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开智求真,
是科研者不变的底色;
拓新领变,
是创业者永不止步的追求。
在这里,
35个硬核项目激烈碰撞,
敢想敢干的创新力量正乘风破浪,
推动生物医药迈向火热的夏天。
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
8月3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共同主办的2025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成长组初赛——生物医药专场成功举行。本场初赛汇聚35个生物医药科创项目,聚焦AI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仿生医用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团队同台竞技,展现了当前产业中最尖端的技术成果与最具潜力的商业构想。
从“长三角”走向世界:
构建“四位一体”生态, 全周期赋能科创企业成长
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朱理琍在致辞中表示:“科技创新离不开政产学研多方协同。阿斯利康希望与复旦管院、长三角商创院一起,共同挖掘、培育、孵化和支持一批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突破性的科创项目,推进长三角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医疗科创产业生态建设。”
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主任岑岺
近年来,“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在赛事规模与影响力上持续扩大,通过“以赛代培”模式,打造了长三角硬核科技赛事的新标杆。
今年,大赛共收到303个项目报名,最终182个项目入围初赛,初筛淘汰率为40%。我们始终坚持“选、育、陪”一体化定位,将大赛作为推动科创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在项目遴选标准上,强调“硬核技术”导向,优先支持具备原创性、技术壁垒高、商业潜力强的项目。尽管赛事以“长三角”命名,实际覆盖范围实际早已突破区域限制。
本场比赛共有35个项目入围,覆盖AI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AI for Science、仿生医学机器人等多个前沿技术领域。其中约半数项目已获得Pre-A轮及以上融资。成长组之外,大赛还设有天使组,初赛阶段以线上评审为主,复赛阶段将提供更多专业赋能与资源对接。
从整体数据来看,本场成长组“生物医药专场”初赛项目在研发投入和国际化方面表现突出:项目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已有6个项目实现对10个国家的出海布局。参赛者年龄跨度从最年长的73岁到最年轻的22岁,平均年龄41岁,体现出生物医药领域的高度包容性与广泛吸引力。此外,硕博学历比例依旧居高,这也构成了本赛道的一项显著特征。
为进一步提升大赛影响力,对标行业需求,协调推动各领域科创的发展,复旦管院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科创加速赋能生态,涵盖商业认知加速、投融资加速、产业化加速和企业服务加速四大板块。依托学校丰富的资源和系统性的领导人才培养体系,围绕科创企业生命周期提供支持。同时通过200多家优秀的投资机构和强大的校友企业资源,为科创企业解决根本需求并助力向上发展。
例如在投融资对接方面,为保障赛事公平性,我们将在复赛入围名单公布后,启动投融资与业务对接。多家投资机构、园区平台、产业基金、上市公司等将在此阶段与项目方建立联系,为后续商业化落地提供支持。
与此同时,复旦管院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将为获奖团队提供深度支持。除现金奖励外,获奖团队还将获得学院核心项目的学习资格,包括EMBA、MBA、复旦科创企业家营等,享受系统化的管理培训与战略指导,获得在团队建设、商业发展、品牌传播等方面的持续赋能。
在传播层面,我们与众多主流媒体保持深度合作,并持续通过核心城市区域的户外广告扩大赛事影响。在虹桥机场、浦东金茂大厦等地的投放,将科创议题引入更广泛的社会语境,助力科技创新成为大众关注的主流议题和公共话题。
半年交易额480亿美金!
中国药企BD出海,怎么全是大单?
康橙投资董事长孙锋
近段时间,中国医药BD(商务拓展)市场呈现出多个显著趋势,显示出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持续增强。
在交易结构上,中国企业BD已由以License-in为主,逐渐向License-out主导转变,反映出中国本土创新药研发实力的崛起正在被国际市场广泛认可。从交易数量来看,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完成的License-out交易已达72笔,数量已超过2024年全年的一半,占整体BD交易的50%左右。
交易金额的增长更为直观。2018年至2019年,中国药企的海外授权项目以仿制药、生物类似药为主,首付款金额和总交易额普遍偏低。进入2020年之后,随着本土Biotech的技术平台和管线逐渐成熟,越来越多早期阶段的创新药项目实现了国际授权,交易金额水涨船高。
仅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的首付款总额就已达到33亿美元,交易总金额达到480.9亿美元,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意味着,中国的创新不仅被看见了,而且正在被国际药企用真金白银下注。
与此同时,出海项目类型也在不断丰富。过去License-out的产品大多集中在小分子药物,但现在,越来越多涉及ADC(抗体药物偶联物)、单抗、双抗等高壁垒生物药的项目正在走出国门,标志着中国药企已经从早期的“单点突破”,逐步实现“多点开花”。
肿瘤领域是License-out的热门交易领域。2025年上半年,涉及肿瘤治疗的License-out交易就多达39笔,仍位居所有疾病领域之首。这与国内肿瘤药研发管线高度集中密切相关。
同时,随着创新药研发的深入和国际药企对其他领域需求的增加,自身免疫、代谢、神经系统等疾病领域的License-out项目也在不断增加,中国企业的研发布局逐步走向多元化,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正持续提升,进一步推动全球创新药生态的发展。
回顾当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磅交易,有几个共同点尤为突出。
首先是“产品为王”的原则始终未变。无论技术平台多么炫目,最终能否实现交易,取决于产品是否具备差异化、是否对准了真实的临床需求。
例如,小分子药虽然看似传统,但在结构改造方面仍有巨大空间,一些针对CDK、GLP-1等靶点的小分子产品,通过优化药代动力学和适应症设计,依然能够产生数亿美元级别的大交易。反过来,一些新技术平台如mRNA、基因编辑,如果只是高水平地重复已有技术、没有实际落地的差异化产品,同样难以打动国际买方。
其次,出海的机会集中在大市场、大适应症领域。目前国际药企高度关注的方向仍包括GLP-1(代谢类疾病)、乳腺癌、广谱抗癌ADC、自身免疫领域的TCE(T细胞接合器)等,围绕这些领域布局的产品,一旦进入临床并显示潜力,往往更容易获得国际授权交易。
总体来看,当前是一个既充满挑战,也孕育重大机遇的关键时期。谁能穿越周期、坚持创新、建立体系,谁就能在下一轮中跑出来。未来五年,中国Biotech可能不会再靠“讲故事”融资,但一定能靠“讲产品、讲能力”生存。
同时,BD也不再只是对外交易的“销售”角色,而是融入企业战略、产品设计、组织能力重构的关键环节。在这个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突破”的阶段,中国企业要想真正走向国际市场,靠的不再是“出海冲动”,而是产品力、技术力和组织力的系统化能力整合。这才是下一阶段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核心力量。
敢想也敢干,
这群人把“创新”变成了看得见的行动
参赛选手郭志刚来自南京一家生物创新药企业,怀揣“为老百姓提供用得起、用得上的优质细胞治疗药物”的愿景参与大赛。他表示:“科创大赛不仅拓展了我的科研思路,更让我深入理解了投资人和产业专家在技术应用与产业落地方面的视角。”郭志刚相信,在政策、资本和技术等多方推动下,医药行业的“春天”日益临近,但他也强调,科研专注与企业稳健运营始终是根本,需要持之以恒,不断突破。
先见明创医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允文带来的项目聚焦干细胞和类器官技术,致力于研发器官移植替代物及生物人工肝,以缓解器官移植的供需矛盾。“我在日本消化外科临床科室做了26年肝移植研究,现在回来,就是想为中国的肝病患者做点实事。”他坦言,刚回国创业那会儿,确实像是在“过冬”,“但今天站在这里,我感觉生物医药的‘春天’不仅来了,甚至已经进入了火热的‘夏天’,而这场春天,是我们这些从业者亲手创造的。”
来自苏州工业园区的创业者郭莹,带来了她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项目。曾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她,如今已是全职创业者。谈及身份的转变,她表示:“最让我骄傲的一件事,就是敢想敢做。辞掉工作全力投入,因为项目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效果显著,患者需求迫切。”目前的市场环境虽然艰难,但她对行业的长期价值依然充满信心:“二级市场正在逐渐回暖,一级市场也会慢慢恢复。关键是我们要持续推进管线,不断积累和前进。”
作为本次大赛评审,皓元医药集团副总裁、首席商务官彭立军(右)表示:“今天我评审的项目以大健康领域为主,这个领域在当前具有较大潜力,部分参赛项目让我眼前一亮,有非常好的场景应用和未来发展前景。希望后续能有机会和团队深入交流,探讨可实现的商业模式。”
第一次担任大赛评委的郝宇晴(左)感慨道:“虽然经历了一轮投资周期,但比赛项目质量依然非常高,很多团队不仅有扎实的科研背景,还对监管和市场有清晰规划,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她特别看重团队的能力和产品的前瞻性,关注那些能够发挥科技优势、放眼全球的项目。“相比单一聚焦创新药的大赛,这次赛事跨学科、多元化,依托高校资源,项目深度和广度都更有看头。”
恒驭生物总经理朱向莹在2021年到2025年间,完成了从参赛选手到评委的角色转变,也以全新视角见证了聚劲科创大赛的升级与拓展。“非常幸运能够亲历复旦管院持续组织并引领新一代科创企业家,去攀登一个又一个充满挑战的高峰。科创赛道中,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周期性,这就更需要像复旦管院这样拥有清晰科创战略的引领角色,以及在生态中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组织,联动投资人和企业家,形成合力,全身心投入到科创企业生态和行业生态的建设中。”
生物医药的“朋友圈”,是如何协同冲锋的?
复旦管院科创加速中心助理主任刘晨主持“圆桌论坛”环节,与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战略副总裁、复旦科创企业家营一期校友张宏伟,上海迈动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复旦科创企业家营三期校友李鹏,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产业顾问唐凯,共同探讨如何解锁生命健康企业的增长密码。
张宏伟认为,在中国创新药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数字赋能,即数据科学的进步,推动了药物研发质量标准的提升,增强了国际认可度。同时,中国医药的全球化也将更加深入且可持续,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比如AI在药品研发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等,将帮助企业不断完善产品研发体系,推动行业更进一步发展。
李鹏表示,国家在医疗器械上大量高瞻远瞩的标准和法规建设,加速推进了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从基础的医疗器械到三类高端医疗器械,这些产品在全国的普及程度不断上升。但对新的产品应用和开发,以及临床教育的需求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未来的15-20年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将在研发生产、许可证授权、临床教育和政府政策引导等多个方面迎来质的飞跃。
唐凯从政府的角度,阐述了新一代产业发展中的要点。他指出,面对创新性企业,政府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创新性、商业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团队的灵活性。在此基础上,还会将项目放入整个行业中,衡量其性价比与颠覆性,综合考虑最终落地的可能性。
刘晨做“圆桌对话”总结,他表示:“无论是生物医药还是创新医疗器械,在生态协同体系下,通过政府、市场、技术等多方力量的紧密协同,正在形成一个加速器,推动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他进一步探讨了科创企业中“做科研”与“做企业”之间的区别,强调在商业管理中系统课程学习的必要性,及其在企业各方面中的应用价值。
关注下方公众号
了解更多项目资讯
文字 | 仲蕊
编辑 | 王菲妮
责编 | 黎舒娅
⭐主办单位上海医药行业协会成立于1987年1月5日,是中国医药行业最早成立的地方性医药行业协会之一,是上海民政局首批通过的5A级社会组织,并于2018年再次通过5A级社会组织复评。协会现有会员企业超300家,覆盖医药工业、药品研发、生物医药、制药机械、药品辅料包材、药品流通等医药全产业链及大健康产业,会员企业医药工业产值占上海市医药工业产值比例超过90%。协会坚持以“服务企业、规范行业、发展产业”为宗旨,倾力打造政企沟通交流平台,推进行业企业品牌指数研究和发布,推动行业生产、质量、安全管理等团体标准体系建设,倡导行业绿色工厂和智能制造,强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深化产学研医用学术交流平台,落实行业诚信体系构建,连续11年发布“上海医药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同时,根据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区域内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内在需要,积极推动长三角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和战略合作,助推区域医药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协会倾力打造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六张服务名片。1、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打造品牌服务名片。协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品牌发展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上海医药行业企业品牌指数研究”,推动行业 “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2、倡导科技创新,打造技术服务名片。聚焦药物质量管理体系的短板,对国家标准形成有效补充,协会迄今已发布23个团体标准,其中多个行业团体标准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连续三年获得“上海标准委授予的“上海标准”标识证书。3、坚持需求导向,打造培训服务名片。协会依托上海医药产业高技能人才基地,强化行业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每年完成近万人次专业和技能人员培训,并被国家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4、推进产学研医用协同,打造学术服务名片。依托《上海医药》杂志学术期刊,积极宣传合理用药,对接产、学、研、医、用开展学术交流,为行业发展、区域医药经济合作提供合作平台。5、开展调查研究,打造咨询服务名片。通过行业发展战略研究、行业统计分析、药品价格监控等,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服务。6、积极建言献策,打造政企服务名片。发挥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产业变革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发挥社会共治职能,源头参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开展行业法规政策宣贯,收集整理并及时反映企业的合理诉求,向全国两会及政府部门提出发展对策和意见建议。协会先后获得中国先进工业行业协会、上海市先进民间组织、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品牌社会组织、上海“四好商会”、全国“四好商会”及上海市先进行业协会、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士研咨询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为组织领导者提供沟通交流与专家智库平台。通过二十年沉淀与积累,覆盖了金融与投资、交通与运输、消费与文旅、医药与医疗、能源与资源、高科与电信、公用与政府等产业领域,服务着全球500强和万余家领导型企业,汇聚了百万余名机构决策者,并与千余家产业权威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士研咨询秉承专业立身的理念发展队伍,现拥有百余名专业的资深人员,核心管理团队都具有十五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合作伙伴美团企业版是基于美团C端供应链打造的多场景、一站式的企业消费管理平台,集中外卖、堂食、酒店、机票等优势供给,全面覆盖企业用餐、招待、差旅、福利等场景,通过平台聚合消费、场景智能管控、集中对公结算,为企业提供全流程、线上化的消费服务与管理解决方案。美团企业版以“让企业消费更简单”为使命。2024年,美团企业版提出企业消费管理模型SIMPLE,赋能企业合法合规、成本最小化、员工和客户体验、一体化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可持续发展。合合信息(科创板上市公司,股票代码:688615)是一家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科技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领先的智能文字识别及商业大数据核心技术,为全球C端用户和多元行业B端客户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及服务。公司C端业务主要为面向全球个人用户的APP产品,包括扫描全能王(智能扫描及文字识别APP)、名片全能王(智能名片及人脉管理APP)、启信宝(企业商业信息查询APP)3款核心产品;公司B端业务为面向企业客户提供以智能文字识别、商业大数据为核心的服务,形成了包括基础技术服务、标准化服务和场景化解决方案的业务矩阵,满足客户降本增效、风险管理、智能营销等多元需求,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转型升级。凭借领先的自主研发技术、成熟的产品落地能力、优质的用户体验及服务质量,公司的C端产品覆盖了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亿级用户,B端服务覆盖了近30个行业的企业客户。在B端业务方面,公司智能文字识别与商业大数据服务已覆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政府、物流、制造、地产、零售等近30个行业的众多头部客户。《财富》杂志2023年发布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公司客户已覆盖超过130家。瑞云信息旗下决策易是一款专注生命科学行业营销数智化SaaS应用,深度融合AI Agent,广泛接入众多主流大模型,旨在将前沿的大模型技术与生命科学行业营销管理实际场景结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涵盖CRM、SFE、OCM全渠道运营、DATA大数据、SPM绩效激励、DMS经销商管理等。同时瑞云提供线上运营服务与流向数据服务,满足临床直营、 OTC动销、招商等主流营销模式的管理需求,已获得40多家百强医药企业认可,40W医药代表在使用着决策易。博柯莱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博柯菜以数字化工厂为基础业务、致力于为医药企业提供前沿技术。以软件及控制技术(主要开发MES、WMS、QMS、LIMS、SCADA、DCS等系统)为核心产品、从研发、生产、质量、仓储、物流直至大药房的终端消费站式数字产品矩阵。通过新一代工业软件以及智能化硬件,提供机器人智能投料、智能输送、智能拆包、机器人包装、智能化立体合库等智能化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工业5G、自主处理系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融入到博柯菜的数字化企业解决方案中,从而推动信息技术和运营技术的融合,实现数据的智能化使用,带动生命科学行业数字化浪潮驱动医药行业数字化未来。神州博海是深耕贸易数字化服务领域的高新技术前沿企业,公司拥有完整的面向全球外贸进出口企业的贸易数字化SaaS平台及全套解决方案,同时面向政府部门提供贸易新业态及贸易便利化相关的系列解决方案。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国际贸易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进出口物流企业、跨境电商、海关、国家口岸单位、特殊区域及国际贸易进出口等单位,目前已在全国30余省市积累了10000多个成功案例,获得30余项荣誉称号,10余项国家和省级资质证书,300余项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神州博海已经成为细分行业中的头部知名品牌。邓白氏(Dun & Bradstreet)成立于1841年,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信息服务商之一,我们将全球数据、先进技术和应用场景专业能力及最佳实践相结合,赋能客户智慧决策,帮助企业实现提高营收、降低成本、管控风险和实现全球化推广的目标。邓白氏拥有全球最大的企业信息数据库,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信用服务机构之一,构建了世界上最受认可的“企业身份识别体系”,即邓白氏编码®。全球超90%的500强企业均是邓白氏的客户。自1981年起,邓白氏深耕于中国市场超过40年。邓白氏是我国首家央行备案的外资企业征信机构、香港特别行政区商业信息资料库的唯一运营机构、海南省首个通过国家网信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的企业;同时,其征信及非征信信息系统均获得了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测评。邓白氏正不断扩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和服务网络,针对各类企业和机构的需求,将全球海量数据和众多行业和丰富应用场景的需求相结合,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目标。⭐已确认发言嘉宾吴烜中国及欧亚大陆区域药物警戒负责人,高级总监,阿斯利康现任阿斯利康全球患者安全部中国及欧亚大陆区域药物警戒负责人,拥有17年制药行业经验。曾在勃林格殷格翰、葛兰素史克和强生等跨国制药企业从事药物警戒、医学合规及质量管理等工作。现任中国药学会药物警戒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及江苏省药学会药物警戒专委会(第三届)委员。王尊龙ESG负责人,扬子江药业集团王尊龙先生是扬子江药业集团ESG负责人,负责扬子江ESG及合规相关工作。加入扬子江前,曾就职于德勤及毕马威,拥有澳洲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首席合规官等职业资质。王先生积极参与医药及大健康合规标准建设,目前担任上海生物医药数字化运营标准创新联合体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医药商会合规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合规IC500智库专家以及医药反商业贿赂试点智库专家等。王先生多年来专注大健康生态圈战略风险及合规治理,其经验覆盖医药工业、流通、零售、等级医院、商业保险及医保,他曾为多家内外资生命科学及医疗企业在合规转型、对标管理、数字化风险管理等领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周晨副总裁&道德及合规部负责人,武田制药(中国)周晨(Marx Zhou), 2015年加入武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现任武田中国合规负责人,公司副总裁。此前其先后就职于数家外资公司,担任亚太区/大中华区合规领导职务,有十年不同行业内的合规从业经验。在进入合规行业之前,周晨就职于某外资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负责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法律事务。周晨是全国企业合规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华东师范大学企业合规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中国合规专业人士(ACCP)协会会长,并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了《医药行业企业合规师专业教材》。周晨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院,获中德两国法学硕士学位。孙志刚高级副总裁,绿叶制药集团孙志刚博士现任绿叶制药集团高级副总裁,负责整个集团的全球产品开发、全球质量、和全球药物警戒等方面的工作。 他也曾在美国担任太阳药业有限公司监管事务副总裁,负责新药和仿制药的上市注册申报及上市后变更管理工作。 加入工业界之前,孙博士曾在美国FDA工作近12年,担任工艺设施办公室(OPF)工艺评审II处代理主任,主要负责新药和仿制药的质量审评和批准前检查(PAI)。他还担任过FDA仿制药办公室CMC审评组组长以及FDA驻华办公室(北京)代理药品助理主任。除药物质量审评和GMP现场检查外,孙博士也应邀加入多个FDA技术委员会,参与制定药物审评的内部政策程序及外部企业指南, 并多次获得FDA奖励。目前他应邀担任2020-2025界美国药典委员会委员(USP Expert Committee)和专家组(USP Expert Panel)成员,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国际创新药物监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以及中国药学会监管科学与国际规范专业委员会委员。董蕊法务与合规部负责人,康希诺生物现任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法务与合规负责人,先后担任多家大型医药企业法务与合规负责人,拥有近20年法务与合规管理经验。凭借对医药行业全产业链生态的深刻洞察,全面负责企业全链条法律风险与合规体系建设,以前瞻性视角统筹法律合规与商业目标的动态平衡,为创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上市准入、商业推广及跨境合作等关键环节提供全面法律支撑,助力企业在全球严格监管环境下稳健航行。曹琼华内控&审计中心负责人,金赛药业曹琼华长春金赛药业高级总监 曹琼华女士现任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内控&审计中心负责人兼代管合规管理中心。负责企业治理相关工作,即组建、维护内控、审计、监督追责一体化大风控(监督)体系,保证企业三道防线(业务、职能(包括合规)、审计)运行的合法合理性与有效性。曹琼华拥有28年财务、风险管理、EHS、内审及合规工作经验,包括24年MNC和4年TOP内资工作经验,拥有从研发-生产-营销全流程合规及内审经验,熟悉并实践多种合规及内审体系,同时有较强的业务思维,拥有多年的跨部门协调沟通和一线业务工作经验。李强副总裁、首席合规官,箕星药业程亚飞信息技术负责人,上海同济堂药业程亚飞在互联网和医药健康领域拥有丰富的产研和团队管理经验,主导了多个关键项目,如DOE产品研发、支付清算和智能工厂等等,推动了产品上线和业务增长。在同济堂药业、乐纯集团、Coupang和诺亚财富等知名企业担任重要职位并取得显著成绩。擅长产研体系搭建、技术管理与跨团队领导,促进个人能力提升与企业目标结合,推动产品创新和团队协作。此外,他积极参与开源技术社区和社会活动,致力于推动IT与互联网技术在生命科学和电商行业的应用与创新,为行业进步和数字化转型贡献力量。罗骅CIO&副总裁,国科恒泰黄飞铭IT Director,默沙东曹国钧信息部原副主任,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信息部原部长,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英国皇室联盟科学院荣誉院士、荣誉哲学博士,重庆大学数学硕士,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美国Fordham University金融管理博士,长江商学院EMBA、比利时联合商学院(UBI)工商管理博士DBA、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管理博士班结业,中国人民大学CIO研究中心研究员,工程经济高级工程师,DAMA数据资产经纪师,深港澳金融科技师,全球特许金融科技师、PMP、COBIT、NASM-PES、ASCM-EP、国际物流管理师,北京海空航天大学、暨南大学硕士实践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大数据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全国工商联EMBA教育联盟常务副主任,PMP,COBIT、CGFT(注册金融科技师),中国100强首席信息官,国家互联网数据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NIISA)专家委员、全球数据要素50人论坛首批专家、广东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中药协会中药追溯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教育部第八届至第十届(2022-2024)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评审专家,广州市科技大脑管理专家。历任国家医药管理局重庆医药设计院、中国医药集团重庆医药设计院副主任、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息部副主任、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信息部部长(兼上海统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跑合中药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书记、副总经理等职务。先后被评为2009-2015年度中国最具价值、中国优秀CIO、优秀首席信息官等荣誉称号;被授予国家级“2014、2017年、2018年度优秀首席信息官领军人物”称号;2018-2020年被IT168 & ITPUB授予互联网行业领军人物。参加中国中药协会四项中药溯源标准的设计与编制;参加2项国家级、5项省级重点课题项目;参加国家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组织的《数据资源产品化实践蓝皮书(2024版)》策划与编写,获得55项软件著作权及8家国家发明专利。万帮喜CMAC药物警戒工作组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制药行业工作20年,曾为内科医生,后于医药行业从事临床研发、医学事务、药物警戒工作;拥有执业药师及法律执业资格;前太美医疗副总裁,药物警戒负责人;目前从事生物医药合规工作,主攻方向:临床试验申办者及药品持有人责任的明确与实务(保险条款与理赔标准的明晰);患者纠纷的避免/解决(赔偿/补偿制度的设计与落地执行、补偿谈判)。⭐合作申请大会演讲机会 限时申请申请主体:国内外制药企业、医药合规技术服务商、信息安全数据处理服务商、律所咨询公司等相关类型企业申请时间:即日起至9月19日为什么选择PDC论坛演讲?行业影响力:直面300+医药合规领域核心决策者,覆盖药企、律所咨询、科技公司等全产业链。品牌曝光:演讲内容将通过论坛官网、合作媒体矩阵同步推广,触达10万+精准受众。资源对接:与监管部门、头部企业高管闭门交流,拓展高端人脉与商业合作机会。大会赋能——展台合作精准触达,展示您的解决方案权益亮点:▶ 黄金位置:论坛入口、茶歇区核心展位,确保高流量曝光。▶ 深度互动:专属产品演示区、VIP客户洽谈间,精准对接需求。▶ 品牌赋能:论坛官网/会刊展示企业LOGO及简介,会后报告植入合作信息。合作形式:标准展台(3m×2m) 特装展台(定制化设计,彰显企业实力)⭐已确认参会企业【咨询参会/媒体合作/赞助合作】Sunny Sun 孙女士T: 021 6095 0241M: 189 6294 0579(微信同号)添加微信请注明“医药合规”E-mail: sunny.sun@shine-consultant.com上海士研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致力于为组织领导者提供沟通交流与专家智库平台。通过二十年沉淀与积累,覆盖了金融与投资、交通与运输、消费与文旅、医药与医疗、能源与资源、高科与电信、公用与政府等产业领域,服务着全球500强和万余家领导型企业,汇聚了百万余名机构决策者,并与千余家产业权威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士研咨询秉承专业立身的理念发展队伍,现拥有百余名专业的资深人员,核心管理团队都具有十五年以上的专业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近日,伴随多款创新药物密集获批,由太美医疗科技独立评审中心提供IRC服务且获批的项目数量达到47个,已提交NDA(新药上市审批)申请的项目数量达到72个,已通过核查的项目数量达到65个,再创新高。自2017年eImage系统上线以来,太美医疗科技IRC团队快速成长,全面提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为中国创新药研发提供助力!当医药产业黄金时代已去,行业竞争加剧,对于临床研究效率与质量要求不断攀升的当下,太美医疗科技如何逆流而上,不断摘取佳绩?专业、优质、高效的IRC服务又是如何数年如一日,成为申办方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陪伴产业成长?未来,太美医疗科技所倡导的IRC的全新升级版本“IRV——基于价值的多学科影像评估解决方案”又将带给我们哪些惊喜?让我们一一探索。“数年来,太美医疗科技独立评审中心依托自主研发的数智化系统、专业团队、海内外阅片专家资源与完善的管理体系,始终为客户提供专业、高效、稳定的IRC服务,陪伴并见证着众多国产创新药物的诞生。而在高质量的IRC服务之外,太美医疗科技也正在从产业价值出发,不断拓展IRC服务边界,推动IRC服务向IRV转变,为申办方提供覆盖新药创制全流程,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决策支持,创造更大价值。”——蔡鑫,太美医疗科技数字化服务部负责人0147个项目获批背后的“太美密码”如果说创新药的诞生是一次漫长且艰险的旅途,那么IRC服务则是旅途中至关重要的试金石,太美医疗科技所服务的项目稳定获批的背后,究竟又有哪些“太美密码”?1、硬核技术→ eImage系统实现全流程数智化,支持AI辅助阅片和全球专家协同工作→ 基于4.3亿张影像大数据训练出独特的AI算法2. 顶尖团队→ 400+资深影像专家库,包含多位国际标准制定者,拥有美、澳、日等多国多瘤种多阶段项目经验→ 专业医学运营团队,平均从业年限超过8年3. 极致效率→ 最快3天完成复杂病例的多专家评估→ 评估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50%以上4. 全程合规→ 90+次官方核查全部通过→ 完整的溯源体系,确保每个判读结果可追溯5、全面实力→ 400多个项目经验,涵盖常见的实体瘤、血液瘤和中枢神经(AD等)、消化系统(内镜、NASH、减重等)、核药(诊断及治疗)、心血管、肌肉骨骼等非肿瘤领域→ 支持CT/MRI、超声、骨扫描、PET等多类检查技术→ 覆盖70多个适应症及60个评估标准02从IRC到IRV服务价值“更上一层楼”从IRC(独立医学影像评估)到IRV(基于价值的多学科医学影像评估),一场由太美医疗科技率先发起的产业升级,究竟有何深意?相较于传统IRC独立影像评估服务,IRV正在致力于从传统的服务执行者转变为更全局视角下的影像科学的“价值贡献者”,基于自身项目经验、产业观察与技术能力的加持,将IRC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型为“AI+数据”驱动,进一步拓展服务价值链条,从源头就开始减少偏差与风险,为高质量医药创新贡献专业决策支持。以数据洞察为例,传统临床研究中,IRC报告往往仅作为统计分析的底层数据,最终“隐藏”在复杂的表格和附录中,而IRV服务更进一步,基于多维度海量数据能够提供多类决策建议,如site倾向评估、目标药物相关特殊数据统计、入组建议、PD建议、PFS事件智能跟踪等。以下为更多IRV经典场景:1、更智能,更少偏差,“裁判”更公平太美医疗科技独创“AI+专家”双盲审模式,由AI算法先进行标准化初判,专家保留最终裁决权;通过机器学习优化判读规则,能够将评估一致性提升至80%以上。2、更早预估风险,从“救火队员”到“防火员”eImage系统的智能QC模块,7×24小时监控数据质量,自动标记问题影像;同时,动态风险看板实时显示各中心质量评分,预警效率提升32%。案例:某国际多中心试验中,太美IRV通过AI预判+专家复核,将影像评估时间缩短50%,并提前发现受试者病灶进展风险,助力申办方及时调整方案3. 数据驱动,全流程智能决策支持目前,太美医疗科技已建立全球领先的临床试验影像数据库,覆盖70+适应症;并由AI模拟推演不同评估标准的可行性,缩短方案讨论周期。 案例:某EGFR-TKI肺癌脑转移项目,通过数据分析证明RECIST1.1与RANO-BM无显著差异,3天内完成标准选择,避免后期方案调整风险。03从IRC到IRV:未来已来目前,伴随AI技术的深入应用,IRC的智能化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如基于患者历史数据预判疗效趋势的动态预测,能够进一步提升病灶自动识别准确率的智能预筛、全球24小时不间断的“环球阅片接力”等等,都在快速推动服务价值的升级,服务全球医药企业。从“30+”到“45+”,从“而立”到“不惑”,太美医疗科技推动IRC升级的脚步愈发坚定,每一项创新技术与理念的应用,都在不断丰富、完善,乃至重新定义独立影像评估的标准。在这里,每一个像素都有可能改变一个患者的命运,每一次评估都在加速创新药物的诞生。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加入产业升级之路,领略影像之美!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
100 项与 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