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2025年AACR大会上,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再次成为全球癌症研究的焦点。在这场国际顶级学术舞台上,中国药企以近三分之二的项目,强势占据半壁江山——从CDH17、FGFR2b等新靶点,到双抗、双毒素等前沿技术,国产ADC正从“跟随者”迈向“定义者”。辉瑞、阿斯利康等跨国巨头亦不甘示弱,重金押注ADC赛道。中国创新药如何在靶点、技术与商业化的多维战争中突围? 01靶点新赛道 (一)HER2之后,路在何方?在ADC药物研发的版图中,HER2靶点无疑是最早被广泛关注且成果丰硕的领域。自第一款HER2ADC药物获批以来,众多药企纷纷布局,试图在这一赛道分得一杯羹。截至目前,已有多款HER2ADC药物上市,如恩美曲妥珠单抗、德曲妥珠单抗等,这些药物在HER2阳性肿瘤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极大地改变了临床治疗格局。然而,随着越来越多产品的涌入,HER2靶点ADC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后来者想要突出重围变得异常艰难。一方面,头部产品凭借先发优势和卓越疗效,已在市场上占据了较大份额,建立起了较高的品牌壁垒;另一方面,相似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使得新研发的HER2ADC药物很难在疗效和安全性上实现质的突破,同质化竞争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新的靶点成为国产ADC破局的关键所在。新靶点的探索不仅能够避免与国际药企在热门靶点上的正面竞争,还能挖掘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癌症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开辟国产ADC研发的新赛道。(二)CDH17:“中国特色”癌种新希望CDH17,作为钙粘连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肿瘤领域逐渐崭露头角。它主要在胃肠道组织中表达,而在胃癌、肝癌、结直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中呈现高表达状态,这一特性使其成为极具潜力的肿瘤治疗靶点。尤其对于中国这样的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CDH17靶点的ADC药物研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战略价值。先声药业、宜联生物等国内药企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积极布局CDH17ADC药物研发。从临床前数据来看,这些产品展现出了令人期待的潜力。宜联生物的YL217采用新一代肿瘤微环境可激活的新型毒素连接子平台技术(T-MALIN®)开发而成,在CDH17表达水平从低到高的细胞系和人源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均表现出优异的肿瘤消退效果和良好的耐受性。猴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显示,YL217高度稳定,在血液循环中释放的有效载荷不到0.1%(摩尔比),这一数据不仅证明了其安全性,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先声药业的相关产品也在临床前研究中表现出对CDH17阳性肿瘤细胞的高特异性结合和杀伤能力,有望为胃癌、肝癌等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DH17ADC药物针对“中国特色”高发癌种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更精准地靶向肿瘤细胞,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三)FGFR2b:优化之路FGFR2b是上皮来源组织中表达的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信号通路失调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如乳腺癌、胃癌等。针对FGFR2b靶点开发ADC药物,理论上能够有效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信号,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然而,传统FGFR靶点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着严重的副作用问题,如角膜毒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百济神州、华东医药等国内药企在FGFR2bADC药物研发过程中,通过优化抗体骨架,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以百济神州的BG-C137为例,该产品采用了差异化的抗体骨架,搭载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作为有效载荷,DAR值为8。独特的设计使得BG-C137不仅具有强大旁观者效应,可解决肿瘤异质性问题,同时配体阻断作用较弱,不会产生靶向角膜毒性。目前,BG-C137正在开展治疗实体瘤的I期临床实验,初步数据显示其在乳腺癌、胃癌等肿瘤模型中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FGFR2bADC药物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路径。华东医药的相关产品也在通过结构优化和工艺改进,提高药物的特异性和安全性,降低副作用风险。这些企业的探索和创新,不仅为FGFR2bADC药物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乳腺癌、胃癌等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02技术革新:重塑ADC格局(一)双抗ADC:1+1>2的奥秘传统ADC药物通过单克隆抗体将细胞毒性药物靶向递送至肿瘤细胞,实现对肿瘤的精准打击。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推广,传统ADC在面对肿瘤异质性和耐药性等问题时,逐渐暴露出一些局限性。肿瘤细胞的异质性使得单一靶点的ADC难以覆盖所有肿瘤细胞,导致部分肿瘤细胞逃逸治疗;而长期使用ADC药物会诱导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机制,降低治疗效果。双抗ADC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从作用机制上看,双抗ADC的双靶点特性能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提高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摄取效率。以恒瑞医药的EGFR/c-Met双抗ADC为例,该产品能够同时阻断EGFR和c-Met这两条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信号通路,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EGFR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度激活,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存活和转移;c-Met信号通路则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和耐药密切相关。通过同时靶向这两个靶点,恒瑞的双抗ADC能够更全面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提高治疗效果。信达生物的TROP-2/PD-L1双抗ADC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协同效应。TROP-2在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是ADC药物的重要靶点之一;PD-L1则是免疫检查点蛋白,在肿瘤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上表达,通过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帮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信达生物的TROP-2/PD-L1双抗ADC巧妙地将TROP-2介导的肿瘤杀伤与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功能整合在一个分子中,不仅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还能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二)双毒素ADC:双重打击,双倍疗效?双毒素ADC作为ADC技术领域的又一创新突破,近年来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和药企的关注。其作用机制是在同一抗体上偶联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双毒素的协同作用,实现对肿瘤细胞的多维度、协同化杀伤。这种独特的设计理念旨在克服单毒素ADC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耐药问题,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持久性。康弘药业的KH815是全球进展最快的双毒素ADC之一, KH815以TROP2抗体hRS7为骨架,搭载了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和RNA聚合酶II抑制剂两种有效载荷。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能够抑制肿瘤细胞DNA的合成和修复,导致DNA断裂,从而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RNA聚合酶II抑制剂则主要作用于肿瘤细胞的RNA合成过程,抑制mRNA的转录,进而阻断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从源头上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存活。这两种毒素作用于肿瘤细胞的不同生物过程,形成了强大的协同效应。在体外药效研究中,KH815对TROP2不同表达水平的肿瘤细胞,均具有纳摩尔级别的杀伤活性,展现出了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体内药效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卓越的疗效,在多个瘤种的CDX模型和PDX模型中,KH815均表现出剂量依赖的抑制肿瘤生长作用,并且在多个喜树碱类ADC耐药的CDX和PDX模型中显示出抗肿瘤作用。这一结果表明,KH815不仅能够有效治疗TROP2阳性肿瘤,还能够克服传统单毒素ADC可能出现的耐药问题,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03MNC的ADC棋局在ADC药物研发的国际舞台上,跨国药企(MNC)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平台和丰富的研发经验,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辉瑞和阿斯利康作为全球制药巨头,在ADC领域的布局和研发进展备受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刻影响着ADC市场的格局和发展趋势。辉瑞在ADC领域的战略布局堪称大刀阔斧。2023年,辉瑞以43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收购了Seagen,这一举措震惊了整个医药行业。Seagen作为ADC领域的先驱企业,拥有深厚的技术底蕴和丰富的产品管线,其多款ADC产品已获批上市,在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通过此次收购,辉瑞一举获得了Seagen的ADC技术平台和多个临床阶段的产品,迅速扩充了自身在ADC领域的实力,成为拥有最多已上市ADC产品的企业。 在收购Seagen后,辉瑞并未停下脚步,继续积极布局ADC研发。2025年AACR年会上,辉瑞展示了从诺纳生物引进的HBM9033(MSLNADC)的临床前数据,引发了广泛关注。HBM9033是一款靶向人间皮素(MSLN)的ADC,由人源IgG1单抗与新型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偶联而成,平均DAR值为8。临床前研究表明,HBM9033在多种肿瘤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中表现出色,展现出了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在卵巢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等模型中,HBM9033的疗效优于有效载荷为DM4的基准ADC;在由混合MSLN阳性和MSLN阴性细胞组成的异源异种移植模型中,HBM9033也表现出了更高的旁观者活性,能够更有效地杀伤肿瘤细胞。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HBM9033的潜力,有望成为治疗实体瘤的有力武器。阿斯利康在ADC领域同样表现出色,其与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德曲妥珠单抗(T-DXd)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成为HER2阳性肿瘤治疗的重要药物。近年来,阿斯利康加大了在自研ADC产品上的投入和研发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2025年AACR年会上,阿斯利康首次公布了AZD0516的临床前数据。AZD0516是全球唯一在研(处于积极状态)的靶向六跨膜前列腺上皮抗原2(STEAP2)的ADC,通过可裂解连接子将STEAP2单抗与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依沙替康偶联而成。体外实验显示,AZD0516半抑制浓度(IC50)在低nM(摩尔浓度)范围,且可诱导单链和双链DNA断裂,表明其具有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小鼠血浆药代动力学数据表明,该产品连接子-有效载荷结合对抗体清除的影响极小,同时可以保持较高的血浆稳定性,这为其在体内的有效作用提供了保障。在前列腺癌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的异种移植模型中,AZD0516单药治疗可获得持续的肿瘤缓解,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应用前景。04思考国产ADC因新靶点出现迎来发展机遇,但众多药企涌入导致靶点扎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行业发展潜在隐患。以CDH17和FGFR2b靶点为例,证实有针对“中国特色”高发癌种潜力后,吸引大量药企布局,相关项目数量急剧增加。靶点扎堆极可能重演HER2靶点的内卷困境,大量企业集中同一靶点研发,会造成研发资源浪费,加剧市场竞争。多个产品相近时间入市,市场饱和度迅速提高、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需投入更多资金精力竞争,易导致研发成本失控、利润空间压缩,部分企业甚至被迫退出市场,造成资源浪费和行业不稳定。为避免困境,药企选靶点应更理性谨慎,充分评估临床价值、市场潜力和竞争态势,加强基础研究,挖掘潜在靶点,合理研发布局,推动ADC行业健康发展。临床转化中,疗效和安全性是关键,需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临床前研究条件理想,动物模型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疾病的复杂与个体差异,真实临床环境下患者因素多样,会导致药物疗效和安全性出现差异,药物长期安全性也需重点关注。国内药企在ADC药物商业生态构建上,和国际巨头第一三共比有短板。第一三共围绕德曲妥珠单抗(T-DXd)打造“ADC+联用”生态系统,探索其与多种药物的联合疗法,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协同增效抗肿瘤作用,拓展市场空间;还布局伴随诊断,开发精准试剂筛选适合患者,助力产品商业化。反观国内药企,联合疗法和伴随诊断布局滞后,研发时多关注药物本身,对联合疗法探索不深入、缺规划,部分药企没意识到伴随诊断重要性,或因技术、资金受限未开展相关工作,导致商业化中难以发挥产品优势,竞争力弱。为补齐短板,国内药企要加大在联合疗法和伴随诊断领域的投入布局。联合疗法上,加强与其他药企、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中心前瞻性试验,探索协同机制和最佳方案,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伴随诊断方面,与专业诊断公司合作,同步研发和上市精准诊断产品,完善商业生态,提升竞争力05结语AACR2025见证了中国ADC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靶点创新、技术突破、国际化合作,每一步都踩准了全球抗癌战争的节奏。然而,靶点扎堆、临床转化与生态短板仍是悬顶之剑。未来,国产ADC若想真正“称王”,需在源头创新(如AI设计、新型毒素)、临床策略(聚焦未满足需求)与全球化布局上三箭齐发。参考资料:1、2025 AACREND【企业推荐】领取CPHI & PMEC China 2025展会门票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