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Vignette Bio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Vignette Bio 相关的专利(医药)
声明:因水平有限,错误不可避免,或有些信息非最及时,欢迎留言指出。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2024年,尽管生物制药领域融资轮数从462轮减少到416轮,但融资额为260亿美元,超过了2023年的233亿美元。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在整个行业中平均分配,从一些拥有知名领导团队的高知名度biotech获得的巨额融资就证明了这一点。如融资10亿美元的Xaira Therapeutics公司,其领导团队中包括基因泰克和强生公司的前高管。
融资额最高的biotech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或肥胖症等最受关注的治疗领域。就肥胖症而言,虽然交易数量从2023年的12笔减少到7笔,但投资总额却飙升至9亿美元,与上一年1.63亿美元的投资总额相比激增了450%。
下面,我们回顾一下2024年最热门的七轮融资事件。
1 、Xaira Therapeutics
融资轮次:种子轮
融资金额: 10亿美元
领投者: ARCH Venture Partners and Foresite Capital
4月24日,Xaira Therapeutics完成超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由美国顶级生命科学投资机构ARCH Venture Partners领投,出资超过2亿。这笔投资是ARCH创始人Bob Nelsen职业生涯以来投注的最大一笔金额。
值得一提的是,Xaira公司除了有人工智能驱动的蛋白质折叠和设计先驱David Baker教授作为共同创始人之一外,前基因泰克(Genentech)首席科学官Marc Tessier-Lavigne博士也加入团队担任首席执行官。Tessier-Lavigne博士同时也是洛克菲勒和斯坦福大学的前校长。
Xaira将利用这笔资金来加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David Baker实验室进行的人工智能研究。该大学蛋白质设计研究所所长Baker和他的同事开发了用于蛋白质和抗体设计的RFdiffusion和 RFantibody蛋白和抗体设计模型。除了继续推动这些模型的开发外,团队还将开发新方法,将生物学靶标和工程化分子与人类的疾病体验联系起来。
2、Treeline Biosciences
融资轮次:/
融资金额: 4.217亿美元
领投者:未知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0月份的一份文件,Treeline Biosciences在8月份通过向43名未知投资者发行股票筹集了4.217亿美元。该公司未公布本轮融资的更多细节。自2021年首次出现以来,该公司发布的信息很少。
自公司成立以来,创始人只发布过两次更新信息--一次是宣布公司成立,银行存款为 2.11亿美元;第二次是详细介绍了 2.61亿美元的额外融资。迄今为止,这意味着这家神秘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筹集了近9亿美元,但公开声明中只说它正在努力开发癌症和 “其他严重疾病 ”患者的治疗方法。
该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是礼来(Eli Lilly)旗下 Loxo Oncology 公司的前首席执行官Josh Bilenker和诺华(Novartis)肿瘤学全球负责人Jeffrey Engelman。截至目前Treeline仍未公开过任何研发管线,但公司2023年2月以1100万美元的首付款引进了辉瑞EZH2抑制剂SHR2554的海外权益。
3、Kailera Therapeutics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 4亿美元
领投者:Atlas Venture, 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 and RTW Investments
10 月初,Kailera Therapeutics宣布成立,专注于推进下一代治疗肥胖和相关疾病的广泛疗法。该公司获得4亿美元A轮融资,由Atlas Venture(5000万美元)、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2.25亿美元)和RTW Investments(1.1亿美元)共同领投,Lyra Capital(1500万美元)参投,估值达到5.68亿美元,恒瑞股权占比19.9%和ESOP占比10%。
Kailera于2024年5月从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恒瑞医药手中收购了大中华区以外的四项代谢性疾病资产组合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独家权利。该公司有望打入快速增长的减肥治疗市场,其主要资产是一款注射用 GLP-1/GIP 受体双重激动剂,已在中国完成二期试验。此外公司还在推进三款药物的临床开发:包括临床阶段口服小分子GLP-1受体激动剂KAI-7535(HRS-7535)、每日一次口服片剂的KAI-9531和注射型GLP-1/GIP/胰高血糖素受体三激动剂KAI-4729(HRS-4729)。
、
4、Formation Bio
融资轮次:D轮
融资金额: 3.72亿美元
领投者:a16z and Sanofi
2024年6月27日,Formation Bio宣布已完成3.72亿美元的D轮融资,由a16z领投,赛诺菲大力参与,其他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和Thrive。
本轮融资将用于收购和许可候选药物及扩展AI能力。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和AI优化药物开发过程,解决高成本和时间瓶颈,该公司旨在构建AI赋能的技术平台,加速药物开发和临床试验的各个方面,通过与生物技术和医药公司合作,引进在研疗法,并将这些项目推进到临床概念验证以及更远的开发阶段。
5、Candid Therapeutics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 3.7亿美元
领投者: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 Fairmount, TCGX and venBio Partners
9月10日,Candid Therapeutics宣布走出隐匿模式,通过合并和融资收购了Vignette Bio和TRC 2004,囊获两款T细胞连接器(TCE)管线,并同时完成超过3.7亿美元融资,以加速推动自身免疫疾病创新疗法的开发。此次融资由Venrock Healthcare Capital Partners、Fairmount、TCGX和venBio Partners共同领投,此外还有其他多家投资者参投。
Candid公司正在开发能够清除特定B淋巴细胞群的TCE抗体,以推进这类新型疗法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应用。该公司旗下的两款TCE抗体包含来自Vignette Bio的BCMA x CD3双特异性抗体CND106,以及来自TRC 2004的CD20 x CD3双特异性抗体CND261。CND106和CND261都已完成了1期剂量递增研究。该公司新闻稿指出,这两种药物均具有成为针对各种自身免疫疾病“best-in-class”疗法的潜力。
6、ArsenalBio
融资轮次:C轮
融资金额: 3.25亿美元
领投者:ARCH Venture Partners、Milky Way Investments Group、Regeneron Ventures、NVentures等
2024年9月4日,专注于实体瘤CAR-T细胞疗法的Arsenal Biosciences宣布完成超额认购的3.25亿美元C轮融资,C轮融资距ArsenalBio上一次2.2亿美元大规模融资大约间隔两年。
本轮融资包括新投资者ARCH Venture Partners、Milky Way Investments Group、Regeneron Ventures、NVentures等,以及现有投资者Parker Institut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SoftBank Vision Fund 2、Bristol Myers Squibb Company等的持续支持。
融资所得将用于推进ArsenalBio的领先项目,该公司将继续基于其专有的T细胞工程技术(包括逻辑门控)开发实体瘤癌症治疗候选药物管线。这些资金还将推动在开发识别新候选细胞疗法工具和流程方面的进一步创新,帮助ArsenalBio保持在快速发展的细胞疗法领域的最前沿,并使其更接近解决整个肿瘤学领域未满足需求的目标。
7、Metsera
融资轮次:A轮
融资金额: 2.9亿美元
领投者:ARCH Venture Partners
4月18日,Metsera公司宣布走出隐匿模式并完成2.9亿美元融资。Metsera正在推进广泛的减肥、肥胖和代谢相关疾病产品组合。本轮融资由ARCH Venture Partners领投,其他医疗保健投资者也参与其中。包括F-Prime Capital、GV、Mubadala Capital、Newpath Partners、SoftBank Vision Fund 2和其他未公开的投资者。
该公司已从一家韩国生物技术公司D&D Pharmatech获得了6种肥胖候选药物的授权,并收购了一家伦敦生物技术公司Zihipp,且计划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申请多达7项IND。
借助D&D Pharmatech和Zihipp,Metsera组成了非常丰富的治疗肥胖症的产品管线组合,其中,DD03、DD07、DD14、DD15均处于临床前阶段,DD02S正在IND申请阶段。而且,这些管线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靶点方面,它们都不再只着眼于GLP-1,而是进行多靶点的组合创新,如DD03是GLP-1/GCG/GIP三重激动剂,DD15则是GLP-1R/GIPR/GCGR 三重激动剂。此外,这些药物均以口服为主要给药方式,用于克服现阶段GLP-1注射给药的局限性。
总结
近年来,生物制药行业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随着融资越来越难,该行业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破产潮,各公司都在努力适应更加严峻的金融环境。不过,与 2023年相比,2024年生物技术行业出现了复苏迹象,并购活动增多,首次公开募股活动也明显增加。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美洲生命科学部门主管Arda Ural认为,由于利率降低和新政府可能鼓励并购活动的增加,这种复苏可能会持续到2025年,特别是由于即将出现的专利悬崖使得该行业中一些最大的公司有必要更新产品线。
参考资料:
[1]https://www.biospace.com/
[2]各公司公告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创新药出海进行时。
回顾2024,随着多个创新药物获得国际认可,创新药出海成效显著,新的发展趋势与新兴领域逐渐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共发生超100项授权交易,经披露的交易总金额超600亿美元(2023年交易总额为505.9亿美元),19项超10亿美元的项目,创历史新高。其中license out交易数量80起,约为license in交易数量的3倍,创新药出海按下加速键。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交易金额和创新方面的强劲增长。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BD交易月度汇总
在License Out交易中,涉及多个治疗领域,尤其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交易金额巨大,多起交易的总金额超过了十亿美元。此类交易促进了国内创新药物的国际化步伐,并展现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license out交易汇总
License In交易,则主要集中在乳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血管代谢疾病等治疗领域。虽然交易金额相对较低,但这些交易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引进国际创新药物和技术的强烈需求。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license in交易汇总
在2024年,众多交易项目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等疾病,从而促进了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例如,恒瑞医药与Hercules公司的合作项目专注于糖尿病、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而天境生物与赛诺菲的合作则主要集中在肿瘤学领域。从交易项目所涉及的治疗领域数量分析,肿瘤学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紧随其后的是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眼科疾病等领域。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BD交易治疗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恒瑞医药以60.35亿美元拿下单笔交易额最高记录。2024年5月16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将其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Hercules ,后者将获得除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全球GLP-1产品组合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恒瑞则获得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总计1.1亿美元,2亿美元临床及监管里程碑金额,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金额以及Hercules19.9%的股权。
此次交易创造了新的出海授权新纪录,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授权出海模式(NewCo)。后续,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等多家企业成功通过NewCo模式实现产品出海。
例如艾力斯将伏美替尼授权给Arrivent,获得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累计不超过7.65亿美元的研发和销售里程碑款项,以及Arrivent一定比例的股份。
康诺亚半年三度NewCo,交易金额超83亿,其中与Platina Medicines就CD3/BCMA TCE药物达成合作,获得1600万美元首付、6.1亿美元里程碑,及少数股权;以1500万美元预付款、1.7亿美元里程碑金额,将两款双抗新药CM512、CM536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授权给Belenos;授予Timberlyne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CM313的独家权益,获得30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及Timberlyne部分股权,在达成若干销售及开发里程碑后,康诺亚可获得最多3.37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销售净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嘉和生物与TRC 2004就新型差异化CD20/CD3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GB261订立许可协议及股权协议,嘉和将获得TRC 2004数量可观的股权、数千万美元的首付款、高达4.4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占净销售额个位数到双位数百分比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岸迈生物与Vignette Bio就靶向BCMA的T细胞接合(TCE)分子EMB-06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岸迈生物将以现金和Vignette股权的形式收取总计6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将有权收取最多5.75亿美元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收入分成。
维立志博与Aditum Bio成立新药研发公司Oblenio Bio,并将全球首创CD19xbcmax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LBL-051授权给Oblenio Bio,获得35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合计最高达5.79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款项,以及Oblenio Bio的股权。
NewCo模式为国内创新药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国际化道路。通过与国际投资者的合作,药企得以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NewCo模式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实现了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
在药物交易类型分析中,生物药占据主导地位,涵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或三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TCE双抗/三抗)、融合蛋白以及疫苗等。在这些药物中,ADC领域尤其引人注目,众多创新产品如宜联生物、恒瑞医药、和铂医药、康宁杰瑞、科伦博泰、映恩生物等出海,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展现出ADC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此外,随着国内Biotech布局的TCE临床试验的不断推进,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成果逐渐显现,TCE赛道交易逐渐升温,成为国产创新药下一个出海风口。目前嘉和生物、同润生物、岸迈生物、恩沐生物、维立志博、康诺亚、维立志博等企业相继完成产品授权。相较于ADC的内卷,TCE靶点的组合更加多样化,差异化更加显著,未来在得到有效验证之后,整体交易规模有望超过ADC。
GLP-1 类药物强势崛起,交易火热。恒瑞医药将其GLP-1R药物组合的中国以外权利授权Hercules,交易总额超60 亿美元。翰森制药授予默沙东Hs-10535的全球独家许可权,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多笔大额交易展示出该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
CAR-T疗法作为细胞疗法的代表,诺纳生物与Umoja Biopharma达成多靶点抗体开发合作,将利用诺纳生物专有的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技术生产新型体内CAR-T细胞疗法,显示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沿地位。
结合治疗领域发展趋势分析,在肿瘤治疗领域,多种药物类型如ADC、双抗、CAR-T疗法等均有交易,显示了该领域药物研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自免疾病治疗领域同样活跃,如TCE疗法等药物的交易,表明了自免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的热度,也在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都有了显著提升。如瑞博生物与PHEIRON就AI辅助的RNA药物开发达成战略合作,将借助PHEIRON先进的AI平台PheironGPS加速RNA药物的研发。这些创新不仅加速了药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进程,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治疗方案。
从交易金额分析,生物医药领域的交易金额持续攀升,反映出市场对创新药物的迫切需求。此外,国内企业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上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有望面临更多国际合作机遇,进而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BD交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NewCo模式的出现为国内药企开辟了新的国际化道路,通过与国际投资者的合作,加速了产品的市场推广进程。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将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往
期
推
荐
1
JPM 2025:制药巨头战略布局及最新进展
2
惠民保,已走到2.0的边缘
_
3
复星医药:能否踏上复兴征途?
_
*声明:本稿件仅用于分享,谢谢!
投稿请添加小助手:bioclub666
2025年开年10天,三个中国创新药资产,成为了全球Biotech在资本市场“抢钱”的有力助攻。
先是先为达生物将3款GLP-1产品独家授权给刚刚成立的英国生物技术公司Verdiva Bio。
与此同时,这家“新秀”宣布完成高达4.11亿美元A轮融资,刷新了恒瑞GLP-1资产海外NewCo公司Kailera的记录。
而后是康诺亚生物半年内第三次NewCo:付款+股权回报,将CD38单抗CM313中国外全球权益授予Timberlyne,Timberlyne同时达成高达1.8亿美元的A轮融资协议。
当天晚间,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发出第三弹:将共同开发的TSLP单抗SKB378/HBM9378在大中华及部分亚洲国家外的全球研究、开发、生产及商业化的权益独家许可给Windward Bio,同样,Windward Bio就许可协议宣布完成高达2亿美元A轮融资。
这三项投融资事件中,既有奥博资本、RTW资本、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等NewCo热潮中的老面孔,也有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鼎丰生科资本、泉创资本等中国生物医药创投老玩家,还有诺和控股、Blue Owl Healthcare Opportunities等纯正美元基金。
来历不同的资本们抢着入这一类局,原因无非一个:过去的2024年已经证明,不论是对于希望成为下一个Summit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Summit ”)的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投资人,还是更加默默无闻的Biotech,中国创新药资产都成为他们想要在资本市场抢到融资的标配,必须找到门路,尽早从中国引进创新药资产。
中国资产成为美国风投“宠儿”
知名风投Atlas Venture合伙人Bruce Booth在2024年度回顾中谈到:如今一级市场“过亿轮”显著增多,但主要是由少数几个大基金驱动的。
如此“赢者通吃”的时代,眼下美国风投最愿意入的局,风口上的中国创新药资产要属其一。
据医药魔方MedAlpha数据库,2024年美国生物医药行业TOP10融资中,有4家是中国创新药企的海外NewCo,或美国Biotech在引进中国资产时同步完成的融资。
其中,恒瑞GLP-1资产的海外NewCo——Kailera,以及曲线引进两个中国TCE资产的Candid,雄踞榜二榜三。
恒瑞的NewCo是这场浪潮的启幕:2024年5月,恒瑞宣布将自己的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公司,由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联合Atlas Venture、RTW资本、Lyra资本操盘成立。
对于这一资产组合,几家风投给出的价格是A轮4亿美元,最终成为美国生物医药行业2024年第二大融资纪录。
Candid则是乘TCE的风,由连续创业者Ken Song联合多家知名风投,以“三笔融资、两起license-in、一桩并购“的组合拳拿下两个中国资产,由此“安身立命”。
具体来说,Candid的成立基于对两家生物技术公司TRC 2004和Vignette Bio主要资产的收购,而这两个资产都来自中国Biotech。
TRC 2004由Two River和Third Rock Ventures在8月共同成立,随即引进了嘉和生物的CD20/CD3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 GB261。Vignette Bio则由Foresite Labs于9月孵化,投资者包括启明创投美国、Samsara Biocapital和Mirae Capital Life Science,而后引进了岸迈生物自研T细胞接合平台下开发的首个TCE分子EMB-06。
备齐资产后,Candid同步宣告完成3.7亿美元A轮融资,不少参与此前两家“预备”Biotech的投资机构也参与其中,操盘意味相当明显。
有中国创新药资产,就投
这些顶级投资人的操盘和买单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引进中国优质创新药资产,我们就投。
也因此,对于美国Biotech来说,不论是NewCo还是BD,一套清晰的“改命牌”逐渐形成:引进中国资产,同时完成一轮巨额融资,在行业中打响名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dcendo和Avenzo。
Adcendo是欧洲本土Biotech中引进中国资产力度最大的。医药魔方NextPharma数据库显示,2021年至今,Adcendo 6次与中国Biotech达成交易,包括映恩生物、普众发现和百奥赛图,在MNC居多的受让方TOP20中占得一席之地。
Adcendo于2017年由哥本哈根大学和哥本哈根里格斯医院的科学家团队创立,专注于开发用于治疗癌症的ADC药物。2024年11月25日,Adcendo宣布与映恩生物进一步扩大达成合作,同时完成1.35亿美元B轮融资,投资方也是TCG X、TPG、奥博资本等这一游戏的“老玩家”。
Avenzo则由两位连续创业者在2022年新兴成立,2024年1月便从从安锐生物引进了CDK2选择性抑制剂ARTS-021(AVZO-021),凭此在3月超额完成A1轮融资,融资额达1.5亿美元,并且明确表示所有款项将用于支持这一资产的开发。
2024年11月,Avenzo再次从橙帆医药引进其Nectin4/TROP2 双特异性抗体偶联药物,构成其全部管线组合,并在同一天宣布其A1轮继续受到投资者超额认购,包括泰福资本、礼来亚洲基金、奥博资本、Sofinnova Investments等“熟面孔”,以及此前参与Candid融资的Foresite Capital,总融资额也进一步达到2.36亿美元。
进入2025年,Avenzo加快引进节奏,时隔3个月再次出手,以5000万美元首付、最高11.5亿美元里程碑款引进映恩生物EGFR/HER3双特异性ADC。至此,Avenzo目前所有的管线均来自中国Biotech。
BD、NewCo在美股齐开花
一级市场之外,中国创新药资产也成为美股二级市场的“香饽饽”。
其中,表现十分耀眼的公司莫过于前文提到的Summit。Summit股价从2024年年初的不足3美元/股,飙升至其2024年最高股价33.6美元/股,2024年最高涨幅达1020%。
2022年12月,Summit以5亿美金首付款,总交易金额50亿美元获得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AK112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权益。
这笔交易一度刷新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out交易的最高纪录,当时来看,康方生物赚得了不菲首付款,但现在来看,Summit才是大赢家。
从2015年在纳斯达克上市,Summit股价常在5美元/股左右。在购买康方生物的AK112前夕,Summit股价已经跌到不足1美元/股,有被退市的风险。
但购入康方生物的AK112后,Summit股价便开始回涨。
到了2024年9月18日,AK112在一项随机、三期临床试验中超预期击败“药王”K药Keytruda的消息公布后,Summit当日股价暴涨65%,市值从80亿美元翻至150亿美元,后来市值更是一度达到240亿美元。
除了在股价上的翻红再翻红外,Summit更是乘胜追击,再融资。2024年9月,Summit 宣布完成约2.35亿美元的再融资。
仅凭一款来自中国Biotech的核心产品,Summit不仅在股价上做到了“起死回生”,更是为自己赢得了朝气蓬勃的未来。在美股分析平台Seeking Alpha近期发布的《有望成为下一个“并购标的”》报告中,Summit被视为最有可能被并购的重要标的之一。
从纯粹的资金与产品的BD交易,到加上股权的NewCo,来自中国创新药企的资产价值在美股的显现速度越来越大。
在2024年年初美股IPO还未回暖之时,核心产品来自中国创新药企艾力斯的生物科技公司ArriVent Biopharma成功登陆纳斯达克,并募资约1.75亿美元,成为为数不多的上市当日股价“开门红”且上涨超预期的医药公司。
这个成立于2021年4月,刚刚完成1.5亿美元A轮融资的ArriVent,于2021年7月与艾力斯达成关于伏美替尼在海外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运营整体合作。
在这项合作中,艾力斯将伏美替尼海外独家开发权授予ArriVent,从而获得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最高不超过7.65亿美元的研发和销售里程碑款项、销售提成费,以及ArriVent一定比例的股份。
随后ArriVent在2023年3月完成1.55亿美元B轮融资,在2024年1月完成上市。体会到中国创新药资产的“真香”后,ArriVent紧接着在2024年6月,以最高6.155亿美元的价格与中国创新药企康宁杰瑞合作开发ADC新药。
根据协议条款,康宁杰瑞将保留相关ADC产品在大中华区开发及商业化权益,ArriVent将拥有海外权益。康宁杰瑞将获得预付款、潜在的里程碑付款,总计达6.155亿美元。此外,康宁杰瑞还可就各ADC产品向ArriVent收取分级销售特许权使用费。
经过对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引进,ArriVent股价自上市以来一直保持着不错的水平,在2024年一度上涨到最高35.63美元/股,较“开门红”的24美元/股,涨幅达48.45%。
反向收购,中国创新+海外资本
相较于海外公司凭借中国创新药资产在美股获得不错成绩,中国创新药企在其中获得的经验更为宝贵。通过快速迭代和学习,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企不论是产品出海还是对于海外资金的吸引都更加成熟且多元化。
中国Biotech通过反向收购登陆纳斯达克市场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比如葆元医药和Nuvation Bio、康蒂尼药业和CATALYST BIOSCIENCES、睿跃生物(Cullgen)和Pulmatrix。
就在2024年年底,中国Biotech公司创响生物宣布与Ikena Oncology已达成最终合并协议。创响生物将反向收购Ikena,实现借壳上市。该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年中完成。
两家公司合并后将以“ImageneBio”的名称运营,并在纳斯达克以“IMA”为股票代码进行交易。此次并购交易有望为公司注入1.75亿美元资金,其中7500万美元来自超额认购的PIPE私募融资。
合并和融资完成后,Ikena股东预计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34.8%的股份,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持有约43.5%的股份,融资投资者预计将持有约21.7%的股份。
合并后的公司将专注于开发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mAb)IMG-007,这款产品此前也是创响生物管线中的核心产品之一,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和斑秃。目前,IMG-007的开发已进入到临床II期。
虽然两家公司合并了,但两家公司的资产权益依旧划分得很清楚。创响生物的股东将保有除IMG-007外创响生物管线余下的资产权益,Ikena 股东将获得 Ikena 管线中的资产权益。换句话说,这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两家公司。
这次的合并交易无疑对两家公司都有助益。
对于创响生物而言,通过反向并购实现在纳斯达克上市,获得资金助力的同时,也为之后的融资及产品出海提供了更为扎实的渠道基础。对于Ikena而言,不仅解了与BMS合作终止后不得不裁员、砍管线的“困局”,更是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在持续至今的资本“寒冬”下,“适者生存”在中国创新药企身上显现得尤为明显。
中国创新药资产在海外市场呈现出的价值已是有目共睹,而留给中国创新药企的问题是:要一时“喘息”,还是要持续发展?
从单一的资金BD,到有股权的NewCo,再到有“话语权”的反向并购,可以看到中国创新药企已经逐渐摸索出第三个答案:能“喘息”,也能持续发展。
而未来能发展的空间大小,或许要取决于现在的创新药企能争取多少。
推荐阅读
美元投中国创新药玩法变了
NewCo浪潮背后:美元投中国创新药还赚钱
Copyright © 2025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100 项与 Vignette Bio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Vignette Bio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