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上,抗体偶联药物(ADC)的研发进展成为全球肿瘤治疗领域的焦点;作为兼具靶向性和细胞毒杀伤能力的“生物导弹”,ADC在实体瘤治疗中的潜力进一步释放。本届会议不仅延续了对传统靶点的优化探索,更在双靶点、双载荷、联合治疗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展现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中国药企展现出了强大的研发活力。一、靶点创新:从单点到多维的精准突破CDH17:CDH17(钙粘蛋白17)的异军突起,让消化道肿瘤治疗有了新的想象空间。这一靶点在胃癌、结直肠癌中高表达(50%-90%),却在正常组织中几乎“隐身”,成为ADC开发的热门选择。1.LBL-054(维立志博)由人源化CDH17IgG1单抗与拓扑异构酶抑制剂exatecan通过亲水可切割连接子偶联(DAR=6)。临床前数据显示,LBL-054在血浆中高度稳定,并在异种移植模型中展现出强效肿瘤消退能力,且旁观者效应显著,支持其进入临床开发。2.HDM2017(华东医药)采用CPT衍生物作为毒素,EC50低至0.1-1.0nM,在结直肠癌(CRC)和胃癌(GC)模型中分别实现71-97%和71-90%的肿瘤生长抑制(TGI);其高效内化(43-75%)和靶向特异性为其临床转化奠定基础。3.双靶点ADC VBC108(橙帆医药)全球首创的CDH17/CLDN18.2双抗ADC,通过协同靶向机制突破胃肠道癌症治疗瓶颈。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可同时激活双靶点通路,降低脱靶毒性并提升疗效,已进入快速临床开发阶段。4.其他候选药物SCR-A008(先声药业):采用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CPT116(DAR=8),在实体瘤模型中显示潜在“最佳治疗药物”特性。YL217(宜联生物):基于TMALIN®平台开发,利用肿瘤微环境激活毒素释放,已获FDAIND许可。BSI-721(博奥信):MMAE偶联ADC,在CDH17低表达的胰腺癌模型中仍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展现广谱潜力。MSLN:间皮素(MSLN)在卵巢癌、胰腺癌等高致死率肿瘤中过表达,是ADC开发的经典靶点。本届会议重点呈现了两款差异化MSLN ADC:1.PF-08052666(辉瑞/诺纳生物)采用新型拓扑异构酶抑制剂SGD-12280和高DAR设计,克服了传统DM4毒素的局限性。在卵巢癌、肺癌及结直肠癌模型中,其疗效显著优于基准ADC,且可在可溶性MSLN存在下维持细胞毒性,目前处于I期临床试验(NCT06466187)。2.RC88(荣昌生物)通过Thiel-bridge偶联技术将MMAE与MSLN抗体结合,对MSLN不同区域(尤其是C端)具有独特结合动力学,在铂耐药卵巢癌中获FDA快速通道资格;I/II期试验(NCT04175847)显示其单药及联合治疗潜力。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前列腺癌治疗的核心靶点。金赛药业开发的GenSci143作为双抗ADC,同时靶向B7-H3和PSMA,在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模型中展现出优于DS-7300和ARX517的疗效;其血浆稳定性显著提升,且食蟹猴药代动力学数据支持其临床转化潜力。二、技术跃迁:双载荷与双靶点的协同效应双载荷ADC的崛起成为本届会议的一大亮点。康弘药业的KH815作为首款进入临床的双payloadADC,靶向TROP-2并结合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与RNA聚合酶2抑制剂,通过羧基和糖苷偶联技术实现双毒素协同杀伤,临床前数据显示其剂量耐受性高达40mg/kg/dose,可能为TROP-2阳性肿瘤提供新选择。ArarisBiotech则进一步突破,推出三payloadADC,利用去糖基化IgG结合转谷氨酰胺酶技术(AraLinQ™),在靶向Nectin-4时展现出多毒素协同效应,克服了传统ADC的敏感性局限。康宁杰瑞的JSKN021和JSKN022则代表双靶点双载荷ADC的技术高峰:JSKN021靶向EGFR/HER3,通过糖基定点偶联技术将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T01与微管抑制剂MMAE精准偶联,在多种肿瘤模型中疗效显著优于单载荷ADC;JSKN022则整合PD-L1与ITGB6/8双靶点,利用恩沃利单抗(Envafolimab)的免疫调节机制,为PD-1/PD-L1耐药患者提供新方案。双抗ADC的研发同样呈现多样化。宜联生物的双毒素平台结合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与微管蛋白抑制剂,旨在通过多机制协同克服耐药性。橙帆医药的CDH17/CLDN18.2双抗ADC则通过靶向空间分布互补的抗原,提升肿瘤细胞识别精准度,其Nectin4/TROP2双抗ADC此前已入选AACRLate-Breaking摘要,显示出策略前瞻性。三、临床转化:单药还是联合更有优势?恒瑞医药的SHR-A1811针对HER2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II期数据显示,ORR达74.5%,中位PFS为11.5个月,12个月OS率达88.2%,有望成为该适应症的一线选择。君实生物的JS107(CLDN18.2ADC)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及化疗一线治疗胃癌,ORR高达81%,首次证实CLDN18.2ADC联合免疫疗法的临床获益,且安全性可控。此外,JS107单药治疗CLDN18.2高表达胃癌的ORR为34.8%,中位PFS为4.11个月,显示其在不同治疗场景下的应用潜力。联合策略的创新不止于药物组合。CatalYm的研究表明,GDF-15中和抗体visugromab可通过逆转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增强ADC疗效,在卵巢癌和肝癌模型中验证了协同效应。乐普生物的GlycoConnect™和博锐生物的CysX™技术则通过优化偶联位点与DAR值,提升ADC均一性和稳定性,降低脱靶毒性。四、未来挑战:技术瓶颈如何破局?中国药企在本届AACR的表现堪称耀眼:全球97款ADC在研药物中,46款来自中国企业,CDH17、CLDN18.2等靶点布局密度全球领先;但这种繁荣背后暗藏隐忧——11款CDH17 ADC中,8款采用相似的exatecan毒素+可切割连接子设计,差异化创新明显不足。橙帆医药的双靶点ADC、康宁杰瑞的双载荷技术虽令人耳目一新,但其临床转化仍需跨越三重门:生产工艺的稳定性、毒副作用的可控性、商业化的成本效益比。全球竞争中,乐普生物的GlycoConnect技术通过糖基化位点实现均一性偶联,将批间差异控制在5%以内;博锐生物的CysX技术利用链间二硫键优化DAR值,使毒素释放精准度提升40%。但这些技术突破能否转化为临床优势?当辉瑞、阿斯利康等巨头加速布局双抗ADC时,中国企业的技术储备是否足以应对新一轮卡位战?五、结语2025年AACR大会标志着ADC领域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创新的跨越,双靶点、双载荷设计拓展了治疗维度,联合策略与技术创新则提升了临床获益;中国药企凭借靶点选择的本土化、技术平台的差异化,正逐步从参与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然而,如何在激烈竞争中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平衡研发速度与安全性,将是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与技术壁垒的攻克,ADC有望重塑实体瘤治疗格局,为全球患者带来更精准、更持久的生存希望。药事纵横投稿须知:稿费已上调,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