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上药科园信海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上药科园信海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期,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创新药市场的确庞大,但要想分得更大的蛋糕,越来越难了。跨国药企“躺赚”时代早已不复,必须重新打起精神,制定出符合中国创新药市场规律的新战略。
撰文| Erin
十一假期结束至今,约一周时间,就有三家跨国药企中国区先后传出裁员消息,一家是关停整条产品线,伴随裁员;另两家则是裁撤成熟产品的人员,将岗位调整到新晋管线之中。
2015年开启药审改革以来,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政策逐步接轨国际,创新药市场持续扩容,越来越多海外药企将中国市场放入关键位置。然而,机遇与挑战始终并存,集采、国谈政策持续挤压利润;本土创新研发突飞猛进,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药价治理的“尺度”也始终如达摩克利斯之剑般,高悬于想要在零售市场寻找新增长曲线的各类药企头上……
一切迹象都在暗示一个现状:中国创新药市场的确庞大,但要想分得更大的蛋糕,越来越难了。就算是商业化体系成熟的跨国药企,“躺赚”时代早已不复,必须重新打起精神,重新制定出符合中国创新药市场规律的新战略。
谁在撤离?谁在进击?
围绕产品布局,大抵可以将如今跨国药企中国区所做的“减法”分为两个类型:裁员,关停部门,撤掉业务线;打包出售。另外,为了将资源更好与创新这一大方向匹配,不少跨国药企也开始选择各种方式纵深在中国市场的布局,值得关注的“加法”是:开设新部门;以及同步早期研发。
2023年辉瑞的“裁撤”,是在当时较为紧张的市场情绪中,一件颇具代表性的大事。当年5月,辉瑞才更换新任中国区疫苗事业部总经理,同年11月就裁撤了整个在华疫苗线业务,并将其核心产品13价肺炎疫苗(沛儿13)交给了本土合作伙伴科园信海代理。
上月底,有消息称,强生全球正在关闭其心血管和代谢药物部门,而在去年,强生还关停了其传染病和疫苗部门。强生全球的这次调整,未来将以何种方式传导至其中国市场,备受业界期待。毕竟,在去年西安杨森更名强生创新制药之际,心血管业务还作为与肿瘤、免疫同等重要的未来新药研发方向。但伴随强生全球将“聚焦创新”作为发展关键词,强生中国无论是制药还是医疗科技,都已经发生了多起人事变动。
而对于一些腰部跨国药企来说,比起将单一事业部关停,或裁掉整个业务线,将冗余业务线“打包出售”可能是更具性价比的方式,甚至还有跨国药企借此从中国市场“撤退”。
这件事在今年以来就时有发生,例如优时比中国出售成熟管线,聚焦创新药;协和麒麟中国通过“中间角色”,将股权出售给维健医药;爱尔康以8款产品换了欧康维视股份……
优时比与协和麒麟中国的调整代表了两个方向:前者为了集中资源,聚焦创新;后者则是伴随协和麒麟在全球的市场重心调整。
具体来看,优时比在中国的成熟业务包括两大领域,分别是神经和过敏领域。此次出售涉及神经系统成熟产品开浦兰、维派特、优普洛及抗过敏产品仙特明、优泽,以及位于珠海的生产基地,将这一系列产品以6.8亿美元(约48.43亿元人民币)价格出售、剥离和许可给亚洲最大的医疗保健专用资产管理集团康桥资本和全球投资机构穆巴达拉投资公司。
可以看到,优时比的成熟产品在如今的中国市场要么已经触发集采,要么已经被众多仿制药企抢占市场。而相对来讲,优时比的创新药产品却正在以迅猛之势进驻中国市场,例如其双靶点 IL-17A/F 抑制剂比奇珠单抗,在今年7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与该产品在美国获批时间仅相差一年;紧接着,在今年8月,优时比的重症肌无力新药C5补体抑制剂泽勒普肽注射液也在国内获批,同样距离FDA批准时间不到一年。
相比之下,面对集采与中国市场激烈的竞争,协和麒麟在全球战略的调整已经将重心放到欧美市场。协和麒麟发布公告称:“考虑到未来增长战略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自去年以来,已经在欧洲与已建立的制药业务的合作伙伴建立了合资联盟,这次将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许可产品,包括已建立的制药公司,并由合作伙伴开展销售活动。”
此外,去年12月,老牌仿制药企山德士中国被爱施健收购的发生的逻辑也同样如此。
不过,有撤退,也有进击。例如今年以来人事调整频繁的礼来,伴随2023年10月,其重磅阿尔茨海默新药Donanemab在中国的上市申请获受理,以及今年1月,治疗偏头痛的新药Galcanezumab获批上市,神经科学作为礼来在全球的四大板块之一,似乎也将在中国市场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此契机下,礼来中国在9月正式官宣了神经科学事业部从跨生化事业部中独立。礼来中国未来将在此领域中“大干一场”的决心已然昭示。
希冀在中国市场扬帆起航的绝非礼来一家,BI早在数年前就提出“中国关键(China Key)”战略,决定在中国不分治疗领域进行全球同步早期研究的大型跨国药企,由此诞生的罕见皮肤病创新靶向药佩索利单抗注射液已在中国获批并进入医保目录。第一三共也在今年提出,中国研发团队也已经成为集团全球开发计划的第一梯队,正在逐步加入全球早期临床研究开发。
进退背后
跨国药企们密集调整,动作不同,方向各异,但都在指向同一个原因:更迅速地抓住机遇,更灵活地应对挑战。
机遇人尽皆知,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并且市场需求还在不断扩大;中国的新药审评审批机制不断向国际接轨;临床亟需的创新药物临床转化落地也在受到全方位支持……
但同时,挑战更加不容忽视。
首先是来自集采、医保国谈等政策压力。结合目前的消息,第十批国采也将到来,届时一批跨国药企原研药又将面临“审判”。
集采的压力实际早已具像化,前有礼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药物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胶囊,Strattera)停止在中国供应,后有BI沐舒坦(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停止销售。
同时,胰岛素国采也给了跨国药企一记重创。在2021年首次全国胰岛素集采中,跨国药企赛诺菲、礼来、诺和诺德都积极参与,其中诺和诺德的门冬胰岛素紧贴“降幅不低于40%”的要求中标,打破了其全球价格体系,实现全球最低价。
然而在集采结果执行当年(2022年),诺和诺德中国市场业绩增长就呈现疲软态势,整体收入仅为162.09亿丹麦克朗(约合22.69亿美元),同比增幅仅为1.2%。其中占据绝大部分的胰岛素产品总收入为103.02亿丹麦克朗(约14.42亿美元),较2021年有所下滑,甚至还不如2020年的业绩。赛诺菲和礼来也在2022年相继遭遇下滑,其中礼来的中国市场降幅高达10%。
政策的压力在2024年也进一步升级,随着医保部门的药价治理触手从挂网伸向了零售端,跨国药企药品想要在零售市场实现新的增长路径似乎也在收窄。
一方面,在“四同”药价治理的威力下,包括原研药在内的非中选药品的挂网价格,正在向集采产品趋近;另一方面,各地医保局纷纷通过上线“比价系统”或是鼓励门诊统筹药店药品销售价格不高于挂网价格销售的方式,让药价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趋同。
而面对成熟产品价格被“钳制”的命运,大型跨国药企已经洞悉:多年以前“躺赚”的模式不复存在,早早将有限资源转舵至聚焦创新药。以优时比为代表的腰部企业,如今也走上了相似的道路。
最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中国本土创新力量的竞争,如今也已在不同程度上能够与跨国药企一决高下。
例如,肺癌创新治疗药物琥珀酸莫博赛替尼胶囊,作为全球范围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史上二十年来的重大突破,在2023年获得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上市。然而,莫博赛替尼最终却因确证性研究数据不达标,无奈于同年4月在全球主动退市。
莫博赛替尼的背后,其实也离不开中国本土创新药的竞争压力。据悉,同年8月,中国本土Biotech的同靶点新药舒沃替尼就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正式批准。
近期,中国创新药“头对头”临床挑战跨国药企的消息也层出不穷。先是康方PD-1/VEGF双抗新药依沃西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III期单药“头对头”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显著优于K药的药物;9月,恒瑞也开启了其补体B因子(CFB)抑制剂HRS-5965胶囊“头对头”对比补体抑制剂王牌产品依库珠单抗注射液的III期临床试验。
其实从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中国区业绩情况来看,默沙东夺下第一宝座,半数MNC重回两位数增长,他们近几年的调整效力是显著的。然而,跨国药企所面临的挑战从未消失,甚至更为严峻了,毕竟谁也不知药价治理的风暴还将以何种形式刮向何方,又是否会有一匹又一匹兼具商业化与创新实力的中国本土药企奔赴而来,与他们进行正面博弈。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从兑现进入全球制药50强的承诺,到立下奔赴原始创新,闯进全球制药20强的目标,上海医药不仅要做的更宽、更广,还要更深、更高。
撰文| Erin
数月前,美国《制药经理人》杂志发布了2024年全球制药企业50强榜单,上榜的中国药企共有四家,包括云南白药(33名),中国生物制药(38名),上海医药(42名),以及恒瑞医药(48名)。
其中,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近几年在创新方面都有相应的里程碑式突破,前者仅在今年上半年就有数款1类新药/新适应证获批,后者的业绩在今年上半年创下历史新高,手握创新药数量在国内几乎无人能敌。排名最高的云南白药在中药多元化发展方面也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上海医药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收入规模排名第二的流通巨头,在医药工业上是全行业收入前三甲,也是手握多个中药品牌和百年老字号的百强中药企业。
事实上,早在2016年,上海医药就提出5年内将公司打造成一家世界500强的战略目标。从结果来看,上海医药不仅兑现了其承诺,还为我国制药行业提供了一份以原始创新为核心,将政策、资本、人才、科研项目相互衔接的创新药生态样本。
当然,作为一家“巨无霸”医药产业集团,分析上海医药,就不能仅从单一的创新研发水平,或是产品数量来评判,而应该从更宏观和系统化的视角来全面分析其在行业中的表现和贡献。上海医药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是否积极拥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代表我国制药工业的头部水平,以及是否真正履行了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社会责任,应是其战略分析的指向。
商业:规模与效率齐升
分析上海医药,就不得不提到其医药商业板块。
在业绩层面,今年上半年,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贡献利润虽仅为17.93亿元,与去年同期17.7亿元所差无几,但如果从整个行业来看,与上海医药同属一个梯队的国药控股、九州通都在面临下滑困境。在总体营收层面,四大流通“巨无霸”中,仅上海医药的分销业务收入呈现13.62%的两位数增长,华润医药增长为个位数,国药控股的增长不到1%,九州通更是为负增长。
能够在巨头中脱颖而出,既是上海医药通过多年并购、布局实现的规模效应发挥的作用,也是规模效应与业务创新合力造就的“1+1>2”成果。
2015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在全国范围落地的两票制和带量采购政策可以说是对医药流通公司影响最大的两项,前者钳制中间环节,通过减少代理层级,压缩利润空间;后者倒逼流通公司进行区域整合,跑马圈地。两个政策的共同作用下,以国药、上药、华润、九州通为首的“4+N”全国医药流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而在行业的印象中,上海医药能够在这轮跑马圈地中取得全国第二大医药流通公司的地位,与其此前的两笔大型收购不无关系。先是在2011年斥资40亿元,收购中信医药,后来改名为上药科园信海,奠定了此后将触手伸向全国的庞大基础。2017年,上海医药又将康德乐收入麾下。彼时,康德乐在国内拥有14个直销公司,17个分销运营中心,覆盖322座城市的分销网络,服务近1.1万家医疗机构,年销售规模250亿元。而上海医药以将近37亿元现金收购康德乐马来西亚100%的股权轰动业界。上海医药也借此跃升为最大进口药品代理商和进口药品分销商。
而现象级大并购之下,上海医药内部能力的提升也不容忽视。其实早在2005年,上海医药就率先启用国内首个现代医药物流中心,迈入医药供应链现代化时代。此后,上海医药也是全国最早实行集约化供应链管理,打造一体化医药供应链体系的医药流通公司。
在全国范围拓展医药流通网络,实现规模效应;供应链整合管理提升作业效率,两大“抓手”并驾齐驱,撑起了上海医药在医药分销业务上独一无二的竞争实力。截至2023年,上海医药的医药商业销售额破百亿的省份已达6个。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医药的整合并未结束。在2023年8月,上海医药还启动了商业板块南北平台整合项目,以“全国25省及4大专业板块一体化运营,形成‘国家级现代医药供应链服务平台’”为目标,发挥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运营效率。
拆解上海医药的商业业务,与传统药品分销相关的供应链和渠道相关服务仅仅是其夯实存量的一环,上海医药在商业业务上的想象空间,更多来自于创新业务。
这也是在传统分销业务之外,国内多数医药流通公司所寻找的“第二增长曲线”。曾有业内人士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基于多年积累形成的分销能力与下游终端的覆盖,现在医药流通公司业务拓展可以概括为“横向围绕一个能力中心,无边界拓展品类;纵向围绕,一套服务,为上游工业客户和下游用药终端提供无缝链接”。
而检验医药流通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成效几何,收入数字体现得最为直观。2023年,上海医药的商业创新业务主要分为四个层面,持续稳固创新药进口服务第一梯队;全力打造合约销售(CSO)领先品牌;扎实推进器械大健康稳步发展;联动拓展“互联网+”创新模式。
其中,上海医药全年成功引入进口总代品种29个,进口疫苗代理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52亿元,同比增长19%;药品CSO合约推广业务实现销售金额约29亿元,同比增幅约达50%;公司器械大健康业务销售约363亿元。
此外,在门诊统筹、带量采购以及国谈双通道等政策的作用下,院外市场也是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寻找增量的空间,DTP药房是他们的集中发力点。
不过长期以来,虽然在政策利好下,DTP药房的发展自带想象空间,但如何量化评估其给创新药带来的销售增量,仍然是横亘在想象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上海医药早在2015年就布局的“上药云健康”业务,为这一趋势提供思路。通过上药云健康平台,使得电子处方的获取、管理、支付、配送等构成生态闭环,以此来监测创新药销量的产生与流向。同时,通过上药云健康平台,还能实现公立医院的互联网医院和线上连锁药店处方药零售。据悉,截至2023年底,上药云健康累计已与300多家新特药企达成合作,成为80%创新药全国首单落地的首选。
总结上海医药的商业板块业务,过去并购整合带来的规模既是其业务底盘,也为其未来放量填满想象空间。毕竟从结果来看,20年前供应链现代化建设,15年前的集约化的供应链管理理念推广,8年前收购康德乐,都是如今上海医药能够实现全国范围CSO合约推广,与辉瑞、赛诺菲、拜耳等跨国药企合作的关键。
工业:内生与外延并重
如果按照营收规模计算,2024年上半年医药商业板块收入1270亿元的上海医药,是我国医药商业行业的绝对龙头之一。而从上半年127.34亿元的医药工业板块来看,上海医药依然属于制药工业领域的第一梯队。
不仅如此,在我国的制药工业企业中,作为国有医药龙头企业,上海医药还扮演着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引领者”的作用,构建创新药研发生态系统,支持中药产品的现代化发展,同时还引领中国创新药走向国际市场。
在上海医药的创新药布局中,其内生创新正在进入收获期,并且还承担起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的责任。上海医药的内生式创新其实从其研发投入变化上就可以窥得,分水岭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国家药监局给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品种下达最后通牒,这使得彼时推进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成为众多本土药企的研发投入重点。
上海医药的仿制药质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也是在这段时间开展,但与众不同的是,上海医药的研发管理中心在这一年正式成立,该机构负责研发规划,执行研发预算,行使研发管理职能。
同时,上海医药还制定了对研发管理中心的管理办法,聚焦全集团研发要素,拓展对外合作,形成了以“创新转型”为主基调的上海医药研发工作雏形。
根据上海医药年报,2016年,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达到了6.71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5.4%。到了2017年,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就达到了8.36亿元,更是达到了两位数增长。也是自此之后,上海医药的研发投入长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彰显出其致力于创新转型的决心。
2016年到2023年的八年时间中,上海医药累积研发投入高达142.8亿元,在已有的安柯瑞(重组人5型腺病毒)、凯力康(尤瑞克林)、培菲康(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三款1类创新药和兰索拉唑碳酸氢钠一款改良型新药上市的基础上,形成了临床研究阶段以及进入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阶段的新药管线64项,其中创新药就有55项,涉及抗肿瘤、自免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与代谢疾病、罕见病等领域。
上海医药已经递交NDA的两款新药X842和I001也都是市场空间百亿元的大品种。此外,自2015年起,上海医药还逐渐建立起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提升其中成药的市场竞争力。2024年上半年,上海医药就完成了中药六大品种二次开发,包括养心氏片、冠心宁片、八宝丹、胃复春、瘀血痹胶囊、银杏酮酯等品种。
上海医药在我国创新药行业中扮演的不仅仅是“行动者”的角色,其作为“支持者”的作用更广泛,也更深入。2021年,上海医药参与组建了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计划投资额80亿元,目标是建设中国领先的开放式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和孵化平台,引领构建治疗性抗体、细胞治疗、微生态、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生物医药创新产业集群。
今年9月,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并吸引了拜耳集团、赛多利斯、上海国投公司、上海生物医药基金、循曜生物等20余家企业和机构入驻,研发面积入驻率已经接近90%。
事实上,当时间来到2024年,我国创新药行业在过去10年的政策、资本、人才、技术等多因素的滋养下,已经成功构建起符合创新药发展节奏的市场环境,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超过2万亿元。但不可忽视的是,已经诞生的创新药产品仍然以Me-too/Fast-Follow居多,10亿美元级别的重磅原创新药更是寥寥无几,毋庸置疑,我国的创新药行业需要向注重差异化和源头创新的2.0、3.0时代迈进。
不过,这也就对政策、资本、人才、科研项目之间如何形成有效衔接,盘活源头创新的系统生态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路径与结果来看,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作为一个“政、产、学、研、资、园区”高度集成的创新生态和孵化平台,所做的工作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科技创新由龙头企业牵头,让科研院校来做发动机。
此外,上海医药旗下还设有罕见病平台上药睿尔。上药睿尔目前共有在研项目16项,涉及全球创新药、首仿药以及多个临床急需的短缺药物,涵盖肿瘤、运动神经元、内分泌、心血管、代谢等多个罕见病门类。其重点产品SRD4610用于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目前Ⅱ期临床试验已完成全部患者入组。
回溯2016年,上海医药加速创新的承诺已经初步兑现,营业收入从1200亿元到2600亿元,研发投入从6亿元到26亿元,更是成为世界500强上榜的三家中国药企之一。在2021年的一次投资者见面会上,时任上海医药总裁的左敏再次抛出豪言壮语:未来十年,上海医药的目标是,闯进全球制药20强,成为以创新药为主的国际领先药企。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药械追踪
No.1 / 九天生物眼科基因疗法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
2024年9月3日,九天生物(Skyline Therapeutics)自主研发的腺相关病毒(AAV)基因治疗药物SKG1108获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用于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
SKG1108是一款完全创新设计的AAV载体,包含用于玻璃体内注射的创新衣壳AAV.0106,将采用前沿设计的编码具有独特结构和功能的全新蛋白的基因直接递送至视网膜,通过特定的基因元素调控在视网膜靶细胞中表达特殊光敏蛋白,从而产生新的光感受器来改善和恢复患者视觉功能。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高致盲性遗传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Inherited Retinal Diseases,IRDs),与超过上百种不同基因突变相关。目前,全球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阻止或逆转光感受器细胞的退化。现有的基因特异性治疗方法仅针对极少数特定基因突变,不适用于大多数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SKG1108基因治疗采用创新的作用机制,不受限于特定基因突变,通过生成新的光感受器来补偿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退变与丧失、改善和恢复视觉功能,从而有效治疗严重视网膜色素变性。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2 / 恒瑞医药、智翔金泰旗下国产IL-17A单抗分别启动商业化
近日,恒瑞医药旗下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商品名:安达静)、智翔金泰旗下赛立奇单抗注射液(商品名:金立希)分别启动商业化。
二者均为2024年8月27日获批上市的国产IL-17A单抗,适用于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打破了国内银屑病治疗领域IL-17A单抗治疗的外企垄断局面。
8月29日,赛立奇单抗获批上市仅两天时间,就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了全国首张处方;8月30日,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出了全国首张处方。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3 / 欧盟批准K药联合备思复一线治疗晚期尿路上皮癌
默沙东(纽交所代码:MRK)近日宣布,旗下可瑞达(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抗体偶联药物(ADC)备思复(维恩妥尤单抗)一线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成人患者的上市申请已获得欧盟委员会批准。
此次批准是基于全球III期研究EV-302(也被称为KEYNOTE-A39)的结果,研究显示与含铂化疗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中位总生存期几乎翻倍,并且显著延长了无进展生存期,将死亡风险降低了53%。
帕博利珠单抗是一款PD-1抑制剂,而备思复(维恩妥尤单抗)是靶向Nectin-4(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在膀胱癌中高度表达)的一种同类首创ADC。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企业动态
No.1 / 韩美制药与上药集团达成合作,在华销售7种非处方药
据报道, 韩国韩美制药近日与上药集团(601607.SH)子公司上药健康科学有限公司签署了产品供应协议,涉及七种非处方药。根据协议,这些非处方药将首先通过上药集团的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然后进入香港的一家实体药店。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2 / 诺和诺德警告:欧盟市场诺和泰、诺和力供应短缺将持续
近日,诺和诺德(NYSE:NVO)与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就司美格鲁肽(商品名:诺和泰[Ozempic]/诺和盈[Wegovy])持续的供应问题联合向医疗保健服务提供者发布了一份公告。根据该公告,市场对GLP-1受体激动剂的需求增加,“再加上我们一些生产基地的产能限制,导致了相关产品供应短缺,甚至存在缺货的情况”。诺和泰(Ozempic)获批适应证为2型糖尿病,诺和盈(Wegovy)获批用于减重。
供应短缺尤其影响诺和泰的较低剂量版本,预计0.25mg和0.5mg将出现间歇性短缺。诺和诺德建议医疗服务提供者“继续限制给新患者使用诺和泰治疗,直到供应情况改善”,预计情况将于2024年9月开始好转。
诺和诺德和礼来一直在竞争提高生产能力,以满足市场对GLP-1药物的巨大需求,特别是在减重领域。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行业政策
No.1 / 国务院办公厅: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鼓励医药服务外包及进出口
2024年9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4〕44号,以下简称《意见》),旨在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外贸发展新动能。
《意见》要求建立健全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强重点行业监管,优化资金、技术、人员、数据等要素跨境流动监管。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推进全国跨境服务贸易梯度开放。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服务贸易标准化水平。
《意见》提倡为外商投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其随行家属入出境提供便利。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科研辅助人员来华投资创业、工作、讲学、经贸交流提供办理签证和停居留证件等入出境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扩大职业资格国际互认试点。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管理,扩大人民币在服务贸易领域的跨境使用。促进技术成果交易和运用,探索通过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通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数据跨境流动机制。
针对生物医药领域,《意见》鼓励加快服务外包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等服务外包新模式,进一步带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贸易”。在生物医药等领域细化出台专项政策举措,支持制造业企业对外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综合性服务。修订鼓励进口服务目录,聚焦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推动医疗健康等优质生活性服务进口。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2 / 卫健委:到2035年建成健康乡村
2024年9月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健康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财务发〔2024〕28号,以下简称《意见》)。
健康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30年,乡村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居民能够便捷获得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个人医疗卫生负担可承受;健康生活方式得到普及,重大疾病危害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到2035年,建成健康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差距和居民健康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意见》指出,健康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
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优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功能布局,壮大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机制。
▶提升乡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地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等重点疾病防治,健全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功能完备的疾控网络。
▶强化乡村中医药服务:坚持中西医并重,力争实现全部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推进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建设。
▶提升乡村居民健康水平:加强儿童、妇女、老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普及乡村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规模性因病返贫致贫。
▶改善乡村健康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健康产业: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融合,指导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围绕乡村旅游、中草药种植加工等,探索发展乡村健康产业。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No.3 / 卫健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年内全国推广三明经验
近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求是网发布题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文章。文章指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注重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和优化平战结合、跨部门跨区域、上下联动的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重大慢性病预防和早期干预。
文章还要求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落实“两个允许”(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持续整治腐败问题。推动医药科技创新,促进创新药物、疫苗和医疗设备等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深度应用。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加强中医优势专科能力建设,优化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和支付政策,推动实施“新时代神农尝百草”工程。
国家卫健委也在8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要求全国推广三明经验、持续深化医改。发布会上,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元明指出,三明重点从三个方面深化改革:
①推动“医共体”提升为“健共体”:由“管医疗”提升至“管健康”,构建“健康服务共同体”;安排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选派高级职称专家每周定点到各分院坐诊帮带,统一健共体药品目录保障基层用药;
②完善“两师两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和疾病管理中心)”标准化建设;
③构建肿瘤、代谢、心脑血管等“六病共管”体系。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杨建立在会上表示,后续将从多个方面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①地方政府层面:推动各地党委政府专人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学习三明经验,落实“两个允许”,缩小医务人员薪酬差距。
②政府各相关部门层面:进一步增强部门间宏观政策的一致性,让信息化赋能医改。
③落实层面:指导11个综合医改联系省,委省共建协议签订省市,30个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14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以及各省内的试点医院进一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指导其他省份每年选择2-3个地区为重点来推广三明经验,5年内实现全覆盖。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全球医疗情报领导者
解锁隐藏在数据中的商业潜力
关于 G B I
”
自从2002年成立以来,GBI始终以技术为驱动,为药企、器械及行业相关服务商提供贯穿生命周期的全球药品市场竞争数据、全球行业资讯、HCPs洞察、全国医疗器械数据等商业信息与洞察,助力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和决策时,脱颖而出。历经20余年的深耕细作GBI已成为95%以上跨国药企、国内头部药企、咨询与投资机构等医疗圈灯塔用户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投稿 | 发稿 | 媒体合作
▶ zhangxinyue13@baidu.com
数据库 | 咨询服务 | 资讯追踪
▶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完成表单填写
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100 项与 上药科园信海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上药科园信海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