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悦价值观
使命 以资本助力,成就卓越的医疗健康企业
愿景 成为专注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最优秀的产业投行
浩悦资本创立于2014年1月,是中国领先的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产业投行。公司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深圳、香港、新加坡设立区域办公室。浩悦资本始终致力于以资本助力,以研究驱动,帮助中国医疗行业优秀企业成功对接资本市场,为客户创造增值价值。浩悦资本的合伙人团队由深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多年的资深投资银行家组成。浩悦资本长期密切追踪医疗健康投资市场动态和投资趋势,研究领域及交易范围覆盖创新医药、创新医疗器械、IVD与生命科学、健康服务和智慧医疗等多个细分赛道。截至2024年,浩悦资本共完成近400个项目,累计交易金额超百亿美元。十年来,浩悦资本深耕私募融资、并购整合和上市公司复杂交易,在医疗行业各细分赛道继续保持全面领先。
引言
“浪高方见鱼跃,风劲更显鹏举。”在生物医药BD领域的宏大叙事中,2024年无疑是充满变革与突破的一年,如同一股澎湃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行业的格局。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License Out首付款总额(49.4亿美元)首年超过创新药研发融资(37.7亿美元)。这不仅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流,也标志着生物医药BD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资本驱动时代,能否具备Global BD能力也将成为创新药企在未来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的海外BD模式从“被动式被扫货”向“主动出击”转变,适应症和技术平台多样化,且大交易频发,这一趋势也标志着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市场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一方面,国际大型跨国药企如默沙东、诺华、阿斯利康、辉瑞、罗氏和GSK等,正面临着大量专利悬崖的压力,急需补充研发管线以维持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来自纳斯达克或海外的Middle Tier创新药企也在寻找优质资产,进一步加剧了对中国创新药企的关注。另一方面,中国本土成熟药企(恒瑞医药、百利天恒等)和创新药企(映恩、礼新等)在工程师红利和制造红利的背景下,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优质的产品管线,他们手握“potential best in class”(潜在最佳)管线,主动出击寻求海外权益的合作,成果显著。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出海模式从单一的License Out向多元化和专业化转变。例如NewCo模式的兴起,从5月份恒瑞医药与Hercules CM达成的约60亿美元的NewCo交易开始,全年已发生了7起此类交易。NewCo模式介于传统License-out和自主出海之间,兼具灵活性和独立性。它不仅为药企提供了新的资金来源,还通过引入海外资本和管理团队,加速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继传奇生物CAR-T数据、百利天恒ADC数据被国际舞台认可之后,2024年不得不提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还有9月康方生物在WCLC公布的AK112对比K药的III期数据,使之成为全球首个且唯一在单药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中击败“K药”的药物。这一突破性数据不仅引发了全球对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热情,也极大提升了国际对中国本土创新药企的关注和信心。康方生物的成功为后续同赛道的创新药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直接推动了普米斯和礼新医药等同赛道企业的重磅交易。
2024年的生物医药BD领域,风云际会,波澜壮阔,我们将在年报中为您一一呈现这一年的精彩画卷。
Part I BD出海加速年,大额License Out交易频发
结合DealForma统计的全球数据,2024年MNC支付出去的5000万美元以上的预付款交易中,其中近30%涉及到中国,在2023年这一数字还是20%,在2022年这数字仅为3%。这个数字背后,映射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十年磨一剑的发展轨迹。
具体到2024年中国整体BD交易,详情如下:
▍交易数量
整体BD交易数量基本持平,License Out成为最主要的BD交易方式,占比近半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
整体交易从2023年下降了7%,2024年总计286笔BD交易产生,其中License Out占据近半数的交易(占比45%),已成为2024年最重要的BD交易方式。License In的交易下降30%,与近年的资本环境有关,中国买家用于买入资产的可用现金持续下降。最后,境内交易两年接近持平。
▍交易金额
License In交易金额下降显著,License Out首付款大幅增加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
交易总金额(包含首付款、里程碑付款)下降12%,总计168.7亿美元,下降的主要原因是License In交易金额下降70%。首付款总金额大幅增长29%,达到56.8亿美金,也代表了首付款在BD交易中的重要性。其中License Out首付款总额49.4亿美元,首年超过生物医药一级市场融资总额37.7亿美元,在资本寒冬、IPO收紧等背景下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流,首付款直接输血研发,减少对股权融资的依赖,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表明中国药企的创新成果已具备全球竞争力。
首付款总额的超越绝非偶然,而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经历“资本泡沫-政策调整-技术沉淀-国际化突围”后的必然结果。未来行业将呈现两极分化:具备全球视野和技术壁垒的企业通过License Out实现“滚雪球式”增长,而依赖资本输血的跟风者将加速出清,资本从“广撒网”转向“精投资”,具备持续License Out能力的企业也更受投资人青睐。
▍平均交易金额
License Out交易平均金额4亿美金,首付款约占10%达4,000万美金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
License Out单笔平均交易金额和首付款金额均创新高,其中单笔平均首付款金额超过4000万美金。国际药企愿意支付更高价格引进国内资产,是对中国研发能力、知识产权价值和商业化潜力的直接背书。同时,高额首付款交易往往附带国际多中心临床合作条款,倒逼中国药企建立符合FDA/EMA标准的临床运营体系,加速从“中国数据”到“全球数据”的跨越。
过去License Out多集中于早期管线,首付款金额较小,如今高价值临床后期资产的交易占比提升,中国企业开始参与全球临床试验设计、定价策略制定,甚至反向输出技术标准,如ADC、双抗平台等。
▍通过上述数据,浩悦资本总结2024年的BD交易如下:
BD交易以License Out为主,超过了境内交易数量,License In交易数量和金额持续下滑
首付款在交易中的占比大幅提升,企业对于资金首付款带来的资金回笼更加看重
Licence Out与境内交易的首付款有8x以上的差距,背后也映射了海外买家背后的测算的市场会比境内交易大
▍浩悦资本推测有上述现象背后的原因,从资本面和研发面两方面来看
资本面出现结构性变化:海外授权交易替代市场化机构成为重要融资手段
我们相信未来一段时间内,对外授权BD并着重首付款的比例是Biotech创始人们的重要融资手段,这也一定更加确定了Biotech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即高效率的品种开发,因为并非所有企业都可以成为具有销售能力的Pharma。
并且在选择交易对手时,我们观察到License Out的首付款金额是境内交易的8倍,均值达到4,000万美元。这背后价差的核心原因是市场的天花板问题,海外交易对手聚焦全球市场或者海外市场,对应的病人体量以及支付能力,在测算估值模型给资产定价时,存在了量级上的差异。
临床与工程师红利持续:中国临床资源丰富,ADC与双抗的组合创新开发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CDE(化学及生物制品新药临床登记号数量)
过去5-6年时间,中国的GCP中心数量和新药临床数量都已经有了十足的增长。尽管在2022-2024的资本寒冬,但新药的临床数量一直有所增加。并且我们看到有很多临床前资产被MNC看重,这也得益于中国较为灵活的研究者发起的临床(IIT),有较为充分的数据可以让资产价值在早期被挖掘。例如2017年传奇生物凭借出色的IIT数据与强生达成合作,FDA基于中国IIT数据同意了传奇生物与强生的临床试验可以跳过剂量摸索阶段,大大加快了产品上市的时间。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IIT研究结果登上国际重量级学术会议,国际市场对中国IIT数据的认可度将进一步提升。
中国ADC和双抗类药物在全球占比均超过40%,工程师红利在ADC和双抗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优势推动了中国从“仿制跟随”到“全球领跑”的转变。在药物设计以及生产环节中,通过精确的工程化改造和优化,实现药物研发的高效性、低成本和高质量,进一步提升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差异化创新和基础研究突破进一步巩固国际竞争力。2024年ADC领域的国际化进程似乎放缓,与2023年相比,尽管交易数量保持稳定,但重磅项目数量显著减少,未能延续前几年由DS-8201引领的热潮,取而代之的是双抗等热度和关注度的上升。在双抗领域,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以5亿美元首付款授权Summit Therapeutics,总交易额达50亿美元;默沙东以7亿美元首付款引进同润生物CD3/CD19双抗CN201。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
除此以外,医保也加大对一类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从支付端鼓励创新药研发。2024年医保新增的91种药品中38种是“全球新”的创新药,无论是新药比例或是绝对数量,都创下了历年国谈新高,多款ADC、双抗类药物成功纳入医保。
PartⅡ 解锁 2024 药企出海密码:交易热、资产潮与模式之变
▍成熟药企替代Biotech成为境内授权交易最大买家
根据浩悦整理数据显示,2024年境内交易的买家以国内成熟药企为主,2024年国内成熟药企的交易量占比为50%,较2023年的37%有所提升。其中远大集团、健康元、华东医药等公司交易活跃,交易数量在5个以上。部分Biopharma也在积极出手国内资产,其中三生制药、君实生物在2024年分别达成了5起、3起交易。相比之下,国内Biotech的交易热度有所下降,占比从2023年的32%下降至2024年的17%。在IPO难、一级市场投融资萎缩的环境下,Biotech管线布局趋于保守。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浩悦资本数据库整理
2022年以来License in交易数量持续下降,跌回至2017年水平,2024年License in交易量近乎腰斩,仅59起。License in交易的买家由国内Biotech主导转变为国内成熟药企主导。国内Biotech主导的License in交易占比持续下降,从2022年的40%下降至2024年的29%。而国内成熟药企主导的交易占比由2023年的22%提升至31%,其中复星医药、腾盛博药、健康元的交易数量居前三。未来国内Biotech或与海外Biotech模式看齐,更加聚焦于自身核心管线、专一领域的研发,不再执着于从Biotech成长为Biopharma,而是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当前融资困难的市场环境下存活下去。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浩悦资本数据库整理
浩悦资本认为,这是Biotech和成熟药企的双向选择,一边是Biotech选择成熟药企,在支付能力上更有长期的保障,在未来里程碑以及销售分成中能够真正获得获益。一方面,药企将BD作为开发新产品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再完全依赖于自身的研发能力,在市场中获得最好的产品才是根本。
▍Licence-Out 交易金额仍然由MNC买方主导
数据来源:Insight数据库&浩悦资本数据库整理
MNC近两年在国内大肆扫货,在License Out交易量中的占比保持在30%左右,但从披露的首付款金额来看MNC占比超过80%,是国内资产的主要买家。2024年MNC向国内药企支付的首付款超过4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默沙东、BioNTech、阿斯利康、GSK、武田、诺华分别引进了多个国内资产,其中默沙东与同润生物达成的一款TCE双抗管线合作创中国创新药企License Out首付款新高。
海外Biotech也在License Out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两年来海外Biotech积极引进国内资产,2024年披露的首付款金额超过7亿元,较2023年增长了183%。与国内资本寒冬不同,海外融资环境并未发生较大变化,众多海外Biotech缺少优质管线来支持其运营发展,在此背景下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更是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NewCo交易浪潮。海外Biotech将国内创新药资产视为“救命稻草”,而国内Biotech也将BD授权带来的现金流收入视为存活下去的希望。从商业角度出发,这何尝不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双向奔赴。
浩悦资本观察到,MNC在数量上虽然只占29%,但是在交易金额(首付款为例)占据了85%,可见MNC的支付能力依然强大。
▍海外买家更偏爱临床资产,其中临床1期资产获得巨额首付比例明显增多
数据来源:浩悦资本数据库整理
海外买家在中国购买资产时,更加偏好临床阶段的资产,并且这一特点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024年创新药出海时约36%为临床前阶段,而64%为临床阶段。背后的原因可能有两点:
1、不少MNC自身战略考虑,需要稳定成熟的管线
许多海外药企出于解决专利悬崖、优化管线组合、战略性进入新领域等目的,更倾向于从外部收购管线,但于此同时往往不希望承担过高的研发风险。临床1期的管线能够释放部分安全性风险,临床2/3期的管线取得POC之后能够释放更多的成药性风险,因此更容易得到大药企的青睐。
2、从中国药企自身视角来看,管线的临床数据质量相比之前变得更高,得到了海外买家的认可
约十年前的中国临床数据质量面临诸多挑战,也曾出现“722风暴”这样的霹雳整肃手段。多年过去之后,在监管方、临床单位、申办方等多方努力下,中国临床试验体系和制度逐渐完善并达到与国际接轨水平。如今中国在多个疾病领域,会出现全球知名的顶级临床PI,也出现了全球范围内best in class的创新药,更重要的是中国临床试验的结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海外药企不再戴有色眼镜来审视中国产出的临床数据,相反愿意为此支付数额巨大的授权费。
临床资产中,临床1期的研发阶段就能够斩获巨额首付。在2023年已披露首付款的交易中,首付款总和约为35亿美金,其中临床1期管线首付款仅为6.3亿美金,相对占比为18%;但到了2024年时,首付总和约为49亿美金,其中临床1期管线的首付款就达到了30亿美金,相对占比为62%。这意味着中国药企无需自己将临床推进到三期,而是在临床1期阶段就足以获得海外买家的青睐,诸多biotech也回归到了生物医药产业链中本该有的位置---研发创新性高的管线,在早中期阶段就出售以获得现金流。
▍适应症方面,自免和内分泌代谢相比去年认可度增加
数据来源:浩悦资本数据库整理
出海成功的资产类型中,肿瘤管线占据绝对的半壁江山,但于此同时可以看到的趋势是,2024年海外买家对适应症的偏好发生了些许变化。肿瘤管线出海占比从2023年的72.3%下降到60.9%,而代谢内分泌、自免两大适应症的占比快速上升,其占比均达到前一年的2倍。
代谢内分泌、自免两大适应症在2024年的异军突起,有两大先决条件:
1、各自的市场空间足够大
对海外买家来说,完成license deal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各自的“strategic fit”,其次重要的就是管线未来的“market potential”。代谢内分泌的市场方面,2024年《柳叶刀》报道仅糖尿病一项疾病的全球患者人数即达到8.28亿,此外全球有1.59亿儿童青少年和8.79亿成年人患有肥胖症,因此代谢内分泌具有极大的患者群体。自身免疫病的市场空间同样巨大,自免可累及的器官包括脑、血液、消化道、神经、肺、皮肤、肌肉、骨骼、甲状腺,包含的适应症也超过160种,在2024H1全球最畅销的TOP20药物中,就有6款针对自免疾病,足以见得其巨大的潜力。
2、2024年这两个领域都有脍炙人口的火爆主题
在代谢内分泌领域出现了“减重”这个重磅主题,在司美格鲁肽的巨大成功之下,GLP-1极其相关的靶点受到巨大的关注,2024年代谢内分泌的出海资产中,就有多起交易为GLP-1极其靶点组合的管线。在自免领域,通过B细胞耗竭疗法治疗自免在多年以前就有应用,彼时主要通过单抗完成,例如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等,但仅在部分适应症上取得突破。在2024年《Nature Medicine》报道了安进的CD3/CD19双抗在RA患者中的积极疗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发布了强生的CD3/BCMA双抗在SLE患者中的效果,业界纷纷希望用TCE来探索自免的治疗边界,这也让TCE治疗自免成为新的爆款。
▍除ADC之外,New Modality出海还未到高光时刻
数据来源:浩悦资本数据库整理
从药物形式的角度来说,抗体和小分子药物依然是出海的主力军,二者加起来几乎占据整个出海药物形式的七成。new modality过去几年一直是一二级市场上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从出海成绩单上来看,仅ADC在近两年达成了较多的出海交易,其余new modality的出海还未到达高光时刻。
通过这一现象可以看出海外买家仍然最钟情抗体、小分子这样的传统药物形式,从CMC难度、成本、技术成熟性的角度来说,抗体和小分子相比创新药物形式更具优势。而ADC势头如此猛烈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是个工程化能力的强国,在执行力、研发成本等的优势推动下,国内药企常常能够快速的开发出竞争身位极佳的管线,从而吸引海外药企的目光。除ADC外,其他new modality仍在持续积累,将来也有机会迎来高光时刻。
▍出海交易中,2024年相比之前,取得了更多的首付款
2023年已经披露首付款的36笔出海交易中,平均首付款约7600万美元。2024年披露首付款的38笔出海交易中,平均首付款约9100万美元。首付款增长的背后或许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企业管线价值受到认可,议价能力有所提升
2024年,无论是同润获得的的7亿美金首付款,亦或是礼新获得的5.88亿美金首付款,都在不断的刺激人们的神经。这背后的本质在于中国企业输出的管线,其研发数据和竞争身位都受到了海外卖家的认可,能够为跨国药企在未来带来极大的商业价值,这些因素让中国企业家的“腰杆更硬”了。
2、海外买家之间,在竞争中出价
如今跨国药企纷纷来中国“扫货”,除此之外美元基金也组团来中国挑选资产寻求newCo机会。中国创新药资产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而热门赛道的优质管线总是有限的,买方愿意展示更多的诚意以锁定优质资产。在中国创新药一级市场融资承压的状态下,国内企业家大多希望获取更多的现金流以支持公司研发运营,而买家若希望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将支付更高的首付款以确保胜出。
▍NewCo模式一路狂飙,融资+出海双诉求下的求生模式
2024年共发生7起NewCo交易,涉及交易总金额款85.3亿美元,涉及首付款总金额约2.26亿美元。
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行业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NewCo交易浪潮。从双抗、三抗到多肽与小分子化药,本土药企正通过这一模式在资本寒冬与全球化逆流中寻求突围。在今年的Newco交易中,呈现出三大核心特征:
1、双抗/多抗成交易主力,占比超过70%,技术溢价显著且交易集中在肿瘤、自免和代谢领域。这一方面体现NewCo选品会聚焦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另外也体现了最后的买单方(跨国药企)对于这些领域的热度和下一代技术迭代产品的迫切需求。
2、首付款+股权交易模式双方长期收益绑定且风险共担,其本质也是双方资源的整合来推进管线海外权益的进一步价值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国内药企不仅缓解了当下现金流紧张的问题,还在后续 NewCo 公司的运营中拥有一定话语权,能够参与关键决策,实现了轻资产的出海和国际化布局。
3、海外权益NewCo的核心在于背后的操盘手实力,特别是主导的美元基金的资金实力、运作能力以及找到的专业团队的临床推进能力。相比MNC的BD交易,能够确定的是管线一定会被高度重视以及快速推进,不会有冷藏的风险,因此精准识别具有潜力的资产对于NewCo的操盘手也是关乎成败的。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在融资困境与出海壁垒的双重压力下转向“NewCo合作模式”突围,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低迷,企业通过分拆高估值的海外权益管线引入资金,缓解财务压力,同时为推进核心管线提供资源;二是出海已成为必选项,面对FDA等国际监管机构日益严格的审批标准,企业通过NewCo模式利用合作方资源突破壁垒,加快国际化进程。然而,NewCo模式并非最优选,更多是一个过渡期的选择,而且它面临技术外溢风险、控制权博弈和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对投资者而言,需识别真正具有best-in-class潜力的产品;对Biotech来说,则需找到有实力的合作伙伴,并在短期利益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只有将NewCo模式转化为技术跃迁与生态扩张的跳板,企业才能在生存战中脱颖而出。
2024年NewCo交易汇总
数据来源:浩悦资本整理
▍典型案例分析:2024年”医药一哥“两笔BD超70亿美元,恒瑞从“造船”到“借船”,完成国际化战略的可持续性转变
2024年,恒瑞医药通过两笔共4个产品的对外许可交易,总交易额超70亿美元,展现了其在国际化道路上的重要突破。其中,5月与美国Hercules达成的GLP-1产品组合授权协议,交易额超60亿美元,成为2024年国内创新药跨境授权交易的标杆,开启了中国药企NewCo出海的新模式。同时,恒瑞在2024年底与IDEAYA Biosciences达成DLL3 ADC的合作,潜在交易总额达10.45亿美元,进一步证明了其ADC平台技术的国际认可度。至此,恒瑞已累计完成13项创新药的海外授权,潜在交易总额近120亿美元,涵盖GLP-1、PD-1、ADC等多个领域。
纵观恒瑞发展历程,其国际化征程并非一帆风顺。早年PD-1项目与Incyte合作的折戟,暴露出中国药企在海外临床开发中的认知盲区——将国内经验简单复制到欧美市场。FDA对临床终点的严苛要求、患者入组标准的差异,2024年初的10亿美元学费的背后,都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而此次与贝恩联合RTW、Atlas、Lyra等基金共同成立次与Hercules CM的合作,在很短的时间中完成谈判,折射出中国药企在海外布局方法论上的和快速学习能力质变。这种质变体现在三个维度:靶点选择的精准化、交易架构的弹性化、执行体系的本地化。更值得关注NewCo的设计核心是海外实力美元基金的资金加持和本土孵化和并购经验丰富的团队合作,与早年依赖国内团队远程管理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至此,恒瑞一哥完成了从自建团队”造船出海“到通过产品、业务等合作”借船出海“的转变。
作为医药行业的领军者,恒瑞以自身的国际化实践,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海外 BD 已成为其国际化发展的核心路径,且这一路径具备强大的可持续性,为国内药企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Part Ⅲ 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将以更有信心的姿态,迈向“系统化与可持续发展”新阶段
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将在创新研发、国际化合作、并购交易和政策支持等多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JPM大会的热度也表明,中国药企正在逐步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如果说2024年是中国创新药BD加速年,2025年中国创新药BD会延续上一年的热度,继续高歌猛进,进入”系统化打法+可持续性发展“阶段。
▍MNC管线补充需求强烈且资金充裕,而中国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
1、MNC专利悬崖与管线补充需求依然巨大
未来几年,多家大型MNC将面临专利悬崖问题,总计超千亿美元的产品将在2030年前专利到期。
2、资金充裕与合作意愿高涨
再生元、Vertex Pharma、默沙东、渤健等大型药企资产负债表上资金充裕,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合作和并购。例如,罗氏表示每年有约100亿美元的并购资金可供调配。
3、中国创新药企的吸引与日俱增
中国创新药资产的广度、深度和质量在过去五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凭借其不断增强的全球竞争力和性价比,已经成为MNC挑选资产时的重要选择。而2025年初,中国药企已经达成多宗十亿美元级别的BD交易,如先声药业与艾伯维的合作。
▍各适应症领域核心产品迎来关键进展和数据读出,部分赛道或许出现热度下降,自免和代谢仍会是热点
1、部分赛道或许会出现热度下降
在热火朝天的BD中,此前备受瞩目的AI,ADC等概念或许会出现热度下降的态势。2025年科伦博泰、信达生物等多款ADC产品有望迎来关键数据披露,第一波ADC国产产品数据即将揭晓,新一波的BD交易已经集中在双抗ADC和自免ADC,技术难度和不确定性提高,会比之前热度略微下降。
2、自免和代谢持续火热
2024年自免和代谢领域的BD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在2025年这一趋势很可能仍将继续。随着此前TCE在临床中的数据读出,海外药企对B细胞耗竭方案治疗自免的信心有可能会继续提升,持续追加在该领域内的投入。代谢领域中减肥仍将是持续火热的话题,虽然GLP-1靶点的热度或有下降,但新的靶点组合,增肌靶点的POC验证等方面仍然会让这一领域产生多项交易。
3、前沿技术加速落地
多个MNC持续加注细胞基因治疗,并在CNS、罕见病等领域持续关注,但是相比ADC、双抗等领域,相对标的少,创新性更高,亟需更多first-in-class的突破,交易会呈现偶发性。
▍NewCo模式与BD交易继续活跃,且国内成熟药企也会更大力出手临床前资产
2025年被视为NewCo交易的井喷之年,中国药企在JPM大会上积极寻求与美元基金和跨国药企的合作。例如,康诺亚生物在大会开幕前宣布与Timberlyne Therapeutics达成NewCo交易,涉及潜在同类最佳的CD38靶向单抗CM313。此外,和正医药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同宣布与强生签订全球许可协议,开发潜在的BTK降解剂。
而国内成熟药企,随着资本市场估值的修复和国际化的需求,也会加大国内临床资产的BD和全球权益的临床前早期资产的BD。在这种中国资产迈向国际化的大时代下,创新的Biotech在做产品的立项时,更要站在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视角来提高产品研发的BAR值。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2025年会存在中美关系的政策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国内二级市场在缓慢优化但依然退出艰难的资本困境,持续存在来自研发竞争激烈的挑战和现金流与管线派兵布局的策略两难,在这样一个狂风骤雨的时代环境中,我们相信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会在经历这种大浪淘沙、百炼成钢的淬炼中,以更加从容自信的姿态,在全球生物医药舞台上崭露头角,坚定地迈向全球化进程。
本文作者:李逸石 刘珍珍 康子圣 钱宇豪
高萌 叶凌妤 周婧媛
联系我们
上海办公室 Shanghai office
浦东新区海阳西路555号前滩中心2302室
Rm 2302, New Bund Center, 555 West Haiyang R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北京办公室 Beijing office
朝阳区东三环北路38号院1号楼泰康金融大厦3608室
3608, Taikang Financial Building, Building 1, Yard 38, North Rd of East 3rd Ring, Chaoyang District
深圳办公室 Shenzhen office
福田区深南大道6011-8号深铁置业大厦1205室
Rm 1205,Shenzhen Metro Property Development Building, 6011-8 Shennan Avenue,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香港办公室 Hong Kong office
湾仔区骆克道33号万通保险大厦10层
10th Floor, YF Life Tower, 33 Lockhart Road, Wan Chai, Hong Kong
新加坡办公室 Singapore office
珠烈街63号华侨银行大厦东区1501室
Rm1501, 63 Chulia Street, OCBC Centre East, Singapore
项目投递 Project delivery
info@healthcarecapital.com.cn
媒体问询 Media inquiries
pr@healthcarecapital.com.cn
人才招聘 Recruit
hr@healthcarecapital.com.cn
Copyright© 2025浩悦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