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数据
资源
版本对比
预约演示
免费注册
更新于:2025-05-07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国科技大学
|
教育
|
1965
|
中国台湾
|
50-100
|
www.cute.edu.tw
中国科技大学
|
教育
|
1965
|
中国台湾
|
50-100
|
www.cute.edu.tw
更新于:2025-05-07
概览
管线布局
药物交易
转化医学
营收
科研基金(NIH)
投资
融资
概览
关联
100
项与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的临床结果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0
项与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的专利(医药)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2,302
项与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的文献(医药)
2025-01-01
·
IET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ptimizing film sound post-production: leveraging AI-powered repair assistant in educational settings
作者:
Wang, Wei-Cheng
2024-12-11
·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su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Combining Soundscapes and Narratives for Virtual Reality Campus Tours: A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作者:
Tseng, Ching-Yueh
;
Hsieh, Tsung-Han
2024-12-11
·
Proceedings of the 1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Visual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Virtual Reality Exhibition Experience System: the case of Heterosymbiosis Experimental Exhibition of Tech-Art
作者:
Chang, YaChieh
;
Peng, Jia Jiu
;
Shih, Deng-Teng
;
Hsu, Chun-Cheng
88
项与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的新闻(医药)
2025-04-25
·
动脉网
缩短30%新药研发周期,骆华生物推出超10款自研器官芯片
4月11日,FDA发表声明,计划逐步取消对抗体及其他药物的传统动物试验要求,以基于AI计算模型、实验室培养的类器官(Organoids)和器官芯片(Organ-on-a-chip)系统及真实世界数据,提高药物安全性测试的有效性、加速评估过程,同时降低研发成本,最终降低创新药价格。这一举措被视为历史性的药物研发范式转变。类器官,是利用成体干细胞或多能干细胞进行体外三维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间结构、多种细胞类型的三维结构组织类似物。与传统的2D细胞培养模式相比,3D类器官可以更好地模拟复杂结构和功能,从而为疾病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了更加精准可靠的实验模型。不过,类器官构建过程不仅涉及细胞分化、分序和空间限制性的系别分化等过程,还需要对特定的细胞培养条件和生物学因素进行控制,可复制性和工程性有限。因此,更具仿生学和工程学因素的器官芯片应运而生。器官芯片/类器官芯片(Organoid-on-a-chip)是微流控与类器官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兴技术,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学、材料学、工程学、微机电等多学科。简单来说,器官芯片在传统的类器官培养基础上,利用核心微流控芯片平台实现逆向仿生,高通量培养和精准调控复杂的生理环境(如微环境、组织界面等),进而实现动态持续监测、单一系统集成多种生物学功能、高通量药物筛选等应用。2019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团队在合肥市高新区发起成立安徽骆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简称“骆华生物”)。成立6年来,骆华生物致力于器官芯片技术开发,已推出10余种器官芯片及相关配套产品,在科学研究、再生医学、疾病模型构建、个性化治疗方案、中医药研发、医美相关领域等领域提供具备先进水平的产品和技术服务。01医工结合科学家团队,国内首创人脑类器官培养基“工程化是器官芯片最突出的特征。只有实现工程化、产品化,器官芯片才有可能在未来真正实现对动物模型的补充和替代。”骆华生物创始人、CEO苗春光博士强调,从技术路径上看,类器官遵循的是生物学路径,形成具有一定组织器官特征的“细胞群”;器官芯片则为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工程学领域,通过微型细胞培养装置体外培养人的微型器官。这一微型细胞培养装置以微流控芯片为核心,搭建多个拟人体组织和器官环境的细胞培养分区,各分区之间进一步通过仿生循环系统进行连接,形成微环境可控、在体外实现器官关键功能的系统。进一步地,器官芯片还可以包含多种“器官”,形成一个微生理系统(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在体外建构药物代谢、器官间相互作用等复杂生理作用模型,应用至药物代谢等实操领域。力学系出身的苗春光,在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首次接触到器官芯片技术,迅速被其创新性和潜力所吸引,从此开启了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索与研究。苗春光指出,“从芯片设计、加工封装到后期的灌流装置、仿生机制研究,器官芯片上深度集成着生物工程、材料工程、力学等多个工程学学科。比如芯片研发和加工使用的软光刻或数控机床的技术体系,就是一个关键的工程学问题。但在传统生物及生物医学教育中,数理化、工程化背景是严重欠缺的。”因此,2019年苗春光创立了骆华生物,并逐步建立起一支具备医工交叉背景的科学家团队:中科大领衔的研发团队,具备力学、组织工程、材料、生物学等交叉学科背景,完全匹配器官芯片研发体系。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导,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长期从事生物力学研究的骆天治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技大学博导、多年从事类器官/器官芯片、生物材料、生物传感器的丁卫平教授担任首席技术官。苗春光的探索与骆华生物的创立恰逢器官芯片刮起的东风——2011年,美国推出“微生理系统”计划,把器官芯片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中国科技部把“基于类器官的恶性肿瘤疾病模型”列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首批启动重点专项任务——“当缺少合适的动物模型满足试验需要时,可以使用类器官等替代性模型开展试验”。2022年,美国众议院通过《2022年食品和药品修正案》,正式将器官芯片和微生理系统作为独立的药物非临床实验评估体系替代性模型纳入法案。从产业发展方向来看,骆华生物选择了双线并进:类器官的临床端应用与器官芯片的平台搭建。早期探索中,研发团队首先聚焦在肿瘤类器官与临床端合作。相较于传统实验应用的2D细胞系,肿瘤类器官拥有无法比拟的3D异质性结构,能够“继承”患者的肿瘤表型。同时,肿瘤类器官可避开动物模型所面临的种属差异问题,大幅降低实验成本及周期,提高临床一致性,可应用于临床肿瘤患者的个性化用药指导中。2022年发布的《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指出,直接来源于患者肿瘤组织的肿瘤类器官,已被证实与患者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分子特征、药物敏感性等保持高度一致,基于其药物敏感性预测患者的疗效准确性较高,可用于大部分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这一阶段,骆华生物团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研发经验,并逐步补充起生物学及医学检验领域人才力量。2021年,骆华生物医学检验实验室正式获批第三方检验资质,成为国内最早一批可为临床提供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生物科技公司。至今,骆华生物完成了近万例肿瘤患者药敏检测,未来或将进一步探索海外市场。此外,骆华生物推出一站式、全流程的类器官培养技术支持、配套培养基试剂盒、低粘附培养板。其中,自研类器官培养基涉及肝、脑、胃、结直肠、乳腺等,人脑类器官培养基为国内首创产品,类器官模型构建成功率高。02超10款人体器官芯片,一站式方案将新药研发周期缩短30%与临床用药、精准诊疗不同,器官芯片在药物研发方向的发展则要求更高。苗春光指出,“临床段需要的是短时间内的精准反馈,是相对定性的比较,对若干种药物和治疗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因此低通量的类器官即可满足需求。但随着类器官走向成熟化,开始应用到药企研发与筛选端,产品的高通量、标准化与自动化成为进一步发展的刚需。”原理上看,器官芯片想要成为独立非临床实验评估体系,关键在于其可以实现高通量、高模拟性、具备微环境的三维模型,解决了传统药物研发评价的局限性:2D细胞培养难以模拟组织微环境、缺少体内模拟动态条件;动物模型价格高昂,且动物肿瘤模型难以实时监测药物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普通3D模型无法模拟多结构、多尺度、多组分的生理系统微环境;另外,在细胞与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方法,神经系统疾病药物、肿瘤血管及微环境等特殊应用上,有效性评价不足。基于十余年的研发深耕,骆华生物团队遵循产业逻辑,自主研发了涵盖培养基材料、3D细胞培养板、CO2便携转运箱、活细胞工作站的器官芯片自动化设备等系统性解决方案,打造了覆盖“样本-芯片-设备-数据”的全流程国产化平台:目前,骆华生物已独立构建包含2000余例、10余种临床常见癌种、30余种分型的肿瘤样本和正常组织的类器官生物样本库。同时,自主研发全层皮肤芯片、肺芯片、肝芯片、肠芯片、肾芯片、肿瘤芯片、高通量芯片等多种芯片模型,可模拟人体器官三维结构与功能。“例如,我们研发的血管化肿瘤芯片,即具有丰富毛细血管的体外生理模型,能够模拟肿瘤周边血管生长与抑制的微环境,未来将能够作为肿瘤相关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临床替代模型。”苗春光强调,尤其在细胞与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生物药领域,器官芯片将填补相关产品指导原则的空白。另外,肝脏与肾脏器官芯片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涉及药物毒性试验与多种肝肾相关病种药物研发。与此同时,骆华生物已推出多款自研智能设备与检测系统,包括微流控芯片配套设备(如多器官芯片智能化培养观测系统)、样本处理设备(液体处理系统、自动化培养箱、自动离心机、自动化机械臂等)及高端检测设备(细胞计数仪、酶标仪、高内涵成像系统等),可支持高通量实验的单机或全自动化操作,显著降低研发成本。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器官芯片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新药研发的成本和周期。“时间就是药物开发最关键的成本。无论是创新药还是生物类似药,首批药物在市场空间和占有率都具备显著的先发优势。”结合AI算法,骆华生物推出了可整合多器官芯片实验数据,智能化预测药物毒性、代谢路径及疗效的多器官芯片智能化培养观测系统,助力新药研发周期缩短30%以上。03器官芯片的想象边界:从药物研发到化妆品、中医药探索今年3月,骆华生物与中华老字号马应龙药业健康研究院达成合作,将从创新药研发、大健康产业与消费品研发等多视角展开深度合作。此项合作基于骆华生物拥有的皮肤器官芯片,涵括表皮、皮肤全层和血管化皮肤等适用不同应用的皮肤模型,模拟人体皮肤的生理环境和炎症反应过程,可精准用于化妆品/中医药的安全性与功效评价。“通过皮肤芯片在化妆品、中医药、功效性产品研发上的应用,我们可以看见特殊优势——由于是逐层构建组织界面,器官芯片搭建起整体化的微生理环境,能够实现对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基底膜重建等功能单元的观察和实验记录。这在类器官以及过往实验模型中是无法实现的。”苗春光谈到。全新的实验模型及数据带来的颠覆性在于,搭建更为精准、高效、新维度的评价体系与标准范式。以马应龙药业的合作为例,基于骆华生物皮肤芯片平台,马应龙会提供旗下一系列具有抗炎潜力的药品,详细观察药品在模拟炎症环境下对细胞行为、炎症介质释放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地,双方期望能建立一套更为精准、高效的药品抗炎功效评价体系。器官芯片的迭代,或是中医药企业面向未来、创新转型的关键接口。苗春光表示,“中医药企业对器官芯片的接受和欢迎程度比创新药更高”。除马应龙研究院外,骆华生物还与多家老字号大型中医药企业、多个中医药大学及科研中心建立了研发合作,包括齐鲁制药,片仔癀等。“动物模型是西药的金标准,一个原因是其强效应、作用路径清晰,拥有更多种类的动物模型。但中药更看重整体性、长期性,加之当前对中药创新药的数据需求、动物模型的适应性有限,因此研发端急需一种替代模型,应用于毒理、药效、病理等研究。”与此同时,骆华生物正在研发多种病理模型芯片,探索多个单器官芯片串联的可能性,推进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的实践,比如三层肾小球过滤机制的高尿酸血症。团队已经通过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六个脏器的串联模型。按照血液循环顺序,各器官芯片之间通过微血管进行连接,实现肺-心脏-肝脏-其他脏器的连接。采访最后,苗春光提到,“器官芯片的未来在于高通量与性价比。高通量意味着效率、成本的全面降低,性价比则意味着应用场景的加速拓展和全球市场的可能性。”而作为国产器官芯片,骆华生物在研发阶段就已对标全球市场标准,培养基等产品可以适配瑞孚迪等全球生命科学设备龙头,未来或将进一步打开国内外直销、经销渠道,踩中FDA在药物临床研发上“强制替代”的全球风口。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近期推荐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2025-04-12
·
药物分子设计
《神经元》:贺焯皓/项晟祺/刘聪合作阐明不规则结构柔性外壳在病理蛋白变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买科研服务(代计算、代测试、超算机时),送老李校长“科研理工男士情感课”第一性原理计算解决50年悬而未决难题:半导体中铜为何扩散更快?Ab initio及第一性原理入门参考书介绍《海贼王》告诉你,做科研为什么不能闭门造车……985博导亲测:用DeepSeek写国自然本子,3天完成30天工作量来自公众号:小柯生命本文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北京时间2025年4月10日晚23时,国际学术期刊《神经元》(Neur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团队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核突触蛋白病理传播调控新机制的研究,首次阐明了之前被领域忽视的病理蛋白纤维上不具有规则结构的柔性外壳,在病理蛋白变性传播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贺焯皓研究员、刘聪研究员与中国科技大学项晟祺教授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生化交叉中心研究生韩雨良、夏文程以及中国科技大学李娟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帕金森病及路易小体痴呆这类突触核蛋白病中,α-synuclein蛋白发生折叠和聚集,形成病理纤维。这些病理纤维具有朊病毒类似的病理传播毒性,可以诱导生理状态的α-synuclein发生类似的病理折叠,实现病理蛋白的扩增,并延伸病理纤维。但这些纤维的致病传播毒性如何被调控并不清楚。纤维结构可分为主要由疏水氨基酸组成、有特定规则结构并形成紧密折叠的核心区;以及包含带电氨基酸,具有一定摆动性的衣壳区。其中,纤维衣壳环绕包被核心区,介导了病理纤维与细胞膜,受体,离子等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因为纤维衣壳结构相对松散,并且具有快速摆动的特征,因此研究纤维衣壳的结构目前具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并且纤维衣壳结构影响纤维病理活性的机制也鲜有被报道。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贺焯皓研究员的指导以及中科大项晟祺教授和交叉中心刘聪研究员的合作支持下,团队报道了两种由完全相同α-synuclein蛋白单体构成的病理纤维多态性,分别命名为mini-P和mini-S。通过冷冻电镜技术,mini-P和mini-S被证明形成了几乎相同的核心区折叠结构。而进一步通过固态核磁、氢氘交换质谱的方法解析纤维衣壳结构,研究团队发现mini-P在羧基端柔性外壳更贴近核心区,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纤维状态。重要的是,在体外α-synuclein病理模型中和散发性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mini-P纤维具有显著更强的病理传播以及转运进细胞的能力。通过对羧基端负电氨基酸的突变以及对溶剂电荷的改变,作者揭示了α-synuclein蛋白羧基端的结构以及带电性质决定了α-synuclein纤维与相关膜上受体HSPG的结合能力,进一步影响了其在细胞间的传播能力。进一步,研究者发现特异识别mini-P构象的抗体syn7015对突触核蛋白病病人的新传播脑区中的病理具有更强的识别力,提示类似mini-P衣壳区构象的纤维可能是多种突触核蛋白疾病中传播病理的主要纤维亚型。同时,研究者还靶向α-synuclein衣壳序列的抗体syn9048能够有效地抑制病理纤维在细胞间的传播,表明特异靶向α-synuclein衣壳序列和结构可能成为在突触核蛋白病病程中干预淀粉样蛋白病理发生和传播的有效策略。本研究突破了人们对蛋白纤维致病能力主要由病理纤维核心结构决定的传统认知,揭示了α-synuclein纤维在衣壳区具有的多态性,而且阐释了纤维衣壳结构决定纤维病理传播能力的机制。进一步的,本研究也为干预具有类似病理蛋白纤维沉积及扩散传播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策略。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libproxy1.nus.edu.sg/10.1016/j.neuron.2025.03.019编辑 | 余 荷排版 | 王大雪
专利侵权
2025-04-01
·
国际糖尿病idiabetes
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正式发布——国家“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数智化1型糖尿病防控新体系建立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3月29日,国家“四大慢病”重大专项核心成果——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在合肥成功发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刘同柱,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安徽医科大学校长翁建平,讯飞医疗总裁陶晓东、执行总裁鹿晓亮,深圳市爱宝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锡锋,中国科大-讯飞医疗数字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副主任郑雪瑛等领导专家共同出席见证,该成果标志着安徽省在慢病防治领域首次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正式迈入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国家队”行列。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重大专项的核心成果,该项目由安徽省卫生健康委统筹推进,翁建平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联合讯飞医疗、深圳爱宝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产学研机构协同攻关。项目聚焦1型糖尿病诊疗痛点,通过整合多模态数据与临床经验,基于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构建覆盖筛查、分型、治疗及管理的全链条数智化防控体系,为全国慢病管理提供了“安徽范式”。项目首席科学家翁建平教授在开场主持中用几组数字,生动诠释了研究1型糖尿病的初心与使命。我国现有100万1型糖尿病患者,日均需进行7次血糖监测和4次胰岛素注射,但65%患者仍经历夜间严重低血糖,仅20%能达到理想控糖目标。基于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深切关怀,翁建平教授团队15年来持续攻关,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技术创新,重构1型糖尿病“筛-诊-治-管”全病程管理闭环,为患者打造贯穿预防、干预、康复的全周期智慧化服务生态。翁建平教授表示:“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的发布,并非冷冰冰的技术突破,而是科技与人文的温暖相拥。”致辞环节,葛均波院士表示,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中1型糖尿病尤为突出,其诊疗面临诸多痛点和难题,亟待打破学科壁垒,革新诊疗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的发布,是人工智能赋能临床应用的关键一步;同时,他也强调了要在医学伦理等基础上持续探索创新,让技术发展真正为患者带来福祉。刘同柱书记在致辞中强调,此次成果发布是安徽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实践,不仅彰显了安徽在智慧医疗领域的前瞻性布局与科研攻关能力,更体现了以科技创新服务全民健康的责任担当。 陶晓东总裁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迈向以大模型为核心深化发展的当下,此次成果发布再次证明了临床医生正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成立9年来,讯飞医疗始终秉持科技创新要回归医疗本质、解决临床问题的理念,将专家临床智慧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助力1型糖尿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疗和长期管理,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在发布环节,郑雪瑛主任围绕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的技术能力进行了展示,通过新发病的妈妈对孩子可否吃甜食的焦虑、带糖生活青少年的旅游出行规划以及1型糖尿病孕妇如何生育健康宝宝三个生动的案例,清晰呈现了专病大模型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供个性化建议,从而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在技术层面,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基于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能力底座,依托"权威知识中枢""动态感知网络""决策支持引擎"三大技术突破重构诊疗范式,打造最懂糖友的智能健康伙伴和最懂临床的AI医生助手。01权威知识中枢系统整合65个专科场景临床路径、135部诊疗指南及2000万份真实病例数据,形成国内领先的1型糖尿病知识体系。02动态感知网络依托AIoT技术实时监测14维代谢参数,异常血糖捕捉灵敏度达99.2%,较传统方式提升40%。03决策支持引擎系统基于讯飞星火医疗大模型X1的AGP图谱分析、医学知识、医学深度推理、血糖预测、多模态交互能力,可生成膳食、运动、胰岛素调整等八大维度个性化方案,推动诊疗迈入“千人千策”精准时代。目前,1型糖尿病专病大模型在1型糖尿病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表现优异,在预防、诊断、治疗、随访、饮食运动、妊娠等65个核心场景的测试中效果超越GPT-4o和DeepSeek-R1。通过实时监测、个性化治疗方案推荐和智能决策有效支撑,不仅为1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更智能、更精准的健康管理体验,更将重塑慢性病防控的新范式。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版权声明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管变更
100
项与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的药物交易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100
项与 中国科技大学 相关的转化医学
登录后查看更多信息
组织架构
使用我们的机构树数据加速您的研究。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管线布局
2025年05月17日管线快照
无数据报导
登录后保持更新
药物交易
使用我们的药物交易数据加速您的研究。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转化医学
使用我们的转化医学数据加速您的研究。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营收
使用 Synapse 探索超过 36 万个组织的财务状况。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科研基金(NIH)
访问超过 200 万项资助和基金信息,以提升您的研究之旅。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投资
深入了解从初创企业到成熟企业的最新公司投资动态。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融资
发掘融资趋势以验证和推进您的投资机会。
登录
或
查看完整样例数据
Eureka LS:
全新生物医药AI Agent 覆盖科研全链路,让突破性发现快人一步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开始免费试用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
试用数据服务
生物序列数据库
生物药研发创新
免费使用
化学结构数据库
小分子化药研发创新
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