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进医保,将带来哪些影响?

2023-02-10
临床研究
近日,国家医保局集中回复了关于建议将不孕不育、辅助生殖相关的技术费用纳入医保的提案。国家医保局表示,将逐步把适宜的分娩镇痛和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基金的支付范围,鼓励中医医院开设优生优育门诊,提供不孕不育诊疗服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早在去年,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卫健委、国家发改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要通过财政、税收、保险、教育、住房、就业等相关领域的政策,加快建立积极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为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988年,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辅助生殖技术正式起步。辅助生殖技术指采用医学辅助手段帮助不孕不育的患者妊娠的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技术,其中试管婴儿技术应用较广泛。我国试管婴儿技术日渐成熟,第一代体外受精联合胚胎移植技术(IVF-ET)和第二代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开展该服务的医院占到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总数的76.7%,但开展第三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PGS)服务的医院占比仅为14.6%。除此之外,高昂的费用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一些中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辅助生殖技术的费用,治疗费用主要包括检查检验费、药品费、治疗费、胚胎培养、冷冻、移植手术费及并发症治疗费等等。不仅如此,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还较为低下,据统计,IVF-ET及ICSI临床妊娠率仅为50%左右,却已经成为治疗不孕不育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试管婴儿的一个治疗费用在4万元左右,由此估算,一半以上的患者需要进行两个周期以上的治疗,自费压力较大。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在“辅助生殖正式进入医保”之前,杭州市首次允许试管婴儿费用纳入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西湖益联保”中新增了辅助生育相关项目,做试管婴儿的参保市民将获得最高3000元的报销,该项政策将从2023年1月1日起实施。作为基本医保的补充,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鼓励商业保险参与辅助生殖领域的创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供给。2022年5月,银保监会在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面向有辅助生殖需求人群,探索相关保险服务。近来,我国各地密集出台支持辅助生育的政策可能与人口形式息息相关,据统计,我国2022年全年仅有956万新生人口,而2016年刚放开二胎政策时,出生人口为1786万,六年间跌幅超过46%。不仅如此,2022年我国死亡人数为1041万人,死亡率超过千分之七,我国人口减少了85万人,形势不容乐观!除了生活压力造成的生育率下降外,不孕不育率攀升也是新生人口下降的重要原因。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二十年以前,我国育龄夫妇的不孕不育率只有2.5%—3%,目前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约12%—15%,我国的不孕不育者约有5000万人,随着平均生育年龄的增加,预计患病率还将持续上升。因此,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具有良好前景,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到2025年,中国辅助生殖行业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854.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5%。不论是为了改善我国人口结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还是为了促进家庭和睦、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辅助生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广大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都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可以通过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完善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制度,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让群众“敢生”;可以通过提升服务机构隐私保护意识,从政策监管和制度规范等方面入手,打消患者的后顾之忧,鼓励患者及时就医,让群众“愿生”;可以通过加强不孕不育医学研究,提高服务质量,推广无痛(少痛)、安全、边界的辅助生殖适宜技术,完善区域诊疗机构布局,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可及性,让群众“想生”。人口数量是关乎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现代化加速,我国也面临发达国家经历过的“少子化”问题,“生不出”、“没人带”、“养不起”等现象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辅助生殖进入医保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解决了“生不出”问题。希望未来国家能有更多利好政策及配套措施,让育龄青年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敢生、愿生、想生,从而改善新时期人口形式。EN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
靶点
-
药物
-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