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CICC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CICC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出海不再是少数先行者的战略试水”已成为产业共识。那么,在美国医药政策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与全球药品定价高地双重属性的复杂格局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创新药又该如何实现自我升级,以保持核心竞争力?撰文| Erin2024年以来,来自中国的新药研发成果屡屡惊艳全球,来自康方的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头对头临床战胜K药,恒瑞在研GLP-1产品海外NewCo公司Kailera的A轮融资就揽获4亿美元。此外,NewCo、License-out等出海模式也成为本土创新药企解决融资难困境的关键突破口。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生物制药领域融资规模仅为277亿元,创下六年新低。不过也同样是在这一年,本土药企BD交易首付款总额首次超过一级市场融资额。然而,挑战与机遇并存。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的最新行政令要求制药商降低处方药在美国的价格,尤其是其中提出“药品价格应该至少下降59%,在某些情况下降价幅度应达到80%”,更是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前景蒙上一层阴影。那么,在本土药企出海先行者摘得果实的吸引,与美国市场挑战不断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下,未来达成高额NewCo、License-out交易的药企该具备怎样的特征?在出海交易过程中,又该如何提高临床转化效率,享受出海红利?在出海交易愈发频繁的当下,又该如何提升买卖双方的信任度?5月16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正式召开。在大会的开幕式环节,江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坚,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肖瑞平,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荣休教授唐金陵,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中国私募股权投资联席总裁、H50轮值主席方敏,分别围绕生命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医学发展、生物医药国际化等内容交流发言。泛生子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思振,西湖大学峰颖讲席教授、西湖大学副校长兼医学院院长、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董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大内科主任和风湿免疫科主任徐沪济,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分子细胞研究院及免疫所首席科学家、首席创新官李启靖,嘉道资本创始人、海康威视联合创始人、中源协和董事长龚虹嘉,赛默飞中国区总裁Miguel Faustino,炎明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邓天敬,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胡奇聪,中金资本董事长单俊葆,海昶生物联席总裁孟晓峰,药明生物首席运营官俞丽华,复宏汉霖首席科学官袁纪军等12位行业大咖,围绕《技术革命重塑生物医药:从实验室到产业的颠覆与共生》《从NewCo模式看医药行业全球化:机遇、挑战与未来路径》两大主题展开思想交锋。从“技术迭代”到“源头创新”与会的一位投资人指出,尽管中国创新药企依靠NewCo、License-out等方式密集出海,但全球生物医药竞争格局的已经悄然改变。“当前国际市场的竞争机制已发生本质改变,单纯比拼靶点开发速度与临床转化效率的路径正在失效。未来能真正建立竞争壁垒的,必定是具备First-in-class突破能力或Best-in-class优势水准的项目。”这一判断直指中国药企亟待突破的发展瓶颈——长期以来依托“工程师红利”建立的跟随式创新模式,在已知靶点领域形成的同质化竞争已触及天花板。未来必须加强基础研究,学术界与工业界形成有效协同,颠覆以往创新模式。一位与会科学家将这种模式称为“项目导向型研究”,即从临床真实痛点、市场真实需求出发,溯源至基础研究层面,通过多学科交叉寻找机制突破点,最终形成具有临床差异化的新药研发路径。就像通用型CAR-T疗法的研发,并非在现有BCMA、CD19等已知靶点上寻求突破,而是从未被满足临床需求出发,寻找针对性的通用型细胞,再以此为基础寻找可突破的路径。“美国90%的‘项目经理人制’项目最终都走向了失败。”虽然上述观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可,但也有一位Biotech创始人指出,尽管基于“项目经理人制”的研发管理模式存在超高失败风险,但中国特有的政策协同机制正在创造独特价值。因为实验室中的科学家、企业管理者往往都执着于各自领域,前者希望通过科学和技术解决临床的问题,后者希望实现商业价值。而在中国市场,政策将科学家、经理人、投资人等各个角色串联起来,增加了项目成功率,再加上中国的临床资源优势,使得实验室成果向产业化转化的关键环节实现了认知融合与效率提升。“同等研发投入下,有现实数据显示,凭借中国临床资源优势可使生物标志物发现效率较美国提升一倍,这种系统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产品在质量一致性、成本控制及疗效安全性的综合竞争力。”这位Biotech创始人直言。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在产业升级中的角色成为讨论焦点。一位资深投资人指出,在中国创新药产业升级周期中,投资机构的工作已超越简单的资金配置,正向“生态构建者”转型。“专业投资机构需要具备三重能力:精准识别具有临床影响力的核心数据,有效链接跨领域技术、人才资源,更重要的是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这种生态化思维正在重塑创新药研发的价值链,使基础研究突破、临床需求洞察与商业化路径形成有机闭环。在这场触及从实验室到产业转化模式颠覆的讨论中,一个共识逐渐清晰:中国创新药的全球化征程,本质上是新药研发从效率优先向价值创造升级的过程。当行业完成从“技术迭代”到“源头创新”的思维跃迁,辅以临床资源与政策红利的协同,中国医药创新的全球话语权将迎来质的飞跃。创新药企国际化战略升级进行时在全球化突围的实战中,中国创新药企已摘得多重果实。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2023年首破10亿美元销售大关后,2024年依托全球70余个市场的准入布局,特别是在美国市场实现与伊布替尼的适应证数量全面比肩,全年销售额激增至26.44亿美元(约合188.59亿元人民币)。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更展现出销售“质”的飞跃——该药物2021-2023年国内市场累计销售额仅2.68亿美元,但在2024年作为首个完整出海年度即斩获2.9亿美元海外收入,单年度海外销售额即超越本土市场三年总和,验证了差异化临床价值的全球转化能力。除了销售额“质”的飞跃,本土创新药企的海外市场运营能力也实现升级。复宏汉霖通过多款生物药出海,已构建起也构建起了全球化的临床开发和注册部门,培养了团队全球化的临床试验运营和注册能力。海昶生物与科兴制药合作开发的白蛋白紫杉醇,则依托欧盟认证撬动40余个海外市场准入,展现中国复杂制剂技术平台的全球竞争力。然而,也有与会嘉宾提醒制药企业,要及时关注美国的医药政策。尤其是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要求制药商降低处方药在美国的价格,药品价格应该至少下降59%,在某些情况下降价幅度应达到80%。这为未来中国创新药企业出海前景蒙上一层阴影。此时,资本、CXO为制药企业的保驾护航就成为关键变量。一位CDMO企业负责人在讨论中分享,在与NewCo、License-out海外买方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新药项目的CMC质量已成为制约交易达成结果、估值的重要影响因素。更进一步的是,CMC体系成熟度不仅影响项目交易成功率,更直接关系到买方后续融资及与跨国药企的战略合作空间。该企业正通过构建覆盖研发到商业化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赋能制药企业出海交易。资本端的进化同样值得关注。中国生物制药国际化和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出海已不再是少数先行者的战略试水。中国领先投资机构也正在与美元基金合作,赋能不同阶段的中国创新药。以中金资本的“6+1”赋能体系颇具代表性,即“金融赋能、商务赋能、智力赋能、科技赋能、政府资源赋能、人力资源赋能”六大赋能加品牌加持服务被投企业。值得深思的是,当基础研究与临床价值转化效率成为核心竞争力,产业各环节参与者都需重新定位价值坐标。CXO企业需从单一服务商转型为质量体系共建者,资本方要进化成资源整合的生态构建者,而药企自身则必须完成从技术迭代到系统能力建设的认知升级。这种多维协同的产业生态,或将是中国创新药真正实现全球价值输出的底层密码。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精彩推荐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
siRNA药物站在了聚光灯下。将目光投向药物研发的细分赛道,总能发现不少“潜力股”,这类药企大多处在临床阶段,手握几款特色产品,以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军者为奋斗目标。而未启动产品商业化,也意味着财务压力必然不小,畅通融资渠道是这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近段时间递表港交所的苏州瑞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博生物”),就是一个行业缩影。根据招股书,瑞博生物主要研究和开发小核酸药物,尤其专注于siRNA(小干扰RNA)疗法,希望通过率先创新,为治疗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自研药物显然是其投资价值的集中体现。01多轮融资背后产品创新力也是“吸金力”仅从融资动向来看,瑞博生物已经展现了它对资本的吸引力。根据天眼查,截至目前,瑞博生物完成了7轮融资,背后投资机构包括磐霖资本、三一创新、中金资本、高瓴创投、国投创新、华润创投等。另外,招股书显示,瑞博生物E2轮融资后,2025年股权转让后估值可达35.8亿元。作为一家处在临床阶段的药企,瑞博生物为何能不断引入外部资金?自然与行业前景、在研产品竞争力等相关。先看其所处赛道,爆发在即。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9-2023年,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从27亿美元增长到4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3%。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产品成果不断涌现,预计全球小核酸药物市场规模在2033年达到467亿美元。再聚焦瑞博生物的业务布局,不难看出该公司也拥有一定的赛道领军者实力。招股书显示,目前瑞博生物已经创建全球最大的siRNA药物管线之一,有6款自研药物资产处于临床试验,涉及心血管、代谢类、肾脏和肝脏疾病的7种适应症。除此之外,瑞博生物亦保持超过20个计划推进到临床开发阶段的临床前项目。临床项目中,核心产品RBD4059(靶向FXI的siRNA)是全球首款也是临床开发进展最快的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的siRNA药物。瑞博生物介绍,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夺走超过1000万人的生命。通过选择性抑制FXI(凝血因子IX),RBD4059可在不显著增加出血风险(传统抗凝剂的常见局限性)的情况下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以低频率的给药产生持久的疗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除核心产品RBD4059外,瑞博生物还有两款关键产品——RBD5044、RBD1016。前者是全球第二个进入临床开发的靶向APOC3(在脂质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质)的siRNA药物,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后者对HBsAg(已知的引起CHB相关不良肝脏并发症的关键因素)有强效抑制作用,是未来实现CHB(慢性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功能性治愈的联合方法的重要支柱疗法,及治疗CHD(慢性丁型肝炎,可发生在CHB患者身上,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领先siRNA候选药物。值得一提的是,瑞博生物的创新产品布局除了吸引投资市场的关注,也成为公司推动BD合作的基础。02BD交易填补“收入空白”但还是捉襟见肘在招股书中,瑞博生物重点披露了两起BD交易。2023年12月,瑞博生物与齐鲁制药订立了许可及合作协议(于2024年6月12日进一步签署补充约定)。据此,瑞博生物授予齐鲁制药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抗PCSK9(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9型)、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小核酸新药RBD7022的权利。同年同月,瑞博生物也与勃林格殷格翰签订合作及许可协议(经不时修订)。 通过此次合作,二者将利用瑞博生物自主研发的RiboGalSTAR™技术,来共同开发治疗非酒精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NASH/MASH)的小核酸创新疗法。这些BD合作为瑞博生物提供了收入来源。招股书显示,2023年和2024年,瑞博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4.4万元和1.43亿元。可以说,处在IPO冲刺阶段的瑞博生物,也不是完全的“收入空白”。但产品商业化前夕,公司的资金压力还是客观存在的。据招股书,2023年和2024年,瑞博生物的研发开支分别为3.16亿元、2.8亿元;行政开支分别为8111万元、9251万元。成本挤压下,同期年亏损分别为4.37亿元、2.81亿元。另外,截至2024年12月31日,瑞博生物负债总额为7.62亿元,资产净值为-1.11亿元。这种情况下,于瑞博生物而言,加强外部输血已经十分必要。当前的资本博弈中,瑞博生物也已经亮出了自己的“王牌”,即产品,但放在偌大的市场中究竟够不够看,还有待商榷。目前瑞博生物的药物研发正在竞速。比如,瑞博生物在招股书中提到,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没有任何靶向FXI的siRNA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但全球已有三种候选药物处在临床开发阶段,它们分别是公司的RBD4059、圣诺医药的STP122G、Sirius Therapeutics的SRSD107。谁能凭更好的疗效率先落地,谁就占据了市场主导。在上述药物开发上,瑞博生物进度是靠前的,只是药物研发的不确定性,如能否顺利完成临床应用、产品疗效是否真正领先等,都在资本市场考量范围内。这种情况下,瑞博生物保持战略定力很重要。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越来越多的产业目光,正聚焦在四川成都这一生物医药高地。2024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内容提到,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而四川省成都市作为中国西部医药健康高地,备受关注。2024年10月,为深入推进成都生物医药产业建圈强链,加快形成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新质生产力,成都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成都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征求意见稿)》,表示成都市将大力支持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研发,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可达1亿元。2024年11月,四川省推进创新医疗器械融合应用试点实施方案。《方案》围绕临床需求,提升医疗器械的性能水平,构建“研发设计-临床评估-试点应用-迭代升级-辐射推广”全链条,促进医疗器械创新发展。2025年3月,成都高新区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建圈强链发展政策(修订)》(成高管发〔2025〕2号)。毫无疑问,随着一系列积极政策信号陆续释放,成都这股药械产业势能正强势崛起,展现出战略腹地的多重优势。系列举措可以看到,从当地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到创新平台建设与科研实力得到全球产业界认可,再到整个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成都这一生物医药增长极,正以“政策-技术-资本-数据”四轮驱动,打造中国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范式。而今,它再次发力。5月13日,以“智汇药械·共创未来”为主题的医药健康产业合作恳谈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四川省支持创新药械落地政策解读及成都高新区建圈强链政策发布为主要抓手,汇聚行业龙头、资本机构及行业协会,搭建开放、高效、务实的产融对接平台,全面提升四川省及成都高新区的行业吸引力,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次活动集聚了科兴生物、波士顿科学、中仪医疗、默沙东、飞利浦、中金资本、君联资本、智路资本等70余家行业龙头、资本机构及行业协会,共谋医药产业发展新路径。现场,为更好地服务医药健康企业来川投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及成都市卫生健康委、成都高新区相关部门向与会企业详细介绍了四川省、成都市及成都高新区在支持创新药械推广应用以及推动医疗卫生领域设备更新、支持药械创新发展、投资机遇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的政策及举措。期间,又释放了哪些积极信号?成都如何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01首发医药健康产业“梧桐计划”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成都高新区,正加速成为优秀药械企业来川投资的首选地。会上,作为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成都高新区抛出了橄榄枝,一则属于医药健康产业的“梧桐计划”正式发布,意在提升医药健康产业专业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园区服务新范式。据介绍,这是全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清单,该清单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涵盖47个服务方向、99项细分服务,打通了从新药新器械研发到审批、生产,直至产品出海的诸多关键节点。简而言之,成都高新区作为四川省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试点区域,围绕生物企业主要做了三件事:前端帮企业找资金,推出基金和优惠贷款产品;中端帮企业建平台,包括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后端帮企业找市场,出台了支持创新药械入院政策。这将是一场带有深远影响的战略硕果。在E药经理人看来,就模式创新层面而言,“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绝非简单的职能转变,而是对全球产业竞争规则的深刻回应。当传统要素红利消减,成都高新区以全周期服务加持,恰与世界银行新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形成共振,这种将“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化为“服务性制度红利”的实践,为中国开发区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其通过生物医药产业试验田形成的“服务标准输出”,正在重新定义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际上,成都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持续开展“立园满园”行动,打造专业化特色园区,系统构建专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针对“梧桐计划”具体服务来看,其9大类专业服务体系覆盖项目服务、人才服务、平台服务、金融服务、市场拓展、供应链服务、政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政策服务。比如在项目服务中,采取主动服务、定点服务、提前服务,推动医疗生物创新教育。人才服务则涵盖11个方向,12 项专业细分服务,为企业提供人才安居资格认定、人才招聘等服务。此外,在天府国际生物城打造了国内一流的现代产教融合基地,签约入驻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医学院等高校。再看在产业基金生态资源方面,联合君联资本、中金资本、华润医药、成都先导等头部企业,形成中西部规模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集群。上市辅导方面,推动上市后备企业与中金、中信、建投等知名券商合作,培育上市后备生物医药企业。除此之外,就市场拓展而言,包含5个方面的系列活动,促进企业与机构负责人面对面沟通交流,介绍创新药械品种的临床价值……从“梧桐计划”的99项专业细分服务体系,到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从前端资金支持、中端平台搭建到后端市场拓展的全链条服务,不难看出,成都高新区在生物医药产业的“服务招商”赛道上,已做好全方位布局与充足准备,以专业、高效、创新的服务矩阵,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优质生态。会场上,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计划通过精准对接研发孵化、临床转化、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需求,为医药健康企业提供低风险、高效率的创新土壤。未来还将持续深化、拓展“梧桐计划”服务体系和服务内容,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打造医药健康专业服务领域的高新品牌,同时也期待越来越多优秀药械企业来区考察,携手共创新发展。02加速打造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版图关键增长极这更是一场在政策赋能下,从“顶层设计”到“精准落地”的有效试验。随着近两年,国家及地方针对生物医药产业释放的一系列积极政策信号,包括国家推动产业转移政策,成都及高新区在生物医药研发、应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发布,无不展现政策环境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一切迹象显示,战略定位独特的四川,正成为医药健康产业投资热土。其一,在市场潜力层面,四川稳坐我国西部医疗资源服务供给头把交椅。全省拥有 7.47 万个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机构数量与诊疗人次同比增长 13.51%。庞大的医疗服务体系有力带动药品销售,销售额高达752.16亿元。同时,四川构建起集安全性评价、研究、临床试验于一体的全链条医药健康产业创新研发服务能力,坐拥国际领先的资源库,以及全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二,在产业承载方面,成都高新区及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一批专业化优质承载地获批建设,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中医药、原料药等细分领域项目的落地投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其三,从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集聚情况来看,四川汇聚了汇宇制药、苑东生物、康诺亚、三叶草生物、欧林生物、倍特药业等多家知名医药器械企业的总部与生产基地。而作为西部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成都高新区自三年前首推“建圈强链”政策以来,累计支持超360个项目。面对医药行业“投入大、风险高、国际化竞争加剧”等新挑战,高新区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导向,对政策进行系统性修订,形成覆盖研发、生产、流通、支付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对重大项目最高按项目投资的30%给予支持,处于全国第一梯队;对创新药研发最高按研发费用的50%给予单品种最高1亿元支持,支持力度全国领先。毫无疑问,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是四川省、成都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核心承载地。一组数据可见其发展潜力:成都高新区在全国178个国家级高新区序列中长期位列第一梯队;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90.3亿元,位居西南地区第一;在最新的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3位。另外其高新技术保税区进出口总额超过了5400亿元,居全国第一。落到医药健康产业,2024年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的规模突破了1600亿元,占四川省的比重大约为25%;聚集医药健康企业3000余家,其中医疗器械产业链企业超800家,培育医药健康上市公司10家。良好的产业生态基础吸引到GE医疗、阿斯利康、美敦力等多家世界500强医药健康企业相继落户,纷纷在高新区布局创新中心、区域总部以及产业化基地等项目。与此同时,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建设近年来也获得不少积极成效。比如获批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拥有全国首个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平台、西南首个国产设备仪器验评示范基地,建成投运中西部规模能级最大的冷冻电镜平台,正式投运全国唯一的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成从研发孵化到CDMO生产服务的创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全技术链平台。最后,在交流环节,国家、省、市、区与会部门就企业代表们关注的产业、人才、营商环境等问题进行逐一解答;与会企业代表围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业发展、城市推广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对于成都高新区的下一步具体打法,外界也较为关切。会上透露,下一步,成都高新区将以本次活动达成的合作意向为切入,全面深化“立园满园”专项行动战略部署,系统构建“资本赋能链主 引领场景驱动 生态共建”的立体化招商体系,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倍增计划精准突破关键环节,开展产业链补缺行动强化协同配套,布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夯实发展根基,全方位推动区域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向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跃升。可以预见,在政企协同发力、多方资源汇聚之下,成都高新区医药健康产业正蓄势待发,向着更高质量、更具竞争力的方向稳步前行。一审| 黄佳二审| 李芳晨三审| 李静芝
100 项与 CICC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CICC Investment Group Co.,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