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RenyuBio
Mucin1(MUC1)是一种高度糖基化的I型跨膜粘蛋白,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公布的75种肿瘤相关抗原中排名第二,在过去30年中被确定为一种潜在的治疗靶点。MUC1在恶性转化和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细胞增殖、存活、自我更新和转移侵袭等过程。在体内和体外模型中,靶向MUC1已被证明是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有效方法。
近年来,多种针对MUC1的治疗策略不断涌现,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价值也在实验中得到验证。本文综述了MUC1的结构、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相关机制通路,重点介绍了近十年来与MUC1相关的癌症治疗新进展。
Vol.01
-MUC1靶点概述-
MUC1基因及异构体
图1 MUC1基因的示意图
MUC1的编码基因位于1q22染色体,含有七个外显子和六个内含子,可编码粘蛋白家族的I型跨膜蛋白。通过可变剪接,MUC1能形成多种异构体,目前已鉴定出70多种,主要包括MUC1/A、MUC1/B等,不同异构体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存在差异。
图2 MUC1异构体的示意图
正常细胞MUC1结构
MUC1是上皮细胞腔面高度糖基化的跨膜黏蛋白,包含高度糖基化的胞外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SEA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质尾结构域。翻译后,MUC1自切割为N端亚基(MUC1-N)和C端亚基(MUC1-C),二者以氢键相连。
MUC1-C:包含胞外结构域、跨膜结构域和胞质结构域,其中胞外结构域是EGFR等受体激酶的识别位点,跨膜结构域协助MUC1锚定在细胞膜并传递信息,胞质结构域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和蛋白结合位点,在细胞信号传导中意义重大。
MUC1-N:含信号肽、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R)区域等,高度糖基化。
图3 编码MUC1-N和MUC1-C亚基的MUC1基因的结构
肿瘤相关MUC1结构
正常细胞中糖基化会隐藏免疫显性肽表位,而肿瘤细胞中MUC1过表达,细胞极性丧失导致其分布改变,糖基化程度降低,产生新的碳水化合物侧链,暴露核心肽表位。
图4 正常组织和患病组织中MUC1的结构
MUC1氨基酸序列
Extracellular
Helical
Cytoplasmic
24-1158
1159-1181
1182-1255
图5 MUC1-A的氨基酸序列
细胞分布与功能
图6 MUC1 mRNA在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在正常细胞中,MUC1极性分布于上皮细胞腔面,形成物理的保护屏障,主要功能为水化、保护和润滑人体管道上皮表面,如抵抗微生物感染、保护眼表等,保护上皮细胞免受极端环境的影响。
表1 MUC1在健康或癌组织中的不同分子特性和功能
在肿瘤细胞中,MUC1表达上调,糖基化、蛋白质结构和空间分布发生改变。其异常表达参与调节多条信号通路,在肿瘤细胞的代谢、凋亡、上皮-间质转化、远处转移以及癌症干细胞的维持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肿瘤的不良预后相关。
图7 MUC1在健康或癌组织中的不同功能
Vol.02
-MUC1在癌症中的作用-
整合炎症与增殖反应
在不同癌症中,MUC1可作为免疫调节开关发挥促炎或抗炎作用。炎症产生的ROS激活MUC1-C,通过多种途径破坏上皮细胞极性,促进炎症和增殖,长期作用可能促使癌细胞持续发展,如在结肠炎发展为结直肠癌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8 MUC1-C整合炎症和增殖反应
调节细胞代谢
参与肿瘤代谢重编程,涉及葡萄糖、脂质、核苷酸等代谢过程,帮助肿瘤细胞在缺氧条件下存活和增殖,与肿瘤的耐药性相关。
图9 MUC1对癌症代谢的调节
维持癌症干细胞特性
MUC1-C与多种干细胞相关因子相互作用,维持癌症干细胞(CSCs)的自我更新能力,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
图10 MUC1与肿瘤干细胞
介导的EMT与转移
MUC1通过调节与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相关的因子,如介导上皮-间质转化(EMT)、促进血管生成等,增强多种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图11 MUC1-C多途径介导EMT
逃避细胞死亡和抵抗应激
MUC1参与调节癌细胞生长和凋亡相关通路,可减轻基因毒性应激、利用药物外排系统、抑制线粒体凋亡因子、阻断c-Abl核转位、激活NF-κB通路、清除氧化应激以及调节FADD-诱导的caspase-8激活,帮助癌细胞逃避凋亡,影响肿瘤发生发展,沉默MUC1可促进癌细胞凋亡。
图12 MUC1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影响DNA甲基化
MUC1与DNA甲基化相互调控,它可调节基因甲基化,自身表达也受DNA甲基化影响。
图13 MUC1-C将细胞膜相关信号转导至线粒体和细胞核
导致耐药
MUC1不仅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发展过程,还能促进多药耐药(MDR)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沉默MUC1可使癌细胞对曲妥珠单抗、顺铂和他莫昔芬等药物重新敏感,其耐药机制与激活相关信号通路、稳定相关转运蛋白等有关。
Vol.03
-MUC1相关信号通路-
图14 MUC1相关信号通路
MUC1参与PI3K/AKT、RTK、HIF-1、NF-κB、Wnt/β-catenin和MAPK等多条信号通路的调节,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图15 MUC1的作用机制
Vol.04
-MUC1的临床应用-
MUC1在多种上皮癌中异常高表达,可作为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癌症的诊断和预后标志物。新型传感器提高了其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MUC1在免疫治疗方面研究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抗体-药物偶联物、适配体、癌症疫苗和靶向放疗等。已开发出多种抗体、疫苗和纳米颗粒等免疫治疗策略,部分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表2 III期和II期MUC1靶向临床试验
靶向治疗
图16 靶向MUC1的抗癌治疗候选药物
适配体
MUC1蛋白内部无酶口袋,难以用小分子抑制剂靶向,可采用适配体(具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的单链DNA、RNA寡核苷酸或肽)来抑制,阻断其与关键致癌蛋白结合,抑制肿瘤生长,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潜力,还能与其他疗法联合增效。同时还有多种基于MUC1适配体的纳米系统,可实现靶向药物递送和诱导癌细胞凋亡等功能,部分还具备诊断用途。
纳米医学
MUC1作为重要的肿瘤标志物,纳米载体可用于构建智能药物递送系统,输送抗MUC1制剂。
靶向放疗
肿瘤相关MUC1的亚细胞定位与正常细胞差异显著,MUC1特异性抗体、适配体和肽可标记放射性或荧光标记物用于靶向放疗和特异性成像。
癌症疫苗
肿瘤细胞中MUC1糖基化改变,其肿瘤相关O-聚糖可作为癌症疫苗设计靶点。以MUC1抗原为基础开发肿瘤疫苗,激活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杀伤癌细胞。包括亚单位疫苗、树突状细胞(DC)疫苗和核酸疫苗。亚单位疫苗通过激活CTLs发挥作用,但免疫原性较低;DC疫苗可激活体液和细胞免疫,但存在单核细胞来源的DC功能有限和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等问题;核酸疫苗具有安全、稳定和廉价等优点,可分为DNA疫苗和mRNA疫苗,目前相关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表3 靶向粘蛋白家族蛋白的肿瘤疫苗
Vol.05
-MUC1在不同肿瘤中的表达-
表4 MUC1在不同肿瘤的阳性表达
肺癌:MUC1在肺癌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去极化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且在肺腺癌中高表达。外周血MUC1mRNA可评估吉非替尼疗效,为晚期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在肺癌中,MUC1-C调控包括PD-L1在内的多种基因,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逃逸,降低免疫细胞作用。同时,MUC1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指标,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结局相关。
胰腺癌:MUC1在胰腺癌中异常上调,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改善预后的靶点。胰腺癌中MUC1常异常过表达,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它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作用,且影响癌细胞的葡萄糖代谢,低表达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更长。
胆管癌:MUC1表达与胆管癌分化程度、分期、神经侵犯和患者生存时间相关,对不同分期胆管癌诊断和预后预测有价值。
胆囊癌:MUC1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大小、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临床诊断标志物。
肝细胞癌:MUC1在肝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点。
乳腺癌:在乳腺癌中,MUC1表达会促进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其驱动细胞重编程和代谢重编程,还通过激活相关免疫通路导致免疫逃逸。血清和唾液中抗MUC1自身抗体水平及血液中MUC1mRNA检测,对乳腺癌诊断、预测化疗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卵巢癌:MUC1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肿瘤进展和预后不良过程,MUC1-CT是潜在免疫治疗位点。卵巢癌细胞的转移、进展和治疗耐药与MUC1有关。研究显示,卵巢癌组织中MUC1阳性表达率高,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和术后残留肿瘤组织量相关。
宫颈癌:MUC1在宫颈腺癌中表达与癌症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卵巢转移相关,可用于检测宫颈癌淋巴结转移,指导手术。
膀胱癌:MUC1异常表达与膀胱癌进展和转移有关,参与膀胱癌的黏附、转移等过程,其阳性表达率与患者性别和肿瘤病理分级相关,可作为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肾癌:MUC1在肾癌中高表达,与病理类型、分级和预后相关,可作为独立预后标志物。它通过缺氧、EMT等途径参与RCC进展。
前列腺癌:MUC1在前列腺癌中高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不良预后相关,可作为分子标志物。它参与前列腺癌的多个恶性生物学过程。
结直肠癌:MUC1参与结直肠癌发生和转移,其表达与肿瘤分期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可辅助临床诊断,也是潜在治疗靶点。
甲状腺癌:MUC1在甲状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外周侵犯相关,在不同类型甲状腺癌中表达存在差异。
图17 MUC1表达与肿瘤浸润T和NK细胞之间的相关性
总结与展望
RenyuBio
MUC1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至关重要,其功能主要依赖MUC1-C结构域,参与多种肿瘤相关信号通路。针对MUC1的治疗策略多样,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不同程度的疗效,但也面临诸多问题。未来需深入研究抗MUC1抗体对癌症患者T细胞反应的潜在影响,以调节多种肿瘤中的T细胞反应;进一步优化疫苗设计,如改进佐剂和免疫刺激剂、优化病毒载体、利用纳米材料修饰疫苗等;深入探究MUC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机制,为开发更有效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依据;加强联合治疗方案的研究,探索与新兴免疫治疗方法的最佳组合,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率。
关注我们,持续更新中
参考文献
Mao W, Zhang H, Wang K, Geng J, Wu J. Research progress of MUC1 in genitourinary cancers. Cell Mol Biol Lett. 2024 Nov 3;29(1):135.
Yao Y, Fan D. Advances in MUC1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n pancreatic cancer. J Chemother. 2024 Oct;36(6):449-456.
Milella M, Rutigliano M, Lasorsa F, Ferro M, Bianchi R, Fallara G, Crocetto F, Pandolfo SD, Barone B, d'Amati A, Spilotros M, Battaglia M, Ditonno P, Lucarelli G. The Role of MUC1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Biomolecules. 2024 Mar 7;14(3):315.
Tong X, Dong C, Liang S. Mucin1 as a potential molecul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and targeted therapy. J Cancer. 2024 Jan 1;15(1):54-67.
Chen X, Sandrine IK, Yang M, Tu J, Yuan X. MUC1 and MUC16: critical for immune modulation in cancer therapeutics. Front Immunol. 2024 Feb 1;15:1356913.
Sun L, Zhang Y, Li W, Zhang J, Zhang Y. Mucin Glycans: A Target for Cancer Therapy. Molecules. 2023 Oct 11;28(20):7033.
Kufe D. Dependence on MUC1-C in Progression of Neuroendocrine Prostate Cancer. Int J Mol Sci. 2023 Feb 13;24(4):3719.
Qing L, Li Q, Dong Z. MUC1: An emerging target in cancer treatment and diagnosis. Bull Cancer. 2022 Nov;109(11):1202-1216.
Lan Y, Ni W, Tai G. Expression of MUC1 in different tumours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Review). Mol Clin Oncol. 2022 Nov 1;17(6):161.
Li Z, Yang D, Guo T, Lin M. Advances in MUC1-Mediated Breast Cancer Immunotherapy. Biomolecules. 2022 Jul 6;12(7):952.
Supruniuk K, Radziejewska I. MUC1 is an oncoprotein with a significant role in apoptosis (Review). Int J Oncol. 2021 Sep;59(3):68.
Chen W, Zhang Z, Zhang S, Zhu P, Ko JK, Yung KK. MUC1: Structure, Function, and Clinic Application in Epithelial Cancers. Int J Mol Sci. 2021 Jun 18;22(12):6567.
Kufe DW. MUC1-C in chronic inflammation and carcinogenesis; emergence as a target for cancer treatment. Carcinogenesis. 2020 Sep 24;41(9):1173-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