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新型DTap组分疫苗(苏州微超生物科技)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新型DTap组分疫苗(苏州微超生物科技)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新型DTap组分疫苗(苏州微超生物科技) 相关的专利(医药)
5
项与 新型DTap组分疫苗(苏州微超生物科技) 相关的新闻(医药)百日咳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对新生儿和婴儿尤为致命。尽管疫苗覆盖率高,但百日咳在许多国家仍然流行。为了保护新生儿和婴儿免受严重百日咳的侵害,荷兰自2019年12月起,建议所有孕妇在妊娠20周后接种百白破(Tdap)疫苗。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孕妇在妊娠20至24周期间接种Tdap疫苗对足月和早产婴儿在出生后2个月的抗百日咳毒素(抗PT)抗体水平的影响。具体目标是比较在妊娠20至24周与30至33周接种Tdap疫苗对足月婴儿抗PT抗体水平的影响,以及比较足月婴儿和早产婴儿的抗体水平。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的队列研究,参与者为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在荷兰各产科中心和医院接受产前护理的孕妇。这些孕妇在妊娠20至24周期间接种了Tdap疫苗。研究包括了221名孕妇及其239名后代。研究团队在分娩时从母亲处采集血样,从脐带采集血样,并在婴儿2个月大时采集血样。研究数据与另一项参考研究的数据进行了比较,该参考研究在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招募了孕妇,这些孕妇在妊娠30至33周期间接种了Tdap疫苗。两项研究使用了相同的疫苗和研究程序,以确保数据的可比性。
在本研究中,66名足月婴儿(中位妊娠周数为40.6周)和73名早产婴儿(中位妊娠周数为32.1周)在出生后2个月进行了血样采集。结果显示,母亲在妊娠20至24周接种Tdap疫苗的足月婴儿,其抗PT抗体几何均浓度(GMC)为14.7 IU/mL,而妊娠30至33周接种疫苗的参考组婴儿的GMC为27.3 IU/mL,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早产婴儿的抗PT抗体GMC为11.2 IU/mL,与足月婴儿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均低于参考组。脐带血样本分析显示,足月婴儿在母亲妊娠20至24周接种疫苗后的抗PT和抗Prn抗体水平显著低于参考组。母亲分娩时的抗PT抗体水平在妊娠20至24周接种疫苗的组中显著高于参考组,而其他抗原的抗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母亲在妊娠20 0/7至24 0/7周接种疫苗的早产儿、早期和足月婴儿以及母亲在妊娠30 0/7至33 0/7周接种疫苗的足月婴儿的GMC和GMR
本研究表明,母亲在妊娠20至24周期间接种Tdap疫苗,与在妊娠30至33周期间接种相比,其足月和早产婴儿在2个月时的抗PT抗体水平明显更低。尽管妊娠20至24周接种疫苗的早产婴儿与足月婴儿相比抗体水平相似,但均显著低于参考组。这些发现表明,早期接种Tdap疫苗可能无法为婴儿提供足够的百日咳保护,特别是对早产婴儿而言。
原始出处:
Maternal Pertussis Immunization and Immunoglobulin G Levels in Early- to Late-Term and Preterm Infants. JAMA Netw Open. 2024;7(7):e2424608.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24.24608
来源 | 梅斯医学综合整理
编辑 | 木白
● 分床睡or一起睡?Nature子刊:夫妻同睡比独自睡睡得更香更久;未婚者抑郁风险高80%,且男性、高学历者抑郁风险更高
● 震撼!患者怒批:医生为啥不会看片子?依赖报告,还当什么专家!临床大咖发声:影像科更精通读片,报告具有法律效应,我们不敢乱说话
● 喝咖啡的最佳时间出炉!多项研究表明:8-12点摄入咖啡,降低20%全因死亡风险,心脏更健康
版权说明:梅斯医学(MedSci)是国内领先的医学科研与学术服务平台,致力于医疗质量的改进,为临床实践提供智慧、精准的决策支持,让医生与患者受益。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立刻下载梅斯医学APP!
1. 事件概述1.1 女婴接种疫苗后死亡案例
2024年12月11日,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一名4个月大的女婴在接种疫苗后不到24小时内死亡。该女婴于12月10日上午9时30分在中新镇中心卫生院接种了第2剂次百白破疫苗和口服第1剂次I型III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在接种后的留观期间,女婴并未表现出任何异常。然而,在12月11日凌晨约2时,家属发现女婴无呼吸,紧急送往中新镇中心卫生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日凌晨3时48分宣告临床死亡。
1.2 官方通报与社会反应
针对这一事件,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迅速做出反应,于12月13日发布官方通报。通报中提到,暂未发现疫苗管理和接种过程存在不规范的行为,已对病历资料、接种疫苗信息进行封存,并对同批次疫苗暂停使用。同时,市、区疾控中心已按规范启动调查,以确定女婴死亡与疫苗接种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此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家长们对于疫苗的安全性提出了疑问,特别是关于同时接种多种疫苗是否会增加风险的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多种疫苗可以同时接种,并且这种做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验证。然而,这一事件的发生无疑加剧了公众对于疫苗安全性的担忧。
在媒体报道中,有专家指出,尽管科学研究和免疫规划证明疫苗的同时接种是安全的,但在现实中,接种后的异常反应依然是家属最担忧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一事件的调查结果,公众抱有高度期待,希望能找到确切的原因,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这一事件不仅对女婴家庭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对社会公众的疫苗信任造成了冲击。官方的迅速反应和调查程序的启动,是重建公众信心的重要步骤。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期待能够找到事件的真相,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疫苗的安全管理,保障公众健康。2. 疫苗接种与死亡关联性分析2.1 疫苗接种流程回顾
疫苗接种流程是确保疫苗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根据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的通报,女婴在中新镇中心卫生院接种的疫苗包括第2剂次百白破疫苗和口服第1剂次I型III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这两种疫苗均属于国家免疫规划内的疫苗,其接种程序、剂量和时间均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百白破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而脊髓灰质炎疫苗用于预防小儿麻痹症。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百白破疫苗的推荐接种时间为出生后的第2、3、4个月,而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推荐接种时间为出生后的第2、3、4个月以及4岁。女婴的接种时间符合国家免疫规划的要求。
在接种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包括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核查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的外观、批号、有效期等。女婴在接种后留观期间无异常表现,说明在接种过程中未发现即时不良反应。2.2 死亡时间线与可能的关联性探讨
女婴死亡的时间线显示,其在接种疫苗后约16小时出现无呼吸症状,并在紧急送医后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的发生,无疑引发了公众对于疫苗接种与死亡之间关联性的疑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通常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发生,且大多数不良反应为轻微的,如发热、局部红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极低,通常为百万分之一或更低。在本案例中,女婴的死亡是否与疫苗接种直接相关,需要通过专业的调查和尸检来确定。
目前,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已封存相关病历资料和接种疫苗信息,并暂停使用同批次疫苗。市、区疾控中心已启动调查程序,以科学的方法分析女婴死亡与疫苗接种之间的关联性。调查结果将对公众理解疫苗安全性和接种程序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女婴的死亡事件与疫苗接种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但要确定两者之间的直接关联性,还需依赖于官方的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在此过程中,保持信息的透明和公开,对于维护公众信任和疫苗接种计划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3. 疫苗安全问题解析3.1 疫苗的安全性与副作用
疫苗的安全性是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大多数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的,并且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发生,如发热、局部红肿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极低,通常为百万分之一或更低。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疫苗是百分之百安全的,任何含有活性成分的医疗产品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在广州市增城区的案例中,女婴在接种百白破疫苗和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后死亡,这一事件引发了对疫苗安全性的广泛关注。根据官方通报,暂未发现疫苗管理和接种过程存在不规范的行为,但具体的死亡原因仍在调查中。这一事件提醒我们,尽管疫苗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和监管审批,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密切监测其安全性。3.2 疫苗接种后的监测与应对机制
为了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全球各国都建立了疫苗接种后的监测与应对机制。这些机制包括:
监测系统:各国建立了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收集和分析接种后的不良反应报告。这些数据帮助卫生当局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并在必要时采取行动。
风险评估:通过持续的风险评估,卫生当局可以确定特定疫苗或批次是否存在安全问题,并据此做出是否暂停使用或召回疫苗的决定。
信息公开:保持信息的透明和公开是维护公众信任的关键。卫生当局应及时向公众通报疫苗接种后的不良事件和调查结果。
应急响应:一旦确认疫苗与严重不良反应有关,卫生当局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包括暂停接种、召回疫苗、提供医疗支持等。
在广州市增城区的案例中,官方已经启动了调查程序,并封存了相关病历资料和接种疫苗信息。同时,对同批次疫苗暂停使用,这是疫苗安全监测与应对机制的一部分。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护公众健康,并增强人们对疫苗接种计划的信心。
综上所述,疫苗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议题,涉及科学研究、监管政策、公众信任等多个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疫苗接种后的监测与应对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疫苗风险,保护公众健康。4. 官方调查与社会监督4.1 官方调查进展
针对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女婴接种疫苗后死亡的事件,官方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调查措施。根据官方通报,广州市增城区卫生健康局在得知情况后,立即会同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调查处置。目前,官方已经对女婴的病历资料和接种疫苗信息进行了封存,并对同批次疫苗暂停使用,以防止潜在的风险扩散。
疾控中心已经按照规范启动了调查程序,对女婴死亡与疫苗接种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科学分析。这包括对疫苗的批次、储存条件、运输过程以及接种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进行全面审查。同时,官方也在等待尸检结果,以便更准确地判断女婴的死因是否与疫苗接种有关。
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公布具体的调查结果,但已经明确表示,一旦调查完成,将会及时向公众通报。这种迅速反应和透明通报的做法,对于维护公众对疫苗接种计划的信任至关重要。4.2 社会监督与媒体作用
社会监督和媒体在疫苗安全问题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女婴死亡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媒体的报道不仅让公众了解到事件的最新进展,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讨论和表达关切的平台。
社会监督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传播:媒体通过报道事件的最新进展,帮助公众了解官方的调查进展和采取的措施,增加了事件的透明度。
公众参与:媒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公众可以参与到对疫苗安全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担忧,促进了公众对疫苗安全问题的认识。
监督作用:媒体通过对事件的深入调查和报道,可以发现官方在处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起到监督和促进改进的作用。
情绪疏导:在此类事件中,公众可能会出现恐慌和不安的情绪,媒体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科学的解释,有助于疏导公众情绪,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综上所述,社会监督和媒体在疫苗安全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真相,还促进了官方的透明度和责任感,为疫苗安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支持。随着官方调查的深入,我们期待能够尽快找到事件的真相,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疫苗的安全管理,保障公众健康。5. 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问题5.1 公众对疫苗安全的认知
公众对疫苗安全的认知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媒体报道、教育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在广州市增城区女婴接种疫苗后死亡的事件中,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感受到了冲击。根据中国消费者报的调研结果,虽然大众对疫苗的整体认知度不断提升,有85%的公众认可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但在特定事件的影响下,这种信任可能会受到动摇。
在此次事件中,公众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疫苗的副作用:公众担心疫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婴幼儿这一敏感群体。
疫苗的监管:公众对疫苗的生产、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监管表示关切,担心不规范的操作可能影响疫苗的安全性。
信息的透明度:公众期待官方能够及时、透明地公布调查进展和结果,以减少不确定性和恐慌。
此外,公众对疫苗安全的认知也受到了社交媒体上信息传播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错误信息和谣言的传播可能会加剧公众的恐慌情绪,影响其对疫苗安全的信任度。5.2 重建公众信任的策略
为了重建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策略:
加强疫苗安全监测:通过建立和完善疫苗接种后的监测系统,收集和分析不良反应报告,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提高信息透明度:官方应及时向公众通报疫苗安全事件的调查进展和结果,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减少公众的疑虑。
开展公众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社区活动等,普及疫苗知识,提高公众对疫苗安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主动与公众沟通,解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回应公众的关切。
建立信任的长期机制:包括建立疫苗安全信用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及鼓励公众参与疫苗安全监督等。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道歉、承诺和补偿是重建信任的有效手段。在疫苗安全事件中,官方的及时道歉和对问题的正面回应可以缓解公众的负面情绪,承诺改进和补偿措施则有助于重建公众的信任。
综上所述,重建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需要政府、卫生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疫苗安全性、加强监管、增强信息透明度和开展公众教育等措施,逐步恢复和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6. 总结
本章节对广州市增城区女婴接种疫苗后死亡事件进行了全面分析,从事件概述、疫苗接种与死亡关联性分析、疫苗安全问题解析、官方调查与社会监督、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问题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6.1 关键发现
事件概述:一起女婴在接种疫苗后不到24小时内死亡的事件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官方迅速反应,启动了调查程序,并封存了相关资料,暂停使用同批次疫苗。
疫苗接种与死亡关联性:尽管疫苗接种与女婴死亡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关联性仍需通过官方的深入调查和科学分析来确定。
疫苗安全问题:疫苗的安全性是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大多数疫苗接种后的不良反应都是轻微的,但任何医疗产品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官方调查与社会监督:官方的迅速反应和透明通报对于维护公众对疫苗接种计划的信任至关重要。社会监督和媒体在疫苗安全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众对疫苗安全的信任:公众对疫苗安全的认知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媒体报道、教育水平以及文化背景等。重建公众信任需要政府、卫生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6.2 建议与展望
加强监管与监测:加强疫苗从生产到接种的全流程监管,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完善疫苗接种后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提高信息透明度:官方应及时向公众通报疫苗安全事件的调查进展和结果,保持信息的公开透明,减少公众的疑虑。
开展公众教育:通过各种渠道普及疫苗知识,提高公众对疫苗安全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
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应主动与公众沟通,解释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回应公众的关切。
建立信任的长期机制:包括建立疫苗安全信用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以及鼓励公众参与疫苗安全监督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疫苗风险,保护公众健康,并逐步恢复和增强公众对疫苗的信心。随着官方调查的深入,我们期待能够尽快找到事件的真相,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疫苗的安全管理,保障公众健康。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9月30日,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果带队,赴北京市检查百白破疫苗生产质量安全,实地查看企业生产车间和成品仓库,并围绕保障百白破疫苗生产质量、供应安全、多联多价疫苗研发等开展座谈交流。 黄果强调,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大事。企业应当提高站位,主动担当作为,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保障百白破疫苗质量安全和稳定供应,落实药物警戒、药品追溯等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药品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职尽责,依法依规加强百白破疫苗等产品的质量监管,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国家药监局相关司局、北京市药监局、大兴区人民政府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100 项与 新型DTap组分疫苗(苏州微超生物科技)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