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师红利和制造红利下,中国本土药企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优质的产品管线,主动出击寻求海外权益的合作文 | 岑金图/视觉中国2025年三月底,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再传两笔重磅海外交易。3月25日,恒瑞医药宣布与默沙东就其脂蛋白(a)[Lp(a)]口服小分子项目(包括名为HRS-5346的先导化合物)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恒瑞医药将HRS-5346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范围内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默沙东。恒瑞医药将收取2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不超过17.7亿美元的与特定的开发、监管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如果相关产品获批上市,基于HRS-5346的净销售额的销售提成。3月26日,拜耳与苏州浦合医药公司宣布,双方已就浦合医药口服小分子PRMT5抑制剂达成全球许可协议。根据该协议,拜耳获得开发、制造和商业化MTA协同PRMT5抑制剂的全球独家许可。以License-out的形式出海,通过技术授权分享全球市场红利、深度参与全球制药行业国际分工,在中国创新药行业已成一大趋势。由美柏必缔等发布的《2024中国医药授权许可BD交易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医药BD交易总额为640.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出海交易577.5亿美元。出海交易中,跨境License-out共发生110笔交易,43笔交易公布了首付款金额,共计50.07亿美元。已公布交易中,首付款最多的是锐格医药与美国罗氏集团旗下的基因泰克就下一代CDK抑制剂达成的收购协议,首付款金额为8.5亿美元。首付款超过1亿美元的License-out交易,还有BioNTech以8亿美元预付款收购普米斯100%已发行股本,默沙东收购同润生物的CD3xCD19双抗CN201管线,默沙东与翰森制药交易GLP-1受体激动剂HS-10535等10笔交易。中国创新药研发项目频繁以License-out形式出海,源自本土创新药企的研发实力越发得到海外药企的认可,尤其得到大型跨国药企的青睐。动脉智库的统计显示,2024年发生的License-out交易中,由MNC参与的项目交易总金额超过一半,71.5%的首付款由MNC支付。No.1海外License-Out:从“被动式被扫货”转向“主动出击”2024年12月,翰森制药授予默沙东(MSD)临床前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HS-10535全球独家许可权,总交易额超20亿美元,包括1.12亿美元的首付款,和最高19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还将获得基于产品销售的特许权使用费。此笔交易被业内视为默沙东增加GLP-1赛道“筹码”的重要举措。手握全球“药王”帕博利珠单抗(“K药”)的默沙东,即将面临2028年K药核心专利到期后的“专利悬崖”压力,礼来与诺和诺德在降糖、减肥赛道的成功,让默沙东看到GLP-1接力K药药王地位的可能。此前,2023年10月及12月,翰森制药先后授予葛兰素史克(GSK)开发及商业化HS-20089(B7-H4 ADC)和HS-20093(B7-H3 ADC)的海外独家许可,总金额分别为15.7亿美金和17亿美金。上述三笔交易的总金额(最高)已超过52亿美元,这三笔来自翰森制药的海外License-out交易,也是中国创新驱动型药企与国际大型药企互动的一个缩影。随着大量专利悬崖的压力的日益加大,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辉瑞、罗氏和GSK等大型跨国药企亟需补充研发管线以维持市场竞争力。同时,来自纳斯达克的创新药企也在寻找优质资产。而另一方面,在工程师红利和制造红利的背景下,中国本土的成熟药企和创新药企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优质的产品管线,他们手握众多潜在最佳管线,主动出击寻求海外权益的合作。据DealForma统计的全球数据,2024年MNC支付出去的5000万美元以上的预付款交易中,其中近30%涉及中国。在2023年,这一数字还是20%,2022年仅为3%。浩悦资本的统计则显示:2024年,MNC向国内药企支付的首付款超过4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默沙东、BioNTech、阿斯利康、GSK、武田、诺华分别引进了多个国内资产。浩悦资本在相关行业报告中分析认为:“过去的License-Out多集中于早期管线,首付款金额较小,如今高价值临床后期资产的交易占比提升,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定价策略制定,甚至反向输出技术标准,如ADC、双抗平台等。”No.2海外授权交易成为重要融资手段翰森制药发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去年总收入122.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21.3%。其创新药与合作产品销售收入取得了94.77亿元的业绩,同比增长38.1%,其中授权葛兰素史克(GSK)的ADC产品对外许可收入,成为拉动业绩上扬的新增长因素。在全行业,海外授权交易日益成为药企的重要融资手段。动脉网的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的首付款总额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其中,2024年1-10月份,License out交易首付款金额达到31.6亿美元。同一时期,创新药研发相关融资事件为150起,约为194.3亿元(约合27.1亿美元)。随着临床试验成本及海外创新药销售成本的逐年高企,不是所有的药企都有充足的现金流来支撑临床开发和之后的销售布局,出售资产成为近些年创新药行业常见的现金流管理手段。对于一些小型生物制药公司来说,有时不得不“卖青苗”维持公司运转。一名创新药行业资深人士告诉《财经》,出售资产得来的资金,若用于推动管线研发或战略转型,企业可能通过产品上市或资产再出售等阶段性成果实现“续命”。但需注意,若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或新项目失败,仍可能导致风险累积。对于成熟的药企来说,可持续的发展应该是不仅有稳定的药品销售收入,而且持续投入创新研发,完善研发管线,确保未来五到十年能持续不断地推动创新项目进临床。对于上市药企,稳定增长的产品销售收入,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利润,再加上在研项目的创新营收预期,是维持市值的基石。如不断有创新项目通过License-Out出海,则是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