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ase 1, Randomized, Double-Blind, Third-Party Open, Placebo-Controlled, Single-Dose Study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s, Safety, Tolerability, Immunogenicity, and Pharmacodynamics Following Intravenous Dose of PF-07275315 in Chinese Healthy Adult Participant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learn if the study medicine (called PF-07275315) is safe and how it is processed in healthy Chinese participants. This study is seeking participants who:
* Are between 18 to 65 years of age.
* Are Chinese participants who are overtly healthy as determined by medical evaluation.
* Have a BMI (body mass index) of 19 to 28 kilogram per meter squared; and a total body weight of more than50 kilograms (110 pounds).
All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ill receive study medicine. About three-fourths will receive PF-07275315 and one-fourth will receive placebo. A placebo does not have any medicine in it but looks just like the medicine being studied. The study medicine will be given as an IV infusion (directly into a vein) at the study clinic only one time.
The study will compare the experiences of people receiving PF-07275315 to those of people who do not. This will help see if PF-07275315 is safe and how it behaves inside the human body.
Participants will take part in this study for up to 181 days. During this time, the participants will stay at the study clinic for 5 days. After the stay, the participants will have 8 study visits at the study clinic.
一项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价PF-07275315 静脉给药后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药效学的I 期、随机、双盲、第三方开放性、安慰剂对照、单剂给药研究
主要目的: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价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后的PK 特征。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估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次要目的: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进一步评价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后的PK特征。
在中国健康成人研究参与者中评价1000 mg PF-07275315 单次IV给药后的免疫原性特征。
评价PF-07275315 对PD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一项在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成人研究参与者中研究PF-07275315 和PF-07264660 的疗效和安全性的II 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评价PF-07275315 和PF-07264660 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PK) 和药效学(PD),还旨在探索PF-07275315 或PF-07264660 在中度至重度特应性皮炎(AD) 成人研究参与者中的剂量效应关系。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专利(医药)
14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新闻(医药)双抗药物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已趋于成熟,但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双抗的布局相对较少。第一批开悟的MNC,已开始行动。
近期,自免双抗疗法正日益成为新药研发的焦点,强生、赛诺菲、罗氏等多家制药巨头均选择在自免双抗领域进行布局,合计并购及相关药物交易超8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1亿元)。
自免双抗疗法赛道变天了。
<01>
赛诺菲、默沙东、罗氏:
抢滩CD3双抗
CD3与T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结合CD3和肿瘤相关抗原,能够引导并激活T细胞接近并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双抗药物中多以CD3靶点为基础的TCE双抗,适应症包括血液瘤和实体瘤。如今,CD3双抗正在拓展至自身免疫疾病领域,MNC积极布局。
今年7月,IGM Biosciences宣布再度聚焦与赛诺菲的合作,将旗下自免疗法的所有权益转让给赛诺菲。早在2022年,IGM Biosciences已经和赛诺菲达成首付为1.5亿美元总价最高为60亿美元的合作,赛诺菲将利用IGM Biosciences公司独有的抗体技术平台,开发针对三个肿瘤学靶点和三个免疫学/炎症靶点的激动剂。
IGM抗体技术平台已构建多个CD3双抗,包括:CD3/CD20双抗Imvotamab,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炎症的1期临床探索;CD3/CD38双抗IGM-2644,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1期临床试验。
无独有偶,今年8月,默沙东宣布引进同润生物的CD3/CD19双抗CN201的全球权益,默沙东支付7亿美元预付款,后期将支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目前,CN201正在开展针对血液瘤的临床试验,未来,默沙东将计划研究CN201在自身免疫领域的治疗潜力。
罗氏拥有强大的双抗阵容,但主要聚焦血液、肿瘤和眼科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医药研发日报告中,罗氏披露了两款在研自免双抗管线,分别为CD3/CD19双抗RG6382和CD3/CD20双抗RG7828(Lunsumio),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两款药物正在开展临床1期试验。
由此可见,CD3双抗已成为MNC在自免疾病领域必须拿下的新战场,未来若能被成功验证,CD3双抗将成为横跨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三大疾病市场的潜力大药。
<02>
赛诺菲、辉瑞:
TSLP双抗逐渐起势
TSLP(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一种新型的与IL-7类似的细胞因子,TSLP主要在活化的肺、肠上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TSLP。根据文献资料显示,TSLP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TSLP是已被验证的靶点。2021年,安进和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Tezepelumab获批上市,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TSLP单抗,用于治疗重度哮喘。Tezepelumab在上市后,销量迅速攀升,2022年全球销量1.7亿美元,2023年增长至5.7亿美元。当前,Tezepelumab正在拓展过敏、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个适应症。
Tezepelumab亮眼的商业化表现吸引多家MNC布局TSLP靶点,研发趋势主要聚焦在TSLP双抗以及三抗方面的布局,且多条管线已进入临床中后期。
赛诺菲的IL-13/TSLP双抗Lunsekimig目前研发进展最快。Lunsekimig分别采用两个IL-13和TSLP的纳米抗体进行串联,形成多价效应,同时融合白蛋白抗体以延长半衰期。目前,Lunsekimig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哮喘以及伴有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此前,治疗哮喘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使用IL-13单抗或TSLP单抗药物,Lunsekimig(400mg剂量)治疗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eON)显著改善,这一结果显示,同时抑制这两条信号通路可能产生的潜在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疗效。
图1 Lunsekimig 1期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赛诺菲
Lunsekimig是赛诺菲在免疫学和炎症领域重点布局的潜在重磅疗法,根据赛诺菲的测算,Lunsekimig的年销售峰值预计在20-50亿欧元。
另一家布局TSLP靶点的MNC则是辉瑞。辉瑞在自免与炎症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聚焦两方面:
其一,拓展已上市产品JAK3抑制剂利特昔替尼适应症。利特昔替尼已获批斑秃适应症,目前,辉瑞正在进一步探索利特昔替尼用于治疗白癜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
其二,研发三特异性抗体产品。目前,辉瑞共有两款在研的三抗产品,分别是PF-07264660和PF-07275315,PF-07264660是一款靶向IL-4/IL-13/IL-33的三特异性抗体;PF-07275315是靶向IL-4/IL-13/TSLP的三特异性抗体。这两款在研产品均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
<03>
强生:布局双抗,
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过去,强生在自身免疫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围绕IL-17和IL-23两个靶点上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JNJ-2113和JNJ-1459,不断迭代疗法,从而优化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现在,强生开始开疆拓土,布局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图2 强生自免领域的研发战略路径
图片来源:强生
今年5月,手握5款自免王牌产品的强生,以8.5亿美元收购Proteologix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
Proteologix公司研发中的产品管线包括PX128和PX130,前者是IL-13/TSLP双抗,用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治疗,目前处于1期临床研究;后者是IL-13/IL-22双抗,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次收购表明强生打造具有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的策略。这两种药物都设计为较低的给药频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便捷性。
<04>
结语
近年来,自免领域进展迅猛,新靶点层出不穷,制药巨头通过布局双抗管线进行产品组合的拓展和疗法迭代。其中,尤其是基于成药性已被验证的CD3、TSLP、白介素系列靶点的双抗产品成为MNC新药研发的焦点。
未来,自免双抗领域,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公众号发布的各类文章重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删除。
双抗药物在肿瘤领域的布局已趋于成熟,但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双抗的布局相对较少。第一批开悟的MNC,已开始行动。
近期,自免双抗疗法正日益成为新药研发的焦点,强生、赛诺菲、罗氏等多家制药巨头均选择在自免双抗领域进行布局,合计并购及相关药物交易超8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1亿元)。
自免双抗疗法赛道变天了。
<01>
赛诺菲、默沙东、罗氏:
抢滩CD3双抗
CD3与T细胞的激活密切相关,通过结合CD3和肿瘤相关抗原,能够引导并激活T细胞接近并杀伤肿瘤细胞。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双抗药物中多以CD3靶点为基础的TCE双抗,适应症包括血液瘤和实体瘤。如今,CD3双抗正在拓展至自身免疫疾病领域,MNC积极布局。
今年7月,IGM Biosciences宣布再度聚焦与赛诺菲的合作,将旗下自免疗法的所有权益转让给赛诺菲。早在2022年,IGM Biosciences已经和赛诺菲达成首付为1.5亿美元总价最高为60亿美元的合作,赛诺菲将利用IGM Biosciences公司独有的抗体技术平台,开发针对三个肿瘤学靶点和三个免疫学/炎症靶点的激动剂。
IGM抗体技术平台已构建多个CD3双抗,包括:CD3/CD20双抗Imvotamab,目前正在进行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炎症的1期临床探索;CD3/CD38双抗IGM-2644,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的1期临床试验。
无独有偶,今年8月,默沙东宣布引进同润生物的CD3/CD19双抗CN201的全球权益,默沙东支付7亿美元预付款,后期将支付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目前,CN201正在开展针对血液瘤的临床试验,未来,默沙东将计划研究CN201在自身免疫领域的治疗潜力。
罗氏拥有强大的双抗阵容,但主要聚焦血液、肿瘤和眼科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2024年医药研发日报告中,罗氏披露了两款在研自免双抗管线,分别为CD3/CD19双抗RG6382和CD3/CD20双抗RG7828(Lunsumio),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目前,两款药物正在开展临床1期试验。
由此可见,CD3双抗已成为MNC在自免疾病领域必须拿下的新战场,未来若能被成功验证,CD3双抗将成为横跨实体瘤、血液瘤和自身免疫三大疾病市场的潜力大药。
<02>
赛诺菲、辉瑞:
TSLP双抗逐渐起势
TSLP(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一种新型的与IL-7类似的细胞因子,TSLP主要在活化的肺、肠上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也可以分泌TSLP。根据文献资料显示,TSLP与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
TSLP是已被验证的靶点。2021年,安进和阿斯利康联合研发的Tezepelumab获批上市,这是目前全球唯一一款获批上市的TSLP单抗,用于治疗重度哮喘。Tezepelumab在上市后,销量迅速攀升,2022年全球销量1.7亿美元,2023年增长至5.7亿美元。当前,Tezepelumab正在拓展过敏、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多个适应症。
Tezepelumab亮眼的商业化表现吸引多家MNC布局TSLP靶点,研发趋势主要聚焦在TSLP双抗以及三抗方面的布局,且多条管线已进入临床中后期。
赛诺菲的IL-13/TSLP双抗Lunsekimig目前研发进展最快。Lunsekimig分别采用两个IL-13和TSLP的纳米抗体进行串联,形成多价效应,同时融合白蛋白抗体以延长半衰期。目前,Lunsekimig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用于治疗哮喘以及伴有息肉的慢性鼻窦炎。
此前,治疗哮喘患者的1b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独使用IL-13单抗或TSLP单抗药物,Lunsekimig(400mg剂量)治疗组患者的呼出气一氧化氮分数(FeON)显著改善,这一结果显示,同时抑制这两条信号通路可能产生的潜在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疗效。
图1 Lunsekimig 1期临床数据
图片来源:赛诺菲
Lunsekimig是赛诺菲在免疫学和炎症领域重点布局的潜在重磅疗法,根据赛诺菲的测算,Lunsekimig的年销售峰值预计在20-50亿欧元。
另一家布局TSLP靶点的MNC则是辉瑞。辉瑞在自免与炎症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聚焦两方面:
其一,拓展已上市产品JAK3抑制剂利特昔替尼适应症。利特昔替尼已获批斑秃适应症,目前,辉瑞正在进一步探索利特昔替尼用于治疗白癜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
其二,研发三特异性抗体产品。目前,辉瑞共有两款在研的三抗产品,分别是PF-07264660和PF-07275315,PF-07264660是一款靶向IL-4/IL-13/IL-33的三特异性抗体;PF-07275315是靶向IL-4/IL-13/TSLP的三特异性抗体。这两款在研产品均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已进入2期临床试验阶段。
<03>
强生:布局双抗,
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过去,强生在自身免疫领域的研发策略主要围绕IL-17和IL-23两个靶点上开发口服小分子药物JNJ-2113和JNJ-1459,不断迭代疗法,从而优化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现在,强生开始开疆拓土,布局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
图2 强生自免领域的研发战略路径
图片来源:强生
今年5月,手握5款自免王牌产品的强生,以8.5亿美元收购Proteologix公司,这是一家专注于研究免疫介导性疾病的双特异性抗体的生物技术公司。
Proteologix公司研发中的产品管线包括PX128和PX130,前者是IL-13/TSLP双抗,用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治疗,目前处于1期临床研究;后者是IL-13/IL-22双抗,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目前尚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此次收购表明强生打造具有差异化和互补性的双抗产品组合,以应对多重致病通路的策略。这两种药物都设计为较低的给药频率,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便捷性。
<04>
结语
近年来,自免领域进展迅猛,新靶点层出不穷,制药巨头通过布局双抗管线进行产品组合的拓展和疗法迭代。其中,尤其是基于成药性已被验证的CD3、TSLP、白介素系列靶点的双抗产品成为MNC新药研发的焦点。
未来,自免双抗领域,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企业研发日报告、年度报告、季度业绩报告、研发管线报告
2.《创新药靶点手册》,浙商证券,2024年6月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
责任编辑 | 史蒂文
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996384680(同微信)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昨天最受欢迎的文章哦
2024年4月10日,Vertex Pharmaceuticals(简称“Vertex”)和Alpine Immune Sciences(简称“Alpine”)共同宣布,双方达成一项最终协议。Vertex将以每股65美元或约49亿美元现金收购Alpine。本次收购的重点产品是一款正在开发的自免药物povetacicept (ALPN-303),有望在2024年下半年进入III期临床开发阶段;该药物是一款BAFF(B细胞活化因子)和APRIL(增殖诱导配体)细胞因子双重拮抗剂,在II期针对IgA肾病(IgAN)试验中,显示出了同类最佳的潜在疗效。
2022年全球TOP100畅销药合计实现了486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从疾病领域分布上看,除去抗感染领域因新冠药品所带来的销售暴涨,自免疾病领域已经是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药物市场。跻身TOP100榜单的自免产品共18款(总金额达861.7亿美元)。自身免疫赛道呈现的市场前景,吸引着国内外药企纷纷抢滩布局。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估计在2030年将达到1760亿美元。
本文将对全球自免赛道市场格局、管线、靶点等进行分析汇总。
01
全球自免赛道布局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而对自身抗原产生免疫反应进而导致自身机体损伤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其病程长,无法被根治,一旦确诊就将伴随患者终生。
目前,全球自免疾病的患病率约5-8%,是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外第三大慢性病。根据美国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协会(American Autoimmune Related Diseases Association,AARDA)统计,目前已发现100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典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多发性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白癜风等。其中,银屑病、红斑狼疮、白癜风等市场热度相对较高。
从患者数量来看,自免疾病患者人群庞大,全球自免疾病患病人数预计5亿以上,中国主要自免疾病患者近4000万人。在当前药物市场,自免疾病药物仅次于肿瘤及感染药物。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2年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约1323亿美元,预计至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767亿美元。
全球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尽管自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市场,但是始终未能在中国打开局面。自免创新药在中国尚处于起步到高速发展的过渡阶段,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截止2020年,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约30亿美元,还不及secukinumab(司库奇尤单抗)一个产品全球一年的销售额。
中国自免药物市场规模(十亿美元)
中国自免患者基数庞大,其中,2021年中重度特异性皮炎患者约1900万人,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人数分别约664及600万人。按适应症领域看,国内各自免类适应症药品规模前三分别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与银屑病,2023年市场规模预计分别为31、21、19亿美元。
自免疾病机制复杂,新靶点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评估难度大、研发存在壁垒,治疗方法与商业化模式和肿瘤有巨大差异。根据研发客统计,国内众多入局自免产品研发的企业中,深耕者仍是少数。A股和H股上市近80家新药研发“活跃分子”,有43家企业入局自免赛道,但28家(65%)自免管线产品在2个以下,仅5家(12%)公司在研产品超过3个。
不过,本土部分药企在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领域,已取得了初步的研发成效。就银屑病领域而言,有多款药物走到上市申请获3期临床阶段,研发进度靠前的药企包括恒瑞医药、康方生物、荃信生物、三生国健等。
自免药物销售规模:
自免疾病领域诞生了多款明星产品,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中,3款为自免类药物,合计销售额达484亿美元,包括赛诺菲/再生元的Dupixent,艾伯维的Humira,强生的Stelara。其中,Humira在去年让出了蝉联11年的“药王”宝座,其2023年营收下滑32.2%至144.04亿美元。
Humira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全人源抗肿瘤坏死因子单克隆抗体,于2002年12月首次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2003年9月获欧洲EMA批准,2010年在中国上市。目前,该药已获批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嵴柱炎、银屑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化脓性汗腺炎、葡萄膜炎等在内的十多项适应症,在全球超过96个国家或地区销售,并因销售强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最畅销药物榜单首位。2017年至2022年,修美乐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85亿美元、199亿美元、191.69亿美元、198.32亿美元、206.96亿美元、212.37亿美元。修美乐的销售额虽然在逐年增长,但增速放缓。
2023年全球药品销售额TOP10
目前MNC依然占据全球自免药物市场主要份额,各制药巨头纷纷通过自研+合作/引进/收购的方式在自免领域持续深耕。诺华、赛诺菲、强生等巨头已在自免领域有非常雄厚的资产储备。
头部MNC免疫领域布局
02
“明星”靶点布局
自免类疾病的传统治疗用药主要是一些抗炎类药物,包括抗风湿类药物(DMARDs)、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皮质类固醇等,虽然抗炎效果好但治标不治本,停药后容易复发。近些年来,靶向类药物逐渐成为了治疗自免类疾病的更优选择。其中,生物靶向药物主要包括靶向TNF-α抗体以及靶向白介素抗体,通过结合炎症通路中的相关免疫因子或相关受体降低炎症反应和免疫细胞的活性;小分子靶向药物主要包括JAK抑制剂与TYK2抑制剂,在重症以及耐药患者中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自身免疫疾病作用机制复杂,通路较多,同一适应症可开发靶点众多,2010年之前,全球范围内仅有约10个自免类靶向药物获批上市,其中有5个以TNF-α作为靶点。2011-2020年,靶向自免药物研发热度持续增加,获批上市药品数量呈现井喷态势;白介素与JAK逐渐替代TNF-α,成为新一代自免药品布局的热门靶点。2021年至今,有多款JAK抑制剂集中获批上市,自免药物领域延续高景气发展态势。
1、TNF-α
TNF-α即肿瘤坏死因子,是主要由巨噬细胞分泌的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引起发热导致细胞凋亡,从而阻止肿瘤的发生。同时,该因子可作用于免疫细胞进行免疫调节。在一些自免疾病的患者体内,TNF-α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其与免疫细胞结合后将促进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自免疾病的发生。
TNF-α单抗可覆盖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常见自免疾病,应用广泛,企业在此靶点的布局管线众多。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球范围内获批上市的TNF-α药物共8款,上市产品已覆盖PS、AS、RA、IBD等多个自免类适应症,整体靶点发展较成熟。由于上市产品较多,竞争格局稳定。
目前,中国已经有16款TNF-α产品获批,其中销量前11种产品占据总销量的99%以上,竞争十分激烈。销量最高的产品为强生的类克和三生国健的益赛普,凭借上市时间早、价格优势等,总销售额占据 TNF-α市场50%以上。根据三生国健的年报,2018年中国TNF-α单抗的总规模在23亿元左右。此外,还有一些TNF-α抑制剂药物正在临床试验阶段:
3月1日,CDE官网公示,赛诺菲1类新药SAR441566获批临床,拟开发治疗中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RA)和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两项适应症。公开资料显示,SAR441566是一款口服TNF-α抑制剂。
TNF-α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明星药物相继专利到期后,面临生物类似物的冲击,另一方面多种不良反应及无反应率较高,同一个适应症下正受到新靶点药物的威胁,导致其销量增速放缓。
2、JAK
JAK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细胞外的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与受体相连接的JAK被激活,并进一步激活STAT蛋白。被激活的STAT蛋白将影响DNA的转录和基因的表达。JAK-STAT 信号通路的影响十分广泛,在各类自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JAK的信号通路还可能影响炎症疾病、癌症和血液类疾病的进程。
JAK分子共有三类,分别为JAK1、JAK2和JAK3,不同类型的JAK分子相互配合,负责不同的信号通路。其中JAK1可以和三种类型的分子分别组合,影响不同的信号通路。第一代的JAK抑制剂最初于2011年在海外上市。然而,由于第一代靶点的结合谱系较广,可以和JAK家族中的多个靶点结合,同时抑制不同的信号通路,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会影响并不需要治疗的其他通路,从而带来较大的毒副作用。因此,FDA 对第一代JAK抑制剂给出黑框警告,并多次延迟审查。为了减少JAK靶向药物的毒性,各大药企转而研究特异性高的靶向药。第二代JAK抑制剂主要是是针对JAK1、JAK3、TYK2及组合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JAK家族介导的细胞内信号通路
临床试验证明,第二代JAK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功效性前景。例如在风湿自免领域,艾伯维公司的乌帕替尼展开了针对阿达木单抗(抗TNF-α单抗)的头对头实验,结果表明其针对RA关键缓解指标的临床结果好于阿达木单抗,且安全性相当。
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球共有14款JAK抑制剂新药获批上市,乌帕替尼(JAK1)、 托法替布(泛 JAK)两大单品在AS/IBD/RA/PsA/JIA等自免类大适应症领域均有所布局,其余产品主要集中覆盖 IBD、RA、皮炎、骨髓纤维化等领域。国内管线中,江苏恒瑞的艾玛昔替尼(JAK1)针对AS与RA的适应症已分别于2023年8及2023年11月申报NDA,泽璟生物的杰克替尼(JAK1/JAK2/ALK2)针对RA适应症的管线已进入III期临床,凌科药业、无锡福祈与杭州高光针对RA布局的管线也均进入III期临床。
3、白介素
在自免领域,白介素靶向药物最主要针对的适应症是银屑病。自免行业新秀,在银屑病领域头对头击败TNF-α单抗。可用于自免行业的白介素靶点主要包括IL-17、IL-23和IL-6。白介素相关的自免药物包括靶向IL-6的托西利珠单抗、靶向IL-12/23的乌司奴单抗、靶向IL-17A的司库奇尤单抗和靶向IL-23的古塞奇尤单抗。根据《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治疗指南(2021)》,对于患有心衰等高风险因素的银屑病患者,IL-17A 拮抗剂和IL-12/23 拮抗剂的安全性优于TNF-α拮抗剂。
IL-17
目前,全球共上市5款靶向IL-17A/IL-17RA药物,即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尼塔奇单抗、比吉利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其中,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已在国内获批,比吉利珠单抗也已在国内申报上市。
2019 年以来,国内共上市了3款IL-17 靶点抗体药物: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和布罗利尤单抗。由于IL-17 靶点抗体药物对斑块状银屑病、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全球销量实现快速增长。司库奇尤单抗作为首个获批上市的IL-17药物,凭借其先发优势和不断拓宽的适应症,2022年实现全球47.88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中国实现6.01亿美元。截至目前,国内IL-17靶点药物适应症以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和中轴型脊柱关节炎为主。
中国获批上市的IL-17靶点药物
IL-23
目前全球有4种IL-23抗体药物获批,分别为乌司奴单抗、古塞奇尤单抗、替拉珠单抗及瑞莎珠单抗,其中3款药物已在中国获批,瑞莎珠单抗在国内的上市申请已获批受理。
IL-12/23
IL-12与IL-23由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泌,是具前炎症反应活性的细胞因子。其中IL-12可以刺激原始 T 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开启Th1型炎症反应,分泌IFN-γ与TNF等促炎因子;IL-23能够促进Th17细胞的存活和扩增,产生IL-17A、IL-17F、IL-22等促炎因子,引发特定部位的炎症反应。IL-12与IL-23共享p40亚基,乌司奴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靶向p40亚基全人源单抗,可同时阻断由IL-12与IL-23介导的Th1与Th17炎症通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康方生物的AK101/依若奇,用于治疗中重度银屑病NDA 已于2023年8月获NMPA 受理,系首款国产IL-12/IL-23 单抗药物。
IL-12/23靶点国内研发情况(截至23年8月)
4、TSLP
TSLP是多种炎症级联反应的关键上游细胞因子,主要在活化的肺和肠上皮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其他免疫细胞也可能表达TSLP。TSLP与多种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食管炎有关。文献数据显示:TSLP还与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乳糜泻)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关。
阿斯利康/安进联合开发的Tezepelumab是全球唯一款获批上市的TSLP单抗,其突破了治疗重症嗜酸性哮喘的局限,在广泛严重哮喘患者年治疗中显示出突出的临床疗效。
从国内临床在研管线来看,康诺亚CM326特应性皮炎和慢性鼻窦炎均I期,正大天晴/博奥信TQC2731、石药集团/康诺亚CM326和恒瑞医药的SHR1905哮喘适应症均已进入II期临床,智翔金泰GR2002,科伦博泰HBM9378,信达生物IBI3002(IL-4Ra/TSLP双抗)等多款产品也处于全球/中国I期临床试验。
从全球临床在研管线来看,阿斯利康/安进联合开发的Tezepelumab哮喘适应症已经上市,其针对鼻窦炎及食管炎的正在进行III期临床,One Bio的SHR-1905等四款单抗药物已经进入I期临床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赛诺菲的anti-TSLP/L-13双抗lunsekimig,辉瑞的三抗PF-07275315已进入I期临床阶段。2024年3月1日信达生物披露其IBI3002(抗IL-4Ra/TSLP双抗),临床!期研究在澳大利亚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
TSLP靶点重磅交易:
2024年1月9日GSK和Aiolos生物达成协议以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4亿美元的特定成功监管里程碑付款收购Aiolos。而Aiolos 的核心产品AIO-001即为从恒瑞医药License in的1类新药TSLP单抗SHR1905注射液。
5、BAFF/APRIL
BAFF(B细胞激活因子,BLys)和APRIL(一种增殖诱导配体)都属于B细胞刺激因子,是维持B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关键因素。此外,BAFF和APRIL参与了许多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IgA肾病、Sjögren’s综合征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这些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因此,这两种分子都是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合理治疗靶点,一些BAFF或/和APRIL的抑制剂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成功并获批上市。其中包括BAFF抑制剂贝利尤单抗和BAFF/APRIL双靶抑制剂泰它西普。
BAFF和APRIL信号途径
B细胞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B细胞在骨髓中的发育经历了祖B细胞、前B细胞、未成熟B细胞、和成熟B细胞等阶段,成熟B细胞迁移至外周,在抗原刺激下进一步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大量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记忆B细胞随时可以活化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体是许多自免疾病的发病基础。因此采用B细胞清除策略的自免药物和研发管线不在少数。其他B细胞相关的的靶点如CD19、CD20、CD22、CD40/CD40L等也均有药物进入临床或上市阶段。
03
自免疾病创新药代表性企业
1、荃信生物
成立时间:2015
融资情况:IPO
2024年3月20日,荃信生物于香港上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截至2024年3月2日,荃信生物是国内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过敏性疾病领域获得IND许可最多的医药公司之一。发行价为每股19.80港元,募集约2.39亿港元。本次发行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超额认购逾160倍,为2022年以来香港公开发售认购倍数最高的IPO项目。健鑫医药、华东医药、蜂投资本作为荃信生物的基石投资人,认购比例高达82.05%。
公司于2015年在江苏泰州成立,专注深耕自身免疫及过敏性疾病生物疗法,公司目前未有产品上市没有收入,主要成本为研发与行政开支。
目前,荃信生物已在自免及过敏慢病赛道建立起涵盖皮肤、风湿、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四个主要疾病领域的全面产品管线,包含九种候选药物,其中六种处于临床阶段;布局自免领域的靶点如IL-17、IL-23/IL-12/23 和IFNAR1 之间没有重复的适应症,避免了不同产品在同种适应症之间的竞争,并根据靶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进行了合理的布局。
其中,包括两个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QX002N及QX005N、一款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物QX001S用于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此外,还有四款药物正在进行1期或2期临床试验,主要用于克罗恩病、红斑狼疮、哮喘等疾病治疗。
2、智翔金泰
成立时间:2015
融资情况:上市企业
智翔金泰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重庆国际生物城,是一家以抗体药物发现技术为驱动的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主攻自身免疫性、感染性和肿瘤三大类疾病,在研产品以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为主。该公司拥有涵盖三大治疗领域共计十余款在研产品,其中针对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适应症的单克隆抗体药物赛立奇单抗(GR1501)已进入上市申请阶段,其他产品均处于在研状态。
赛立奇单抗是由智翔金泰研发的一款重组全人源抗IL-17A单克隆抗体,可选择性地与IL-17A结合,抑制IL-17RA的下游信号转导,抑制IL-17A诱导的炎性反应。赛立奇单抗是国内企业首个提交新药上市申请的IL-17单抗,今年3月25日它的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有望成为首个获批的国产IL-17单抗。
3、恒瑞医药
成立时间:1970
融资情况:上市企业
恒瑞医药在自身免疫领域,经过多年的沉淀和布局,已有20款产品在研,管线涉及IL-17A、URAT1、MASP-2、IL-4Rα和TSLP等靶点,用于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高尿酸血症、IgA肾病、特应性皮炎、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和哮喘等。
夫那奇珠单抗(SHR-1314)是由恒瑞研发的一种重组的人源化 IgG1单克隆抗体,可以靶向IL-17A并抑制其与IL-17受体的相互作用。此前,夫那奇珠单抗的一项为期36周评估其在中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中的多中心双盲2期研究(NCT03463187)取得积极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第12周,与安慰剂组相比,所有夫那奇珠单抗组的银屑病PASI 75都有所改善,40、80、160和240mg组PASI 75分别为56.8%、65.8%、81.6%和86.5%,而安慰剂组为5.4%;使用夫那奇珠单抗时,达到0或1的医师整体评估反应的患者也更高,40、80、160和240mg组分别为45.9%、47.4%、60.5%和73.0%,而安慰剂组为8.1%。未观察到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2023年4月27日,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推测申报适应症为成人中重度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或成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在2024年3月8日至12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第82届美国皮肤病学会年会(AAD)上,恒瑞医药披露了创新药艾玛昔替尼(SHR0302)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的Ⅲ期研究结果。Ⅲ期临床研究表明,中重度AD患者使用艾玛昔替尼治疗16周,皮损与瘙痒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52周的长期随访也证实,药物疗效长期持续,且整体安全性良好。
4、Century Therapeutics
成立时间:2018
融资情况:战略投资
2024年4月12日,Century Therapeutics宣布将收购Clade Therapeutics来增强其在癌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中,基于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细胞疗法的管线和平台。Century同时宣布完成6000万美元的融资,所获资金将用以支持该公司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研发活动。Century并计划将其主打项目CD19靶向诱导自然杀伤细胞(iNK)疗法CNTY-101的临床开发扩展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
Century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8年,专注于利用成体干细胞技术推进癌症治疗。公司开发了用于癌症的iPSC衍生同种异体免疫细胞治疗产品,旨在为癌症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CNTY-101是一种靶向CD19的同种异体iNK细胞疗法,采用Century的Allo-Evasion平台进行6次精确基因编辑,可重复给药而无需持续进行淋巴细胞清除。CNTY-101目前正在B细胞恶性肿瘤临床试验(ELiPSE-1)中接受评估,而其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临床试验(CALiPSO-1)则有望于2024年上半年启动。Century计划在2024年就多个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递交CNTY-101项目的监管申请。
资料来源:
东方证券:医药生物行业深度报告——自免药物空间广阔,重磅药物及相关布局的优质企业值得关注
浙商证劵:TSLP: 自免滚烫, Deal火热
【开源医药|行业深度报告】自免类疾病:大单品频出,国内产品将步入收获期
医药地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市场情况分析
集萃药康:这些自免药物靶点,你关注哪一个?
创药邦:Century融资6000万美元并完成收购,加码自免疾病细胞治疗布局
医药魔方
END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知识交流与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业宣传,不作为相关医疗指导或用药建议。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OTC2024类器官前沿应用与3D细胞培养论坛圆满落幕,点击图片可查看会后报告,咨询OTC2025类器官论坛请联系:王晨 180 1628 8769
100 项与 PF-07275315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