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项与 FT-001(Frontera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临床试验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剂量递增的I/II期临床研究,评价FT-001视网膜下腔给药对RPE65双等位基因变异相关视网膜变性受试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是一项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价FT-001对RPE65双等位基因变异相关的视网膜变性受试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
A Multi-center, Open-label, Dose-escalation Phase I/I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FT-001 Administered Via Subretinal Injection in Subjects With Biallelic RPE65 Mutation-associated Retinal Dystrophy
The goal of this clinical trial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subretinal administration of FT-001 in subjects with biallelic RPE65 mutation-associated retinal dystrophy.
100 项与 FT-001(Frontera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FT-001(Frontera Therapeutics)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FT-001(Frontera Therapeutics) 相关的专利(医药)
34
项与 FT-001(Frontera Therapeutics) 相关的新闻(医药)▲8月15-16日 NDC2024生物医药创新者峰会 扫码立即报名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得到授权。
AAV载体以其安全性高、组织靶向性好、外源基因持续稳定表达、免疫原性低等优势成为了基因治疗领域的热门载体之一。近年来,AAV基因疗法在罕见病领域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血友病、脊髓性肌萎缩症、额颞叶痴呆、糖原贮积症、亨廷顿舞蹈病等多种适应症在临床上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作为基因治疗领域研究热点,目前AAV基因疗法领域已吸引了一大批药企入局,包括Spark、Regenxbio、uniQure、BioMarin、信致医药、至善唯新等。本文将对国内22家布局AAV基因疗法的企业进行盘点(欢迎留言补充),并对企业管线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资料来源:细胞基因治疗前沿整理
1、纽福斯
纽福斯成立于2016年,是李斌教授团队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2008年起十几年来对眼科基因治疗技术探索和积累的成果,公司于武汉、苏州、上海、美国均有布局。李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研究,通过一系列国内和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了腺相关病毒 (AAV) 载体技术在眼科基因治疗的应用价值。
借助于成熟的AAV基因治疗技术平台,纽福斯已建立丰富的产品管线,包含针对视神经损伤疾病、血管性视网膜病变等多种眼科疾病的10余个在研项目。
公司核心产品NFS-01(NR082, 商品名:纽惟佳®),旨在治疗ND4介导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ND4-LHON),已被美国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授予孤儿药称号(ODD),是首个同时获得中国NMPA及美国FDA授予的临床试验IND许可的中国籍基因治疗新药。目前已完成中国III期临床试验患者入组给药,及美国美国I/II期所有患者入组给药。
公司第二款美国ODD新药NFS-02已被完成中美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入组给药。公司第三款基因治疗新药,针对ADOA的NFS-05已在澳洲获批临床试验。公司管线还包括光学神经保护,血管视网膜病变等临床前候选药物。
2、中因科技
北京中因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遗传性眼病临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率先进行眼科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企业。公司建立的遗传性眼病临床基因诊断平台以及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平台,致力于为遗传性眼病患者提供精准基因检测和基因治疗的全程“一站式”服务。
中因科技开发的ZVS203e注射液是一款基因编辑治疗药物,利用第三代人工核酸内切酶CRISPR/Cas9,对RHO基因的突变热点进行定点编辑,达到一次给药终身治愈的效果。该产品是国内受理的首个体内AAV基因编辑治疗产品。2024年2月7日,北京中因科技有限公司首个眼科基因编辑1类创新药-ZVS203e注射液获CDE临床试验(IND)默示许可。这是继2023年12月该产品获得美国FDA临床试验(IND)默示许可之后又一标志性事件。目前正在开展I/II期试验中。
公司主要研发两类产品:一类是基因替代疗法,主要策略是使用rAAV病毒将突变基因的正常拷贝携带到患者视网膜细胞中,进行基因表达补充,起到治疗的作用,这种治疗方式主要针对突变导致的基因表达不足的遗传疾病,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和X-linked隐性遗传疾病;另外一类是基因编辑疗法,主要策略是使用rAAV病毒将能够修复基因突变位点的修复序列携带到患者视网膜细胞中,对基因突变位点进行定点修复,恢复基因的正常功能,这种治疗方式主要针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3、方拓生物
方拓生物创立于2019年9月,汇聚了中美两地具有丰富创新基因药物研发、生产、注册、临床研究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聚焦罕见病及慢性疾病领域,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患者可支付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基因治疗产品,以满足全球遗传病和慢性病患者远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
方拓生物努力实现在更广泛领域开发rAAV基因治疗产品的目标,其管线不仅涵盖罕见疾病,还包括眼科、血液、神经系统、心血管和代谢等领域的慢性病。
FT-001注射液是一款针对RPE65双等位基因变异相关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药物,已分别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临床试验许可。
2023年11月6日,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药物FT-002注射液获CDE临床试验许可,拟治疗由RPGR基因变异导致的 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患者。FT-002注射液是中国XLRP治疗领域首个获得CDE临床试验许可及开展人体试验的基因治疗药物。
2023年4月26日,新型重组腺相关病毒基因治疗药物FT-003注射液的IND获得CDE许可,适应症为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2023年4月19日,创新型基因治疗药物FT-004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CDE受理,适应症为血友病B(内源性FIX活性≤2%)。
4、至善唯新
四川至善唯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rAAV基因药物研发与颠覆式生产的国内基因治疗领军企业,是国内首家A、B两型血友病原创基因新药均获批临床的创新型药企。
依托于前沿技术,至善唯新布局多条管线,治疗领域涵盖血液疾病、罕见病等多个疾病领域,成功推进两款rAAV基因治疗产品获批临床,成为中国首家A、B两型血友病基因新药临床双证药企。自2018年至善唯新成立以来,已成功完成天使轮、A轮A+轮三轮融资,为至善唯新的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ZS802注射液是一种rAAV基因药物,临床适应症为A型血友病,属于国家1类新药。2023年6月28日,“ZS802注射液”IND获CDE批准,开展临床I/II期试验。
2022年8月30日,公司自主研发的基因治疗产品ZS801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CDE默示许可,适应症为18岁及以上男性重度、中重度B型血友病(先天性凝血因子IX缺乏症,凝血因子IX<2%)患者出血的控制和预防。
5、康弘药业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弘药业”或“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致力于生物制品、中成药、化学药及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医药集团,拥有先进的研发中心和标准的产业化生产基地,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015年6月26日,康弘药业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公司研发聚焦眼科、脑科、肿瘤等领域,公司的管线具备较强的差异化和特色,研发梯级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眼科领域重点产品包括高剂量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眼底基因治疗第一代产品KH631和第二代产品KH658;脑科领域产品包括目前处于临床2期的五加益智颗粒;肿瘤领域包括合成生物学平台第一个创新药KH617。
KH631是一种通过腺相关病毒递送目标基因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药物,是我国第一个进入临床用于治疗nAMD的基因治疗产品。2023年,继5月在国内完成I期临床试验首例给药后,11月KH631的美国的I期临床试验首例给药也完成,目前康弘药业正在持续推动中美两地的临床研究。
4月30日,康弘药业宣布近日其子公司成都弘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弘基生物”)先后收到美国FDA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通知,同意KH658眼用注射液开展临床试验,拟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KH658眼用注射液是弘基生物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眼科基因治疗产品,也是弘基生物第二款同时获批进入中国和美国临床试验的产品。
6、嘉因生物
嘉因生物是一家临床阶段的全球细胞和基因治疗公司,已在费城、波士顿、中国和新加坡开展业务。自嘉因生物2019年成立以来,成功完成A轮、B轮、B+轮和B++轮融资,融资额超过1.2亿美金 ,助力嘉因生物的高速发展。
嘉因生物 Exegenesis Bio 正在三个重点领域推进早期到临床阶段的基因治疗管线,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脊髓性肌萎缩症 (SMA) 、帕金森病 (PD) ;眼科相关的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wAMD)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肝脏相关的甲型血友病A(HA)、苯丙酮尿症(PKU)。
嘉因生物自主研发的AAV基因疗法EXG001-307注射液是一款以AAV为载体的基因疗法,有望一次给药长期有效。该疗法于2022年6月获NMPA临床批准,用于治疗I型脊髓型肌萎缩症(SMA I型),伴有存活运动神经元1(SMN1)基因的双等位基因突变(缺失)。这是中国境内首个被批准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静脉注射治疗1型SMA的基因治疗产品。 2023年12月15日,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艺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开展的1型SMA基因治疗注册临床研究顺利完成I期剂量爬坡,进入到II期扩展研究中。
EXG102-031眼用注射液于2023年先后获FDA和NMPA临床批准,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该产品是目前首个针对所有已知VEGF和ANG2亚型的nAMD临床阶段的基因疗法。EXG102-031是一种基于rAAV的基因疗法,与现有的需要反复注射的抗体药物不同,只需要一针注射,就可在体内长期表达并有望有效治疗视网膜中异常血管形成和血液渗漏。目前,EXG102-031正在开展Ⅰ期临床试验,以评估在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参与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7、天泽云泰
天泽云泰于2020年3月成立于上海,致力于将前沿的基因及细胞治疗技术,化为治疗代谢及血液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眼科及视网膜疾病、肿瘤等的创新疗法。
2022年4月20日,VGB-R04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CDE批准,适应症为先天性凝血因子IX缺乏引起的血友病B。VGB-R04是天泽云泰自主研发的首个AAV基因治疗产品。
2022年11月1日,VGR-R01注射剂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CDE默示许可。VGR-R01是天泽云泰自主研发的针对CYP4V2基因突变导致的结晶样视网膜变性(BCD)患者的基因治疗产品,也是全球范围内首个申请新药临床试验的针对BCD的治疗性药物,作用原理为基因替代。
2023年3月1日,AAV基因治疗产品VGN-R08b注射液首个临床研究——“评价侧脑室注射VGN-R08b在Ⅱ型戈谢病患者中的耐受性、安全性的探索性临床研究”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顺利启动。
2023年7月13日,VGM-R02b获CDE批准同意开展治疗戊二酸血症I型的临床试验。
2024年4月19日,天泽云泰及其全资子公司上海泰昶自主研发、生产的VGN-R09b获CDE批准开展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芳香族L-氨基酸脱羧酶缺乏症(AADCD)的临床试验。VGN-R09b是国内首款采用AAV递送双基因策略获批注册临床的基因疗法。
8、朗信生物
朗信生物成立于2020年,致力于基因治疗创新药物研发制造。公司成立至今,已经建成符合GMP法规的、可放大的生产AAV产品的平台工艺,有能力开发高产量高质量的基因治疗产品,成本可控。6月11日,朗信生物完成B+轮融资,推进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与产业化。
目前,公司共推进5个候选分子进入临床,在3项致盲性眼病适应症中率先开展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获得3项IND。其中第一条管线LX101治疗RPE65突变相关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第二条管线LX102治疗湿性年龄性黄斑变性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第三条LX103治疗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已经完成6例患者的IIT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显著。
9、锦篮基因
北京锦篮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基因治疗药物创新研发的生物科技平台公司。
依托锦篮基因的AAV基因递送技术平台,锦篮基因开发了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治疗药物、高甘油三酯血症基因治疗药物、庞贝病基因治疗药物、家族性LCAT缺乏症基因治疗药物在内的多条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管线,以上基因药物研发方向的挑选均有其内在逻辑及其领域内的代表性。
2023年4月6日,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AAV基因治疗药物“GC1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获得CDE临床默示许可,本次获批适应症为3型脊髓性肌萎缩症(3型SMA)。这是GC101注射液继 1型SMA及2型SMA获批临床试验后的第三项新增适应症。
2023年3月29日,用于治疗庞贝病的AAV基因治疗药物“GC301腺相关病毒注射液”IND申请正式获得CDE批准,适应症为晚发型庞贝病(LOPD)。这是GC301注射液继婴儿型庞贝病临床试验(IND)获批后的又一新增适应症。
2022年11月15日,GC304腺相关病毒注射液(“GC304注射液”)IND获CDE批准,适应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伴复发性急性胰腺炎。
10、信念医药
信念医药(Belief BioMed Inc.),成立于2018年5月,公司致力于通过安全高效的病毒载体技术为严重遗传疾病和慢性疾病提供更加有效的创新性基因疗法。
目前信念医药产品管线,涵盖血友病B/A、帕金森、关节炎、癌症、眼科疾病、骨骼肌病、遗传性肌肉疾病、溶酶体贮积症等多个疾病领域,多个产品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BBM-H901注射液是国内第一个获批进入注册临床试验的血友病静脉给药AAV基因治疗药物,也是国内第一个静脉给药的罕见病基因治疗药物。目前全球还没有适用于预防血友病B成年男性患者出血的AAV基因治疗药物获批。研发进度最快的美国Biomarin公司正在进行III期临床。
11、鼎新基因
鼎新基因,成立于2020年7月,10月份完成天使轮,21年Pre-A轮,主要核心技术来自于AAV病毒载体,适应症方面主要是眼科和耳科的罕见病,目前主要两款管线分别针对OTOF基因突变的耳聋以及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同时还搭建有siRNA-GalNAc肝靶向递送系统非病毒技术平台。
由鼎新基因自主开发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基因治疗产品RRG001眼内注射液,前期开展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数据已初步揭示可在更低的单次给药剂量下获得持续临床疗效,已开展的三个剂量探索的受试者安全、耐受,无任何SAE发生。
RRG001眼内注射液于2023年11月获得CDE临床试验批准后,2023年12月28日,其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患者的I/IIa期多中心临床研究在组长单位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开展,由院长李筱荣教授带队率先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受试者术后眼部及全身状况良好。
12、星眸生物
星眸生物是一家基于前沿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与眼科疾病基因治疗产品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眼科基因治疗药物开发。2024年3月19日,星眸生物完成数千万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融资资金将用于开展wAMD管线的Ⅰ/Ⅱ期临床试验,推动dAMD管线的药学、临床前研究和IIT临床实验。
星眸生物基因治疗I类创新药“XMVA09注射液”是首个兼具实现双特异性靶点与玻璃体腔内注射衣壳的基因治疗药物,适应症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已实现体内体外药效显著优于美国头部产品RGX-314。目前XMVA09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下阶段将正式开展I/II期临床研究。
13、神济昌华
神济昌华(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英文名“SineuGene”,简称“神济昌华”)成立于2021年底,是一家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基因治疗的生物医药企业。核心管线源于清华大学医学院贾怡昌教授实验室在神经科学领域十余载的基础科研成果。
结合AAV介导的基因表达和编辑,以及小核酸介导基因表达调控等技术手段,公司布局了多个产品研发管线,致力于攻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脑卒中(Stroke)、帕金森病(PD)、阿尔兹海默症(AD)、亨廷顿舞蹈症(HD)、自闭症(ASD)等神经系统疾病。
2023年5月22日,一项“评估SNUG01单次鞘内注射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单臂、开放探索性临床研究”完成首例受试者同情用药,这是国内首次AAV基因治疗渐冻症临床给药尝试。时至今日,受试者接受SNUG01给药已满1年。在安全性评估方面,生命体征、血液学、影像学检查等安全评估指标显示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及任何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AE)。
14、金唯科
金唯科生物是一家致力于眼科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遗传代谢疾病等的AAV基因治疗新药开发公司,目前已有多个在研管线的AAV基因治疗产品进入了IIT临床研究阶段。
目前,公司拥有多项在研产品,重点布局眼科疾病、神经肌肉疾病和遗传代谢疾病等领域。其中,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JWK001和治疗X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JWK002作为龙头管线,进展最快。
2024年2月22日,由金唯科自主研发的针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基因治疗I类创新药“JWK001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顺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JWK001注射液是首个采用“两质粒包装系统”的AAV基因治疗新药。
15、瑞吉康
基于生物系统内蛋白质相分离调节机制,瑞吉康开发了一系列创新药物管线。除了渐冻症外,其产品管线还涵盖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白内障、干性眼底黄斑变性、心血管斑块沉积等疾病。
5月9日,瑞吉康1类新药RJK002注射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这是中国首款获批临床的渐冻症AAV基因治疗药物,也是全球首款靶向蛋白质异常聚集的渐冻症AAV基因治疗药物。
RJK002在临床前渐冻症模型动物实验中获得了显著的神经元保护和生存期延长的治疗效果,并于去年10月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目前,RJK002在中国的多中心IIT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正在有序进行中,I期临床试验即将启动。此外,瑞吉康也在积极准备RJK002美国临床试验申请),逐步进行全球化布局。
16、九天生物
九天生物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临床阶段基因治疗公司,致力于研究、开发和生产具有突破性的新疗法,以满足严重疾病领域患者未解决的医药需求。九天生物建立了丰富的研发管线,覆盖眼科、神经、心血管和代谢等疾病领域,多个创新基因治疗项目已获中美监管批准开展临床试验或已进入IND申请阶段。
2023年10月,九天生物宣布其在研的AAV眼科基因治疗药物SKG0106眼内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的新药临床试验。SKG0106已于今年6月获美国FDA批准开展治疗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全球I/IIa期临床试验,项目的全球临床试验已经启动。
2023年12月12日,九天生物自主研发的AAV基因治疗药物SKG0201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IND),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开展治疗I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I期临床试验。
17、凌意生物
凌意生物专注于代谢类、神经类和眼科类遗传性罕见病相关的基因治疗药物研发,借助于完善的罕见病模型平台、AAV基因治疗技术平台和生产平台,凌意生物已建立丰富的产品管线。
2024年1月16日,凌意生物自主研发的I类治疗用生物制品LY-M001注射液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顺利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默示许可。LY-M001注射液是中国首个自主研发,针对I型或III型戈谢病的AAV基因治疗药物。
该产品使用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为载体,通过单次静脉输注给药后即可表达患者所需的葡萄糖脑苷脂酶。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院长牵头发起的IIT临床研究项目也已正式启动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初步的IIT数据显示:LY-M001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有良好表现,无任何不良事件发生。
18、神曦生物
成立于2016年的神曦生物(NeuExcell Therapeutics)是致力于开发基因疗法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代表性公司之一。2023年5月4日,神曦生物完成了超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技术平台可应用于众多神经疾病的治疗,如脑卒中、脑胶质瘤、阿尔茨海默症、亨廷顿舞蹈症、渐冻症、帕金森病以及眼科疾病等。
NXL-004是基于陈功教授团队开创性的原位转分化技术平台而开发的创新治疗方法,也是首款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的针对恶性胶质瘤的AAV基因治疗产品。今年3月,神曦生物自主研发的AAV-NeuroD1基因治疗产品NXL-004成功完成首例患者给药,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市独墅湖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黄煜伦教授带队。黄煜伦教授表示,NXL-004在临床前胶质瘤模型和动物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目前首例临床受试者给药后安全性良好,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将持续观察,期待看到良好的疗效。
19、安龙生物
北京安龙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由业内资深人士赵春林博士于2019年8月创立,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进展进行基因药物的研发,包括应用基因调控、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等技术的新药研发。2024年1月伊始,安龙生物顺利完成数千万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泰鲲基金和顺创产投管理基金联合投资,本轮融资计划用于推进安龙生物旗下AAV基因治疗产品AL-001临床试验及小核酸创新药物的研发。
公司自主研发的AAV基因治疗药物AL-001眼用注射液于2023年4月获得CDE临床试验批件,并于2023年9月顺利完成了首例受试者给药,该产品的适应症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湿性)。这是国内首款通过脉络膜上腔注射(SCS)给药的AAV基因治疗药物,同时也是国际上第一款表达阿柏西普的脉络膜上腔给药的基因疗法。
20、辉大基因
辉大基因研发管线涵盖中枢神经、眼科和神经肌肉疾病等多个领域,拥有多项全球领先水平的技术平台,涵盖从药物靶点筛选、药物优化、高效动物模型构建,到药效、毒理分析等临床前研发,再到药物工艺开发、生产转化CMC以及药品临床及注册申报的一体化研发能力。
2023年11月02日,辉大基因宣布中国首个使用同一主方案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1/2a期“STAR星”试验 (临床备案号NCT05906953或CTR20232920)的基因治疗药物HG004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HG004是一种由腺相关病毒9型(AAV9)递送的基因替代疗法候选药物,用于治疗由RPE65突变引起的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RPE65-IRD)。
21、北海康成
北海康成是一家在中国领先并专注罕见疾病领域的全球化的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疗法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公司目前拥有12 个具有可观市场潜力的药物资产组合,其中包括3种已获批上市产品和9个在研药物。这些产品均针对一些较普遍的罕见疾病和罕见肿瘤适应症, 比如亨特综合征和其他溶酶体贮积症、补体介导的疾病、血友病 A、代谢紊乱、罕见的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神经肌肉疾病等。
此外,北海康成的新一代基因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正在开发针对罕见遗传病,包括庞贝氏症、法布雷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和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的新型及潜在“治愈性”基因疗法,并与全球范围内研究人员和生物技术公司合作。
(图源:北海康成官微)
22、华毅乐健
华毅乐健以肝脏基因递送为切入点,自主研发了全球领先的高效载体平台,其先导产品针对广阔且未被满足需求的血友病A领域,进度领先。未来将基于创始人及团队多年的科学积淀延伸至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实现罕见病与常见病相平衡的产品管线布局,向临床试验稳步推进。
GS1191-0445注射液是国内首个开展血友病A临床试验的AAV基因治疗药物,从2021年开始了研究者发起临床研究(IIT);2023年1月,获批国内首个血友病A基因治疗新药临床试验;2023年8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2023年12月,该款药物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认定(ODD); 目前正处于临床I期试验阶段。
2024年4月,华毅乐健宣布,GS1191-0445注射液在I期注册临床研究中入组的前6例患者已顺利完成给药并观察至少12周,首例给药的患者目前已观察半年以上,与IIT研究数据一致,初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该产品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疗效的持久性。目前该产品已初步确定后期更大规模验证性研究的剂量,拟在与监管部门沟通后即开展验证性临床研究。
除上述公司外,AAV领域的药企或CDMO公司还有鼎新基因、诺洁贝、安龙生物、贝思奥、康璟生物、神拓生物、领诺医药、目镜生物、五加和、九天生物、玮美基因、神济昌华、凌意生物、华毅乐健、星眸生物、惟佑基因等。
参考资料:各公司官网
08/15 主题一
多肽及GLP-1药物未来发展趋势
◎ 09:00-09:20
国内外GLP-1/GIP双靶点药物开发格局与趋势
◎ 09:20-09:40
下一代口服GLP-1R激动剂开发
◎ 09:40-10:00
GLP1的偶联开发策略
◎ 10:00-10:20
多肽类偶联药物的研发、临床和成药展望
◎ 10:20-10:40
口服多肽和环肽的研发前景
◎ 10:40-11:00
GLP-1药物开发难点与生产挑战
◎ 11:00-11:20
多肽原料药GMP生产工艺的质量控制
◎ 11:20-11:40
绿色多肽原料制造与生产实践
◎ 11:40-12:00
多肽药物的制剂研究
◎ 12:00-14:00
午餐
◎ 14:00-14:20
多肽药物申报与生产及CMC质量研究
◎ 14:20-14:40
多肽产业的国际化之路
◎ 14:40-15:00
GLP-1的商业化和出海策略
◎ 15:00-15:20
多肽注射剂“国际化”注册及海外上市销售案例分享
◎ 15:20-15:40
多肽API供应链的机遇和挑战
◎ 15:40-16:00
GLP-1,除了减重,还能卷什么?
◎ 16:00-16:20
基于连续化学工艺的液相多肽合成
◎ 16:20-16:40
固相多肽合成方法的技术创新
◎ 16:40-17:00
合成多肽药物工艺优化
08/16 主题二
核酸药物开发论坛
◎ 09:00-09:25
新型核酸干扰药物创制和临床进展
◎ 09:25-09:50
mRNA医学:新冠疫苗及未来应用
◎ 09:50-10:15
小核酸药物出海案例分享
◎ 10:15-10:40
以核酸技术为基石的mRNA疫苗,小核酸药物和基因编辑
◎ 10:40-11:05
跨越mRNA疫苗及药物的技术和专业壁垒
◎ 11:05-11:30
mRNA疫苗非临床评价策略和关注点
◎ 11:30-11:55
小核酸药物的关键工艺和商业化要点
◎ 11:55-14:00
午餐
◎ 14:00-14:25
溶瘤病毒核酸药物的创新之路
◎ 14:25-14:50
mRNA疫苗的新型佐剂研发策略及挑战
◎ 14:50-15:15
对寡核苷酸固相合成的起始物料和关键工艺的一点思考
◎ 15:15-15:40
新型核酸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
◎ 15:40-16:05
ASO反义寡核苷酸药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拟邀嘉宾
冯 冰 中肽生化 寡核苷酸研发资深总监药物出海案例分享
韩照中 领诺医药,CEO
万金桥 先衍生物,总经理
限时扫码报名!
版权声明:本文转自生物药大时代 ,如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关于药融圈】
药融圈PRHub旨在帮助生物医药科技型企业进行品牌推广及商务拓展服务,针对客户的真实需求制定系统化解决方案,通过“翻译-降维-场景化”将客户的品牌信息以直白易懂的方式被公众知悉,同时在流量渠道覆盖100万+垂直用户基础上实现合作目的,帮助合作伙伴完成从品牌开始到商务为终的闭环营销服务。我们已经完成了数十场线下1000人规模的生物医药研发类会议,涵盖小分子新药,大分子新药,改良型新药,BD跨境交易等多个领域,服务了百余家上市/独角兽/生物技术/制药企业。
基因疗法、眼科基因治疗、基因编辑、AAV工艺质控,点击图片查询议程,合作热线:王晨 180 1628 8769摘要眼科药物全球市场规模达361亿美元,国内市场接近40亿美元,并逐年稳定增加。由于眼科疾病病因的基础研究进展缓慢,全球眼科制药企业的药物研发工作主要集中在开发已获批药物的改良工艺或剂型,而不是发现新的靶点或作用机制。目前大型制药公司以及生物科技企业都将先进的药物递送系统作为眼科药物开发的核心,基因治疗在眼科领域的应用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新增长点。本篇报告主要从眼科疾病为切入点,深度介绍眼科药物行业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国家政策及重点企业分析得出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投资机会。行业概况眼 科 疾 病 图 谱患者数量大,增长快,发病率高眼科的全称是“眼病专科”,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眼科一般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青光眼和视神经病变,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常见的眼科疾病有:中心浆液性视网膜病变、干眼症、交感性眼炎、夜盲症、失明、弱视、散光、沙眼、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结膜炎、老花眼、色盲、虹膜异色症、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脱落、近视、远视、针眼、雪盲症、霰粒肿、青光眼、飞蚊症等 。图1:中国眼科疾病患病比例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泰山汇整理按照眼科专病的治疗范围,可以分为以下方向:图2:中国眼科疾病分类资料来源:国元证券数据,泰山汇整理随着我国人民用眼负担加重和老龄化趋势的发展,眼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呈现上升趋势,中国是全球眼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屈光不正和白内障成为最大眼病群体,近视患者人数已超6亿人,近视率高达48.5%,青少年近视率过半。图3:中国眼科疾病患者人数(单位:百万人)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眼科药物的适应症领域应用场景多,未满足需求大NO.1眼科主要疾病的治疗方式我国国产眼科药品和器械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而实质上眼科疾病具有庞大的患者群体基础及上升的患病率趋势,不同生命阶段均有不同需求:表1:眼科主要疾病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泰山汇整理NO.2眼科药物的主要分类眼科疾病的基础治疗手段是通过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的整体痛点在于无法根治疾病,长期使用药物仅起到延缓疾病进程、控制病情恶化和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作用。新型眼科药物的研发致力于更长效的治疗效果,替代疗效欠佳的传统药物,同时,为目前缺乏药物治疗的眼疾带来创新治疗手段。表2:眼科药物分类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NO.3眼科药物的剂型分类眼科疾病药物主要剂型分为:滴眼剂、注射剂、凝胶剂、眼膏剂、片剂药五大类,其中,滴眼剂长期主导着眼科市场,品类繁多。2020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载了52个滴眼液药物。表3:眼科药物剂型及给药方式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眼 科 药 市 场 规 模国内百亿市场,巨大发展空间随着眼科疾病治疗技术的迭代以及适应症的拓展,全球眼科药物市场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2016年至2020年,全球眼科药物市场规模从277亿美元增长至32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预计2025年将达到425亿美元,2030年将达到734亿美元。图4:2015年至2030年(预估)全球及中国眼科医药市场(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欧康维视招股说明,泰山汇整理近年来,中国眼科药物市场发展迅速。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自2015年的21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28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预计该数字将自2019年起以16%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2024年的59亿美元,及自2024年起以19.1%的复合年增长率进一步增长至2030年的169亿美元。行业发展现状2.1 药物研发流程从2015年开始,我国累计获批的眼科新药合计有11种,美国有24种,我国眼科药物研发能力与美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眼部疾病相关的基础研究进程较为缓慢,但我国新药的持续获批,能填补部分市场对眼科药物的需求。图5:2015-2021年中美两国获批的眼科新药数量对比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泰山汇整理2.2 国内青光眼、干眼症、老花眼等用药巨大未满足市场需求NO.1上市常用药品介绍2020年,国家药监局批准国产及进口滴眼液13个化学名药物,共23张批文。2021年1-8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国产滴眼液4个化学名药物,共13张批文。近两年,申报审批的滴眼液主要是治疗青光眼、干眼症和抗感染抗炎的仿制4类药物,一次性无防腐剂、无交叉感染、携带方便和经济性的小剂量滴眼液成为"新宠"。已上市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品类:(1) 抗VEGF眼科药物(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Beovu)在全球眼科药物市场中,抗VEGF药物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并促进已有的新生血管消退,已成为眼底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而最常见的新生血管性眼病主要有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et-AMD)、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表4:全球已上市的4款抗VEGF眼用生物药资料来源:全网数据,泰山汇整理(2) 干眼症用药表5:干眼症领域已上市或在研药物资料来源:药闻天下,泰山汇整理总结:国内市场16款临床中的干眼症药物,有11款为人工泪液,急需抗炎干眼症药物的开发。国内主要研发方向为环孢素,而国外新机制较多。但是干眼症临床失败率高,新机制风险较大。干眼症发病率高,但治疗人群渗透率较低。药物可及性较弱,目前较为良好的方式仅为人工泪液,预计随着环孢素类产品的获批,有望打开干眼症治疗新的市场。(3) 近视用药目前可以控制近视的唯一药品就是低浓度阿托品。阿托品,一种M胆碱受体抑制剂。使用阿托品滴眼液可使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松弛,出现扩瞳、眼内压升高和调节麻痹的作用,故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散瞳验光。2005年起,新加坡国家眼科研究所启动了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的临床试验,直至2017年,在实验数据的背书下,美国眼科将低浓度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的疗效证据评估为1级。同年,我国《儿童屈光矫正专家共识》(2017)提到,低浓度阿托品(0.01%)具有较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并存在较少反弹。但对于长期使用的安全性仍然存疑。表6:阿托品滴眼液上市情况(4)青光眼用药从治疗方法来看,开角型青光眼初期可用药物控制,后期才可能需要手术;而闭角型青光眼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青光眼药物长期使用会产生耐药性,并且不同病人对不同机制药物的敏感性和副作用不一样,需要新机制药物联合使用。因此,目前市面上青光眼药物并未能满足临床需求。表7:青光眼用药上市情况(5)抗感染、抗炎药物眼用抗感染药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泪囊炎、术后感染等外眼感染,市场主要产品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等。表8:抗感染、抗炎药物上市情况(6)老花眼用药老花眼影响全球近20亿人。患者只能选择佩戴老花镜,对很多患者来说并不方便。2021年10月30日,艾伯维(AbbVie)宣布,美国FDA已批准旗下艾尔建(Allergan)公司的Vuity(毛果芸香碱 1.25%眼科溶液)上市,用于治疗老花眼。Vuity是一款毛果芸香碱的创新优化眼科配方。它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收缩瞳孔,从而增强景深,改善近视力和中距视力。同时保持瞳孔对不同光照情况下的正常反应。这是FDA批准的首款用于治疗老花眼的眼药水疗法。2.3 上市药品集中度持续增加,研发机构竞争激烈NO.1常用药品市场占比情况图6:2021年常用药品市场占比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泰山汇整理康柏西普在2021年位居第一,市场份额为10.66%;排名第二的是雷珠单抗,市场份额有10.17%。排名第三的玻璃酸钠市场份额有7.61%,近几年有所下滑。从 TOP10产品的销售增速看,阿柏西普在2021年增幅最大,其次是聚乙烯醇。表9:TOP10药品适应症资料来源:公开数据,泰山汇整理NO.2药品研发厂家市场占比情况纵观国内眼科药物市场,外资三大巨头—诺华、日本参天、爱尔康占据了国内接近 50%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其他外资厂商如 URSAPHARM、美国艾尔建、日本千寿制药、辉瑞所占份额也不可小觑,外资企业整体占比在 60%-70%左右。而以康弘、兴齐为代表的国 内一线眼科企业近几年也发展迅速,正不断在眼科抗感染药、环孢素滴眼液等重要产品上取 得突破,力求在眼科药物赛道取得一席之地。从市场集中度角度而言,目前排名前八的企业已经占据了接近 80%的市场份额,眼科 药物市场目前的集中度相对较高。一批包括极目生物、兆科眼科等在内的国内创新眼科药企正不断取得突破,或将在不久后的将来改写市场竞争格局,以更创新高效的治疗方案达成有效进口替代,或填补尚未开发的治疗领域空白,依靠产品引进、合作开发或自主研发取得突破。图7:国内眼科药物竞争格局资料来源:药融云数据,泰山汇整理行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驱 动 因 素 利好政策持续出台、潜在患者规模巨大眼健康事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国家政策持续鼓励支持: 2022 年 1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 (2021-2025 年)》,标志着我国眼健康工作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眼底病首次被提上国家战略,青少年近视防控被再次提上热点。除眼健康相关政策外,国家层面也在逐步细化医保政策、提高医保覆盖面,以提高眼科手术及药物的可及性。如白内障已经纳入国家 基本医疗保险范畴,自付比例降低至 0%-20%之间,同时省级带量采购也在陆续开展,高端产品的可及性有望得到提升。除此之外,用于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抗 VEGF 药物及过敏性结膜炎的奥洛他定也都被纳入医保目录。表10:国内部分重点政策眼科患病人群不断增长,医疗支出持续上升: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快速发展,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年龄相关性眼病、代谢相关性眼病、以及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凸显。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盲和视觉损伤患者最多的国家之一。具体来说,我国青少年近视率不断攀升,且以年轻人为主,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 52.7%,较 2019 年上升了 2.5 个百分点; 除近视人口迅速攀升外,我国干眼症患者数量也在继续增加,并呈现低龄化趋势;此外,我国视网膜疾病患者人群也在进一步增长,带来较大的市场空间。国内企业相继入局,技术革新引领新一轮增长:近年来,眼科行业逐渐受到重视,吸引众多国产厂商入局,如眼科药行业的恒瑞医药、兴齐眼药、欧康维视、极目生物这样的行业引领者不断通过自主研发打破技术壁垒,或将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引进到国内,服务于国内消费者。阻 碍 因 素国内基础技术发展薄弱、国产化率低国内研发基础相对薄弱产品同质化严重在眼科药物领域,目前国内眼科药企的主流管线仍以仿制药、改良型新药为主,自主研发相对较少,同质化非常严重,导致国内外药物的差距没有明显改善。如目前国内干眼症患者以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为主,中重度患者则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做抗炎治疗,而国外则已经开始使用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的环孢素滴眼液进行抗炎治疗。国内企业入局晚外资企业仍占据大部分市场根据前文分析,国内眼科药物市场中外资药企的占比在 60%-70%左右,其中外资三大巨头就占据了国内接近 50%的市场份额。近几年来国内眼科药物企业虽纷纷布局眼科市场,但由于起步较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才能初步突破。国内患者意识薄弱、资本市场认知有限、前沿领域法规不明晰我国眼科疾病患病人群虽远高于美国,但目前患者治疗意识相对薄弱,相比于美国而言,在各大主流眼科疾病上的诊断率相差很大。较低的诊断率带来了较低的产品渗透率,同时,相当一部分产品的可及性也存在问题。如何让国内患者触及到国外的先进疗法,也是推动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除此之外,资本市场对眼科药市场的关注虽在近几年逐渐提高,但认知仍较为缺乏,特别是对于前沿产品带来的隐性市场空间认知有限。另外,针对更为前沿的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 因国内缺乏相关的产品,导致市场上的监管、审批等法律法规并不明晰,给走在前端的企业带来了一定困难。重点项目介绍NO.1资本市场概览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眼部疾病等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得到了更高的关注度,资本进入眼科领域的意愿明显上升,眼科药物市场热度渐增,对眼科新药的投入使得近年来眼科药物治疗领域发生多起重大并购、大额融资、产品许可及战略合作等。融资情况:眼科药物市场逐渐成为资本重点关注领域,机构数量不断增加,红杉中国、高瓴投资、正心谷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以及腾讯等大型企业的战投部均参与到眼科药物赛道的布局中。并购事件:大型跨国药企如诺华、艾伯维、艾尔建等纷纷通过并购布局眼科药物领域。其中,眼科基因疗法公司成为热点并购对象,过去6年时间里发生过5起及以上扩展眼科疾病基因疗法管线的并购事件。图8:重点企业融资事件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NO.2重点关注企业a. 康弘药业简介:康弘药业为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2年10月30日,市值161亿元,2021年收入为36亿元。康弘药业申报的KH631为表达VEGF的眼病AAV基因疗法,即表达康柏西普的AAV疗法。管线进展:b. 纽福斯简介:纽福斯成立于2016年,创始人为李斌教授。纽福斯聚焦于眼病治疗领域,而不局限于AAV疗法。2022年6月,纽福斯与艾博生物达成合作,开发治疗眼病的mRNA疗法。管线进展:融资及股东:已完成5轮融资,C轮融资4亿元人民币,投资机构包括国投招商、红杉中国、阳光人寿、招银国际资本。c.星眸生物简介:成立于 2019 年 8 月,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公司聚焦眼科疾病的基因治疗药物开发和基因编辑技术研发、服务,致力于开发中国人自主可用的眼科基因治疗药物,让中国人看得更久,看得更好。管线进展:wAMD管线已经实现体内体外药效显著优于美国头部产品RGX-314,并配合自有的新衣壳在该领域实现了玻璃体腔注射的术式。除了进度最快的wAMD管线之外,星眸生物在青光眼,甲状腺眼病,非青光眼性失明,以及干性AMD方面也有布局。融资及股东:已完成2轮融资,Pre-A轮融资近亿人民币,股东包括国科投资、中科创星、伊西尔丁、合肥高投、合肥产投集团、兴泰资本。d.金唯科简介:金唯科成立于2017年,是一家致力于眼科疾病、神经肌肉疾病、遗传代谢疾病等的AAV基因治疗新药研发公司,拥有AAV基因治疗完整的研发平台及丰富的AAV基因治疗药物产品管线,基因治疗药物的科研能力以及AAV制备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管线进展: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JWK001和治疗X连锁青少年视网膜劈裂症(XLRS)的JWK002作为龙头管线,进展最快,将先后申报IND。融资及股东:Pre-A轮融资数千万元人民币,股东包括睿景基金盈科资本、东湖高新、小明投资、四川绘素。 e.极目生物简介:极目生物是一家已进入临床开发阶段的眼科药物研发制造商,专注具有高商业价值的突破性眼科新药,以解决眼科疾病中尚未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的眼科企业,引领中国眼科治疗市场。其从产品引进模式开始,建立具有中国等亚洲地区权益、全面覆盖眼科疾病种类的产品管线,并通过持续性产品引进和内部新药研发平台的开拓,逐步扩展到具有全球权益的产品组合。 管线进展: 融资及股东:已完成2轮融资,B轮融资超1亿美金,投资机构包括正心谷资本、腾讯投资、Octagon Capital八方资本、南丰生科、鼎丰生科、晨兴创投 f.芳拓生物简介:芳拓生物2019年9月,汇聚了中美两地具有丰富创新基因药物研发、生产、注册、临床研究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聚焦罕见病及慢性疾病领域,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患者可支付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基因治疗产品,以满足全球遗传性和慢性病患者远未被满足的临床治疗需求。管线进展:芳拓生物首发管线FT-001是一款针对RPE65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视网膜病的AAV基因疗法,已经获得FDA的临床许可,以及NMPA的受理。融资及股东:已完成2轮融资,B轮融资1.6亿美元,股东包括,博裕资本、红杉中国、正心谷资本、史带资本、奥博资本、泓元资本。g.天泽云泰简介:天泽云泰成立于2020年,创始人为赵小平(原益诺思(海门)生物总经理)和李伟(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天泽云泰已经申报2款AAV基因疗法,分别为治疗B型血友病的VGB-R04、治疗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VGR-R01。管线进展:融资及股东:已完成3轮融资,股东包括,临港蓝湾基金、高瓴创投、千骥资本。h.朗信生物朗信生物成立于2020年,聚焦于眼病AAV基因疗法,创始人兼CEO汪枫华为上海市眼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创始人兼CTO张瑰宜此前为Regenxbio的工艺开发总监。朗信生物的首发管线LX-101为AAV2搭载RPE65基因,用于治疗LCA。附录:眼科新药研发流程图9:创新眼科药研发流程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药物发现及前期研究药物的发现前研究主要是有九个途径:随机发现;从天然化合物的活性成分中获得;以现有突破性药物作为先导;以体内内源型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从药物代谢产物中寻找;从药物合成中间体中发现;老药新用;组合化学和高通量筛选;基于生物大分子结构设计而得。1、临床前研究分为研究开发及临床前实验:研究开发目的是在实验室中寻找治疗特定疾病的具有潜力的新化合物(药物的初始状态);临床前实验目的是确定这些药物候选物在活体层面的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毒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即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全面了解化合物的性质,初步确定剂型、处方、规格,制备充足的原料和制剂以共临床试验的研究,提供试验药物的临床前研究资料。2、新药临床研究申请(IND):当一个药物通过了临床前实验后,企业需要向药监局部门(C)FDA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以便可以将药物应用于人体实验。新药临床实验申请(IND)其实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总结出流程如下图:图10:新药临床研究申请流程图(IND)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3、临床研究一般需要三期,周期为3-7年具体类别如下: (1)Ⅰ期临床试验:试验对象为正常人,样本一般为 20~100 例。由于是首次在人体上进行药物实验,因此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对药物的安全性和及在人体的耐受性进行研究,考察药物副反应与药物剂量递增之间的关系,二是考察药物的人体药物动力学性质,即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2)Ⅱ 期临床试验:试验对象为目标适应症患者,样本一般为 60~300 例。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 Ⅲ 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3)Ⅲ 期临床试验:试验对象也为目标适应症患者,样本一般为 300~2000 例。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本期试验的样本量要远大于比前两期试验,更多样本量有助于获取更丰富的药物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资料,对药物的益处和风险进行评估,为产品获批上市提供支撑。4、新药上市审批(NDA):创新药物完成临床前三期的研究后,研究人员分析所有资料和数据,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证明,企业就可以向药监部门(C)FDA提交新药申请。图11:新药上市审批(NDA):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泰山汇整理(1) Ⅳ 期临床试验:Ⅳ 期临床为上市后开放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样本为 2000 例以上。目的是考察药品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过了 Ⅳ 期临床后药品才可以大批量生产,然后上架销售。从上市到药品上架,患者大概需要 3~5 个月才能买到。5、上市后再审批一般上市后4-10年:目的:重新审核 NDA 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参考文献:1、“中国眼科药物行业研究报告”—腾讯2、“全球眼科基因疗法在研管线分析:未来1-10年有哪些发展趋势?”—药明康德3、“眼科基因疗法市场现状及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华经市场研究中心4、“兴齐眼药 VS 欧康维视 VS 兆科眼科 眼科药品产业链 2021 年 9 月跟踪报告”—并购私塾5、“眼科药物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报告”—沙利文6、“2021年中国眼科用药行业竞争格局及重点企业分析”—华经市场研究中心7、“2021年中国眼科用药行业市场分析,药品刚性需求旺盛”—华经市场研究中心8、“千亿市场,黄金赛道,创新致胜— 2022 眼科行业研究报告”-蛋壳研究院文章来源:基因疗法、眼科基因治疗、基因编辑、AAV工艺质控,点击图片查询议程,合作热线:王晨 180 1628 8769戳“阅读原文”立即领取限量免费参会
自2021年开始,在资本寒冬和“新冠”交织影响下,许多Biotech不得不放慢步调,消减管线,卖掉工厂,裁减团队。但这家初创的生物技术公司先是果断投入1亿多元人民币建好占地4000平方米GMP厂房(从开建到启用仅花费不到半年),而后又一举拿下了1.6亿美元B轮融资。2023年,当不少Biotech都节省开支放慢脚步的时候,这家Biotech公司像是突然按下了加速键。4月,FT-003 IND获批;7月,FT-004 IND获批;8月,FT003又一适应症临床批件落定;11月,潜在First-in-class药物FT-002 IND获批;12月,FT-001启动II期……这一年,公司原总裁、CMO李新燕升任CEO挑起了大梁。这家Biotech就是成立于2019年的方拓生物。 方拓生物CEO 李新燕方拓生物如何能在逆流中走出惊人的效率曲线?它的“野蛮”生长又将在何时迎来集中爆发?1眼科破局,孵化AAV基因疗法2017年底,FDA批准了首个眼部疾病基因疗法Luxturna上市,在业内掀起新的研究热潮。罗氏、诺华等MNC,过去几年均有披露数十亿美元的大额眼科AAV基因疗法合作。MNC为何对眼科AAV基因疗法如此热衷?李新燕介绍,目前,大约有2%与基因治疗相关的临床试验聚焦于眼科疾病。眼睛作为AAV基因治疗药物的靶器官,有其独特的优势,如眼睛是相对免疫豁免器官,针对AAV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有利于AAV的转染和转录;局部给药,安全性高;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直接,结果易于评价;药量需求小,对AAV的生产规模要求不高,等等。李新燕对写意君说,跨入这片价值洼地是方拓生物的战略布局。目前公司第一梯队管线(FT-001、FT-002、FT-003)均针对眼科疾病开发。 方拓生物管线进展(图源:公司官网)以FT-001为例,这是一款针对RPE65基因变异导致的遗传性视网膜病的AAV基因疗法,该疾病表现为幼年发病,视力逐步丧失甚至失明。方拓生物FT-001项目从启动到获得FDA临床试验许可,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并于2022年9月获CDE临床试验批准。临床I期结果显示,患者接受FT-001治疗后,从第4周开始患者视功能各项检测指标明显持续改善。李新燕透露,目前该项目已启动II期临床,并完成了病人入组。针对wAMD患者,方拓生物推出了FT-003,采用玻璃体给药方式,预期患者一次注射,长期有效。近年来,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wAMD)日渐受到关注。2016年以来,我国wAMD患者人数维持在3亿人以上,有报道预计到2030年增至4.9亿人。尽管抗VEGF药物治疗将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上升到了新的阶段,但仅能让约一半的患者得到持续有效的水肿积液消退。李新燕称,FT-003的IIT结果显示,接受了低剂量治疗的三例患者中有两例患者展现出持续的视力改善、视网膜水肿明显消退, 12个月内没有再接受过抗VEGF治疗,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一个新的里程碑是,2023年8月,FT-003的又一适应症糖尿病黄斑水肿(DME)获批临床。据悉,每3个糖尿病患者就有1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3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就有1个是DME,市场规模极其可观。此外,针对治疗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这一尚未有药物获批的空白市场,方拓生物推出了AAV基因疗法FT-002。已经完成的IIT研究研究显示,18例患者,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且视敏度等视功能指标明显改善。2023年12月,XLRP临床进展较快的Bota-vec,不久前被强生以4.15亿美元购买权益。而FT-002是中国在XLRP治疗领域首个获得临床试验许可及开展人体试验的基因治疗药物,是该适应症领域绝对的潜力竞争者。除了眼科,AAV基因疗法也有望在更多的疾病领域发挥优势。方拓生物开发的FT-004也已进入临床阶段,适应症为血友病B(内源性FIX活性≤2%)。国际上首款获批的血友病B基因疗法为uniQure与CSL Behring的etranacogene dezaparvovec,公布的定价为350万美元,而以方拓生物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自研疗法有望大幅降低成本和售价。非临床数据显示,FT-004注射模型动物后,可高效转染肝细胞,使其持续、稳定地表达和分泌具有活性的hFIX(人凝血因子9)蛋白,提高模型动物的凝血功能,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针对血友病患者,FT-004有望实现一次注射,长期获益。2创新效率的背后目前,方拓生物在中美各有一支团队,共计100余人。美国的研发中心负责早期研发、载体构建、工艺开发、质量检定方法的建立。中国团队负责中试放大、GMP生产、临床试验以及注册。作为方拓生物在中国的“1号员工”,也是这家Biotech发展“高速路”的“核心工程师”,李新燕告诉写意君,方拓生物高效创新的背后是这四个要素:资金、生产基地、科学沟通和执行力。第一位的是资金。资本寒冬时期,方拓生物如何融到1.6亿美元?事实上,这笔钱早在2021年就已“预订”好的。协定之后,方拓生物与B轮投资人(领投方博裕资本,红杉中国,正心谷、史带投资等参与跟投,原股东奥博资本、泓元资本继续加持)将融资额拆成两笔,2021年4月到位的第一笔资金用以推进项目,如满足四项里程碑,方拓生物即可再拿到另一笔资金。2022年7月,方拓生物的四项里程碑均如期或提前实现,于是顺利拿到B轮全部融资额1.6亿美元。李新燕说,这笔融资“有幸运的成分”,但这种方法为Biotech应对市场波动、未雨绸缪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第二,生产基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自建与委外之争,涉及成本、模式等诸多面向,一直萦绕在本土Biotech的发展之路上。方拓生物是自建派。李新燕表示,生产基地是把握AAV产品推进速度的“命脉”,全球仅有30%的企业能做全产业链,正说明这是竞争优势所在。在条件支持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对于方拓生物,不存在“建不建”的选择,问题是多久能建成完工。这家Biotech投入了超过1亿元人民币,仅用时半年,就完成了技术转移、工艺确定。李新燕透露,团队“6月拿到(厂房)钥匙,12月就验收通过了”。在生产基地验收后,效率变得更可控。毕竟,“资源握在自己手里,就是想三个月拿到一项结果,也是可以做到的”,在李新燕看来,这是委托CDMO未必能实现的。更远的考量是,打造可放大的技术平台,后续也能在降低生产成本、保证质量稳定上起到关键作用。最后是沟通。这主要指与FDA和CDE就科学问题的沟通。方拓生物的第一款眼科药物产品FT-001,在2022年7月就先通过了FDA的临床许可,这种速度背后,与监管机构间的保持互动密不可分。许多Biotech都曾折戟在与监管机构的沟通上,但这是李新燕的“舒适区”,她曾见证了近20年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崛起和国内外监管环境的变革。早在2009年,李新燕在完全没有可参照经验的情况下,带领另一家本土Biotech泽生科技团队,完成了一款全球创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药物的中国、澳大利亚的II期临床试验,并在2012年申请获得FDA批准开展美国II期临床研究。“FDA对科学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包容是值得学习的,CDE也在逐渐往这个方向走。只要科学逻辑是成立的、方法是可行的、结果是可验证的,和监管机构沟通就比较容易。”李新燕认为,最关键的研究结果要客观真实,首先要能说服自己,不要心存侥幸。3破与立:第二个“三年规划”AAV这种新的治疗范式已经走过了“从0到1”的阶段,剩下的是怎样在商业化市场完成“从1到10”的升级。跳进AAV基因疗法“江湖”的方拓生物,前路面临着不少同行都会遇到的挑战,特别是如何降低产品的成本实现患者可支付。在欧洲,25种已获批的基因疗法中,有7种因商业原因(而非临床原因)被撤出市场,甚至在细胞疗法市场上,一些产品上市已有7年,但市场上仍未出现“重磅炸弹”。李新燕认为,平衡开发成本与患者支付,需要多方的合力。就方拓生物而言,技术是其着力点。“我们已建立有竞争优势的研发、生产技术平台,针对不同血清型AAV都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控制空载体率低至1%以下。”李新燕补充说。当下,方拓生物已经进入第四年。在下一个三年中,公司计划完成C轮融资、继续推进临床试验以及促成与MNC的合作。关于管线,方拓生物定下的目标是,有一款产品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并提交上市申请,两款产品进入临床III期,苏州GMP工厂拿到生产许可证,并开启一款产品的商业化生产。李新燕坦言,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公司得进一步优化团队架构,比如招募BD、CMO等高管,还需要做好中美团队的配合与交流。在新的CMO到来之前,她仍需要担负起CEO和CMO双重责任,眼下首要就是优化几支势头正盛的先发管线的临床计划。在新药研发领域浸淫20多年后,李新燕希望带领方拓生物,借助AAV基因疗法的优势,向更多人类疾病发起挑战。关于同写意 同写意论坛是中国新药研发行业权威的多元化交流平台,二十年来共举办会议论坛百余期。“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基于同写意论坛而成立,早已成为众多新药英才的精神家园和中国新药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同写意在北京、苏州、深圳、成都设立多个管理中心负责同写意活动的运营。尊享多重企业/机构会员特权 ● 分享庞大新药生态圈资源库;● 同写意活动优享折扣;● 会员专属坐席及专家交流机会;● 同写意活动优先赞助权;● 机构品牌活动策划与全方位推广;● 秘书处一对一贴心服务。入会请联系同写意秘书处 同写意创新链盟机构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汇芯生物 | 申科生物 | 方拓生物 | 东抗生物 | 科盛达 | 依利特 | 翊曼生物丨锐拓生物丨复百澳生物丨圆因生物丨普洛斯丨华润三九丨皓阳生物丨人福医药丨广生堂药业丨澳宗生物丨妙顺生物 | 荣捷生物丨行诚生物 | 宜联生物 | 生命资本 | 恒诺康丨益诺思 | 深圳细胞谷丨佰诺达生物 | 沃臻生物 | 金仪盛世 | 朗信生物 | 亦笙科技 | 中健云康 | 九州通 | 劲帆医药 | 沙砾生物 | 裕策生物 | 同立海源 | 药明生基 | 奥浦迈 | 原启生物 | 百力司康 | 宁丹新药 | 上海细胞治疗集团 | 滨会生物 | FTA | 派真生物 | 希济生物 | 优睿赛思 | 血霁生物 | 优睿生物 | 邦耀生物 | 华大基因 | 银诺生物 | 百林科医药 | 纳微科技 | 可瑞生物 | 夏尔巴生物 | 金斯瑞蓬勃生物 | 健元医药 | 星眸生物 | 格兰科医药 | 莱羡科学仪器 | 明度智云 | 玮驰仪器 | 康源久远 | 易慕峰 | 茂行生物 | 济民可信 | 欣协生物 | 泰楚生物 | 泰澧生物 | 谱新生物 | 思鹏生物 | 领诺医药 | 宜明生物 | 爱科瑞思 | 阿思科力 | 博格隆生物 | 百吉生物 | 迈邦生物 | 多宁生物 | 万邦医药 | ASCT | 为度生物 | 比邻星创投 | 赛桥生物 | 吉美瑞生 | 荣泽生物 | 科金生物 | 汉超医药 | 康日百奥 | 汉腾生物 | 力品药业 | 安必生 | 博瑞策生物 | 中盛溯源 | 深研生物 | 东方略 | 赛赋医药 | 克睿基因 | 安润医药 | 镁伽科技 | 科锐迈德 | 和元生物 | 申基生物 |楷拓生物| 森松生命科技 | 凯理斯 | 尚德药缘 | 晟国医药 | 健新原力 | 纽福斯 | 华东医药 | 士泽生物 | 影研医疗科技 | 新格元生物 | 依生生物 | 腾迈医药 | 汉欣医药 | 恒驭生物 | 盛诺基 | 序祯达生物 | 乐纯生物 | 速石科技 | 耀海生物 | 新合生物 | 华龛生物 | 恺佧生物 | 成都凡微析 | 正帆科技 | 大橡科技 | 博雅辑因 | 因美纳 | 博雅控股集团 | 近岸蛋白 | 依科赛生物 | 利穗科技 | 东南科仪 | 倍谙基 | 辉诺医药 | 圣诺制药 | 埃格林医药 | 科镁信 | 爱思益普 | 复星医药 | 齐鲁制药 | 捷思英达丨荣昌生物丨泽璟制药丨奕安济世丨礼新医药丨维立志博丨派格生物丨赛生药业丨呈源生物丨启德医药丨双运生物丨宝船生物丨曙方医药丨澳斯康生物丨普莱医药丨维健医药丨海昶生物丨征祥医药丨智核生物丨望石智慧丨博生吉医药丨南京诺丹丨四星玻璃丨艾米能斯丨霁因生物丨普瑞康生物丨映恩生物丨康哲生物丨霍德生物丨海慈药业丨沃生生物丨睿健医药丨矩阵元丨斯微生物丨则正医药丨预立创投丨东立创新丨博安生物丨伟德杰生物丨星奕昂生物丨耀乘健康科技丨琅钰集团丨康德弘翼 | 原力生命科学丨上海科洲丨特瑞思丨药源丨健艾仕生物丨冠科美博丨微境生物丨天境生物丨合源生物丨泛生子丨创胜集团丨加科思药业丨丹诺医药丨凌科药业丨偶领生物丨凯斯艾生物丨成都圣诺丨松禾资本丨清普生物丨和其瑞丨开拓药业丨科兴制药丨玉森新药丨水木未来丨分享投资丨植德律所丨奥来恩丨乐明药业丨东曜药业丨君圣泰丨海创药业丨天汇资本丨再鼎医药丨济煜医药丨百英生物丨基石药业丨君实生物丨Sirnaomics,Inc.丨亦诺微丨博腾股份丨思路迪诊断丨艾博生物丨普瑞金生物丨未知君生物丨尚健生物丨阿诺医药丨有临医药丨赛业生物丨睿智医药丨博济医药丨晶泰科技丨药明康德丨创志科技丨奥星集团丨苏雅医药丨科贝源丨合全药业丨以岭药业丨科睿唯安丨DRG丨博瑞医药丨丽珠医药丨信立泰药业丨步长制药丨华素制药丨众生药业丨上海医药丨高博医疗集团丨药渡丨君联资本丨集萃药康丨诺思格丨精鼎医药丨百利药业丨Pfizer CentreOne丨默克中国创新中心丨奥来恩丨瑞博生物丨新通药物丨广东中润丨医普科诺丨诺唯赞丨康利华丨国信医药丨昆翎丨博纳西亚丨缔脉丨一品红丨和泽医药丨博志研新丨凯莱英医药丨汉佛莱丨英派药业丨京卫制药丨海思科药业丨宏韧医药丨开心生活科技丨哈三联丨Premier Research丨宣泰医药丨先声药业丨海金格丨普瑞盛医药丨Informa丨科特勒丨谋思医药丨HLT丨莱佛士丨辉瑞丨科林利康丨冠科生物丨科文斯丨卫信康丨龙沙(Lonza)丨美迪西丨阳光诺和丨润东医药丨勃林格殷格翰(中国)丨艾苏莱生物丨领晟医疗丨驯鹿医疗丨燃石医学丨中肽生化丨鸿运华宁丨泰格医药丨易迪希丨希麦迪丨百奥赛图丨迪纳利丨青云瑞晶丨鼎丰生科资本丨中源协和丨维亚生物丨青松医药丨中科谱研丨长风药业丨艾欣达伟丨鼎康生物丨中晟全肽丨海步医药丨勤浩医药丨奥萨医药丨太美医疗科技丨生特瑞丨东富龙丨Cytiva丨优辰实验室丨苏桥生物丨君达合创丨澎立生物丨南京澳健丨南京科默丨东阳光丨亚盛医药丨杰克森实验室丨上海科州丨三优生物丨三迭纪丨泰诺麦博丨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丨PPC佳生丨澳斯康丨先为达丨智享生物丨锐得麦丨宜明昂科丨明济生物丨英百瑞丨六合宁远丨天津天诚丨百拓生物丨星药科技丨亓上生物丨真实生物丨引光医药丨方达医药丨高博医疗集团丨赞荣医药丨国投创新丨药明生物丨康哲药业丨高特佳投资丨普瑞基准丨臻格生物丨微谱医药丨和玉资本 | 倚锋资本
100 项与 FT-001(Frontera Therapeutics)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