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反腐中纪委再发文,医药行业将迎来颠覆性变革

2024-02-20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2024年,医药反腐力度不减。2月18日,农历春节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早上6点,中纪委国家监委发布文章,传递出国资央企反腐的决心,文中通用集团表示围绕药品、器械、耗材试剂“带金销售”等5个方面的34个“靠医吃医”“靠药吃药”问题推进整治工作。而在春节放假前夕,农历腊月30(2月9日),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以《2024年开年以来,医药行业整治力度不减》为题,介绍了市场监管局、药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不同机构的反腐行动。2023年7、8月的狂风暴雨,随着国家卫健委等正面表态,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在说,挺一挺,挺一挺,风暴就过去了,一切又将回归过去。但,种种迹象表明,本次风暴绝对不会是一阵风,而是一场攻坚战的开始之年。笔者认为,今年的反腐和以往反腐最大不同,是今年反腐本质上是对医药卫生领域费用的彻底、革命性再分配,通过反腐将原有的私底下分配资金拿到明面上,然后通过医疗服务费用调整等方式进行重新分配。所以,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反腐改变的不仅仅是利益重新分配,更是一次临床的革命。当以回扣为导向的临床需求被极大压缩后,以解决临床需求、以打破信息传递壁垒的医学信息传递将真正回归。最终,医生靠提供医疗服务获得自己应得收入,中国医疗、医药行业也将回归本职,在以满足医疗需求、提供更好的诊疗方案下获得各自合理的回报,这也将对医药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反腐,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医保缺钱了医药反腐每年都有,为什么今年特别不一样?对此坊间有各种各样的猜测,也有各种各样传闻。很多人认为原因是医保资金不够了。但是笔者认为并不能这么简单地看。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3亿元,增加到2021年76845亿,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增长更快。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突破万亿大关。此后,我们看到医疗费用总支出每增加万亿的时间越来越短,从三年慢慢缩短为两年,只有在疫情期间才略有放缓。在医疗费费用方面,如果从支出端看的话,主要为医疗保障和个人支出,商业保险只占非常小的比例,支出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那么这部分支出是怎么分配的呢?由于中国医保不是商业保险,不赚取利润,商业保险所占份额很小,赚取利润也不多,所以在这里同样忽略不计,由此,简单化后这些支出主要分给了:医院+药企+医生。回顾过往这几十年的医疗医药行业发展的历史,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带来了医院、药企和医生分到收入的不断增加。据国家卫健委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43.23亿元,增加到2021年76844.99亿,增幅惊人,尤其是本世纪以来,增长更快。2007年,中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突破万亿大关。此后,我们看到医疗费用总支出每增加万亿的时间越来越短。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为1.45万亿,2009年1.75万亿,2010年2万亿,这次仅过了三年,医疗费用支出就实现了翻倍,增加了一万亿;2011年2.43万亿、2012年2.81万亿,2013年3.17万亿,也是三年增加了1.17万亿。2014年3.53万亿,2015年为4.10万亿,医疗费用增加万亿的时间减少至两年;2016年4.63万亿,2017年5.26万亿,同样两年增加1万多亿;2018年5.91万亿,2019年6.58万亿,同样两年增长过万亿;2020年7.21万亿,2021年7.68万亿。从上面医疗费用增长来看,从新医改以来,医疗费用总支出是不断增加的,而且增速越来越快,那么相对应的,从收入端来看,医院、药企、医生的收入都在大幅增加,体现在医院大规模扩张,盖楼、买设备等等,药企也过上前所未有的“黄金十年”,医生的收入也不断增加,据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颜海宁9月在南京中国医院院长相关会议上披露的数据,人均工资性收入也从09年的4.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16.1万元。所以,要想不断增加医院、药企和医生的收入,让大家还能有“黄金十年”的感觉的话,维持现有利益分配比例不变的话,只有不断增加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增加总量,那么相应的各个环节分到钱也会更多。2020年和2021年,受疫情的影响中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支出增速放缓,但中国医疗卫生总支出仍在增加,但,为什么大家普遍感到日子难过了呢?因为在中国,医疗保障关系民生,是基本保障,要公平、合理提供给民众,从新劳动法要求企业必须给员工购买社保,到新农合、城乡居民医保从开始试点到全面推开,到现在三保合一,民众参保率已经稳定在95%以上,且国家在尽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尽可能减少发生。健康中国大战略,也是保证全体国民的健康,而不是少数人、部分人,给14亿人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这绝对是一个巨大挑战。此外,中国老龄化人口逐渐增多,老龄化意味着整体医疗产业支出增多,这对医疗医药行业来说不是机会,而是压力和挑战。所以,如果要让民众更有幸福感和获得感,就必须减少一切浪费,让同样的钱花得有价值——同样的钱买更多的药,买更多的创新药,买更多高质量的仿制药,这必将会对原有的分配方式进行变革。以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为例,对医药产业来说是一个购买的分配变革,以往医保的钱大部分花在仿制药上,通过带量采购和医保谈判,一进一出之间,才能有节省下来的钱,也才可能为力所能及的创新买单。所以,笔者认为,医保支付有压力吗?肯定是有压力,但目前问题肯定不是钱不够,而是怎么更好进行分配。而对资金更好进行分配,旧利益格局会因此改变,这给行业带来压力,这也成为现在大家痛苦的来源。反腐是更大范围内利益重新分配如果说集采+医保谈判,带来医药产业生产端利益重新分配,那么,反腐是什么?反腐是绝对不局限于医药产业领域对利益重新分配,正如官方所说,此次的反腐是对全行业、全领域、全链条的反腐,其实是将所有暗地里、见不得光的分配一次釜底抽薪。和集采不同,这些见不得光的是没有办法测算,只有摸清了、测算清楚了,未来更深层次改革才有可能进行下去。反腐时一个躲不过去的话题是医生收入过低,这又往往和医疗服务价格过低联系在一起,一直有一个说法是医疗服务定价过低,导致医生收入过低。而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核心之一,医生又掌握着绝对的权力,所以,为了弥补这种极不合理的分配比例,所谓商业贿赂、回扣就成了暗地里分配补偿,经过私底下的、见不得光的再次分配后,行业达到了整体平衡。当然,这种逻辑如果深入思考是站不住脚的,在此不多赘述,但必须要看到的是,回扣为导向的用药、诊疗,不仅带来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还极大可能导致医疗费用的浪费和无谓的支出。因为,所有这种私下的、见不得光的分配,体现为器械、药品、耗材等领域的回扣,甚至包括医院基建领域的回扣,最终都会体现在医院诊疗收费上,由医保和个人买单。同时,基于医疗行业特殊性,暗地补偿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医疗行业,在医疗领域拥有绝对权力或者能够靠权力非法获益的,只有少数人、关键人(也是本次反腐重点目标)。所以,只有反腐将原有的私底下分配资金拿到明面上,才能腾笼换鸟,有空间调整医疗服务费用价格,也只有将私底下的钱拿出来,国家也才能够更加精准评估医疗服价格怎么涨、涨多少,才能在不大幅增加医疗卫生费用支出的情况进行让所有医务人员都有感知的利益分配。如何进行分配?其实在2023年9月9日南京会上,两位国家卫健委官员出席,但大家关注的重点是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的演讲,而忽视了国家卫健委体改司副司长颜海宁的演讲。她从政府投入、医疗服务价格调整、DRG和DIP支付方式改革、医生薪酬改革等角度给医生收入怎么增加做了解释,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这预计将成为医院和医生收入增长可以确定的大头。据她透露,国家卫健委将重点推动各省份开展2023年度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评估,符合条件的在总量范围内及时调整价格,优先将技术劳务价值为主的治疗类、手术类和部分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调整范围,年底前完成。2023年有24、25个省通过评估,可以全面开展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国家卫健委将督促他们开展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对于评估未通过的,国家卫健委也会要求他们选取10-20项技术劳务价值高、长期未调整、价格成本矛盾突出的项目进行专项调整。据介绍,作为医改的学习标杆三明市,在2012-2022年期间,三明市先后10次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数千项次,公立医院医疗技术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从2011年的18.4%提高到2022年的43.97%。而当医生的收入不完全依赖药品收入,而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医疗服务来获得时,这必将会真正从底层上改变药品销售的底层逻辑,所谓医药分开或许也将在那时候到来。(来源:趣学术  作者:张瑞)药闻康策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
靶点
-
药物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