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CA2,全称为血液树突状细胞抗原2,是一种新型的二型跨膜糖蛋白,属于钙依赖性凝集素家族。它由胞外的Ca²⁺依赖性碳水化合物识别域(CRD)、跨膜区和较短的胞内区组成,其中CRD可以结合多种糖基,包括半乳糖末端残基。BDCA2在
pDC(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上表达,而pDC属于树突状细胞的一种亚类,能够分泌大量I型干扰素(IFN-I),对激活适应性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
在免疫反应中,pDC通过
TLR7和
TLR9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并产生大量的干扰素
α(IFN-α)。
IFN-α是一种强效的抗病毒干扰素,能够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同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BDCA2是pDC表面新发现的标记物之一,其胞外部分的C型碳水化合物识别域能够与甘露糖、葡萄糖或N-乙酰葡糖胺结合。胞内部分通过FcR γ链在B细胞抗原受体样信号体中发出信号,激活
酪氨酸激酶(Syk)和B细胞连接蛋白(SLP65),并促进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酯酶(PLCγ2)的活性,从而导致Ca²⁺流入并在pDC中起负调节作用。BDCA2信号传导减少了NFKB的活化,从而抑制IFN-I的产生。
BDCA2在pDC中通过抑制干扰素的产生,进而影响免疫应答和调控免疫系统。由于pDC产生的IFNα/β被认为是SLE的主要病理生理因素,BDCA2被视为阻断SLE产生干扰素α/β的潜力靶点。除了与SLE发病相关,BDCA2还在慢性炎症、感染性疾病和肿瘤中发挥作用。研究发现,BDCA2能够识别丙型肝炎病毒(HCV)颗粒或感染细胞表面的分子结构,并启动免疫反应。此外,BDCA2还可以识别其他病毒,如HIV、流感病毒和登革热病毒,并激活pDC产生大量IFN-I,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研究还表明,BDCA2的表达与CD4+CD56+血液皮肤肿瘤的特征和生存时间相关。
在药物研发方面,全球已有几款BDCA2靶向药物在研,例如BIIB059(Litifilimab)和DB-2304。BIIB059是由渤健开发的一款全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BDCA2减少IFN-I等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调节狼疮病理机制。2020年11月,渤健宣布BIIB059治疗SLE的2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结果,患者关节疼痛和肿胀显著减少。BIIB059治疗皮肤型红斑狼疮(CLE)的2期临床试验也显示出积极效果,CLASI-A评分显著改善。目前,BIIB059的临床试验已进入3期阶段。
DB-2304是映恩生物研发的一款BDCA2靶向ADC,能够依赖靶点递送小分子免疫抑制剂,并显著抑制pDC和外周血细胞IFN-I的分泌。此外,DB-2304还抑制其他炎症因子的分泌,并调控SLE疾病严重性相关的干扰素效应基因组。三生国健也开发了一款BDCA2抗体,已在国内申报临床,成为首款申请临床试验的国产BDCA2抗体。
综上所述,尽管BDCA2靶点的研究进展较慢,目前在研药物数量有限,但其在治疗红斑狼疮以及其他疾病,如肿瘤和病毒感染方面具有潜力。BIIB059进展最快,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未来BDCA2靶向药物有望在多种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