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安生物宣布,其自主开发的非IL-2阻断型抗CD25创新抗体BA1106的早期临床研究进展亮相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BA1106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阶段并用于治疗实体瘤的非IL-2阻断型抗CD25创新抗体,其在中国的临床研究正在积极推进中。调节性T细胞(Treg)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免疫抑制细胞,抑制T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果,其广泛存在于各种肿瘤组织中,包括宫颈癌、肾癌、卵巢癌、黑色素瘤、胰腺癌、肝细胞癌、胃癌及乳腺癌等,高Treg水平与生存负相关。CD25(白介素-2受体α亚基,IL-2Rα)在Treg中高表达,是一种高潜的广谱性抗肿瘤免疫治疗靶点,靶向CD25可以清除Treg、增强T细胞抗肿瘤效果。当前CD25抗体的开发面临两大难题:一是CD25在效应T细胞(Teff)中低表达,高活性的CD25抗体在清除Treg的同时可能误清除Teff;二是其他公司开发的抗CD25抗体通常阻断IL-2的信号通路,降低T细胞抗肿瘤活性。BA1106从分子设计上解决了上述两大难题。BA1106在体外活性研究中展现出“适度”的ADCC效应,既能清除CD25高表达的Treg,解除免疫抑制,又能保留CD25低表达的Teff,这一过程不会干扰IL-2信号通路,使Teff发挥免疫作用。此次在AACR年会上发布的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首次人体1期临床试验的早期研究结果。至数据截止时间,31例复发难治晚期实体瘤患者接受了至少一次BA1106治疗,研究结果显示:■BA1106具有覆盖多种实体瘤的潜力:在31例经过多线治疗的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观察到BA1106治疗多种实体瘤后病灶缩小,并长期稳定,最长治疗时间已超1年,获益患者既往均接受过免疫治疗后疾病进展;■BA1106药效学指标与机制相适应:观察到预期的外周血Treg减少,Teff与Treg的比值升高倍数显著,且未观察到对Teff的杀伤,具有优异的药效学特征;■BA1106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至最高1.2mg/kg剂量组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也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SAE);BA1106的SAE、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和皮肤毒性较低,与适度的Treg杀伤有关;■BA1106的PK特征良好,免疫原性低,抗药物抗体(AD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此外,BA1106临床前研究亦显示其对于早期和晚期肿瘤模型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与PD-1抑制剂联用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研究结果已发表于《Nature》杂志子刊《Scientific Reports》1。博安生物研发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窦昌林博士表示:“Treg对肿瘤免疫有明确的负调控作用,是多种实体瘤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消除Treg是当前肿瘤免疫治疗的热点。现有研究数据表明,BA1106清除Treg同时未影响Teff,早期单药临床已经观察到初步疗效,具有覆盖多种实体瘤的潜力,与独特抗体设计下‘适度’的Treg杀伤活性有关。BA1106与PD-1抑制剂(BA1104,纳武利尤单抗)的联合治疗临床试验已获批准,将在免疫耐药和免疫初治的特定实体瘤中逐步探索,未来更值得期待。”关于博安生物博安生物(6955.HK)是一家全面综合性生物制药公司,专业从事生物药开发、生产和商业化,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眼科和代谢疾病。公司的新药发现活动围绕多个平台展开,包括全人抗体转基因小鼠及噬菌体展示技术平台、双特异T-cell Engager技术平台、抗体药物偶联(ADC)技术平台及细胞治疗平台。博安生物拥有完整的涵盖抗体发现、细胞株开发、上游及下游工艺开发、分析及生物分析方法开发、技术转移、非临床研究、临床研究、法规与注册及商业化规模生产的全整合型产业链。在细胞治疗领域,博安生物聚焦新一代增强型及可调控T细胞治疗技术,研发更安全、有效、可负担的细胞治疗产品。目前,博安生物已有三款产品获批上市,两款产品正处于上市许可申请的审评阶段,另有多个具有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型生物药和生物类似药的在研产品组合。公司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并拥有“山东省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及“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技术平台。除了在中国,博安生物也在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内的海外市场从事生物药产品开发。基于差异化的产品组合以及不断成熟的商业化能力,博安生物已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全产业价值链运营体系,为其长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参考文献:1.Song D, Liu X, Dong C, et al. Two novel human anti-CD25 antibodies with antitumor activity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ir affinity and in vitro activity. Sci Rep. 2021;11(1):22966. Published 2021 Nov 25. doi:10.1038/s41598-021-02449-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