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ase 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hird-Party Open,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Dose Study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Safety, Tolerability, Immunogenicity, and Pharmacodynamics Following Intravenous Dose of PF-07275315 in Chinese Healthy Adult Participa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learn if the study medicine (called PF-07275315) is safe and how it is processed in healthy Chinese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is seeking participants who:
* Are between 18 to 65 years of age.
* Are Chinese participants who are overtly healthy as determined by medical evaluation.
* Have a BMI (body mass index) of 19 to 28 kilogram per meter squared; and a total body weight of more than50 kilograms (110 pounds).
All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ill receive study medicine. About three-fourths will receive PF-07275315 and one-fourth will receive placebo. A placebo does not have any medicine in it but looks just like the medicine being studied. The study medicine will be given as an IV infusion (directly into a vein) at the study clinic only one time.
The study will compare the experiences of people receiving PF-07275315 to those of people who do not. This will help see if PF-07275315 is safe and how it behaves inside the human body.
Participants will take part in this study for up to 181 days. During this time, the participants will stay at the study clinic for 5 days. After the stay, the participants will have 8 study visits at the study clinic.
一项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价PF-07275315 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药效学的I 期、随机、双盲、第三方开放性、安慰剂对照、单剂给药研究
主要目的: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价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后的PK 特征。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估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次要目的: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进一步评价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后的PK特征。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价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后的免疫原性特征。
评价PF-07275315 对PD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一项在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研究参与者中研究PF-07275315 和PF-07264660 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评价PF-07275315 和PF-07264660 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PK) 和药效学(PD),还旨在探索PF-07275315 或PF-07264660 在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AD) 成人研究参与者中的剂量效应关系。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专利(医药)
13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新闻(医药)自免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力,如今全球只开发了冰山一角。
赛诺菲Dupixent以2024年130.72亿欧元销售登顶自免药王(2017年仅2亿欧元),而新的重磅炸弹Argenx的FcRn拮抗剂艾加莫德2021获批上市,2024年销售已突破20亿美元。
大分子单抗在自免各大适应症,派生了非常多迭代研发策略,包括YTE改造长效抗体、耗竭B细胞的TCE双抗、白介素家族药物改良口服肽等促成了大量的BD交易。
除上述提到的迭代开发策略之外,新的交易机会正在孕育。
2月27日,初创Biotech公司Sorriso公布了靶向TNF-α和IL-23p19口服抗体SOR102的首个临床数据,在符合方案人群中高剂量SOR102组实现Mayo评分临床应答和修订版Mayo评分临床应答的患者比例均为100%,而安慰剂组的比例分别为17%和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同时高剂量SOR102组的患者实现症状缓解和实现内窥镜改善比例分别为56%和40%(上述数据均经安慰剂调整),展现了极高的治疗潜力。
随着国内康方生物的AK139(IL-4Rα/ST2)和信达生物的IBI3002(IL-4R/TSLP)在近期陆续进入临床,下一个自免迭代开发与投资方向指向白介素家族双抗的路径愈发清晰。
01
IL-4Rα、TSLP热门靶点自免双抗
现有的多款自免重磅炸弹的作用机制均围绕Th2通路展开,Th2细胞介导针对细胞外寄生虫、细菌、过敏原和毒素的体液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的活化和维持,通过生成各种细胞因子如IL-4、IL-5、IL-13等来介导这些功能。
过去,Th2通路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靶点成就了现如今一些赫赫有名的药物,包括自免药王Dupixent、 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哮喘的IL-5单抗美泊利珠单抗(2024年销售超20亿美元)、新上市的礼来全球首款IL-13抗体Lebrikizumab等,该领域市场空间之大肉眼可见。
尽管现有的Th2通路相关靶点的生物制剂已经达到不错的疗效,但仍存在一定治疗限制,包括持续效果短、长期使用副作用等问题。新的多抗药物有望通过同时作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靶点药物(不同免疫机制的协同),达到更好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目前比较常见的白介素家族双抗靶点选择之一是“IL-4Rα+?”,这很大程度在于IL-4Rα是两大关键细胞因子IL-4和IL-13的共同亚基,所以IL-4Rα靶向药物可同时阻断IL-4与IL-13两条通路,以及下游的参与炎症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对多种Th2通路诱导的疾病都具备治疗效果。
另一大热门白介素家族相关的自免双抗靶点选择之一是“TSLP+?”,TSLP是一种上皮源性细胞因子,主要由呼吸道、皮肤和肠道等部位的上皮细胞产生,在多种炎症性疾病(如哮喘、特应性皮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研发者在开发TSLP双抗药物时可以加大覆盖呼吸疾病适应症扩展,另一方面相关药物的适应症研发也可横跨2型炎症/非2型炎症(TSLP在免疫反应中处于上游位置、在2型炎症及非2型炎症中均能发挥关键作用)。
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TSLP双抗组合的另一靶点多数为Th2通路的核心细胞因子(比如IL-4和IL-13),这是因为TSLP的产生受到Th2细胞因子(如IL-4和IL-13)的正向调节,这意味着TSLP与Th2通路之间存在正反馈机制,这种机制进一步放大了Th2型炎症反应。
基于上述两大热门的双抗靶点组合策略,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些代表性的临床管线。
国内首个申报临床白介素家族的自免双抗是融捷康IL-4Rα/IL-5纳米双抗RC1416,在2023年初便申报临床。从机制上看,IL-5目前被认为是Th2通路的关键驱动因子之一,现有的IL-5抗体与嗜酸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抑制嗜酸粒细胞的生物活性并减少该类的生长,以及降低其介导的炎症和组织损伤。Dupixent目前已经获批了哮喘和COPD相关适应症,RC1416也在国内开了中重度哮喘和COPD的相关临床。
TSLP双抗层面,目前最快的是赛诺菲的IL-13/TSLP双抗Lunsekimig,已进入临床2期,用于治疗哮喘以及伴有息肉的慢性鼻窦炎。赛诺菲已经公布Lunsekimig治疗哮喘患者的1b期临床信息显示,Lunsekimig与靶向IL-13或靶向TSLP的单药疗法相比,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出一氧化氮分数(FeNO),这一指标是反映气道炎症的关键标志物。而据赛诺菲的测算,Lunsekimig未来年销售峰值潜力预计在20-50亿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Lunsekimig同类靶点组合双抗已经出现过一些并购交易,强生在2024年5月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自免双抗公司Proteologix,其产品组合包括临床阶段的IL-13/TSLP双抗PX128、临床前阶段的IL-13/IL-22双抗。
MNC辉瑞已经在往多抗布局,两款IL-4/IL-13/TSLP三抗(PF-07275315)、IL-4/IL-13/IL-33三抗(PD-07264660)目前处于临床二期,适应症均为特应性皮炎。
02
IL-33/ST2通路加入战团
对比过去白介素家族老热门靶点的排列组合,研发者开始探索新靶点的效力也为自免双抗研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近来比较火热的研发机制是IL-33/ST2通路,IL-33是IL-1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通过与ST2受体结合激活Th2细胞,促进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另外,IL-33能够刺激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激活和迁移,进一步放大炎症反应。
已有临床数据显示,IL-33/ST2通路相关单抗药物展现出了极强的自免疾病治疗潜力。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赛诺菲的IL-33单抗Itepekimab,目前该药物已经进入临床三期,Itepekimab通过高亲和力结合IL-33阻断与ST2受体相互作用达到抑制其介导的炎症信号,同时减少多种免疫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释放。
Itepekimab在过去已完成的治疗COPD二期临床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效果:在吸烟史患者群体中,该药物使COPD急性加重发生率降低了40%;更值得注意的是,赛诺菲曾经进行过一项针对中重度哮喘患者的临床,其中试验组包括Itepekimab单药、Dupixent单药、两药联合治疗的治疗对比,Itepekimab单药展现出首要的治疗效果,不过联合治疗组未做出显著疗效,但其思路值得借鉴。
目前,国内亦有针对IL-33的ST2受体进行开发的临床分子,包括正大天晴的TQC2938、迈威生物的9MW1911等。
不过,国内最让投资者关注的还是康方生物刚刚进入临床的IL-4Rα/ST2双抗AK-139,这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的IL-4Rα/ST2双抗,从机制上分别拿捏IL-4和IL-13两条通路(Th2细胞通路)以及IL-33/ST2通路(减弱炎症反应)。
据康方生物介绍的临床前数据显示,AK-139在抑制炎症因子释放、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等指标中展现出显著优于IL-4或ST2单靶点抗体的协同效应,毒理学研究显示AK139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过去康方生物的双抗平台已经通过AK-104和AK-112完成了在肿瘤领域的验证,AK-139作为公司首个进入临床的自免双抗,以及作为一个全球First in class的自免双抗分子,其后续数据进展备受投资者期待。
03
一些有意思或有潜力的自免双抗
纵览全球,国内和海外均存在不少的自免双抗,具备探索思路开阔、广阔潜力等特点,我们这里仅以部分管线举例。
强生在2024年5月收购了Yellow Jersey Therapeutics(YJT)获得一款处于临床一期的IL-4Rα/IL-31双抗NM26,这是一款高度聚焦特应性皮炎未满足临床需求而设计的自免双抗。NM26中IL-4Rα的组合靶点为IL-31,IL-31除了可以诱导炎症反应、调节免疫细胞功能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在神经元上表达,可激活神经元引发瘙痒感,这使得NM26在瘙痒感重的Th2通路引发的自免疾病赛道中潜力巨大。
(图源:Numab/强生)
MoonLake Therapeutics的IL-17A/F纳米双抗Sonelokimab展现出的临床疗效同样惊艳,不同于一般的IL-17抗体,该药物能够通过高选择性地结合IL-17A和IL-17F来抑制三种二聚体的形成,由此来显著减轻如银屑病、化脓性汗腺炎等自免疾病的炎症反应。已有Sonelokimab二期数据表明,其有望成为治疗化脓性汗腺炎的Best in class,非头对头数据对比较优时比的IL-17A/F抗体Bimekizumab更优。
国内方面,我们以智翔金泰的GR2002和华海药业旗下华奥泰的HB0056为例。
智翔金泰GR2002是全球首个TSLP双表位双抗,其同时结合TSLP上的两个不同表位TSLPR(TSLP受体)和IL-7Rα(白介素-7受体α),增强了对TSLP的结合亲和力和阻断效果。过去两年TSLP靶点药物的BD交易层出不穷,GR2002这款双表位双抗若能在临床数据上做出较单抗强效阻断的效果,出海潜力应会不俗。
华海药业的HB0056则是全球首款进入临床的TSLP/IL-11双抗,从机制上看这是一款专注于呼吸道疾病的双抗,TSLP可激活下游通路促进气道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而IL-11可通过其抗凋亡和促增殖作用加剧气道平滑肌细胞的重塑和纤维化,HB0056可以同时阻断TSLP和IL-11通路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和气道重塑,为哮喘等气道炎症性疾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当然,除了上述两款分子之外,国内已经有相关自免双抗实现了出海,包括博奥信的BSI-502(TSLP/IL-4R双抗)、康诺亚的CM512(TSLP/IL-13双抗)等,这个方向正处于爆发的前夜。
结语:PD-1单抗成就了K药,GLP-1受体激动剂成就了司美格鲁肽,而IL-4Rα单抗则是成就了Dupixent。现如今双靶点药物如双抗正有着明确的迭代之势,康方生物/Summit的AK-112国内头对头额成功已经打了个样,GLP-1的对决还未尘埃落定,那么自免领域Dupixent的迭代争霸,目前正在留下一个巨大的缺口和机会,这必然是投资者值得关注并押注的方向。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双抗药物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已趋于成熟,但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双抗的布局相对较少。第一批开悟的MNC,已开始行动。
近期,自免双抗疗法正日益成为新药研发的焦点,强生、赛诺菲、罗氏等多家制药巨头均选择在自免双抗领域进行布局,合计并购及相关药物交易超8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1亿元)。
自免双抗疗法赛道变天了。
<01>
赛诺菲、默沙东、罗氏:
抢滩CD3双抗
CD3与T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结合CD3和肿瘤相关抗原,能够引导并激活T细胞接近并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双抗药物中多以CD3靶点为基础的TCE双抗,适应症包括血液瘤和实体瘤。如今,CD3双抗正在拓展至自身免疫疾病领域,MNC积极布局。
今年7月,IGM Biosciences宣布再度聚焦与赛诺菲的合作,将旗下自免疗法的所有权益转让给赛诺菲。早在2022年,IGM Biosciences已经和赛诺菲达成首付为1.5亿美元总价最高为60亿美元的合作,赛诺菲将利用IGM Biosciences公司独有的抗体技术平台,开发针对三个肿瘤学靶点和三个免疫学/炎症靶点的激动剂。
IGM抗体技术平台已构建多个CD3双抗,包括:CD3/CD20双抗Imvotamab,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炎症的1期临床探索;CD3/CD38双抗IGM-2644,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1期临床试验。
无独有偶,今年8月,默沙东宣布引进同润生物的CD3/CD19双抗CN201的全球权益,默沙东支付7亿美元预付款,后期将支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目前,CN201正在开展针对血液瘤的临床试验,未来,默沙东将计划研究CN201在自身免疫领域的治疗潜力。
罗氏拥有强大的双抗阵容,但主要聚焦血液、肿瘤和眼科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医药研发日报告中,罗氏披露了两款在研自免双抗管线,分别为CD3/CD19双抗RG6382和CD3/CD20双抗RG7828(Lunsumio),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两款药物正在开展临床1期试验。
由此可见,CD3双抗已成为MNC在自免疾病领域必须拿下的新战场,未来若能被成功验证,CD3双抗将成为横跨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三大疾病市场的潜力大药。
<02>
赛诺菲、辉瑞:
TSLP双抗逐渐起势
TSLP(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一种新型的与IL-7类似的细胞因子,TSLP主要在活化的肺、肠上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TSLP。根据文献资料显示,TSLP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TSLP是已被验证的靶点。2021年,安进和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Tezepelumab获批上市,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TSLP单抗,用于治疗重度哮喘。Tezepelumab在上市后,销量迅速攀升,2022年全球销量1.7亿美元,2023年增长至5.7亿美元。当前,Tezepelumab正在拓展过敏、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个适应症。
Tezepelumab亮眼的商业化表现吸引多家MNC布局TSLP靶点,研发趋势主要聚焦在TSLP双抗以及三抗方面的布局,且多条管线已进入临床中后期。
赛诺菲的IL-13/TSLP双抗Lunsekimig目前研发进展最快。Lunsekimig分别采用两个IL-13和TSLP的纳米抗体进行串联,形成多价效应,同时融合白蛋白抗体以延长半衰期。目前,Lunsekimig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哮喘以及伴有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此前,治疗哮喘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使用IL-13单抗或TSLP单抗药物,Lunsekimig(400mg剂量)治疗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eON)显著改善,这一结果显示,同时抑制这两条信号通路可能产生的潜在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疗效。
图1 Lunsekimig 1期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赛诺菲
Lunsekimig是赛诺菲在免疫学和炎症领域重点布局的潜在重磅疗法,根据赛诺菲的测算,Lunsekimig的年销售峰值预计在20-50亿欧元。
另一家布局TSLP靶点的MNC则是辉瑞。辉瑞在自免与炎症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聚焦两方面:
其一,拓展已上市产品JAK3抑制剂利特昔替尼适应症。利特昔替尼已获批斑秃适应症,目前,辉瑞正在进一步探索利特昔替尼用于治疗白癜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
其二,研发三特异性抗体产品。目前,辉瑞共有两款在研的三抗产品,分别是PF-07264660和PF-07275315,PF-07264660是一款靶向IL-4/IL-13/IL-33的三特异性抗体;PF-07275315是靶向IL-4/IL-13/TSLP的三特异性抗体。这两款在研产品均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
<03>
强生:布局双抗,
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过去,强生在自身免疫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围绕IL-17和IL-23两个靶点上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JNJ-2113和JNJ-1459,不断迭代疗法,从而优化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现在,强生开始开疆拓土,布局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图2 强生自免领域的研发战略路径
图片来源:强生
今年5月,手握5款自免王牌产品的强生,以8.5亿美元收购Proteologix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
Proteologix公司研发中的产品管线包括PX128和PX130,前者是IL-13/TSLP双抗,用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治疗,目前处于1期临床研究;后者是IL-13/IL-22双抗,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次收购表明强生打造具有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的策略。这两种药物都设计为较低的给药频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便捷性。
<04>
结语
近年来,自免领域进展迅猛,新靶点层出不穷,制药巨头通过布局双抗管线进行产品组合的拓展和疗法迭代。其中,尤其是基于成药性已被验证的CD3、TSLP、白介素系列靶点的双抗产品成为MNC新药研发的焦点。
未来,自免双抗领域,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公众号发布的各类文章重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删除。
双抗药物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已趋于成熟,但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双抗的布局相对较少。第一批开悟的MNC,已开始行动。
近期,自免双抗疗法正日益成为新药研发的焦点,强生、赛诺菲、罗氏等多家制药巨头均选择在自免双抗领域进行布局,合计并购及相关药物交易超8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1亿元)。
自免双抗疗法赛道变天了。
<01>
赛诺菲、默沙东、罗氏:
抢滩CD3双抗
CD3与T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结合CD3和肿瘤相关抗原,能够引导并激活T细胞接近并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双抗药物中多以CD3靶点为基础的TCE双抗,适应症包括血液瘤和实体瘤。如今,CD3双抗正在拓展至自身免疫疾病领域,MNC积极布局。
今年7月,IGM Biosciences宣布再度聚焦与赛诺菲的合作,将旗下自免疗法的所有权益转让给赛诺菲。早在2022年,IGM Biosciences已经和赛诺菲达成首付为1.5亿美元总价最高为60亿美元的合作,赛诺菲将利用IGM Biosciences公司独有的抗体技术平台,开发针对三个肿瘤学靶点和三个免疫学/炎症靶点的激动剂。
IGM抗体技术平台已构建多个CD3双抗,包括:CD3/CD20双抗Imvotamab,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炎症的1期临床探索;CD3/CD38双抗IGM-2644,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1期临床试验。
无独有偶,今年8月,默沙东宣布引进同润生物的CD3/CD19双抗CN201的全球权益,默沙东支付7亿美元预付款,后期将支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目前,CN201正在开展针对血液瘤的临床试验,未来,默沙东将计划研究CN201在自身免疫领域的治疗潜力。
罗氏拥有强大的双抗阵容,但主要聚焦血液、肿瘤和眼科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医药研发日报告中,罗氏披露了两款在研自免双抗管线,分别为CD3/CD19双抗RG6382和CD3/CD20双抗RG7828(Lunsumio),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两款药物正在开展临床1期试验。
由此可见,CD3双抗已成为MNC在自免疾病领域必须拿下的新战场,未来若能被成功验证,CD3双抗将成为横跨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三大疾病市场的潜力大药。
<02>
赛诺菲、辉瑞:
TSLP双抗逐渐起势
TSLP(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一种新型的与IL-7类似的细胞因子,TSLP主要在活化的肺、肠上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TSLP。根据文献资料显示,TSLP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TSLP是已被验证的靶点。2021年,安进和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Tezepelumab获批上市,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TSLP单抗,用于治疗重度哮喘。Tezepelumab在上市后,销量迅速攀升,2022年全球销量1.7亿美元,2023年增长至5.7亿美元。当前,Tezepelumab正在拓展过敏、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个适应症。
Tezepelumab亮眼的商业化表现吸引多家MNC布局TSLP靶点,研发趋势主要聚焦在TSLP双抗以及三抗方面的布局,且多条管线已进入临床中后期。
赛诺菲的IL-13/TSLP双抗Lunsekimig目前研发进展最快。Lunsekimig分别采用两个IL-13和TSLP的纳米抗体进行串联,形成多价效应,同时融合白蛋白抗体以延长半衰期。目前,Lunsekimig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哮喘以及伴有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此前,治疗哮喘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使用IL-13单抗或TSLP单抗药物,Lunsekimig(400mg剂量)治疗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eON)显著改善,这一结果显示,同时抑制这两条信号通路可能产生的潜在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疗效。
图1 Lunsekimig 1期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赛诺菲
Lunsekimig是赛诺菲在免疫学和炎症领域重点布局的潜在重磅疗法,根据赛诺菲的测算,Lunsekimig的年销售峰值预计在20-50亿欧元。
另一家布局TSLP靶点的MNC则是辉瑞。辉瑞在自免与炎症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聚焦两方面:
其一,拓展已上市产品JAK3抑制剂利特昔替尼适应症。利特昔替尼已获批斑秃适应症,目前,辉瑞正在进一步探索利特昔替尼用于治疗白癜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
其二,研发三特异性抗体产品。目前,辉瑞共有两款在研的三抗产品,分别是PF-07264660和PF-07275315,PF-07264660是一款靶向IL-4/IL-13/IL-33的三特异性抗体;PF-07275315是靶向IL-4/IL-13/TSLP的三特异性抗体。这两款在研产品均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
<03>
强生:布局双抗,
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过去,强生在自身免疫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围绕IL-17和IL-23两个靶点上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JNJ-2113和JNJ-1459,不断迭代疗法,从而优化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现在,强生开始开疆拓土,布局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图2 强生自免领域的研发战略路径
图片来源:强生
今年5月,手握5款自免王牌产品的强生,以8.5亿美元收购Proteologix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
Proteologix公司研发中的产品管线包括PX128和PX130,前者是IL-13/TSLP双抗,用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治疗,目前处于1期临床研究;后者是IL-13/IL-22双抗,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次收购表明强生打造具有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的策略。这两种药物都设计为较低的给药频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便捷性。
<04>
结语
近年来,自免领域进展迅猛,新靶点层出不穷,制药巨头通过布局双抗管线进行产品组合的拓展和疗法迭代。其中,尤其是基于成药性已被验证的CD3、TSLP、白介素系列靶点的双抗产品成为MNC新药研发的焦点。
未来,自免双抗领域,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企业研发日报告、年度报告、季度业绩报告、研发管线报告
2.《创新药靶点手册》,浙商证券,2024年6月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
责任编辑 | 史蒂文
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996384680(同微信)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昨天最受欢迎的文章哦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