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项与 链激酶生物类似药(Bharat Serums & Vaccines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链激酶生物类似药(Bharat Serums & Vaccines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链激酶生物类似药(Bharat Serums & Vaccines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2
项与 链激酶生物类似药(Bharat Serums & Vaccines Ltd.) 相关的新闻(医药)Genentech(基因泰克)诞生于美国旧金山市,被称为biotech的开端。Genentech创造了多个历史上的第一:第一个走通biotech模式的企业——以重大科学进步带来的商业机遇为目标,通过科学家+风险投资家共同成立公司,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第一家在基本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挂牌上市的公司——为biotech公司的融资、募股开创了历史的先河,极大地推动了行业进步;第一个享受基因工程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红利的企业——成功开发了重组胰岛素、重组生长激素、重组干扰素、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等大批明星药物,让罗氏一度问鼎世界制药巨头。然而“成功”的Genentech无奈被罗氏两次全资收购,其缘由不得不引人深思,它为biotech的发展留下了经验,也留下了教训。
Genentech的营收和净利润变化
(Genentech大部分年份都是盈利的,并不像网传的那样三天两头揭不开锅)
一、Genentech的诞生
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ey Cohen成功将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揭开了基因工程的序幕,Boyer也因此被称为基因工程之父。1974年,他们又成功把青蛙的基因片段拼接到了大肠杆菌的DNA中,让这项技术的商业前景再次放大。Boyer坚信基因工程技术能够用于人体激素和酶的合成,但碍于当时的科学伦理、政治因素和专利法,商业开发受到了很大的限制。1976年初,Boyer的合作团队化学合成了基因片段,并证明其具有相同的生物学功能,这距离技术的商业化又进了一步。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经济危机,科研经费大幅减少,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请愿,要求政府限制这种基因杂交的技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Boyer不得不重新定位他的科研生涯。而此时,Boyer遇到了让他人生道路发生重大转变的人Robert Swanson。
Robert Swanson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是一名年仅28岁的风险投资人。Swanson此前所在的公司投资了Cetus让他深信基因工程技术的商业前景,但由于政府的限制,Cetus发展并不顺利,他也因此在1975年失业。为了验证他的看法,他阅读了大量论文,又电话咨询了几十位生物学家,得到了结果都是生物技术商业化的时间非常遥远,大概要十几二十年。然而在拨通Boyer的电话时,他得到了全然不同的结果。在Swanson的再三要求下,Boyer同意与他会面,这促成了Genentech的诞生。
作为一个风险投资人,Swanson擅长初创公司的搭建和找风险投资,而科学家Boyer对商业化运作一窍不通,并且他只想把科研以外的事当副业。Swanson经过一定的市场调研,快速完成了商业计划书,从老东家找到了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1976年4月,Genentech(意为基因技术)正式成立,Swanson出任总裁,Boyer担任副总裁,而出资人Thomas Perkins担任董事长。
二、biotech的开端
Biotech是一类推动生物技术商业化的公司,这类公司的模式是科学家与风险投资人联合,通过风险投资逐步推动技术的商业化。虽然有一本著作名为《Genentech: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但历史上的第一家biotech是Cetus——1971年成立,1973年布局生物技术,是一家诺贝尔奖得主参与创办的公司。然而,后人把Genentech视为biotech的始祖,是因为它在生物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biotech商业模式探明了道路,尤其Genentech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史无先例地IPO,为biotech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另外,虽然Cetus是80年代影响力仅次于Genentech的biotech公司,但因为后期发展不顺,在90年代初期就已被Chiron收购。
70年代中期的人们对待生物技术的态度就如同当今的人们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更多是焦虑和恐惧。1976年,美国独立卫生院(NIH)出台了一项指南,禁止了多种DNA重组实验,大量的科学家因而得不到政府资助,Boyer自然也无法幸免。在Genentech成立之时,Swanson只拿到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虽然不足以组建实验室,但可以通过资助Boyer的大学实验室而直接获取科研成果——科学家发论文,Genentech拿专利,各取所需。1977年初,Swanson启动了第二轮融资,募集到85万美元的资金,这让Genentech加大了科学家团队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多的世界顶尖科学家“愿意”为Genentech“工作”。同年下半年,Genentech资助的实验室首次成功重组了生长抑素。1978年4月,Swanson高调对外宣传,Genentech仅花费了51.5万美元就成功生物合成了生长抑素。
Genentech最初的目标是重组胰岛素,因为胰岛素的应用前景远大于生长抑素。由于胰岛素的分子结构比生长抑素复杂得多,基因序列也更为复杂,况且当时的人们并不知晓胰岛素的基因序列,想要重组胰岛素,必须进行大量的技术攻关。彼时,Genentech不仅要资助研发,还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和发酵设施,“裤兜”早已见底,Swanson不得不与礼来软磨硬泡,想一切办法与礼来建立合作。
礼来是美国胰岛素市场的霸主,在基因工程技术刚问世时,该公司就组织了科学家探讨生物合成胰岛素的可行性。1978年夏天,双方初步达成了合作,但当时的礼来对这家初创型小公司的能力有所怀疑,只愿意每月资助5万美元用于实验推进。然而没过多久,Genentech资助的科学家屡破难关,成功化学合成了胰岛素的基因序列。看到Genentech的巨大进展,礼来才愿意深度合作,不仅签下了专利权益,还大幅提升了资助额度。
1978年9月,Swanson通过发布会造势,对外宣称Genentech不仅成功重组了胰岛素,而且与礼来建立了战略合作。此举大幅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而当时的Genentech还只是一家有20名员工的小公司。在与礼来建立合作以后,Genentech开始提升发酵规模,并为胰岛素的推向市场做产业化准备。除了胰岛素,Genentech还布局了生长激素,该项目在1979年被成功重组,之后,Swanson又瞄准了干扰素,这让Genentech与罗氏结缘。
70年代末期,人们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看法有了明显的改变,媒体大肆炒作这项技术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下海”,资本争相追逐。1979年,NIH放开了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管制,这意味着Genentech通过资助科学家拿项目的模式基本到了尽头。不过此时,Genentech管线中已经拥有4个项目,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让每个投资人都想分一杯羹。在大量的拥趸之下,这家几乎没有收入的公司在1980年10月成功IPO,募集到资金3500万美元。
三、盛极必衰
1980年初,Genentech将干扰素授权给了罗氏,年度营收增至900万美元,加之成功的IPO融资,生长激素在1981年被推向了临床试验,这是Genentech第一个决定自主开发的产品。由于授权礼来的胰岛素开发非常顺利,1982年就获得了FDA的批准,大幅增强了Genentech “单干”的信心。然而,由于临床试验开发和与FDA沟通经验的缺乏,Genentech推进的生长激素远没有礼来推进胰岛素那样顺利,短短三年就烧掉了大几千万美元,而且迟迟等不到FDA的佳音。为此,Genentech不得不将重组凝血因子Ⅷ的权益卖给Cutter Biological。不过Genentech的运气还不算很糟,1985年初,4名欧洲人因注射了提取源生长激素后感染克雅二氏病死亡。这使得FDA改变了态度,快速批准了该公司的重组生长激素(Protropin)。
得益于美国刚刚通过的《孤儿药法案》,用于侏儒症治疗的Protropin被认定为孤儿药,获得了七年的市场独占期,而且允许定高价。在新法案的助力下,该产品市场表现非常不错,上市后的第一个完整财年就卖了4350万美元。在生长激素获批不久,罗氏的干扰素也成功获批上市。由于生长激素出色的销售,Genentech在1986年投入了3.67亿美元购进研发资产,尽管导致了巨额亏损,但股价仍持续上涨,并在1987年3月达到峰值,每股价格接近70美元(分拆后),市值与先灵葆雅等传统制药巨头不相上下。
俗话说“盛极必衰”,Genentech的噩耗很快传来。1987年5月,FDA咨询委员会建议延迟批准阿替普酶。这是Genentech第二个重点押注的项目,Swanson已做了大量宣传,称该产品的年销售额将达10-15亿美元。FDA的决定让Genentech措手不及,股价瞬间蒸发了30%,业界也纷纷对Genentech提出质疑。有的人认为Genentech过度“吹嘘”阿替普酶的市场潜力,有的人质疑Genentech的市值虚高,甚至唱衰整个biotech行业,还有的人则公开发文指责Genentech的傲慢和管理失败。随着事件不断发酵,Genentech的股价持续下跌,短短五六个月内市值缩水了三分之二。尽管FDA在1987年11月批准阿替普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但该适应症市场潜力较小,而且已有链激酶上市,其治疗成本不到阿替普酶的十分之一。阿替普酶的获批让Genentech的股价短暂回升,但在1988年以后再次持续下跌,一度跌至每股仅12美元。
由于市场潜力较小,Genentech不得不采用高价策略,定价高达2200美元/剂。该策略的确有效,阿替普酶在1988年卖了1.51亿美元,不过高昂的价格也饱受质疑。1990年,阿替普酶又被批准用于肺栓塞治疗,但缺血性痛风(最大的潜在市场)的临床试验推进一直不顺利——严重的出血风险让FDA对这款溶栓药心生芥蒂。不仅如此,欧洲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引起了广泛的争议——除了起效更快,2200美元/剂的阿替普酶在疗效上并没有比200美元/剂的链激酶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为了挽救产品,Genentech只能耗资5500万美元开展了大量的试验,驳斥了这种结论。在大量临床证据的支持下,1996年6月,FDA最终批准了中风的适应症。受一系列事件的影响,阿替普酶的销售表现远不及上市前的预期。
除了产品问题,还有专利问题。Biotech的专利纠纷似乎是与生俱来的,一方面,biotech的很多技术专利授权自大学等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专利保护往往做不到位、授权过程中产权纠缠不清、相似的技术同时授权多家。因为此类事情,Genentech与加州大学就生长激素发生了专利纠纷,直到1999年才达成和解,而Genentech不得不支付1.5亿美元的和解费。另一方面,Genentech等biotech公司的特点是使用新技术合成旧物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而且权利要求的范围非常广泛,这间接地扼杀了其他公司的创新。这导致了Genentech的阿替普酶英国专利被Wellcome Foundation无效。虽然美国权益被成功捍卫,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除了阿替普酶,Genentech的多个品种都受专利纠纷的困扰。
三、被罗氏第一次兼并
Genentech的风貌是“团队年轻”、“富有自信”、“个性张扬”、“不拘小节”、甚至有些“无老幼尊卑”。在做多者看来,这是创新力的源泉,而在做空者口中,这就是傲慢、缺乏经验和管理上的失败。的确,年轻让该公司吃了大亏,导致生长激素和阿替普酶的项目开发极不顺利。1987年,阿替普酶上市申请被FDA咨询委员会建议延迟批准,虽然该产品的上市时间仅被延迟了半年,但该事件最终发酵成为Genentech被罗氏控制的导火索。
80年代后期,基因工程技术不再新颖,市场潜力较大的激素、代谢酶几乎都已被重组出来,剩下的都是前景不理想、商业价值有限的“边角料”,加之单抗、反义核苷酸这些诺奖级技术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离商业化还很遥远,这导致了极度“烧钱”的biotech公司集体被资本市场看衰,而阿替普酶的延迟批准,正好成为做空者的借口。虽然此后的几年里,Genentech的营收和利润都在快速增长,但股价始终低迷。
由于股价低迷,Swanson无法公开募股,而为了避免公司发展步入瓶颈,Genentech不得不开辟第二条赛道——单抗。随着新赛道的开辟和研发管线数量的增加,烧钱速度也明显加快,这让Swanson非常煎熬。而在最艰难的时刻,罗氏送来了橄榄枝,1989年,罗氏提出了20亿美元投资Genentech的提议。可能是投资人动摇,也可能是为了降低风险,总之,董事会没有抵住罗氏的“诱惑”,协议在1990年达成——罗氏用21亿美元收购Genentech的60%股份,并有权在1995年之前购买剩余股份(后来延长至1999年),而Genentech将与罗氏的全资子公司合并。这意味着早在1990年,Genentech就已经被罗氏彻底控制。
在获得罗氏的投资以后,Genentech可以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首个单抗项目(曲妥珠单抗)正式进入临床研究,阿替普酶的大型三期临床试验和生长激素的长效化研究项目也得以启动。最关键的是,Genentech还拥有了引进外源性项目的能力。1994年,曲妥珠单抗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而正值此时,Idec公司因没有资金开展利妥昔单抗的三期临床试验而上门求助。这使得Genentech获得了该产品的销售权益。在花掉几千万美元之后,利妥昔单抗于1997年获批上市。利妥昔单抗是Genentech首个外源性项目,也是其历史上的首个重磅炸弹。在利妥昔单抗之后,Genentech逐渐打破了in – house的研发模式。
1998年,曲妥珠单抗获批上市,改变了Genentech销售额多年徘徊在5-6亿美元的局面。随后不久,贝伐珠单抗又拿到了出色的二期临床试验数据,罗氏再也坐不住了。在跨世纪的几年间,很多传统制药巨头都陷入了创新乏力、产品管线青黄不接的境地。为了度过危机,制药行业发生了高频率、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潮,而在这种背景下,罗氏做出了私有化Genentech的决定。1999年6月,罗氏行使了认购剩余股权的权利,以37亿美元为代价将Genentech剩余的全部股份(33%)收购,Genentech被第一次私有化。此举饱受质疑,业界普遍认为罗氏无异于杀鸡取卵。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罗氏又决定让Genentech独立运营,两次发行了Genentech三分之一的股票,Genentech得以二次上市交易。不过在此过程中,罗氏净赚了13亿美元。
四、被罗氏第二次兼并
由于技术布局较早,Genentech成为第一批享受单抗红利的企业,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该公司开发出大量的高潜力产品。2004年,贝伐珠单抗获批上市,三大现金牛产品正式形成。随后的几年里,Genentech又迎来了雷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奥马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DM1。除了自己开发单抗,Genentech还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了ocrelizumab(与Biogen Idec合作)、vedolizumab(与Millennium合作)等知名产品。
随着获批产品的不断增加和上市产品适应症的不断扩展,Genentech在股票复盘后的10年里,营收翻了近10倍,净利润也达到了30多亿美元,市值再次超过安进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biotech。虽然Genentech股票上涨的最大受益者是罗氏,但罗氏自身的研发部门创新乏力,产品管线、业务营收对Genentech的依赖越来越大,这让罗氏产生了二次私有化Genentech的念头。事实上,罗氏全资收购Genentech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罗氏每年要向Genentech支付大笔的销售分成和技术授权费,而且Genentech授予罗氏的产品销售权(美国以外市场)将在2015年结束;二是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合作并不多,还曾出现互相抢夺客户、抢夺订单的现象;三是罗氏想通过收购Genentech来改变公司的文化氛围;四是为了获取业务上的协同效应,罗氏预计,合并后将成为美国第7大药品供应商,年销售额达170亿美元,且每年可节省7.5-8.5亿美元的开支。
2007年,罗氏就已向Genentech表达了收购的意图,但双方谈得并不愉快。Genentech并不想被罗氏收购,即便是增加持股都不愿意。但罗氏作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高管们的一切对抗都是徒劳,能争取的也就是价钱的问题和运营独立性的问题。为了压低Genentech的报价,罗氏前期采用了“敌意性”收购的报价策略,在Genentech董事会的极力争取下,再给出一定的“让步”。最终,罗氏在2009年3月,以468亿美元为代价再次将Genentech私有化。由于罗氏的先抑后扬策略,很多分析师认为Genentech被无奈地贱卖了。
尽管很多人为Genentech的结局深感惋惜,但是它的命运在接受罗氏控股时就已注定,就如罗氏董事长Fritz Gerber在入股Genentech时说的那样,Genentech是罗氏的未来,只要它发展良好,就注定要成为罗氏的盘中餐。2009年,罗氏将美国办事处从新泽西搬到旧金山与Genentech合并,并裁掉了大量的重复人员。由于两个公司的文化差异较大,为了避免两个公司的人员长期斗争、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离职,罗氏保留了Genentech的名称,并让其研发部门作为一个单独的业务而直接向集团CEO汇报。虽然罗氏行事如履薄冰,但这些现象仍然发生了,Genentech在被罗氏收购后,研发效率、创新能力大不如前。
五、Genentech带来的启示
虽然Genentech被罗氏收购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但是Genentech作为biotech的一代传奇,在其30多年的发家史中,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启示和教训:
启示一,初创型biotech务必要重视专利问题,尤其是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的项目。虽然Genentech通过赞助大学实验室的方式,廉价拿到了大量项目,但因为人力和财力限制,在专利问题上留下太多隐患,长期受专利纠纷的困扰,消耗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甚至影响到业务的正常发展。
启示二,不能轻易被其它公司控股。1990年的Genentech虽然较为困难,但肯定能挺过去,接受了罗氏的控股就意味着它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发展足够好,必定要成为罗氏的盘中餐。虽然Genentech百般不情愿,但依然被罗氏两次私有化。
启示三,任何好的赛道都不能一条路走到“黑”。Genentech虽然依赖基因工程技术发家,但到80年代后期,该技术带来的大部分蛋糕已经被瓜分,剩下只有边角料,这是此类biotech被资本唱衰的主要原因。为了突破瓶颈,Swanson义无反顾地开辟了第二条赛道——单抗。尽管当时的抗体发展屡屡受挫,但在重投资、十几年磨一剑的情况下,Genentech终成为第一批享受单抗红利的企业。
启示四,初创biotech要善于造势。企业的知名度是获取投资的要素之一,由于Swanson非常善于造势,让这家仅20人的公司远近闻名。在该公司合成了胰岛素基因片段,并与礼来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之时,Swanson就以此为契机召开发布会,在全国性媒体曝光。因为有效的宣传,Genentech在几乎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挂牌上市,而且市值很快就达到了5亿美元。
启示五,Biotech要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而不是强调“领导力”和“执行力”。《Genentech: The
Beginnings of Biotech》一书对80年代的Genentech是这样评价的:“年轻”、“高调”、“无老幼尊卑”,然而因为“放荡不羁”和“管理失败”孕育了该公司强大的创新力。
参考文献略
相关阅读
制剂创新巨头Alkermes的发家故事:万里长城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来的
单抗先驱Centecor的沉浮记——Biotech史上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
本文节选自新版《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相比老版本更新了数据,增加15家biotech公司),任何媒体、公众号、网站转载本文都会被起诉侵权。作者:魏利军,北京药眼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著有《跨国药企成功启示录》、《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和《制药企业的战略与产品管线》,从事产品线规划、产品立项和战略策划相关的工作十余年,担任过多个企业的产品战略顾问。如对本文有建议或发行内容有错误,请不吝赐教,作者微信Voyager88
点击上方的 行舟Drug ▲ 添加关注我国过期药品处置方式及有效期延长策略的探讨来源《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7期作者尹畅,宋洪杰,于锋,王卓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摘要我国每年会产生约1.5万吨过期药品,对过期药品的规范销毁需耗费大量二次成本,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处理不当还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及国民健康甚至公共安全。本文分析了过期药品的危害、来源和处置方式、研究现状,介绍了美国的有效期延长计划,提出了过期药品回收整合再利用的可行性措施,并建议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过期药品回收和处置体系,探索药品有效期延长策略,从而大幅度减少药品资源的浪费。关键词过期药品;有效期;延长策略;处置;资源_正文_药品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其质量的期限[1]。超过有效期的药品,称为过期药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人们对药品的需求量也逐年攀增,但同时我国每年也会产生大量的过期药品。目前,国际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保障充足的应急储备药品库存是必要的选择,但是药品种类多样、储备要求高,“备而不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造成大批量过期药品报损现象[2]。人们对过期药品普遍采用焚烧、填埋等随意的处理方式,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而且还给空气、水源和土壤等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挽回的破坏[3―4],甚至有些过期药品通过不法商贩再次进行兜售贩卖,给国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由此可知,研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过期药品回收体系,构建药品绿色循环经济的蓝图显得至关重要。近几年有研究者通过探索过期药品的化学特性,延伸了过期药品的再利用价值,例如将过期药品作为低碳钢的缓蚀剂等[5―6]。同时,国内外大量研究数据显示,多种经妥善保存和养护的过期药品,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仍然能够达到药品质量标准的要求[7―9]。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探索过期药品稳定性和再利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以期减少我国战略储备药品的不必要浪费,节约药品资源。1过期药品的危害1.1 过期药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药品超过有效期后,有效成分含量会降低,还会降解产生有毒有害物质。患者服用过期药品不仅延误疾病的治疗,而且易造成过敏、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例如:青霉素等抗菌药物稳定性较差,超过有效期后会降解生成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肾上腺素结构中的酚羟基极易被氧化,超过有效期后患者再服用可致心脏停搏、高血压危象,甚至死亡;胰岛素超过有效期后结构中的二硫键会发生改变,易使患者注射部位出现瘙痒、疼痛、发热、肿胀和皮下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10]。1.2 过期药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抗生素类等微量活性药物成分可导致环境中耐药菌的快速繁殖,这类成分进入食物链后可影响水源和土壤中生物种群的数量与组成[11]。另外,过期药品的露天焚烧对空气、水源和土壤的危害更为严重。由于大多数药物为有机物,在焚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扩散到空气中然后沉降至水中和地表,还有部分药物含有铁、锌、锰、硒和钼等不易焚化的重金属,也会进入到土壤里。2004年12月14日,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新村焚烧过期药品所产生的黑烟导致70位村民出现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胸闷、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12]。由此可见,过期药品处理不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1.3 过期药品对药品市场秩序的影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指出,一些不法药贩通过低价收购过期药品,重新包装流入市场。此举制假售假,不仅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也会严重扰乱医药市场的正常秩序,社会危害性极大[13]。文章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凡默谷公众号】。2我国过期药品的来源及处置方式2.1 家庭过期药品的产生及处置方式《中国家庭过期药品回收白皮书(2004-2014)》显示,我国约78.6%的家庭备有家庭药箱,却有80%以上的家庭没有定期清理过期药品的习惯[14],因此,全国一年产生的过期药品约1.5万吨[15]。半数以上家庭将过期药品随生活垃圾丢弃,严重污染环境或引起误食风险;还有一些患者不舍丢弃,加大剂量继续服用,严重危害了其用药安全;部分患者甚至将过期药品交由不法商贩收购,成为更大的社会隐患。我国城市家庭过期药品处置行为的构成比见表1。2.2 医疗机构过期药品的产生及处置方式医疗机构过期药品是我国过期药品的主要来源[24]。据调查,我国药品约80%流向医疗机构,零售药品只占20%左右,因而绝大部分的过期药品是存放在医疗机构中的[25]。医院药房的临期药品多数会进行返厂处理,将损耗转移到供货公司[26]。个别医院也曾出现过大量药品报废现象,比如上海瑞东医院由于以往受政策、无医保等条件限制,患者较少,药品消耗少、积压过多,过期药品报损金额高达128990.87元,报损率为9.59%[27]。笔者经查阅文献总结出造成医院药品积压、过期等药品报损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种:(1)抢救用药等药物使用机会较少但又必须储备;(2)临床用药计划改变;(3)按批号管理与使用的药品不能恰好用完;(4)库存管理纰漏,未严格遵循“近期在前,远期在后”的原则,造成用新存旧;(5)其他情况,如药品养护不到位等[28―29]。上述现象导致的药品损耗会制约临床施药及患者安全用药,损害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2.3 战略和应急储备过期药品的产生及处置方式战略和应急药品的储备是健全国家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战备药材储存管理及保障模式既存在部分医疗物资长期闲置、过期报损等浪费的现象,又有部分医疗物资储备供应及保障不到位的问题[30]。例如:我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曾在8个月的时间内处理前几批医疗分队遗留的超十万元的过期药品,且每个月都会有新的过期失效药品出现[31]。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医药储备制度不完善,管理协调性不足,每年都会产生大量过期药品,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3过期药品的研究现状3.1 过期药品的现行处理方式目前,全球对过期药品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化学分解、废物封装、高温焚烧和填埋等,但这些方式仍然饱受质疑[13]。我国过期药品的主要处理方式是按照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标准,由具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集中无害化处理公司承担其回收及销毁处置任务,每千克收费2.5~3元[24]。其中不包括人力成本以及药品本身的成本,整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3.2 过期药品的价值潜力3.2.1 过期药品的整合与再利用研究发现,甲硝唑、阿昔洛韦和奥美拉唑等过期药品可作为缓蚀剂,防止低碳钢等金属在酸性介质中被腐蚀[5―6]。Devi等[3]通过考察药物衍生的碳量子点的光学、组成和结构特性,首次实现将过期药品转化为具有荧光性质的新型纳米碳材料,可应用于防伪油墨、杀菌材料等领域。由此可见,过期药品的整合与再利用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可以更深入探讨其价值潜力,以期更好地解决过期药品处置难题。3.2.2 过期药品有效期延长的可行性早在2002年,茶碱片被证实在超过有效期30年后仍保持90%的药效[32]。德国以《欧洲药典》为指导方针,评估了50种过期药品的长期稳定性,结果表明,这批过期药品经过20多年的储存后,仍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7]。Cantrell等[8]在另一项研究中测试了28~40年前过期药品的理化性质,发现许多药物超有效期后几年仍然有效。研究表明,得到妥善储存养护的药品在超过其所规定的有效期后,质量、安全和有效性并未发生显著变化[9]。因此,建议药品储备部门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控制药品储存的温湿度条件,对于6个月内即将过期的药品,向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申请,由国家认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已通过申请的药品进行理化性质等各项指标的检测,进而再次确定其有效期并赋予新的效期标签。3.2.3 过期药品在药品短缺情况下使用的可能性纵观国际市场,从不发达国家到发达国家,药物短缺问题均时有发生,其中多数为临床急需药品。患者对这些治病、救命药品需求的迫切性,使得药品短缺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33]。2021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在抢救一名急性ST段抬高的心梗患者时,只有过期链激酶可以使用,经医师探讨后最终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予以过期链激酶进行抢救。结果显示,患者在给药40min后胸痛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34]。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临床医师应该权衡保障患者健康义务与违反药物分配规则造成的职业危险之间的利弊,根据延长有效期可行性的数据分析来选择是否使用过期药物。Schier等[35]采用气相色谱和质谱测定了过期药品硫酸阿托品及其主要降解产物托品(又称托品醇、莨菪醇)的含量,结果发现,过期的硫酸阿托品溶液含量仍然合格。由此可见,制定药品短缺情况下过期药品的应用规则,科学地监测过期药品的稳定性至关重要。3.3 美国药品有效期延长计划介绍3.3.1 运作流程优势有效期延长计划(Shelf-Life Ex‐tension Program,SLEP)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防部共同制定的一项计划[36],通过检测战略储备药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来延长药品有效期,进而延长战备物资更换周期,从而降低定期更换成本,高效应对战争和其他紧急突发事件[36―37]。SLEP由监管机构、检测机构和参与机构共同组成。参与机构将储备的近有效期药品目录上报给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对其进行资质审批与成本效益估算,审批通过后将样品送往检测机构完成检测,并将分析结果与有效期延长预测结果反馈给监管机构,由监管机构制定有效期延长标签与批准文件。SLEP对药品的类别、成本效益和储存条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一旦无法满足所规定的储存要求,该批储备药品将不再具备检测资格。3.3.2 显著效益据报道,美国2005年用于SLEP的测试费用约为35万美元,由此带来的经济价值为3300万美元,因此,每花费1美元过期药品检测费用,即可节省94美元的药品到期替换费用[38]。美国国防部报告显示,2016年SLEP共节省了21亿美元[39]。可见,有效期再评价和标定贮存条件下的延长策略,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4启示与建议大量过期药品的报损处理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公众健康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而且现行的回收处理方式也会耗费额外的人力、经济成本,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过期药品的合理处置问题亟待解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4.1 从源头遏制过期药品的产生国家应加强国民用药观念,积极引导广大市民合理购药,同时建议药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计药物规格,从而杜绝居民过度囤药现象;严格按照医疗药品管理制度,把控药品采买、验收、储存和养护、使用、报损等整个流通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药品周转率,力争将医疗机构药品过期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调研战略和应急储备药品的更换周期、损耗量等信息,掌握其动态变化情况,以管理制度为准则,制定合理的药品目录和前瞻性储备规划,确定应急药品储备方式的最优配比,加速完善我国应急药品储备体系,从而大幅度减少药品资源浪费。4.2 结合我国实际构建科学合理的过期药品回收和处置体系对于社会层面回收的过期药品,应该借鉴已有科研成果,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提取有利用价值的资源,实现过期药品的多元化再利用,尽可能达成过期药品经济、绿色、环保的科学处置目标。对于作为战略储备的过期药品,军队主管部门可委派各级药检所,对其进行理化性质检测,判断是否可以延长有效期使用,为有效期延长体系的建立提供实践基础;同时应鼓励相关研究机构探讨过期药品的潜在价值,探索“从废物到财富”的方法。4.3 探索药品有效期延长策略我国尚缺乏战略储备药品有效期延长计划,亟待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战略储备物资相关部门、环境保护相关部门等共同制定和完善决策部署,为规范落实药品有效期再评价方案提供法规依据,确保我国SLEP落地见效。建议国家引导和支持研究者对过期药品进行有效期再评价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药典》为基本指导原则,按剂型选出代表性药品,通过稳定性实验、加速实验和长期留样实验等形式,对药品的相关质控指标进行再考察,以期为药品有效期延长策略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撑。建议政府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健全中央和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管理格局,加强各部门、机构的深入合作,统筹谋划符合我国药品实际储备情况的有效期延长计划,宏观把控过期药品有效期延长的资格审查。建议各级药检所严格审核过期药品的储存条件,提升药品各项检测资质,深入推进分析技术和质检流程规范化,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参考文献详见《中国药房》 2023年第34卷第7期文章信息源于公众号凡默谷,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行业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若无意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行舟Drug每日更新 欢迎订阅+医药大数据|行业动态|政策解读
100 项与 链激酶生物类似药(Bharat Serums & Vaccines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