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ANGPTL3 siRNA(Rona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ANGPTL3 siRNA(Rona Therapeutics)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ANGPTL3 siRNA(Rona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专利(医药)
4
项与 ANGPTL3 siRNA(Rona Therapeutics) 相关的新闻(医药)创新药行业的寒冬并未过去,但变化在悄然发生。2024年开年以来,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进入新高潮。在这背后,是药企新一代研发成果开始出现,创新药新鲜血液的加速涌现。而在财报季,我们更能看到,部分创新药企研发、商业化环节已经打通,自我造血能力在不断增强。不管是研发能力还是商业化能力,国内创新药企都在持续证明自己。可以预见,一些头部创新药企,接下来将会进入发展新阶段。一方面,这些药企已经打开全球市场大门,国际化布局预期兑现;另一方面,他们此前的研发积累,会随着药物获批、新适应症上市,持续贡献不菲的收入。这些药企往往又是国内创新实力最强的选手,随着自我造血能力的大幅增强,他们将能够摆脱周期的束缚,进入“现金流-创新”飞轮加速的阶段。日前公布财报的君实生物,就在展示这样的发展轨迹。01国际叙事开启从模仿到创新,从国内走向世界舞台,每一步都布满了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今天中国创新药企的实力。如今,谈及中国创新药企,我们不再将其视为“追随者”,而是作为“并跑者”,甚至“先行者”和“探索者”,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为全球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案。这正是君实生物所讲述的故事。作为首个登陆美国市场的国产PD-1,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快速放量已经是一张明牌。首先,是独家适应症带来的明确预期。去年,FDA批准特瑞普利单抗用于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的全线(一、二线)治疗,成为美国首个获批鼻咽癌治疗的免疫疗法,填补美国市场空白。除了适应症独家外,特瑞普利单抗还具备极大临床优势:其两项临床研究POLARIS-02和JUPITER-02以极高的试验标准取得了优异的数据结果,患者生存获益显著,获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的首选推荐。这使得特瑞普利单抗在鼻咽癌治疗领域具备获得广泛认可的基础。在美国,医生极其重视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治疗选择。君实生物的合作方Coherus正在尝试推动,让特瑞普利单抗跨越患者的所有治疗线。比如,刚刚接受二线化疗的患者,也能够立即获得特瑞普利单抗。据Coherus透露,其在美国与主流医生超50次会议的广泛交流中,这一策略获得了超过90%专家的支持。按照Coherus预期,特瑞普利单抗在鼻咽癌全线治疗的年销售峰值大约会在2亿美金左右。其次,Coheurs对特瑞普利单抗的高度重视,增强了这一预期实现的确定性。在年初,Coheurs完成了战略转型,将眼科产品出售,专注于肿瘤领域。在Coherus的新战略中,特瑞普利单抗占据了核心位置。根据Coherus表述:其计划专注于肿瘤微环境及与PD-1通路互补的高潜力产品线,特瑞普利单抗是与新型药物联合研究的支柱。这意味着,Coherus将投入更多资源以发掘特瑞普利单抗的潜力。实际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目前,Coherus已经在鼻咽癌领域找到了有效的市场策略——精准营销。具体来说,Coheurs部署了与鼻咽癌ICD-10(疾病分类)代码相关的实时理赔系统和电子病历数据源。借助这些工具,一旦肿瘤医生接触到鼻咽癌患者,就会立即提醒公司的团队进行跟进,随后触发两个步骤:针对性地联系医生/专家进行电话营销,向该医生投放高度针对性的品牌数字广告。这种精准营销策略已证明非常有效,贡献了超过60%的新增订购账户。据Coherus统计,自上市以来,已有59个诊所和医院账户订购了特瑞普利单抗。在NCCN指定的33个癌症中心中,55%已经将特瑞普利单抗加入其处方列表,其余则在进行P&T(药学和治疗)审查。照这个势头,特瑞普利单抗在鼻咽癌适应症上达到销售峰值的时间预计不会太长。根据Coheurs的预测,实现这一目标可能只需大约2-3年。当然,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市场的潜力,远不止于鼻咽癌适应症。上文提及,Coheurs将特瑞普利单抗视为战略重心。根据财报,Coherus围绕特瑞普利单抗的联合疗法探索,具有两个特点:一方面,适应症覆盖范围广,包括肝癌、肺癌,甚至是PD-1耐药的肿瘤患者;另一方面,则是探索范围广,联用组合包括DNA疫苗等前沿疗法,意味着后续的竞争力可能更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疗法的推进大概率也会超预期。在电话会议中,Coheurs表示在今年就会启动特瑞普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IL-27拮抗剂casdozokitug开展肝癌一线疗法的研究。从策略来看,Coheurs追求的不仅是药物的协同,还包括癌种的协同。日前,Coheurs与INOVIO达成的合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双方将开展INO-3112(靶向HPV 16/18的DNA癌症疫苗)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疗法的探索,适应症是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与鼻咽癌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因为两者都属于“头颈部肿瘤”大类范畴,在科室层面不分家。总体而言,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市场的发展逻辑极为清晰:从鼻咽癌快速出圈,再到覆盖更多适应症的联合疗法不断突围。这意味着,美国市场能为君实生物带来不菲收入。按照Coheursu预期,到2032年特瑞普利单抗销售额有望逼近20亿美金。根据合作条款,君实生物能够享有美国市场销售净利润的两位数分成。而实际上,美国市场只是特瑞普利单抗国际布局的一个起点。君实生物还在同步加速进军东南亚、中东、北非、欧洲等海外市场。目前,与合作伙伴一同,君实生物已在50多个国家或地区铺建商业化网络,并陆续启动了上市注册工作。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已在欧盟、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印度、南非、智利、约旦等国家和地区提交了多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其中欧盟已完成对生产现场的GMP核查。特瑞普利单抗获FDA批准后,后续在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注册进程加快是大概率事件。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合作框架走特殊通道。比如,特瑞普利单抗作为第一个加入奥比斯项目(Project Orbis)的国产创新药,有望在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加速上市进程;另一方面,FDA批准之后,在一些非ICH国家(比如中南亚、中东等)也可以简化流程,只做行政审评。不难预见,未来两年,特瑞普利单抗海外里程碑将会密集到来。随着这一系列战略布局陆续落地,君实生物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会逐渐展露。除特瑞普利单抗外,君实生物还有另一张“隐藏王牌”,BTLA单抗tifcemalimab。目前,tifcemalimab已启动两项III期注册临床:一项是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正在开展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已完成中、美、欧三地的首例患者入组及给药;另一项是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即覆盖了实体瘤和血液瘤。另外还有多项tifcemalimab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的Ib/II期临床研究正在中国和美国同步开展中。特瑞普利单抗和BTLA单抗这对王牌组合,未来有望联合解锁更多瘤种的应用,为国际业务的扩展奠定基础。02商业化增长预期兑现先研发后变现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创新药企在丰收之前,可能要面对长时间的孤独和等待;但一旦战略布局成熟,步入收获季节,便是连绵不绝的爆发之时。君实生物的崛起印证了这一点。作为国内创新药行业的先行者,君实生物在靶点、疾病适应症的布局上始终保持着前瞻性,静默耕耘织就了一张增长之网。截至目前,君实生物在国内已经有3款创新药进入商业化阶段,分别为:特瑞普利单抗、新冠口服药民得維、阿达木单抗类似药君迈康。3款商业化产品驱动君实生物收入持续增长。2023年,君实生物来自药品的收入同比增长58%。其中,特瑞普利单抗销售收入9.19亿元,同比增长25%。在肿瘤和自免领域之外,君实生物在心脑血管领域的布局也即将迎来首个商业化产品:昂戈瑞西单抗(PCSK9)预计在2024年上市。未来新药物、新适应症的持续获批,保证了君实生物未来业绩增长的可持续性。以PD-1特瑞普利单抗为例。截至目前,特瑞普利单抗在全球开展了超过40多项由公司发起的临床研究。接下来,特瑞普利单抗将会进入有节奏的收获阶段:每年有新适应症逐步上市、进入医保。2023年,特瑞普利单抗3项适应症(1LnsqNSCLC、NPC、ESCC)入围医保;2024年,仍是特瑞普利单抗的密集收获期,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可手术NSCLC围手术期治疗的适应症已获NMPA批准,另外还有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等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已获NMPA受理。由于君实生物在以上多个适应症均进度领先,且此类适应症用药周期较长,未来其在市场推广中有望取得先发优势。例如,围手术期NSCLC适应症具有覆盖范围广,“首个+唯一”的特点。围手术期指术前新辅助和术后辅助阶段,覆盖癌症II期或III期癌症患者。太平洋研报数据显示,在NSCLC领域,大约40%患者在确诊时,处于上述阶段。II期或III期患者通常可以手术切除,但30-55%患者面临复发,传统的术前新辅助或术后辅助化疗仅提升5年OS率约5%,免疫治疗的加入带来了治疗革新。目前,国内围手术NSCLC领域,获批的仅有特瑞普利单抗。实际上,不仅是围手术期NSCLC,今年特瑞普利单抗还有望获批的适应症中,包括一线TNBC、一线RCC都具有“独家”特点。并不意外。一直以来,在管线布局方面,君实生物追求的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注重的是深度。例如,特瑞普利单抗除了围绕一线疗法展开布局外,还前瞻预判了免疫2.0时代的发展趋势,顺势完成卡位。一方面,在辅助/新辅助治疗领域,君实生物处于全球第一梯队、国内遥遥领先的位置。上文提及,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可手术NSCLC围手术期治疗的适应症已获NMPA批准,是率先突破该适应症的国产PD-1。这只是开始。在术后辅助和围手术期领域,特瑞普利单抗还覆盖了胃癌、肝癌、食管癌等国内高发癌种,公司预计食管鳞癌围术期研究将会在2024年读出数据。另一方面,在与免疫疗法、ADC、抗血管生成药物等诸多前沿领域的联合疗法探索中,君实生物同样基于差异化理念,通过自有搭建的管线和广泛合作具备全球竞争力。因此,随着这些新药物、新适应症的持续上市,君实生物的收入将会持续增厚。03“现金流-创新”飞轮加速一家创新药企的崛起,并非源于某种神秘力量,而是源自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积累。说白了,成功是努力的积累,不是偶然。君实生物的成长故事也是如此。我们能够看到,君实生物发展提速背后,在于其各个环节能力的持续提升。随着邹建军博士等行业顶尖好手的加入,君实生物的执行效率在大幅提升。2023年,君实生物在全球范围内,有6项NDA获得监管机构受理,是数量最多的创新药企之一。在商业化方面,君实生物也是继续加速度。截至报告期末,特瑞普利单抗已累计在全国超过五千家医疗机构及约两千家专业药房及社会药房销售。可以预见的是,君实生物销售效率将会持续改善。毕竟,销售团队的扩张规模是可控的,随着销售额的攀升,人均产能将会显著增加,推动君实生物更快走向盈亏平衡点。而随着君实生物具备更强的造血能力,也将进入“现金流-创新”飞轮加速的发展新周期。在研发储备方面,君实生物已经成功打造了7个技术平台,包括单抗、双抗、ADC、siRNA等。由于这些这些平台均具有一定特色,未来君实有能力依托这些平台在多个前沿领域构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管线。例如,在siRNA领域,君实生物的技术平台具备提高siRNA稳定性、降低副作用以及高效等特点。因此,其ANGPTL3靶点能够快速展露头角。JS401是基于公司siRNA平台开发的ANGPTL3 siRNA药物,目前已经进入临床1期阶段。在同靶点、同机制领域,JS401的进度处于国内第一,全球前三。当然,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能否快速推动核心管线向前,除了能力之外,资金等资源也不可或缺。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的君实生物将加速走入正循环:“特瑞普利单抗等商业化管线带来丰厚的现金流反哺创新,创新成果增厚现金流,现金流继续加速创新成果兑现”的飞轮加速的过程。注:以上图片来源氨基观察来源 | 氨基观察(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撰稿 | 蔡九责任编辑 | 八角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Part 1与仿制药企业山德士官宣“分手”2023年9月15日,诺华和山德士(Sandoz)官宣“分手”,诺华董事会以99.7%的高支持率决定将在10月4日分拆子公司山德士。由此,诺华发起向创新药领域进军的号角。作为超级仿制药企业,山德士与梯瓦、晖致并称为“仿制药三巨头”,为何诺华着急剥离这份“优质资产”?最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全球仿制药企业都面临着价格压力,欧洲、美国、中国、日本都在积极推进集采或限价政策,无数仿制药企业面临生存危局。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得益于庞大的市场,本土也在大量崛起仿制药公司,蚕食着第一梯队的市场份额。纵使三巨头产品过硬、销量领先,也难以抵挡各种不利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关文章:诺华放弃仿制药中国市场,意味着什么?Part 22024开年两笔巨额收购2024年1月5日,诺华通过收购信瑞诺医药来加强在肾脏疾病领域的布局。此次收购主要集中在信瑞诺医药的两个针对IgAN的管线项目——atrasentan和zigakibart在中国和新加坡的独家权益。考虑到亚洲国家IgAN的高发率,市场需求非常强大,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用于治疗IgAN的药物。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IgAN患者人数将增长至240万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437亿美元。作为一种小分子拮抗剂,atrasentan有望成为治疗中国IgAN的FIC。2024年1月8日,舶望制药(Argo Biopharma)宣布与诺华就RNAi疗法达成了两项心血管领域的独家许可合作协议。按照协议,舶望将从诺华获得首付款1.85亿美元,并有权获得潜在的期权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商业销售的分级版税。这两项交易的总价值高达41.65亿美元。而诺华将获得一项针对1/2a期心血管资产的中华区独家授权,一项针对1期心血管资产的全球独家授权,以及针对最多两个心血管靶点的化合物的许可选择权。据猜测,这两款产品可能是ANGPTL3 siRNA和AGT siRNA。这一举动很可能是在和靶点同样是AGT的罗氏的高血压RNAi疗法Zilebesiran暗暗较劲。Part 3拒绝盲目跟风 聚焦创新疗法1.为何押注小核酸?关于siRNA疗法,诺华有自己的明星降脂药。诺华/Alnylam开发的英克司兰Inclisiran(Leqvio)是Alnylam基于其递送系统GalNAc研发设计的一款靶向PCSK9的siRNA基因疗法,作为目前全球首款且唯一一款用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siRNA药物,英克司兰于2020年12月在欧盟获批,用于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及混合性血脂异常,并于2021年12月获得FDA批准上市,2023年8月22日其在中国获批上市。英克司兰每针9988元,推荐皮下注射给药,首次给药后间隔3个月给药一次,之后每6个月给药一次,维持期一年只需给药2次,一年两针的总治疗费用不超过2万元。10月14日,英克司兰钠注射液(Inclisran)在北京开出首批处方。随后,英克司兰在中国多个地区开出处方,帮助高胆固醇患者更好地长期管理血脂。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统计,英克司兰上市后迅速放量,2022全年英克司兰销售额为1.12亿美元,同比大涨833%;2023年销售额预计达到2.26亿美元。诺华财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其销量涨近3倍(+293%),销售额达到1.42亿美元,由此跻身诺华公司2023年Q2单季十大业绩增长引擎之一。诺华认为英克司兰与沙库巴曲+缬沙坦(Entresto)放量速度基本一致,而后者2022全年销售额已达46.44亿美元,有望成为诺华的下一个核心增长点。图1: 英克司兰全球销售额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心血管疾病一直是诺华的核心布局领域,在降血脂适应症上诺华囊获了如此重磅的产品,在高血压适应症上又岂会坐以待毙?2023年7月24日,罗氏(Roche)宣布将收购Alnylam的RNAi平台中的一款针对血管紧张素原(AGT)的高血压治疗候选药物zilebesiran。根据协议,Alnylam将获得3.1亿美元的预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额外的大量近期付款,包括未来几年的开发里程碑付款,以及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总额可能达到28亿美元。2023年9月,罗氏宣布了用于治疗高血压的RNAi疗法Zilebesiran在Ⅱ期临床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相关文章:28亿美元!长效降压药赛道首枪已正式打响罗氏通过这笔交易,迈出了进军代谢疾病领域的关键一步。在这个几乎无竞争对手的领域,国内却涌现出一家新兴生物科技公司挑战行业巨头。公开资料显示,舶望制药成立不到三年,已经完成了三轮融资,筹集资金总额超过7亿元人民币。舶望在AGT、LPA、PKK、C3、XDH等多个治疗靶点上均布局了专利申请,显示出其研发实力和市场潜力。尤其舶望公司自主研发的RADS平台与Alnylam技术平台进行头对头比较发现,公司的技术平台产生的药物有望在更低的剂量下达到更好的药效。基于这一平台,在某些适应症的临床实践中,药物甚至可以达到每年注射一次的预期效果。图2: 舶望制药siRNA技术平台:RADS此外,在心血管治疗领域,诺华也有不可言说的痛点,其超重磅品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商品名:Entresto)即将在2026年面临专利悬崖。诺欣妥(Entresto)是诺华公司开发的一种创新药物,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这款药物在2015年获得了FDA的批准上市,标志着心衰和高血压治疗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到了2017年,Entresto进入中国市场,以“诺欣妥”作为商品名销售,主要用于治疗心力衰竭。随后,该药被纳入了2020年中国的国家医保目录。2021年6月,诺欣妥在中国进一步获批,扩展了其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适应症。同年,在医保谈判中,诺欣妥不仅成功续约,还新增了原发性高血压的适应症。据诺华目前公布的前三季度财报来看,旗下多款创新药强劲增长,Entresto以44亿美元的销售额稳居榜首,同比增长31%,据预测,诺华预计于2024/01/31(美东)发布Q4及年度财报,敬请期待,全年有望突破60亿美元。图3: 诺华财报2023Q1-Q3而国内仿制药市场对此早已虎视眈眈,据Pharma ONE数据库显示,国内共有66家公司在进行沙库巴曲+缬沙坦复方仿制药的研究,2023年08月24日,南京一心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一心坦®)正式获批上市。方生和医药表示,一心坦®拥有自主创新晶型且通过了生物等效(BE)临床试验,是我国首家申报的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仿制药,也是全球法规市场首个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原研专利壁垒成功获批上市的该品种药物。图4: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国内研发情况来源:Pharma ONE智能药物大数据分析平台,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诸此种种,我们对诺华此次41亿美元押注siRNA疗法背后的布局逻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加速布局核药和细胞基因疗法图5: JPM NOVARTIS在今年刚结束的JPM大会上,诺华向我们展示了未来要重点推进的三个突破性的技术,分别是:siRNA、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以及CAR-T为代表的CGT(细胞基因疗法),这些技术可能为诺华带来可观的中长期增长。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RDC)是一种创新的药物形式,它通过连接臂(也称为链接物)将精确靶向分子(例如单克隆抗体、多肽/小分子或配体)与高效的杀伤因子(即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同位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设计和开发。尽管目前RDC药物市场以诊断性产品为主导,2020年全球诊断用核药市场的规模约为77亿美元,占据了整个核药市场约83%的份额。诺华公司的两款治疗性核药已经在市场上得到验证。2022年,FDA批准了Pluvicto用于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到了2023年前三季度,Pluvicto的销售额达到了7.1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217%。同时,用于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Lutathera销售额达到了4.6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为34%。诺华也十分重视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的探索,2022年与George Church创办的AAV衣壳开发公司Dyno Therapeutics和锌指核酸酶龙头公司Sangamo Therapeutics展开了合作,诺华在2023年签署的超15项战略协议中,就有多项细胞基因治疗领域合作,包括收购Avrobio用于胱氨酸病的研究性造血干细胞(HSC)基因治疗项目并斥资11.1亿美元从传奇生物引进靶向DLL3的CAR-T疗法,2024年1月2日,诺华与Voyager达成合作,获得与SMA相关的TRACER衣壳的目标独家使用权,并将负责所有开发和商业化。总结图6: JPM NOVARTIS诺华目前聚焦于四大疾病领域:心血管、免疫学、神经科学、肿瘤。每个疾病领域下,都有着重磅产品压阵。目前,有两家MNC强生和辉瑞刚刚公布了2023年财报,诺华不久也将交出2023年的答卷,我们也很期待看看这些产品在财报中的销售表现。在如今资本寒冬笼罩的环境下,不管诺华的营收同比去年是增长还是下降,我们都看到了其在困境中的取舍与革新,不破不立,这份勇气和魄力也值得尊重。当大部分MNC都在ADC、GLP-1等赛道卷的热火朝天时,诺华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轻易入局,坚持探索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这一点也希望能对国内的药企有所启发。END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Armstrong昨晚JPM大会已经落幕,这也是此次JPM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来看看各种新药物形式(New Modality)的先驱biotech们都有什么声音。ADC:第一三共第一三共虽然不是第一代的ADC先驱,但其三代ADC技术引领了整个ADC的第二波发展浪潮,并发展到如今全行业竞相布局的程度,几年来累计交易金额超千亿美元。第一三共ADC新药临床进展迅速,第一三共的第一波3个ADC也变成了5个领先ADC,其中HER3 ADC刚刚递交上市申请。DS-8201在临床和商业上都一再取得突破,预计2023年销售额30亿美元。对于DXd-ADC,开发策略是向前线拓展,并扩展适应症,同时开发新一代ADC技术。第一代的ADC先驱Biotech很多已经被收购,如Seagen被辉瑞收购。执掌Seagen 20多年的Clay Siegall在家暴风波之后离职,2022年创立了一家biotech公司Immunome,此次也在JPM上亮相。该公司的核心管线IM-1021为一款ROR1 ADC,预计2025年一季度申报IND。国内方面,第三代ADC也兴起一波biotech,科伦博泰、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百利天恒等都在JPM上亮相。siRNA:AlnylamAlnylam是小核酸领域的先驱biotech,2023年收入12.41亿美元,同比增长39%,手握24亿美元现金。TTR为其核心优势领域,销售额已经接近10亿美元,同时保持高速增长。Alnylam已经建立起丰富的研发管线,临床突破不断,后续管线梯队潜力巨大,扩展到许多常见病。如AGT siRNA与罗氏达成28亿美元合作,有望深刻改变高血压的治疗方式。Vutrisiran将扩展到野生型,显著扩展覆盖范围。肝外递送技术也不断取得新进展,预计到2025年将有针对4种不同组织的siRNA进入临床阶段。Alnylam将在2024年迎来多个里程碑。Arrowhead也在JPM会议上做了报告,2024年,APOC3 siRNA将获得三期临床数据,ANGPTL3 siRNA将启动三期临床。JPM会议前后这段时间,勃林格殷格翰与瑞博生物达成超20亿美元合作,诺华与舶望制药达成41.65亿美元合作协议,体现了中国企业在小核酸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并进入MNC的射程。小核酸有充分的差异化空间,除此外,靖因药业、圣因生物、维亚臻、大睿生物、赫吉亚生物等Biotech也都进入临床阶段。ASO:ionisASO并没有被siRNA完全掩盖掉锋芒,Ionis也在2021年底开始触底反弹。2023年,Qalsody、Wainua陆续获批,与葛兰素史克合作的Bepirovirsen已经启动乙肝三期临床,IgA肾病的IONIS-FB-LRx也启动三期临床。未来一年将迎来更多临床进展。Ionis也在扩展技术平台,包括siRNA和DNA编辑等。mRNA:Moderna、BioNtechModerna在新冠之后,下一波是RSV疫苗和流感疫苗。再往后是CMV疫苗,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这也是该领域的里程碑突破,目前与默沙东合作已经启动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两项三期临床。BioNTech策略明显不同,在肿瘤领域布局更重。从外部引进多款产品,包括昂科免疫CTLA-4抗体,映恩生物3款ADC,宜联生物HER3 ADC,普米斯PD-L1/VEGF双抗,最近又与药明生物宣布合作开发2款单抗新药。ADC布局很多,覆盖多个瘤种。疫苗管线如下。2026年起,肿瘤产品陆续上市,2030年后长期目标是横跨肿瘤、抗感染两个治疗领域,同时可能开拓心血管、神经退行性疾病、自免疾病等更多新领域。国内方面,mRNA疫苗第一波新冠没有抓到市场机会,目前竞争聚焦于下一代常规疫苗。达冕生物、深信生物的RSV mRNA疫苗在美国申报IND,嘉晨西海的带疱mRNA疫苗、艾美疫苗的狂犬mRNA疫苗都进入临床阶段。肿瘤方面,嘉晨西海、艾博生物、斯微生物都申报了IL-12 mRNA,新合生物、纽安津申报了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环状RNA:Orna Therapeutics环状RNA先驱Orna Therapeutics累计融资超过5亿美元,可以支撑到2027年。Orna达成了多项外部合作,包括2022年8月与默沙东达成36.5亿美元合作。Orna的首发管线ORN-101为体内CAR-T疗法。严格来说这是一种泛CAR疗法,因为体内会同时转染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ORN-101靶向CD19,几次给药之后能达到与CAR-T细胞疗法类似的疗效。预计2024年进入临床,2025年获得人体实验数据。Orna围绕环状RNA的应用进行广泛探索,不会局限在一个特定领域,包括癌症、自免、癌症疫苗、不同器官递送、作为载体表达抗体、疫苗等。国内方面,环码生物、圆因生物等聚焦环状RNA的开发。PROTAC:ArvinasArvinas预计在2024年下半年拿到三期临床首个顶线数据。研发管线如下。ARV-766预计今年二季度与FDA讨论注册临床。临床前管线包括Bcl6 PROTAC、KRAS G12D PROTAC、LRRK2 PROTAC等。国内方面,众多公司都在布局PROTAC和分子胶,包括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开拓药业、正大天晴、海思科、诺诚健华、冰洲石、标新生物、珃诺生物、分迪药业、格博生物、海创药业、领泰生物、和正药业等已经进入临床阶段。CRISPR:Intellia、Beam、Editas、CRISPRIntellia的体内CRISPR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1在2023年进入三期临床。2024年预计第2款体内基因编辑疗法NTLA-2002也将启动三期临床。研发管线如下。Beam聚焦碱基编辑技术,首发管线为地贫,体外基因编辑,后续有多款体内基因编辑疗法。2024年将迎来多个重要里程碑。Beam进行了广泛外部合作,深化技术平台价值。Editas同样先推进体外基因编辑疗法。CRISPR的Casgevy已经获批,成为首个基于CRISPR的疗法。研发管线如下。国内方面,尧唐生物申报了首个体内基因编辑疗法,锐正基因在IIT阶段。邦耀生物、瑞风生物等多家公司也在布局体内基因编辑。前抗体:CytomxCytomx的前抗体技术Probody已经做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实现临床突破,研发管线也发生多次变化。目前首发管线为EGFR/CD3双抗,计划2024年推进到1b期临床。与BMS合作的CTLA-4抗体处于二期临床,今年会看到初步POC数据。国内方面,天演药业等布局前抗体技术,并与赛诺菲达成授权合作。此外还有许多细胞因子企业也选择前药技术,都是类似的设计逻辑。通用CAR-T:Allogene通用CAR-T不易,还需要继续观察临床进展。国内方面,北恒生物、济因生物、茂行科技包括很多CAR-T公司都在布局通用CAR-T疗法。体内CAR-T:UmojaUmoja为体内CAR-T先驱之一,此次JPM会议期间与艾伯维达成14亿美元合作协议。Umoja的体内CD20 CAR-T疗法比体外自体CAR-T疗法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潜力。研发管线如下。2024年CD19、CD22两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国内方面,博生吉等布局体内CAR-T。TCR-T:Adaptimmune靶向MAGE4的TCR-T疗法Afami-cel预计2024年2月递交上市申请,2024年8月获批上市。Afami-cel重塑了滑膜肉瘤的治疗格局。Lete-cel预计2026年获批上市,这两款产品合计销售峰值将达到4亿美元。研发管线如下,Lete-cel预计2026年获批上市。国内方面,香雪制药、天科雅、星汉德、普瑞金、可瑞生物、百吉生物等都进入临床阶段。TCR融合蛋白:ImmunocoreImmunocore聚焦开发TCR融合蛋白疗法,Kimmtrak已经获得FDA批准。Kimmtrak去年前三季度销售额1.68亿美元。肿瘤电场:NovocureNovocure的肿瘤电场疗法在2023年遇到一些临床挫折,但总体上还是在稳步前进。国内方面,海莱新创、赛福凯尔、安泰康成等都连续完成高额融资。AI制药:RelayRelay没有太多更新,手上还有8亿美元现金,足以支撑到202年下半年。整个行业层面,围绕AI制药的合作仍然持续不断。国内方面,AI制药在资本市场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英矽智能、晶泰科技相继递表港股IPO,英矽智能走自研路线,连续完成重磅出海合作,USP1抑制剂授权给Exelixis,预付款8000万美元,KAT6抑制剂授权给美纳里尼,预付款1200万美元。晶泰科技以研发服务为主,2020-2022年,晶泰科技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564万元、6280万元、1.33亿元,2023年上半年收入8000万元。核药:诺华、拜耳等诺华持续加注核药领域,向更多适应症拓展。拜耳也对一期临床阶段的PSMA-TAC寄予厚望。资本市场上,核药公司融资持续火热,去年底BMS以41亿美元收购Rayzebio无疑给核药领域又填上了一把火。国内方面,治疗性核药发展时间不长,目前仅有几款产品申报IND,包括恒瑞医药(PSMA)、晶核生物(PSMA)、蓝纳成(PSMA、FAP)、先通国际(FAP)、诺宇医药(PSMA)等。总结可以看到,多种新药物形式正取得快速进展。小核酸药物加速向常见病扩展,肝外递送也初步取得初步概念验证。体内基因编辑取得初步POC之后,快速挺进关键三期临床。TCR-T将在2024年迎来首个产品上市。PROTAC在2024年下半年将拿到首个三期关键临床的顶线数据。肿瘤新抗原mRNA疫苗完成不出POC,密集启动不同瘤种的关键三期临床。体内CAR-T即将进入临床阶段。环状RNA(泛CAR)今年也将进入临床阶段。2024年,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将迎来更多炫目的突破,中国药企在各个领域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领域甚至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Armstrong技术全梳理系列GPRC5D靶点全梳理;CD40靶点全梳理;CD47靶点全梳理;补体靶向药物技术全梳理;补体药物:眼科治疗的重要方向;Claudin 6靶点全梳理;Claudin 18.2靶点全梳理;靶点冷暖,行业自知;中国大分子新药研发格局;被炮轰的“me too”;佐剂百年史;胰岛素百年传奇;CUSBEA:风雨四十载;中国新药研发的焦虑;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竞争;中国双抗竞争格局;中国ADC竞争格局;中国双抗技术全梳理;中国ADC技术全梳理;Ambrx技术全梳理;Vir Biotech技术全梳理;Immune-Onc技术全梳理;亘喜生物技术全梳理;康哲药业技术全梳理;科济药业技术全梳理;恺佧生物技术全梳理;同宜医药技术全梳理;百奥赛图技术全梳理;腾盛博药技术全梳理;创胜集团技术全梳理;永泰生物技术全梳理;中国抗体技术全梳理;德琪医药技术全梳理;德琪医药技术全梳理2.0;和铂医药技术全梳理;荣昌生物技术全梳理;再鼎医药技术全梳理;药明生物技术全梳理;恒瑞医药技术全梳理;豪森药业技术全梳理;正大天晴技术全梳理;吉凯基因技术全梳理;基石药业技术全梳理;百济神州技术全梳理;百济神州技术全梳理第2版;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信达生物技术全梳理第2版;中山康方技术全梳理;复宏汉霖技术全梳理;先声药业技术全梳理;君实生物技术全梳理;嘉和生物技术全梳理;志道生物技术全梳理;道尔生物技术全梳理;尚健生物技术全梳理;康宁杰瑞技术全梳理;科望医药技术全梳理;科望医药技术全梳理2.0;岸迈生物技术全梳理;礼进生物技术全梳理;康桥资本技术全梳理;余国良的抗体药布局;荃信生物技术全梳理;安源医药技术全梳理;三生国健技术全梳理;仁会生物技术全梳理;乐普生物技术全梳理;同润生物技术全梳理;宜明昂科技术全梳理;派格生物技术全梳理;迈威生物技术全梳理;Momenta技术全梳理;NGM技术全梳理;普米斯生物技术全梳理;普米斯生物技术全梳理2.0;三叶草生物技术全梳理;贝达药业抗体药全梳理;泽璟制药抗体药全梳理;恒瑞医药抗体药全梳理;齐鲁制药抗体药全梳理;石药集团抗体药全梳理;豪森药业抗体药全梳理;华海药业抗体药全梳理;科伦药业抗体药全梳理;百奥泰技术全梳理;凡恩世技术全梳理。
100 项与 ANGPTL3 siRNA(Rona Therapeutics)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