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体内CAR-T领域热度持续。
近日,吉利德(Gilead)旗下的Kite Pharma进一步加大了对体内CAR-T疗法的投入,与深圳普瑞金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瑞金”,Pregene Biopharma)签署了一项价值高达16.4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更早之前,BMS、艾伯维、阿斯利康、吉利德在不到一年内接连出手,拿下并购项目。
阿斯利康(AstraZeneca)在2025年3月17日宣布以1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EsoBiotec;2025年6月30日,艾伯维宣布以21亿美元现金收购Capstan Therapeutics;吉利德科学旗下Kite Pharma于2025年8月21日宣布以3.5亿美元现金收购Interius BioTherapeutics;2025年10月10日,BMS宣布以15亿美元现金收购Orbital Therapeutics。
动脉网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MNC对体内CAR-T疗法“一掷千金”的收购事件已有四起,涉及交易金额近50亿美元。
MNC对体内CAR-T布局并非凭空而起。多年来,BMS、吉利德等企业凭借Breyanzi、Yescarta等传统CAR-T产品在血液肿瘤领域建立起优势。然而,现有疗法高昂的成本、复杂的制备流程与有限的适应症,严重制约其市场天花板。
体内CAR-T“更快、更好、更便宜”的可能前景,如引力一般牵动着MNC。
CAR-T市场变奏,MNC收购不再局限于单一管线,而是聚焦于递送平台本身。艾伯维双线布局慢病毒与mRNA-LNP,BMS重金押注Orbital的环状RNA平台,均显示出对底层技术的争夺。
资本的潮水终将退去,虽然技术竞赛可能会有一家获得先手,但目前体内CAR-T江湖仍是百家争鸣、乾坤未定。
变奏:向体内,拓疆场
在体内CAR-T赛道的竞赛,MNC多是从传统CAR-T开始的。
例如,BMS通过收购获得了两款CAR-T产品Breyanzi和Abecma。2021年,这两款体外CAR-T产品获FDA上市批准,适应症分别为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由此,BMS在CAR-T治疗领域布局了两个关键的血液肿瘤市场。这两款产品市场表现相当强劲,2024年为BMS分别带来了7.47亿美元和4.06亿美元的营收。据统计,BMS的Breyanzi在2024年销售额增速保持105%。
此次交易,则是BMS在体内CAR-T领域的开拓曲目再次奏鸣。
血液瘤之外,市场空间更为广阔的实体瘤、自免领域,MNC展露出势在必得的野心。
被BMS收购的Orbital,其核心产品为在研管线OTX-201,一款进入IND申报研究的体内CAR-T疗法。该产品适应症是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目标是消耗自身反应性B细胞并重置免疫系统,有望成为“best in class”的体内CAR-T疗法 。
另几家MNC,亦是先落子传统CAR-T领域。
2017年8月,吉利德以约119亿美元收购了Kite Pharma。这笔交易让吉利德一举获得了Yescarta。华福证券指出,自体CAR-T细胞疗法单产品销售最高便是Yescarta,2024年销售15.7亿美金,同比增长4.81%。
2017年,强生旗下杨森公司与传奇生物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CAR-T产品Carvykti;2023年,阿斯利康耗资12亿美元收购国内CAR-T创新企业亘喜生物。
可以看出,MNC在传统CAR-T领域积攒力量后,集体押注体内CAR-T。
这背后是多重推力。一方面,当前全球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适应症多为血液肿瘤,靶点重合度高,传统CAR-T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尤其,国内药企的逼近、追赶、并跑,已然成势。
招商银行研究院统计发现,在ADC、双抗、多抗、细胞疗法等新兴疗法研发方面,细胞疗法因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以及国内政策对IIT(研究者发起临床)的支持,国内药企占比达48.6%。再从具体靶点来看,CAR-T药物研发中成熟的CD19和BCMA靶点里,国内药企占比在60%以上。
另一方面,传统体外CAR-T是“个性化产品”,制备流程复杂、成本高昂的技术特性限制着患者可及性与市场扩张。
甚至,CAR-T产品动辄百万元一针的售价,也使得当前体外CAR-T的市场被少数产品瓜分,增长天花板似乎触手可及。
以2021年6月获批上市的中国首个CAR-T细胞产品阿基仑赛为例,挂网价格或为120万元/支,约为17万美元。华福证券进一步指出,该产品在美国定价37.3万美元,在日本定价30.5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体内CAR-T是一个全新的、更具潜力的赛道。体内CAR-T细胞疗法因其制造工艺简单、批间变异可控、“现成”等特点而不断受到关注。
“我们所做事情的美妙之处——我们把它贴在墙上——在于它更快、更好、更便宜。”Interius CEO Phil Johnson曾如此说道。
Phil Johnson解释说,体内CAR-T细胞的生成是通过现成的重编程载体完成的,这使得其比目前体外CAR-T细胞的制造过程快几周。据估计,这些载体的商品成本可能低至每剂量5000美元。
体内CAR-T省去了昂贵的个性化制造流程,MNC看到了一个将细胞治疗从“小众、末线”推向“大众、前线”治疗的巨大机会。
如果能将CAR-T用于更早期的癌症治疗,甚至实体瘤,市场规模将呈指数级扩张。
焦点:递送平台哪家强?
对于体内CAR-T疗法研发而言,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精准高效地将CAR基因递送至患者体内的T细胞,同时避免脱靶效应,因此递送技术平台格外关键。
MNC的收购动作,明显聚焦于底层递送技术的战略储备。
艾伯维于2024年1月和Umoja合作,引入后者的慢病毒载体技术平台VivoVec,用于开发多种CAR-T细胞疗法候选药物。随后在2025年6月,艾伯维进一步并购Capstan,一举获得在研体内CAR-T产品CPTX2309及其专有的mRNA-LNP递送平台,与自身免疫疾病管线形成战略互补,并计划拓展至纤维化与肿瘤领域 。
几番动作,艾伯维已体内CAR-T的两大技术路线尽收囊中。
吉利德则是在慢病毒路线稳步推进。在通过子公司Kite收购的Interius已公开两条管线中,INT2104是以慢病毒载体递送CAR转基因,从而在体内直接生成效应CAR-T细胞和CAR-NK细胞。2024年7月,INT2104获批开展临床试验。据此前Nature报道,截至2025年2月底,试验已招募了3名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2025年10月16日,普瑞金宣布与Kite Pharma达成合作,并签署了授权与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普瑞金有权并已获得总计1.20亿美元的首付款(约合8.54亿人民币)。
长期开发基于体外的自体CAR-T、同种异体CAR-NK的普瑞金,亦是主要聚焦于慢病毒路线。
阿斯利康收购EsoBiotec则瞄准其核心主要管线ESO-T01和技术平台“工程化纳米体慢病毒平台(ENaBL)”。该平台以慢病毒为载体,通过静脉注射递送药物,适应症覆盖血液肿瘤和自免,现已在多发性骨髓瘤等领域开展临床试验。
BMS获得Orbital的新一代平台后,能进一步完善其RNA技术体系。
根据Orbital官网介绍,OTX-201包含优化过的环状RNA,将编码靶向CD19的CAR通过靶向脂质纳米颗粒(LNP)系统递送到患者体内。环状RNA具备稳定性与表达持久性优势,靶向 LNP 提供细胞选择性。
同步被BMS收入囊中的还有Orbital的自研RNA平台,该平台整合了环状和线性RNA工程、领先的LNP递送技术和AI驱动设计工程,从而实现可编程、持久性的RNA疗法,开发针对多种疾病靶点的RNA序列。
这意味着BMS不仅收获了一款潜力产品,更获得了可持续拓展的RNA技术底座。
这些并购行动显示,MNC不再仅购买单一管线,而是转向拥有整合RNA与载体递送的底层平台技术,以期从递送效率建立技术壁垒,为体内CAR-T的可扩展性和多适应症布局铺路。
乾坤未定:百家争鸣,谁主沉浮?
全球范围内,体内CAR-T疗法研发热度逐渐高涨,其中LV和LNP路线是两大热门路线。
除被收购的Umoja、Interius、EsoBiotec外,国内驯鹿生物、济因生物、易慕峰生物、传奇生物也有布局LV路线。
然而,基于慢病毒的体内细胞疗法策略未能消除过去几年对CAR-T疗法可能引起继发性癌症的担忧。慢病毒载体将CAR基因永久地整合到T细胞的基因组中,但研究人员并不能控制慢病毒在基因组中插入基因的位置,如果落在错误的位置,可能会促进继发性癌症的形成。
为了替代病毒载体,Capstan和其他几家公司正在转向使用纳米颗粒将RNA递送到T细胞中。
普瑞金生物联合创始人、CSO张继帅也强调,目前要做体内CAR-T,递送系统目前还有一些技术难点需要去进一步攻关。“还有一些可能会面临的技术问题、监管问题和很多临床问题都是未知数,需要通过体外实验、体内实验和临床试验来验证设计是不是能够达到临床有效和安全。”
LNP技术因其递送的是指导蛋白生成的mRNA而拥有更高的安全性,Capstan和Orbital均属于这一路线。国内企业对此路线布局更多,包括石药、云顶新耀、思路迪医药、嘉晨西海、深信生物、剂泰科技、艾博生物、星锐医药、沙砾生物、虹信生物、先博生物等。
据Insight数据库统计,目前全球已披露mRNA技术路径(非病毒载体)in vivo CAR-T 研发项目,多集中在脂质纳米粒载体LNP方向。
但当前LNP技术也面临肝靶向性过强、难以递送大基因等问题。
放眼国际,考虑到AAV载体的基因疗法在安全性、商业可行性等方面存在挑战,不乏MNC调整研发策略。继辉瑞、罗氏、武田和Vertex之后,又一家药企放弃此载体递送技术相关项目。2025年9月26日,渤健(Biogen)宣布终止所有基于AAV衣壳的基因治疗项目。
有的团队致力于优化现有的AAV技术。例如,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空衣壳率、为患者定制更强的免疫抑制方案以控制毒性,以及优化基因载体设计。
目前,体内CAR-T的发展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从产业化角度而言,不同的递送技术可能适配不同适应症。因此在尚未有真正产品上市时,MNC从“买技术到买平台”的整体性收购Biotech,预示着跨国药企在体内CAR-T赛道比拼技术平台、抢占市场卡位的竞争已悄悄展开。
在业内人士看来,预计在2-3年左右将有产品进入注册临床,随之临床开发的产品增多,加之临床开发也需要两三年时间,整体来看,5至10年后会有比较多治疗各种适应症的产品。
技术探索没有唯一的解,只有最适合的答案。此刻,百家争鸣不是终局,一切仍乾坤未定。
信息来源
https://news.bms.com/news/details/2025/Bristol-Myers-Squibb-Reports-Fourth-Quarter-and-Full-Year-Financial-Results-for-2024/default.aspx?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orbitaltx.com/pipeline/
https://news.bms.com/news/corporate-financial/2025/Bristol-Myers-Squibb-Strengthens-and-Diversifies-Cell-Therapy-Portfolio-with-Acquisition-of-Orbital-Therapeutics/default.aspx
https://www.orbitaltx.com/bristol-myers-squibb-strengthens-and-diversifies-cell-therapy-portfolio-with-acquisition-of-orbital-therapeutics/
https://news.abbvie.com/2025-06-30-AbbVie-to-Acquire-Capstan-Therapeutics,-Further-Strengthening-Commitment-to-Transforming-Patient-Care-in-Immunology
https://www.gilead.com/news/news-details/2025/kite-to-acquire-interius-biotherapeutics-to-advance-in-vivo-platform?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astrazeneca.com/media-centre/press-releases/2025/astrazeneca-to-acquire-esobiotec.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nature-com.libproxy1.nus.edu.sg/articles/d41573-024-00150-z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libproxy1.nus.edu.sg/science/article/pii/S2352304225001011#bib125
欢迎添加作者微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