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制药企业面临着国家集中采购(集采)的压力,同时也在寻求长远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出海战略已经成为业界的一大共识,其重要性堪比创新。无论是为了应对国内市场的挑战,还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药企越来越意识到,向国际市场进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中持续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这一趋势。根据沙利文的分析,2019年至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以2.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从13,245亿美元上升至14,723亿美元。预计到2026年和2030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7,667亿美元和20,694亿美元。
在这一增长趋势中,美国和欧洲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2023年,美国医药市场规模达到4,583亿美元,占全球比重为31.1%,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此外,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组成的五国(EU5)在2023年的市场规模为1,845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为12.5%。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
《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
多元化的出海模式
在众多出海模式中,License-out交易因其灵活性和风险分散的特点,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
2023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实现了重大突破,国内共发生了近70笔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交易总金额超过35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例如,百利天恒的双抗ADC药物BL-B01D1以8亿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高达84亿美元的潜在总交易额,独家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BMS),刷新了全球ADC单药交易金额的记录。这一交易不仅展示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实力,也体现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的高度认可。
进入2024年,这一增长势头仍在持续。上半年,国产创新药达成跨境License-out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均保持增长,潜在总金额超过270亿美元。这一趋势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图片来源:Frost&Sullivan
《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
在医药领域,中国企业正通过自主出海的方式,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标志着中国创新药出海的重要突破,其中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上市,成为上海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肿瘤原创新药。这一成就不仅代表了中国新药研发水平的国际认可,也实现了中国创新药“走出去”的心愿。此外,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也成功获得美国FDA批准,成为首个成功进入美国市场的国产PD-1抑制剂,进一步展示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实力。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作为第一款由中国创新药企业自主研发、进入美国的抗癌新药,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突破性的进展不仅证明了中国创新药企有能力惠及全球患者,也标志着中国原研新药在国际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联手出海已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允许中国药企与海外合作伙伴共同承担风险和分享收益。复宏汉霖的斯鲁利单抗(H药,汉斯状®)便是这一策略的成功案例之一。作为全球首个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SCLC)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已在包括东南亚在内的多个国家上市,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特瑞普利单抗由君实生物研发,是美国首个获批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也是FDA批准上市的首个中国自主研发和生产的创新生物药。
ADC(抗体偶联药物)因其结合了抗体的靶向性和细胞毒性药物的杀伤性,被称为“魔法子弹”,近年来成为全球药企关注的焦点。东南亚市场也成为中国药企出海的新热点,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与支持,东南亚市场正逐渐成为药企“出海”的热门地。例如,君实生物在2023年3月宣布与康哲药业在新加坡设立合资公司,在东南亚九国合作开发、商业化PD-1抑制剂特瑞普利单抗。
NewCo模式是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的另一种策略,这种模式通过将产品管线的海外权利授予海外新成立的公司,来获得股权及资金支持。同时,引入海外基金和搭建国际化团队,实现产品的国际化发展。这种模式不仅为中国药企带来了资金支持,还为其提供了国际化的运营团队和市场渠道,加速了产品在全球市场的推广和商业化。
恒瑞医药、康诺亚、嘉和生物和岸迈生物等企业成功利用NewCo模式实现产品出海,展示了中国药企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创新和灵活性。例如,恒瑞医药将其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Hercules CM Newco, Inc.,并获得该公司19.9%的股权,以及高达60.42亿美元的相关付款和销售提成。康诺亚则与Belenos Biosciences签订了许可协议,授予其两款自主研发的双抗新药CM512及CM536在全球范围(不包括大中华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独家权利。作为对价,康诺亚将收取1,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其全资附属公司一桥香港将收取Belenos约30.01%的股权,并有望获得最多1.70亿美元的额外付款。
此外,艾力斯与AriVent在2021年6月达成的海外独家授权合作协议,也是NewCo模式的一个例子。艾力斯将自主研发的甲磺酸伏美替尼(商品名:艾弗沙®)的海外权利授予AriVent,获得了4,000万美元首付款及AriVent公司的部分股权,以及可高达7.65亿美元的注册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可高达两位数的销售提成。
总体来看,中国生物医药企业通过License-out交易、自主出海、联手出海、借船出海及NewCo模式等多种策略,在全球医药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中国药企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也为全球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随着中国药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中国创新药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
出海的驱动因素
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一趋势得益于多样化的驱动因素,各因素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首先,全球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定价优势为中国医药企业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对于肿瘤、罕见病和慢性病等治疗领域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为中国的创新药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海外市场的药物定价通常高于国内市场,这意味着中国药物在海外上市不仅能满足当地患者的医疗需求,还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全球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为中国药物出口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政策的支持是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药物创新和国际化的政策,如研发补贴、税收优惠和简化审批流程等,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入ICH后,中国的药品监管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降低了药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同时,国家医保目录的动态调整和药品价格谈判机制,进一步激励企业开发更具临床价值和成本效益的药物。
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中国药物出海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创新药物的IND申报和临床试验数量逐年上升,显示出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国际药企的合作,成功推出了多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物,同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增强。
接轨国际标准是中国药物出海的另一重要驱动因素。中国药品生产企业通过获得国际认证,如欧盟的CEP证书和美国的DMF注册,提升了国际市场的接受度。同时,中国药品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生产标准不断提升,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这为中国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不断推进。通过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等方式,中国医药企业加速了国际化进程。中国药品的出口额持续增长,尤其在原料药、仿制药和创新药领域,这表明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可控,以及制造水平的系统提升,也是中国药物出海的重要支撑。中国医药产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日益成熟,能够稳定地支持药物的生产和供应。在全球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下,中国医药产业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中国药品生产企业的制造水平不断提升,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药品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国际合作的增加为中国医药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医药企业与国际药企的合作日益频繁,包括研发合作、商业化合作和产品授权等。这些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国医药企业学习国际先进的研发和管理经验,还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了中国药物的国际化进程。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加速了中国药物的国际化进程。
医药出海的趋势和预测数据
1.市场需求和定价优势: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医疗水平提升,对创新药的需求持续增长。海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展现出更广阔的创新药物市场潜力和更高的定价水平,这为中国创新药出海提供了更高的收益潜力。例如,呋喹替尼在美国的定价是中国的24倍,特瑞普利单抗美国定价是中国的33倍 。
2.政策利好:中国政府的政策改革不断促进药品创新,审评制度也在接轨国际标准,为融入国际市场打下基础。中国加入ICH后,药品审评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降低了药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 。
3.创新药出海持续升级:中国药企出海经历了从原料药到仿制药,再到现在创新药出海的演变。创新药出海目前近80%的企业选择对外授权模式,交易金额屡创历史新高。中国仿制药在美国FDA获批的ANDA数量持续走高,注射剂药品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
4.医疗器械出海加速:随着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力逐步提升,部分领域已经达到比肩海外一线水平,中国医疗器械出海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产器械在影像、超声等医疗设备,化学发光、流水线、POCT等体外诊断领域的海外市场拓展前景可期 。
5.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增长:沙利文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全球专利药的市场规模以3.3%的复合增长率从8,877亿美元扩大至10,103亿美元,预计2026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2,312和14,694亿美元 。
6.中国创新药出海案例不断涌现:中国创新药出海案例不断涌现,例如百济神州的BTK抑制剂泽布替尼全球收入达到了12.6亿美元。License-out交易的热度亦空前高涨,本土药企License-out的交易数量持续增长、交易规模不断刷新 。
7.多元化出海模式:中国创新药出海的策略主要包括自主出海、借船出海、联手出海。这些模式赋予了企业不同程度的海外市场研发、商业化及整体战略的话语权 。
8.中药和生物制品出海:中药类产品出口以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饮片)为主,中成药的出海处于起步阶段。全球疫苗市场集中度高,国产已上市的成熟疫苗品种多,2021年开始就已经逐步打开海外市场 。
未来展望
中国药企的出海之路正处于一个充满活力的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医药市场的持续增长,中国药企正积极提升创新水平,通过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和License-out模式等将创新药推向国际市场。
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中国药企采取了多种出海模式,包括自主出海、NewCo模式以及License-out等,这些模式为中国药企提供了灵活的出海路径。然而,面对日益增强的海外市场覆盖实力,中国药企还需应对国内价格谈判的压力,并补齐出海合规的短板。
展望未来,中国药企的出海之路充满潜力。一方面,中国药品的价格优势和创新能力将为其在全球市场赢得更多机会;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政策的支持和国际合作的增加,中国药企的国际化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同时,中国药企也需要关注国际市场的法规差异、销售模式挑战,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以确保出海战略的顺利实施。
总体而言,中国药企的出海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在创新驱动和国际化战略的推动下,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中国药企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预计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参考资料
1. Frost&Sullivan《2024中国生物医药出海现状与趋势蓝皮书》
2. 其余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本文转载自会会药咖
免责声明
本文系转载,仅做分享之用,不代表平台观点。图片、文章、字体等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处理。
------------------------------
「长按」二维码添加小达「进群」
与更多行业伙伴共探市场前沿资讯
艾美达医药咨询
艾美达(北京)医药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是一家专业的医药行业咨询服务提供商。公司致力于将产业政策研究与真实世界的数据挖掘深度结合,洞悉行业政策对市场的影响,通过专业的研究提供前瞻性的市场分析,为企业产品上市后的市场准入提供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