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苏州惟佑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苏州惟佑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苏州惟佑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1
项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苏州惟佑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新闻(医药)基因治疗(gene therapy)通过直接靶向操作遗传物质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望从根本上治愈难治性和遗传性疾病。
经过多年的发展,基因治疗已经取得了越来越多重要的进展,多款基因药物获批上市。公开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共有约 9 款基因疗法获批上市,预计在 2023 年底全球将批准 13 种新的基因疗法上市。
与此同时,监督机构也在全力支持基因治疗应用于疾病治疗中。FDA 生物评估和研究中心主任彼得·马克斯(Peter Marks)指出,中心已制定了一个“四点计划”加速批准基因疗法,并建议简化病毒载体审查程序。FDA 对组织和先进疗法办公室(OTAT)进行了改组,命名为治疗产品办公室(OTP),并将 OTP 提升为超级办公室,聘请了更多的审查员。随着工作人员的增加, 将会增加 FDA 和改善与药品赞助商的沟通,以进一步加速基因治疗的发展。
“基因治疗的本质是调控致病或者突变的 DNA,相当于修改计算机上的编码程序,这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治疗方法。虽然现阶段仍然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安全性、靶向性和特异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完善,但是我相信基因治疗会是未来一个具有光明前景的大方向,这种治疗方法会为更多难治性或者无药可治疾病带来希望。”惟佑基因董事长及创始人魏继业博士告诉生辉。
▲图 | 魏继业博士(来源:受访者提供)
魏继业是最早一批从事基因治疗开发的科学家,他在眼科基因治疗领域拥有近 30 年研发、临床和管理经验。魏继业博士在中科院上海生理所进行了眼科及视网膜基础研究,并在耶鲁大学从事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博士后研究。接下来的 20 多年时间里,他在工业界和医院从事眼科治疗药物研发、临床转化研究等工作,围绕眼科疾病跑通了从早期发现、临床到 GMP 生产制造等流程。
他于 2021 年创办惟佑基因,这是一家定位“下一代”基因治疗的初创公司,也是国内少数具备靶向性和可调节性的基因治疗公司。该公司已搭建诱导型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治疗技术平台,开发 7 条在研管线,适应症涵盖眼科遗传病、皮肤病,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预计首条管线有望今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进入 IIT 阶段。
这家公司于 2022 年 9 月完成数千万元 Pre-A 轮融资,独家领投方为比邻星创投。近期内,该公司将会启动 A 轮融资,用于支持产品管线的临床开发、license- in 项目以及合作项目。
自 2015 年以来,魏继业的心中一直怀揣着创业的梦想。
“2015 年,我第一次回国的时候就想以基因治疗创业,不过当时时机还不太成熟,基因治疗也并未受到资本市场的广泛青睐。彼时,我决定先前往新加坡从事眼科基因治疗临床工作。2020 年前后,形势急转直上,国内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包括 CAR-T、CAR-NK、TCR-T,慢病毒和 AAV 等递送载体、以及 mRNA 疗法开始受到大量关注,我认识到基因治疗和基因编辑疗法的风口已经到来。”魏继业回忆道。
▲图 | 部分上市基因治疗产品(来源:受访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随后,魏继业在苏州工业园 BioBAY 落地惟佑基因,这是一家通过诱导型基因治疗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治疗两大核心技术开发“下一代”新型基因治疗的平台型公司。该公司计划以科研为主导、临床为导向开发“下一代”创新型基因治疗。
根据官方的描述,该公司拥有 3 个技术平台,一是开关平台,已经构建了一个开关文库,包括小分子开关、超声开关以及光控开关等等;二是特异性启动子平台,可以促进基因特异性在细胞和细胞器水平表达;三是类器官基因编辑平台,通过 iPSC 技术诱导构建患者类器官,并在类器官上进行基因编辑试验。
魏继业指出,基于这些技术平台,相较于当前的基因疗法,公司开发的“下一代”基因治疗结合临床治疗需求进行了更多创新,包括靶向性、调节性、靶点等多个方面。具体来说,首先,公司在 AAV 基因疗法上添加了“小分子调节开关”,通过小分子药物+基因疗法调控治疗所需剂量和时间长度;二是靶向性,在 AAV 基因疗法中添加了独特的启动子,使进入体内的基因治疗可以特异性在细胞内表达,甚至是在特定的细胞器上表达;三是多靶点基因编辑,与开关以及启动子模块相结合,可控、特异性精确实现对目标基因的编辑。
该公司的重点布局方向是眼科疾病,在血液、皮肤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领域也有布局。其中,在眼科疾病领域开发出了大约 7 条管线,包括基因替代治疗和基因编辑治疗。目前该公司针对视网膜不同细胞层相关的单基因遗传疾病开发治疗管线,包括光感受器层、双极细胞层以及神经节细胞层。
其中,进展最快的管线是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 001 项目,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启动 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
“未来 3-5 年内,我们计划两条腿走路,一边融资做创新项目,一边尽快具备造血能力。同时,我们也非常愿意通过 License-in 和 License-out 合作共同推进产品管线开发,尽快将项目推上临床。”魏继业说。
根据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会先从 DNA 转录为 RNA,然后再翻译成蛋白质。从生物学角度出发,当靶向蛋白质的靶点难以或无法成药时,通过基因治疗靶向更底层的遗传物质 DNA 或 RNA 被视为是一种非常具有前景的方法。
理论上,这种方式通过替代缺陷基因、添加基因或者修改基因有望达到一次性治愈疾病的效果。现阶段,基因治疗已经在多种难治性疾病中展现出治疗潜力,包括癌症、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罕见病等等。
魏继业坦言,由于基因治疗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致病基因,这种方法不仅在罕见病和遗传疾病中被寄予厚望,同时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拓宽,正在朝着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迈出治疗步伐。
(来源:Science)
现阶段,基因治疗产业化也在稳步向前。2022 年,全球大约共有 9 款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适应症包括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A 型/B 型血友病、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等等。
“基因治疗的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除了上市的基因治疗产品之外,中国也有 20 多款候选疗法进入了临床开发阶段。不过,基因治疗真正起步其实也就 30 多年历史,领域内仍然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这一过程中也存在比较多的难题需要解决。”魏继业说。
魏继业继续补充道,以国内为例,我认为当前国内基因治疗产业化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同质化,针对同一个适应症以及同一靶点的 fast -follow 候选产品居多。我认为,基于临床需求,真正静下心来做一些探索性研究,寻找一个存在迫切未满足需求的新方向才是最优解。
“确实,做科学研究难,做新药研发更难,尤其是像基因治疗这种还不是特别成熟的领域。不过,我相信基因治疗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方向,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领域内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100 项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苏州惟佑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