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Beijing Tichu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Beijing Tichu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氨基观察-创新药组原创出品
作者 | 武月
特朗普二次登基,关于创新药国界的问题,注定会被探讨更多。在日前的JPM大会上,这一问题,就被广泛提及,而答案也是喜忧参半。
有人说,担心
有人说,不用担心。
随着特朗普上台后的动作,这一讨论可能仍会继续成为热点。但不管怎么说,从医药产业的本身特点来说,医药不应该有国界。
如果被政治因素左右,让全球生物科技玩家变得更加谨慎,甚至让整个行业变得支离破碎,那无疑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 01 /
特朗普时代的忧虑
站在201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无疑是需要信仰的;但是,站在2025年,看好国产创新药,只需要“客观”二字即可。因为国产创新药崛起已经成为一种行业现象、既成事实。
不断攀升的BD规模,NEWCO浪潮的涌起,头部创新药企的盈利,在创新及商业层面,验证着国产创新药的实力。
当然,当国产创新药开始向全球创新药的中心舞台挺进,也可能会让某些事情变得更加微妙起来。
细胞治疗制造商Nkarta的首席执行官、美国游说团体生物技术创新组织前主席Paul Hastings说:“我们警告人们一段时间了,我们正在失去优势。”
“创新现在正出现在我们家门口”。他所特指的创新,正是中国创新药。
随着国内生物科技产业的崛起,行业之外的碰撞逐渐增多。
过去几年,美国以“国家安全”频频将国内一些企业、研究机构“拉黑”。有学者对美国第115届至117届国会涉华提案议题进行了统计。如下图所示,除了影响力、经贸金融,增长最快的议题便是医药卫生领域。
近年来相关提案愈演愈烈,上升到了美国医药产业链和供应链对华过度依赖等问题,要求禁止采购中国制造的药品,鼓励美国医药产业回流等。
不过,整体上,尚未有具体落地的措施。2024年以来持续发酵的反华生物安全法案,也在年末迎来结局,加速落地的想法彻底流产。
史无前例的全球环境,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为了规避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过去两年来,一些跨国药企也的确在审慎评估在华的业务及投资策略。
而在特朗普时代,这种地缘政治风险也不会消失。其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威胁尚未明确界定。特朗普是否会在他更广泛的贸易战中考虑知识产权或进口药物,也有待观察。
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药企的选择。此前,麦肯锡便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跨国药企因为地缘因素,并不会贸然出手收购中国biotech。
日前,吉利德则表示,在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对话时会很谨慎。“如果存在与数据保护和此类问题相关的问题,我们会小心翼翼。”
事实上,一旦特朗普政府有所倾向或动作,这种谨慎无疑会进一步在中美生物科技行业蔓延开来。
然而,这种谨慎并不应当成为行业主流。因为,科学不应该有任何界限。站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角度,也不应该有人反对医学和科学的创新。
/ 02 /
促进生态繁荣
当一个新靶点尤其是可以设立成工程化抗体、工程化细胞的靶点得到验证之后,来中国淘金me better项目,似乎正在成为海外的行业性共识。
比如,过去2年,DLL3单抗证明了DLL3靶点在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价值潜力,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诺华1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传奇生物DLL3 CART,IDEAYA以0.7亿美元首付款引进恒瑞医药DLL3 ADC,罗氏以0.8亿美元首付款引进信达生物DLL3 ADC。
更为重要的是,follow海外已经验证的技术和路线,通过改良实现better之外,过去几年,国内也开始诞生一些引领全球的创新技术。比如PD1/VEGF双抗、EGFR/HER3双抗ADC,都是中国企业率先开辟出相当细分赛道后,海外企业再跟进。
特别是康方生物引领的PD-1/VEGF双抗浪潮,不禁让人感叹,真是风水轮流转:
以前都是我们抄国外的,现在是国外抄我们的。
在这一背景下,还有一个NEWCO趋势正在形成并加强,美国公司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之后围绕中国资产成立,将知识产权和试验带到美国进行进一步测试。包括Kailera Therapeutics、Verdiva Bio、Candid Therapeutics和Ouro Medicines,这些biotech都以九位数的融资启动创业历程。
无论是风投机构还是大药企,越来越开始选择来自中国的创新药资产,原因无疑是其估值相对低廉,并且质量还算可以。
而在Sofinnova Investments私募股权执行合伙人Maha Radhakrishnan看来,这些是美国公司,即使资产来自中国。“无论谁进入政府,我认为这是一家美国公司,都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换句话说,资产来自哪里,并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它能够带领公司/行业去往何处。
无论这些公司的起源如何,一旦它们在美国立足,便融入了当地的产业生态,成为推动美国乃至全球生物科技行业前进的一部分。这种融合,本质上也一直在全球生物科技产业上演。
核心在于,创新离不开一个良好生态系统的打造,这不仅需要企业、人才、资本、科学,也需要竞争。
/ 03 /
倒逼创新进步
更重要的是,来自中国的力量正在倒逼一些事情发生。
一家同样是连续创业公司,Meliora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David Li发现,公司管线中的每一款药物,都有好几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
加拿大投资公司Canaan的一位普通合伙人Nina Kjellson表示,几乎所有的抗体在中国都有至少5个以上的在研项目。
生物技术投资者兼风险投资公司Curie.Bio的创始人Alexis Borisy则表示,任何人在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所做的任何事情,你可能都能在中国生态系统中找到10到50个版本。
大家甚至发现,这些来自中国的竞争者们,临床进度并不比北美市场慢,“如果按美国的标准尺度,很多甚至领先一年半到两年时间。”
简单来说,创新这件事没有变化,而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给美国biotech和支持他们的风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它们除了要一如既往专注“新奇和创新”,为市场带来一些差异化东西的同时,更要关注,已经大幅上升的竞争标准。
因为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有可能你想做的一个分子,中国企业已经在做了。而这将倒逼它们创新进步,重新审视战略布局。
站在人类与疾病抗争的角度,创新竞赛标准大幅提升,也绝不是坏事。更多、更好的药,更快面世,为全球患者带来希望。这不仅是国产创新药崛起的意义,更是人类医学进步的体现。
这也是为什么说,医学无国界。
/ 04 /
总结
创新,改变一切。
从第一款me too药物埃克替尼的获批上市,到传奇生物的CAR-T药物西达基奥仑赛成功在美国上市,再到百济神州的me better药物泽布替尼成为首个国产10亿美元分子,再到康方生物的FIC药物AK 112头对头PK默沙东的K药……
这背后,是在各方积极参与下,国产创新生态从逐步建立到初步成熟。过去10年间,资本的进入、政策的支持和无数药企的起落浮沉相交织,最终才在今天,为中国创新药企换来了一个接近舞台中央的机会。
当然,这也让地缘政治风险,变得难以回避。
这种不确定性风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海外药企的选择。比如吉利德,尽管为中国创新点赞,但也明确表示,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进行对话时会很谨慎。
然而,没人应该反对医学和科学的创新。在外力因素下,这种谨慎反而会影响行业的进步与繁荣。
PS: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氨基君微信号交流。
双抗正值风口,三抗已初露苗头。
2025年1月13日,先声药业旗下抗肿瘤创新药公司先声再明宣布,已与全球制药公司艾伯维(AbbVie)就其处于中国和美国进行临床1期研究阶段的,GPRC5DxBCMAxCD3的TCE三抗管线SIM0500达成许可选择协议,艾伯维将支付给先声再明一定的预付款以及最高10.55亿美元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销售分成。
尽管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治疗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仍然有限。随着抗体药物的发展,同时靶向三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三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了非凡的应用前景。
与双特异性抗体相比,三特异性抗体还能够与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表面的另一个靶点相结合,或桥接免疫细胞并阻断双信号通路等作用,更有利于将药物或免疫细胞重定向至肿瘤部位,增强结合特异性,提高靶向性,降低脱靶毒性,从而提升抗肿瘤能力。
因此,虽然当下全球暂时没有三抗药物获批,可是已经有不少中国Biotech布局其中。同时,MNC也从2024年开始布局,或许我们将在2025年的BD交易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三抗管线。
01
MNC悄然入局
2024年三抗的交易数量超过了过去3年的总和且总额近80亿美元。
与双抗的双靶点相比,三抗的抗体组合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此,MNC开始通过并购、许可交易以及股权投资等方式入局三抗/多抗赛道。
近几年三抗交易情况,据公开信息收集整理
可以看到,包括辉瑞、艾伯维、GSK、吉利德以及默沙东这些MNC在2024年都已出手,特别是默沙东一年内就花了近40亿美元并购两家专注于三抗药物开发的公司,可见其对三抗的态度。
其中,以30亿美元卖给默沙东的EyeBio值得一说。EyeBio成立于2021年,迄今为止融资1.3亿美元,而默沙东早在A轮就参与其中。2024年2月,EyeBio公布了其核心管线EYE103的1b/2a期临床积极数据,随后在5月,默沙东便出手并购,到了8月,Clinicaltrials网站便出现了EYE103临床2/3期试验的信息,可谓是惟快不破。
默沙东在2024年1月并购Harpoon的交易则更凸显默沙东对三抗的看好。此次交易除了收获临床中颇具前景的DLL3/CD3抗体管线外(MK6070),还得到了Harpoon多个三特异抗体平台,其中包括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的ProTriTAC和TriTAC-XR三特异抗体平台这一前瞻性技术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据Insight数据库信息,MK6070和罗氏的RO7616789以及泽璟生物的ZG006是全球范围内仅有的三款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DLL3的三抗管线。到了8月份,第一三共与默沙东签订MK6070的全球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协议(默沙东保留该药在日本的独家权力),第一三共将付出1.7亿美元的首付款。
有意思的是Harpoon也曾出现在艾伯维的故事里,早在2019年,艾伯维以3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获得了Harpoon旗下一条三抗管线的全球独家授权。只是后来艾伯维对其重视不够,将权益退回。
此次艾伯维花大价钱收购先声再明的三抗管线,很有可能是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例如强生旗下就拥有CD38单抗、BCMA-CAR-T、BCMAxCD3双抗、甚至GPRC5DxCD3双抗等多个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产品,而艾伯维自身仅有一款BCMAxCD3双抗似乎显得势单力薄。
先声再明的GPRC5D/BCMA/CD3三抗在前期研究中表现出了针对MM细胞的强大T细胞毒性效应,肿瘤杀伤效果显著,耐受性好,起效剂量低,停药后肿瘤不复发等多重优势。对艾伯维而言,既然错过了GPRC5D/CD3双抗,直接入局BCMA/GPRC5D/CD3三抗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从这些并购事件不难看出,进入临床阶段的三抗管线拥有较高的交易价值。此外,涉及热门靶点的三抗管线,也极具BD潜力。目前,全球的三抗管线已经开始向肿瘤和自免这两大市场推进。
02
超100条管线在研,默沙东靠并购领先
三抗的多样性带来的更多可能性,让药企趋之若鹜。
尽管目前尚未有三抗药物获批,但已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布局三特异性抗体,并研发设计出具有迭代优势的靶点组合药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三抗药物管线已超百条,其中约有一半已进入临床阶段,只是大多数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部分在研三抗管线,据公开信息整理
MNC中,赛诺菲布局较多,如靶向Anti-CD3/CD38/CD28的SAR442257,其介导了强烈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与抗CD38单抗相比,SAR442257在体外对CD38高表达和CD38低表达的MM细胞均表现出高3~4个数量级的杀伤效力。SAR443579(NKp46/CD16/CD123)则有可能成为血液瘤患者的新选择。辉瑞开发的Anti-IL-13/IL-4/TSLP(PF-07275315),属于三功能融合蛋白,针对特应性皮炎已进入临床2期。
从时间上来看,全球的三抗/多抗管线从2021年开始大幅增长,国内同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出现增长。到了2024年,已经有多家中国Biotech布局三抗赛道,仅这一年,国内就有超过10条三抗1类新药管线首次在国内获批IND,进展较快的包括天广实、百利天恒、神州细胞、信达生物、嘉和生物、泽璟生物、恩沐生物、博锐生物以及普米斯等。
从适应症分布来看,三抗延续了单抗和双抗类药物类似的思路,最热门的领域依然是肿瘤,整体管线占比超过50%,毕竟抗肿瘤药物市场需求大、医保覆盖范围广,企业有推动创新的动力。
03
国产三抗百花齐放
国内药企正悄然加速三抗赛道的研发。
如基石药业在2024年底宣布旗下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管线CS2009(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已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受此消息影响,公司股价一度上涨7%。
市场之所以如此热情,既有康方双抗在2024年的铺垫,也有市场对于后续三抗爆发的期待。
从作用机制来看,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相对于康方PD-1/VEGF双抗,anti-CTLA-4能促进更多初始T细胞激活、迁移浸润至肿瘤组织。在第39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年会上基石药业公布的临床前数据显示,CS2009展示出优于潜在竞品(包括PD-1/CTLA-4双抗、PD-1/VEGFA双抗以及抗PD-1/抗CTLA-4联合疗法)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阿斯利康的PD-1/CTLA-4双抗目前也有4项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胸膜间皮瘤、宫颈癌和头颈鳞癌)处于临床3期阶段,且从前期数据来推断成功概率较高。并且这些靶点都是成熟靶点,组合之下能覆盖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肾细胞癌、宫颈癌、肝细胞癌、胃癌等多个肿瘤适应症。同时对于PD-(L)1疗法响应不佳的PD-L1低表达或PD-L1阴性的群体也能进一步获益。
如果说康方的PD-1/VEGF双抗有希望向K药发起冲击,那么基石药业和宏成药业都有布局的PD-1/CTLA-4/VEGF三抗是否也有进一步的空间呢?
三特异性抗体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主要分为:T细胞接合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K 细胞接合器、靶向三个肿瘤相关抗原、延长半衰期的TCE以及三功能融合蛋白等。目前的国产三抗管线类型相对全面。
恩沐生物的CMG1A46药物为靶向CD3/CD19/CD20的三特异性抗体,其适应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液肿瘤、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G1A46同时靶向 T细胞表面的CD3以及B细胞上的两个抗原表位CD20和CD19,通过募集CD3+T细胞增强T细胞功能,介导B细胞耗竭并杀死表达CD19/CD20的B细胞。
基石药业的CS2006是靶向4-1BB/PD-L1/HSA的三特异性抗体,它是一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同时靶向肿瘤免疫抑制性PD-1/PD-L1通路和肿瘤免疫刺激性4-1BB通路,发挥PD-L1阻断作用以及4-1BB激活的协同效应,仅局部激活肿瘤定向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嘉和生物的GB263(Anti-EGFR/cMET/cMET)则走了靶向三个TAA的路径。通过靶向EGFR和两种不同的cMET表位,阻断cMET及EGFR的信号通路,下调cMET和EGFR的蛋白水平。拓创生物的TAVO-412也选择了类似思路。
普米斯生物的PM-8003是靶向PD-L1/TGF-β/VEGF的三功能融合蛋白,通过阻断TGF-β通路可以减少Treg细胞的数量,增加效应T细胞的活性,从而恢复对抗PD-L1治疗的敏感性。
有意思的是,国产三抗才刚加速,四抗就已经起步。
2024年12月20日,百利药业GNC-038四特异性抗体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默示许可。9月20日,百利药业GNC-077多特异性抗体注射液临床试验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
基于GNC平台,百利天恒开发了多款候选药物。其中,除未披露的GNC-077外,还有3款四特异性抗体已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包括GNC-038(CD3 × 4-1BB × PD-L1 × CD19)、GNC-035(CD3 × 4-1BB × PD-L1 × ROR1)和GNC-039(CD3× 4-1BB × PD-L1 × EGFRvIII)。
可以看到国产多抗在肿瘤领域布局较为全面,考虑到近来MNC频繁收购双抗资产,并着手将肿瘤双抗管线拿去做自免临床,未来三抗在自免市场同样极具想象空间。
04
自免开始卷三抗
TCE的热浪终究开始扑向了自免。
2024年TCE双抗出尽了风头,如CD19/CD3,CD20/CD3等。2024年的交易显示未来三抗TCE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024年10月,GSK宣布以8.5亿美金收购中国恩沐生物的三特异抗体CMG1A46,根据协议,GSK将向恩沐生物支付3亿美金的首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显示GSK计划开发和商业化CMG1A46,并将重点放在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疾病上,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并有可能扩展到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
据之前披露的信息,CMG1A46不仅可以杀伤CD19、CD20双阳性的B细胞,还可以清除CD19或者CD20单阳性的细胞,同时在体外的半数效应浓度仅为0.3pM,与传统的1+1型CD20 TCE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强的活性。在体内,CMG1A46可以在24小时内快速的清除B细胞,与传统CD20 TCE双抗相比可以给到更高的剂量,在1mpk的剂量下对B细胞的清除持续了28天。
艾伯维此次收购先声药业的SIM0500三抗,在血液瘤之外,BCMA和GPRC5D靶点在某些自免疾病的B细胞上也有表达,现有靶向BCMA的药物已经在干燥综合症、NMOSD、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自免疾病中展现出疗效。未来SIM0500在自免领域同样具有开发潜力。
有意思的是,NewCo的风也开始吹到国产多抗上。
2025年1月,药明生物与Candid Therapeutics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Candid将拥有一款基于药明生物通用型多特异性抗体专利技术平台WuXiBody发现的,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三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权益。就在20多天前,Candid还一口气宣布了三笔关于TCE与中国Biotech的研发合作交易。
2024年11月,维立志博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 Bio就一款三抗药物达成了一项产品的独家选择权及许可协议,双方将基于维立志博CD19/BCMA/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CE)LBL-051,成立新药研发公司Oblenio。
三特异性抗体管线有望成为2025年靓丽的风口。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一年一度的摩根大通医疗保健会议(JPM大会)又如期落幕,这或许是最被国内Biotech寄予厚望的一届JPM大会。
一直以来,JPM被是为全年全球医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继阿斯利康18亿美元收购Cincor、Ipsen制药9.5亿美元收购Albireo重启2023年的跨国并购热,密集的BD交易点燃2024年资产交易激情后,人们迫切想要近距离观察JPM大会期间的重磅交易,来找到2025年全球医药市场的主流节奏。
每年JPM大会上的重头戏,除了各大药企掌门人公布的最新动态和年度战略,预热环节的社交往往更容易擦出火花。在今年JPM大会正式开始前的行业论坛上,挤满了远渡重洋而来的国内Biotech。“去年我们预计来参会的有600人,最终报名的有800人,超预期比较多。所以今年直接按1000人的规模筹办,结果有1200人报名,会场爆满,外面的走廊上都挤满了人。”一位华人论坛的主办者告诉动脉网。
不同于以往的旁观和成果展示为主,今年的国内Biotech大多带着任务而来,他们想要在这场大会上,发现交易的契机。
01
美元基金抛来橄榄枝
“今年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大家都在讨论NewCo的可能性。”一位从业者表示,“而且不同于国内,在JPM大会上,能明显看到Biotech与美元基金的双向奔赴,他们也非常积极地拥抱中国资产。”
在国内医药圈,NewCo交易的热度几乎贯穿全年。人们纷纷认为,2025年将会是NewCo交易的井喷之年。2025年开年,医药圈的热情果然又再被NewCo交易点燃。就在JPM大会开幕前的1月10日,康诺亚生物和和铂医药、科伦博泰生物相继公布NewCo交易,打响了新年的第一炮。
2025年1月10日,康诺亚生物宣布,就潜在同类最优的靶向CD38人源化单克隆抗体CM313与Timberlyne Therapeutics达成NewCo交易。根据双方协议,康诺亚授予 Timberlyne 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 CM313 的独家权益,并因此获得30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最多3.37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Timberlyne成立于2024年6月,NewCo交易完成后,Timberlyne获得1.8亿美金的A轮融资,康诺亚生物 Timberlyne 25.79%的股权,并成为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康诺亚生物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博将加入Timberlyne董事会,首席财务官张延荣则担任Timberlyne董事会观察员。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康诺亚的第三次NewCo交易。2024年7月,康诺亚生物将旗下2款双抗新药CM512、CM536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Belenos Biosciences,并因此获得1500万美元预付款、1.7亿美元里程碑金额,以及特定比例的销售分成,康诺亚生物全资附属公司一桥香港获得Belenos约30.01%的股权。
4个月后,康诺亚生物将BCMA/CD3双抗CM336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权给Platina Medicines,并收取 16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付款,此后期间最多6.1 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Platina Medicines母公司的少部分股权。
同样实在1月10日,和铂医药及科伦博泰生物宣布,与Windward Bio就靶向TSLP单克隆抗体HBM9378/SKB378达成NewCo交易。和铂医药及科伦博泰有权获得高达9.7亿美金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其中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为4500万美金,包括现金付款及Windward Bio母公司股权。
这也是和铂医药的第二次NewCo交易。早在2019年,和铂医药就与波士顿儿童医院合资创立了HBM Alpha Therapeutics,并在2023年完成种子轮融资。对于手握优质资产的Biotech而言,通过NewCo来吸金,正在成为一种成熟的策略。“今年来参加JPM的国内Biotech明显比以往更多了,他们都很积极地寻找交易的机会。”一位从业者表示,“如果说活得稍好的国内Biotech都过来了可能有点夸张,但大致也是这样。”
更重要的是,在今年的JPM预热活动中,美元基金对中国资产的态度转变也很明显。一方面,据前述论坛组织者介绍,美元基金参与国内Biotech论坛的积极性很高,嘉宾要求的过程比以往更顺利。另一方面,在这些论坛上,多为来自美元基金的嘉宾表示,希望国内Biotech能够充分信任美元基金,和他们组建的管理团队。
美元基金如此密集地向国内Biotech抛出橄榄枝,是此前的全球制药生态中,见所未见的情形。
02
来自终端的机会
美元基金积极拥抱中国创新药资产的背后,除了这些资产的稀缺性和品质更多得到认可,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近年来,作为NewCo最重要终端买家的跨国药企,纷纷面临核心资产的新旧交替,更大的不确定性下,他们越发需要通过并购来快速获得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旧的核心产品所能提供的业绩增长动力陆续耗尽。比如,在2025年,百时美施贵宝(BMS)将面临专利悬崖的集中到来,Revlimid(来那度胺)、Pomalyst(泊马度胺)和Sprycel(达沙替尼)带来的专利危机。其中,对BMS业绩将造成最大冲击的,是Revlimid的专利到期。据BMS预计,2025年,Revlimid的销售额将缩减至20-25亿美元之间,几乎腰斩。
在JPM上,BMS也提到,2025年,将主要寄希望于obenfy、Opdivo、Reblozyl、Breyanzi、Camzyos等5大新的明星产品撑起公司的半壁江山。其中,2024年获批上市的精神分裂症药物Cobenfy,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开端,预计销售峰值可以达数十亿美元,成为BMS的关键增长产品之一。BMS首席执行官Chris Boerner表示,BMS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有望推出10款新药,并获得30项药品新适应症扩展。
再如,辉瑞首席执行官Albert Bourla在JPM大会上表示,公司正在为未来几年将席卷而来的“LOE 浪潮”做准备。所谓的LOE浪潮,即畅销药品独占权的丧失。Bourla指出,专利损失浪潮可能会导致每年约170亿~180亿美元的销售额损失。
另一方面,新的核心产品还难以扛起业绩持续增长的预期。JPM大会期间,美国市值最大的制药公司礼来宣布,盈利不及预期。据STAT News报道,2024年第四季度,礼来创造了约135亿美元的收入,低于此前行业分析师给出的139亿美元的预期。这个消息直接导致礼来股价当日下跌8%。而盈利不及预期的原因在于,礼来的2款GLP-1重磅炸弹药物Mounjaro和Zepbound,销售额均低于预期。
2022年5月,替尔泊肽“降糖注射版”Mounjaro,获得FDA批准上市。此后,Mounjaro先后在中国、比利时上市,获批的适应症包括降糖和减重。2023年11月,替尔泊肽 “减重注射版” Zepbound在美国获批上市。当然,对于这两款重磅药物,礼来的未来预期颇为乐观,预测2025年的销售额将达到580亿美元~610亿美元。
在JPM大会上,强生、吉利德、诺华等多家跨国药企纷纷提到,过去几年间,并购的策略极大改善了经营表现,将适当发挥并购交易的价值。比如,吉利德首席执行官Dan O'Day表示,在经历了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两年收入小幅下滑之后,吉利德在2024年扭转这一趋势,并在未来延续积极势头,原因是过去的投资正在转化为商业利益。
到了2033年,吉利德的强效药物Biktarvy将失去市场独占权,后续计划通过推出HIV产品来抵消市场独占权消失时所带来的冲击。其中,吉利德在HIV领域最核心的产品,是每年两次注射的lenacapavir。这是一种首创的、新型的长效HIV-1衣壳抑制剂。2016年,吉利德从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引进了lenacapavir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2年,lenacapavir在欧美获批用于治疗HIV-1感染,并被《科学》杂志评选为 2024年度重大突破药物之一。预计到2025年夏季,lenacapavir还将获批用于HIV-1感染的暴露前预防(PrEP)。
此外,2024年,吉利德于以43亿美元收购CymaBay时获得的肝病药物seladelpar,已经获批上市,预计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与此同时,辉瑞也在JPM大会中表示,近年来,公司通过一系列收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专利权丧失浪潮带来的威胁。首席执行官Bourla指出,此前辉瑞以430亿美元收购的Seagen,预计到2030年,将为公司创造200亿美元的销售额。从目前的营收状况来看,辉瑞的业绩已经开始恢复增长。在2024年前三季度,辉瑞的总营收达到458.64亿美元,同比增加2%。在本次JPM2025大会上,辉瑞公布了2025年业绩指引,总营收预期为610-640亿美元。
现阶段,来自国内Biotech的创新药资产还鲜少成为跨国药企增长的新动力。而跨国药企核心管线的新旧交替,无疑为国内Biotech提供了融入全球医药商业的极好机会。
03
资产交易仍将是年度主题
如果从更长的周期回头看,2025年或许会是资产交易最活跃的一年。
首先是跨国药企出手正变得频繁。除了前文提到了2笔NewCo交易外,甫一开年,就有3家跨国药企宣布了重磅的管线交易。就在JPM大会开幕的第一天,强生宣布重金投入神经科领域,以146亿美元收购专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研发Intra-Cellular Therapie。刷新了2024年以来,全球生物制药领域资产并购交易的金额记录。
随后,礼来在JPM大会期间宣布,以10亿美元预付款抢下Scorpion Therapeutics的PI3Kα抑制剂项目STX-478,用于治疗包括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尿路上皮癌等在内的晚期实体瘤;吉利德也达成了一笔交易,以17亿美元的总交易额引进Leo Pharma的STAT6抑制剂,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炎性疾病。
值得注意的是,强生收购Intra-Cellular 的这笔交易,也将超越百时美施贵宝收购Karuna、艾伯维收购Cerevel,成为2023以来,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最重磅的一笔并购交易。通过这笔交易,强生获得了Intra-Cellular最核心的资产Caplyta。
这款重磅新药于2019年12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成人患者,并于2021年12月新增适应症,获批用于辅助治疗与I型或II型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抑郁症)相关的抑郁发作。当前,Intra-Cellular还向FDA提交了Caplyta的第3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即用于辅助治疗重度抑郁症。根据强生预测,Caplyta年销售额峰值将超过50亿美元,位列神经学药物销售额TOP3。
其次,国内Biotech的并购表现也更加活跃。在JPM大会前,就有3家国内Biotech密集与海外药企达成并购交易,受权方包括强生这样的跨国药企。
1月9日,天广实生物宣布,单克隆抗体MIL116与Climb Bio达成独家许可协议。根据双方协议,Climb Bio将向天广实生物支付900万美元的预付现金,及相应的里程碑付款、特许权使用费等。据了解,MIL116是天广实生物自主研发的创新型APRIL抗体,主要用于 IgA 肾病的治疗。临床前数据显示,MIL116 优于诺华的同类抗体Zigakibart,展现出了较好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具有潜在同类最佳的产品潜力。
次日,和正医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同宣布,已经与强生签订全球许可协议,开发潜在最佳的BTK降解剂HZ-Q1070,用于治疗血液瘤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就在同一天,先为达生物宣布就GLP-1产品组合,与Verdiva达成在除大中华区及韩国以外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许可与合作协议,交易额超24亿美元。
最后,细分领域方面,除了JPM大会期间重磅交易中涉及的神经系统疾病药物、HIV药物、心血管疾病药物、代谢疾病药物等,双抗/ADC也是2025年值得关注的热门方向。其中,双抗/ADC赛道持续火热,罗氏、葛兰素史克等药企纷纷者这一领域加大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Biotech舜景医药的创新性双特异性抗体SGT003在JPM大会惊艳亮相,临床前研究数据显示,SGT003可显著减少Tregs和TAMs的数量。在更低的剂量作用下,SGT003对比已上市抗PD-1单抗和抗CTLA-4单抗的抑制肿瘤效果更显著,且不刺激TNF-α等因子释放,引发行业关注。
当然,JPM大会的热闹过后,国内Biotech又将回到资金窘迫的环境中耕耘。那些带着交易任务远赴旧金山的企业代表中,或许能够带着交易的意向返程并不多。但美元基金抛出的橄榄枝、跨国药企对新产品的迫切需求,都让国内Biotech有了走下去的信心和可能性。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Beijing Tichu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Beijing Tichuang Biotechnology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