,潜力不明朗,或者资产的临床表现未达预期。也有可能是生成的临床数据不足以满足欧美监管机构的要求,比如海外入组样本不足、试验方案设计不符合欧美市场的最新用药情况等等。因此,中国企业需有针对性地推动面向全球的研发创新。当下,整个生物医药行业进入了低速运行期。“降温”带来的不适,也引发了更多冷静的思考。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针对当前中国创新药低迷态势的灵丹妙药是什么?”每个人心里都在寻找答案。恒瑞医药首席战略官江宁军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期临床研究病房行政主任张剑、映恩生物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朱忠远、烨辉医药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烨、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林亮、麦肯锡合伙人邵毅共同探讨了这个话题。开幕主题讨论:“针对当前中国创新药低迷态势的灵丹妙药是什么?”江宁军华烨(左二)张剑朱忠远林亮请左右滑动浏览ADC当之无愧是近几年非常热门的赛道。对于如何避免内卷,把中国的ADC做出差异化,朱忠远认为,首先要选择有差异化的靶点和优秀的平台,即便是同一个靶点,仍然有很多不同的适应症可以做。林亮回望了2008~2009年,相比之下,当下的寒冬其实并不算太冷,依然有一系列政策在支持创新。企业需要思考自身的定位,在长周期的创新接力赛中,企业擅长哪一棒,哪些需要合作。另外,产品立项要严谨,不断审视自己的能力和外部环境,把资源用在最好的项目上,避免遍地开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统计室主任姚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药学部主任、原临床研究机构办公室主任刘泽源,南京医科大学统计学教授陈峰以及信达生物副总裁孙兴,就“临床试验:质量源于设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临床试验:质量源于设计”主题探讨姚晨陈峰发言孙兴(左三)刘泽源请左右滑动浏览为了推动创新产品更高质量完成临床开发,同时提升临床研究效率,目前国内外监管部门及ICH都发布了多项创新研究设计指南。但与会嘉宾提到,参与临床研究的药品和受试者,各自情况差异巨大,因此研究设计不能仅根据指南按部就班进行。他们建议申办方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临床开发方向,之后再确定合适的研究设计细节调整。同时在研究中仍要重视积累研究能力,重视受试者保护,与研究者及监管部门等积极沟通,而不只是关注产品能否加速获批,等学会走路了再想跑。创新药临床开发的的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在中国及全球运营成功的创新药临床开发?对此,浙江养生堂集团首席医学官蒋皓媛、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杨建新、亿一生物医学研究副总裁侯青松、泽璟制药执行副总裁彭健、赛默飞PPD法规事务高级总监Dejan Brkic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观点。“如何在中国及全球运营成功的创新药临床开发”主题讨论蒋皓媛杨建新Dejan Brkic(左三)侯青松彭健请左右滑动浏览当下,创新药走出去是必然趋势,蒋皓媛认为,企业在立项的时候,就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对于是否一定要去美国做1期临床,彭健认为,不同国家的监管机构对临床的监管要求都存在差异。可以在西方国家做1期临床试验,同时尽快涵盖中国患者。把相关的安全性数据与中国患者桥接,加快2期、3期临床。他还提到,中国法规规定,完成了单药试验之后,才能开展联合用药临床试验,但美国可以在早期同步开展。杨建新则认为,由于FDA对1期临床的要求非常严格,企业未必要在美国开展1期临床,在中国和澳洲做1期是比较合适的选择。跨国药企已经在中国耕耘了超过30年。近年来,MNC也在重新审视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市场。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合作与授权交易,也让创新的连接更加紧密。关于MNC在中国市场角色的转变,阿斯利康全球研发中国中心副总裁章宇、武田制药研发全球副总裁及亚太研发负责人王璘、罗氏高级副总裁及全球药品开发中国中心负责人李昕,以及DIA Fellow、原强生集团杨森制药全球药物研发副总裁/亚太研发中心负责人李自力这几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有自己的想法。李自力认为,不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如何变迁,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要考虑其变化背后的原因,每一个阶段的战略都有清晰的目的。对于如何评估合作伙伴,李昕认为,罗氏总部非常看重资产是否具有FIC/BIC的潜力,并且对科学的要求非常高。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认真考察包括临床前、临床等一系列数据。王璘强调,合作伙伴之间的理念和策略必须是高度一致,才能把创新推动下去。谈到人才培养,他们不约而同认为,需要培养具备自己独到思想,能说故事的人才至关重要。“跨国公司视角:MNC在中国市场角色的转变”主题讨论章宇王璘李自力李昕(右)请左右滑动浏览关于真实世界研究,今年大会讨论的话题是“推动成功及质量保证”。阿斯利康高级总监萧燕认为,真实世界研究指南的推出,中国走在了全球的前列。真实世界研究可以在疾病的负担、疾病的流行率等方面,作为递交上市的辅助证据,尤其在罕见病领域。并且在研发阶段,真实世界研究可以支持3期临床试验。中国药科大学生物统计与计算药学研究中心主任及理学院生物统计系主任言方荣认为,真实世界研究为新药研发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时也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带来很多挑战。据海南乐城真实世界研究院真实世界研究主管袁玮鸿分享,海南乐城有4个产品借助真实世界研究获批上市。她也提到,企业要结合产品风险的高低,包括考虑海外产品对于人种的覆盖程度。“真实世界研究:推动成功及质量保证”主题讨论贺维斯特医药科技首席医学官 张凯萍萧燕礼来中国价值、证据和结果研究部门高级总监 吴婷言方荣袁玮鸿请左右滑动浏览中国在全球药物研发过程中已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赛默飞Patheon制药服务中国总经理张楠、武田亚太生物医药研发亚洲肿瘤和细胞疗法临床运营负责人高琦、信达生物副总裁孙兴、诺华药品开发中国临床运营项目管理中国区负责人阮博、基石药业高级副总裁及临床开发负责人史青梅讨论的话题是“中国将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国将在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主题讨论张楠高琦(右)史青梅(左)、孙兴(右)阮博(右)请左右滑动浏览随着几款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研究进展的成功,全球范围内,神经系统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肿瘤之后又一个热门赛道。与此同时,在这个领域仍然有许多尚未共克的难题。那么,中国神经系统药物开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何?加立生物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陈柏州、阿斯诺来医药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周显波、纽欧申医药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申华琼、普百思生物创始人包杨欢、未名脑脑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高妍共同讨论了这一话题。“中国神经系统药物开发的未来发展”主题讨论陈柏州周显波(右)申华琼高妍(中间)包杨欢(右)请左右滑动浏览11月10日,将会有更多嘉宾参与到精彩的话题讨论中,敬请期待!总第1995期访问研发客网站可浏览更多文章www.PharmaDJ.com
100 项与 浙江养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浙江养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