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Prolium Bioscience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rolium Bioscience 相关的专利(医药)
3月28日,诺诚健华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诺诚健华”)发布2024年财报。2024年,诺诚健华实现营业收入10.0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68%;归母净利润亏损4.41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30.20%,但尚未从亏损的泥潭中走出来。图 / 诺诚健华2024年财报作为一家创新药企业,公司却过度依赖单一产品,几乎全部收入都来源于奥布替尼。此外,在与渤健终止合作后,公司与Prolium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诺诚健华未来的商业化又会有何变化? 1 A+H上市,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创办2018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西湖大学诞生。西湖大学得到腾讯马化腾、万达王健林、龙湖集团吴亚军等众多企业家的支持,其首任校长是施一公。施一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教授、清华大学副校长等职务。除了知名科学家、西湖大学校长等头衔外,施一公还是诺诚健华的创始人之一。诺诚健华成立于2015年,主营创新药的研发、生产及商业化,专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存在巨大未满足临床需求的领域。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为Jisong Cui(崔霁松)和施一公。其中,崔霁松曾担任保诺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及美国默克(Merck & Co.)早期开发团队的负责人。目前,施一公担任公司非执行董事,他的妻子Renbin Zhao(赵仁滨)担任诺诚健华执行董事、副总裁,2024年薪酬高达341.45万元。另外,崔霁松出任董事会主席、行政总裁等职务,2024年从公司拿走852.55万元的薪酬。图 / 诺诚健华2024年财报施一公虽较少参与日常经营,但其学术背书或许成为公司早期吸引资本的关键。上市前,诺诚健华就已经受到多家明星资本的青睐,包括HHLR Fund,L.P.(高瓴旗下独立的美元二级市场投资管理平台)、Vivo Funds等。在资本市场,诺诚健华一直动作频繁。2020年3月23日,诺诚健华正式在港交所上市;2022年9月21日,诺诚健华又在上交所科创板成功上市,成为少数打造了“A+H”双上市平台的创新药企。「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注意到,在A股,截至4月10日,诺诚健华的收盘价为17.72元/股,高于当时的发行价11.03元/股。不过,诺诚健华在港股的表现可谓是坐上了“过山车”。2020年3月,诺诚健华在港主板IPO发行价为8.18港元/股。上市后,其股价在2021年7月19日增长至32.05港元/股的最高纪录。图 / Wind在公司股价猛烈增长之时,高瓴资本持续增资。2021年8月,高瓴资本二级市场团队增持诺诚健华63.7万股;10月,高瓴资本增持1091.4万股,耗资1.94亿港元。图 / Wind2024年财报显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是高瓴资本旗下的HHLR Fund,L.P.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为11.84%。图 / 诺诚健华2024年财报不过,此后诺诚健华在港股的股价一路走低。截至4月10日,诺诚健华的收盘价为8.27港元/股,已经跌破公司发行价。由此看来,高瓴资本或许已经被套牢。 2 与渤健“分手”,牵手新合作方BTK(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这是一种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关键激酶,通过调节正常B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来抗击肿瘤细胞。在BTK抑制剂出现以前,化疗是B细胞类恶性肿瘤的标准疗法。不过,化疗带来了较强的毒副反应,给患者带来了不少痛苦,且面对难治型淋巴瘤,化疗疗效十分受限。2013年,一款名为伊布替尼的创新药物正式问世,作为全球首个获批的BTK抑制剂,它的出现改变了血液肿瘤治疗的历史进程。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这种药物通过精准阻断肿瘤细胞复制和转移所需的关键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成功突破了传统化疗手段的局限。临床数据显示,对于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其治疗有效率高达九成以上。不过,在伊布替尼的长期随访中出现部分患者在用药后发生心源性死亡或猝死事件。在此副作用下,更多的BTK抑制剂被研发出来。目前,诺诚健华共有两款上市产品,奥布替尼和坦昔妥单抗,均属于血液瘤领域。其中,奥布替尼是诺诚健华的基石疗法,也是公司血液瘤领域的核心。2020年12月,奥布替尼(宜诺凯®)获得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市,并于2022年成功纳入中国国家医保目录,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CLL/SLL和复发/难治性MCL患者。奥布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不可逆的BTK抑制剂,也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复发/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MZL)的BTK抑制剂。与此同时,这也是国内第三款上市的BTK抑制剂、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款国产BTK抑制剂。2021年7月,诺诚健华与渤健就口服小分子BTK抑制剂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MS)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达成合作和许可协议。根据协议,诺诚健华将奥布替尼在多发性硬化症领域的全球独家权利以及除中国以外区域内的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独家权利授予渤健。根据当时合同约定,诺诚健华获得了1.25亿美元的首付款,并且有资格获得至多8.13亿美元的潜在临床开发里程碑和商业里程碑付款。渤健在生物技术和制药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是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企业之一。不过,诺诚健华很快与渤健“分手”。2023年2月15日,诺诚健华宣布称,渤健决定为便利而终止双方就奥布替尼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达成的合作和许可协议。诺诚健华将重获许可协议项下授予渤健的所有全球权利,包括相关知识产权、研发决策权、生产和商业化权益,以及源自奥布替尼的商业收益。图 / 诺诚健华公告不过,诺诚健华没有放弃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2025年1月,诺诚健华、康诺亚、天诺健成与Prolium签订独占许可协议,授予Prolium在全球非肿瘤领域以及除亚洲以外的全球肿瘤领域,开展ICP-B02(CM355)即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占权利。Prolium由纽约的投资公司RTW创立,RTW是一家全球全生命周期投资公司,专注于发掘生物制药及医疗技术领域的变革性及突破性创新。根据协议,诺诚健华与康诺亚将按各50%的比例合计获得1750万美元首付款及近期付款,并有权合计获得最高5.025亿美元的额外里程碑付款,同时还将获得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以及Prolium的少数股权。有了新的合作方后,诺诚健华在商业化领域会有何新进展值得关注。 3 上市多年仍亏损,过度依赖奥布替尼虽然受到资本的青睐,但就如同诸多创新药企业一样,诺诚健华尚未走出亏损的“泥潭”。2021年至2023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43亿元、6.25亿元、7.39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54.60万元、-8.87亿元、-6.31亿元。图 / Wind(单位:亿元)2024年,诺诚健华实现营业收入10.09亿元,同比增长36.68%;归母净利润亏损4.41亿元,同比收窄30.20%。公司亏损收窄与核心产品的表现有关。2024年,奥布替尼(宜诺凯®)营收为10亿元,同比增长49.14%,贡献了超99%的收入。此外,诺诚健华快速推动奥布替尼在B细胞淋巴瘤的市场拓展,该产品的毛利率达到86.76%。图 / 诺诚健华2024年财报(单位:元)目前,诺诚健华正在进行30多项处于不同临床阶段的全球试验。不过,新药研发、生产、商业化是一个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的过程,需要在药物早期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开发、注册、生产、商业化推广等多个环节持续投入。在研发上,诺诚健华十分慷慨。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为8.15亿元,同比增长7.57%。截至2024年末,诺诚健华拥有研发人员503人,较2023年增加了29人。左右滑动查看更图 / 诺诚健华2024年财报诺诚健华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没有缩减研发团队的计划,但会持续提升销售效率。图 / 《每日经济新闻》值得一提的是,诺诚健华的其他产品有望商业化。2024年8月,奥布替尼治疗一线CLL/SLL的NDA申请获CDE受理,并预计在2025年获批。此外,Tafasitamab(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疗法已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获批,并获批在大湾区及博鳌超级医院作为临床急需进口药品使用。同时,Tafasitamab联合来那度胺疗法的BLA获CDE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用于治疗不符合ASCT条件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成年患者,预计将于2025年上半年获得批准。诺诚健华对「界面新闻·创业最前线」表示,公司正积极探索重要管线的国际合作和对外授权,扩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以外的业务合作。与此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强在关键市场的临床开发和注册事务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在新产品即将获批,与Prolium展开商业化合作后,诺诚健华或许会摆脱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状态,实现“多条腿走路”。*注: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投稿专线 微信:cyzqx2013
2024年业绩报告:营收增长与“烧钱”研发的博弈2025年3月27日,诺诚健华(688428.SH)发布2024年业绩报告,核心数据呈现“冰火两重天”:全年营收10.09亿元,同比增长36.7%,核心产品奥布替尼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但归母净亏损仍达4.41亿元,研发投入占比营收超80%139。董事长崔霁松将2024年定义为“诺诚健华2.0阶段”的起点,国际化与管线突破成为关键词。与此同时,公司宣布第二代泛TRK抑制剂zurletrectinib的中国上市申请(NDA)已提交,剑指“不限癌种”赛道,潜在全球市场规模超50亿美元。核心产品隐忧:单一产品贡献99.1%的营收奥布替尼作为公司“现金牛”,2024年贡献99.1%的营收(奥布替尼收入为10.0亿元,占公司总收入10.1亿元的99.01%),其三大适应症因医保覆盖推动销售额激增49.1%37。但单一产品依赖风险显著,尽管奥布替尼在澳大利亚、新加坡提交上市申请,但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国际化销售网络尚未成型。公司当前仅两款商业化产品,30余个在研项目中5项进入III期临床,后续管线能否接棒成为关键。诺诚健华2024年研发投入达8.15亿元,资本化率不足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主要用于推进10余项全球临床试验,包括奥布替尼治疗多发性硬化的III期研究及ICP-332(特应性皮炎)的III期临床。国际化布局上,2025年1月与康诺亚、Prolium Bioscience达成CD20×CD3双抗ICP-B02的海外授权协议,潜在交易总额5.2亿美元,成为年内中国Biotech最大对外授权案例之一。研发豪赌:若成功,或将成为中国首个以“泛癌种+自免疾病”双轮驱动的Biotech泛癌种”疗法(如针对NTRK、FGFR等基因变异的药物)具有“广谱抗癌”潜力,覆盖患者群体更广。例如,其第二代泛TRK抑制剂zurletrectinib针对17种癌症类型,临床数据显示疗效优于现有疗法。此类药物若获批,可快速填补未满足临床需求,建立技术壁垒。PD-1/L1抑制剂作为国内创新药最内卷的赛道,已出现严重同质化问题。截至2024年,国内PD-1/PD-L1临床试验登记超千项,但适应症高度集中于非小细胞肺癌等领域,导致价格战激烈、医保谈判压力巨大。例如,国产PD-1年治疗费用已低至3.7万元(医保后仅1.5万元),而进口品种价格高达60万元,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诺诚健华避开这一红海,转而聚焦NTRK基因融合等泛癌种靶点,可减少直接竞争,提升议价能力。相比PD-1需投入数十亿覆盖多适应症,泛癌种药物可通过单一临床试验覆盖多瘤种,降低研发成本。同时,泛癌种药物更易获得FDA“突破性疗法”认定,缩短海外上市周期。zurletrectinib的NDA提交——该药针对NTRK基因融合的实体瘤,覆盖肺癌、甲状腺癌等17种癌症类型。临床数据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不同实体瘤 NTRK 基因融合阳性患者中观察到 ORR(总缓解率)为 80-90%。若获批,或打破跨国药企在“泛癌种”赛道的垄断。通过泛癌种药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的结合,诺诚健华构建了“血液瘤+实体瘤+自免疾病”的多元化矩阵,降低了对单一产品的依赖风险。结束语若成功,其或将成为中国首个以“泛癌种+自免疾病”双轮驱动的Biotech;若失败,则可能因管线过于前沿而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这一决策既是机遇,亦是赌注,需持续关注关键临床节点与BD进展。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联系我们SIT 2025展位火热预定中!扫码立即咨询电话:13816031174(同微信)赞助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演讲席位、会场展位、会刊彩页、晚宴赞助、会议用品宣传等。点击此处“阅读全文”咨询更多精彩!
2025年3月27日,中国北京——诺诚健华(香港联交所代码:09969;上交所代码:688428)今日发布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2024年业绩报告和公司进展。
主要财务业绩摘要
营业收入:奥布替尼收入同比增长49.1%,达到10.0亿元[1],主要是归功于边缘区淋巴瘤适应症纳入医保后2024年实现快速放量,以及商业化团队能力的不断加强。公司总收入同比增长36.7%,达到10.1亿元。 毛利:2024年毛利同比上涨42.8%,达到8.7亿元;2024年毛利率达到86.3%,比去年上涨3.7个百分点,主要是单位销售成本的下降。 研发费用:2024年研发费用同比增加8.4%,达到8.1亿元,研发费用的增加主要是持续推进重要管线的全球临床试验和加大早研技术平台投资,为未来打好坚实基础。 亏损:2024年亏损同比缩窄29.9%,减少至4.5亿元。 公司现金和相关账户结余[2]: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为77.6亿元。强劲的现金流有助于加速III期临床试验开发,并投资于有竞争力的产品管线。
加速国际化征程
中国创新药已成为全球医药行业新焦点,创新能力持续获得认可。2025年1月,诺诚健华携手康诺亚和Prolium Bioscience达成许可合作,授权Prolium开发和商业化CD20×CD3双特异性抗体ICP-B02(CM355)。根据协议条款,Prolium将获得在全球非肿瘤领域以及亚洲以外肿瘤领域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ICP-B02的权利。诺诚健华和康诺亚将获得最高5.2亿美元的总付款,包括首付款和近期付款,以及其他达成临床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的额外付款,并且双方将获得Prolium的少数股权。同时,诺诚健华和康诺亚还将获得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诺诚健华将继续加强其他有前景的研发管线的全球化。作为BD战略的一部分,公司正积极探索重要管线的国际合作和对外授权,扩大公司在中国市场以外的业务合作。与此同时,公司将持续加强在关键市场的临床开发和注册事务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崔霁松博士说:“2024年是诺诚健华2.0快速发展阶段的第一年。我们商业化增长持续加速,研发管线进展取得突破,国际化征程加速。2025年将迎来我们公司发展进程的10周年。我们将深耕源头创新,推动多个新分子进入临床阶段,进一步夯实产品管线;加速临床开发,在中国及全球加速多个III期注册临床研究;加强市场拓展,建立长期成功的商业化策略,快速推动商业化进程;推进业务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公司全球化水平,争取更多创新项目走向国际。”
创新基因奠定奥布替尼持续增长潜力 建立血液瘤领导地位
奥布替尼作为诺诚健华的核心疗法,是公司在血液瘤管线的关键组成部分。除了奥布替尼,坦昔妥单抗治疗方案上市申请已获受理,ICP-248(mesutoclax)联合奥布替尼一线治疗 CLL/SLL的III期临床试验已启动。奥布替尼、坦昔妥单抗和 ICP-248 共同构成了强大的产品组合,将为公司在血液瘤领域的优势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凭借这些强大的产品组合以及通过未来的内部开发和外部引进,诺诚健华致力于发展成为中国和全球的血液瘤领域领导者。通过单一或联合疗法,公司致力于解决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瘤等领域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奥布替尼
奥布替尼(商品名:宜诺凯®)三项获批适应症均得到医保覆盖,是中国首个且唯一获批针对边缘区淋巴瘤(MZL)适应症的BTK抑制剂。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加强商业化核心管理团队,优化执行策略,商业化能力不断加强,销售费用率持续降低,奥布替尼2024年销售收入实现49.1%的快速增长。
在中国,奥布替尼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SLL) III 期新药上市申请(NDA)已获受理。 在澳大利亚,奥布替尼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MCL)患者的NDA上市申请已提交。 在新加坡,奥布替尼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一次治疗的MZL患者的NDA上市申请已提交。 奥布替尼一线治疗MCL的全球III期临床试验,以及针对MZL的三期确证性临床试验加速推进。
坦昔妥单抗(Tafasitamab)
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上市申请(BLA)在中国大陆已获受理并纳入优先审评。 基于一项坦昔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治疗 r/r DLBCL 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 II 期注册临床研究,总缓解率(ORR)为73.1%,其中完全缓解率(CR)为34.6%。 L-MIND 五年研究结果显示坦昔妥单抗治疗方案为r/r DLBCL 患者提供长期且持久的缓解。 坦昔妥单抗治疗方案在港澳台地区已获批上市,并在海南博鳌和粤港澳大湾区获批使用并分别在两地先行区的医院开出首方。
Mesutoclax(ICP-248)
ICP-248联合奥布替尼一线治疗CLL/SLL的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患者入组。ICP-248 与奥布替尼固定疗程联合使用,将为初治CLL/SLL患者提供更深层次的缓解,并避免产生耐药突变,为患者带来临床治愈希望,成为一种潜力巨大的治疗方案。 截至目前,共有 42 名初治 CLL/SLL 患者接受 ICP-248 与奥布替尼联合治疗。未观察到肿瘤溶解综合征 (TLS) 的临床或实验室证据。当中位联合治疗 5.5 个月时,总缓解率 (ORR)为100%,不可检测的微小残留病灶(uMRD) 为 46.2%(MRD 检查点:联合治疗开始后 12 周)。 公司计划开展 ICP-248 治疗 BTK抑制剂耐药后的r/r MCL 患者的注册试验。 ICP-248在中国和全球正开展一线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的 临床试验。 ICP-248是一款新型口服高选择性BCL2抑制剂,旨在单药或与BTK抑制剂等其他药物联合治疗CLL/SLL、MCL、AML和其他NHL患者。
ICP-490
ICP-490 是一款口服小分子,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调节免疫系统和其他生物靶点。公司正在中国针对 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 和 NHL 患者开展 I/II 期剂量递增和扩展研究。 ICP-490联合地塞米松治疗MM显示了良好的耐受性,1.0mg 剂量以上的ICP-490联合地塞米松已证实初步疗效。
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研发加速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自身免疫性疾病几乎可以影响身体的每个器官,且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会发生。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市场到2029年预计将达 1850 亿美元[3]。诺诚健华正进一步加强药物发现平台,通过B细胞和T细胞通路开发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全球前沿靶点,打造差异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管线,旨在为大量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first-in-class或者best-in-class疗法。这些创新药在全球都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
奥布替尼
2024年9月,美国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同意启动奥布替尼治疗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的III期临床研究。2025年2月,FDA同意奥布替尼治疗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SPMS)的III期临床方案。公司正加速启动奥布替尼治疗 PPMS 和 SPMS 的 III 期研究,以解决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患者尚未满足的巨大医疗需求。 奥布替尼治疗MS的II期临床数据在2025美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ACTRIMS)年度论坛发布。研究结果表明,奥布替尼在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中展现了极高的有效性。每天一次80毫克奥布替尼的剂量显示出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将被作为奥布替尼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III期临床试验的剂量。 奥布替尼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III期注册临床正加速患者入组,预计2026年上半年提交NDA上市申请。凭借 BTK 抑制剂治疗ITP 的优势,如减少巨噬细胞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和减少致病性自身抗体的产生,奥布替尼有望成为治疗ITP的首选 BTK 抑制剂。 奥布替尼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Ia 期临床试验取得积极效果 ,研究显示SLE反应指数-4(SRI-4)呈剂量依赖性的改善趋势,同时观察到尿蛋白呈下降趋势。奥布替尼治疗 SLE 的 IIb 期临床试验已于 2024 年完成患者招募,预计 2025 年第四季度数据读出。奥布替尼是全球首个在SLE 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有效性的BTK抑制剂。
奥布替尼治疗MS的II期临床数据在2025美洲多发性硬化治疗与研究委员会(ACTRIMS)年度论坛发布。研究结果表明,奥布替尼在治疗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中展现了极高的有效性。每天一次80毫克奥布替尼的剂量显示出最佳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将被作为奥布替尼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MS)III期临床试验的剂量。
Soficitinib(ICP-332)
ICP-332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 III 期临床试验正加速推进,目前110多名患者已入组。 ICP-332治疗白癜风的II/III 期临床试验已在中国启动,计划启动ICP-332治疗结节性痒疹(PN)的全球II期临床。 在美国,公司已完成了 ICP-332 的 I 期临床试验,并将与 FDA 沟通随后临床试验计划。 ICP-332治疗中重度AD的II期临床数据在2024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2024 AAD Annual Meeting)以重磅口头报告(late-breaking oral presentation)形式发布。 ICP-332展示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达到多个有效性终点,包括EASI (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变化百分比、EASI 50、EASI 75、EASI 90(EASI评分较基线改善≥50%,75%,90%)、研究者整体评估(IGA) 0/1(即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且较基线改善≥2分、以及瘙痒NRS评分较基线变化等。 80毫克和120毫克两个治疗组EASI 50 评分较基线改善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 78.2% 和 72.5%,与安慰剂组的 16.7%相比,具备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两个治疗组EASI 75应答率均为64.0%,较安慰剂组(8.0%)高56.0%,优于多种获批创新药物单药治疗12周或16周的疗效(非头对头比较)。 ICP-332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两个治疗组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与安慰剂组相当。 ICP-332 是一种新型酪氨酸激酶 2 (TYK2) 抑制剂,开发用于治疗各种 T 细胞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ICP-332展示了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达到多个有效性终点,包括EASI (湿疹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较基线变化百分比、EASI 50、EASI 75、EASI 90(EASI评分较基线改善≥50%,75%,90%)、研究者整体评估(IGA) 0/1(即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且较基线改善≥2分、以及瘙痒NRS评分较基线变化等。 80毫克和120毫克两个治疗组EASI 50 评分较基线改善的百分比变化分别为 78.2% 和 72.5%,与安慰剂组的 16.7%相比,具备显著的统计学差异;两个治疗组EASI 75应答率均为64.0%,较安慰剂组(8.0%)高56.0%,优于多种获批创新药物单药治疗12周或16周的疗效(非头对头比较)。 ICP-332展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两个治疗组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感染及侵染类疾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与安慰剂组相当。
ICP-488
ICP-488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III 期注册临床试验在中国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正加速患者入组。 2025年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2025 AAD Annual Meeting)重磅口头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ICP-488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I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ICP-488在每天一次6毫克和每天一次9毫克的剂量下对银屑病患者均具有显著疗效,且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治疗选择。 第12周时,每天一次6毫克剂量组和每天一次9毫克剂量组的PASI 75的应答率分别为77.3%和78.6%,与安慰剂组的 11.6%相比,具备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两个剂量组 PASI 90的应答率分别达到 36.4%和50.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0%);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sPGA) 0/1(即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的应答率分别为70.5%和71.4%,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3%)。 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均为轻度或中度。 ICP-488是一款强效的高选择性TYK2变构抑制剂,通过结合TYK2 JH2结构域,阻断IL-23、IL-12和I型干扰素等炎性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
第12周时,每天一次6毫克剂量组和每天一次9毫克剂量组的PASI 75的应答率分别为77.3%和78.6%,与安慰剂组的 11.6%相比,具备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这两个剂量组 PASI 90的应答率分别达到 36.4%和50.0%,显著高于安慰剂组(0%);静态临床医生整体评估(sPGA) 0/1(即皮损完全清除或基本清除)的应答率分别为70.5%和71.4%,也显著高于安慰剂组(9.3%)。 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均为轻度或中度。
IL-17小分子
IL-17(白介素 17)是一种促炎细胞因子,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如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针对 IL-17 的口服小分子代表了一类新的、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具有给药更方便、剂量灵活和患者使用范围更广的优势。公司已发现了一款新型的口服小分子,可以有效阻断 IL-17AA 和 IL-17AF 与 IL-17R 的结合,从而调节免疫反应并减少炎症。
创新的实体瘤管线 ADC平台蓄势待发
为了解决实体瘤未被满足的需求,我们致力于开发具有竞争力的药物管线。通过靶向疗法、免疫肿瘤学方法和尖端 ADC 技术的组合,诺诚健华不断拓展实体瘤管线的深度和广度。公司研发团队专注于发现和开发针对各种实体瘤的新型平台,利用创新技术来识别和推进具有重大临床益处的潜在候选药物。以ICP-723为代表的精准治疗,以及定位难治肿瘤市场的自有ADC 技术平台,将使公司能够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建立强大的竞争力。
Zurletrectinib(ICP-723)
Zurletrectinib治疗携带 NTRK 基因融合的晚期实体瘤成人和青少年患者(12 岁以上)的 II 期注册试验已在中国完成,并于2025年3月底提交NDA上市申请。 Zurletrectinib 被证明可以克服第一代 TRK 抑制剂的耐药性,为接受第一代TRK抑制剂后耐药的患者带来希望。 Zurletrectinib展示了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缓解率为85.5%。 针对儿童患者(2 岁 ≤ 年龄 < 12 岁)的注册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目标于2025年下半年提交 NDA。
ICP-189
已完成SHP2抑制剂 ICP189 与 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firmonertinib) 联合治疗的 Ib 期剂量探索研究。在剂量探索阶段,未观察到任何 DLT。剂量扩展研究正进行中,预计 2025 年将获得 Ib 期数据读出。 诺诚健华与ArriVent达成临床合作协议,评估ICP-189联合第三代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 85%[4]。
内部开发的抗体-药物偶联物 (ADC) 平台
公司开发了高度差异化的 ADC技术平台,采用独有的连接子-有效载荷 (LP) 技术,旨在为癌症治疗提供有效且有针对性的疗法。平台致力于开发提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高度差异化 ADC管线,主要特点包括: 新型接头:不可逆接头,避免接头脱落。 亲水性连接子:增强 ADC 药物稳定性,能实现较高的药物抗体比值(DAR)。 强效载荷:具有高效细胞毒性和旁观者杀伤效应。 公司将依托这一平台逐步建立具备强大肿瘤杀伤功效和治疗窗口显著提升的 ADC管线,从而拓宽癌症患者的治疗选择并提高临床获益。随着平台的不断发展,公司计划通过多款差异化 ADC候选药物,扩展产品管线组合,进一步推进肿瘤学精准医疗的发展。
新型接头:不可逆接头,避免接头脱落。 亲水性连接子:增强 ADC 药物稳定性,能实现较高的药物抗体比值(DAR)。 强效载荷:具有高效细胞毒性和旁观者杀伤效应。
ICP-B794:一款治疗实体瘤的新型 B7-H3 靶向 ADC
ICP-B794 是一款新型 ADC药物,由人源化抗 B7-H3 单抗通过蛋白酶可裂解连接子与公司自主开发的强效有效载荷(新型拓扑异构酶 1 抑制剂)偶联而成。这种组合确保ADC药物精准靶向肿瘤细胞,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脱靶效应,对抗原低表达的肿瘤细胞具备旁观杀伤效果,为肺癌、食道癌、鼻咽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前列腺癌等实体瘤患者提供有希望的治疗方法。公司将于 2025 年上半年提交 ICP-B794 的 IND申请。 ICP-B794 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优于其他产品的抗肿瘤活性,即便在大肿瘤中也展现出显著的肿瘤杀伤效果。
利用人工智能加速新药研发和提升运营效率
诺诚健华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AI)加速药物发现,优化研发流程并提高运营效率。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能够分析大量数据集,更精确地识别候选药物,并简化临床试验设计。通过将人工智能融入运营的各个方面,公司将增强决策能力,缩短开发时间,提高为患者带来新疗法的成功概率。展望未来,公司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推动创新和创造变革性治疗解决方案的潜力。
想要了解诺诚健华2024年业绩报告财务数据,敬请登录https://www.innocarepharma.com/investor/home 进行查询。
电话会议信息
诺诚健华将在北京时间3月27日晚上8:30举行英文电话会议,并于3月28日早上9点召开中文电话会议。如要参加电话会议,需提前注册。详情如下:
英文场注册链接:
https://goldmansachs.zoom.us/webinar/register/WN_LwtkjtKiRF21BXHIaVmYqA
中文场注册链接:
https://s.comein.cn/496mqxuy
前瞻性声明
本报道含有一些前瞻性声明的披露。除对事实的陈述以外,所有其他声明可被看作是前瞻性声明,即关于我们或者我们的管理部门打算、期望、计划、相信或者预期将会或者可能会在未来发生的行为、事件或者发展所做出的声明。此类声明是我们的管理部门根据其经验和对历史趋势、当前条件、预期未来发展和其他相关因素的认知,做出的假设与估计。该前瞻性声明并不能保证未来的业绩,实际的结果,发展和业务决策可能与该前瞻性声明的设想不符。我们的前瞻性声明同样受到大量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这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近期以及长期的业绩表现。
关于诺诚健华
诺诚健华(上交所代码:688428;香港联交所代码:09969)是一家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医药高科技公司,专注于恶性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的一类新药研制。公司现有多个新药产品处于商业化、临床及临床前研发阶段。公司在北京、南京、上海、广州、香港以及美国设有分支机构。
[1] 文中财务数字都基于香港财务报告准则
[2] 包括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及其他流动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中的金融资产
[3] iHealthcareAnalyst, Inc., 2023年10月3日
[4] 癌度
100 项与 Prolium Bioscience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rolium Bioscience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