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Hannuo Medical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Hannuo Medical 相关的专利(医药)
编者按:本文来自医药魔方Invest,作者林怡龄;赛柏蓝授权转载,编辑yuki
2024年上半年,笼罩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寒意仍未消褪,业内不断有声音怀疑,当下还有谁愿意投?
据统计,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出手最多的10家投资机构总计投资了77个项目。而透过这些项目,我们也得以一窥当下的资本仍在看好的赛道和方向。
01
投早、投新、投国际化
从赛道来看,这些投资机构的偏好仍围绕创新药与医疗器械——77个被投项目里,有35家为医疗器械企业,30家为创新药企。
虽然创新药项目是当之无愧的“吸金王”,但从投资数量来看,医疗器械似乎正在成为一些投资机构新的心头好。
事实上,医疗器械领域的优势在这两年逐渐凸显,尤其是产业链优势,吸引了不少基金和地方政府。
上半年,国资在医疗健康投融资市场上同样活跃。出手最多的前10家投资机构里,国家队就占到了3家,而它们出手最多的项目,正是医疗器械企业。
图源:《2024H1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趋势盘点》
从被投项目来看,上半年,两家及以上投资机构都投资了励楷科技、和其瑞医药、苏磁科技、泰楚生物、亦立医药、羿尊生物、汉诺医疗和济辰生物共8家企业。
不难发现,“高端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全球化”、“创新”、“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这些机构仍愿意出手的“关键词”。
若从投资阶段来看,这10家机构主要在早中期阶段密集出手,“投早投小”依旧是大势所趋。不过,深创投或是例外。这家国资背景老牌机构,以战略投资和B轮及以后的轮次为主。
02
新动向:高端国产替代+全球化
2024年上半年,上述10家投资机构中,有9家加码了医疗器械项目。
其中,重点关注医疗创新技术的道彤投资,上半年全部押注在了医疗器械领域,总计投资6个项目,涉及细胞基因疗法的关键耗材、实验室分析仪器等上游领域、以及内窥镜、超声诊断设备等,投资轮次集中在B轮及以前。
道彤投资管理合伙人孙琦曾在5月份的一场活动中阐述了该机构投资医疗健康领域的底层逻辑,即“科技+安全”,并寻找医疗器械领域被忽视和被遗忘的角落。
换句话而言,“国产替代”仍是医疗器械投资的主旋律。只是,相较于过往,高端医疗器械和具有全球化视角的公司,对投资机构无疑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瞄准心脑血管的神经介入器械产品,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上半年,出手次数最多的启明创投参与了鼎科医疗E轮数亿元的融资。而成立于2019年,专注研发生产销售神经介入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的励楷科技,则吸引了前10家投资机构里的泰煜投资、深创投和锡创投接连出手,共完成两轮融资。
壁垒高、技术复杂的神经介入,一直被誉为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眼下,该领域正处于成长期,未来前景不容小觑。只是,时至今日,国内神经介入手术中的器械市场,大多被海外厂商牢牢占据。有数据显示,神经介入器械整体国产化率仅约10%。
励楷科技要突围的,正是这一局面。通过借鉴美国市场经验,励楷科技目前结合了多种商业模式,包括自主研发、授权合作、海外并购、引进孵化等。
2021年以来,励楷科技已推出九款产品,成为了国内唯一涵盖神经介入全通路的供应商。而除了国内市场,励楷科技也进行了中美布局,面向全球市场。
这一赛道之外,医用成像器械亦是投资机构颇为热衷的领域。上述10家投资机构中,有4家就在上半年投资了4个相关项目,主要集中在内窥镜赛道。
其中,启明创投入场的宏济医疗完成了数亿元的战略投资。宏济医疗成立于2014年,由原国内最大医用输注泵厂深科医疗(被迈瑞医疗收购)的创始股东成立,是一家专注于一次性内窥镜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融资金额来看,这一成绩在内窥镜赛道可谓位列前茅。
上述投资机构对内窥镜赛道的青睐,折射的是上半年,医用成像器械领域总体投资热度高涨。医用成像器械领域的融资事件与融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实现了38%和72%的双增长,为44起和24.37亿元。
03
重仓CXO和再生医学
在投资数量上稍逊一筹的创新药领域,在上半年拿到了这10家投资机构更多的融资额,这与行业大盘总体一致。
2024上半年,国内创新药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金额为21.52亿美元(约为150亿元)。在融资金额“TOP20”项目中,创新药占据了60%的事件数量和52%的金额。
上述10家投资机构中,泰鲲基金上半年“all in”在了创新药领域,成为出手最多的投资机构,总计投资10家企业。
梳理其项目可发现,该基金参与的轮次主要集中在天使轮到B轮,并领投了两家企业。而它所投的项目涵盖了CXO、小分子药、mRNA药物、细胞疗法等赛道。这些赛道同样引来其它投资机构下注。
从上述10家投资机构所投项目来看,超过一半的投资机构入局了小分子药、细胞基因疗法和再生医学,以及CXO赛道,且这些赛道的融资表现突出,均有5家以上的企业拿到融资。
其中,启明创投、泰煜投资、泰鲲基金和毅达资本皆布局了CXO赛道。2024年上半年,脱钩疑云给中国CXO行业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一级市场上的中小型CXO而言,虽然短期不受波及,但长远来看,修炼内功,成为专业化CXO似乎是业内共同寻求的应对之策。
眼下,扎根明星赛道、专精某一垂直领域的CXO,无疑符合投资机构的审美。受益于多肽药物、ADC药物和小核酸药物的火热,CXO赛道也水涨船高。
上半年,毅达资本参与了美诺医药的战略投资。在ADC药物爆火之前,美诺医药已经深耕ADC平台长达10余年。另外,它亦是国首家专注于药物基因毒性杂质研究的企业,目前仍处于国内该领域的领头地位。
泰煜投资和泰鲲基金则共同投资了泰楚生物的A+轮。泰楚生物成立于2020年,可为各类新药研发和生产提供量身定制的单一及组合业务板块的CRO+CDMO技术服务。目前,其在抗体药物发现、高端制剂递送系统开发及生产,小核酸药物合成、化学修饰与偶联等领域皆有布局。
此外,前沿技术如AI、智能化带来的变革,同样是一些投资机构下注的方向。2024年年初,启明创投一周内便接连投资镁睿化学和奥素科技。
前者是镁伽科技孵化的化学合成CRO,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平台为新药研发缩短时间,并降低相关成本,摆脱药化合成高度依赖手工操作的现状;后者则是消费电子半导体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相结合的产物,打造了具有全球领先的有源数字微流控液滴操控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启明创投已连续两轮增资了奥素科技。其依托自主研发能力开发出了单细胞领域的尖刀产品,面向一片蓝海市场,是启明创投不断下注的主因。
而代表着未来医学发展趋势的细胞疗法和再生医学,继续受到投资机构的热捧。上半年,出手最多的前10家机构里,就有5家在早期阶段加码了这一赛道,集中在A轮左右,这5家机构分别为启明创投、泰煜投资、泰鲲基金、天士力资本和元禾原点,总计投出了6家企业。
其中,泰煜投资和泰鲲基金都参与了羿尊生物的A+轮融资,其专注在实体肿瘤治疗及异体细胞通用型技术方面,而这正是当前细胞疗法的创新方向之一。
04
CVC和国家队活跃
2024年上半年,逆势出手的佼佼者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医疗健康行业前景的乐观,和对创新的情有独钟。而在上述10家投资机构中,CVC(企业风险投资)和国资背景的机构是尤为引人注目的两类。
CVC方面,泰格医药旗下的泰煜投资和泰鲲基金分别参与了13起投资和10起投资。其中,创新药项目达到16个,医疗器械项目5个。
谈起生物医药领域的CVC,泰格医药是绕不过的一家。公开资料显示,泰格医药直接参股/控股的私募基金有7家,子公司泰煜投资下有7只备案基金。
成立于2014年的泰煜投资,是泰格医药旗下独立的风险投资机构。该机构聚焦于早期及成长期的医疗健康领域的股权投资,投资组合涵盖了医疗器械、生物医药、CRO和保健食品。
过去一年半的寒冬里,泰煜投资的投资势头尤为迅猛,今年上半年的投资项目数已接近2023年全年的14个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药和械,泰煜投资还参与投资了两家其他赛道的企业,分别为类器官企业黑玉科学和再生医美新材料企业思元医疗。前者所在的类器官赛道是一个新兴领域,被认为有望颠覆动物实验行业。近些年,不少药企正通过合作授权、投资等方式涌进这一赛道。
较晚成立的泰鲲基金,同样出手大方。2021年,泰格医药出资98亿元,与杭州资本和杭高科创合作设立泰鲲基金,以此抓住生物医药领域的发展机遇。
据悉,泰鲲基金采用市场化运作,重点关注创新型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数字疗法、智能制造、营养健康等企业,覆盖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2023年寒冬之际,泰鲲基金总计投资了19个项目,这一势头在今年似乎也有增无减。
CVC之外,国家队在资本寒冬里的活跃程度则有目共睹。仅是出手前10名的投资机构里,就有3家投资机构属于“国家队”,分别是深创投、锡创投和元禾原点。
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投资机构,“国家队”在上半年看起来更偏好医疗器械领域,总计投资了14个医疗器械项目,6个创新药项目。
一方面,政策鼓励让国内医疗器械创新力量喷涌,高端设备和高值耗材呈现更多“国产替代”趋势;另一方面,资本投入体量较小,研发周期更短,更易商业化的创新医疗器械显然更“耐寒”,加之其产业链优势,引来不少国家队入场。
依托深圳的硬科技产业发展,深创投近些年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持续加码。
具体到上半年,深创投是国家队中出手最多的一家。其投资的10个项目中,有6家均为创新医疗器械公司,涉及神经介入、肿瘤微创介入领域的创新医疗器械、心肺转流器械等。
其中,深创投追投了三家公司,分别是汉诺医疗两轮近2亿元的融资、2022年参与B+轮融资的励楷科技,以及2022年参与股权转让的华迈医疗。
除了励楷科技,汉诺医疗和华迈医疗的特质,或是备受资本青睐的原因——作为拥有国内首个国产体外膜氧合(ECMO)产品的公司,汉诺医疗打破了ECMO设备100%被海外厂家垄断的局面。而华迈医疗凭借人工骨修复材料,闯入的则是再生医学的一片蓝海。
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深耕的还有无锡。2023年,无锡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首次突破2000亿元。眼下,围绕“创新、制造两头发力”的思路,无锡正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布局合成生物、细胞基因疗法、高端医美等新赛道,以及生医工结合和CXO赛道。
作为一家本土化的投资机构,锡创投上半年所投项目所覆盖的赛道,与上述不谋而合,总计出手7个项目,布局方向为高端仪器设备、神经介入、细胞疗法等。
值得注意的是,CVC与区域资金的联动似乎愈发频繁。过去一周里,百洋医药和苏州、片仔癀和漳州、百花医药和川渝地区、东亚药业和浙江均联手设立了大健康基金。眼下,尽管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环境充满挑战,但国家队和CVC的不断助力,无疑在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而不同于往年,当市场泡沫破裂,更多投资机构的布局正在愈发深入和精准。押注真正创新的项目,成了各家所求。可以预见,随着投资机构持续加码医疗健康,产业也有望迎来下一轮春天。
END
内容沟通:郑瑶(13810174402)
医药代理商产品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银发经济市场机遇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左下角「关注账号」,右下角「在看」,防止失联
2024年,膜材料领域传来好消息:国内首台体外呼吸机膜材料(ECMO膜)生产装备成功编织出满足要求的膜织物材料,江南大学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科研团队合作,已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CMO膜材料编织装备,预计2024年投入使用。而在过去,ECMO所用的中空纤维膜一直处于国外公司垄断状态。
膜材料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制药,以及包括ECMO、血液透析器在内的器械领域,这些领域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卡脖子”现象。近几年来,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科研机构、企业等合力攻关,膜材料研发制造突破取得了诸多进展;2024年成果尤为丰硕,将成为膜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要节点。
膜过滤创新企业、
创新产品涌现
膜过滤技术贯穿生物制品的上下游环节,生物工艺中的过滤主要分布在培养基过滤、气体过滤、缓冲液过滤、澄清过滤、浓缩置换、柱前/超滤前保护过滤、除病毒过滤、除菌过滤等工段。
在生物制药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生物制药用膜及滤器作为分离纯化环节必不可少的耗材,应用于包括缓冲液过滤、初步分离和浓缩、除菌过滤、超滤、除病毒过滤、细胞培养及收获等众多场景,对应市场规模广阔。
膜过滤技术在单抗纯化工艺中的应用,资料来源:《膜科学与技术》
目前,国内除了通用行业的膜过滤企业覆盖制药之外,众多专注于生命科学/生物制药领域的膜过滤企业于2020年前后成立,快速成长,并获得投资机构青睐。从这些企业单次融资均能达到亿元级的情况可以看出,业界对膜过滤技术自主研发的重视;过滤器和过滤膜材作为制药产业的关键部分,能补齐中国自主研发生产的产业链闭环。
2023年以来获融资的膜过滤技术相关企业,资料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2024年以来,各家创新企业纷纷发布新产品,涉及生命科学及制药的各个膜过滤环节。
2024年以来上市的部分膜过滤新产品,资料来源:企业公开信息
例如,艾里奥斯2024年连续发布深层过滤器、深层膜堆、多个系列除菌级囊式过滤器及筒式滤芯,可用于生物制药工艺过程中的澄清过滤、预过滤和除菌过滤工艺环节。目前,艾里奥斯已于美国波士顿和中国上海成立过滤膜材研发中心和过滤器产品研发中心,并在上海和杭州建设有两个过滤器生产基地,高性能过滤膜的生产基地也将在年内落成。
关怀医疗也先后发布了微滤平板膜包、中空纤维滤器及滤芯等新产品,满足制药行业各种澄清或浓缩工艺的过滤需求。
与此同时,赛普过滤、艾里奥斯等企业的膜过滤产品通过了FDA DMF Ⅱ类备案。
美国DMF(Drug Master File)是FDA设立的用于帮助药品制造商和供应商管理、共享药品的非公开信息的一个制度。DMF文件用于介绍生产厂的基本情况、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生产工艺和设备描述、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原料供应商以DMF文件的形式将所需的技术内容直接交给FDA备案并获得备案编号,药物申报者可以直接使用DMF备案编号来代替申报过程中需要提供有关原料和辅料的具体信息,极大程度上缩短了审查和评估时间。
也就是说,药企若使用了上述备案的产品,在进行中美双报项目时,可以直接引用此备案资料,有助于缩短申报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准备时间和审评周期。
膜过滤技术横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两大领域,随着国内生物制药产业蓬勃发展,以及生物制造时代来临,作为生物工艺下游核心之一的膜过滤技术,市场前景可观。在资本、技术、市场等多方因素驱动下,国内企业在生物工艺各类膜过滤产品上都已有收获。
“塔尖”上的除病毒过滤,
已有企业出海
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在生物制药等特殊领域的病毒安全性标准不断提高,需要一种不会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制备方式来去除/灭活病毒进而提高生产中的病毒安全性。除病毒过滤作为一种常用的病毒去除方法,在过滤设备内部过滤膜的作用下,在不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同时实现对病毒的过滤,尤其是对于灭活工艺具有高耐受性的非脂包膜病毒的去除,确保生产过程中的病毒安全性。
除病毒过滤膜是具有复杂孔结构的聚合物膜,旨在对大于20nm的病毒颗粒提供高度截留,同时允许较小的产物分子自由通过。由于区分大小相近的病毒和分子需要高选择性,并且需要在高通量条件下运行,除病毒滤膜成为过滤膜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产品之一,也是生物医药领域核心的耗材。
由于技术门槛较高,多年来全球只有Merck、Asahi、Pall等外国企业可稳定供货。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疫苗生产所需的高端过滤膜需求激增,国内一度出现了断供。面临高端膜材“卡脖子”的局面,国内企业已投入了除病毒过滤膜的研发制造和应用。
据企业公开信息显示:
2021年9月,科百特自主研发制造的除病毒过滤产品Viruclear VF上市,打破了国外公司在除病毒产品上的垄断局面。
2022年5月,赛普过滤的Valpha系列除病毒过滤器上市,同时提供PES(改良聚醚砜)及RC(再生纤维素)两款材质的除病毒过滤器。
2022年7月,九龄科技Guidling除病毒过滤器上市,经过特殊处理的膜,能大幅度提高过滤载量,防止病毒过滤器堵塞。
此后,除病毒过滤技术和产品的研发高频持续。
2023年以来除病毒过滤膜的发明专利授权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公告显示,2023年至今,除病毒过滤膜相关专利密集获得授权。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共有7项发明专利授权,2024年数量再创新高,仅上半年就有7项发明专利授权;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授权了多项除病毒过滤相关的新型实用专利。
结合来看,除病毒过滤膜自主研发能力仍掌握在科百特、赛普过滤、九龄科技等少数企业手中,新增企业少。同时,已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持续进行技术迭代,升级优化滤膜及相应组件的工艺,提升产品的过滤性能和稳定性,以适配各类应用场景。
科百特自首个除病毒过滤产品上市以来,已推出聚醚砜(PES)和再生纤维素(RC)材质的多型号除病毒过滤产品,可供用户端根据药液情况、应用场景等进行测试选型。
赛普过滤也相继推出即用型囊式除病毒过滤器、新一代再生纤维素除病毒过滤器等。
同时,国产产品在市场拓展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甚至走向海外。
例如,截至2024年4月,科百特已有超过15家客户使用科百特Viruclear系列除病毒过滤器,完成2000-10000L发酵规模的多批次生产。同时,科百特还在不断开拓海外市场,目前已与美国、日本、澳洲、中东欧、印度等地区的众多制药客户在除病毒过滤领域建立交流和联系。
医疗器械关键膜材
已实现自主研发
膜材料还广泛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
《“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攻关先进基础材料。着力攻关体外膜肺氧合机用中空纤维膜,血液净化设备用透析膜。
2023年,工信部与国家药监局联合启动了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聚焦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重点方向进行攻关,其中就有用于血液透析器、体外膜肺氧合机等医疗器械产品的高分子材料,包括用于血液透析膜的聚砜(PSU)、聚醚砜(PES),以及用于氧合膜的聚4-甲基-1-戊烯(PMP)。
这足见膜材料在医疗器械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透析膜、氧合膜这样待攻克的关键领域。
《生物医用材料创新任务揭榜挂帅(第一批)入围揭榜单位》透析膜、氧合膜材料攻关项目,资料来源:工信部
● 氧合膜研发突破,距应用仅一步之遥
2023年1月4日,汉诺医疗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套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获批上市,中国成为继美国、德国、意大利之后第4个具有ECMO技术产业化能力的国家。国产首台套ECMO整机系统面世以来,已经在国内上百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完成了数百例病人的救治,总上机时间高达数万小时以上。
截至目前,国内共有三款ECMO产品获批,除了汉诺医疗之外,还有长征医疗、赛腾医疗的产品获批。
氧合膜是ECMO系统的核心部件,是进行气体交换的装置,至今已经发展出三代产品:一代材料固体硅胶膜、二代材料微孔中空纤维膜、三代材料固体中空纤维膜。
第三代氧合膜材料中,聚4-甲基-1-戊烯(PMP)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聚烯烃材料,具有良好的氧气通量和氮氧选择性、低溶出物及生物安全性等特点,增加了血液相和气相分离度,克服了血浆渗漏的问题,被认为是ECMO系统的最佳膜材料。不过,PMP膜全球仅有3M公司旗下的Membrana独家供应。
在ECMO系统研发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国内对PMP膜制备技术的研发攻关也在紧张进行中。
氧合器用膜制备技术专利情况,资料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公开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0多项PMP膜制备技术获得专利授权。PMP膜研发既需要解决与气体交换效率、氧合效果等产品性能相关的问题,还要解决后续制造成本、生产效率等产业化相关的问题。
2024年6月,杭州费尔新材料有限公司(科百特旗下公司)的PMP中空纤维氧合膜在国家药监局完成了医疗器械主文档登记,意味着医疗器械申请人若使用了产品,可通过主文档资料快捷申报和审评。(注:国家药监局参考借鉴国际相关要求,从2021年起实施医疗器械主文档登记制度)
2024年3月,据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发布的消息称,中心针对氧合器中空纤维膜材料开展技术攻关,已实现膜材料的中试制备。
此外,由石化院牵头的PMP材料研发项目也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开发出千吨级4-MP-1单体和PMP材料生产技术工艺包,拟建设1000吨/年示范装置,实现4-MP-1单体和PMP材料产业化,破解原料和材料全流程的“卡脖子”难题。
● 血液透析,从透析器到透析膜逐一攻破
血液透析器是血液透析设备中的关键部件,也是在血液透析医疗器械中具备较高商业化技术壁垒的产品。
近年来,血液透析器的国产化进程加速,与进口产品各站半壁江山。国家药监局的注册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近60款国产透析器获批,涉及20多家企业。另据行业数据统计,在血液透析器领域,进口和国产厂商各占约50%的份额。
血液透析器中,血液透析膜是核心组件。尽管透析器已达到了较高的国产化水平,透析膜却仍需大量进口,且全球只有欧洲和日本的少数几家企业能够生产医用级聚醚砜材料。
目前,除了工信部与国家药监局联合推动关怀医疗、健帆生物等企业在医用聚砜、医用聚醚砜领域的研发项目之外,更多头部企业已实现了血透膜的自主研发,并已应用到血透器产品中。动脉网根据企业公开信息统计,已有血液透析器获批的20多家企业中,约30%已具备透析膜自主研发制造的能力。
据威高血净招股书显示,公司已掌握血液透析器关键制膜技术和生产工艺,是较早在血液透析用中空纤维膜技术上取得突破的国产厂商之一,也是国内较早拥有中空纤维膜纳米级侧壁孔结构测定等关键技术的厂商。
成立于2012年的苏州君康曾从德国引进透析膜纺丝生产线和封灌生产线,形成由德国技术专家、国内知名大学教授与内部研发团队融合自成一体的研发制造体系后,逐步攻关自主知识产权的透析膜制备技术,成为率先在国内规模化生产聚醚砜透析膜的企业。
2020年,宝莱特收购苏州君康后,借助苏州君康透析膜的自主研发能力,完善了自身在血透行业全产业链的布局。
2021年,三鑫医疗则实现了自主纺丝制备中空纤维血液透析膜的规模化生产,是业内较早使用国产装备自主纺丝制备透析膜并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山外山也已投入透析膜的自主研发,经过几年的积累与实践,尤其是16头中空纤维膜纺丝实验生产线的启用与实验,取得了诸多纺丝技术上的突破。
总的来说,行业内具有研发实力的企业持续优化安全指标控制技术,提高产品自动检测技术,并确保在临床使用中,中空纤维膜在生物相容性、可沥滤物控制、溶质清除率和超滤率等方面性能保持稳定,以比肩进口产品。
国产化已迈出关键一步
万事开头难,这句话用来形容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历程再合适不过。
目前,众多国内企业在膜材料供应安全上做出了努力,与进口产品相比,以相近甚至更优越的性能、更快的产品交付速度、更高的性价比,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也有从业者指出,部分国产产品在稳定生产、验证体系、性能稳定性方面仍与进口产品有较大差距,大型设备展上最拥挤的往往是少数几家展台,一些国产产品展台冷清。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已经实现了从0到1突破的企业,从未停下深入研发、持续迭代的脚步;同时,更多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投入成本,将自主创新作为核心任务目标。
无论如何,已经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未来坦途的开端。
参考资料:
江南大学:国内首台!体外呼吸机(ECMO)膜材料编织装备江南造!
膜科学与技术:膜技术在单克隆抗体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石油报:好消息!医用材料国产化实现重大进展!
威高血净招股书
*封面图片来源:pexels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动脉网获悉,近期深圳汉诺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诺医疗”)再获近亿元投资,本轮投资由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创投集团”)管理的深圳红土医疗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和深圳市创新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宝安区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共同投资,这是汉诺医疗2023年12月底完成超亿元E轮融资后的追加融资,这也是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在2022年对汉诺医疗首轮投资后进行的第二轮投资。
汉诺医疗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专注于体外生命支持技术的全球医疗器械研发公司,迄今成立仅6年,实现了体外生命支持核心关键技术的攻克和产品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可控和量产。2023年1月4日,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首台套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获批上市,并于7月再获批两大核心产品——一次性使用离心泵泵头与一次性使用长效膜式氧合器,四款产品问世后即迅速在国内推广使用。
据悉,汉诺医疗的Lifemotion®ECMO系统——国产首台套ECMO整机系统面世以来,已经在国内上百家医院进行临床应用,完成了数百例病人的救治,总上机时间高达数万小时以上。作为国内首个完成ECMO整机系统突破并能够稳定供应ECMO完整耗材的国产品牌,短期内已经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可,有效打破了进口垄断局面,随着未来重症医疗资源下沉和覆盖,国产ECMO品牌仍将持续受益。根据第三方招投标软件乙方宝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ECMO新增市场中,汉诺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已占据接近30%的市场份额,2024年第一季度占有率再度上升,国内ECMO厂商逐渐替代进口ECMO厂商,成为全国ECMO市场的重要一极。
持续推进体外生命支持多元化产品矩阵和全球化布局
体外类器官生命支持医疗器械是具备极大增长潜力的高成长赛道,因其技术壁垒极高、研发周期长、工艺加工精度要求高,仅有几家国际医疗巨头企业长期瓜分全球市场。长远来看,体外类器官生命支持器械赛道的产业链发展潜力大、天花板高,核心产品、上游核心材料技术和下游医疗服务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而由于技术突破难度大,先发企业将长期具备高竞争优势。
汉诺医疗在推出国内首台套ECMO整机系统后,仍持续依托着体外人工心、肺等核心底层技术,面向心血管、呼吸、重症、急救等刚需医疗场景,研发十余款高价值三类医疗器械,持续突破“卡脖子”,提高国产品牌的竞争力。一方面解决过往临床应用上“紧急刚需但供应紧缺”的现实难题,另一方面多元化国产产品也让企业跻身进入高成长的细分赛道,与国际企业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相互促进,推动体外生命支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公司也于去年开始着手布局海外市场,将国产品牌和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汉诺医疗董事长刘洋表示:体外生命支持产业生态化和临床应用发展是整体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公司近几年一直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坚持在该细分赛道上创新研发,在推出首台套国产ECMO整机系统后,仍持续研发多款高价值的三类医疗器械产品,同时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目前整体进度顺利。我们始终秉承着“专注”、“挺住”、“占住”这三大发展阶段和理念,即在基于临床需求和国产创新的体外生命支持赛道上持续“专注”;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企业研发周期长、资源投入大及商业化初期的“困难”阶段中坚持“挺住”;在国产产品普及和全球化布局的趋势下成功“占住”。
深创投健康产业基金总经理周伊博士表示:国家大方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团队持续关注国内具备科技创新和新兴爆发潜力的“小巨人”,致力于做创新价值的发掘者和培育者,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汉诺医疗作为我国首个突破ECMO整机系统的国产企业,上市以来已经有不错的临床应用,一直以来坚持“难而正确的事情”得到了好的市场验证,并在持续深耕该细分领域的国产创新,有着创新性企业不断突破和攀登的发展态势和前景。
关于深圳创新投资集团
深创投集团1999年由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集团以发现并成就伟大企业为使命,致力于做创新价值的发掘者和培育者,已发展成为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综合性投资集团,现注册资本100亿元,管理各类资金总规模约4775亿元。凭借在创投领域的杰出表现, 2016—2022年,在清科中国创业投资机构年度评选中,深创投集团均为本土创投机构第一名。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Hannuo Medical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Hannuo Medical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