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药物发现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成年中、重度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评估不同剂量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单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估不同剂量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确定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Ⅱ期临床试验推荐剂量(RP2D)。次要目的:评估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重度慢性斑块型银屑病的初步疗效;初步探索注射用间充质干细胞(脐带)治疗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考察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变化情况;评估ELPIS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免疫原性。
100 项与 华夏源细胞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华夏源细胞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各位会员(单位)、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积极响应长沙市关于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加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促进生命健康产业特别是细胞技术与健康产业的交流与合作,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细胞开发与产业分会计划于2024年12月27日至29日在湖南湘江新区举办“细胞技术与健康产业发展峰会”(以下简称“峰会”)。
本次峰会将以“智汇湘江·健康未来”为主题,围绕细胞与基因关键技术的最新进展、产业应用、政策环境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峰会期间将举办开幕式、院士主旨演讲、学术分论坛及“健康经纪人”颁证仪式等活动,预计吸引500名左右的行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资深从业人员及媒体人士参与。
一、会议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湖南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专班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
主办单位:
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
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湖南湘江新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链
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
承办单位:
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细胞开发与产业分会
细胞治疗产品关键质量属性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云上细胞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湖南君诺细胞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旭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拟邀领导及嘉宾
(一)专家院士
付小兵
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
田志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
王军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世卿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闫小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二)湖南省领导
湖南省政协领导
湖南省科学技术厅领导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领导
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领导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导
(三)湖南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领导
湖南省卫生工会领导
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领导
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发展处领导
(四)湖南湘江新区领导
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党工委领导
湖南湘江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局领导
湖南湘江新区商务和市场监管局领导
湖南湘江新区卫生健康局(疾病预防控制局)领导
湘江发展集团领导
湖南湘江新区党政综合部领导
(五)高校、科研院所及协会嘉宾
阳国平
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党委委员、院长
陈传品
中南大学药学院系主任
颜光美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朱文博
中山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谭淞文
蒙纳士大学苏州校区Monash University教授
胡一斌
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院长
王湘波
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副院长
王蓉蓉
湖南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生物安全所所长
向双林
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细胞开发与产业分会会长、湖南远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令贵
原湖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细胞开发与产业分会伦理委员会主任
贺一庆
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化学药品检定所研究员
纳一涛
中国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生物制品所副研究员
周一菂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研究员
(六)部分重点企业代表
游昌乔
南华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胡一波
源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一戈
光琇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一灏
华夏源细胞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晓霞
湖南君诺细胞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一雄
湖南华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一达
湖南云上细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三、会议时间
时间:2024年12月27-30日
2024年12月27日
签到
2024年12月28日
全天会议 全天展览
2024年12月29日
全天展览 全天会议
2024年12月30日
健康经纪人企业游学
四、会议注册
报名参会
咨询参展
五、会议日程(具体日程以会议当天为准)
湖南省医药行业协会细胞开发与产业分会
2024年12月5日
通知原件如下:
关于举办“细胞技术与健康产业发展峰会”的通知.pdf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2023年10月25日,在FDA生物制品评价与研究中心(CBER)的产品监管建议(INTERACT)会议上,抗衰企业Turn Biotechnologies(以下简称“Turn Bio”)基于mRNA的细胞再生疗法TRN-001获得了FDA的积极反馈。
会议上,Turn Bio与FDA重点讨论了TRN-001的未来发展方向。结果表示,TRN-001有望成为首个在细胞水平上修复受损皮肤、改善皮肤完整性并减少炎症和细胞衰老的治疗方法。此次会议的结果表明,Turn Bio有望成为首家将基于mRNA的细胞再生疗法推向临床试验的公司。
作为抗衰领域的明星企业,Turn Bio成立于2019年,现总部位于硅谷。公司专注于通过表观遗传重编程技术研发mRNA药物,进而从细胞层面修复组织从而使细胞恢复年轻活力,修复衰老过程造成的损害。基于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ERA™和药物传递平台eTurna™,Turn Bio目前开发了多个候选管线,治疗领域包括皮肤科、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免疫学、眼科、肌肉组织损伤等。其中,TRN-001进展较快,目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即将推向临床试验阶段。
核心技术平台ERA™:可高效逆转细胞老化并维持细胞特性
将成熟细胞重编程转化为干细胞的过程被称为“重编程”。2006年,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现4种转录因子(Oct3/4、Sox2、Klf4、c-Myc)可以将高度分化的体细胞逆转为多能干细胞,使其重新具备分化成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这个过程被称为重编程。重编程技术会产生“去分化”和“年轻化”两种影响,即能够将细胞中与衰老相关的表观遗传信息重编程,使细胞转变为类似于胚胎干细胞的状态,从而将细胞的表观遗传时钟调拨回零,实现细胞水平层面的“返老还童”。
而使细胞发生重编程主要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分别是:一、通过递送外源的转录因子系统进入到细胞或动物中;二、激活或调控内源的命运转录因子表达。其中,从第一种形式看,可以通过将细胞命运转录因子包装进病毒或mRNA,而后将其注入细胞或动物中,以传递想要实现的功能。
基于此,Turn Bio在斯坦福大学Vittorio Sebastiano博士实验室的表观遗传重编程技术许可的基础上,开发了利用衰老表观遗传重编程逆转细胞老化的创新技术平台ERA™。
ERA™旨在利用特定的转录因子mRNA混合物(如Myc、Oct3/4、Sox2和Klf4等特定蛋白质),通过控制遗传信息从DNA到mRNA的转录速率来打开或关闭基因,从而调控细胞功能并记录细胞年龄的表观基因组的“逆转”,最终恢复细胞的最佳基因表达并促进组织再生。基于该技术平台,Turn Bio能够开发用于干细胞治疗的mRNA药物,以修复受损组织或治疗衰老相关性疾病。
据悉,ERA™平台旨在实现安全、快速、高效且可调的重编程过程。通过ERA™平台,Turn Bio能够利用mRNA将转录因子传递至表观基因组。在此过程中,Turn Bio能够严格控制转录因子进入细胞的时间、持续时间和剂量,从而为不同适应症优化mRNA 混合物。例如,Turn Bio可以根据特定组织所获得的益处,添加或去除特定的转录因子。
随后,Turn Bio可通过精确地向细胞脉冲式传递转录因子,逐步控制重编程过程,将表观基因组推向更年轻的状态。每次脉冲都会将表观基因组推向更有活力的状态,在稳步恢复细胞功能的同时保护患者。
值得一提的是,在研发创新疗法的过程中,Turn Bio发现使用静止期干细胞可以显著帮助修复或替换特定类型的受损组织。其中,静止期干细胞是指处于相对不活跃状态、细胞周期停滞的干细胞。诸多研究证实,它具有低代谢活性、长期存活、抗逆性强等特点,并拥有组织修复和再生、维持组织稳态、疾病治疗潜力等作用。因此,在启用这些干细胞前,必须确保其处于静止状态,以确保它们随时可以被激活、增殖和分化。
在此情况下,Turn Bio采用自主研发的“人工生态位(AN™)”技术保护干细胞。AN™技术将干细胞生物学、生物分子材料工程与微加工技术相结合,以生成模拟微环境关键生化或结构方面的新型细胞培养平台。其研究显示,在AN™微环境中培养的肌肉干细胞(MuSC)在移植后表现出更强的植入、组织再生和自我更新潜力。
在Turn Bio联用AN™与ERA™技术用于恢复老年小鼠模型干细胞的研究中,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联合治疗的老年MuSCs能够恢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功能障碍(如肌肉无力),该治疗效果与移植年轻供体的MuSCs所产生的效果相似。重要的是,AN™技术也适用于从其他组织分离出的干细胞的培养。其中,该技术最有可能应用于那些静止状态是维持干细胞功能的必要条件的组织,例如造血系统、肝脏、大脑、毛囊等不同区域和组织中的某些间充质干细胞。
除此之外,Turn Bio还克服了药物递送问题,开发了一个新型脂质递送平台 eTurna™。该平台克服了传统脂质载体不稳定性、生物利用度差、溶解性差和体内吸收性差等难题,采用更优化的纳米结构载体,能够安全有效地递送需要不同给药途径的各种药物,并且可以针对特定的组织和细胞进行微调和定位,准确地将药物递送并靶向到特定的组织和细胞。
多个管线临床前研究效果显著,核心产品即将进入临床阶段
目前,通过专有技术平台,Turn Bio已布局了多个候选管线,包括皮肤科、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免疫学、眼科、肌肉组织损伤等治疗领域。
Turn Bio产品管线 图源:Turn Bio官网
目前,TRN-001进展较快。TRN-001是一款拥有独特配方的皮肤抗衰药物,被开发用于治疗毛发和皮肤问题,例如皱纹、脱发、疤痕、炎症、伤口以及晒伤等。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TRN-001可改善皮肤完整性、减少炎症和细胞衰老,并实现毛囊转染,恢复毛囊的毛发生长能力。
在骨关节炎和软骨损伤方面,Turn Bio开发了TRN-002。这是一种修复保护性软骨的候选药物,可有效逆转关节损伤,使人们恢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TRN-002可减少氧化应激和炎症,并改善细胞分裂周期和细胞扩增。
在与年龄相关的眼部退行性疾病方面,Turn Bio布局了两大候选产品——TRN-003与TRN-004。其中,TRN -004是一种恢复眼部组织活力的候选药物,包括角膜、角膜缘和结膜上皮细胞以及角膜内皮细胞。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 TRN-004可减轻炎症和氧化应激并减少细胞衰老。
在肌肉组织损伤方面,Turn Bio正在开发TRN-005。这是一种可恢复肌肉质量和力量,并逆转与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候选药物。临床前研究结果表明,接受TRN-005 治疗后,肌肉组织干细胞生长和分化得到改善,肌肉恢复加快,纤维厚度和力量输出增加。此外,经TRN-005治疗后的肌肉对后期损伤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癌症治疗方面,Turn Bio也布局了相应管线。TRN -010是一款针对T细胞的候选药物。它可以简单地添加到任何CAR-T疗法的制造过程中,并以表观遗传方式重编程患者的T细胞,从而产生更年轻的功能状态,防止T细胞衰竭并产生更高的效力。
Turn Bio表示,恢复T细胞活力和减少细胞衰竭预计将使更多老年患者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CAR-T疗法。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TRN-010治疗可显著提高T细胞增殖和杀死癌细胞的能力,最高可提高5倍。这意味着,对于患者而言,该疗法具有更强的药效和更高的耐受性。
与韩国药企达成3亿美元合作,共同开发眼耳疾病新疗法
自成立以来,Turn Bio的核心技术与候选产品获得了市场和资本的诸多青睐。目前,Turn Bio已完成了4轮融资,投资者包括Astellas Venture Management、LongeVC、Methuselah Funds等在内的11家知名投资机构和企业。
2024年5月28日,Turn Bio宣布与韩国制药巨头HanAll Biopharma签署了全球独家许可协议,共同开发治疗眼耳疾病的表观遗传重编程疗法。其中,该协议授予HanAll Biopharma利用Turn Bio的ERA™技术研究、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眼科和耳科疾病药物的权利。据其表示,首款产品的交易价值可能超过3亿美元。
除此之外,韩国制药企业Daewoong Pharmaceutical亦认可了Turn Bio 的技术和研发方向,并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了该公司的融资活动,以推动抗衰药物的研发。
超10家企业押注细胞重编程,多个产品已进入临床阶段
作为延缓衰老的前沿技术之一,细胞重编程目前已成为抗衰领域中最热门的研究之一。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细胞重编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延缓衰老、治疗与衰老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目前,已有多家国内外企业应用细胞重编程方法来开发延缓衰老、治疗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创新疗法,主要包括昕瑞再生、中盛溯源、霍德生物、华夏源细胞工程集团、Retro Bio、Altos Labs、YouthBio Therapeutics、NewLimit、AgeX Therapeutics以及谷歌创立的抗衰生物公司Calico。
部分布局细胞重编程企业(不完全统计,企业排名不分先后)
图源:公开数据整理,动脉网制图
目前,多家公司如昕瑞再生、中盛溯源、艾尔普再生等,已将核心产品推进到临床前或临床研究阶段,验证了细胞重编程技术在抗衰和治疗年龄相关性疾病方面的潜力。与此同时,细胞重编程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出现了多种细胞重编程的改进方法,如瞬时重编程、部分重编程等,提高了重编程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细胞重编程技术不仅应用于组织器官原位再生,还涉及纤维化逆转、免疫疗法等多个领域,未来有望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不过,细胞重编程技术在应用中仍面临着安全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现有研究结果也显示,细胞重编程技术存在致病风险。2013年,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Manuel Serrano团队发表论文称,将山中因子应用在小鼠身上,根据重编程发生程度的不同,部分小鼠显示出组织年轻化的迹象,但另一部分小鼠分化出现畸胎瘤。
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临床研究的深入,细胞重编程技术的风险或将逐渐降低,细胞重编程抗衰赛道也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未来预计将会有诸多产品应用于临床,为抗衰和治疗年龄相关性疾病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是上海浦东新区坚持投入发展的主导产业,2023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3781亿元,占全市比重达40%。
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药产业也是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除了出台一系列支持生物医药技术落地转换的发展政策,浦东对于生物医药高端人才也十分重视。把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资源,浦东新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积极引进和培养看科技人才,以推动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具有引领创新力的博士后人才不仅是未来科学家的战略后备力量,也是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近日,在浦东国际人才港举行了“博士后创新创业沙龙暨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授牌仪式”活动。作为优秀代表企业,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入驻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是由政府、高校、企业共同搭建三方共育、共享博士后人才的重要平台,它像一座桥梁,架起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通道。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落成建设在科学技术领先、行业优势明显的园区、企业或单位。
△ 华夏源获上海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入驻单位授牌
作为一家生物细胞公司,华夏源一直把患者需求放在首位,技术创新是我们不断打磨的利器,在干细胞新药研发板块外,公司在2021年末正式为肿瘤类器官立项,并成立科研公司华夏启恒,之后2023年在上海浦东建立华夏源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科学为先,学术至上,以患者需求为中心是华夏源类器官项目全体人员所秉持的核心理念。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作为华夏源集团在上海浦江GMP基地之外着力打造了上海第二总部,也是国内类器官技术产学研医综合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中心致力于iPSC和类器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些技术在再生医学、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研究中心包括6名博士,30名硕士的研发团队,已经完善了12个癌种的类器官培养体系和建模,并且自主创新,不断探索,面向肿瘤患者推出个性化药敏检测产品,建立体外肿瘤模型,可检测上百种肿瘤药物的有效性,帮助肿瘤患者看到更多治愈的曙光。后续我们将持续对包括肺癌、乳腺癌、肠癌、卵巢癌、胰腺癌的5项常见肿瘤进行IVD申报。
△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科学家团队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由华夏源首席科学家陈慧敏教授带队,团队包括国内外一流高校的生物医学博士和研究生。陈慧敏教授及团队自主研发的GMP级成分明确的基质胶,打破类器官培养海外原料的垄断,保证了类器官生长及传代的稳定性;除此之外陈慧敏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生物墨水结合3D打印技术,将细胞精确地放置在3D结构中,从而复制天然组织和器官的微环境,这也是国际领先的3D生物组织工程技术。
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内除了开展细胞及类器官科研项目,还作为上海区域类器官生产中心,拥有10个B+A级生产车间,每个车间每天能够完成8例肿瘤类器官的建模,产能可覆盖上海年新增肿瘤患者2万人次。
△ 陈慧敏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基质胶和3D打印类器官培养支架
华夏源(上海)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是华夏源探索肿瘤精准诊疗革新与加速前沿技术临床转化的平台依托。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成功入驻,标志着华夏源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在科研平台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又一重要成果,通过此次入驻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华夏源不仅能够与更多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还能借助平台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为推动生物科技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激发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助力科研学者完成从学术研究到应用开发的转型,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华夏源浦东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将在更多优秀人才的支持下,不断孕育出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建设医疗健康产业新高地,打通产品交付的最后一公里,共同助力我国生物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
△ 华夏源(上海)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博士后合影
华夏源(上海)iPSC与类器官研究中心
研究中心建筑面积6700m²,核定实验室人员150人,GMP级别为B+A级,总投资1.5亿,承载了多条iPSC分化来源的细胞药品管线研发申报和面向临床的肿瘤类器官药敏检测服务。其中TruOrganoid™肿瘤类器官技术平台覆盖所有癌种,拥有自动化培育设备,可以加速抗肿瘤新药研发,为肿瘤患者提供临床个体化药敏检测服务,填补了二代测序产品基于大数据算法的药物筛选盲点,实现类器官培养的标准化和自动化。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湘路847号浦东建设德勤园D栋
100 项与 华夏源细胞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华夏源细胞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