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与 P-MUC1C-ALLO1 相关的临床试验A Phase 1 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ded Cohort Study of P-MUC1C-ALLO1 in Adult Subjec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A Phase 1, open label, dose escalation and expanded cohort study of P-MUC1C-ALLO1 in adult subjec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epithelial derived solid tumor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tumor types listed below.
100 项与 P-MUC1C-ALLO1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P-MUC1C-ALLO1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P-MUC1C-ALLO1 相关的专利(医药)
33
项与 P-MUC1C-ALLO1 相关的新闻(医药)正文共: 4763字 19图
预计阅读时间: 10分钟
大药企的管线及其调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药时代持续跟踪报道,其中包括罗氏的管线。罗氏在研产品众多,其中关注度非常高的一款产品就是TIGIT单抗RG6058(tiragolumab)。它是全球范围内推进最快的TIGIT抑制剂,被“全村”寄予了厚望。可惜进展和预期有很大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这款“开路先锋”得到格外大的关注。
近日,两篇文章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一篇的题目是“罗氏:砍掉十条管线”,发布于2025年2月2日,阅读量已经1.4万。第二篇的题目是“罗氏:彻底放弃TIGIT”,发布于1月31日,目前阅读量接近6000。
这两篇文章的题目让我们心里立即咯噔了一下,因为就在2024年12月11日,我们报道了罗氏2024年第三季度停止了4项乙肝在研产品,分别为RG6449、RG7854、RG6346及RG6084。这些项目分别处于I期/II期临床阶段,并在早前有部分临床试验数据公布。据罗氏官网披露信息显示,这四个产品很可能是罗氏已披露的乙肝管线的全部。
【相关报道】罗氏停止多项乙肝新药管线!
我们的反应就是:“怎么?罗氏又砍产品了?TIGIT彻底完了?”
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立即查看了长达76页的罗氏2024年全年财报PPT,希望从中找到答案。
在第69页,罗氏披露了在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再次调整其管线,有增有减。
临床1期增加了5个NME产品,分别为:RGXXXX*(P-MUC1C-ALLO1,实体瘤)、RG6810(DLL3 ADC,小细胞肺癌)、RG6620(KRAS G12D抑制剂,实体瘤)、RG6561(新分子实体,实体瘤)、CHU BRY10(慢性病)。
2024年11月26日,罗氏公司官宣15亿美元收购Poseida Therapeutics,该收购已经于2025年1月8日正式完成。此次收购将为罗氏带来Poseida的创新管线,P-MUC1C-ALLO1便是其中的一款产品。作为一种全同种异体CAR-T细胞疗法,P-MUC1C-ALLO1专门针对MUC1-C表位,这种表位在多种上皮来源的实体肿瘤中广泛表达。P-MUC1C-ALLO1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对MUC1-C阳性肿瘤细胞的强大细胞毒性,同时对正常MUC1-C阳性的人类原代细胞的杀伤作用最小。
靶向DLL3的ADC产品RG6810则是从中国信达生物引进的。
CHU BRY10是一款基于罗氏旗下中外制药公司开发的循环抗体®技术开发的抗体药物。
管线瘦身方面,罗氏终止了一些产品的临床开发,原因包括:(1)未达公司内部研发标准:10个NME因未满足内部研发标准而被淘汰;(2)公司战略聚焦调整:部分管线因资源重新分配至高潜力项目(如CAR-T、ADC)而退出。
5个新分子实体(NMEs)被停止临床1期开发,它们是:(1)RG7827(FAP/4-1BB双抗,针对实体瘤)、(2)RG6194(Runimotamab,HER2/CD3双抗,针对乳腺癌)、(3)RG6323(efbalropendekin alfa,IL15/IL15Ra-Fc双特异性融合蛋白,针对血液瘤和实体瘤)、(4)GPC3/CD3双抗(来自中外制药,针对实体瘤,尤其是肝细胞癌)、(5)SPYK04(口服小分子药物,由中外制药研发,针对实体瘤)。
这基本上意味着这5个NME的命运就此结束,除非后期有机会被“复活”。
此外,备受关注的TIGIT单抗RG6058(tiragolumab)针对不同适应症的5个临床试验被终止,其中包括1个一期、2个二期、2个三期。
所以,严格地讲,“罗氏砍掉十条管线”好像不是很准确。
那么,罗氏彻底放弃TIGIT了吗?
经历了2024年Q4调整后的罗氏管线如下:
可以很清晰地看到,RG6058的三个三期临床试验还在其中,分别为:(1)联合Tecentriq用于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2)联合Tecentriq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3)联合Tecentriq和Avastin用于一线治疗肝细胞癌。
相应地,罗氏NDA/BLA递交计划这一页中依旧包括RG6058,其中,联合Tecentriq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II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BLA计划2025年递交,另外两个都是2026年递交。
基于以上信息和分析,我们认为罗氏还没有彻底放弃TIGIT。
我们将继续密切关注还在管线中的三个三期临床试验,及时报道。
专利悬崖则是备受关注的第二个焦点。2024年,罗氏受到专利到期(LOE)的影响,因Avastin、Herceptin等重磅药物专利到期损失10亿瑞士法郎,2025年预计进一步影响12亿瑞士法郎。
罗氏通过精简管线集中资源于肿瘤(如Divarasib)、神经(如Trontinemab)及代谢(CT-388)等领域,与此同时,通过licensing引进有价值有协同潜力的创新药产品,进行“腾笼换鸟”、升级迭代,期间蕴藏着很多BD机会。
中国企业可关注其开放合作机会(如ADC、双抗),争取达成更多的合作,实现更多的出海。
时间、水平有限,今天的分析就到这里。欢迎批评指正!
也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们继续阅读下面更多的财报分析内容。如果您希望保存一份76页PPT自己认真学习,请在本文的评论区留下您的工作邮箱地址,我们上班后统一密送。谢谢!~
一、核心财务表现:超预期增长,现金流强劲
收入与利润
集团销售额:2024年实现销售额605亿瑞士法郎(+7%,恒定汇率CER),超出中单位数增长指引,基础业务(排除新冠产品及专利到期影响)增长达9%。
分部表现:制药业务销售额462亿瑞郎(+8% CER),诊断业务143亿瑞郎(+4% CER;排除新冠产品后+8%)。
盈利能力:核心营业利润(Core OP)增长14%,利润率提升2.1个百分点至34.4%;核心每股收益(Core EPS)增长12%(排除税务争议后)。
现金流:运营自由现金流(OFCF)同比增长34%至212亿瑞郎,体现强劲的运营效率。
关键驱动与挑战
新冠产品收入下滑:新冠相关诊断及治疗药物销售额减少11亿瑞郎,符合预期。
专利到期(LOE)影响:因Avastin、Herceptin等重磅药物专利到期损失10亿瑞郎,2025年预计进一步影响12亿瑞郎。
汇率波动:美元/欧元兑瑞郎贬值拖累销售额增长约4个百分点,但2025年预计汇率影响趋缓。二、制药业务:创新产品驱动增长,管线布局前瞻
核心产品表现
肿瘤/血液病领域:Polivy(DLBCL)销售额增长39%,患者份额达29%;Hemlibra(血友病)患者份额42%,增长稳健。
神经科学:Ocrevus(多发性硬化症)销售额67亿瑞郎(+9%),新剂型(皮下注射)快速渗透市场;Evrysdi(脊髓性肌萎缩症)增长18%。
免疫与眼科:Xolair(过敏)因食物过敏适应症获批推动增长16%;Vabysmo(眼底病)销售额增长68%,预充注射器在美转化率超85%。
新兴产品与管线亮点
肿瘤:Giredestrant(ER+/HER2-乳腺癌)、Divarasib(KRAS突变实体瘤)III期数据读出。
神经退行性疾病:Trontinemab(阿尔茨海默病)与Prasinezumab(帕金森病)临床进展。
代谢与免疫:CT-388(GLP-1/GIP双激动剂)肥胖适应症进入II期,抗TL1A单抗拓展至克罗恩病与纤维化疾病。
2024年上市产品:Itovebi(PI3Kα突变乳腺癌)与PlaSky(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表现初显,后者获美欧批准。
2025年关键里程碑:
战略合作与技术突破
CAR-T疗法:与Poseida合作开发通用型CAR-T,覆盖肿瘤、自身免疫及神经系统疾病,首款产品P-BCMA-ALLO1获FDA孤儿药认定。
ADC布局:通过信达生物合作引入DLL3 ADC(小细胞肺癌),强化实体瘤管线。三、诊断业务:基础业务韧性凸显,数字化与近患者护理发力
区域与细分市场
核心实验室(Core Lab):免疫诊断(+9%)与临床化学(+8%)推动增长,占诊断收入的56%。
分子诊断:血筛业务增长17%,新冠检测收入下滑但基础病毒检测增长10%。
新兴市场:拉美增长22%,亚太受新冠检测退潮拖累(-5%)。
创新产品与平台
近患者护理(PoC):Accu-Chek® SmartGuide CGM(连续血糖监测)获CE认证,cobas® Liat系统扩展呼吸道与性传播感染检测菜单。
数字化病理:DP600扫描仪获美FDA初步诊断许可,推动病理实验室收入增长17%。
质谱技术:cobas® i601系统上市,瞄准30亿瑞郎的LDT市场,目标2030年收入突破10亿瑞郎。四、战略与风险:聚焦长期增长,挑战犹存
核心战略方向
研发聚焦:2025年计划12项III期临床数据读出,4款新分子实体(NME)提交上市申请,包括抗纤维化药物astegolimab(COPD)及眼科药物vamikibart(糖尿病黄斑水肿)。
数字化转型:navify®数字病理与分析平台升级,提升实验室效率;AI算法(如胸痛分诊、肾病风险评估)加速落地。
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制造与供应链减碳,目标2030年实现运营碳中和。
潜在风险与挑战
专利悬崖:2025年LOE影响扩大,需依赖新产品填补收入缺口。
竞争加剧:肿瘤领域面临PD-(L)1抑制剂生物类似药冲击,眼科市场需应对Vabysmo与Eylea的份额争夺。
政策压力:全球药价管控趋严,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或影响高价药市场准入。五、中国视角:合作深化,市场潜力待释放
本地化进展
产品引入:Valpysmo(眼底病)、Lunsumio(淋巴瘤)等新药在华申报提速,2025年计划提交Elevidys(杜氏肌营养不良)上市申请。
研发合作:与再鼎医药、信达生物等本土企业合作开发ADC与双抗,加速管线本土化。
投资启示
关注创新药企:罗氏在肿瘤、神经科学领域的开放合作模式(如CAR-T、ADC)为国内Biotech提供商业化契机。
警惕政策风险:带量采购与医保谈判压力下,需评估罗氏高价创新药在中国市场的支付能力与准入策略。六、总结与展望
罗氏2024年交出了一份“稳健增长与创新突破并存”的答卷,核心业务增长抵消了新冠退潮与专利到期的影响,现金流与股息连续38年增长彰显财务韧性。2025年,随着Giredestrant、Divarasib等重磅管线数据读出,以及数字化与近患者护理的深化,罗氏有望进一步巩固全球药企龙头地位。对中国市场而言,加速创新药引入、深化本土合作将是其增长关键,但需警惕政策与竞争的双重挑战。
参考资料:
罗氏2024年财报
罗氏官网
药时代已发表文章
其它公开资料
封面图来源:网络
推荐阅读
DeepSeek预测:2035-2040年间,首位华人跨国药企CEO有望诞生
2025-02-03
2018-2024 | 全球知名VC公司如何看待生物制药江湖的这些年?
2025-02-03
用火热的DeepSeek帮助设计1期临床试验方案。您对结果满意吗?
2025-02-02
FDA会大规模裁员吗?快来看看投票结果!
2025-02-02
版权声明/免责声明
本文为原创文章。
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不提供任何商用、医用、投资用建议。
文中图片、视频、字体、音乐等素材或为药时代购买的授权正版作品,或来自微信公共图片库,或取自公司官网/网络,部分素材根据CC0协议使用,版权归拥有者,药时代尽力注明来源。
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衷心感谢!
药时代官方网站:www.drugtimes.cn
联系方式:
电话:13651980212
微信:27674131
邮箱:contact@drugtimes.cn
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商机!~
上个月,罗氏与Poseida Therapeutics达成了并购协议,罗氏将以每股现金9美元—总价约10亿美元收购Poseida。
事实上,罗氏最初对收购Poseida并不感兴趣,直到安斯泰来的加入,以及经过一番极限拉扯,这笔交易才最终尘埃落定。
安斯泰来的入股
2023年4月,Poseida收到了一家未具名制药公司的收购要约,但是Poseida并没有答应,而是选择联系了合作伙伴罗氏。
罗氏和Poseid曾在2022年8月达成合作与许可协议,共同开发同种异体CAR-T疗法,这笔合作金额总价约60亿美元,其中预付款为1.1亿美元。
Poseida的首席执行官Mark Gergen找到了罗氏前全球BD主管James Sabry ,告诉其公司的收到收购邀约的事。当时Sabry表示对收购Poseida不感兴趣,但希望在未来扩大合作关系,并且罗氏表示拒绝参与收购Poseida的进一步讨论。
几个月后,这家未具名的公司撤回了收购邀约,因为该公司希望等待Poseida主要管线的更多临床数据出炉。
让罗氏下定决心收购Poseida重要原因是安斯泰来的加入。
2023年7月,安斯泰来对Poseida进行了股权投资,总价5000万美元,其中2500万美元用以收购Poseida约8.8%的股份,2500万美元用于获得一款临床管线P-MUC1C-ALLO1的独家谈判权。安斯泰来还获得了一个Poseida董事会观察员席位。
2024年5月,安斯泰来再次加码,与Poseida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共同开发针对实体瘤的通用CAR-T疗法,Poseida获得Poseida的50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未来高达5.5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或许是感受到来自安斯泰来的危机,罗氏改变了主意,就在这笔合作公布的六天后,Mark Gergen再次和James Sabry通了电话,而这时候,罗氏已经对Poseida感兴趣。
一番极限拉扯
从罗氏开始产生兴趣,到最终收购达成,双方之间关于价格的谈判也经过一番极限拉扯。
2024年5月底,Gergen再次和Sabry通话中,Sabry表示公司正在制定一项收购提案。2024年8月,罗氏正式对Poseida提出了收购邀约,出价每股5.75美元现金收购Poseida。不过,Poseida的董事会认为这一报价不足以进一步讨论,拒绝了罗氏的收购邀约。
2024年9月,罗氏提出了新的收购报价,每股7.50美元现金+一项最高5.5美元/股的或有价值权利(CVR),这一报价遭到了Poseida再一次拒绝,公司董事会认为其至少出价超过10美元/股,公司才考虑接受被收购。
2024年10月,Poseida董事会主动向罗氏提出公司能接受的收购报价,每股9.5美元现金收购+最高7美元/股的CVR。基于此,罗氏提出了每股9美元现金+最多两笔1.5美元/股的CVR的新报价,但是Poseida仍然拒绝了。
鉴于与罗氏的收购谈判已经陷入僵局,Poseida同时也在考虑了其他可能的买家,Poseida与另外一家名为X的制药公司进行了接触,不过,这家公司对收购Poseida不感兴趣,Poseida还询问安斯泰来是否愿意出价,不过回答是不愿意。
最终在2024年11月底,罗氏与Poseida终于在收购价达成了共识,罗氏以每股9美元现金+4美元/股的CVR收购Poseida,这笔交易尘埃落定。
集中开发通用CAR-T
Poseida是最早一批布局通用CAR-T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2020年在纳斯达克上市。
因为手握两大非病毒基因递送PiggyBac®以及特异性基因编辑Cas CLOVER™两大技术平台,Poseida推出之后很受市场欢迎,在IPO之前完成了6轮融资。公司在IPO中也筹集到2.048亿美元资金。
最早Poseida是把自体CAR-T放在首位的,当时公司最快的管线是一款自体BCMA—CAR-T疗法P-BCMA-101,已经被推进Ⅱ期临床开发阶段。不过因为Ⅰ期临床中有一位患者死亡,加上疗效远不如传奇的Carvykti,在2021年,Poseida便终止了该管线的开发。
之后,Poseida也把研发重心转向了通用CAR-T,目前公司的通用CAR-T适应症布局涵盖了实体瘤、血液肿瘤以及自身免疫病等多个疾病领域。不过,Poseida的通用CAR-T的临床开发进度也没有快到哪里去,目前尚无处于临床Ⅱ期或之后的管线。
P-BCMA-ALLO1是当初和罗氏达成合作的重心,也是公司正在重点推进的管线。今年10月,Poseida公布了P-BCMA-ALLO1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的Ⅰ期临床试验中期数据。结果显示四个队列的总缓解率(ORR)为54%,11%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或严格完全缓解(sCR), 33%的患者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或更高(VGPR+)。
如果不被收购,Poseida自己也没有多少钱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剩余现金为2.309 亿美元,预计可支持公司运行至2026年早期。
参考出处
https://www.fiercebiotech.com/biotech/roche-said-it-didnt-want-buy-poseida-last-year-look-how-15b-buyout-came-be
https://investors.poseida.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astellas-and-poseida-therapeutics-announce-strategic-investment
https://investors.poseida.com/static-files/e422b12f-8da3-4eae-8c7d-f199f95e11a1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近年创新药市场的宠儿,不过截至目前全球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都是自体产品,即从患者体内提取细胞后,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T细胞激活,并在T细胞表面表达针对癌症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CAR),然后将增殖后的细胞输回患者体内。之后,CAR-T细胞通过定位导航装置CAR,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并通过免疫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效应因子,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尽管这类疗法治疗效果可观,但受限于制造工艺的特殊性,其定价高昂,已上市产品价格均超百万元,大大限制了患者可及性。不仅如此,自体CAR-T产品涉及基因改造、活化、培养、扩增、修饰等步骤,其制备周期较长(一般2-3周),基于这些局限,通用型CAR-T(UCAR-T,也称现货型CAR-T、异体CAR-T)应运而生,并备受业界推崇。
进入11月以来,在UCAR-T领域,MNC(跨国药企)已经发生了几笔交易,罗氏更是在11月26日以总价值15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Poseida Therapeutics,该公司重点开发UCAR-T疗法。
那么UCAR-T有哪些优势和局限?目前发展现状如何?
性价比更高的UCAR-T,引MNC竞“折腰”
与自体CAR-T疗法不同,UCAR-T是一类同种异体来源的T细胞制备而成的CAR-T疗法,它是从健康供者体内采集T细胞,并在体外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后大规模扩增,制备成现货型(of-the-shelf)的细胞药物。由于其来源于健康供者,不受患者T细胞数量和质量影响,制备成功率高,单批次可满足上百人份的需求,具有绝对的时间和价格优势。
目前,UCAR-T细胞疗法已掀起了研发热潮。近日,罗氏宣布,将以总价值高达约15亿美元,收购生物制药公司Poseida。这是一家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利用专有基因工程平台技术,由自体逐渐转向同种异体CAR-T疗法。
事实上,罗氏与Poseida的合作始于2022年8月,双方达成合作,将专注于开发针对血液瘤的UCAR-T疗法,合作涵盖了针对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和其他血液学适应症在内的多种UCAR-T疗法的研究和开发。
此次罗氏大手笔收购Poseida,获得了Poseida的专有平台——非病毒piggyBac DNA递送系统。该平台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CAR分子基因呈递给T细胞,优势是能够生成具有高活性干性记忆T细胞(TSCM细胞)的CAR-T产品,具有更持久的高活性反应,而且毒性也更低。除此之外,非病毒载体制造成本低、生产时间短、诱变和肿瘤发生的风险低。
Poseida的在研产品也旨在解决CAR-T疗法的局限性,包括反应持续时间、安全性问题等,以在研管线P-MUC1C-ALLO1为例,其被设计为完全同种异体,通过基因编辑消除或减少宿主和移植物之间的反应,有潜力治疗多种实体瘤。在临床前模型中,P-MUC1C-ALLO1已被证明能消除三阴性乳腺癌和卵巢癌肿瘤细胞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总的来说,Poseida独特的转染、编辑以及递送平台可能带来成本更低、生产时间更短的UCAR-T疗法,可以解决当下的瓶颈。
目前,UCAR-T已成为细胞治疗领域的研发热潮。除罗氏外,就在几天前,诺华、武田等MNC也已入局。11月20日,诺华宣布与Vyriad达成合作,以发现和开发体内CAR-T(In Vivo CAR-T)疗法,这是一种新型的通用型细胞疗法,因其“降本增效”的潜力而备受瞩目。根据协议条款,诺华专注于将Vyriad识别和开发的体内CAR-T细胞疗法推进临床,Vyriad将获得选择项目的预付款、里程碑付款和分级版税。
还是在11月20日,武田宣布与Alloy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协议,Alloy Therapeutics将开发武田专有的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衍生的 CAR-T 细胞平台 (iCAR-T) 和 iPSC 衍生的 CAR-NK 平台 (iCAR-NK)。以期加速开发关键疗法,治疗实体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iCAR-T 具有开发通用型细胞疗法的潜力,可提供一流的性能和增强的效力,并且与自体细胞疗法相比,制造成本显著降低。
同一天两家MNC官宣UCAR-T领域的合作,足可见该领域的火热程度。火热归火热,处于探索早期的UCAR-T疗法仍有一些难题待解。
国内外研发潮迭起,UCAR-T还有瓶颈难解
由于UCAR-T来源于健康供者,不受患者T细胞数量和质量影响,制备成功率高,单批次可满足上百人份的需求,具有绝对的时间和价格优势,因此,国内外已有众多药企加入竞速赛。
据公开资料统计,国外已经进入临床阶段的UCAR-T产品还有来自Cellectis、Allogene Therapeutics、Celyad、Caribou Bioscienses、CRISPER Therapeutics等十数家企业的超20款产品。去年7月份,辉瑞以2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Caribou Bioscienses,以投入推动该公司的多发性骨髓瘤的同种异体CAR-T疗法探索。
国内有北恒生物、邦耀生物、传奇、信达、安诺瓴路、科济药业、亘喜生物等十数家药企布局UCAR-T赛道。
虽然入局者众,然而,同种异体T细胞可能引起的移植免疫排斥反应始终限制着通用型CAR-T的发展,产品开发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输入患者的异体细胞可能对宿主进行攻击,导致危及患者生命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其次由于人体的自身免疫限制,异体细胞可能迅速被宿主的免疫细胞识别并消灭,限制它们的抗肿瘤活性。
还有输注异体CAR-T细胞的细胞来源与质量控制,相关伦理等问题,同样不能忽视。
最重要的,从疗效方面分析,UCAR-T与自体CAR-T的疗效似乎也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数据显示,UCAR-T的临床试验显示患者的总体应答率为67%,中位持续应答时间为4.1个月;与目前主流的自体CAR-T细胞疗法高达90%左右的初次总体应答率,以及58%的5年初次缓解率来看,自体CAR-T疗法的效果表现更佳。
纵使UCAR-T疗法有众多不确定性,但它无疑是CAR-T疗法的终极解决方案,在生物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的浪潮之下,瓶颈终会得以突破。
主要参考资料:
1、Roche enters into a definitive agreement to acquire Poseida Therapeutics, including cell therapy candidates and related platform technologies.
2、https://www.prnewswire.com/news-releases/vyriad-announces-strategic-collaboration-with-novartis-to-develop-in-vivo-car-t-cell-therapies-302310717.html.
3、https://vyriad.com/science/in-vivo-platforms/.
END
【智药研习社近期直播预告】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100 项与 P-MUC1C-ALLO1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