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山东瑞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山东瑞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4年12月2日,港交所官网显示,拨康视云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瑞银集团、建银国际和华泰国际为联席保荐人。(点击下载:拨康视云招股书)
据悉,这是拨康视云时隔半年后第三次递表港交所。
图片来源:港交所官网
招股书显示,拨康视云是一间临床阶段眼科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开发各种疗法。它的管线包括两款核心产品(CBT-001及CBT-009),均为自主开发。
图片来源:拨康视云招股书(下同)
其中,核心产品CBT-001适用于治疗翼状胬肉(一种良性增生性眼表疾病),分别于2022年6月及2023年9月在美国及中国启动第3期多地区临床试验。目前,针对该适应症,CBT-001是全球第一款进入至第3期临床试验的药物,全球范围内尚未有获批的药物疗法。
核心产品CBT-009则用于治疗青少年近视(5至19岁儿童及青少年近视),于2023年1月完成第1/2期临床试验,并于2024年7月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提交研究新药申请。
除此之外,拨康视云还拥有其他两个临床阶段候选药物CBT-006及CBT-004,及四款临床前阶段候选药物CBT-007、CBT-199、CBT-145以及CBT-011。
医药魔方MedAlpha全球创新药投融资数据库显示,拨康视云已经完成多轮融资,其中于2022年1月12日完成的C轮融资金额高达1.3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特佳、创东方投资、兴证资本、鼎晖投资、建银国际、德屹资本、盈科资本 、倚锋资本、信银投资等。
招股书显示,其最近一轮投后估值达36.6亿港元。
财务方面,拨康视云尚无营业收入,截至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拨康视云亏损分别为3540万美元、6680万美元、1.294亿美元及5210万美元。
拨康视云股权结构
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倪劲松博士、Leng女士、Water Lily Consultants、Ni Legacy Trust、Ice Tree LLC、Ice Tree Consultants及Leng Legacy Trust为拨康视云的单一最大股东。
招股书显示,倪劲松博士,55岁,为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及单一最大股东之一。彼于2020年11月20日获委任为董事,并于2023年11月9日获委任为董事会主席及调任为执行董事。倪博士负责监督拨康视云集团整体药物开发、日常营运管理以及战略及业务发展。
倪博士与董事Dinh先生及Li JunZhi博士于2015年9月共同创立本集团,即成立了当时拨康视云集团首间主要营运附属公司Cloudbreak USA。倪博士为Cloudbreak USA的创始股东之一,并于2015年12月至2021年12月担任Cloudbreak USA的经理之一。倪博士亦于拨康视云集团其他成员公司担任以下职务,并主要负责该等公司的决策:
• 自2018年9月起担任拨康视云广州董事长、总经理及法人代表;
• 自2019年11月起担任Cloudbreak Cayman董事;
• 自2019年11月起担任Cloudbreak HK董事;
• 自2019年11月起担任Cloudbreak BVI董事;
• 自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担任ADS USA经理;
• 自2021年9月起担任拨康视云苏州的执行董事,及自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担任法人代表;
• 自2022年5月起担任Cloudbreak Germany董事总经理;
• 自2022年6月起担任Cloudbreak Pharma HK董事;及
• 自2023年9月起担任拨康视云宜兴执行董事。
倪博士在生命科学行业拥有近30年的经验。加入拨康视云集团前,倪博士于1994年11月至1996年10月在犹他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负责研究潜在抗肿瘤药物分子与核酸之间的交互作用。于1996年10月,彼随后加入美国健康基金会的研究科学家及负责调查和研究强效致癌物质的吸收、分佈、代谢和消除。从1997年10月到2000年5月,彼为Pfizer Inc.的研究科学家,负责研究和支持药物发现及开发。自2000年5月至2015年6月,彼担任Allergan, Inc.药物安全评价部科学总监,负责制定策略、管理资源及非临床开发。
倪博士于1995年6月取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彼于1992年6月取得加拿大布鲁克大学化学理学硕士学位,并于1989年7月毕业于中国南京大学,取得化学理学学士学位。
Van Son DINH先生,55岁,首席营运官兼执行董事。彼于2021年7月22日获委任为董事,并于2023年11月9日调任为执行董事。Dinh先生负责监督拨康视云集团研发活动的营运后勤及里程碑。
于2015年9月,即拨康视云集团首间主要营运附属公司Cloudbreak USA成立时,Dinh先生与董事倪博士及Li JunZhi博士一起创立了拨康视云集团。Dinh先生为Cloudbreak USA的创始股东之一,并于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担任Cloudbreak USA的经理之一。Dinh先生亦于拨康视云集团其他成员公司担任以下职务,并主要负责该等公司的决策:
• 自2020年10月起担任拨康视云广州董事;
• 自2020年4月起担任Cloudbreak Cayman董事;
• 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担任ADS USA经理;及
• 自2021年3月起担任ADS Australia董事。
Dinh先生在制药行业拥有逾26年的经验,涉及药物开发到业务管理等广泛领域。加入本集团前,Dinh先生于1997年9月至2015年7月在Allergan工作,其最后担任的职位为药物安全评估部首席科学家,主要负责药物开发项目的科学支持,以及管理研究总监及分析师,以确保研究计划得到相应执行。
Dinh先生于2016年3月取得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1995年6月取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理学学士学位。
杨嵘博士,60岁,首席科学官兼执行董事。彼于2021年11月24日获委任为董事,并于2023年11月9日调任为执行董事。杨博士主要负责监督及管理拨康视云集团的药物开发。
杨博士于2016年2月加入拨康视云集团,担任研究主管,负责眼部及皮肤药物的开发。杨博士亦于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担任ADS USA的经理,主要负责管理及监督其业务营运。
杨博士拥有约24年的药物开发经验。在加入拨康视云集团之前,从1999年11月至2015年6月,彼在Allergan Plc.担任生物学研究研究员,主要负责眼科、皮肤病学和神经科学的药物开发。
杨博士于1992年12月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彼于1989年5月取得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并于1985年7月取得中国北京大学生物化学理学学士学位。
推荐阅读
美元投中国创新药玩法变了
NewCo浪潮背后:美元投中国创新药还赚钱
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
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
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
• 仍未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上市;
• 新诺威在收购上频繁出手,意图越来越明确;
• 新诺威2024Q3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同比下降;
• 真正的创新重头戏应该是ADC。
石药正在遭遇净利润的压力。2024年三季报的盈利预警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净利润约37.75亿人民币,同比下降16%,主要由于成药业务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约3%所致。中泰国际证券将其目标价下调至5.18港元。较早前的10月21日,瑞银减持石药1774万股。
截至2024年,石药这艘“航母”在港股市场沉浮了30年。作为第一家被纳入恒生指数的医药企业,石药当下市值607亿港元,过去十年涨幅150%。另一边,2000年迈入A股市场的恒瑞医药,如今的市值已经突破3000亿,过去十年涨幅超过500%。也许是看到这种巨大的落差,石药决心要在A股市场拿到一张“创新药”的入场券。
石药曾在2020年的一份公告中流露出科创板上市的想法,这应该是其进入A股的最初计划,后来被搁置的原因不得而知。而最近,子公司新诺威在收购上频繁出手,意图越来越明确。
仿创老产品还没找到接替者
如果单纯从已上市产品来看,石药在创新上的转身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敏捷。尽管目前公司在研的创新药项目近130项,但是短期之内,尚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上市。
1997年,石家庄的四家药企“强强联合”成立了石药集团。蔡东晨当选为董事长,并一直执掌至今。在诸多以原料药起家的传统药企中,石药应该是最早迈入新药赛道的。
2005年,一款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产品恩必普(丁苯肽),成为脑血管领域第一个拥有知识产权的1类新药。由此奠定了石药在脑卒中领域的地位和研发布局。直到现在,恩必普仍然是石药的核心支柱产品。2023年销售额70亿元。由于其中一个重要含活性的化合物专利2032年才到期,恩必普还没有被纳入仿制药参比制剂。
据中泰证券的研究报告透露,今年下半年以来恩必普受医保控费影响明显加剧,第三季度单季收入同比转跌,导致该板块前三季度的收入增速将从上半年的15%大幅缩小至4%。
不过,专利到期的风险只是时间问题。石药正在准备一个接棒者。
今年2月,三代溶栓药物明复乐(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适应症从心血管领域延伸到神经系统领域,获批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发病<4.5h),为同类产品在中国首批。
肿瘤产品作为石药的另一大支柱,升白药津优力和脂质体抗肿瘤药物多美素仍在集采的阴影之下,导致肿瘤业务收入整体下降明显。今年第三季度津优力与多美素受集采影响销售跌幅扩大,导致前三季度肿瘤药板块收入的同比跌幅从上半年的10%扩大至18%。
4亿研发费用输血之后
10月23日,新诺威公布了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79 亿元,同比下降23.66%,净利润1.39亿元,同比下降63.5%。除了主营业务咖啡因和保健品表现不佳之外,为巨石生物支付的研发费用也是影响业绩的重要原因。
2023年,新诺威完成了对巨石生物的收购。老瓶装新酒之后,新诺威更名为石药创新,并开始支撑起巨石生物的研发开支。2024年前三季度,巨石生物研发费用4.04亿元。2024年7~9月研发费用1.86亿元,较2023年7~9月同比增加 48.4%,较2024 年4~6月环比增加 56.6%。
另一笔76亿的收购费用也将由新诺威买单。交易完成后,新诺威拥有石药百克100%股权。意味着,石药在A股市场将再度加入“创新药”基因。
CAR-T、ADC和mRNA:谁先兑现未来
CAR-T可能是石药在创新上的一张隐秘的王牌。10月25日,石药宣布,首款基于mRNA-LNP的CAR-T疗法SYS6020已获批在中国开展重症肌无力适应症的临床试验。此前,该产品已经获得多发性骨髓瘤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试验批准。
实际上,从整体管线布局来看,石药的创新更像是一个保守的激进者。即将实现业绩贡献的两款创新产品是PD-1产品恩朗苏拜单抗、奥马珠单抗。10月8日,巨石研发的国产首仿奥马珠单抗,获批用于H1抗组胺药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成人和12岁及以上青少年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此外,治疗哮喘的适应症也已申报上市。
恩朗苏拜单抗也在今年6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至少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失败的PD-L1表达阳性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目前,这两个资产都在A股上市公司新诺威(石药创新)旗下。
成立于2019年的巨石生物,曾经最大的光环是研发了首个国产获批上市的mRNA疫苗。尽管,新冠疫苗的价值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巨石在mRNA疫苗领域的研发布局还在继续。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呼吸道合胞病毒mRNA疫苗获临床默认许可。此外,还有带状疱疹病毒及肿瘤等预防性和治疗性mRNA疫苗在研。
真正的重头戏应该是ADC。去年ESMO上,巨石公布了HER2 ADC 产品DP303c治疗HER2表达晚期实体瘤的1期临床数据:在66例可评估疗效的乳腺癌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1.5%,疾病控制率(DCR)为77.3%。目前,DP303c正在国内开展与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头对头”的3期临床试验。
还有另一款Nectin-4 ADC SYS6002,目前全球同类产品仅有Seagen/安斯泰来的Padcev上市。在2024年ASCO上,巨石公布了SYS6002的1期剂量递增数据。在≥1.2mg/kg剂量组宫颈癌患者中,ORR为43%,DCR为86%。除了宫颈癌之外,有分析师表示,看好SYS6002未来在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潜力。
去年,巨石生物与Corbus Pharmaceuticals就SYS6002达成开发及商业化订立独家授权协议。巨石生物将收取75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多5.55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总交易金额高达6.925亿美元。
另有一款 CLDN18.2 ADC产品,在今年与Elevation Oncology达成研发与商业化协议,并获得2700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最多10.2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里程碑付款。
即将被装入上市公司的石药百克,手里的津优力在集采之下业绩疲软。另有几款在研产品似乎乏善可陈,分别是:围绕糖尿病和减重的重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 Fc融合蛋、2型糖尿病治疗的艾塞那肽、转移性结直肠癌的anti-EGFR 单抗、肿瘤骨转移及骨质疏松的anti-RANKL单抗。
保守的激进者
如果要说创新,石药近期和AZ达成交易的的一款小分子降脂药物YS2302018,看起来更有潜力。这是一款口服脂蛋白(a)抑制剂,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包括与口服小分子PCSK9抑制剂AZD0780联用。
脂蛋白(Lp(a))被视为下一代降脂重磅药物的潜力靶点,诺华旗下的Pelacarsen已进入临床3期。石药的这款YS2302018,目前处在临床前阶段,是由AI驱动的小分子药物设计平台发现。对于并不缺钱的石药来说,AZ的1亿美元首付款真的非常有吸引力吗?或者说,石药在临床前的创新产品研发上还有一些保守。
近期,刘勇军博士出任石药研发总裁,或许会给石药在创新上带来新的计划和决心。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246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 点击上方 一键预约 ☝
最新最热的医药健康新闻政策
不算晚,但会很吃力
石药集团好像在2024年突然睡醒了。
10月15日晚,A股上市的新诺威确定了重组方案,计划以76亿元的高价收购石药百克生物100%股权,其中现金支付10%,剩下的以增发股份方式支付。
这一年里,新诺威陆续整合了巨石生物和石药百克,连名字都改成了“石药创新制药”。石药集团对外号称在研创新药管线超过50个,但实际家底并不算厚。过去十个月里,石药暗度陈仓,通过这两次注入把最有价值的品种都装进了新诺威,而且很多是能在近期快速变现的管线,
▌基本都是干货
这一番操作大约让新诺威的市值在一年内涨了3倍左右,接近500亿元,在创业板生物医药类公司中仅次于智飞生物、爱美客、泰格和康龙化成,甚至逼近母公司石药集团的市值。
而且,石药手中还有源源不断地管线,存在继续注入预期。
国内传统药企做创新药的不少,比较典型的模式如恒瑞,在体系内孵化、逐渐替代既有业务;也有如科伦,体系外独立运作、独立上市。
像石药这样硬拆之后搞注入的,还没出现过。
1
论营收,石药不输给任何一家国内药企。
这几年石药一直在压缩原有的原料药业务,2023年光是成药业务收入就已经达到256亿,算上原料药等,总营收不输给恒瑞、正大天晴等老牌药企,只是略逊于复星医药,但也是妥妥的国内第一梯队。
但是论创新药,石药集团的表现却并不突出,基本没赶上2015年之后这一轮创新潮。
石药现有的创新产品主要是2005年上市的恩必普和2011年上市的津优力,两个品种的销售额大概能占到公司成药板块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他创新品种多为脂质体等改良剂型的纳米药物和生物类似药。
真正有“创新味”的后期管线,除了代理的康诺亚、康宁杰瑞的品种之外,目前看只有PD-1恩朗苏拜单抗、独立研发的HER2 ADC药物SYSA1501,以及买断的GLP-1药物TG103。
恩朗苏拜单抗今年6月底获批,稍显来迟。但另两个管线都不白给:SYSA1501今年1月启动头对头临床,对标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TG103则是很少见的两周一针GLP-1,依从性上要高于目前主流GLP-1,正在三期临床。
这三个品种分别在巨石生物和石药百克手里,现在都注入了新诺威。
当然,石药还有很多临床前期管线。其中巨石生物手里有CLDN18.2、Nectin4、EGFR三个ADC,再加上奥马珠、帕妥珠、乌司奴三个生物类似药,都归了新诺威。可以说
▌新诺威不输给国内任何一家biotech
其实早在2020年5月,石药就筹划过登陆科创板。那时石药的上述三款创新药早就全部到位,又符合H+A的上市模式,只是不知为何科创一事没能成行。
当时石药如果能将几款创新药从子公司里拆出来,装到一家biotech里去申报IPO,千亿市值是跑不了的。
如今的新诺威虽然也不差,只是没赶上行情好的时候,市值要再上台阶还是有难度的,只能感叹时过境迁。
2
石药在拆分创新药板块这件事上拖了那么久,说到底大概是因为不缺钱。
9月中旬,石药集团刚在港股宣布两年50亿港元的巨额回购计划,一举成为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的回购金额纪录榜上的榜一大哥。
要知道,50亿港元这个金额,现在能买下五六家港股上市的biotech。石药却轻描淡写地回购、注销自家股份,真让人觉得背后有点什么密谋。
2015年,联想正式退出之后,石药集团的股权结构变得比较清晰:实控人蔡总独大,加上高管持股平台共成国际,内部人大约控股30%。外部长期投资者包括瑞银、花旗、贝莱德等,都是一线大投行。回不回购都不会影响公司的控股关系。
要是想做投资,50亿港币大可有其他更稳健的去处。石药偏偏重金拿来回购股份,或许真如公告所说:
▌“认为本公司股价太低。”
相比起恒瑞来,石药的股价是有点拉跨。如果都从10年前算起,恒瑞从2014年10月至今股价涨幅在9倍左右,石药只涨了3倍左右。
当然,香港资本市场肯定影响了石药的股价发挥。因为业绩同样稳定上升的中国生物制药,过去十年里股价只涨了1倍。但就算以市值的峰值来算,石药也是拉跨的。
恒瑞在2020年底达到市值最高峰,近6100亿元。这代表着资本市场当时对医药创新的最高礼赞。
石药在2021年6月市值达到区间顶峰,也不过1300亿港元。尽管石药营收和利润都不逊于恒瑞,手中也有不少好的管线,但在“讲好创新故事”这一节上,石药显然输了第一场。
今天石药倾力打造新诺威,不能说太晚,只是会比较费力。
石药9月初挖来了信达生物前总裁刘勇军担任执行总裁、全球研发总裁,必定是要硬拉创新药板块的。谋求管线品种国内上市的同时,海外BD也会是重要方向之一。
好在蔡总不小气,将现金奶牛之一津优力给了新诺威。津优力上市已经十多年,每年营收稳定在20亿左右,完全能为新诺威的其他创新管线输血。而且石药的PD-1已经上市销售,石药本身又拥有一支销售大军,只要新诺威花钱不是太大手大脚,短期内可以不用为钱发愁。
地利、人和都有了,石药现在要等的就是创新药再度崛起的天时。希望这一次蔡总能押对。
(来源: 拇指药略 作者:西北哽)
药闻康策
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 一键关注
【免责声明】
1.“药闻康策”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对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司联系。2.“药闻康策”致力于提供合理、准确、完整的资讯信息,但不保证信息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且不对因信息的不合理、不准确或遗漏导致的任何损失或损害承担责任。3.“药闻康策”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商业交易或医疗服务的根据,如自行使用“药闻康策”内容发生偏差,我司不承担任何责任,包括但不限于法律责任,赔偿责任。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点在看
100 项与 山东瑞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山东瑞银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