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与 HDAC抑制剂(Tango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临床试验A Phase 1/2, Open-Labe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TNG260 as Single Agent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nti-PD-1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STK11 Mutated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e goal of this interventional clinical trial is to learn about TNG260, a CoREST inhibitor, in combination with pembr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with a known STK11 mutation.
The main question[s] it aims to answer are:
* the recommended dose for Phase 2
*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 to determin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TNG260
* to evaluate the initial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Participants will receive study treatment until they experience an undesirable side effect, their disease progresses or until they withdraw consent.
100 项与 HDAC抑制剂(Tango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HDAC抑制剂(Tango Therapeutics)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HDAC抑制剂(Tango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专利(医药)
130
项与 HDAC抑制剂(Tango Therapeutics) 相关的新闻(医药)诚然,创新药行业景气程度虽不比当年,但中国Biotech企业在多年的创新经验积累之下,越来越多企业逐渐走过研发周期,迈入商业化阶段,显著改善企业盈利能力。
仅过去一年,国内上市企业依靠商业化品种实现业绩突破的就有云顶新耀、亚盛医药、迪哲医药、智翔金泰等数家Biotech企业。
2024年上半年,云顶新耀实现了公司历史上的首次商业化层面盈利。“依嘉”首个完整销售年度实现营收2.33亿元,2024年5月“耐赋康”开出首张处方,上市一月销售收入就达1.673亿元。
2024年上半年,亚盛医药实现首次盈利,公司首个上市品种奥雷巴替尼(商品名:耐立克®)的商业化快速推进,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1.13亿元。
2024年8月27日,智翔金泰的赛立奇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上市两天就开出全国头张处方,一月时间销售业绩超1200万元。
放眼未来,根据药智网对目前CDE审评审批进程中1类新药产品的上市时间预测,2025年接下来,至少有6家Biotech企业有望迎来“首款”商业化产品。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默认自动进入补充阶段,点击查看大图)
参考历史经验,一旦首款核心产品成功获批,势必对该疾病领域造成一番动荡,而这六家Biotech企业也或将因此实现运营逆转,达成颠覆性跨越。
“首款”商业化产品的含金量
成功推动首款商业化产品,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无异于兼具生存验证与发展引擎的双重价值,具体可体现在四大层面:
1. 验证研发能力与技术转化效率
首款商业化产品是Biotech从实验室到市场落地的关键里程碑,以艾力斯为例,其核心产品甲磺酸伏美替尼片(三代EGFR-TKI靶向药)于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35.06亿元,并推动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121%。
该产品的成功不仅证明了艾力斯在肺癌靶向治疗领域的技术领先性,更标志着其完成从研发、临床到商业化全链条的闭环验证。
2. 创造可持续现金流,支撑后续创新
一般而言,首款商业化产品的收入可以直接缓解Biotech企业一直以来的资金压力。
2024年艾力斯凭借伏美替尼的成功上市,期间实现营收35.58亿元,为后续管线(如第四代EGFR抑制剂)的研发提供充足资金,类似地,复宏汉霖通过首款产品曲妥珠单抗(汉曲优)实现年收入超14亿元,反哺PD-1单抗斯鲁利单抗等后续管线的开发。
3. 提升市场认可度与融资能力
相比上述直接金钱上的现金流的助力作用,首款产品的成功商业化也能显著增强投资者信心。
百济神州通过首款自主研发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不仅在国际市场获得极高估值,而且建立了国内“创新药一哥”的良好口碑,并以此吸引了众多MNC的合作。
4. 构建商业化体系与市场准入能力
当然,对于Biotech企业而言,一鸣惊人固然值得期待,但首款商业化产品对于绝大多数Biotech企业而言更像是一块“试金石”,是建立合规体系、临床到商业化模式的验证,更像是经验积累,为后续差异化竞争提供基础。
六款新药的价值几何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产品能跨入注册申请阶段,对于新药成功或许真的只差临门一脚,但纵然都是1类创新药,也并非每款产品的市场格局都相同,总有那么些产品备受市场期待,也有部分产品仅是Biotech的试水之作。
1. 加科思(JAB-21822)
据公开资料显示,JAB-21822是加科思自研的一款高活性的KRAS G12C抑制剂,非小细胞肺癌(KRAS突变)作为首发适应症,大概率将在2025年获批上市。
所谓KRAS,其是中国NSCLC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之一,占比非小细胞肺癌整体人群的6.7%(仅次于EGFR的50.3%),在过去30余年里,KRAS G12C靶点一直被视为不可成药的靶点,既是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也是产业难以突破的关键。
随着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显著进展,海外陆续已有多款KRAS靶向制剂获批上市,而在几月以前,国内也迎来了相关领域的突破,信达生物的IBI-351、正大天晴的D-1553先后上市。
KRAS G12C突变的NSCLC治疗药物的研发进展
药物名称
研发公司
研发阶段
适应症
AMG510
Amgen
全球:批准上市(2021.5/FDA)国内:临床Ⅲ期
批准上市: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Ⅲ期:结直肠癌
临床Ⅱ期:实体瘤;胰腺癌;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MRTX849(阿达雷塞)
Mirati Herapeutics/再鼎医药
全球:批准上市(2022.12/FDA)国内:临床III期
批准上市:结直肠癌;转移性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Ⅲ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Ⅱ期:实体瘤
临床Ⅰ期:转移性胰腺癌
临床申请: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IBI-351
信达生物/劲方医药
国内:批准上市(2024.8)
批准上市: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Ⅲ期:结直肠癌
临床Ⅱ期:实体瘤
临床申请: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
D-1553
益方生物/正大天晴
国内:批准上市(2024.11)
批准上市: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Ⅲ期: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Ⅱ期:实体瘤;胰腺癌;骨转移
临床申请:结直肠癌;肿瘤;胰腺导管腺癌等
JAB-21822
加科思
注册申请(预计获批时间:2025.6)
注册申请: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
临床Ⅲ期:结直肠癌
临床Ⅱ期:实体瘤;肿瘤;胰腺癌;转移性胰腺癌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对于加科思的JAB-21822而言,最可惜之处就在于与“国内首款”失之交臂,但好在一方面IBI-351、D-1553与JAB-21822三者获批时间相距不久,对于医保、商业化布局几乎没啥太大的影响。
分类
项目
IBI351
D-1553
JAB-21822
部分有效性数据
ORR
49.70%
50%
49.70%
DCR
86.60%
89.10%
86.30%
mPFS
7.6
8.3
8.2
部分安全性数据
腹泻
13%
20%
5%
恶心
49.70%
20%
49.70%
疲劳
49.70%
50%
49.70%
呕吐
13%
15%
10%
ALT升高
32%
38%
13%
AST升高
29%
43%
10%
全部TRAE
94%
94%
63%
≥Gr3 TRAE
13%
35%
3%
TRAE导致剂量减少
49.70%
4%
49.70%
TRAE导致治疗中止
49.70%
3%
49.70%
不同临床试验人数、患者、剂量等存在较大差距,非头对头数据,仅做为参考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更关键的是,对比三者临床数据,JAB-21822有潜力成为安全性最佳的 KRAS G12C抑制剂(各项安全性数据俱佳),虽不说一定能成为BIC产品,但Fast Follow肯定还是有保证的。
况且这个靶点市场虽小,但临床需求明确,后续陆续扩展适应症与更多新药产品陆续上市,支撑企业生存还是绰绰有余。
2. 必贝特医药(BEBT-908)
对于中国创新药产业而言,近年来在多个疾病领域诞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部分药物更是实现了全球首次突破。
而BEBT-908作为理论上全球首个针对PI3K/HDAC双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其临床数据优于同类药物(体外试验中,在人Burkitt淋巴瘤Daudi细胞、非小细胞肺癌H2122细胞、结直肠癌HCT116细胞中,BEBT-908的作用显著高于PI3K抑制剂(GDC-0941)和HDAC抑制剂(SAHA)单独或联合使用。),有望成为该靶点下的全球首款药物。
品种
BEBT-908+利妥昔单抗
林普利塞+挽救治疗方案Gemox(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
临床试验阶段
III期临床试验前探索性研究
Ⅰb/Ⅱ期
患者数
24例
35例
受试者
接受过1-2线系统治疗的r/r DLBCL受试者
复发难治DLBCL患者
部分临床数据
CR:42.9%
CR:17.1
PR:33.3%
林普利塞+挽救治疗方案Gemox(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
ORR:76.2%
ORR:60%
DCR:85.7%
DCR:71%
BEBT-908+利妥昔单抗
mPFS:5.5月
安全性
主要3-4级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计数降低(34.8%)、白细胞计数降低(17.4%) 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3.0%)。
83.9%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为1~2级,总体耐受性良好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在之前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Ⅱ期临床试验中,其联合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实现客观缓解率(ORR)达76.2%(含42.9%完全缓解),疾病控制率(DCR)85.7%,显著优于传统化疗方案。
但同时,在必贝特的招股书中,其也坦言了企业对BEBT-908存在较大依赖,因此也十分急迫地想要推进BEBT-908的商业化进程,而目前来看上市进程已有所延迟(原本预计2024年一季度推进该产品上市)。
好在,BEBT-908此前已被CDE授予突破性疗法认定,某种层面对于产品审评审批进程有一定的加速作用,有望成为r/r DLBCL三线治疗的首选方案,并拓展至其他难治性肿瘤领域。
但同时,考虑到部分同类产品(如PI3K抑制剂)有因安全性问题被迫撤回的案例,或许未来需尽快完成Ⅲ期临床验证,解决NDA延迟风险及商业化定价策略,同时平衡高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
3. 海创药业(HC-1119)
HC-1119是海创药业自主研发的、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1类新药,是第二代雄激素受体(AR)抑制剂恩扎卢胺的氘代药物。
不同于其他Biotech首选大品种肿瘤适应症,海创药业将首款核心产品指向了前列腺癌,作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位居全球男性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和癌症死亡率的第五位,同样拥有不小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4年,中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将达14.4万人,到2030年中国前列腺癌新发病例数达到19.9万人)。
同时,在前列腺癌领域,目前临床治疗仍首推内分泌治疗,HC-1119的地位更多是恩扎卢胺的替换者,拥有四大优势:
剂量减半,有效性相当:80mg剂量HC-1119与160mg剂量的恩扎卢胺疗效相当。
安全性好:临床试验中未报告癫痫事件,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原研药。
病人依从性更好:剂量减半(每日80mg vs. 原研160mg)提升患者用药便利性和依从性。
专利有效期更长:氘代技术延长化合物专利保护期至2032年。
很明显,HC-1119虽不属于FIC产品,但与恩扎卢胺相比,凭借剂量和安全性优势(受试者中未有癫痫发生,恩扎卢胺说明书中提示,治疗的患者中有0.6%发生癫痫发作,在有诱发因素的患者中,2.2%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其仍具有成为Best-in-class(同类最佳)品种的潜力,并有望拓展至更广泛适应症(如早期前列腺癌)
况且,HC-1119的注册研究目前已被纳入2023版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后续一旦成功获批,后续只要定价、生产与商业化运营策略不出错,取得可观销量并不难。
4. 华辉安健(HH-003)
2012年,李文辉博士团队,首次发现HBV进入人体肝细胞的特异性受体NTCP(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并于之后成功研发出具有全新靶点和全新机制(First-in-Class)的抗乙肝新药HH-003。
HH-003作为全球首个靶向PreS1中和抗体,能靶向乙肝病毒表面大包膜蛋白的前S1(PreS1)区,通过直接阻断病毒与受体NTCP结合,阻止病毒进入肝细胞,从源头抑制感染。也正是因此,HH-003在临床上被寄予了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的潜力。
就适应症而言,HH-003主要集中攻克乙肝(HBV)与丁肝(HDV),此次率先进入临床的则是丁肝适应症,乙肝目前尚处于临床Ⅱ期阶段,且两大适应症均中国CDE和美国FDA双重突破性疗法认定。
乙肝适应症(HBV)
Ib期试验显示,在免疫活跃期患者中,经三剂给药后,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显著下降,抗病毒活性明确。
当前聚焦联合用药策略,与核苷类药物联用探索协同增效,覆盖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群体。
丁肝适应症(HDV)
Ⅱ期国际多中心试验(NCT05674448)中,针对HBV/HDV合并感染患者,24周治疗后的病毒学反应率达77.8%,HDV RNA中位降幅达 -2.18 log10 IU/ml;60%基线ALT异常患者实现肝功能正常化。
48周随访显示疗效维持稳定,综合应答率(病毒学+ALT正常化)达40%。
整体而言,HH-003如果能成功获批上市,一方面极大地填补了丁肝治疗空白,且凭借其高病毒学应答率和安全性优势,有望迅速替代国内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的治疗地位,成为一线选择;至于乙肝适应症,虽然市场竞争更大,且技术疗法较多,但脱颖而出也不是毫无希望。
5. 信致医药(BBM-H901)
据药智数据预测,如果审批顺利,信致医药的BBM-H901有望在2025年底获批上市。
作为国内首个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的针对遗传病的基因治疗药物,BBM-H901是信念医药自主研发和生产的首款重磅产品,也是有望开启中国医药产业基因治疗时代的产品。
据悉,BBM-H901适应症为B型血友病,其设计上采用了人肝脏靶向性AAV衣壳和创新性的表达盒,使得药物能够高效感染肝细胞,降低免疫反应,并实现FIX的高效表达,并以静脉给药的方式将人凝血因子IX基因导入B型血友病患者体内,使该基因在患者体内持续表达,从而提高并长期维持患者的凝血因子水平,达到预防出血的效果。
而对于血友病的治疗,尽管过去有超过10款血友病B疗法国内上市,但基本都是传统替代疗法产品,即凝血因子类产品或抗体类融合蛋白。BBM-H901最大意义就在于,其有望推动临床治疗由替代治疗转向病因治疗的转变,目前该药已被CDE、EMA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且武田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地区负责 BBM-H901的商业化经营。
但同时,丰满的理想之下,BBM-H901目前所处的基因疗法赛道,其状态却比较现实,3款海外成功获批上市的血友病基因疗法目前均未能取得较好的商业化成就,比如Roctavian这款针对血友病A的基因疗法,2023年销售额仅为350万美元,远低于之前各方的预期。
况且,在血友病赛道之外,基因疗法除了将面临凝血因子替代疗法低用药成本(医保报销+补助,部分地区患者几乎能实现零用药成本),还将面临长效替代疗法在价格与用药需求满足上的背刺。
所以,对于BBM-H901而言,其产品上市或许还仅仅只是第一步。
6. 禾元生物(HY-1001)
据药智数据预测,审批顺利的情况下,禾元生物的HY-1001有望在2025年底获批上市。
作为禾元生物临床进展最快的全球首创药物(First-in-class)新药,就技术创新方面而言,其采用了创新的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表达体系,具有均一性好、可杜绝血源性疾病潜在传播风险等优势。相较于酵母表达体系,水稻胚乳细胞表达体系具有安全性好、免疫原性低、成本较低及制造过程绿色环保等特点。
对于HY-1001的临床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核心临床需求满足:HY-1001通过植物源生产,可实现规模化稳定供应,解决人血清白蛋白依赖血浆采集,面临原料短缺、供应紧张等问题。
降低医疗成本与风险:传统血浆提取存在疾病传播风险且成本高昂,HY-1001的绿色生产工艺和低成本优势,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可及的治疗选择。
而在临床数据方面,HY-1001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该药I期和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了不劣于人类血浆提取的人血清白蛋白的疗效,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此外,Ⅲ期临床试验也已完成全部受试者入组和随访,盲态数据显示应答率达到98.71%,表明该药物在肝硬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鉴于HY1001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HY1001于2024年8月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如果审批顺利,HY1001有望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未来或将改写人血清白蛋白的生产历史,打破进口产品长期占据60%市场份额的局面。
“获批上市”仅是商业化的第一步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核心产品获批上市并不代表商业化成功,更不代表Biotech的成功。这仅仅是漫长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非终点。在生物科技领域,从实验室研发到最终产品走向市场,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对于产品而言,商业化成功往往需要跨越三大门槛,即临床价值验证、市场渗透效率与产品持续竞争力,获批上市也还仅处于第一阶段。
而后续追求的商业化成功,往往还需要考虑更多市场因素。比如,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否如预期般强烈?定价策略是否能够让消费者和医保系统接受?销售渠道是否畅通无阻?竞争格局是否有变化?甚至政策法规的变化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无一不会对产品商业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对于Biotech而言,一款核心产品的成功上市,虽然能带来短期的业绩增长和资本市场的关注,但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生物科技行业中立足并持续发展,Biotech公司必须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这包括研发管线的丰富度、新技术的探索与应用以及全球化战略的实施等多个方面。
要知道,在国内十数款获批上市的PD-1产品中,2023年销售超过10亿元的仅有5款;诺华湿性AMD药物Beovu因安全性争议(视网膜血管炎发生率是竞品Eylea的4倍),未能撼动再生元、罗氏在AMD领域的统治地位,2024年销售额不足1亿美元;百健的Aduhelm获批FDA批准后,因临床数据未达预期,2024年退市,累计销售额仅780万美元;福泰制药的Casgevy(首款CRISPR基因疗法)因定价220万美元,年均治疗患者不足百人。
综上所述,核心产品获批上市只是Biotech公司成功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起点。要想在商业化上取得成功,并在生物科技行业中脱颖而出,Biotech公司需要在市场需求分析、定价策略制定、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同时,还需要具备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断丰富研发管线、探索新技术、实施全球化战略。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最终实现真正的成功。
小结
综上所述,大环境下创新药虽已不再如当初一般炙手可热,但行业内仍不断有Biotech企业仍在“向光而行”,并成功实现首款新药产品上市。
此外,在目睹创新药当下“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市场竞争格局之后,也有越来越多Biotech选择将“差异化、聚焦”作为战略发展的关键。
在上述2025年有望上市的“首款商业化产品”中,无论技术、适应症、临床需求满足等方面,均具备极强的竞争要素,比如禾元生物HY-1001的“植物源特性”直指血浆原料短缺问题、信致医药BBM-H901以开启国内基因治疗时代为目标、华辉安健HH-003致力于改变丁肝无药可用的局面等等。
不过,也正如前文所讲,产品上市只是成药性验证阶段的完成,某种程度上并不代表产品或企业的成功,市场需求、定价策略、销售渠道、竞争格局,甚至政策法规与宏观经济无一不是决定新药产品或Biotech企业未来的关键。
起点已过,接下来唯有希望这6款新药都能在获批上市之后,取得更多商业化成功。
来源 | 博药(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博药内容中心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合作、投稿 | 马老师 18323856316(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近年来,中国乳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对国际乳腺癌治疗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2025南北汇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徐兵河院士带来了“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讲课,详细介绍了HR+、HER2+及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徐兵河院士介绍了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SGBCC早期乳腺癌共识投票的关注内容及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01
肿瘤瞭望:您在本次大会上带来了“中国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进展与展望”的讲课。请回顾讲课内容,为我们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的乳腺癌临床研究有哪些重要进展?
徐兵河院士:近十年来,中国乳腺癌领域的临床研究,尤其是新药临床研究发展极为迅速。表现为我们从过去参与、跟随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到近年来在乳腺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发表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并在国际、国内均产生重大影响。这些进展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
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
既往HR+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强调序贯使用,即一种内分泌治疗药物失效后更换为另一种。CDK4/6抑制剂问世后,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我们牵头开展了国内首个原研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的III期临床研究——DAWNA-1研究。该研究的期中分析成功达到主要终点,结果表明,与安慰剂联合氟维司群相比,达尔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显著改善了无进展生存期(PFS,HR 为 0.42),研究结果正式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展了达尔西利一线治疗的DAWNA-2研究。该研究以标准治疗药物非甾体类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或阿那曲唑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研究证实,联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结果也发表在《Lancet Oncology》杂志。该研究结果不仅改变了国内诊疗指南,还被评为2023年度中国十大医学临床研究进展之一。
此外,我们还开展了一些克服CDK4/6抑制剂耐药的研究。例如,HDAC抑制剂、mTOR抑制剂联合芳香化酶抑制剂(AI)等。我们牵头的MIRACL研究显示,依维莫司联合来曲唑可延长绝经前患者的PFS。ACE研究证实,西达本胺联合甾体类AI依西美坦疗效优于单用依西美坦。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HR+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改变了诊疗实践。
2
HER2阳性乳腺癌
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中国学者开展了多项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吡咯替尼的研究。PHENIX研究结果显示,对于紫杉类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失败的患者,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较单用卡培他滨显著提升了PFS和客观缓解率(ORR),且卡培他滨单药组疾病进展后序贯使用吡咯替尼仍可获益。PHOEBE研究结果表明,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在PFS方面优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总生存期(OS)也有改善趋势。这些研究结果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展示。
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晚期一线治疗中,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是标准的一线单靶治疗方案。我们牵头的PHILA研究是一项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比较吡咯替尼联合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PyroHT 组)与安慰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HT组)在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一线治疗中的疗效。结果证实,大小分子联合方案明显优于曲妥珠单抗+化疗。PyroHT组和HT组研究者评估的中位PFS分别为 22.1个月和10.5个月(HR=0.44,95% CI:0.36~0.53;P<0.0001),这是目前晚期一线治疗中获得的最长PFS,研究结果于2023年发表在《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杂志。吡咯替尼在晚期二线和一线治疗的研究方案也被写入了晚期乳腺癌国际指南(ABC)第七版,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目前,HER2阳性乳腺癌领域还有双抗类药物、ADC药物布局于晚期二线、一线、术后辅助和新辅助治疗的研究,其结果值得期待,有望进一步丰富中国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3
三阴性乳腺癌
我们最早在国内开展了铂类药物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结果证实铂类药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中优于传统化疗方案。国内同行在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领域的研究也证实,铂类在三阴性乳腺癌,特别是在BRCA1/2突变患者中具有重要地位,疗效更佳。
目前,三阴性乳腺癌研究更多集中在免疫治疗和ADC治疗领域。我国研究者牵头的 TORCHLIGHT研究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为PD-1阳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较好的生存获益,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 Medicine》杂志。免疫治疗在三阴性乳腺癌一线治疗和新辅助治疗中的地位较为明确,但免疫治疗联合不同化疗药的疗效存在差异,PD-1和PD-L1抑制剂疗效也可能不同,不同给药方式也会影响免疫治疗效果。此外,免疫治疗的副作用需引起关注,如心肌炎、肾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国内同行在研究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这些副作用。
中国的ADC药物研究主要集中在靶向Trop-2的ADC。例如,SKB264(芦康沙妥珠单抗)的III期OptiTROP-Breast01研究证实,与医生选择的化疗相比,SKB264能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和OS。该研究结果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进行口头报告,近期将在国际期刊发表。
总体而言,近年来中国乳腺癌新药临床研究进展显著,新药不断涌现。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发现新乳腺癌靶点、针对靶点研发创新药物、优化治疗方案、寻找可预测疗效和安全性的生物标志物、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等。期待国内同行加强合作,将更多中国原创药物推向全球。
02
肿瘤瞭望:您和您的团队在乳腺癌临床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如DAWNA系列研究、LEONARDA-1研究、MIRACLE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认可。您如何看待中国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未来,中国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乳腺癌研究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
徐兵河院士:中国乳腺癌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在国外学术会议中,国际同行熟知并对我们牵头的吡咯替尼相关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目前,印度、韩国已针对此药开展相关研究,未来日本也有开展相关研究的可能性。由于亚洲人种具有相似性,国际同行认为在中国患者治疗中有效的药物,在其他亚洲国家可能同样有效。因此,中国的原创研究成果备受国际同行关注,相关成果被写入国际指南,使国际同行对中国原创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随着中国相关研究的持续推进,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在不断增强。以今年的圣加伦国际乳腺癌大会(SGBCC)为例,中国专家团新增了殷咏梅教授这一女性代表,专家人数增加至5人(包括1位中国台湾代表),这充分表明中国在全球创新药研发及学术水平方面的影响力,已获得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此次SGBCC大会即将召开,我们倍感欣喜。一方面,能够与更多老朋友重逢,同时结识新的国际同行和朋友;另一方面,期待大会上能够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研究进展。我们团队的年轻医生荣获了SGBCC海报奖,并受邀进行大会发言,这体现了大会对年轻医生的认可。此外,在本次大会中,专家团成员不仅参与了早期乳腺癌的共识投票,还参与了组织环节,并设有报告环节,这进一步证明中国在乳腺癌学术领域的地位日益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我们也期待在未来的会议中收获更多惊喜。
03
肿瘤瞭望:作为SGBCC大会早期乳腺癌共识投票的参与专家,请就您较为关注的内容进行介绍。
徐兵河院士:目前大家较为关注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分别是手术、放疗以及内科治疗,这三个方面属于大的范畴。此外,还有一些小的方面值得关注,比如病理诊断以及基因检测方面。对于基因检测,我尤为关注的是,是否所有乳腺癌患者在确诊后都有必要进行基因检测。我希望了解国际同行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以BRCA1/2基因检测为例,是否需要对所有乳腺癌患者都进行该项检测?检测之后是否会带来一些不良影响?这其中涉及到诸多伦理、隐私以及法律层面的问题。例如,对于有家族性乳腺癌病史的未成年人,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可能会对其一生造成影响,包括心理上的冲击,以及在未来就业、购买保险等方面是否会遭受歧视等问题,这些都值得广泛关注。因此,我想通过这次投票,了解大家对于基因检测的共识意见。
另外,在药物治疗方面,大家也在讨论蒽环类药物的使用。在双靶时代或ADC药物应用越来越多的背景下,我们是否需要在治疗中去掉蒽环类药物?这是过去的一个观点,现在也需要重新审视和讨论。我期待通过共识投票,了解大家在这方面的看法和意见。
关于术后辅助治疗适应症的掌握,国内和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欧美总体趋势较为保守,而中国标准相对更宽泛一些。例如,在国内,基本上只要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都需要进行术后辅助治疗;而在欧美国家,既往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会进行21基因、70基因检测等,高危患者需要化疗,低中危患者不一定化疗。现在对于1~3个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也会考量是否需要化疗,低危患者认为可以不做化疗。这种观念是否得到广泛认可,是我关注的另一个问题。
对于HER2阳性的乳腺癌,临床上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备受关注,比如多灶性的2~3毫米肿瘤,是否需要进行抗HER2治疗?在放疗技术方面,随着新的放疗技术不断涌现,哪些患者适合加量放疗,哪些适合常规放疗,哪些患者可以豁免放疗?这些都是备受争议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外科治疗领域,我们也关注哪些患者可以免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国内通常的做法是,只要腋窝淋巴结阳性,无论是宏转移还是微转移的患者,都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而国外部分患者是可以豁免腋窝清扫的。
我希望通过此次投票,了解国际同行对于手术、放疗、内科治疗等问题的意见,以便更好地推动乳腺癌的治疗与研究进展。
徐兵河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
国家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和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和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理事长
(来源:《肿瘤瞭望》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精选微芯生物要闻,把握近期公司热点,敬请关注微芯生物每月新闻简讯。
双洛平®(西格列他钠)获《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权威推荐
为及时传递糖尿病重要研究进展、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正式发布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 版)》,PPAR泛激动剂(新型非TZD结构的 PPAR α、β、γ 泛激动剂)被更新至推荐的药物治疗路径内容中,引起广泛关注。双洛平®(西格列他钠)作为中国原创、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PPAR泛激动剂,能够通过适度均衡激活 PPAR 3 个亚型受体,直击胰岛素抵抗,全面调控糖、脂、能量代谢,实现降糖调脂、利肝安心的临床获益。
中国首个!“AI+”药械专业委员会揭牌成立
1月17日,中国首个“AI+”药械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举行。微芯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博士获聘为副主任委员,副总经理、首席科学官潘德思博士出席见证仪式。微芯生物应用基于AI辅助设计和化学基因组学的整合式技术平台,已成功开发出爱谱沙®(西达本胺)、双洛平®(西格列他钠)两款原创新药,未来,将继续在这一领域贡献“芯”经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抗乙肝病毒新药CS12088片临床试验申请获批准
2月27日,微芯生物全资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抗乙肝病毒新药CS12088片临床试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批准。CS12088片为HBV核衣壳组装调节剂,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活性、肝靶向性特征以及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有望为乙型肝炎的功能性治愈提供创新治疗方案。
从研发到造福患者!圆桌共话爱谱沙®(西达本胺)的创新十年
1月17日,2025年CSCO血液肿瘤学术大会在海口举行。在血液肿瘤表观遗传专场中,微芯生物鲁先平博士及宁志强博士与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聚焦西达本胺的十年创新历程,展开交流讨论。作为我国首个自主创新的化学新药、全球首个口服HDAC抑制剂,爱谱沙®(西达本胺)自2014年获批上市以来,屡获突破,在血液瘤、实体瘤领域均展现独特的疗效与应用潜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微芯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博士受邀出席2025成都(湾区)投资促进系列活动
1月16日,由成都市投资促进局主办的“携手湾区 共创未来”2025成都(湾区)投资促进活动在深圳举行。微芯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鲁先平博士受邀出席系列活动并接受媒体专访。十年来,微芯生物在成都布局了科创中心及区域总部,建设了创新药生产基地,全面满足创新药中试、临床药品制备及上市药品商业化生产的需求。未来,微芯生物将依托两地创新优势,加速源头创新成果转化,造福广大患者。
开好头,育新机!成都微芯药业持续奋进,为广大患者提供高品质原创新药
2月7日,微芯生物副总经理、成都微芯药业总经理李志斌博士接受成都高新区融媒体中心采访,介绍节后复工生产情况及2025年度工作重点。新一年度,成都微芯药业将持续深耕原创新药的研发与生产,聚焦临床需求,提供更为灵活和优效的用药方案,持续为患者带来福祉。
往期推荐
微芯生物十大关键词,回答2024!
双洛平®有望为MASH治疗带来新曙光
十年新丨爱谱沙®获批上市十周年
100 项与 HDAC抑制剂(Tango Therapeutics)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